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氪
    将分散在各个协同工具上的任务集合起来,以一个页面呈现,Taco 想帮你提高效率 Taco 是一款通过将你分散在各种服务上的信息 / 任务集中起来,在一个页面上呈现,来帮助你提高工作效率的个人 GTD 工具。   目前 Taco 支持 30+ 种服务,主要如下: 用户注册之后,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登陆不同服务的账号,之后,所有服务中涉及到的事项会以信息流的形式出现在“ For Later ” 栏目,有什么要做的,直接将任务从左边拖入到右边的“Up Next”。搞定之后,可直接在 Taco 中勾选完成,对应的服务也会做勾选动作,无需调回对应的服务。   值得指出的是,Taco 是一款个人 GTD 工具,而非类似Worktile、Teambition 等的协同工具,它通过将多项服务整合在一个页面,以分清主次的方式,帮助你更高效的处理来自各个渠道的“任务”。   Taco 目前貌似只有网页版,如果有移动版,产品更加成熟一点,加上可以推送消息的话,它会相当于一个个人企业服务的消息入口,而它同本身提供沟通协作功能的 Slack 不同的是,Taco 面向个人而非团队或企业,同时它自身并不提供垂直的功能。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果子]  
    36氪
    2014年07月21日
  • 36氪
    百度贴吧逆袭:推出“贴吧企业平台”,想打造继微博、微信之后的又一企业粉丝营销阵地 经过几个月的内测,百度正式对外发布了“贴吧企业平台”,打算将其打造成百度与企业、机构、媒体等合作伙伴共建官方贴吧,并提供一系列服务和运营管理工具的开放平台,瞄准时下火热的“粉丝经济”。 最终效果则是,通过与粉丝的互动,将企业贴吧打造成品牌和粉丝、粉丝和粉丝的互动平台,将品牌粉丝转化成最终消费者,释放贴吧的潜在营销能力。 百度推出“贴吧企业平台”的核心逻辑有三: 1)百度贴吧活跃度近 10 年来不降反升,积累了大量的品牌贴吧和活跃用户。 据官方数据,截至 2014 年 7 月,贴吧已拥有10亿注册用户,819 万多个主题贴吧,日均话题总量过亿,日均浏览量超过 27 亿次,月活跃用户数近 3 亿。主题贴吧涵盖了包括明星、影视、地区、动漫、游戏等目录。 2)贴吧 10 年的发展,活跃用户整体偏年轻化,其中有70%是“消费新贵”90后用户,他们在中国快速更替的社交平台中保持着最为蓬勃的生命力,这是贴吧粉丝营销的基础。 3)粉丝经济已经被小米、锤子等企业,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成功验证过。百度“贴吧企业平台”想要圈住微博、微信之外的用户群体,希望把贴吧做成继微博、微信之外,企业粉丝营销的第三大阵地。 在战术上,百度表示贴吧会通过强大的搜索流量进行导入,激发更多粉丝和内容产生;另外通过大数据综合剖析,为品牌找到目标受众,并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营销分析和服务;根据品牌不同的特质,会按照需求量身打造多元化的贴吧运营方式。 虽然用户量庞大且活跃度高,但贴吧用户经过了 10 年的教育,能否成功从社区转型到粉丝营销平台,仍有待验证。像小米吧这样的“发烧友”吧现在看来还是个案;一些活跃的贴吧,如魔兽世界吧、李毅吧等,能否释放这部分用户的消费能力,同样有待验证。 之前李彦宏在贴吧 10 周年的时候曾表示,贴吧产品最好的时代还未到来,在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用户会更加喜欢未来的贴吧,贴吧产品整体将向移动化转型,开放平台也是未来贴吧的发展重点。 以后,企业之间也可以进行“爆吧”的圣战了......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WANGJINGYU]
    36氪
    2014年07月18日
  • 36氪
    LinkedIn收购信息聚合网站Newsle LinkedIn 宣布,公司已经收购了信息聚合网站Newsle。不过收购双方并未透彻此次收购的具体条款。     Newsle 提供的服务大致是这样的,如果你想真正的全面了解自己在 Facebook 或 LinkedIn 等社交网络的的某些联系人,你可以将这些联系人从那些社交网络导入 Newsle,Newsle 会自动进行全网搜索,一旦网上出现关于这些人的最新信息,如被 @,Newsle 会自动提醒你,帮你及时了解所关注对象的所有新闻,一条新闻也不落下。     Newsle 被收购后暂时不会被关闭,目前仍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服务继续运行。Newsle 的功能也会被深度整合进 LinkedIn 的现有产品中去。     LinkedIn 表示:“LinkedIn 和 Newsle 拥有共同的目标:我们都希望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例如,全面地了解你的社交网络中的一些人(如他们最近在哪个新闻里被提到过)可以帮助你下次见到对方时成功打开话题。”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欧开磊]  
