• 独角兽
    为什么生产力工具 Trello 没能成为独角兽? 编者按:Trello的看板功能是生产力工具的样板。这个简单易用的SaaS服务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大批用户。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Trello都是一个成功的产品。但是它本来还可以更加成功,成为企业服务市场的下一个独角兽。那么Trello就行错失了哪些机会呢?其他的SaaS初创企业又可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SaaS的资深从业人士Hiten Shah进行了分析。 2011年,Joel Spolsky推出了自己公司Fog Creek的新产品Trello。这款产品非常像粘上便利贴的白板,有web浏览器版和iPhone版。在Trello不需要把便利贴挪来挪去,只需要拖放卡片即可。 几天之内Trello就成功抓住了131000双关注的目光。其中有22%的人注册成为用户。Trello的愿景是创建一个简单又有用的产品,可以让几乎任何人使用。它成功了,就像野火一样迅速流行起来。 这也是Trello在有望成为下一个10亿美元级SaaS应用的情况下最终被迫以4.25亿美元出售给Atlassian的原因。 在产品推出几个月后Spolsky曾经写过一篇博客,在那篇文章中他已经有先见之明,点出了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做出一款在任何时候都有用的重大水平型产品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你不能收费太高,因为你要跟别的可以把开发成本摊销到庞大用户群的水平产品竞争。这样的风险很高,当然回报也高。 Trello成功地开发出了这款水平产品,实现了快速增长,用户达到数千万,获得了数亿美元的收入。然而,有一件事Trello干得不好,那就是跟付费用户保持关系。 Trello太专注于首先建立免费客户群然后再考虑货币化的事情了;等到它有精力去顾忌付费订户时已经太晚了——这些人已经走了。尽管这使得Trello成为Atlassian企业生产力工具套件的完美补充,但却妨碍了公司自己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Trello错失的机会,以及它本该可以去做的事情。 为什么Trello被迫出售 Trello是围绕着“看板”的概念进行组织的。看板是丰田在1940年代普及的一套精益生产体系。其基本想法是每一张“卡片”都代表着一个产品、零件或者存货。当卡片在板上移动时,意味着某个东西实际上已经从供应商转移到工厂那里。 其实际效果看起来是这样的: Trello刚开始做的时候,要想做到在web浏览器上创建一块白板,并且可以协作即将卡片在列表中拖放,这的确是个技术挑战。当时很多其他的SaaS工具都是一个大的数据库然后在此基础上添加可视化界面(比如Salesforce的)。这基本上就建立了一个将数据按照销售线索、客户或者任务组织的架构。 Trello却是从另一个方向实现的。其产品愿景是把一切都剥离然后围绕着看板卡片可视化的思路去做产品。为了让这个想法可行,Trello实现了一个非常前沿的技术栈。单页面web app基本上就是充当了一个壳,在不到半秒钟的时间内把不到250kb的所有数据从服务器端抽取出来。当用户首次访问时,他们还会将该页面缓存起来,这样Trello加载甚至还会更快。 他们基于Node来搭建自己的服务器,并且用MongoDB来存储数据,这样web app的加载就可以很快。每次用户拖动卡片到新列表或者改变看板的条目时,Trello都会将数据推送到其他所有的浏览器。 其结果是惊人的简单。你通过拖放卡片改变看板,而这种变化会反映到其他所有地方。 在当时所有这些做法都是新的,这给了Trello很富裕的runway。但到了2016年的时候,做一个像Trello那样漂亮的响应式web app已经不是太难了,然后你会看到到处都是看板。 2016年9月GitHub作出了看板图: 2016年11月Asana发布看板图: 2016年11月Airtable推出看板图 Trello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Asana的联合创始人Justin Rosenstein说:“我们绝对要感谢Trello。显然他们的产品在引领这股潮流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但Justin同样不愿对抄袭Trello看板功能的行为道歉:“我们把Trello看成是功能,不是产品。” 如果看起来像“记录系统”应用(公司真相的唯一来源)的话,Trello也许可能会成为10亿美元级的企业。想象一下,如果你不仅可以用Trello来跟踪营销渠道,而且还可以将信息从营销看板转移到销售管道和产品路线图的话会怎样。这样一来就不是每个团队拥有独立的Trello看板,而是整个公司有一块大的看板。 Trello从未变成这样的“记录系统”。它只是一种强烈的视觉隐喻,最后落得被竞争对手纷纷抄袭的地步。看板图最后变成了的确很酷的UX功能,但复制起来并不难。 在SaaS这个行当里面,第一个做或者点子最好并不能保证你获胜。要想取胜唯有不断地用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你做出了极其流行或者成功的功能,竞争对手会偷学的。 Trello本来可以加倍下注对个人消费者进行向上销售,吸引他们加入付费计划。他们本来可以专注于为SMB客户开发功能。或者他们本来可以更快地扩张到企业板块。上述三件事情但凡他们做到了一点都可以站上1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每一条路Trello本来可以怎么走,先从消费者套餐说起。 #1)Trello的货币化动作不够快 用针对消费者的免费增值模式打造10亿美元+公司是有可能的。2013年,Dropbox凭借着推出6年后2亿用户2亿美元的收入拿到了80亿美元的估值。这时候Dropbox甚至还没有推出自己的商业套餐——该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对免费用户每月10美元的向上销售。 在推出3年后,Trello的用户增长势头已经突破Dropbox的水平,2015年已经到了1000万的规模(Dropbox推出3年后才400万用户)。但Trello向免费用户增销付费套餐“Trello Gold”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013年宣布推出Trello Gold的那篇博客聚焦了用户应该每个月付费5美元的三大理由: 定制化的看板背景 每张卡片可提供250MB的附件(免费是10MB) 贴纸和定制emoji 虽然大家都很喜欢emoji,但光凭这个就想让大家为软件付钱,这样的理由是不够充分的。Dropbox的免费套餐就提供了2GB的空间。而付费套餐可提供2TB的空间——是免费版的50倍。 Trello的价值定位要比Dropbox更难确定,这正是为什么Trello应该尽早找出哪些功能个人消费者愿意付费的原因。 解决方案:深入钻研免费增值用例 相反,Trello专注于做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免费增值、水平型产品,并且选择随后再想办法货币化。 Trello不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做一款人人都可用的广范围产品,而应该从一开始就更深入的挖掘自己的用例,看看为什么大家要注册,他们用产品是拿来干什么的,大家发现产品有价值愿意付钱的地方在哪里。 如果你的产品应用范畴很广的话,首先要深入挖掘所有不同的用例: 是不是有竞争对手也能做这个——或者现在就已经在做住了? 使用这个用例的人的收入潜能如何? 通过围绕着你的客户群以及竞争对手的客户进行调研,你可以将有着最高生命周期价值的用例细分出来。 假设Trello找到了自己免费增值用户群的最佳用例,比如说是律师、房地产经纪以及设计师。他们也许已经了解到尽管设计师希望在自己的Trello看板能访问日程安排,但律师就希望看板是只读的,这样就可以分享给客户了。 这些都是Trello已经纳入商业套餐里面的功能,但并没有在营销里面予以强调,因为他们想要保持产品范围广的特点。但Trello本来可以做独立的登录页来重定向免费客户,根据其特殊用例需求对这群人向上销售付费套餐的。 当你有了一个范围广的产品时,针对产品深入挖掘个体用例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让你可以针对那些垂直方向开发特殊功能。如果你不希望基于免费增值产品做大你的业务,你还有别的选项——你可以向上围绕着SMB去商业化。 #2)Trello的产品对SMB的黏性不够 哪怕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消费者业务,Trello本来仍然可以成为SaaS的默认工作流工具,如果他们在SMB市场加大投入的话。问题是Trello一直都没有把自己摆在公司工作流足够中心的位置来说明按坐席付费是合理的。 Trello推出的第一个付费套餐是2013年针对中小企业的Business Class。其收费标准是每家组织每年200美元,随后又改成了更为传统的按坐席数的SaaS定价模式。 10美元每用户/月(按年收费)的Trello Business Class可享受: 跨看板的无限制集成 额外协作功能 只读视图以及隐私设置 当Drift的联合创始人David Cancel把公司的年度账单放到幻灯片上面时,整个团队都对1700美元的年费用给震惊到了。就像David所说那样:“只有少数几个人每天都用Trello。但与此同时我们却要按照纳入付费套餐的人数进行收费。所以很显然我们支付的价格和得到的价值之间是脱节的。” 于是David把直接团队从付费套餐降格到免费套餐。 在《福布斯》的一篇文章中,Trello CEO Michael Pryor说:“我不希望大家每天都在Trello上面耗10个小时,我们不卖广告所以我们不希望像社交媒体平台那样吸走你更多的时间。” 没问题。当你在按坐席对SMB收费时,你不必围绕着让用户登录更多来对策品进行优化。但你得想点其他的办法来证明整个公司付费给你产品的价值。 那Trello都干了什么呢? 解决方案:针对SMB进行更好的集成 Trello本来可以通过确保自己跟其他工具深度集成以至于团队无法舍弃来做出更具粘性的产品。 想象一下你可以在Trello里面打开和关闭GitHub GitHub issues。如果你所有的Salesforce销售线索都能在Trello看板里面根据你在Salesforce内部所做的事情自动打开关闭呢?Trello本来可以成为公司使用的所有其他工具的仪表盘——这个东西的价值可就要高得多了。 但Trello的主要功能却被山寨了。在被问到有关开发可视化管理issues的看板方面的问题时,GitHub的产品工程副总裁解释说:“每个人都希望有这个功能,他们都在问为什么我们不提供。”于是GitHub就做了。 如果你正在开发类似Trello的水平型SaaS应用,请按照集成来细分你的用户: 大家在使用哪些API集成? 有多少数据流入本产品,流出又有多少? 这可以给你的产品用例类型提供又一个有价值的视角。如果有很多数据从你的产品流出到其他产品的话,这就是竞争正在白热化的迹象。通过做出更好的集成以及新的产品功能,你可以先发制人,防止竞争对手涉足你的地盘。 SaaS SMB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企业从一个解决方案切换到另一个解决方案是前所未有的容易。你要么得以策略致胜,要么就得通过向上进入企业市场来培养持久力。 #3)Trello不是针对企业开发的 瞄准企业市场向上进攻也是SaaS一条被证明行得通的模式。Slack靠Enterprise Grid的推出来做这件事。Trello本来可以通过做一样的事情:更快地进入企业市场来做成10亿美元+的业务。 Trello推出企业销售战略不到1年之后,这家公司就达到了ARR 1000万美元的里程碑。在一次接受采访中,Trello的销售VP Kristen Habacht说Trello采取的是相当基础的登陆再拓展(land-and-expand)的企业销售策略: 对于我们的企业团队我们会看看那些Trello用户数很高的客户。我们很多的外拨销售策略都是找到那些账号然后说:“嘿,你有2000+的人在用Trello,我们可以跟谁来谈谈这个?” 1000万美元的ARR可不是小数目。Trello企业销售策略的问题是它只建立在公司已经有人使用Trello这一事实的基础上的。一家公司的销售、营销以及产品团队可能每一个都会使用不同的Trello看板。但是把整个公司围绕着Trello组织起来就更难了。 解决方案:成为企业的记录系统 Trello本来应该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如何跟大型公司使用的高端系统进行集成,从而让我们成为他们工作流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呢?” 办法之一是采取Slack的策略。随着Slack的发展,这家公司高度专注于如何从个人到团队乃至于公司的传播——就像野火一样蔓延。 Slack发现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不想销售CRM或者营销分析工具,小型团队几乎每个人对于生产力工具都有否决权。于是Slack用了6个月的时间来进行私测,从一开始就观察客户群并围绕着内部沟通工具的需求来教育他们。他们以组织内部2000消息发送量这个北极星指标为核心,优化了自己的用户引导流程,现在那批公司当中有93%仍然在使用Slack。 Salck企业产品背后的愿景是让组织利用Slack“多多少少建立任何类型的结构”。就功能而言,对于企业来说Slack是一款不同的产品。公司内部团队可以执行组织到“工作区”然后按照组织架构来建立部门。因为Slack如此专注于找出自身产品如何以及为什么要从小团队传播到部门、大型组织,所以能够用Enterprise Grid为企业找准关键问题并予以解决。 大型企业热爱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就像Slack一样,Trello本来可以通过让大型组织将Trello配置到自己的组织图里面来在企业市场找到一席之地。Trello的优势是它已经是一款极其全能且易用的产品。通过给公司提供跨部门结构,Trello也许可以充当将公司凝聚在一起的连接纽带。 祝贺你,Trello 当然了,后见之明就是20/20。尽管这篇文章大部分的篇幅谈的都是Trello错失的机遇,但不应忽视的是做出超过1000万美元的SaaS业务就是相当大的成就了,更不用说价值4.25亿美元的了。 Trello和Fog Creek的团队为Trello自掏腰包。Trello自从推出那一刻起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团队在2年的时间内就把用户做到了50万,并且在4年内发展到475万——而且还没有融过一分钱。他们开发出了一款令人惊叹的产品,远远领先于时代。它简单、优雅并且易用。 去年,我曾经发过一条推特: B2B产品内的“Boards”已经变成相当于B2C产品的“feeds”一样的东西 这是Trello对SaaS产生的影响,从GitHub到Jira,你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但如果你想打造的是下一个10亿美元+的SaaS应用的话,你必须记住要不断演变。不要围绕着竞争对手可以抽走的单一功能去建设。相反,你要把那个单一功能深深植入到所有其他产品里面,让任何人山寨都失去了意义。 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尽早深入了解你的客户是谁,因为这样你才能知道产品该做什么,下一步该怎么走。进行这种调研以及艰苦工作是保持产品市场地位的唯一办法。 原文链接:https://blog.usejournal.com/why-trello-failed-to-build-a-1-billion-business-e1579511d5dc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本文翻译自 blog.usejournal.com,原文链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独角兽
