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01月10日】
  • 资讯
    Atlassian + Trello: changing the way teams work,Atlassian4.25亿美金收购Trello! 本次交易绝大多数以现金(3.6亿美元)交易,剩余的用以支付限制的股票和期权。此次收购预计将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When we founded Atlassian 15 years ago, it seemed obvious to us that software could help teams work better together. But in those days most software companies were focused on developing for personal productivity. We felt that using tools designed for individuals to accomplish teamwork is a bit like using scissors to mow your lawn. You can do it, but it’s a lot harder than it needs to be. That’s why we focused on building for teams from day one. Fast forward to today and there are still surprisingly few companies building software for teams. One company that has had breakout success is Trello.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rello has grown to over 19 million registered users by solving an important problem: capturing and adding structure to fluid, fast-forming work. Trello’s pioneering use of an intuitive visual system has been embraced by all kinds of teams to do everything from managing marketing campaigns to tracking action items from team meetings. Organizations in nearly every country and as varied as the Red Cross and Google have adopted Trello to get work done. Today, I am thrilled to announce that we have entered into an agreement to acquire Trello and add their amazing product to our growing family. Choosing the right tool for your team Atlassian’s mission is to unleash the potential in every team. That’s a big mission. In Trello we found a group that is as dedicated to helping teams get stuff done as we are. In fact, we have identical milestones towards achieving our missions: for our tools to be used by 100M people. Atlassian tools are built to help all teams organize, discuss and complete their work. By adding Trello to the Atlassian family, we’re giving teams more choice in the tools they use to support the way that they want to work. Trello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tlassian portfolio, offering a fun new way for teams to organize the often messy range of information that feeds into great teamwork. Its card system is intuitive, easy to use, and instantly familiar, which has made it extremely popular with teams across marketing, legal, HR, sales and beyond. One of Trello’s strengths is its flexibility. You control how the board looks and operates so you can mold it to how your team works, and track progress in stages that reflect your processes. You can take this flexibility a step further by integrating the tools you already use with Trello as Power-Ups that extend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boards to meet your team’s unique needs. The JIRA family of products will continue providing purpose-built experiences such as JIRA Software, the #1 tool for agile software teams; JIRA Service desk, a beautifully simple service desk solution for IT and business teams; and JIRA Core for project and process management. JIRA tools excel at work that benefits from a well-defined, traceable, and repeatable process, whilst Confluence is great for teams creating and collaborating on documents and rich content. Trello perfectly fills a gap between the structured workflows of JIRA and the free-form collaboration of Confluence and will give teams the option to find the right Atlassian tool for the type of work they need to complete. Keep an eye out for integrations between these products in the near future. What happens now We’re thrilled to welcome the talented Trello team to Atlassian and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them to change the way teams work together. Deep investments in R&D have long been a cornerstone of Atlassian’s business and we will continue that tradition with Trello. If you currently use Trello as either a free or paid user, you can rest assured that we will continue to offer Trello as a standalone service. We’ll be working with their product team to help them accelerate development efforts. If you are an Atlassian user, I encourage you to set up an account on Trello and check out how it might work for your team. Teams have always been the critical element of successful organizations. We’re excited about the opportunities that lie ahead in unleashing the potential of every team.
