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
在线招聘从1.0进入2.0 如何转型?
纵观整个在线招聘行业,从最初的智联招聘提出在线招聘的概念到现在行业逐步成熟且更加细分,仅仅经历17年的时间。而就在这短短的17年的时间里,可以看出行业从一枝独秀的局势,逐步发展到三股势力划分市场。
在线招聘行业实力图
现在整个在线招聘市场可谓是“三国演义”,首先是以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为代表的传统模式的招聘网站为领头。其次,是以猎聘网、拉勾网为代表的创新型垂直网站为异军突起。第三股力量是以58同城为代表的分类信息门户网站在努力扩张着其在线招聘市场的领域。在这三股力量厮杀的市场,在线招聘网站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来获得的领先地位,在于如何顺利转型从而得到更大的获利空间——人才发展平台。
创新型垂直网站转型分分钟
创新型垂直网站的崛起也仅是近1-2年的事情。但却像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占领细分市场,从而使传统招聘网站隐隐的感到威胁势力的不断扩张。例如成立于2013年的拉勾网,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市场估值已经飙升至1.5亿美元。这让人不禁猜想,是什么原因让小规模的垂直网站可以在短时间累积到如此之高的估值。究其主要原因,垂直网站的初衷是——以用户体验为主, 以着重解决企业招聘效率及用户求职效率低等问题为服务宗旨,因此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
然而创新型网站的特点不局限于其创新能力还有创新的勇气。相对于传统大型招聘网站已经形成的固定商业模式,创新型垂直网站更加灵活,可以有更多的尝试和选择来完善公司。而且从市场实力图可以看,出创新型招聘网站如其名字一样,依靠创新能力不断地占领更多的在线招聘市场。
创新型垂直网站成功的例子是拉勾网,拉勾网最早是以美国的Dice为模型,Dice是一家垂直于IT行业的招聘网站,其净利润却能在短时间内和行业老大Monster相抗衡。最早拉勾网是希望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垂直招聘平台,然而就在今年的7月21日,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拉勾网董事长许单单宣布公司将启动战略升级,争取做中国最大的互联网职业成长平台。从最原始的互联网人才招聘服务开始提供更多的有增值的服务。然而这种大跨度的转型,不是传统招聘网站简单可以完成的。这也是传统招聘网站的弱点。但这种转型也不是不可能的,如下将分析传统网站如何才能成功转型。
传统招聘网站扩张式转型
对于目前这种激烈的竞争,最早的偏传统模式的招聘网站,已经开始逐步扩张,由最初以白领为主要服务对象,到逐步拓展到向应届生和金领人群拓展。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出许多衍生服务,例如,人事外包服务,人员培训以及职业测评等。正如智联招聘在2014年已经宣布将从“在线招聘网站”转型成“职业发展平台”而且公司曾经通过媒体表示,公司将专注于发展校园、白领和高端这三个核心市场,同时专注于在线招聘、测评和教育培训这三条业务线。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智联招聘将针对这些方面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但依据今日(8月19日)发布的第四季度财报可以看出,智联招聘目前并没有公布任何收购动态。
然而作为在线招聘的龙头,前程无忧也丝毫不逊色。我们可以从前程无忧8月11日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看出,该公司也是围绕着相似的路线发展。尤其是在业务拓展方面,为了拓展校园招聘,前程无忧投资2.5亿元收购应届生网站。从而获得更多的应届毕业生的资源,与此同时,公司还以近2千万元收购了60%的智鼎优源的股权用于提升公司的培训与测评业务水平。此外,公司还通过多笔非控股投资来扩张公司的高端人才招聘行业以及其他业务。通过如此大手笔的扩张,可以看出前程无忧对于市场竞争的危机感相当强。
就在这激烈的在线招聘市场中,所有公司的转型为了争取这块职业发展的蛋糕。老牌大公司通过并购方式,创新型小公司利用自身资源横向发展。然而,这块大蛋糕究竟会花落谁家,仍靠市场来决定。
来源:和讯股票
-
转型
拉勾无奈转型:四处试错寻求想象空间
拉勾网在其2周年发布会上宣布,将由垂直在线招聘平台向互联网职业成长平台进行战略升级,计划在3年后公司招聘业务仅占整体业务构成的10%,而职业成长业务则占据90%。
拉勾网CEO马德龙现场高调宣称,“我们不满足只是帮互联网人换工作了”,希望在现在业务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帮助互联网从业者的平台,这是招聘行业深化服务的必然趋势。
也就是说,拉勾已不愿只做招聘业务,而是转变为集合招聘、人脉对接和培训于一体的互联网从业者职业成长平台,此外,还将成立成长商学院。
拉勾的平台野心不小,但是审视后即可发现,凭借拉勾现有的互联网垂直招聘业务,与智联、51job甚至猎聘相比,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天花板,无法再支撑高达1.5亿美元估值,只能四处试错,寻求新的想象空间。
笔者认为,拉勾在互联网招聘领域拥有一席之地,但也就是因为其过于垂青小众细分市场,导致市场想象空间不足。即使像马德龙表示的那样,拉勾平台上每天面试的人数有1.8万人,一天就能解决五所高校的就业问题。
然并卵,拉勾在非互联网领域毫无建树,这种自我设限的极端垂直细分,刚开始可能聚焦,但当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发展的枷锁,如果不能尽快洗白身份,到头来可是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拉勾转型实属无奈,与婚恋网站类似,包括拉勾在内的招聘网站始终难以摆脱一锤子买卖的悲哀,那就是用户在平台上需求得到满足后,很难再有理由回归,招聘网站用户更多是正在找工作的失业者,消费信心值得怀疑。
拉勾的“亡羊补牢”,只能被视为留住客户的无奈之举,包括应聘者和公司雇主。但转型后的拉勾正在思考如何从用户身上获利,这和之前服务用户从企业盈利的核心价值南辕北辙。甚至可以理解为,拉勾刚开始创业方向就已经跑偏,过于小众的市场,就是独吞,也没多大发展前景。
马德龙曾多次表示:拉勾引给C(用户)做产品,向B(企业)收钱,但还是靠出售广告和线上资源,并没有特别之处,摆脱不了传统招聘网站的困局。
面对这样的尴尬处境,拉勾转型似乎又沿袭传统综合招聘网站老路,加入了线下职业培训战局,这注定又是一场惨烈混战。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500万左右互联网从业者,平均跳槽周期为18个月,每月约有30万互联网人才求职。市场蛋糕如此之小,再加上多个玩家分食,尤其是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想养活一家市值近10亿公司,很难很难。
如果按艾瑞咨询统计,情况可能更加悲观。2015年整个网络招聘市场规模约50亿元。而智联2014财年实现营收10.8亿元,前程无忧预计今年收入则近20亿元,二者已占据大半壁江山,留给其他玩家的机会太少,而猎聘和脉脉的异军突起,想象空间似乎要大的多。
拉勾面临的处境,也是不少创业者面临的集体难题。创业之初,为了做到小而美,创业者往往会选择一个垂直细分的领域切入,初衷看似理性。然而随着创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如果不能适时调整发展战略,进行多元化布局,很容易作茧自缚。
“拉勾转型在此之前没有敌人,在此之后没有对手。”马德龙的霸气让人侧面。一天就能解决五所高校的就业问题理论上可行,但成立只有两年拉勾如何渡过目前困境,的确让人捏了把汗。
来源:虎嗅网
-
转型
盘点社区转型在线教育的8大成功案例
摘要: 在时代背景下,我们有一批优秀的教育社区暂时成功转型在线教育平台,凭借社区多年积累的资源,驰骋在在线教育暴风雨中。