    36氪
    2014年07月15日
  • 36氪
    Salesforce以3.9亿美元收购大数据智能关系管理初创企业RelateIQ 根据提交给美国证监会的一份监管文件,CRM软件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com已就收购大数据初创企业RelateIQ达成协议,收购金额为3.9亿美元。 RelateIQ是一家基于大数据进行智能客户关系管理的初创企业,成立于2011年,创始人是CEO Steve Loughlin和CTO Adam Evans。用户可通过RelateIQ管理客户和人脉,自动组织和管理这些人员的姓名、电话、所在公司、邮件等信息,并将其和Gmail、Google日历、Office 365等关联,还可以关联这些人的联系频率、对联系人进行优先级排序,并根据联系人信息为他们按照不同公司、组织、类目等进行智能分类。其客户主要为为企业客户的销售/营销团队。     与传统CRM不一样的是,RelateIQ 还通过多种实时沟通的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和员工自动跟踪各种客户关系,可以对邮件和通话记录等进行分析。这种数据驱动型的应用可让一般的最终用户也能操作数据,属于下一代的CRM服务。     因此成立不久的RelateIQ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此前已获6900万美元的融资,至最近一次的4000万美元融资时其估值为2.45亿美元。其投资者包括Accel Partners 及 Facebook 联合创始人Dustin Moskovitz(其协作工具Asana也使用RelateIQ)、乔布斯前高管教练 Bill Campbell 及 LinkedIn 前首席科学家 DJ Patil等。     而对于Salesforce.com来说,从长远来看,此类数据驱动型的软件会对其构成挑战,因此尽早收购对手不失为一步好棋。Steve Loughlin则在公司博客中评论道:   Salesforce.com是朝企业云计算转变的先锋,重新定义了现代CRM。而RelateIQ则是利用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的下一代智能计算的先锋。展望未来,Salesforce.com对RelateIQ的收购,将会随着在销售、服务和营销方面新一层智能的注入而延伸salesforce.com作为#1CRM应用的价值。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boxi]
    36氪
    2014年07月12日
  • 36氪
    面向企业的云存储免费是趋势,Google 调整云存储服务价格,近乎免费! 为同 AWS 竞争,Google 决定调整其云计算平台的价格打法,联手一家名为Panzura 的创业公司,给企业免费提供一年 2TB 的云存储空间。     Google、微软的 Azure 都在想尽办法同行业龙头 AWS 靠拢,价格战是前两张经常会采用的打法,而按照这样趋势下去,常见的云服务盈利模式中的云存储这一块,未来可能会免费。     目前 AWS 的云存储服务价格相当于 1 TB/120 美元,而微软的 AZure 目前的价格策略是,客户使用的前 1TB 数据中,每月每 GB 数据 2.4 美分结算。     当云存储服务趋于免费之后,未来云计算的主要盈利空间将主要在云服务厂商提供的软件和服务上。对于 Google 而言,它可以通过几近免费的云存储服务吸引企业客户,然后售卖它类似可见公司数据可视化的 Maps Engine Pro 等产品。     Panzura 这家创业公司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企业客户将其数据存储在 Amazon、微软和 Google 的数据中心中,同时给企业客户提供工具,方便它们随时随地访问这些数据。当企业用户使用 Google 的云计算服务时,单点登录是不用给 Panzura 付费的,而多点登录,则需要给 Panzura 支付一定的费用。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果子]  
    36氪
    2014年07月10日
  • 36氪
    Dropbox 及 MIT 校友欲联手打造下一代邮件平台 inbox HR们在日常工作中离不开邮件,Inbox 在它的官方博客中写到:邮件尽管是线上生活的中心,但同 email 相关的开发工作正变得越来越艰难。陈旧的协议和格式,很难让人添加哪怕一些最简单的功能。 而 Inbox 想要做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它想要打造一个邮件平台,给同邮件相关的应用或者服务提供背后的技术支持,让后者按其所需、更简单高效的搭建自己的服务。功能上有点类似 Google 的 Gmail API ,但 Inbox 会支持 Yahoo、Microsoft Exchange 和其他更多的的邮件系统。 Google 在今年的 I/O 大会发布了新的 "Gmail API" 体系,给想要打造邮件应用的开发者一套新的工具,去更方便的获取信息、标签等同 Gmail 邮箱相关的信息,而不用获得所有的权限。 这背后的意义在于,Google 尝试着想要去减少对类似 IMAP 等陈旧协议的依赖。而 Inbox 想要所的事情,同 Google 类似,也是想提供一套“陈旧协议和格式”的升级版,让只需要邮箱某一项功能的开发者和完整的邮箱客户端开发者都可以使用。 从长远来看,inbox 也并非只是给开发者提供更加简单易用的工具,而是希望通过提供一些基础设置的开源 Package,来打造一个新的邮件标准。 【文章来源:36氪】