    2017年10月17日
  • 独角兽
    从独角兽到困兽,Uber的狼性企业文化都错在哪?这47条建议或许说明了一切 对于麻烦不断的Uber来说,想要摆脱丑闻、渡过危机,形成更加透明温和的企业文化,并且成功进阶为Uber 2.0,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简单地说,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好在,负责性骚扰事件调查的前美司法部长Eric Holder,已经针对这家共享打车公司的未来发展,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规划。 自从陷入一连串丑闻之后,Uber就聘请了Holder及其私人律师事务所,来对公司内部的性骚扰、性别歧视和员工之间的打击报复等问题进行详细调查。本周二,随着持续数月之久的调查工作的全部结束,Uber正式对外公布了调查报告。具体说来,这份报告针对Uber的狼性企业文化问题提出了47条改革建议。 首先,抛开改革建议的详细内容不说,这份报告将重点放在了四个关键主题上,即信任、转变、责任和“高层的声音”。目前,Uber所有董事会成员都已经一致同意遵循该报告给出的改革建议,公司首席执行官Travis Kalanick进入无限期休假模式,大家都希望公司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向未来。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报告中列出的47条建议,以及这些建议对于这家价值690亿美元的公司来说,到底都意味着些什么。 领导班子的变动 1.对Travis Kalanick在公司中的作用和责任进行重新评估和分配。在休假期间,他所拥有的权利将会受到限制和削弱。有可能,他的部分职责会由其他高管进行分摊。但如果情况需要的话,其他高管也可能会直接代替他履行相应职责,进行必要的决策。 2.加紧招募合适的首席运营官,帮助处理公司接下来的各项事务。其实,在性骚扰丑闻爆出之后不久,Kalanick为了平息危机,确实表示过要招募一名首席运营官,而且通过第三方公司的评估筛选出了两位女性候选人。不过,对于现阶段的Uber来说,必须要保证所招首席运营官有能力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事务,监督整个企业文化的改革工作。 3.利用绩效评估保证高层领导人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了组建一支包容性和多样性较强的团队,每位领导人都必须按照自己为公司所作的贡献接受特定的评估和审核。 4.对公司多样性部门的负责人及其领导的团队给予足够的重视,未来该部门的负责人应该也要成为公司最高层管理人员之一。不过,至于目前担任这一职位的Bernard Coleman是否会自动升职,还没有确切消息。 5.对员工招聘环节进行改革。接下来,Uber人力资源部门将会按照公司董事会成员和特别调查监督委员会的要求,采取各项积极措施来完善员工招聘流程。 强化董事会的监管智能 6.提高董事会的决策独立性:为了更好地监督公司管理团队,目前Uber的董事会正在进行结构重组。按照计划,将会有新鲜血液注入董事会。新成员不仅不能与公司有任何联系,而且还要拥有作为企业领导人的丰富工作经验。 7.安排一位独立的董事会主席:这位董事会主席将要填补各位经理人员独立监管而形成的缺口。不仅如此,他还要向全世界表明,只要Uber顺利完成企业文化改革,那它就还是共享打车行业的领跑者。 8.成立一个全新的监督委员会:按照计划,该委员会需要对高级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看他们的行为是否与公司全新的价值观相符合,确保他们将工作环境中的道德伦理放在第一位,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追求效率和结果。 9.利用全新的薪酬待遇评估体系来保证高级领导人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未来各位高管的薪酬待遇,将会以多样性和包容性两大因素作为主要评估标准。只要在这两点上表现比较欠缺,那就算是高级经理人员,也不能享受较高的薪酬待遇。 10.提名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来监督整个改革工作的进度和状况。要注意,在提名时,最好挑一位在员工当中拥有较好信誉的高管。 内部管理和控制 11.完善公司内部的审计委员会:Uber内部的审计人员必须要能够直接收到员工的建议和投诉,并且直接反映给公司董事会当中的审计委员会,而不是仅仅反映给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或者管理团队。在收到员工投诉之后,审计委员会将会全权展开详细调查,给员工一个明确的处理结果。 12.加强Uber内部的管理和控制:只要是与公司政策不符的差旅费用报销,一律不予批准。 13.确保进行详细的人力资源记录:接下来,公司将会形成一个全新的投诉追踪系统。当某一位员工或者是某一个部门,成为大家集中投诉的对象时,这一系统就会发出警告信号。 14.完善员工的入职和离职过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签署员工的入职和离职协议,确保他们遵守协议中的各项规定。 对Uber原来的14条企业文化价值进行修改 15.对Uber原来的14条企业文化价值进行修改:以前,Uber推崇的是颇具侵略性的文化价值,比如说“踩着别人上位,不惜给别人惹麻烦”以及“有原则的冲突”等等。但现在,Uber人力资源总监已经进行了自我检讨,开始重视团队与协作,鼓励员工去享受合作过程中的快乐。 强化各方面的专业培训 16.强制性对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领导能力培训:为了保证这一点,公司请来了哈佛商学院知名教授Frances Frei担任领导能力和战略业务高级副总裁,专门负责Uber高层管理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工作。 17.强制性对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进行培训: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将会接受正规培训,学习应该如何处理员工的投诉,以及如何对性骚扰指控进行及时和认真的调查。 18.强制性对公司的经理人员进行培训:目前,公司正在美国和加拿大进行全新培训课程的试点。这些课程是专门针对经理人员设计的,主要让那些刚入职的新员工使用。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全新培训课程将会在接下来一年半的时间内,推广到Uber在全世界范围内设立的各家分公司中去。 19.针对员工招聘面试设计的培训:员工招聘过程中的面试官,将会在面试应聘者之前接受专业培训,以便更加清楚地了解面试过程中下意识会出现的偏见,并且学着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出更多包容性。 在人力资源和员工投诉方面做出改善 20.公司应该找一个人来专门制定与人力资源有关的规定政策,这个人可以从公司内部挑选,也可以从公司外部聘请。他的主要职责,就是起草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全新政策,并且对现有政策进行时不时的更新补充。 21.提高给予人力资源的管理支持:具体说来,公司应该继续扩大全球各个分公司人力资源团队的规模,并且引入全新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领导人员。 22.为员工提供高效健全的投诉体系:员工可以通过公司设立的“诚信热线”在匿名的状态下提出各种问题,既反映了问题又保护了自己的隐私。另外,在每个国家和地区,独立员工关系团队的数量至少需要增加一倍。 23.针对那些尤为严重的投诉,建立起完善的处理体系:计划要改革的Uber,将会把员工投诉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公司人力资源总监Liane Hornsey在一封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中表示:“我需要声明,公司目前正在努力创建全新流程,让员工能够提出问题、管理问题,并且适当地表示出自己的担忧。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对公司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抱有坚定信心。在此我做出郑重承诺,绝对不会再让你们失望。 24.给人力资源部门分配足够多的人手和资源:公司会及时清除那些工作表现欠佳的员工。另外,在进行全球性业务拓展时,将会优先扩大人力资源团队的规模。 重视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问题 25.建立员工多样性咨询委员会:当下,Uber正在通过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方式来增加员工多样性。具体说来,公司将会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咨询委员会,主要由员工构成,定期给出优化建议。 26.定期公布有关员工多样性的统计数据:像今年年初为了缓解危机,所公布的那种多样性报告,接下来的每一年都会有。 27.将目光放在各种不同的人才来源上:为了提高员工多样性,Uber将会与各所代表少数群体发声的大学保持密切联系,并且找到创新途径来招聘新员工。 28.采用封闭式的简历评估:在考核某份简历时,评估人无法看到应聘者的性别和种族这类私人信息。与此同时,公司还会尽量保证面试小组成员背景的多样性。 29.尝试着引入“鲁尼规则”:针对每一个招聘职位,都保证让女性以及来自少数群体的人参加招聘。 30.引入并且推广配对帮助项目:Uber会为年轻员工指派经验更加丰富的员工,以便后者为前者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公司将会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测试这一项目,所谓的年轻员工,主要还是指女性员工和来自少数群体的员工。 关于员工多样性的其他改革建议 31.支持并且重视员工多样性的提高:公司将会多多鼓励员工,让他们切身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为改革企业文化出一份力。 32.认可经理人员在提高员工多样性工作中的优异表现:公司希望能够从那些成功提高自己部门员工多样性的经理人员身上学到更多技能方法,并且以他们作为榜样来指导其他部门的经理人员提高员工多样性。 33.为员工提供各种福利:接下来,Uber希望能够与员工一同成长。它专门针对当了妈妈的女性员工开设了24间专用房间,另外公司员工每个月还可以免费用Uber打15次车。 34.无意识偏见评估:目前,公司已经开创了全新的包容性研讨会。如果能够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到今年年底,公司90%的经理人员都将会接受专业的培训。 35.注意上下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各个下属部门在提高员工多样性过程中所进行的所有计划,都必须要得到多样性部门负责人的批准。 36.让员工提供反馈建议:从6月19日开始,公司所有的员工都要填写调查问卷,以便高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员工的真实情绪,以及对于各项事务的满意程度。 员工政策和实践方面的改变 37.EEO政策:目前,性别歧视和性骚扰方面的政策,都处于更新和完善当中。接下来,经理人员将会及时认真听取员工反映的性骚扰问题,并且保护员工不受性别歧视,就算是合乎法律的歧视也要尽量避免。 38.尽量保证在一段投诉或者报告关系中,不会出现过于亲密甚至是恋爱的关系:如果下属员工与经理人员之间产生了某种关系,那就需要向公司如实报告这一情况。Uber也知道,想要完全禁止办公室恋情,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它需要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任何表现为性骚扰的男女关系的出现。 39.对酒精和其他管制物质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在工作场所开派对,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公司明文规定禁止在工作时间饮酒。不仅如此,业余时间内与工作有关的活动的饮酒预算,现在也已经直接被砍了。 40.消除职位轮换障碍:未来员工想要在公司内部进行不同职位的调换,将会变得更加容易。 员工政策和实践方面的其他改变 41.对公司的绩效考核流程进行修改:公司员工可以给自己设立几个小目标,并且从经理人员处拿到更多反馈评价,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被迫与同事竞争。 42.制定明确的升职加薪政策:Uber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下属员工和经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公司对他们的要求,以及在升职加薪这方面的各项政策。 43.保证灵活富有弹性的工作安排:那些家里有孩子的员工,或者是上下班路程比较远的员工,可以直接在家里办公。另外,公司会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灵活地规定工作时间。 44.调整晚餐供应时间:为了更好地满足上述家庭的需求,原本在晚上八点十五分供应的员工晚餐将会调整到晚上七点。 45.保证各项政策和实践的公平推进:所有的新政策,将会适用于每个人,不管他是什么职位,水平有多高,任期有多长。 理性看待员工的留存问题 46.理性看待员工的留存问题:现在,公司已经开始意识到这样一点,即员工除了工作还有自己的生活,应该支持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状态。 重新评估公司的薪酬待遇体系 47.重新评估公司的薪酬待遇体系:现阶段,Uber正在由一家第三方公司进行审计。在制定平等薪酬待遇政策这方面,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将会负起主要责任。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6月16日报道(编译:田小雪)