社区,我们并不陌生的一个词组,是一群按照各自的兴起聚合成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的特征。在微博、微信时代,社区已经渐渐淡出视野,除了一些垂直化社区、地方性社区等,它们还在仍然坚强的活着,其他都不断依靠各自社区沉淀的内容、群体类别等进行转型。在教育产业上面,同样有着无数的社区存在,特别是留学人士比较熟识的太傻论坛,它是一个从论坛转型到线下培训的社区,依靠庞大的社区用户,来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不过,太傻论坛并非我们所说的主角,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下,在线教育冲击着无数细分的传统教育领域,不少教育机构因此变得无比的困难,或者依然寻找合适的转型路子,因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线下培训必然会逐步萎缩,直至线上培训与其平分天下。但是在时代背景下,我们有一批优秀的教育社区暂时成功转型在线教育平台,凭借社区多年积累的资源,驰骋在在线教育暴风雨中。
NO1:极客学院——前身编程社区
慕课、麦子学院、51CTO、微课、开课吧、极客学院等一大批IT在线教育平台中,唯有极客学院和51CTO学院拥有着社区的前身,也是成功转型在线教育的案例。极客学院作为第一个IT职业在线教育平台,在2014年9月22日获得SIG(海纳亚洲)和蓝驰创投的2200美元的B轮融资,而在最近也处于风暴中,从总理现身创业大街时候,是唯一一家被接见的在线教育机构。据公开数据显示,截止至2015年7月1日,极客学院已拥有超过百万用户,超过1000门的职业技术课程,5000多课时的课程,据说是唯一突破百万级别的IT职业在线教育的平台。
在极客学院的发展历史上,不得不提及的是EOE社区。创始人靳岩是中国第一本Android开发教材的作者、中国最大的移动开发者社区创办者,拥有着无比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资源。在拥有几十万用户的eoe社区后,通过学员的变化以及时代的机会,创建极客学院平台,为更多的IT人员提供更好的课程学习。在上面,极客学院是无比重视最新技术的课程,多次是首个推出课程的平台,为此给平台赢来无数的赞誉以及品牌的曝光度,而得益于课程内容的精美以及效果,产生几何级别的传播。
而且作为一开始就收费的平台而言,也是一种大胆的举动,不过最终还是暂时成功转型,为此得到顶级创投机构的亲睐的原因之一。极客学院的根基是社区,缺乏社区的用户的导入,就少了一些忠实用户,而且在运营上,平台的知名度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尤其是教育是个慢功夫的行业,或许还没有到风口中心,就已经倒下了。
在极客学院的背后有几个值得参考的东西:
(1)高端用户。在平台发展初期,团队就已经对用户做了心理画像,不然不会冒险似的采用收费模式,高端用户是对价格稍微不太敏感的一群人,也是对专业二字看得无比重要的人群,唯有更加专业的人和平台课程才能吸引到这批忠实用户;
(2)机缘巧合。在数以百万的社区中,能够看到一个方向并为之转型的团队是少之又少,而恰恰又是在线教育的火刚被点燃的时候,机会真是一种难以道明的东西;
(3)团队的精良。每个典型的背后都必然有个优秀的团队,因此嘉榔不多说。
NO2:51CTO——IT技术论坛
51CTO社区是从2005年起创建的国内“专注IT技术领域,打造中国领先的IT技术网络平台”为宗旨的平台。至今拥有者10年的历史,而51CTO学院就是背靠十年的社区成长的产品,在2013年7月1日成立就坚定以要让专家用技术成就梦想的目标而前进。据公开数据显示:51CTO学院已经拥有500名讲师,350万学员,18大类126小类的课程体系,3000门课程及50000个视频。不过学院成立的初衷并非为了进军在线教育,而是据创始人之一邱文平介绍说初衷想要激活陷入瓶颈的 51CTO 网站,因为社区进入第八个年头后,超过1000万用户后突然陷入活跃度减速降低,用户不爱上等情况。
在51TCO学院的发展历史上,背景的因素以及出发初衷占据了首要位置,而作为一个拥有十年的老社区,其所沉淀的资源以及用户远远超过极客学院的前身,也因此前者早早进入百万用户行列。作为与IT在线职业平台所不同的是:51CTO更多是针对技术、专家类型的平台,所属的课程才是一个职业教育平台的平台。
不过,51CTO拥有着不少在线职业平台所不具备的优势:老师。作为一家以C2C模式的平台,老师的重要性比起任何东西都要大得多,通过老师自主性生产内容,来为平台填空。而依靠一个十年的社区背景,无数的技术大牛都有一种再度实现价值的感觉,会吸引更多的老师入驻平台,这是两者不可分割,否则都无法形成如今的大势。
51CTO学院除了模式外,值得我们学习有:
(1)服务标准化。学院对于学员的服务是相当重视,也是投入最多的一块成本;
(2)平民化。作为一个技术类型平台,有不同的用户画像,而极客学院是针对高端用户,51CTO学院就是更多倾向于拥有少许的技术基础的人群,也为此用户数如此大提供基础;
(3)按效果成交。作为一个付费型的C2C平台,课程的内容以及效果成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就驱使平台的老师更加注重教研与技术的提升,因为从人性角度,人性是贪婪和虚荣的,谁不想多劳多得。
NO3:C学院——前身信息与服务平台
C学院是CSDN附属的产物,据百度百科显示:CSDN创立于1999年,是中国最大的IT社区和服务平台,为中国的软件开发者和IT从业者提供知识传播、职业发展、软件开发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满足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学习及共享知识和信息、建立职业发展社交圈、通过软件开发实现技术商业化等刚性需求,嘉榔暂时无法获得最新的用户数据,故此省略。
作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CSDN拥有者最资深技术信息以及资源,能够为C学院提供源源不断支援。不过从嘉榔观看平台来说,C学院更多是一个出于布局行的产品,并非是CSDN想要转型培训,但是已经在迈向转型的路子。
从eoe、51CTO等都不断寻求转型的身上,未来CSDN也必将全线进军在线教育,前人可看,不走那是浪费资源。作为在线教育而言,更加希望有背景资源平台进军在线教育,能够为在线教育增添一份色彩。
NO4:果壳MOOC学院——科学网
果壳网是果壳科技的产品,创立于2010年,定位“互联网科学媒体”,果壳网内的热门话题涵盖科学技术、生活健康等领域。果壳网曾先后获得挚信资本和IDG的两轮融资。果壳网作为“中国第一泛科学知识社区”,从诞生之日前就已经具备的教育基因。果壳网拥有着无数个科学小组,而MOOC学院是早已经存在的一个小模块,其前身不过是果壳网一个名为“MOOC自习室”的小组,由于成长最快,成员最活跃,果壳网就单独为用户做了一个社区产品。正是这个实验性的产品,改变了果壳未来的命运。自2013年7月推出以来已经积累了80万注册用户。
2014年12月22日,果壳网获得2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由好未来领投、IDG等跟投,从而引进教育资本。并且在未来,将会用融资来大力发展MOOC学院,把学院商业化。
一个科学类型的社区引入在线教育,是对社区内容的整理与转型,也是把沉淀的内容最大化。不同于技术类在线平台,科学类的平台更多是以普及知识为主,因为学院的用户成长还是依靠于果壳网的坚持,并不能单独出来。
NO5:seowhy——前身seo论坛
对于seowhy,嘉榔并不陌生,因为我本身也是它的一个付费学员。它是一个专业的SEO论坛,而为此也专门有相对于的技能培训,不过更多是放在YY上面学习,并非真正的在线教育平台。但是自从在线教育进来后,SEOWHY也在转型在线教育,为给更多的学员服务。SEOWHY创始人夫唯老师是拥有资深的经历,本身也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因此对于他而言只是把学习环境变成自身平台上面,而且在用户需求方面,SEO一直都是一个硬性需求,每个企业都需要这类人员。虽然这两年下来,SEO越来越来低迷,但是并不是SEO会消失或者没有用,而在往更深次走。过去我们都用技术或者一些步骤来获得理想的结果,但是现在企业更多喜欢砸钱,而且在百度越来越对付费追求上面,SEO转向一些后续服务了。嘉榔一直记得第一堂课夫唯老师说的一句话:SEO并非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思维,在我工作三年里,就体会到和运用这样的思维来做事。很简单的例子:大部分都局限于网站优化,可是SEO是运用到我们中各个方面,比如QQ群排名,微信公号排名,自媒体文章的结构等等都可以用到。