    36氪
    2014年07月08日
  • 36氪
    在线时代的留学:果壳怎么思考MOOC社区未来的价值? 去年十月份的时候,我们报道果壳开始围绕 MOOC 的趋势做些事情,当时果壳的思考是由于国外各家 MOOC 纷纷兴起,而中文的学习者缺乏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和交流的社区,所以做一个更前端的汇聚式社区是有价值的。     如今果壳的“MOOC学院”已经上线一年多了,一年尝试后果壳怎么思考 MOOC 社区的未来?下面是近期和 MOOC 学院团队交流的一些他们的思考:     姬十三在一个回答里说,他在 MOOC 上能想到的方向是:在线时代的留学。     一般来说,留学就是为了国内享受不到的教育质量。而在短期内,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在内容上的落差还是相当大的,国外内容仍有优势。     这种优势就是在线留学的基础。对于那些对海外教育有渴求、有能力接受知识,但是没有办法出去读书的人来说,在线的方式可以把他们转化为海外内容的用户。     那谁有能力可以让这些学习者实现在线留学?最直接的答案就是提供内容的 MOOC 平台,典型的例子是Coursera,它汇集了多家大学的课程内容。而果壳的 MOOC 学院则希望探索另一种可能性:虽然其本身不提供内容,但是它可以作为连接中文 MOOC 学习者和海外 MOOC 平台的“双向中介”。     对于学习者来说,它的想象力是新时代的留学中介,有可能成为他们通往海外教育的一个入口(hub)。而对于海外 MOOC 平台来说,它是进入中国市场、通向中文学习者的桥梁。     所以目前 MOOC 学院一方面在尝试扩大 MOOC 学习者人群,吸引原本不是 MOOC 核心用户的学习者来学习,现在的方法是制作一些很小的微课程来吸引新用户。另一方面,MOOC 学院也在通过为 B 的服务建立壁垒。比如他们近期和 edX、FutureLearn、OpenLearning 建立了合作,帮助这些很重视中国市场却没有能力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 MOOC 平台进入中国。这些帮助除了字幕翻译以外,未来有可能还包括培训老师,因为有很多大学老师是不知道怎么录制课程的,MOOC 社区可以派人去帮助老师录制视频。     除此之外,MOOC 学院最近还在尝试和万科以及联合国合作,向 MOOC 学习者提供小额的奖学金。一方面学习者可以用这些奖金 cover 一些付费课程的费用,同时这些人可以形成二次传播的效应,让更多人通过他们了解到 MOOC 并且从中获益。另一方面果壳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有价值的 MOOC 学习者导向企业。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苑伶]  
    36氪
    2014年07月02日
  • 36氪
    “开课吧”上线“微专业”,提供由浅入深的系统性在线教育服务 “开课吧”现在上线了全新的在线教育新服务——“微专业”,“微专业”是在之前开课吧“导学课”的基础上,将导学课以专业学科的递进方式系统化、全新规划处理的在线教育新服务。 具体来说,“开课吧”尝试以具体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从基础的 IT 教育开始,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节奏以及由浅入深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让用户真正学习到能够满足某一项专业职业需求的知识技能。如此一来,想要学习某个领域专业知识技能的小白用户,可以在“开课吧”获得帮助,而有了一定技能水平的用户,依旧能够在“开课吧”充电,提升自己的水平。 “开课吧”拥有一些鲜明的优势,首当其冲的是“开课吧”的在线课程内容。目前“开课吧”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向,包括“公开课”、“导学课”以及“微专业”。“公开课”类似于现在火热的 MOOC,主打场景多变一些的轻量级课程,“导学课”更重量级,看完课程视频要做作业和小组讨论,学习更系统,“微专业”则是在“导学课”的基础上以职业规划为导向的由浅入深的完整课程体系。 “微专业”具体来说,是基于“开课吧”母公司慧科教育 IT 的专业体系,再按照具体面向职业需求,将内容进行了重新的逻辑梳理,得到了完整的、更具实际学习意义以及更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的课程体系,用户只需沿着“开课吧”的流程学习,就可以获得实在的知识技能。 