    独角兽
    2017年06月16日
  • 独角兽
    或将成为下一个独角兽?项目协作平台Smartsheet获得5210万美元投资,估值8.52亿美元 Smartsheet是一款企业项目管理与协作的SaaS产品,昨日(5月24日)宣布获得5210万美元的F轮融资,由Insight Venture Partners领投,现有投资者Madrona Venture Group和Sutter Hill Ventures也参与投资。 Smartsheet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Bellevue。在2012年12月获得了2600万美元投资,资方是Insight Venture Partners 和 Madrona Venture Group;2014年5月获得3500万美元融资,Sutter Hill Ventures领投。加上昨日这轮,Smartsheet获得的总投资达到1.250亿美元,目前的估值为8.52亿美元。 Smartsheet提供了分配任务,跟踪项目进度,管理日历,共享文档以及管理其他类型工作等功能。Smartsheet的用户界面“相对简单”,类似于Excel的电子表格。每个智能表可以扩展或折叠,以分别查看每个任务或项目的进度。如果表格包含日期,Smartsheet将会自动创建一个日历视图,并按时提醒用户。此外,任务还可以按期限,优先级或分配给它的人员进行排序。 Smartsheet用户界面 其SaaS平台可以从Microsoft Office或Google应用程序导入数据,也能与企业自有的各种业务系统和云应用(如Amazon Web Services,Dropbox和Salesforce)快速集成,实现数据共享。还推出了基于Android和iPhone操作系统的Smartsheet移动应用程序。不过目前只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日语等版本。 在价格方面,访问文档是免费的,但是如果想要编辑或更新Smartsheet文档,就需要付费。根据服务和部署范围的不同,价格从14美元到25美元不等(单个账户的价格)。 CEO Mark Mader介绍,本轮融资将用于销售和营销,国际扩张。“我们还将为企业级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希望通过我们的平台来提高自动化和效率。”公司目前团队有550名员工。 今年1月,Smartsheet宣布计划在将在波士顿开设办事处,规模在三年内会扩充至1000人。 发展历史 有趣的是,尽管现在的Smartsheet成长迅速,但在成立初期发展比较慢。 在2007年底,只有1万名用户,CEO Mark Mader认为是产品太难用。因此在2008年开始修改Smartsheet,最终削减了其60%的功能,并于2010年推出新版本。到2012年,用户规模增加到了20,000个组织的100万用户。 2014年Smartsheet添加了与Microsoft Office 365和Microsoft Azure的集成功能,并推出了Smartsheet iOS 移动端程序的2.0版。 2015年,Smartsheet与Microsoft Office产品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个变化的部分原因在于那时,Microsoft希望借助第三方软件优化自己的产品。获得了Microsoft的身份管理软件Azure Active Directory的支持,允许用户使用相同的账号登录Excel和Smartsheet等产品,并允许用户直接在Microsoft Outlook更改Smartsheet文档。与Microsoft 的紧密合作对Smartsheet的增长功不可没。 2016年Smartsheet的收入超过7000万美元。目前约有7万家企业,数百万用户使用产品。 国外类似的产品有:Trello,2017年1月被软件开发公司 Atlassian以4.25亿美元收购;Asana,2016年3月获得5000万美元融资; Dapulse,今年4月获得 2500 万美元融资;Microsoft 推出的团队工作应用 Project Sonoma ; Microsoft的Office 365 Planner;Basecamp,Wrike,Workfront等。而国内类似的产品有Worktile、Teambition、Tower等,还有专门针对小团队的Teamin以及专为设计师人群设计的蓝湖。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77188.html
    独角兽
    2017年05月25日
  • 独角兽
    21家最新美国企业级独角兽公司,其中人力资源占比高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星河融快(rongkuai888) 作者: 星河研究院李瑶 如果问国内风险投资机构未来五年的创投市场最有机会的是哪个领域,估计大半会选择企业服务,企业服务已经成为国内VC投资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那么美国的企业服务市场情况又是怎样呢? 美国的企业级服务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以Oracle、SAP和微软等企业软件公司为代表。进入千禧年,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一批以云服务为主要形态的企业级服务开始出现,以Salesforce、Workday、NetSuite等垂直领域SaaS服务商为代表,这些企业或是上市或是被收购,也已都是百亿美元以上市值的公司。经过近30年的发展,美国的企业服务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对企业服务都不陌生,付费习惯也已养成,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和良性发展的生态。近两年人工智能这波浪潮起来之后,相信还会有一批AI-driven的新企业服务公司涌现出来。 在我们上一篇《揭秘美国独角兽俱乐部(第一集)【星河研究院】》关于美国103家独角兽的总体分析中,企业服务是美国独角兽数量最多的领域。2016年IPO的独角兽大半也都是企业服务的公司,包括Twillio、Nutanix等。 我们今天将会对美国21家企业服务领域的独角兽进行盘点和分析,希望可以给国内的企业服务公司一些启示。 以下,供你参考。 21家企业服务领域的独角兽详细盘点   1)Anaplan:服务于企业的智能规划与绩效管理平台 Anaplan的产品是一款财务规划云计算应用,可以很方便的当作电子表格来用,但功能比excel要强大的多,它不仅支持团队协作,还提供了一些列模块式的预设工具,帮助企业追踪销售、资本支出和利润规模等,成为很多企业查询和预测销售、MRR等指标的强大工具。主要服务的领域包括金融、销售、供应链、营销和IT行业。 Anaplan目前在16个国家设有办公室,拥有600多个企业客户,服务超过10万用户。客户包括UnitedAirlines、Kimberly-Clark、HP等。收费模式主要靠订阅服务。 2)AppDirect:企业版的App Store AppDirect是一家提供云服务应用商店平台的公司,其平台上整合了上千种SaaS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在一个集中的地方寻找、购买和使用软件。它的商业模式有以下三种: AppDirect有自己的应用商店AppDistribution,SaaS/App提供商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售卖产品,由AppDirect负责计费,按照一定比例收取佣金 客户企业贴牌AppDirect应用商店(产品是AppMarket),使用自己的品牌,AppDirect提供包括计费、管理等技术服务,企业售卖自己的SaaS/App产品,通常客户是诸如三星、微软等这样的大企业,AppDirect收取一次性定制开发费用和后续售卖产品的佣金 客户企业贴牌AppDirect应用商店,使用自己的品牌,但售卖的是第三方SaaS/App产品,包括直接转售和二次开发后售卖(产品是AppReseller),通常的客户是系统集成商和第三方服务商。AppDirect收取一次性定制开发费用和后续售卖产品的佣金 AppDirect目前可以提供约1700种云服务产品,超过100万用户通过其商店购买订阅。 3)AppNexus:连接广告买家和卖家的即时竞价平台 AppNexus是一个直接连接广告买家与卖家的即时竞价平台,平台使用电脑程序代替人工完成媒体购买、广告采购等流程,通过技术和数据实现广告投放。它通过一系列算法帮助广告主根据实时的用户行为管理广告的竞标计划。除了帮助广告主投放广告,它也能帮助网站或 App 经营者管理自己出售的广告栏位。AppNexus抽取每笔广告费支出的10%作为佣金。 目前平台每天平均处理超过120亿次的广告竞价请求。全球拥有23个办事处,约1100名员工。 4)Apttus:提供从报价到收银的B2B贸易管理解决方案 Apttus是基于Salesforce平台的销售服务SaaS系统,为客户提供从报价到收款(Quote-to-Cash, QTC)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自动化报价、定价、管理合同和订货流程。由于是基于Salesforce平台,因此交易过程中涉及的价格、产品、报价和销售合同都可以实现同步。同时,Apttus的服务也可以在Microsoft Azure上运行。 Apttus在全球拥有600多个企业客户,包括100多家财富500强企业,覆盖电子、科技、健康、通讯、快消、金融等领域。目前员工人数约1200名。 5)Datto:企业数据备份服务 Datto为企业提供数据恢复服务,自主开发设计的硬件和软件设备能够以最高每5分钟一次的频率,对一家公司的全部信息技术系统进行快速备份。这套系统安置于客户的经营场所和Datto的云端,在企业遭受黑客攻击后,客户可以十分方便的获取备份,并且可以从任何地点进行数据恢复。Datto目前每TB的数据备份服务月费大约是350美元,另外新用户还需要付2800美元的初装费。 Datto管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和英国等企业客户超过200PB的数据,全球有700多名员工。截至2016年初,Datto有近5万名用户,其中85%的用户来自美国。 6)Deem:企业旅行管理服务的B2B平台 Deem 1999年成立时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2013年正式更名为Deem,并在2014年进行了资本重组,业务也开始向云服务转型。目前公司的服务主要是三个方向,分别为商旅出行、旅费保单管理和汽车服务。 商旅出行DeemTravel是一个简单方便的差旅管理公司,能够让员工在预定一个满意的酒店和出行方式的同时确保这些预定符合公司的差旅规定 DeemExpense提供旅费报销单管理功能,可以轻松实现创建、编辑、提交以及审批的功能 Deem Car Service为交通运输行业提供了一个技术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运输公司将充分竞争,从而提供给客户满意的服务 目前Deem拥有1900家企业用户、365家旅行管理公司、5家线上预订平台,和众多的后台服务提供商和遍布全球85个国家的全球分销系统。 7)DocuSign:电子签名服务 DocuSign提供电子签名认证服务,用户只需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即可完成手写签名,免除了用户要通过传真或邮件签名的麻烦,同时DocuSign还通过数字签名等方式验证用户的真伪,从而帮助企业用户安全的在网上获取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签名。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DocuSign的价格也不同,个人用户免费,但每月只能签名5次,企业团体及其他专业用户,价格从每人每月15美元到20美元不等。 2016年DocuSign在全球有10个分支机构,共有1300名员工。目前全球用户超过4800万,其中13万付费用户。 8)Eventbrite:小型线下活动票务管理服务商 Eventbrite是一家为举办中小型线下活动的组织者或个人提供线上展示、门票出售功能的平台。活动的组织者或个人能够使用Eventbrite发起活动,并在平台上出售或赠送门票,同时Eventbrite在其平台中也提供门票促销和管理、渠道销售数据分析等功能。Eventbrite的用户可通过公司的开放API平台Eventbrite Spectrum无缝对接超过170种企业服务软件。依靠收费门票的票务分成获得收入。 2016年Eventbrite已经处理了180个国家的60多万个活动组织者发出的1.5亿张门票。进入2017年来,Eventbrite已经进行两笔收购,意图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平台规模。 9)Github:代码在线托管平台+开发者社区 Github是一个面向开源及私有软件项目的代码托管平台和开发者社区。除了Git代码仓库托管及基本的Web管理界面以外,Github还提供了订阅、讨论组、文本渲染、在线文件编辑器、协作图谱(报表)、代码片段分享(Gist)等功能。Github的盈利模式为免费增值,免费提供无限制的公共库供大家使用,对私有库收取个人7美元/月的费用,公司及商业组织则是25美元/月。此外面向大型企业的服务则收取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年费。 Github在全球拥有超过900万开发者用户。基于GitHub良好的协作模式,目前有些记者、学者甚至连白宫都开始尝试在GitHub上进行写文章、做研究以及制定政策文档方面的协作试验,而GitHub也愿意顺应这一需求,从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0)Glassdoor:工作点评网站 Glassdoor是一个匿名的工作点评和职场信息分享平台,企业员工可以在上面曝光自己的工资、公司的情况、点评雇主、发布办公环境实景照片等信息,还可以发布各种薪酬分析。