NO6:沪江网——前身沪江论坛
沪江网作为在线教育风云人物,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在在线教育火爆中,沪江网以一骑绝尘的速度从一个差点频临倒闭的平台,通过短短两年成长为庞然大物,更是成为在线语言类的头把交椅。
不同于seowhy、极客学院等转型,沪江网的转型是自上而下的,经过十几年的在线经验,是一个拥有社区类型和在线类型的平台。从最早切入在线教育平台,社区并无太大的资源,而是一路发展下来,双方相互促进。因此,沪江是论坛与平台相结合的形式,也是沪江最深厚的资本。其2013年获2000万美元B轮融资后,2014年9月又完成C轮融资,由百度主导,更在今年4月初完成新LOGO的更好,与好未来、联想等一起用最新的姿态迎接时代。
而关于沪江的东西,网络上面一大批,嘉榔也不多提及,但是要说的是沪江的模式是难以复制,因为它已经圈定好自己的地盘,无论是VIPABC、51talk都只能在用户群体上面来分割市场,因为它们缺少用户沉淀的社区,尤其是如今移动时代,社群的兴起更是让社区与平台类型的产品加速发展。
NO7:家长帮——前身E度教育网
在2014年8月1日,E度教育网更名为家长帮,前者是0~18岁教育信息与资源分享平台。好未来作为首家国外上市的中小学教育机构,拥有者深厚的师资资源,以及教学经验。而本身教育网更是一个资源库,转型为家长帮社区来沉淀用户,进而辅助整体培训业务,可谓是得天独厚的做法。家长帮的进程不同于社区转型与在线教育,而是经历社区到教育培训,再从教育培训到社区,到在线教育的进程。
最后只能说家长帮是承担一家传统教育机构转型线上教育平台的用户基数的积累,尤其是在社区与APP两端入口出发的前提下,也为好未来讲好在线教育故事提供更多的素材!
NO8:100教育——YY教育
YY,国内娱乐的巨无霸,而其诞生的YY教育频道更是无数教育机构心头好。但是YY依然把YY教育的资源倾斜于一个新创建的平台:100教育,作为首个移动端社区诞生的在线教育平台,100教育从诞生起就拥有者无与伦比的资源,因此从托福雅思的免费课程开始,就挑战新东方地位,成为在线教育改革传统教育的先锋人物,也让无数的在线教育平台追随。而且在2014年豪砸五亿多收购郑仁强团队和环球网校,为自身增添一份资深的在线教育经历,也带来一个资深的在线教育平台。
而且从最近完成市场与用户积累后,走向K12教育,并与环球网校形成一条教育产业链,覆盖整个K12到职业教育,而部分课程采用收费模式也是一个平台成熟的需要。
严格意义来说,100教育并非转型的产品,而是YY出于自身的考虑来做的教育平台,因为YY是软件形式,并无平台支持,所不同于上面的几大产品,但是考虑到YY是娱乐性社区,因此也可以是社区转型过的平台,而是YY教育频道转型并非全部。
【作者:黄嘉榔,在线教育第一自媒体(微信号:hjialang),某教育机构从业者,分享教育实践经验,关注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在线教育两千人QQ群:143311349.。】
-
转型
专访张瑞敏:企业做“互联网+”转型,必然会遭遇很多的失败
海尔的互联网转型实践,没有先例可借鉴,是否一定成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值得肯定的是,海尔的实践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逐渐过渡至此。
正如海尔集团轮值总裁周云杰所言,2000年,张瑞敏就发表文章《新经济之我见》,向所有海尔高管表示“不触网就死”;2005年,又发起了海尔1000天流程再造;直到2012年12月26日,才正式宣布实施网络化战略转型。
张瑞敏对互联网转型摸索了15年,其经验或值得参考。
4月29日上午,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接受了《财经》杂志记者的采访,就当下流行的互联网+概念、海尔互联网转型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做出了回应。
问:互联网+是什么?
张瑞敏:互联网+企业绝不是简单的“油+水”。这个油很好看,飘在上面闪闪发光,但是水和油是分离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与用户零距离,才能真正达到水乳交融。我们称之为“用户复兴”。
比如,海尔物流管理车队,以前人工派活,现在改成ERP系统派活,这不是互联网+,这只是信息化手段。我们需要颠覆整个传统流程,去中心化、去中介化,让用户直接上系统抢单,车队和用户直接沟通。
去中心化,就是使每个员工都成为市场中心,所有的管理者把手里的权利全部让度,包括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传统企业也试图分权,但是分来分去,还是在管理者手里,现在管理者剩下的权力,就只是提供资源。朝着这个方向去做,也许就能达到德鲁克所说的,21世纪的企业应当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
去中介化,就是去掉原来要在企业中走的流程,每一个员工自己跟用户零距离。
互联网+对企业来说就是要脱胎换骨。如果花了钱上ERP系统,还是传统模式的话,不解决任何问题。传统企业不能习惯于旧瓶装新酒。
过去海尔虽然也经历过多次变革,但是这次完全不一样。过去变化有路标,可以学习美国和日本企业,但是这次恰恰没有路标。那些用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企业,组织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循传统企业的管理经验做的,我们不能对照腾讯、阿里、小米来套出海尔应该做什么平台。
企业从0到1之后,必然都想着从1到n,此后,企业的组织结构又会回到传统,变成自己的束缚。大爆炸之后是大挤,别人看明白之后都会跟你去挤。海尔不想挤,就必须从头摸索。
问:如何为互联网商业模式做组织架构变革?
张瑞敏:我对互联网的理解,不是企业要成为互联网,企业只不过是互联网无数结点中的一个。如果企业将自己定位成互联网结点,那么你必须开放。就像人脑子里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是愚蠢的,但是连在一起就非常聪明。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只有一条:能不能使你的生态系统中各方都受益。过去,传统企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每个企业都在压榨上游,然后生产出产品,再凭借强势的宣传把它卖出去,所有企业都没有用户,只有顾客。这是一个很封闭的系统,但现在,封闭是赚不到钱的,你必须和各方面资源融合,融合的中心是用户。
为了适应商业模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做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是战略,二是组织结构。我们的战略一定要变成人单合一,企业变成一个创业平台,部门和组织变成自组织。
现在海尔有三类人,第一个是平台主,第二个是小微主,第三个是创客。比如周云杰(海尔轮值总裁)就是大平台主。现在考核他的标准是,你这个平台是不是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如果这些小微企业成长不起来,就是他的责任了。而不是像他过去那样告诉人家要怎么干。
小微主和创客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大家共同去发现市场。创客在小微公司中持有股份,但需要与海尔签订对赌协议,只有达到一定的目标值,你才可以兑现你的股份。比如做到了一定价值被上市公司(海尔有两个上市公司——青岛海尔和海尔电器)买入以后,可以置换上市公司的股份,上市公司兑现股份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解锁期:上市公司利润、市值达到一定要求。
大部分小微公司,海尔只占很小的股份,不用合并财务报表,其业绩好坏不会影响上市公司业绩。但是上市公司具备优先回购权,比如当小微公司达到盈亏平衡点的时候,我上市公司具有优先回购权。
这样的组织架构改造,把个人的想象空间与企业的创新价值,绑在了一起。
问:如何在互联网转型中体现技术的重要性?