除了已有的线下教育的资源之外,“开课吧”还在积极地扩展最前沿的新知识进入“开课吧”,比如会与知名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来进行课程合作,也会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技术高管来分享课程。比如合作伙伴里已经有北航、清华经管学院这样的高校,还有百度、Adobe 这样的名企,还和 IBM 合作出品了大数据分析、挖掘、开发的 8 个课时课程。“开课吧”还特别透露,已经与著名的云计算企业合作了重量级的云计算课程。 在另一方面,“开课吧”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在线课程内容的制作上。“开课吧”有一个 70 人的视频制作团队,从视频讲师的造型、分镜头脚本设计再到后期视频创意,都有专业的团队来完成。“开课吧”拥有自己的摄影棚,甚至专业的 4K 摄影机来制作视频。 说到这里,肯定有按耐不住的同学去“开课吧”网站上点开某个视频试用了吧,但你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微专业”的课程时,你的一切行为都会被“开课吧”记录,生成你的学习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来判定你的学习状况。具体来说,在视频播放器上的暂停、快进、拖拽都会被服务器记录分析,一则可以全面了解学员状况,二则可以通过数据反馈给内容团队,迭代出更好的视频内容。 在学完了这些课程后,“开课吧”通过“微证书”来证明你的学习状况。“微证书”是由“开课吧”联合著名的高校、名企,还有工信部这样的权威机构共同打造的,针对某一门导学课程的通过认证。为了全面的考察学员的学习状况,“开课吧”正在设计一套类似于游戏中的成就系统,每一门课程的成就点数会被分散在多种纬度里,比方说观看时长、观看次数,还包括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等等,只有拿够了一定的“成就点数”,修够了“学分”,才能拿到最后的“微证书”。 在拿到了“微证书”之后,“开课吧”还有专门的招聘服务“找座网”,来帮助学员通过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拿到更好的 offer。 7 月 1 日全新开课吧平台上线 36 门导学课,每门导学课总课程时长在 4-6 小时,还有 38 门公开课,再加上尚未上传的 55 门课程,共有 129 门课、超过 260 小时的课程内容,并且“开课吧”到年底会累积上线 200 门导学课和 300 门公开课。现有注册用户 30 万,平台 UV 日均约 13 万,PV 日均约 25 万。 在跟“开课吧”创始人方业昌交流过程中,他向我强调了“重教育,轻学习”这样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教育需要做的很重,重在尊重教育的本质,必须要有优秀的内容以及课程体系设计,对于“开课吧”来说,先前线下教育积累的势能让他在内容部分拥有了深厚的实力,这也是前期“开课吧”吸引用户,扩大影响力的利器。 在此同时,我意识到现在的“开课吧”从内容制作到后期的学员管理,甚至于更后方的垂直招聘都进行了布局,整个线上教育流程的全部都有了“开课吧”的触角,显得极其庞大,不过方业昌告诉我,这只是目前的一个状态,“开课吧”希望将在线教育垂直领域做深做透,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走开放平台的路线,比如开放在线课程体系的设计标准、开放在线视频制作标准团队、开放在线导学服务标准、课程数据分析及开放平台的第三方应用开发标准等等,将自己转化为开放的在线教育平台,帮助整个在线教育行业更快更好地前进。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cookirss]
    36氪
    2014年07月01日
  • 36氪
    LinkedIn(领英)中国区用户达500万,将围绕中国职场精英创建经济图谱 LinkedIn中国(领英)给中国的 LinkedIn(领英)用户发了一封邮件,宣布 LinkedIn 中国会员数达到 500 万。中国区总裁沈博阳表示,“这是我们本土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步。”     年初的时候,LinkedIn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同红杉及宽带资本联手(合资)进军中国,并且针对中国地区上线 LinkedIn简体中文Beta版,中文名称“领英”。同时任命沈博阳为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曾先后担任 Google 中国商务拓展部负责人、工程部门经理、糯米创始人兼 CEO,人人网副总裁。     其实在 LinkedIn 还未正式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用户了,具体数量不大清楚,据公开的消息应该在百万级。