为鼓励UGC内容的生成,用户贡献的内容越多则能看到的评价也越多,形成社区氛围。为了保证信息真实有效,Glassdoor上注册邮箱尾缀必须与公司相符。目前Glassdoor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替雇主与合作伙伴提供品牌和职位分析的定制服务,以及追踪用户及潜在求职者,通过招聘业务获得收入。 拥有190个国家数十万家公司的情况。签约的企业级付费用户达到800余家。 11)Gusto:中小企业薪资管理服务商 Gusto原名为ZenPayroll,是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薪资软件和健康福利管理等人力资源软件和服务的公司,是人力资源行业仅次于Zenefits的独角兽。通过自动化完成复杂繁琐的薪资业务,使员工能够简单和愉快的完成包含工资设定、福利、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其云端薪资管理系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每家企业每月只需支付 39 美元并为每位员工每月支付6美元的费用即可使用 Gusto的服务,包括为员工办理税务申报、保险缴费等。除了以上业务外,Gusto第二个收入来源是从帮助缴纳健康保险、工人保险、生活保险和伤残保险时获得合法的佣金。 截至2017年初,共有4万家公司在使用Gusto的薪资管理服务,行业包括科技、媒体、咨询、健康和法律。目前Gusto员工仅有300多人,是Zenefits员工总数的1/3。 12)Infor:全球第三大管理软件公司 Infor是全球第三大商用管理软件公司,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业务软件,包括CRM、企业资源规划、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业务专用库存管理、运输物流和仓库管理等。Infor的竞争力在于专注通过AWS和各种开源软件平台部署并交付业务应用,将过去极重的维护费用降低到了SaaS软件的水平。目前用户可以选择云端、本地和两者混合的部署模式。 截至2016年7月,Infor拥有大约5800万云用户以及约9万家企业客户。Infor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布局,拥有大约15000名员工。 13)Medallia:客户体验管理(CEM)平台 Medallia为企业提供消费者体验管理服务,基于SaaS客户体验管理软件帮助企业跟踪消费者体验反馈情况。它可以对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挖掘,然后分析数据,并通过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让企业可以通过网站、社交媒体、移动端等实时并快速收集消费者的反馈,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做出相应的体验调整。Medallia也会通过网络问卷收集消费者反馈,问卷回收率很高。Medallia的服务主要为以下6个垂直行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酒店、电信、汽车以及B2B提供商。 14)Procore Technologies:基于云的建筑项目管理软件 Procore Technologies是一家基于云的建筑项目管理软件供应商,可以使承包商、设计师、工程师以及开发人员在项目全程保持实时联系,建筑企业可以利用其软件创建报价、处理预算、修改蓝图以及监督项目实施。移动端和PC端都可以下载。Procore的开源API能让使用者和其他的系统进行集成,包括会计软件、调度软件、仓储软件和报告软件等。 Procore在全球有2500多个企业客户。 15)Slack:企业聊天工具 Slack是一个面向企业的内部协同办公平台,功能涵盖聊天群组+大规模工具集成+文件整合+统一搜索,为企业员工提供即时通讯、文件共享、工作分工等服务。Slack前身是一家游戏公司Tiny Speak,失败后转型推出了Slack,产品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同年10月估值就达到11.2亿美元,跻身独角兽俱乐部。Slack免费版本可存储的历史消息为1万条,团队存储空间为5GB,只可接入10个APP。付费版本有三档,标准版6.67美元/月,plus版本12.5美元/月,企业版本需要根据需求定价。 Slack用户每月发送的信息数多达3亿条,每天花在Slack上的时间超过2小时。Slack 2016年3月的数据是用户数270万人,付费用户数80万人。 16)Sprinklr:社会化营销管理平台 Sprinklr是一家为企业用户提供社交媒体跨平台整合管理工具和服务的公司,用户无需登录到不同的帐户就可以在平台上同时管理多个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广告及回复,以及各平台中社群的参与和管理,并获取可视化数据报告开展营销活动,从而持续创建、管理和优化有价值的用户体验。Sprinklr支持的社交网站渠道包括 Facebook、Twitter、LinkedIn、YouTube,甚至是国内的人人网和微博等。Sprinklr此前专注于社交媒体,但如今正向客户体验管理方向转型。Experience Cloud服务便是基于这一背景,它提供了19个社交媒体管理模块,可以让品牌商在23个社交渠道和品牌网站上持续地创建、管理和优化有价值的用户体验。2017年3月9号, Sprinklr发布了Sprinklr Display,这一产品能够管理无限量的实时社交媒体数据、竞争情报、并进行社区管理、危机沟通、广告活动管理、消费者情绪管理等。Sprinklr依据企业规模的大小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收取软件授权使用费。 Sprinklr在全球共有1300多名员工,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业务覆盖150多个国家,企业客户超过1200家。 17)SurveyMonkey:在线调查问卷平台 SurveyMonkey是一个网上调查平台,可以帮助客户进行满意度调查、市场调研、活动安排、教育类问卷、以及员工考核等人力资源类调查工作。目前的调查服务可分为SurveyMonkey Audience和SurveyMonkey Enterprise,前者为基本型服务,可针对特定受众展开调查;后者为企业级服务,可在前者基础上提供多账号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这也是SurveyMonkey实现增值服务的功能之一。目前SurveyMonkey的免费版本提供每份最多10题的调研问卷,并且其受访者人数则最多为100个。付费版则无以上限制,并可享受受访人数不限、客户支持及品牌定制等高级服务。目前付费版有不同的定价,最高达780美元。 目前SurveyMonkey已有超过2000万的客户,其中包括几乎全部的财富500强公司,每日返回的调查问卷超过300万份。 18)Tanium:端点安全和企业网络系统管理 Tanium是一家提供端点安全与企业网络系统管理的公司,其解决方案可以一下子扫描和控制数千台设备的安全性,为企业找出潜在的恶意软件,并提供近似实时快照的安全监控,技术人员能远程清理维护软件漏洞。通过Tanium,系统管理员可以在数秒时间内访问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收银机、乃至心率监视器。Tanium每隔15秒会对公司所有的PC数据进行检查。 美国规模最大的前100家公司(按营收计算)中有一半是Tanium的客户,其中包括十大银行中的物价以及十大零售商当中的四家。 19)Zenefits:人力资源自动化管理软件 Zenefits是一家面向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一站式云HR管理工具。其功能范围包括员工的入职和离职手续办理、工资和福利发放、保险和退休基金办理、缴税缴费、专利追踪等等,全部功能都运行在云端。Zenefits的盈利模式为向中小企业提供完全免费的软件及服务,从而快速拓展其用户规模,然后通过向企业选择缴费的保险公司收取佣金的方式获得盈利。 在上述模式下,快速扩张的Zenefits销售团队中大部分人却并未取得保险销售资质,2016年2月其平台上近83%的保险都是由无执照业务员卖出一事被曝光,随后Zenefits联合创始人兼CEO Parker Conrad宣布辞职。2017年2月公司裁员430人,占员工总数的40%。估值也由之前的45亿美元下调至20亿美元。 20)Zeta Interactive:帮助企业获客及维护客户的营销大数据公司 Zeta Interactive是一家营销技术型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给企业的营销部门提供CRM系统和广告数据的挖掘服务,帮助营销团队获客并维持客户。 Zeta的客户是各类需要市场营销的企业,服务过多家美国财富100强的企业。公司在全球拥有1300多名员工。 21)Zoom:在线视频会议平台 Zoom是在线视频会议与协作服务的提供商,主要提供桌面端及移动端的视频会议服务,无需额外硬件,支持高清视频会议及录制、屏幕共享、协同沟通等功能。区别于Cisco等公司高成本的解决方案,Zoom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易部署且实用性强的在线会议系统,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成本,主打中小企业和教育市场。其服务包含了云视频会议、在线会议、群组消息及会议室预订功能。用户可以在Windows,Mac,Linux,iOS,Android,Blackberry,Zoom Rooms和H.323 / SIP系统上使用。Zoom的盈利模式为按需收费,对于有需要的企业收取一定的基础服务费,并在这基础之上依据使用人数收取订阅费,教学机构则可以享受每个会议主叫账号 0.99 美元/月的优惠。 2017年初,Zoom已有45万个客户,包括Uber和SolarCity。 数据来源:CB Insights、Wall Street Journal、Crunchbase、Owler,以及网上公开资料,星河研究院整理
    独角兽
    2017年04月22日
  • 独角兽
    揭秘美国独角兽俱乐部——企业服务篇 企业服务是美国独角兽数量最多的领域。2016年IPO的独角兽大半也都是企业服务的公司,包括Twillio、Nutanix等。 编者按:本文来自星河融快,作者李瑶,星河研究院经理,哥伦比亚大学工学博士。 如果问国内风险投资机构未来五年的创投市场最有机会的是哪个领域,估计大半会选择企业服务,企业服务已经成为国内VC投资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那么美国的企业服务市场情况又是怎样呢? 美国的企业级服务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以Oracle、SAP和微软等企业软件公司为代表。进入千禧年,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一批以云服务为主要形态的企业级服务开始出现,以Salesforce、Workday、NetSuite等垂直领域SaaS服务商为代表,这些企业或是上市或是被收购,也已都是百亿美元以上市值的公司。经过近30年的发展,美国的企业服务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对企业服务都不陌生,付费习惯也已养成,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和良性发展的生态。近两年人工智能这波浪潮起来之后,相信还会有一批AI-driven的新企业服务公司涌现出来。 在我们上一篇《揭秘美国独角兽俱乐部(第一集)|【星河研究院】》关于美国103家独角兽的总体分析中,企业服务是美国独角兽数量最多的领域。2016年IPO的独角兽大半也都是企业服务的公司,包括Twillio、Nutanix等。 我们今天将会对美国21家企业服务领域的独角兽进行盘点和分析,希望可以给国内的企业服务公司一些启示。 以下,供你参考。 21家企业服务领域的独角兽详细盘点 1)Anaplan:服务于企业的智能规划与绩效管理平台 Anaplan的产品是一款财务规划云计算应用,可以很方便的当作电子表格来用,但功能比excel要强大的多,它不仅支持团队协作,还提供了一些列模块式的预设工具,帮助企业追踪销售、资本支出和利润规模等,成为很多企业查询和预测销售、MRR等指标的强大工具。主要服务的领域包括金融、销售、供应链、营销和IT行业。 Anaplan目前在16个国家设有办公室,拥有600多个企业客户,服务超过10万用户。客户包括UnitedAirlines、Kimberly-Clark、HP等。收费模式主要靠订阅服务。 2)AppDirect:企业版的App Store AppDirect是一家提供云服务应用商店平台的公司,其平台上整合了上千种SaaS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在一个集中的地方寻找、购买和使用软件。它的商业模式有以下三种: AppDirect有自己的应用商店AppDistribution,SaaS/App提供商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售卖产品,由AppDirect负责计费,按照一定比例收取佣金 客户企业贴牌AppDirect应用商店(产品是AppMarket),使用自己的品牌,AppDirect提供包括计费、管理等技术服务,企业售卖自己的SaaS/App产品,通常客户是诸如三星、微软等这样的大企业,AppDirect收取一次性定制开发费用和后续售卖产品的佣金 客户企业贴牌AppDirect应用商店,使用自己的品牌,但售卖的是第三方SaaS/App产品,包括直接转售和二次开发后售卖(产品是AppReseller),通常的客户是系统集成商和第三方服务商。AppDirect收取一次性定制开发费用和后续售卖产品的佣金 AppDirect目前可以提供约1700种云服务产品,超过100万用户通过其商店购买订阅。 3)AppNexus:连接广告买家和卖家的即时竞价平台 AppNexus是一个直接连接广告买家与卖家的即时竞价平台,平台使用电脑程序代替人工完成媒体购买、广告采购等流程,通过技术和数据实现广告投放。它通过一系列算法帮助广告主根据实时的用户行为管理广告的竞标计划。除了帮助广告主投放广告,它也能帮助网站或 App 经营者管理自己出售的广告栏位。AppNexus抽取每笔广告费支出的10%作为佣金。 目前平台每天平均处理超过120亿次的广告竞价请求。全球拥有23个办事处,约1100名员工。 