张瑞敏:互联网+企业不是不重视技术的改造能力,而是通过这样的组织架构调整,使得所有的小微公司必须有过硬的技术。
过去,海尔每年春天和秋天要组织新产品开发,怎么上市,怎么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不管了。我是从股东角度对你提出要求,而不是像管理者那样提出要求,帮你怎么做。
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你可以整合全球资源,如果你整合不到,那么这个小微就不要干了。
没人说技术不重要的,但是这个技术怎么来?不能靠内部人说了算。过去有很多企业的技术水平很高,比如说索尼,全世界都在学他,我们也到那里也跟朝圣一样。但是索尼为什么就不行了?还有就是柯达,柯达倒台以后,其数码技术卖了19亿美金。有没有技术?有啊。
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必须要与用户交互。
海尔全球有5个研发中心,现在的定位是全球资源的连接中心,用户的反馈会直接传至研发中心。此前研发中心只是承接研发,各部门根据研发成果好坏付费,付费之后,它就不管了。这种方式就不符合互联网的迭代要求,你这个再好,也得迭代。
因此,对一个传统企业的战略转型来说,战略和组织架构的调整,要比技术更加基础。
问:如何避免转型中的内耗?
张瑞敏:有人质疑,将企业变成自组织平台,会产生大量的内耗,不符合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说企业是有边界的。企业边界简单的说就是交易成本,如果你的交易成本比别人的高,你就不能扩张。但是科斯定理很重要的一点前提是,企业内部没有市场。因为内部之间每发生一次关系,就发生一次摩擦,因此没法变成内部市场,交易成本很高。
但科斯把企业看成孤立的,不是开放的。之所以内部存在摩擦力,是因为:一是有领导给你下指示;二是很多资源从内部来。如果没有统一的领导,资源从市场来,那么摩擦力就等于0。
过去,海尔有成千上万的人对每个部门的KPI进行考核,有考核就有寻租。现在不仅取消了KPI考核,这些人也取消掉了。
比如,物流送货,过去要靠人打电话问,用户满意不满意,现在靠用户,海尔规定:按约送达,超时免单。原来部门之间互相制约,现在变成协同了,不协同就都得被罚钱。
再比如,海尔有几千家上游供应商,过去有一个很严格的外部公司审核流程,申报、审查、到现场去看、怎么送件,法务还要检验是不是吃回扣了,看起来这个流程很好。但是这么多厂家,难免造假寻租,因此天天纠纷不断。
现在一刀切了,流程都不要了。我不用零部件了,我要模块了。你直接上网。如果你做的好的话,给你的份额就大。供应商很高兴,成本下去了。同时,和市场对接,冰箱售出后,某个部件坏了,直接反馈给供应商处理。这样供应商就必须做到:第一参与前端设计,第二你和我的用户要联系起来。
所以,消除内部市场摩擦力,必须做到:第一,所有你的人,可不可以为用户为中心,用户是你的领导;第二,所有的部门,可不可以从市场得来呢?
问:自组织平台会不会失控?
张瑞敏:我们一开始也很担心,这样完全开放、独立的自组织小微,会不会失控?
这其实取决于,这些创业团队能不能自控?实际上,如果你不这么做,就能控制住吗?哪个大企业里面不是有政策就有对策啊?然后大企业又根据对策出了更多的政策,越来越细,你把什么都控制住了,但是人的创造力没了。你就出了大企业病了。这个大企业病,到最后你想治的时候,肯定治不了。
我的职责和任务,就是如何变成一个设计师,如何把原来的航空母舰,拆成一个个舰队。
问:如何应对业绩压力?
张瑞敏:IBM 前CEO曾对我说,我这个办法听起来很好,但他们不可能做。因为他每年必须对华尔街负责,华尔街如果要求利润10个亿,那么他们要把利润分到各个部门。如果都分开了,怎么办?这个很有道理。
现在对海尔网络化转型来说最大的威胁,正在于此。海尔也有两个上市公司,也可能这个利润指标达不到,很有可能,非常难控制。目前利润增长很好,但是营收是相悖的。
把每一个创业团队变成自组织马上出来成果,这个很难。每个人都成为主人,主人就很看重利润。过去,销售额增长多少,就拿多少钱。现在要利润,所以他就要把很多不盈利的去掉,再往前走。所以,营收会出现暂时的降低。但这个现象不能持续时间太长。
企业转型就像空中换引擎。我们是空中正在飞行的飞机,现在必须换引擎,一个飞机要减掉4个引擎,很难。那么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先换一个,再换一个,再换一个,再换一个。这个挑战就是,你不能硬着陆,砰一下就掉下来。你可以减慢速度,但是你不能减到你不能飞行的速度。这时,你要抢时间把引擎换了。
传统企业的难处是,我不可能一下到底。互联网企业不管,可以亏损五年都不要紧。我们要吃饭啊,那怎么办呢?所以要把那些看似包袱的实体资源,变成优质资产。
传统企业有很多资源,营销网络、物流和服务网络。产业互联网化要跟实体网络结合起来,如果要割裂开来,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原有的优势。现在我们把线下的店变成和用户交互的店。用户不断地在上面交互,这样线下的店就不是包袱了。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真正的把O2O打通。用户可以参与产品的设计,可以参与企业的营销,变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颠覆硅谷模式的,就是场景商务。我可以让用户看到需求被满足。
问:如何应对管理和文化挑战?