例如我,以及我周围的同事都是 LinkedIn 的用户。这次收到的 LinkedIn 的邮件,不知道 LinkedIn 是否把之前中国区 LinkedIn 的用户,都默认当做了“领英”的用户。     沈博阳还在邮件中表示,“LinkedIn 的使命是连接全球职场人士,中国拥有占全球 20% 的职场人士,建立与他们的密切连接,LinkedIn 才能真正实现其使命。”     至于具体怎么连接,以及怎样创造机会,之前在 2014 GMIC 大会上沈博阳曾经有过分享,“LinkedIn 的愿景是给全球的职场人士创造商业机会,进而创建首个经济图谱。什么是经济图谱?当所有人脉、商业机会、经济资源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经济图谱,LinkedIn 想做的事是把这个经济图谱数字化,然后让它流向世界上有需求的地方和人群。”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WANGJINGYU]  
    36氪
    2014年06月20日
  • 36氪
    工作时段的时间都去哪儿啦?团队协作工具推事本上线 2.0 版,让你的工作状态可量化和追踪 以任务给中心,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的团队协作工具推事本近日发布了 2.0 版本。从产品正式发布到最近的 2.0 版本上线,刚刚超过半年的时间,推事本曾获得过百万美元级的融资,目前也已获得 A+ 轮投资,金额和投资方未知,据团队官网介绍,目前推事本已经有 47408 个公司或组织用户。     推事本是一款跨平台可以自己用也更适合团队协作、以任务管理为核心的产品。用户可以创建、查看同自己相关的任务,也可组建群组,完成任务分配、知识共享和效果追踪等工作。     它的亮点是:1. 可将对话内容转成任务。团队成员可以将群组或者 P2P 的对话内容转成任务、任务更新、评论、完成情况也会实时反应在 IM 对话流中。2. 语义识别。当用户创办类似 “今天下午 2 点给李峰打电话”时,推事本会基于语义识别,自动将任务放在对应的时间点,并附上相关联系人。3. 同微信打通。关注公众账号后,用户可在微信上完成任务新建、任务查看、文件下载等操作。   相较之前的版本,此次 2.0 版本,最大的特点是在原有的“个人”和“企业”工具基础之上,加重了“企业”工具的色彩。新 2.0 版本新增了公司组织架构功能,过去在推事本中创建的小组,都是平级了,类似微信群,现在,公司或者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创建部门以及部门下的项目组,而与组织架构相匹配的,是权限分级。比如销售部主管可以查看销售部所有成员的情况,平级的一组与二组之间,则只能查看所属组队的任务情况。     同时,针对不少员工头疼的“工作时间都去哪儿啦”的问题,推事本 2.0 也新增了团队成员“工作日志”的功能,以类似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量化个人健康数据的概念,完成从记录“事件或者任务”到记录“员工工作状态”的转变。简单来说,“工作日志” 会记录员工工作时段内的所有表现,比如完成某项任务花了多长时间、休息了多长时间等等。以此量化团队 / 个人的时间分配和执行力,方便管理者及员工发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团队整体的效率。     盈利方面,推事本并没有像同类产品,走团队规模和功能并重的路子,推事本的收费方式只按团队规模做区分,5 人及以下免费,6 人及以上根据不同的规模收费,类似管理权限、小组数量等功能并不做区分。     企业协作市场尽管已经有诸多类似 Worktile、Teambition、Tower.im、V部落、Moxtra 等竞争者,同时还有腾讯 Ezone、网易有道云笔记最近新推的协作功能、以及传言微信未来会以企业应用入口身份推出的新公众账号“企业号”等巨头加入,在李峰看来竞争和巨头加入是利大于弊的。     一方面企业服务过于多样化,大家都在根据自身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还未到一片红海此消彼长的程度,同行和巨头加入会加速企业协作市场,提升整个企业协作市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腾讯等巨头的加入,会加速教育企业用户的速度,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此类工具的存在。     未来,李峰表示,推事本目前的产品会以面向企业用户为中心发展,针对有 GTD 工具需求的个人用户,推事本会推出 2C 类的独立产品,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求,据悉该产品已在开发之中,预计一个月之后上线。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果子]  
    36氪
    2014年0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