4)Apttus:提供从报价到收银的B2B贸易管理解决方案 Apttus是基于Salesforce平台的销售服务SaaS系统,为客户提供从报价到收款(Quote-to-Cash, QTC)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自动化报价、定价、管理合同和订货流程。由于是基于Salesforce平台,因此交易过程中涉及的价格、产品、报价和销售合同都可以实现同步。同时,Apttus的服务也可以在Microsoft Azure上运行。 Apttus在全球拥有600多个企业客户,包括100多家财富500强企业,覆盖电子、科技、健康、通讯、快消、金融等领域。目前员工人数约1200名。 5)Datto:企业数据备份服务 Datto为企业提供数据恢复服务,自主开发设计的硬件和软件设备能够以最高每5分钟一次的频率,对一家公司的全部信息技术系统进行快速备份。这套系统安置于客户的经营场所和Datto的云端,在企业遭受黑客攻击后,客户可以十分方便的获取备份,并且可以从任何地点进行数据恢复。Datto目前每TB的数据备份服务月费大约是350美元,另外新用户还需要付2800美元的初装费。 Datto管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和英国等企业客户超过200PB的数据,全球有700多名员工。截至2016年初,Datto有近5万名用户,其中85%的用户来自美国。 6)Deem:企业旅行管理服务的B2B平台 Deem 1999年成立时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2013年正式更名为Deem,并在2014年进行了资本重组,业务也开始向云服务转型。目前公司的服务主要是三个方向,分别为商旅出行、旅费保单管理和汽车服务。 商旅出行DeemTravel是一个简单方便的差旅管理公司,能够让员工在预定一个满意的酒店和出行方式的同时确保这些预定符合公司的差旅规定 DeemExpense提供旅费报销单管理功能,可以轻松实现创建、编辑、提交以及审批的功能 Deem Car Service为交通运输行业提供了一个技术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运输公司将充分竞争,从而提供给客户满意的服务 目前Deem拥有1900家企业用户、365家旅行管理公司、5家线上预订平台,和众多的后台服务提供商和遍布全球85个国家的全球分销系统。 7)DocuSign:电子签名服务 DocuSign提供电子签名认证服务,用户只需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即可完成手写签名,免除了用户要通过传真或邮件签名的麻烦,同时DocuSign还通过数字签名等方式验证用户的真伪,从而帮助企业用户安全的在网上获取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签名。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DocuSign的价格也不同,个人用户免费,但每月只能签名5次,企业团体及其他专业用户,价格从每人每月15美元到20美元不等。 2016年DocuSign在全球有10个分支机构,共有1300名员工。目前全球用户超过4800万,其中13万付费用户。 8)Eventbrite:小型线下活动票务管理服务商 Eventbrite是一家为举办中小型线下活动的组织者或个人提供线上展示、门票出售功能的平台。活动的组织者或个人能够使用Eventbrite发起活动,并在平台上出售或赠送门票,同时Eventbrite在其平台中也提供门票促销和管理、渠道销售数据分析等功能。Eventbrite的用户可通过公司的开放API平台Eventbrite Spectrum无缝对接超过170种企业服务软件。依靠收费门票的票务分成获得收入。 2016年Eventbrite已经处理了180个国家的60多万个活动组织者发出的1.5亿张门票。进入2017年来,Eventbrite已经进行两笔收购,意图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平台规模。 9)Github:代码在线托管平台+开发者社区 Github是一个面向开源及私有软件项目的代码托管平台和开发者社区。除了Git代码仓库托管及基本的Web管理界面以外,Github还提供了订阅、讨论组、文本渲染、在线文件编辑器、协作图谱(报表)、代码片段分享(Gist)等功能。Github的盈利模式为免费增值,免费提供无限制的公共库供大家使用,对私有库收取个人7美元/月的费用,公司及商业组织则是25美元/月。此外面向大型企业的服务则收取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年费。 Github在全球拥有超过900万开发者用户。基于GitHub良好的协作模式,目前有些记者、学者甚至连白宫都开始尝试在GitHub上进行写文章、做研究以及制定政策文档方面的协作试验,而GitHub也愿意顺应这一需求,从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0)Glassdoor:工作点评网站 Glassdoor是一个匿名的工作点评和职场信息分享平台,企业员工可以在上面曝光自己的工资、公司的情况、点评雇主、发布办公环境实景照片等信息,还可以发布各种薪酬分析。为鼓励UGC内容的生成,用户贡献的内容越多则能看到的评价也越多,形成社区氛围。为了保证信息真实有效,Glassdoor上注册邮箱尾缀必须与公司相符。目前Glassdoor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替雇主与合作伙伴提供品牌和职位分析的定制服务,以及追踪用户及潜在求职者,通过招聘业务获得收入。 拥有190个国家数十万家公司的情况。签约的企业级付费用户达到800余家。 11)Gusto:中小企业薪资管理服务商 Gusto原名为ZenPayroll,是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薪资软件和健康福利管理等人力资源软件和服务的公司,是人力资源行业仅次于Zenefits的独角兽。通过自动化完成复杂繁琐的薪资业务,使员工能够简单和愉快的完成包含工资设定、福利、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其云端薪资管理系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每家企业每月只需支付 39 美元并为每位员工每月支付6美元的费用即可使用 Gusto的服务,包括为员工办理税务申报、保险缴费等。除了以上业务外,Gusto第二个收入来源是从帮助缴纳健康保险、工人保险、生活保险和伤残保险时获得合法的佣金。 截至2017年初,共有4万家公司在使用Gusto的薪资管理服务,行业包括科技、媒体、咨询、健康和法律。目前Gusto员工仅有300多人,是Zenefits员工总数的1/3。 12)Infor:全球第三大管理软件公司 Infor是全球第三大商用管理软件公司,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业务软件,包括CRM、企业资源规划、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业务专用库存管理、运输物流和仓库管理等。Infor的竞争力在于专注通过AWS和各种开源软件平台部署并交付业务应用,将过去极重的维护费用降低到了SaaS软件的水平。目前用户可以选择云端、本地和两者混合的部署模式。 截至2016年7月,Infor拥有大约5800万云用户以及约9万家企业客户。Infor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布局,拥有大约15000名员工。 13)Medallia:客户体验管理(CEM)平台 Medallia为企业提供消费者体验管理服务,基于SaaS客户体验管理软件帮助企业跟踪消费者体验反馈情况。它可以对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挖掘,然后分析数据,并通过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让企业可以通过网站、社交媒体、移动端等实时并快速收集消费者的反馈,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做出相应的体验调整。Medallia也会通过网络问卷收集消费者反馈,问卷回收率很高。Medallia的服务主要为以下6个垂直行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酒店、电信、汽车以及B2B提供商。 14)Procore Technologies:基于云的建筑项目管理软件 Procore Technologies是一家基于云的建筑项目管理软件供应商,可以使承包商、设计师、工程师以及开发人员在项目全程保持实时联系,建筑企业可以利用其软件创建报价、处理预算、修改蓝图以及监督项目实施。移动端和PC端都可以下载。Procore的开源API能让使用者和其他的系统进行集成,包括会计软件、调度软件、仓储软件和报告软件等。 Procore在全球有2500多个企业客户。 15)Slack:企业聊天工具 Slack是一个面向企业的内部协同办公平台,功能涵盖聊天群组+大规模工具集成+文件整合+统一搜索,为企业员工提供即时通讯、文件共享、工作分工等服务。Slack前身是一家游戏公司Tiny Speak,失败后转型推出了Slack,产品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同年10月估值就达到11.2亿美元,跻身独角兽俱乐部。Slack免费版本可存储的历史消息为1万条,团队存储空间为5GB,只可接入10个APP。付费版本有三档,标准版6.67美元/月,plus版本12.5美元/月,企业版本需要根据需求定价。 Slack用户每月发送的信息数多达3亿条,每天花在Slack上的时间超过2小时。Slack 2016年3月的数据是用户数270万人,付费用户数80万人。 16)Sprinklr:社会化营销管理平台 Sprinklr是一家为企业用户提供社交媒体跨平台整合管理工具和服务的公司,用户无需登录到不同的帐户就可以在平台上同时管理多个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广告及回复,以及各平台中社群的参与和管理,并获取可视化数据报告开展营销活动,从而持续创建、管理和优化有价值的用户体验。Sprinklr支持的社交网站渠道包括 Facebook、Twitter、LinkedIn、YouTube,甚至是国内的人人网和微博等。Sprinklr此前专注于社交媒体,但如今正向客户体验管理方向转型。Experience Cloud服务便是基于这一背景,它提供了19个社交媒体管理模块,可以让品牌商在23个社交渠道和品牌网站上持续地创建、管理和优化有价值的用户体验。2017年3月9号, Sprinklr发布了Sprinklr Display,这一产品能够管理无限量的实时社交媒体数据、竞争情报、并进行社区管理、危机沟通、广告活动管理、消费者情绪管理等。Sprinklr依据企业规模的大小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收取软件授权使用费。 Sprinklr在全球共有1300多名员工,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业务覆盖150多个国家,企业客户超过1200家。 17)SurveyMonkey:在线调查问卷平台 SurveyMonkey是一个网上调查平台,可以帮助客户进行满意度调查、市场调研、活动安排、教育类问卷、以及员工考核等人力资源类调查工作。目前的调查服务可分为SurveyMonkey Audience和SurveyMonkey Enterprise,前者为基本型服务,可针对特定受众展开调查;后者为企业级服务,可在前者基础上提供多账号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这也是SurveyMonkey实现增值服务的功能之一。目前SurveyMonkey的免费版本提供每份最多10题的调研问卷,并且其受访者人数则最多为100个。付费版则无以上限制,并可享受受访人数不限、客户支持及品牌定制等高级服务。目前付费版有不同的定价,最高达780美元。 目前SurveyMonkey已有超过2000万的客户,其中包括几乎全部的财富500强公司,每日返回的调查问卷超过300万份。 18)Tanium:端点安全和企业网络系统管理 Tanium是一家提供端点安全与企业网络系统管理的公司,其解决方案可以一下子扫描和控制数千台设备的安全性,为企业找出潜在的恶意软件,并提供近似实时快照的安全监控,技术人员能远程清理维护软件漏洞。通过Tanium,系统管理员可以在数秒时间内访问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收银机、乃至心率监视器。Tanium每隔15秒会对公司所有的PC数据进行检查。 美国规模最大的前100家公司(按营收计算)中有一半是Tanium的客户,其中包括十大银行中的物价以及十大零售商当中的四家。 19)Zenefits:人力资源自动化管理软件 Zenefits是一家面向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一站式云HR管理工具。其功能范围包括员工的入职和离职手续办理、工资和福利发放、保险和退休基金办理、缴税缴费、专利追踪等等,全部功能都运行在云端。Zenefits的盈利模式为向中小企业提供完全免费的软件及服务,从而快速拓展其用户规模,然后通过向企业选择缴费的保险公司收取佣金的方式获得盈利。 在上述模式下,快速扩张的Zenefits销售团队中大部分人却并未取得保险销售资质,2016年2月其平台上近83%的保险都是由无执照业务员卖出一事被曝光,随后Zenefits联合创始人兼CEO Parker Conrad宣布辞职。2017年2月公司裁员430人,占员工总数的40%。估值也由之前的45亿美元下调至20亿美元。 20)Zeta Interactive:帮助企业获客及维护客户的营销大数据公司 Zeta Interactive是一家营销技术型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给企业的营销部门提供CRM系统和广告数据的挖掘服务,帮助营销团队获客并维持客户。 Zeta的客户是各类需要市场营销的企业,服务过多家美国财富100强的企业。公司在全球拥有1300多名员工。 21)Zoom:在线视频会议平台 Zoom是在线视频会议与协作服务的提供商,主要提供桌面端及移动端的视频会议服务,无需额外硬件,支持高清视频会议及录制、屏幕共享、协同沟通等功能。区别于Cisco等公司高成本的解决方案,Zoom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易部署且实用性强的在线会议系统,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成本,主打中小企业和教育市场。其服务包含了云视频会议、在线会议、群组消息及会议室预订功能。用户可以在Windows,Mac,Linux,iOS,Android,Blackberry,Zoom Rooms和H.323 / SIP系统上使用。Zoom的盈利模式为按需收费,对于有需要的企业收取一定的基础服务费,并在这基础之上依据使用人数收取订阅费,教学机构则可以享受每个会议主叫账号 0.99 美元/月的优惠。 2017年初,Zoom已有45万个客户,包括Uber和SolarCity。 数据来源:CB Insights、Wall Street Journal、Crunchbase、Owler,以及网上公开资料,星河研究院整理