张瑞敏:企业做“互联网+”的转型最大的挑战在于管理,因为很多人的观念很难转过来。当然了,再往深里说,转不过来的原因,跟切身利益有关。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过去是给你创造一个岗位,现在没了,只给你创造几个创业的机会。
即便是美国也并不都是硅谷文化。海尔的美国总部公司在纽约,当初我们要改革,要变成人单合一。过去是每个职位给多少钱,现在是给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就拿多少钱,他们听了之后,12个人立即就辞职了。
文化整合费了很多劲,最困难的是日本。日本文化跟我们很不一样,员工序列工资,好的是团队精神,可是团队精神带来的弊病是不能发挥个体的创造力。
康德的那句话: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如果你把他当成工具,那么怎么都不行。
从转型的方向和模式来讲,都要走这条路。只不过他们的习惯不同,不一定采取我们这边的方法。在日本,采取到酒馆喝酒,通过喝酒逐渐地贯彻。如果不喝酒,就贯彻不了。
大公司变成创客文化,其实是很难很难的,因为传统的组织结构给你定死了。
互联网+企业的转型,意味着企业的开放,这样会看到很多失败的地方。如果不转型、不改变,可能现在看不到失败,但是整个企业会失败,就像柯达那样一下子栽倒。
从企业文化上,就是要包容转型中存在的失败。作为我来讲,要想办法把失败控制在比较低的范围。
没有哪一个企业不经过折腾,就能成功了,要么就是还没到那个应该折腾的时候。我注意到,很多企业取得一次成功之后,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了。海尔也曾经高速发展过,现在我们想把原来的那一套扔了。
我每天早上起来都告诉自己,我其实是个挺笨的人。
花絮:席间我曾问海尔轮值总裁周云杰,张总是那种起早贪黑的企业家吗?他说,张总的工作作息很正常,晚上十点左右睡觉,早上六点左右起床。他与张总的交流很多,每周有三次固定的会议,周一战略研讨,三四个人参加。周五有一个会,主要看数据。周六二三十个人的案例研讨会。
本文与刊出的杂志稿有出入,是我个人的采访总结,责权自负。明日推送我对整个海尔转型的采访与思考——《海尔网络化失控》。我是陈庆春,商业领域的深度观察者,现在《财经》杂志担任TMT主管编辑。更多交流,请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诚意阅读(ReadingisReading)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TechChina立场
-
转型
在线教育迎来洗牌期 ,2015将有更多并购与死亡
2015年1月13日,51Talk全资收购了91外教,小龙女龚海燕第二次创业以失败告终。51Talk媒体见面会现场,小龙女看上去非常疲惫。创业,尤其是在线教育创业的艰辛与不易,写在了疲惫的脸上。据说,这起并购案的背后有徐小平老师的身影,这意味着,除了BAT等互联网大佬以收购及投资布局在线教育之外,其他在线教育企业也开始走上资本层面的企业布局。
以上只是在线教育的一个缩影,截至2014年死亡以及被收购的在线教育企业不下30家,整个行业在资本的大量涌入以及创业者盲目进入的情况下已经进入泡沫期。其实泡沫期是行业过度繁荣的表现,同时也意味着行业的某些领域也已经开始饱和,这个时候也就是整个行业的洗牌期。
在线教育迎来洗牌期 2015将有更多并购与死亡
之所以说2015年会是在线教育洗牌的一年,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BAT等巨头会继续通过并购或者入股的方式融合更多垂直教育企业以布局各自的生态教育圈。此前有百度收购传课网,腾讯、网易、淘宝、小米、金山、YY等也都在布局在线教育,2015年将会有更多企业进入在线教育机构。
其次,同类在线教育竞争非常严重。我之前盘点的《在线教育死亡排行榜TOP30》中有多个是做外教与K12教育的,前面所提91外教已经被拥有同类业务的51Talk收购,而K12教育基本上成了当前在线教育领域的雷区,前面死了大批,后面很少有人再动这个领域。
再者,在线教育已经不再是专业教育机构的专利。可能大家有所发现,当前很多招聘机构开始提供就职培训,这种上岗前的培训比传统的纯知识教学要更实用。前段时间,在一个智慧教育展会上,甚至有一家专门做跨境电商人才培训的机构,只对跨境电商领域的人才做培训,归类的话它算是垂直细分到极点的在线教育,同时也是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各领域的针对上岗者以及实习生实战技能培训已经越来越多。
最后,传统教育转型的在线教育势头很旺。拥有强大线下教学资源及用户的传统教学机构所做就就是搭建一个或者多个线上平台,然后把线下的用户搬到网上即实现在线教育,这比线上做教育产品然后再与教育机构合作的方式更直接。我接触过的慧科教育就是一个线下教育起家的在线教育平台,目前已经围绕学生学习这个主题做了多个平台,再往后很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在线教育生态。
在线教育只是改变了教育形式
从中国教育体制来看在线教育的话,在线教育只是改变了教育形式,而并非通过线上教育就能实现所谓的素质教育。虽然在线教育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将各种知识展现的淋漓尽致,却未必能让学习者学的淋漓尽致。中国教育的前十年是应试教育,毕业以后则是入职后的岗位教育,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能有10%用到岗位上已经很不错。
因此,虽然在线教育能够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的内容,却有一种“多余”之嫌,不是有助于考学加分的知识都不是好“知识”。对学生及家长而言,全方位立体式的高科技教育课程不如一张2015年最有可能出现的高考题型试卷有价值。
在线教育是否用户刚需?难掩两难局面
其实,在谈在线教育之前,应该问一个问题,在线教育是不是用户的刚需?或者换个问法,互联网化后的教育能不能更好的为教育行业服务?大概正是因为这两个问题,为了能满足用户的一切学习需求,早期的大部分在线教育项目都是做大而全的平台。
但是做平台并非容易之事,梯子网死亡以及粉笔网转做猿题库,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做平台需要时间积累,需要聚集足够的教学资源供给商家才算是平台。而平台起来之后如何获取用户又是一个难点,很多拿到融资的在线企业疯狂烧钱用在推广与获取用户上,最终“钱”尽人亡。
事实上,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的再快,仍旧难掩两难的局面:一是在线教育获取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在线教育进入同质化的竞争严重的阶段,每一个在线教育用户都面临着多重选择;二是用户难以选择真正需要的内容,太多的在线教育内容并不是人们需要的,这也是K12难以成功的一个原因。
盲目进入在线教育行业的都会很悲哀
对于很多创业者而言,之所以进入在线教育领域是因为在线教育被投资机构看好,容易拿到投资,很多人便开始了在线教育领域的创业。但是很多创业者对这个领域并不是很懂,带着盲目与无知堂而皇之的进入的这个领域,才懂得什么叫作“一入侯门深似海”,在线教育这门不是一般的深。
前面说过那好网、梯子网、粉笔网等项目,这里不再多议。而饱受争议的超级课程表,90后的余佳文获得融资不假,今后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真的很难说。就目前在线教育创业的项目而言,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盲目进入这个领域的,很多项目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甚至很多企业过得是“刀尖上行走”的日子,在没有资源缺少用户的情况下,一但行业出现大的动荡,会首当其冲的倒下并成为后来者前行的“垫脚石”。
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那些投机倒把的企业,进入的目的就是为了卖掉,做生意一样的做项目,能够挣钱就已经赢了,他们并不在乎项目成功与否。
作者/王吉伟 微信个号:mcjave 微信公号:jiwei1122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TechChina立场
-
转型
职业培训尚德机构转型:砍掉线下 专注在线教育
[摘要]随着今年6月其全面转型互联网教学,尚德机构不再接受任何线下教学课程订单。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越来越深入,在新东方、好未来这些传统教育机构加速向在线教育转型之际,传统培训尚德机构也有大转型:今年6月砍掉线下业务,开始全力做线上业务。