    独角兽
    2017年04月14日
  • 独角兽
    SaaS创业,如何离成为独角兽更近一点?(下)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沙江创投”(ID:GSR-Ventures),作者杨志伟、陈逊超;36氪经授权发布。  从企业市场的“4S”(Solution、Size、Scalability 和 Sales)来分析,我们的创业者们如何才能离成为独角兽更近一点?前半篇我们着重谈了前两点(上篇查看点击链接:http://www.hrtechchina.com/16376.html),今天围绕Scalability 和 Sales来展开。本文作者杨志伟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 Scalability 我们之前在讨论可扩张性(Scalability)时介绍了一些关键指标,例如MRR, Churn,LTV/CAC的比例等。这些指标在拥有一定客户基础之后会清晰地展示出公司客户群的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在公司刚刚开始把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更应该思考自己的产品和能力适合发展什么类型的客户。我们按照规模大小、经营途径这两个维度把客户分类,具体研究每一类客户的特点。 Online的大客户 – 这类客户早已完成自己业务的互联网化并建立起较高的壁垒, 在所处的领域拥有一定垄断地位,公司内部有完整的组织架构。对于SaaS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他们很有可能会内部开发。这类客户需要有经验的KA(Key Account)人员制定完整的销售策略来获取。 Offline大客户 – 这里涵盖更多的是传统大型企业,互联网在公司内部的运营管理的渗透率较低,各岗位上的操作人员也需要一定时间来教育。面对这类客户,SaaS公司会被要求长期提供online工具和售后的客户成功(Customer Success)服务。同时也要对可能出现的高度定制化需求做好准备。 Online小客户 – 和2C市场的用户行为最相似的一类企业客户,他们对SaaS产品的接受度比较高,获客周期较短、成本低。容易出现粘性差、留存低的问题,而且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需要用更优化的产品在短时间内打动用户。 Offline小客户 – 这类体量非常庞大,而且非常分散。SaaS公司需要投入成本建立有规模的线下拓展团队才能触及这些客户并且实现转化。 创业公司从一开始就要想好自己的产品更适合在哪类客户中扩张,并逐步构建与之适应的销售模式(直销、分销、网络营销或地推等)与销售团队,有针对性的部署产品。 若在几类客户之间徘徊,或者胡子眉毛一把抓就很有可能拖垮自己的现金流。2B的企业最重要的就是生存,而生存就是要leverage自己的优势从目标客户那里获得稳定现金流。 有了明确的目标客户群后,也应该通过量化的手段验证定位的客户群是否在有效增长。其中一个指标是客户的获取速度。一般来说,优秀的SaaS创业公司在验证产品后理想的MRR收入年增长应该可达200%,新老客户对MRR收入贡献比例可以为1:2。如果SaaS MRR收入年增长低于100%,那么新增客户带来的MRR收入可能出现了减缓趋势,或者老客户开始流失。这个情况对于刚刚创业的公司来说应该引起警觉。 Sales 销售(Sales)作为我们定义的最后一个维度,其核心问题是如何给产品定价(Pricing)。向客户收取的费用客户是否意愿付出,同时够补偿包括销售成本,研发,运营在内的综合成本并获得利润。要从自己的成本逆向推到匹配的价格,从而优化LTV/CAC的比例: 我们看到有很多创业公司在初期除了自有的销售团队,很大程度上依赖各地渠道商的获客能力。这种模式之所以存在,一是因为创业公司确实没有大规模获取客户的能力,二是产品本身没有足够的差异化。正是这些原因让创业公司在与渠道商合作是往往处于弱势,让渠道商获得了远高于合理的利润分成。结果是短期获得了很多客户,而中期或长期牺牲了可持续发展性。 我们更希望看到初创SaaS公司以自己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打动客户,让客户认同价值,也得到公平的利润回报,创造稳定的正向现金流。兼顾Growth和Scalability在中国的市场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将持续关注和发掘这类公司。
    独角兽
    2017年03月09日
  • 独角兽
    SaaS创业,如何离成为独角兽更近一点?(上) 企业服务领域有没有出现独角兽公司的机会?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的创业者们如何才能离成为独角兽更近一点?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沙江创投”(ID:GSR-Ventures),作者杨志伟、陈逊超 周期更迭、巨头林立,To C的模式创新越来越难。不少投资人和创业者转而关注To B的巨大市场。这一篇,我们逐一细化,希望于你有益。本文作者杨志伟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 目前,SaaS创业也的确很热。那么,我们的创业者们如何才能离成为独角兽更近一点?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继续围绕4S原则来深入分析。 Solution 针对解决方案(Solution),创业公司成立初期尤其是产品推出市场之前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寻找和调整产品市场定位(Product Market Fit,PMF)以满足客户刚需,向目标客户群提供具有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的产品与服务。 这对企业SaaS领域创业团队非常重要,大多数A轮投资人都希望看到公司产品真正找到了PMF,无论是在横向市场,例如CRM、HCM、市场营销、企业办公协同软件类解决的是跨行业企业普遍存在的增加收入或提高效率、节省运营开支的需求,还是在纵向市场,如电商、门店、快销、物流、地产、医疗、教育、金融等深耕某一个细分行业,提供细分领域专业化的服务的公司。 无论创始团队在探索自己PMF的时候倾向专注于横向通用型或是纵向垂直细分市场,都需要证明在相似场景下,可以找到一群客户使用同一个产品或功能解决痛点并提升业务效率。这样的痛点可以非常细小或者只存在某个环节内,但是一定要非常痛,痛到一群极为理智的企业管理者愿意为你提供的解决方案买单。这样才能体现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和客户价值,“一根针刺破天”。 在没有确定PMF之前不应该急于获取大量客户,也不应该耗费太多销售资源大力推广,更不能过早扩张。在PMF没有磨合与调整好就过早获取各种客户,未必是件好事,因为有可能形成错觉,误认为自己已经找到真正PMF而放弃PMF的调整磨合,结果错失良机,可能会因此扰乱公司本身的产品开发路线图,甚至将公司引入歧途。不少创业团队因为资金压力或者为了融资而“用力过猛”就容易出现问题。 Size 上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市场的潜在规模问题(Size),并建议创业公司除了关心整体市场规模,还应花更多精力探索可触及的市场(Addressable Market Size)。这里的可触及市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提供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和差异化而出现新的市场机会。能够给客户带来的客户价值越高,可触及市场就越大,你的机会也越大。 这一点在传统企业服务软件市场不明显,那时候的商业模式都是靠卖软件Copy或License。SaaS模式到来之后,可以给客户创造价值的不仅仅在软件产品本身上,而企业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积累沉淀的各种客户与业务数据均可能形成更有价值的增值服务,“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更加能够打动客户,增大市场机会。 SaaS – Software as a Service, 关注更多的应该是Service而不仅是Software。CRM提供商不仅仅帮助服务企业管理客户资源,还向他们提供自动化市场营销方案甚至简化销售流程或和提供销售线索。HCM厂商在帮助企业简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同时也提供寻找合适的Candidates以及新入职员工的流程化培训。 创始团队在定义PMF的时候就应该思考,我的产品可能会生成什么样的服务才能让更多的客户买单,让自己平台的价值最大化。为了从众多的创业公司中脱颖而出,我们可能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应用AI,Big Data, Cloud Service(所谓的“ABC”)等最新技术实现自己产品和模式的差异化。
    独角兽
    2017年03月09日
  • 独角兽
    硅谷那些不知名的独角兽,可以让2017年IPO市场回暖吗? 科技公司IPO长期处于低潮期,但这不仅催生了火热的一级半市场交易,而且还加快了一些不知名公司的IPO步伐。 据路透社报道,来自投资银行负责IPO事宜的人分析称,相比那些不愿意上市的独角兽明星公司,有大把不知名的、规模相对较少的初创公司对上市十分感兴趣。这些公司可能会为”IPO寒冬“解冻。 虽然很多公司在创立之初,就想有朝一日可以IPO,但这一市场并不如大家想象中那么热闹。2016年,仅有20家科技公司在美国IPO,这是IPO市场自2009年以来最低迷的状态。 2015 年,仅有 28 家科技公司在美国上市,有 131 家“独角兽 ”公司选择了继续保持非上市状态。而去年和前年在美国IPO的科技公司则分别有 62 家和 48 家。 近几年的情况很不乐观,但很多美国独角兽将 IPO 计划推迟至 2017 年。另外,Renaissance Capital认为,2017年IPO市场可能回暖。 为何这些公司会为”IPO寒冬“解冻? 相比那些未上市的明星科技公司,这些不知名的科技公司具有诸多优势。 据Renaissance Capital数据,2017年可能有277家公司选择上市,尤其受关注的是Snapchat和Spotify。而且,仅这两家公司的融资额就可能超越过去两年所有风投支持的科技公司IPO交易的总规模。 但仍有很多像Apttus,、Tintri 和 Okta等不知名的软件公司,准备为IPO市场”破冰“。来自UBS Group AG的Justin Smolkin认为,这些公司是更多投资者在市场中进行表现的”风向标“。他还补充道,这些公司被认为是比较优秀的公司,并且投资人可以从中赚大笔的钱。 这些公司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如自动化的交易程序、安全、会计、软件培训和费用管理服务。通过服务订阅,这些软件公司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流。这些公司倾向于跟投资人签订多年的合同,相比那些依赖于广告和个人交易的的互联网公司,它们可以给投资人多于预期的回报。 来自Goldman Sachs Group的Will Connolly认为,虽然这些公司只有5亿美元-40亿美元的中等估值,但它们占据了科技公司IPO市场中的大部分份额。他还表示,大部分科技公司IPO后规模并不会很大,但那些大公司会更受关注。然而,那些小的或中等的公司,会因为一些创新人才及推动科技创新而被熟知。 据汤森路透数据,2016年只有6家软件公司IPO。2017年,将有包括Avalara、MuleSoft、ForeScout Technologies Inc、AppDynamics 和 Yext等十几家软件公司准备上市。 另外,来自硅谷银行的Greg Becker认为,相比2016年的15家,预计2017年会有30家-40家获得风险投资的科技公司打算IPO。这些公司可能打算在科技巨头Airbnb和Uber之前IPO,因为这两家公司在”IPO预备期“中已经获得足够的资金和关注。 如果这些软件公司能够成功IPO,会给那些已经提供关键资金支持、但想尽快变现的早期投资人莫大的希望。据汤森路透的数据,2016年只有20家科技公司IPO,这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值。来自Credit Suisse Group AG的Anthony Kontoleon认为,如果这些公司可以顺利IPO,积极的信号将给市场带来里程碑意义。 但是如果这些公司不能在2017年顺利IPO,那么一些风险投资经理就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让投资人变得更”快乐“。同时,那些为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初创公司,承诺他们公司IPO后会获得更多利益,然而可能会受影响。 另外那些选择在2016年底IPO的科技公司,它们的股价表现也不错。Twilio Inc、Coupa Software Inc、Nutanix Inc和Blackline Inc,这些公司的估价都高于它们当初的发行价,这极大地提振了同样想IPO的同行。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www.reuters.com
    独角兽
    2017年01月04日
  • 独角兽
    深扒一个独角兽公司标配,但仍被低估的岗位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峰瑞资本”(ID:freesvc),推荐人陈诚,DataPipeline创始人,前 Yelp 数据工程师。 来源 / Stitch Data 译者 / 黄谦、徐勇、王小佛、张耕、王心田、王挺、Raymond Yang 编辑 / 张潇冉 在和国内外顶尖公司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多数都很骄傲有一支极其专业的数据团队。这些公司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数据工程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有不小规模的工程师团队,开源了大量数据技术。Linkedin 有 kafka, samza, Facebook 有 hive, presto, Airbnb有airflow, superset,我所熟悉的 Yelp 也有 mrjob…… 这些公司在数据领域的精益求精,为后来的大步前进奠定了基石。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美国数据工程现状》,从多个维度阐释了数据工程和数据工程师在美国的发展状况。或许你和我一样,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我常觉得数据工程之于企业的意义,就好像马斯洛需求理论之于人的意义,从低到高进阶满足,企业对于数据工程的应用应该遵循这个三角原则。 第一层,企业要注意到公司发展过程中,最普世最基础的需求:即让数据可见可得。这需要我们重视数据工程这件事,这是企业做大做强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二层,进阶需求。有了数据意识,招来了数据工程师,拉开架势开始干吧。这时候企业就需要开始从语义(semantic)的角度去理解跑起来的数据流了。实现从数据到企业战略指导再回到数据; 第三层,是目前看起来最接近塔尖也是最高级的需求:即建模、更完善的预测性算法、更漂亮的数据可视化、深度学习、AI 等等…… 这些更高级的更贴近金字塔尖,也是现在创业的风口。我偶尔也会被风吹的精神抖擞,但吹完风,静下来想想,一个企业没有好的数据工程、数据基础架构逻辑、没有构建数据流的能力,这些金塔尖上的需求是非常难被满足的,很难取得好的结果,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 是的,我又被风打下来了,开始站在地上思考问题了。 当然,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打造完整的数据工程、严密数据架构、高效的数据流是件 “正确但不容易的事情”。不好做、效果不直观,但很重要。 最后,我想引用 Kafka 技术的缔造者 (Kafka,被誉为 LinkedIn 的 “中枢神经系统”),现 Confluent 的 CEO Jay Kreps 的一句话:Without a reliable and complete data flow, a Hadoop cluster is little more than a very expensive and difficult-to-assemble space heater。如果你的公司没有一个完整可靠的数据流,那么你的 Hadoop 集群其实就像非常贵而且很难组装的暖气片而已。 如果你对中国数据工程现状充满兴趣和好奇心,欢迎你和我取得联系 cheng@datapipeline.com。 我是贴心的文章要点: 6500 人在 LinkedIn (领英)上称自己是数据工程师。 2013 到 2015 年,数据工程师的数量至少翻了一倍。 50% 的数据工程师都在美国。 42% 的数据工程师都是软件工程出身。 数据工程师主要供职于信息科技与服务产业。 数据工程师前 5 项主要技能是:SQL, Java, Python, Hadoop, 和Linux。R语言甚至都没进前 20。 美国数据工程概况 目前,LinkedIn 上有 6500 人称自己是数据工程师。而仅在旧金山,就有 6600 个这样的工作机会虚位以待。去年,数据工程师的数量翻了一倍,但工程主管们却仍觉得人才匮乏。 数据人才的旺盛需求源自一个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公司现如今都成了数据公司。 像 Uber、Airbnb、Spotify 这些公司都在大力发展数据产品,结果便造成数据系统开发和维护人才的激烈争夺。 Josh Wills 是 Slack 的数据工程师,在 2016 数据工程大会(DataEngConf 2016)上半开玩笑地说:“我的数据工程师都在会场了,请你们别挖墙角。” 即使 Slack 这样当红的硅谷企业,也在担忧如何留住这些宝贵人才。 我们的研究着重于说明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市场上数据工程师的数量; 数据工程师的背景和核心技能 —— 这些信息对于主管们研究如何将软件工程转换至数据工程特别有用(编者按:以缓解招聘数据工程师的压力); 数据工程师的就业信息 —— 帮助你说明为什么要投资(时间/精力/金钱)到这项昂贵的技能中来。 从 Stripe、MIT、Looker 的工程主管对数据人才的发现、留任和对数据工程师团队项目的开发等一系列策略的分享中,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得这份报告清晰地呈现出数据工程的现状。 关键指标: 人数:6500 人在 LinkedIn (领英)上称自己是数据工程师。 发展:2013 到 2015 年,数据工程师的数量至少翻了一倍。 分布:50% 的数据工程师都在美国。 之前的职务:42% 的数据工程师都是软件工程出身。 产业:数据工程师主要供职于信息科技与服务产业。 技能:数据工程师前 5 项主要技能是:SQL, Java, Python, Hadoop, 和Linux。R语言甚至都没进前 20。 分析方法: 本报告基于 Linkedin 上的用户资料,包括所有公开可见的个人及公司档案、技能与工作经验,数据以 2016 年 3 月份的统计为准。 我们根据档案上的职业标题和头衔识别出数据工程师,这里只纳入了那些可确认公司的数据工程师档案。 【图表:LinkedIn 个人档案总结】 截止 2016 年 3 月 1 日,Linkedin 上的个人档案大约 4.3 亿,此次参考了 2.6 亿例档案,其中列有至少一项经历的近 1.9 亿, 有一项已认证经历的超过 1 亿,当前经历已认证的近 8000 多万。 在这些数据工程师中,我们分析了: 3 万项工作经验 8.2 万条个人经历 3400 个公司 分析工具: 分析采用 Python, SQL 和 Jupyter。 HighCharts 和 HighMaps 中的交互式可视化效果采用 Python 的制图包和 Python-highchairs 实现。 数据采用 AWS Redshift 进行存储和处理。 “数据工程师”(所有以某种方式与数据打交道的软件工程师)的定义仍有很大的模糊性,目前并没有一个完美答案,我们觉得由这些从业者自己来解读是最好的方式。 我们发现在 Linkedin 上有 6500 人称自己是“数据工程师”。 6500,这个数目并不大。 实际上,我们有些惊讶“数据工程师”竟如此之少。而在写这篇报道的时候,Indeed 上有 6600 个 数据工程师的招聘启事,这还仅仅是在旧金山和湾区。 薪酬数据也证实了数据工程师很受欢迎。据说,在 Facebook, Amazon 和 Google 这样的巨头公司工作的顶级数据工程师工资超 50 万美金。Indeed 的数据分布更保守一些,尽管如此,薪资也达到了 6 位数。 【图表: 旧金山地区数据工程师的数量和薪酬比】 截止从上图可以看出,薪酬在 10 万美元以上的职位超过 80%, 其中 110k-120k, 120k-130k 和 130k+ 的职位都很多,均超过了 20%。数据工程师成为当下的黄金职业! 专家洞见: Jonathan Coveney,Stripe 数据工程师:“对数据工程师型人才的需求”。 近十年来,Jonathan 都在数据领域深耕,曾在 Twitter、Spotify 等公司建立数据系统。在他看来,有三种主要趋势在推动着对数据工程师类人才的需求: 公司在对数据和管理数据的人的思考上更加精深。“数据不再是副产品,而是一个公司运作的核心”。 对机器学习愈加倚重。由于机器学习的进步,对专有数据的掌握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公司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公司开始建造数据产品。“以地图为例,机器学习主要作用于交通路线的侦测与规划,而地图的基础建设则在于管理和组织大规模的数据,这就是数据工程。” LinkedIn 的简历显示了一个人声明的自己的职业发展历史,包括了在各个时间段内的职务。这些数据让我可以构建出某个职务的不断演变。 下图就展示了”数据工程师“这个职务的飞速发展: 【图表】累计数据工程师的数量(单位:千) 数据工程师的数量从 2013 年到 2015 年增长超过了一倍。而且基于上文中相关岗位需求的数据,该增长趋势并不会减慢。 相比之下,数据科学家的数量大约是数据工程师的两倍(大约 11,400 人),但是数据工程师的增长速度却要更高:在同一时期,数据科学家数量“仅”增长了 50%。 数据工程师的疯狂增长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些人从哪里来?他们之前是什么职业? 我们通过观察数据,调查了数据工程师这一职业的 DNA —— 他们之前的职业。 在我们的调查前有以下几个猜测: 数据工程师是软件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之间的桥梁:他们编写了生产代码来方便数据科学家们进行大规模的运算实验。因此,我们猜测有很大一部分数据工程师的前身是软件工程师或数据科学家; 因为数据工程师很大部分的工作都围绕着运算的规模,他们同时也是软件工程师和运维开发 ( Devops ) 的桥梁。因此我们猜测一部分人由运维开发转来; 数据库管理员曾在一个企业中扮演类似的角色。因而,不难假设一部分数据库管理员投身到这一更加先进的职业中。 结果显示,我们的猜测部分是正确的,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数据工程师的 DNA 和软件工程师最接近 。 【图表 :TOP 10 数据工程师的来源】 数据工程师前职调查,最多依次为软件工程师、分析师、咨询师、商业分析师、数据架构师、数据分析师、数据库管理员、数据科学家、实习生、研究助理等。 50% 的数据工程师在美国。这并不奇怪,因为数据科学家这个称谓的本身和很多基础技术都是来自于美国的科技公司和大学。 【图表:数据科学家全球化】 大部分的数据科技或是来自于一小部分大学——特别是伯克利大学 AMP 实验室,或者是来自于全球最大的网络公司软件工程团队。 谷歌、脸书、领英和亚马逊在领先该产业其他对手很久,就已经开始挑战大数据,并投入了大量资源。他们不仅创造了很多的数据科技,他们成为了数据人才的培育基地。 然而,这张图有些误导。 美国至今有着最多的数据工程师,也同样在全球有着最多的数据工程师档案:接近4倍多于排名第二的印度。 为了标准化数据,我们图中排名前十的国家展开详细,看他们各自数据工程师人数与在领英(LinkedIn)档案数的对比,以及与总人口的对比。 【图表:TOP 10 数据工程师最多的国家】 这张统计中没有以色列,以色列是我们此前的参考标准,它曾经在每百万人中的数据科学家占比排名中排名最高。上文提及,以色列长期被认为是数据科学的起源国度,在以色列“硅溪”有着强劲科技展现。但意外的是,这却没能转化为高密度的数据工程师人才。 在扩大存储、传输和处理数据方面遇到挑战的公司对数据工程人才需求最甚。这些挑战多在科技公司出现,但是像电信、生物科技和保险这些行业呢?难道这些行业不需要数据扩张方面的帮助吗? 当我们考察数据工程师的工作领域时,我们发现一系列的行业都需要数据人才。 【图表:TOP 20 数据工程师的行业分布】 与预期一致,电信和金融服务接近顶端,但是在生物科技中 DNA 的拍字节(Petabytes)的排序却没有朝排名靠前的位置发展。 从该表格中,我们不应该认为这些行业之外的领域就不需要或者不聘用担任数据工程师功能的人才。相反,尽管“数据工程师”在某一个领域内已经流行开来,互联网科技公司—— 这个特定职位的用法仍处于初始阶段。这个领域内的技术、流程和思维方式正在开始延伸到其它的行业。 当我们看到聘用了数据工程师的具体公司时,他们在科技领域的受欢迎程度就更加明显了。在前十的公司里,只有两家公司不是专门从事技术或数据的:一家电信公司(Verizon)和一家金融机构(Capital One)。 【图表:TOP 50 聘用数据工程师的公司】 经常在数据大会上分享经验的 Amazon、Facebook,Netflix,CapitalOne 等公司,都是业界数据应用的非常成功的公司,和其雇佣的数据工程师的人数呈正相关。 很有趣的是,一些公司聘用了不成比例的数据工程师。比如 Spotify(1600+ 雇员)比起必能宝(Pitney Bowes)(16,000 雇员)要小得多,但他们聘用的数据工程师数量相当。 这些数据清晰显示,现在的一些科技 “独角兽” 高度重视数据工程师一职。同时,考虑到三藩市目前有 6600 家公司在找数据工程师,这个趋势短期内似乎不会改变。 数据工程师干的活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在整个业务流程,让消费者能接触到数据 打造 “产品化” 的算法,将其变为数据产品 总体而言,直接与数据相关的技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另一方面,某些核心的软件技能也为数据工程师所青睐。 【图表:TOP 20 数据工程师的基本技能】 从图上可以看出用 SQL 来回答分析型的问题、写脚本来做数据集成、清洗这样的 ETL 任务和使用Hadoop生态的工具是数据工程师的主要工作。 No.1 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 即便在数据技术领域,很多 NoSQL 倡导者 “欲除之而后快”,但 SQL 仍是数据工程师最普遍具备的技能。 No. 2 Java: Java 是最受数据工程师欢迎的编程语言。自从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 Hadoop 在 2000 年左右被开发出来后,JVM(Java Virtual Machine:Java 虚拟机)便处于数据处理的中心。 No.3 Python: 不仅被应用于数据工程,还能为分析任务服务——相较而言,总是和 Python 一同出现在新闻里的 R 语言,更专精于分析与统计,这应该也是 R 没有上榜的主要原因——在数据科学圈,数据工程和分析二者并重。 专家洞见: Mike Xu, Looker 的数据架构师:“弄明白你想要哪款数据工程师?” Mike 的职责之一是倾听开发者的心声:哪些事情让他们开心?哪些让他们不爽?最多的抱怨是什么呢?嗯,不同的数据工程角色间是有细微差别的,但很多公司却不懂行。 在 Mike 看来,数据工程师主要有 4 种角色——这也是招聘者应该弄明白的事情: 数据仓库:专注于为分析来优化数据仓库,主要是负责数据的读写和管理。 工具:总能在一系列数据工具箱里,极其擅长一、两样特定的工具(编者按:类似于 Hive, Hbase,ElasticSearch 等)。 架构:才华通透、“端到端” 的思考者,无论是数据收集,还是收集后帮助团队使用数据,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多而杂,贯穿业务的很多环节。 运维(Ops):主要把时间花在建立数据库等事项,还要管理权限、操心数据安全。 