尚德机构CEO欧蓬对腾讯科技表示,尚德机构今年1到5月收入全部来自线下面授,综合全年来看,2014年仍有40%收入来自线下教育,但2015年收入将全部来自线上教育。
成立于2003年的尚德机构以传统面授服务起家,随着今年6月其全面转型互联网教学,不再接受任何线下教学课程订单,也意味着尚德机构将彻底抛弃了当初发家的线下主业。
铁腕转型 裁撤数百线下员工
在公司成立的11年时间,尚德机构曾多次转型,06年,不再做任何平面广告;2010年,将现金投入在线教育项目孵化;2014年转型为不再接受任何线下教学课程订单的教育机构。
欧蓬对腾讯科技表示,今年业务相比去年无增长。砍掉线下业务前,尚德2013年有3个多亿收入来自面授,砍掉这块业务后,尚德机构今年仍是3个多亿收入,只是近2亿来自线上。
在做出停掉线下业务之前,尚德机构内部也曾有很大争议,很多员工并不相信通过线上业务能将订单销售出去,很多老师也不愿意通过线上这一方式提供课程。
“很多老师已习惯于在台上讲课,并不是一个很平滑过去。”欧蓬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独裁手段镇压”。且在尚德机构决定全面转型时,内部已有成功在线教育案例。
所谓成功案例,是指依托尚德机构衍生出的在线教育网站嗨学网最近几年开始有收入,宣称2011年到2013年收入分别1000万、3000万和5000万,2014年更收入预计为7000万元。
尚德机构还有另一孵化项目——直播学习网站“对啊网”,开始与百度、腾讯、阿里、YY、多贝等平台对接,提供在线内容,宣称2013年对啊网收入150万,2014年能达1000万。
尚德机构有牌在手自然不慌。更重要的是,尚德机构所谓转型其实只是把线下面授给砍掉,这些业务又连接到尚德机构新有的线上业务,这使得砍掉线下业务后营收依然未下降。
“尚德机构把主营业务彻底转变,这过程中我承担了巨大无比的代价。”欧蓬算账说,依旧保持面授生意,这块至少可增长50%,面授生意至少是10%以上的利润。
“但我这么折腾一下,尚德机构今年没增长,其实今年是亏钱的。”欧蓬所指的亏钱是指,5月以前接受的面授订单依然要完成,同时还得为线上业务搭建新模式直播的运营团队。
尚德机构还有一批不愿意这么玩的业务人员和培训老师,也是各种成本。这是尚德转型的阵痛。据尚德机构统计,这一次转型中共有200多个员工被裁撤,成为变革的“牺牲品”。
这也是欧蓬一直所说的3个三个角色的转换——布道者、独裁者和心理治疗师——转型前,是布道者,带领一小部分愿意走转型路径的人;转型中,是独裁者,执行“一小部分人愿意走,其他人必须走”铁律;转型后,是心理治疗师,“那些没有走好的人,个别治疗一下”。
对于这番转型的阵痛,欧蓬说得轻描淡写,对此,尚德机构一位副总裁补充说,欧蓬其实是一个做事很“决绝”、彻底的人,即使阵痛也成为了过去,不拖泥带水。
上述人士说,欧蓬对在线教育这事越想越清楚。欧蓬也是个崇尚博奕的人,公司内部也是强pk模式,他现在己几乎试过在线教育的各种玩法。相较而言,转型看起来就很顺利。
2008年已酝酿向线上转型
尚德机构此番转型看起来突然,实际早已埋下伏笔,其导火索是2008年中国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欧蓬对此的判断是,带来流动性过剩,高人工成本和高房租时代一定会到来。
这对教育培训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是打击,意味着高人工成本和高房租成本下培训机构的利润空间将受到不断挤压。欧蓬说,“09,10年这两年我就开始不太在教育圈交流了。”
如今尚德机构孵化出的嗨学网、对啊网是这一背景下的产品,其中,嗨学网设计时是以录播为主,对啊网是纯直播的平台,嗨学网教会了尚德机构一件事:线上教育可以有营收和盈利。
当然,嗨学网有很大弊端,其学员学习完成几率不到10%,大多数人在录播模式下,很难坚持下来。尚德机构的解释是,这种学习非娱乐节目,要动脑,很多人没有那么强自制力。
尚德机构在线上切入的点并非是大家所意识中的在线英语教育,而是自考、会计证和教师资格证这几个类别,欧蓬说,成人商务英语市场没想象中那么大,不然51talk量会很快起来。
尚德机构与好未来等教育机构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欧蓬对腾讯科技表示,K12领域买单的是家长,使用的是学生,这是一种拔高型的教育,但在成人教育领域是取证型的培训。
拔高型教育培训特点是,越需要拔高需求,对老师越挑剔,越愿为心里感受买单。成人教育培训特点是,价格弹性大,且成人是为自己买单,只要能拿证或实用,是否90分并不重要。
如今尚德机构完全切换到线上后,旗下狐逻在线学院主要提供自考、会计课程的直播,其中,自考内容以汉语言文学和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为主;睿博自考学院主要提供自考课程的直播,内容以行政管理和教师资格证为主,教育培训的本质并没有变,只是场地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依然有人会质疑,尚德机构线下面授与线上模式差异性不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转型,且部分学员仍依赖线下与老师的更直接交流。不过,尚德机构依然在转型道路狂奔。
当前,类似欢聚时代等企业已纷纷杀入在线教育领域,尤其是欢聚时代最近1.2亿元收购环球网校,及一大批的教育机构,甚至传言会收购学大教育,也会对尚德机构转型造成影响。
对此,欧蓬认为,互联网模式不能真正解决在线教育问题,在线教育本质要解决3件事:1,招生闭环,生产从流量到订单闭环,第二从订单到口碑闭环。第三,产品和技术迭代。
“互联网的人想做好教育,不能生搬硬套互联网理论,不是砸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欧蓬说,尚德机构有大约40多人的团队专门对这几个环节分析,解决了这些在线教育的闭环。
不过,从本质看,转型后的尚德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做教育并没有本质区别,相反,欢聚时代是上市公司,51Talk这类公司又获得大量资本支持,未来尚德机构依然面临着冲击和挑战。
来源:腾讯科技 雷建平 12月15日报道
-
转型
多名高管加盟中华英才网 剑指何方引行业猜测
“颠覆”和“变革”可能是在互联网席卷各个行业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而被颠覆和变革的对象则总是被新晋者冠以“传统、僵化”等标签。而在最近,作为在线招聘行业最老牌玩家之一的中华英才网,则因其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战略举措,引起了业界的瞩目和猜测——这位老牌选手貌似要将新晋者扣在自己身上的消极标签一扫而光,其战略布局背后的意图也引发了业界的持续议论。
爱尔兰企业、就业与创新部长Richard Bruton(左)、中华英才网首席执行官Andrew North(右)
宣布中华英才网获得3000万欧元注资
6月,中华英才网高调宣布获得3000万欧元注资,将主要用于技术平台的全面升级和高端人才的引入。7月,在其主办的第12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颁奖典礼上,宣布将与教育部下属协会开展深入合作,搭建企业与高校的对接平台,促进人才和市场需求的对接。8月,正式宣布了对多名新加盟高管的任命,其中包括:委任拥有16年在线招聘行业经验的周林(Felix Zhou)担任产品技术副总裁,前英孚教育副总裁梁钰鸣(Michelle Liang)担任全国大客户销售副总裁,前雅虎搜索研发部负责人石磊(Lei Shi)担任公司首席技术官,公司首席市场营销官一职则由拥有20年经验的资深营销人阮国维(Ivan Yuen)担任。
作为传统三大网络招聘平台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企业,同时面临着社交招聘、垂直招聘领域的挑战者,中华英才网此番动作是不甘寂寞的摇旗呐喊,还是基于市场机会的深刻转型?虽然看衰传统三大平台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也有很多持开放态度的观点存在,正如一位虎嗅网友AkonChao所说“上市,不是市场竞争的避风港,新对手的涌入更说明了市场机会和前景的存在,究竟鹿死谁手还要看谁能抓住新开启的机会。”
大象起舞 传统平台转型优势何在
招聘行业的新晋选手们身上流淌着互联网的基因,携资本之力来势汹汹,最核心的创新点都集中在技术驱动下的产品体验——无论是聚焦猎头市场的全程跟踪反馈、需求发布后的分级评定推荐;还是聚焦端对端招聘的人性化信息展示,和创新的投递反馈规则,皆是如此。面对这些灵活的竞争者,对比之下,中华英才网这样的传统巨头就像是力大身沉的大象,面对变化的市场,转型优势何在呢?