作为数据工程师,同样需要认真应对公司和业务的规模化所带来的挑战——业务更多,数据集 (Dataset)的规模也更大,所需求的数据能力和工作方式也要随之演化。 姑且做个猜测:规模越大的公司,对规模化相关的技能越加看重。是否真的如此?我们先查看查看下面的图表。 【图表:不同公司的数据工程师之间的差别】 纵轴表示技能,横轴则表示相对偏差(Relative Difference:某一次测量的绝对偏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比)。深蓝色、天蓝色、橘色分别代表三种公司规模:1-200人、200-1000人、1000人以上。越接近图表顶部,该技能越应用于较小的公司,反之,位于底部的技能更普遍地出现在 1000 人及以上的公司里。 看完表,我们可以用数据回答先前的猜测:NO。 真实情况是,在规模更大的公司,数据工程师更在意 “企业级” 相关的技能,比如 ETL(Extract-Transform-Load)、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数据仓库等,而在较小的公司,数据工程师更多的把心力花在 Python、Java 等编程语言上(编者按:Python 和 Java 作为普通的编程语言,可以用来构建产品,这对于小公司来说属于核心业务。) 专家洞见: Will Smith,MIT 的主数据工程师 / 架构师:“数据工程 @大公司 VS. 初创公司” Will 曾为 Nokia、Warner Bros Games 这种大公司打造过数据技术。在他看来,数据工程师所仰赖的技术,不那么取决于公司规模本身,而更应该从这么一种角度出发:你所负责的数据是“写时模式”(schema-on-write)还是“读时模式”(schema-on-read)? 他认为,大公司往往在处理数据工程的 BI 方面有所积累,Informatica、Oracle、SAP 都会接触和使用。这类公司往往在“写时模式”的环境里工作。 但现如今,很多打造数据科技的公司实际作业的环境是“读时模式”。“想象一下,公司交给你几个 TB 的日志数据,用的 JSON,是关于广告效果的。数据工程师不知道能从这堆数据中挖掘出什么,所以你需要开发者写代码去做数据发掘,而不是一上来就直接套用 SQL。这和大公司在 ‘写时模式’ 的环境中做事很不一样。” 2011年时,Will 正效力于诺基亚 (Nokia)。尽管当时主要经手 “企业级的数据”,但团队却选择“读时模式”的思路去开展相关工作。 “现在很多数据工程师都这么做,比较适合规模化的需求。这样设计和开发出来的东西,可以消化掉来自于各种来源的数据。传统老旧的 BI 系统就没这能耐——主要是因为以’写时模式’为基础吧,这种老技术不知道在一堆数据里都有什么,这么一来我们这些工程师也没啥头绪了。” 这个数据集体现了数据工程师与数据科学家之间的明显的技能差异,由此可以将数据工程师与数据科学家的技能构成看作一个频谱的两个对立面。 以下这张图表显示了一张数据技能频谱图,频谱图顶端的技能在数据工程师的简历中更为常见,而频谱底端的技能更常出现在数据科学家的简历中。 【图表:数据工程师与数据科学家的区别】 从图表的技能构成可以看出,数据工程师更倾向于掌握 “战术层面” 的具体数据技能,专注于使数据可用并能够在生产环境中对数据进行处理,如具体的编程语言、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等;而数据科学家更倾向于“战略层面”的数据技能,如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 数据工程师与数据科学家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那么数据工程师与软件工程师之间的技能差异又是怎样的呢?毕竟,正如我们之前所展示的那样,大部分的数据工程师都具有软件工程师的背景。 【图表:数据工程师与软件工程师之间的区别】 以数据工程师为中心的最多人选择的技能是 Hadoop,数据仓库和 BI——正如你所期望的那样。与之相反,在软件工程师端列出的所有技能几乎都与 web 前端开发相关。最大的两个例外是 C 语言和 C++ 语言,这是在现代大数据技术栈开发中不常用到的编程语言。 虽然许多数据工程师具有软件工程师背景,但他们并不是简单的为了博取加薪而转换一个新的工作头衔;他们不得不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来适应新的角色。 专家洞见: Ryan Orban,Galvanize CTO:“在数据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之间建立更好的关系” “想一想设计师和前端开发工程师之间的关系,” Ryan Orban 说,“一个角色负责通过想法完成工作,而另一个角色负责将想法付诸实施,这之间可能会导致很多的紧张对立情绪。” Ryan 认为,数据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之间的关系与之类似,因此缓解两者之间的紧张情绪的方法也是相似的。“正如设计师经常被告知需要学习编写一些代码,而前端开发工程师也经常被告知要制作一些原型,我鼓励数据科学家和数据工程师相互学习一些对方所需要掌握的数据技能。” 那么,数据工程师需要多深入的了解数据科学家的世界呢? “数据工程师应该对机器学习有一些基本的了解”,Ryan 说,“他们不需要了解所有的数学理论,但是他们应该能够判断效率和准确性。相反,数据科学家应该了解架构,以及如何对架构进行扩展,并初步了解生产级的编程语言。” 这种深入了解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转变也发生在其他领域。公司习惯于聘请数据科学家来负责市场、产品或者业务分析方面的工作,而聘请数据工程师来完成更广泛的工程功能。这造成了目标错位。Ryan 认为这种趋势正在改变:“ ‘数据团队’ 是由数据科学家和数据工程师共同构成的这一概念越来越受欢迎。这一如此简单的改变将很大的改善两组人员之间的关系。”
    独角兽
    2016年12月30日
  • 独角兽
    2016 年,亚洲新晋的 16 家“独角兽”公司 编者按:近些年创业公司的“独角兽”俱乐部不像过去那么排外了,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兴科技巨头加入进来。在过去的一年,有36个创业公司达到了十亿美元级别以上的估值,相比于2015年的76个,数量上是小了很多。本文选自 Tech in Asia,列举了今年亚洲新晋的“独角兽”公司 根据风投公司CBInsights的数据,在这些“新人”当中,有16个公司来自亚洲。在这个排名中,还有优步,滴滴打车以及Snapchat这种级别的总计179个独角兽公司,这些公司总价值高达6460亿美元,这几乎等同于沙特阿拉伯整个国家的GDP。 这就说得通为什么16年新晋百万富豪大多数都来自中国了。的确如此,16家公司里,有12家都是中国“血统”。 1. 链家 l 估值:62亿美元 l 国家:中国 这个好像看起来挺奇怪的,最大的新晋独角兽并非一个创业公司。严格来说,如果你来过中国你就知道,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都分布着他们的门店,每家店里都挤满了数量不等的销售人员。 他们拥有6000家店铺以及120000名员工,这应该是中国最大的房产中介公司了,通过房主来联系着租客和买家。这家公司其实在2001年就创立了。 但是呢,他们正在融资,而且有自己的软件。公司的名号正在迅速的扩张到每一个城市中,誓要做中国最靠谱的不动产公司。单单在上海,他们就有2万名员工,而且他们的目标已经放眼到现有的22个城市之外了。除此之外,他们还为自己的顾客提供房贷服务。 链家正在融合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线上及线下资源,这使其不仅仅局限在网络之上。在打造他们的品牌过程中,他们的重点是突出其诚信特质以及密集分布的门店和服务到位的职员,他们的战略也并非没有风险。大量的门店带来的是巨额的杂项开支,而且他们比手机终端的其他同行们收取更高的中介费。 2. 柔宇科技 l 估值:30亿美元 l 国家:中国 这又是一个特殊案例——它是一家在中国几乎没有人听说过的公司。他们生产可伸缩的显示屏和传感器以配合其他公司的电子产品使用。 柔宇科技旗下同样有可穿戴产品,比如配有消噪耳机的头戴VR设备,你可能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的产品,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家公司在上个月的第四轮融资中得到了8000万美元的资金。这笔资金一举将其带入了独角兽公司的行列当中。 3. 惠民网 l 估值:30亿美元 l 国家:中国 惠民网,又一个在中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公司。 这是一个面向小型超市和家庭经营商店的电子商务平台,此平台让他们可以更方便地从供货商手中进货,平台同时具备自己的货仓以及中转中心以加速货物的运送——可以理解为零售商界的阿里巴巴。 他们在九月份融资到了1,95亿美元。 4. Hike l 估值:14亿美元 l 国家:印度 印度版的微信或Whatsapp. 尽管Facebook和Whatsapp率先抢占了印度的社交媒体市场,这个印度本土的创业公司正在靠着一股冲劲和一大把资金进行着还击。 我第一次采访Hike公司的Kavin Bharti Mittal还是2012年在他们的APP刚刚在安卓平台推出的时候,他说印度需要一些本地化的、按印度人手机使用习惯量身打造的软件。那个时候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还是发短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印度正式进入智能手机年代时,Hike推出了视频通话功能以及像Snapchat那样的实时动态滤镜。 Hike 8月份在D轮融资中得到了1,75亿美元。 5. Go-Jek l 估值:13亿美元 l 国家:印度尼西亚 Go-Jek,一个摩托车界的优步。这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确认的十亿级别创业公司。今年夏天他们带着5亿5000万美元刚刚加入了独角兽俱乐部。 联合创始人、公司拥有者Nadiem Makarim说:“这个软件已经扩展到汽车和部署应需服务,比如食物外卖。其平台现在拥有超过20万辆摩托车和汽车合作者、超过35000个快餐合作商家以及超过3000个其他领域的服务商。” 6. Shopclues l 估值:11亿美元 l 国家:印度 2011年上线的Shopclues也许名气还不够响亮,但是他们已经瞄准了一个小众市场,在线销售物美价廉的产品。他们着重于销售电子产品、生活用品、家具以及山寨杂牌的衣服,主攻印度的二三线城市用户。 Shopclues于一月的E轮融资中得到1亿1600万美元。 7. 猎聘网 l 估值:10亿美元 l 国家:中国 在中国并不乏在线求职网站,然而如此充满竞争的市场并没有阻止猎聘网的脱颖而出。 这个网站着重于大公司最有吸引力的职位,这个网站拥有100万注册用户和10万注册猎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传统方式应聘,公司们也可以借此搜寻优秀的职员。 他们于六月融资1亿美元 8. 掌阅网 l 估值:10亿美元 l 国家:中国 这是一个硬件创业公司。掌阅生产电子阅读器和为手机打造阅读软件,并连接着一个电子书商店。 9. Souq l 估值:10亿美元 l 国家:阿联酋 Souq,中东的亚马逊,是整个中东第一个百亿级别的年轻公司。 这一平台拥有上千家供应商、31个大类、超过一百万种产品,其消费者来自阿联酋,埃及以及沙特。 它正在成为Namshi的有力竞争者(后者的市场横跨六个中东国家),于二月获得2亿7500万美元的创业融资。 10. Mercari l 估值:10亿美元 l 国家:日本 这是自2008年以来,日本第一个的独角兽级别公司。这是一个在线二手商品交易APP。这个商业形式听起来似乎并不起眼,但是这个卖二手商品的平台比卖崭新商品的亚马逊还要受欢迎。尤其是对于那些想买一些不会长时间使用的产品的人群。而且这个软件比起Craigslist,用户体验不知道要好多少。 这个软件每个月在线交易额达到8800万美元。联合创始人Shintaro Yamada称,这个公司绝了,现在可以达到好几百万美元的利润啊。在这里,对于这种千载难逢可以盈利的创业公司,我们真得找点词来赞美他们。 三月D轮融资7400万美元。 11. 小红书 l 估值:10亿美元 l 国家:中国 三月份获得的一笔资金帮助这个购物APP达到了10亿美元的估值。 这个软件现在拥有1700万用户,中国用户借助这个软件紧跟海外的时尚潮流,每年的消费额达到2亿美元。尽管阿里巴巴统治着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这个创业公司还是建起了一座桥梁,将中国大陆的消费者群体和无法进入中国的海外品牌连接到了一起。。 12. 探云智能 l 估值:10亿美元 l 国家:中国 探云智能是中国第一个达到十亿大关的生物科技创业公司——并且在第一轮融资就做到了,四月融到了1.54 亿美元的A轮融资。 这个创业公司掌握的数据比他们拥有的试管还要多。他们正在打造一个健康数据库,所有的健康追踪器的数据都会聚集于此,通过大数据他们可以帮助其他公司研发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 13. 魔方公寓 l 估值:10亿美元 l 国家:中国 当北京等特级城市的房价疯涨到和纽约一个级别时,中国的年轻人应该何去何从?他们其实可以考虑搬去配有咖啡店,健身房和洗衣房的迷你公寓。 魔方公寓只是很多提供胶囊公寓的众多公司中的一家而已。 四月份他们融资3亿美元。 14. 优必选科技 l 估值:10亿美元 l 国家:中国 优必选科技是继Alpha 2之后的另一家创业公司,他们的“家庭机器人”设计的十分有趣而且对每个人还有教育性,可以讲睡前故事或者教你亲子瑜伽。 这个公司借助中国的春晚出尽了风头,他们的40个Alpha 1S机器人在春晚上表演了一支舞蹈。 15. 瓜子网 l 估值:10亿美元 l 国家:中国 瓜子网的创始者们给出了克雷格列表的中国版答案。瓜子网是一个二手汽车交易平台。 一个上海的咨询者,Bill Ross向金融时报说道:“不像别的国家,中国大多数汽车还都是一直被一手购买者拥有着,二手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 当中国的二手市场开始蠢蠢欲动时,瓜子网和类似的平台来的正是时候。 在三月的最后一轮融资中得到了2.05亿美元。 16. 51信用卡 l 估值:10亿美元 l 国家:中国 这个软件可以帮助用户保存信用卡细节,包括每个月的账单和收支。他们也有自己的信用卡和相关金融服务。这个团队四月份融资3.1亿美元。 注:以上所有的估值等数据都取自 CBInsight 的独角兽名单。 翻译来自:虫洞翻翻  译者ID:安泰 本文来自翻译:www.techinasia.com
    独角兽
    2016年12月12日
  • 1234567891011 12 跳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