拉勾网的创始人之一许单单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成长的再快一些,以尽可能抵消竞争对手在相同功能上对自己的压力——换言之,规模就是优势。在这个关键点上,中华英才网新任产品技术副总裁周林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洞察,“中华英才网17年的行业积累,就像一座宝藏!大家都意识到要提升求职者和招聘者的效率,技术路径和产品思路并不神秘,但在这样一组数据宝藏的支撑下,同样的工具能产生的威力不可同日而语。”在拉勾们还在为几十万的简历量和近万家的企业用户欣喜时,中华英才网们的起步已经数倍于此。而这,正是大象起舞的优势所在,也是行业未来变局的关键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加盟中华英才网任职CTO的石磊,在搜索及自然语言、数据挖掘、分布式系统、大规模互联网应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积累和前沿的经验,其主要职责无疑会对周林所说的这座“宝矿”进行深入的开发和挖掘,如此看来,中华英才网的“大象之舞”也许真的会让行业掀起一波新的震荡。
重公司 成本劣势还是资本优势
相比较于中华英才网的近3000名员工,新型公司的人员规模非常之少,甚至不到这个数量的1/30。而这也正是网络招聘行业新玩家与传统选手的又一大明显差别——“轻公司”PK“重公司”? “我们尽可能做一家超轻量级的舞台,只做信息的对接,除此之外的事情尽可能不做”,这是许单单对未来的规划。而中华英才网的业务类型则涉及校园招聘、RPO、海外招聘等多个产品线,在全国设有近30家分站,业务覆盖区域多达179个城市。 “中华英才网庞大的人员团队,支撑的是招聘服务的全套整合解决方案,这也是传统三大平台的又一优势所在。”周林表示。对比之下,新玩家的“轻”,除了以小搏大的精明,恐怕还有不得不“避重就轻”的无奈。
作为在大陆市场耕作17年的中华英才网,业务网络早已下沉至二线甚至三线城市,而中国市场广袤的地域和差异巨大的市场需求让这种布局成为一种竞争壁垒。一位中华英才网的城市分站市场经理向记者透露,“像58同城这样的网站也曾想凭借自己的体量来抢占我们的市场,他们来了就搞免费。但没有价值的免费其实是对用户精力的一种浪费,我们在用户数量和职位数量所积累的绝对优势,才是帮求职者和招聘者解决问题的关键!竞争对手的铩羽而归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在一线城市里,全面的厮杀已经不可避免,这也是中华英才网面临新晋者挑战的主要战场,从这一轮布局上来看,他们在此摆放了两颗重要的棋子——全国大客户销售总监梁钰鸣和首席市场营销官阮国维。从履历来看,梁钰鸣的市场销售经历超过16年,且足迹遍布全国,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深圳、天津,而且将带领团队主要负责战略性客户的开拓及维护。显然,中华英才网在自己的传统强势阵地上,酝酿的不是防守,而是反攻。而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阮国维,则有着超过20年的品牌营销管理经验,其中14年在内地一线城市担任着高层管理者角色,在加入中华英才网之前任职葛瑞广告北京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我们不光要埋头做好事情,更要强势而主动的沟通”,阮国维表示。
在猎上网创始人辛小蝶看来,招聘市场是个千亿规模的市场,如此大的规模内,自然会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解决方案。市场纵深带来的“重”,和聚焦核心市场的“轻”,在这里都摆开了阵势,只等一场真正的对决。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英才网此次所任命的高管都是中国面孔,对大陆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多年的实战经验。经历过Monster时期的“水土不服”,让他们对“接地气”更加看重。据中华英才网相关高层在讲话中透露,2014年上半年,其流量、新增简历数以及投递量等关键数据均实现了2倍左右的增长。频繁布局之后的中华英才网,让在线招聘的战局增加了更多的变数和看点。当然,用户的选择才是存亡的关键。
【来源:中华网 】
-
转型
【独家】专访钱国新:HR要适应科技发展
2014年3月14日人力资源科技论坛上海站上,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立邦中国人事总监钱国新先生参与视频访谈,他与HR们共同分享科技时代人力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想法。
钱国新简介:钱国新 立邦涂料(中国) 人事总监
钱国新现任立邦中国集团人事总监,负责立邦中国区建筑涂料事业群的组织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钱先生曾在香港和中国大陆多家不同背景公司历任过人力资源和行政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或人力资源负责人;曾参与和领导过公司的组织结构重组、业务调整和收购兼并工作以及组织和人力资源变革;在组织发展、人才发展、人力资源整合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认知与思维最重要,HR要跟上时代的进步”
钱国新先生在解答主持人提出的“科技发展对人力资源行业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时,他直截了当的回答:“移动招聘和培训,”他说道:“如今,HR科技的发展很快,如果我们HR还没有用到新科技,那么在招聘和培训发面都会落伍。”同时他以微信为例,如今大家都在玩微信,他认为HR们就要学会顺势而为,可以利用人们习惯手机上网,手机玩微信这样的习惯进行微信招聘。在采访中,钱国新先生直言他的忧虑,担心未来人们无法适应科技的进步,跟不上它的步伐。他对HR们劝言:“人的认知和思维最重要,尤其作为优秀的HR,要时刻跟上时代的进步,紧跟科技的步伐。”
对HR建议——“要尝试,别抗拒”
钱国新先生作为资深人力资源专家,他对HR们的建议就是对新鲜的东西不能以抗拒的心态去面对,而是要去尝试,要与时俱进。在整个访谈中,我们发现钱老也非常喜欢去探索新的科技产品。他直言,“对于需求,是可以转化的,要主动认识科技,慢慢就会有感悟。”他随即举了一个培训的例子,以往冗长的培训,现在可以运用技术进行切片,分割,放入移动端,这样员工和公众就随时随地能在方便的时候收看和学习。他表示,他所在的公司即将上线关于招聘方面的微信公众平台。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要与时俱进,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
在整个访谈中,钱国新先生一直强调HR必须要与时俱进。他说道:“不能一直用固有的思维看待不断发展的事物。”同时他谈到了许多HR较为关心的如何管理90后员工的问题,他以如今市面上风行的“嘀嘀打车”受到压制为例,钱先生的看法就是,“我们不能因为自身对新事物的不了解而去抵制和打压。年轻一代是个性的一代,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去管理。”他认为,目前90后,包括未来的00后在工作上更注重乐趣。作为HR要考虑什么工作会使年轻人感到挑战性,乐趣而又能收获知识。钱先生毫不讳言的说道:“我们作为HR管理跟不上,只能说自己不够与时俱进。”他总结道,作为管理者,要比其他人了解更多的东西,且不能用自己观点强加于别人。
“传统招聘要转型”
钱国新先生的发言受到很多年轻HR们的欢迎,大家也纷纷提出职场的困惑和问题。当一位HR问到,如何使招聘更有效时,钱先生说道:“传统招聘要转型。”有些企业没有把人才当人才用,高才低用的现象严重,这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他以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道:“HR们要建立社交网络,优秀的HR要与市场潜力人员多互动,在线上建立人际网络,在有需要时可以吸引过来。”他认为,此举更优于公司直接招聘人才储备而不重用的举措。
在最后,钱国新先生谈到,HR部门要时刻与其他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和合作,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在急需员工时及时招聘到人才。同时他也坦言,这也将是他所在公司人力资源的工作重点。
HRTECH CHINA实习编辑:於丹
-
转型
赶集网喊话转型网络招聘,并能实现IPO梦想吗?
2014年,美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窗口大开,吹皱了一池春水。
最近,分类信息网站老二赶集网砸下重金,邀请当红明星谢娜作为代言人,投放巨额电视、户外广告,同时喊出了转型招聘的口号。那么,分类信息能顺利转身招聘网站并现实IPO梦想吗?
【赶集网重金砸下广告】
三年前,赶集网重金邀请“微博女神”姚晨出任代言人,姚晨骑着毛驴出镜,引出了一个赶驴网。随后,分类信息老大58同城以更凶悍的投放还击,聘请了新一代人气女星杨幂到处喊“一个神奇的网站”。几方上演了热热闹闹的截流、口水战。
今年毛驴系列又来了,这一次骑驴的是谢娜。从营销专业角度讲,请谢娜策略是对的,杨幂、谢娜、范冰冰,在中国三四线城市步行街指数都排在前5名,人民群众熟悉啊。粗略测算,赶集网此轮投放大约耗资1.3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在中央电视台(含春节联欢晚会)的投放是3000万,各地卫视3000万,导航网站大概2000,此外还有一些地铁、框架广告。
营销讲究ROI,要靠数据说话。从百度指数、微博指数和Alex流量几个核心指标看,投放效果对赶集网确实有提升,但对58同城却更大。这就奇怪了,查了一下,58同城也没买赶集网的百度关键词截流啊。有干搜索技术的兄弟解释,这是因为大家有混淆,看了广告来赶集搜一下,顺手再去老大58那儿搜一下。
【喊话转型网络招聘】
今年春节,赶集网和6家大牌互联网公司一起,杀入春晚前10分钟的广告黄金档。这个力度对于一个未上市的公司是很罕见的,业界认为,赶集为冲刺IPO造势的态势已经很明显。
一边重金投放,一边却喊话转型,赶集网CEO杨浩涌在媒体上的公开表态:如果按中基层人才每年只跳槽1次,其中30%的人通过职业中介寻找工作的话,职业中介的收费保守计费每人1000元,那这个市场规模就将高达2000亿元。在线招聘市场的新蓝海,也能够让赶集有机会改变在线招聘市场的格局,获得更高的话语权。
尽管招聘一直是分类信息的重要目类之一,但如此决绝地放狠话要转身招聘,还是让我挺意外。因为在中国在线招聘市场上,层级是非常明显的。linkedin、猎聘做金领,针对高层;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做白领,针对中层;51Job针对的是中层兼大学生,基层。赶集网和58同城做不过的是司机、保安、传菜员。上市了市的在线招聘网站都因不被看好而长期低迷,赶集想穿这件马甲去纳斯达克,能行吗?
【互联网行业“转基因”】
尽管技术门槛并不算太高,但早期用资本建立的先发优势壁垒很难跨越。58同城与赶集网私募融资金额相似,都是将近2亿美元。58同城率先上市,赶集网处境被动。投资人熬了这么多年,什么时候能熬出头呢?看来,赶集网不想被吃掉,所以要换玩法。
据说赶集网的营销战略是叶茂中大师给定的,但此次转型无异于转基因,成功的例子并不多。
【文章来源:王冠雄】
-
转型
微信红包会怎样革了招聘的命
微信红包现象对招聘业态的启示
2014年春节,微信支付用一个红包游戏结果了支付宝,几天之内绑定银行储蓄卡1个亿(实际可能是几千万),惊叹之余,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移动互联网时代招聘业态的转型。
微信红包为什么能赢?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最大。请看 【迄今为止对微信和淘宝最赤裸的分析】。文章中剖析道: “ 微信对阿里,就像《三体》里的高维文明向低维文明投下一个二向箔,毁灭你但与你无关。” “ 六.支付宝是支付工具,而微信支付只是以微信为基础,为支付提供应用场景的生态体系和底层架构。” 作者绝对是业内高人,对微信和淘宝、支付宝的异同分析的一针见血! 文章发布于2013年12月26日,而微信支付发动对支付宝的首轮攻击是2014年1月初和嘀嘀打车合作,决战是微信5.2版本1月25日上线,推出微信红包,几天之内就把支付宝8年的“群众基础”打破,许多人在刚开始收到微信红包时还在问:我没有支付宝可怎么收钱呀?现在连我的父母都知道微信支付需要绑定储蓄卡了。
颠覆性的创新绝不会老老实实的和你正面交锋,它会突然从斜刺里窜出来抄了你的后路,让你直接崩溃。(另一个例子是早上读到的高华教授的关于蒋介石的400万国军为什么会在48、49年几乎一年之间大败于毛泽东的解放军)
可这和招聘业态的转型有什么关系?
先谈谈目前的招聘业态的转型趋势:
1、网络广告招聘市场正在加速向垂直化、社区化演进,简历库模式向精准营销演进;
2、社交招聘的概念逐渐被接受,社交招聘落地的模式逐渐清晰,或注重传播、或注重粉丝经营、或作为新兴简历获取的渠道、或作为候选人关系管理的工具,不一而足;3、猎头市场正面临着大变革前夜的暴风骤雨,靠信息垄断和客户关系高价买卖人头的模式无法延续,猎头顾问必须向雇主或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增值服务,而中介费用被不断压缩;
4、企业内部猎头、企业招聘职能的外包逐渐兴起,招聘职能变得更加专业化;
5、企业主开始注重内部雇主品牌建设以增加内外部的凝聚力;
6、招聘领域的创业公司不断尝试创新方法,很多聚焦于利用企业员工内推来改进招聘效率。
这情景很有点像当年的阿里或者淘宝、支付宝:阿里为中小企业主搭建了B2B交易平台,使外贸公司的中介地位丧失价值,犹如目前那些不专业、不专注的猎头公司必将被趋势淘汰;淘宝、支付宝为个人消费者提供可信的平台交易服务,使消费者购物更加灵活方便,拥有更多的议价谈判权,犹如今天有能力的求职者,与其说是他们在求职,不如说是企业在求才,话语权永远在掌握稀缺资源的一方。
传统招聘网站、猎头和企业招聘部门已经面临很大的转型压力,大家都在探索转型的出路。
但目前的招聘领域还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看不太清那种模式会更加成功,就算是已经在北美获得巨大成功的Linkedin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也不可能一统天下,甚至感觉会难以立足。
那么如果你是招聘第三方或者有想法的招聘管理者,你能想象一下在招聘领域,什么才算做从高纬文明向低维文明投下一个二向箔吗?
这是我的假想:
1、招聘工具不应该特地为招聘专业人员服务,而是为求职者和实际用人的人直接提供服务,这叫 - 去中心化或者去媒化
2、找工作不应该从准备简历开始,找人也不应该从创造职位说明开始,简历和职位说明只是一种被乔装打扮了的媒介,往往增加了信息噪音,有大害而无小益;人才和雇主都应该从人脉关系的信任度入手去寻找对方、打量对法、考验对方,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应该从金钱交易关系转换为合伙人关系
3、将招聘人才或者找工作这种低频但非常重的“一时之需”转变为高频但非常量轻的“常年刚需”;找朋友,找导师,找贵人,找合伙人,找兄弟,这才是人性的常年刚需。
4、别向企业雇主去收钱,发给我个人就收钱?满大街都是人,你怎么证明你找的这个人就是我要的人?就是能给我干好活的人?无论你提供的人才是否符合招聘录取标准,招聘评测本身就是一件不太靠谱的事情:用过去的用人经验来观察目前乔装打扮的候选人以推断这个人变成雇员后的绩效表现?哎,有没有听说过南橘北枳这个成语?就算你判断准确,人是能人,可你的目的不是买个能人,而是让这个能人在你这块盐碱地里种出水稻来,不这样的是吗?那么怎么办?向候选人收钱,因为你帮他找到了心仪一辈子的好工作。
5、评测在应聘那一刻就开始了,甚至要早于你的应聘动作。但对雇主的考察一直就在进行,从未停止,哪怕你都没有想过要去应聘(品牌的力量)
如果有这样的平台或者工具,完全颠覆了目前我们对于招聘求职的三观,只会有两种可能:原有的模式被颠覆或者新模式被斩杀。
我认为颠覆者迟早会来,如果不幸被杀者一则是因为颠覆得还不够,二则不够坚持。
微信、LinkedIn、微博或是其它的什么,哪个是你看好的传统招聘方案杀手呢?
作者:亚瑟王 德勤中国招聘总监!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