    资讯
    2017年01月10日
  • 资讯
    Yahoo!被收购后,要改名为 Altaba(阿里他爸?)CEO梅耶尔离开董事会       北京时间1月10日消息,根据雅虎提交的资料显示,公司出售核心业务之后,雅虎CEO梅耶尔与公司联合创始人大卫·费罗(David Filo)将会退出董事会,雅虎名字也会变成Altaba。 不只如此,雅虎48亿美元将互联网业务出售给Verizon之后,董事长梅那德·韦伯(Maynard Webb)也会离开董事会,还有前董事长埃迪·哈顿斯坦(Eddy Hartenstein)、查德·希尔(Richard Hill)和简·萧奥(Jane Shaw)。 博通前CFO埃里克·勃兰特(Eric Brandt)将会接替韦伯成为雅虎新任董事长。 去年用户数据大规模泄露,雅虎出售资产的交易因此蒙上阴影,数据泄露事件可以追溯到2013年,影响10亿帐户。Verizon高管暗示说,所有选择都是可能的,比如重新协商条款,或者放弃收购。(中天)
    资讯
    2017年01月10日
  • 观点
    当你将想法付诸于行动时,通常会犯六个错误 在你把激情和追求投入到下一步之前,请确保你避免这六个陷阱。 编者按:本位作者 Glenn Llopis 在本文中介绍了当人们将想法付诸于行动时会犯的六个错误。 在我的上一篇博客中,我认为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创业精神作为培养成长和机会的基本策略。然后,我集中于你必须积极去做的六件事以将想法转化为事实,这是形成创新思维的重要一步,我称之为创新心态。 然而在我写了那篇博客后,我听朋友谈论他正在读的一本关于世界上失败率最高的行业之一(餐饮业)的书籍——《新餐厅企业家》,在这本杂志中,Kep Sweeney 认为餐馆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只根据市场需求而不是店主人对食物的热情来供应食物(比如说,城市里对中餐的需求但店主却不能忍受中餐)。 此餐厅可能会取得适度的成功,但是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不能忍受现实,你将能够维持现实多长时间呢?最终,由于缺乏真实性且建立于缺乏追求激情的基础上,你注定不会成功,并可能像字面上那样让你生病! 当你想把想法变成现实时,你不能做以下六件事: 1.不要对你的追求过于热爱 追求卓越需要你释放激情。当你把激情放在你做的一切事情上,它让你成为一个有力的先驱。你热切地将你的想法变成现实,将为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打开新的大门。你对你所代表的事情保持热情的能力是你的想法取得成功的首要推动者。如果你不能忍受你对捞面的相同看法,这不仅将会是困难的,而且任何样式的成功将远远不如它本该那样的“美味”。 2.缺少目的 Simon Sinek把称为“为什么”:你想法的意图必须有目的和意义。如果没有,你中途退出的可能性会增加。它也会增加你用不必要的借口给自己制造心理压力的可能性。目的能点燃你的激情并使你的旅程不那么孤单。也许这解释了为什么在公司市场价值方面家族企业超过公共企业6%。 3.未建立动力 建立动力对于把你的想法转化为现实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你绝不能将收入误认为是动力。没有持续适应,最近可能会大幅度地下跌。仔细辨别您的所有资源,并通过与他们建立关系、人际网和资源共享来扩大您的机会。保持专注、坚持你的计划、消除干扰、中和噪音。往后退一步去了解点是如何连接起来的。记住要明智地管理你的时间,永远不要因为来源于你的原创想法的新机会而过于激动。 4.不能让你的想法变得更好 我不是说让完美来妨碍你现在的好想法,就像寻找工作的最佳时机一样:你目前有一份工作,当你有成功的基础时是最好适应期。永远不要自满于成功。你可以随时扩展你的想法并让它变得更好。这就是史蒂夫∙乔布斯对苹果公司所做的;这就是Elon Musk在Salesforce平台上对Tesla和Marc Benioff所做的。 5.将工作/生活平衡视为神话 无论你在工作上多么聪明、充满热情或专注,如果没有平衡,你很容易筋疲力尽。心灵、身体和灵魂必须准确排成一线。工作/生活的平衡可能很困难,但是如果不全力以赴,就不可能做到。当你在工作时,专注于工作。但是当你处于“生活”模式时,拔掉电源插头然后全身心地生活。结果将帮助你在不可避免的漫漫长夜能看清事情的本质。不要压垮你的头脑,给自己一些喘息的空间,为你的创造力再次充电和扩展。 6.无法留下遗产 你已经“得到了你的意外收获”,你为自己和其他人创造了重要的机会。你的想法的成功现在有了更重要的意义,要取决于你来确保其遗产处于可持续的状态。一旦你为你的想法赋予生命,其影响永存于世是你的责任。 所以,你准备好拥有这个和在你的想法成为现实之前的一切事情,并发展你的创新观念模式了吗?如果你有意愿去释放你的追寻热情,并相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将永无止境。 翻译来自:虫洞翻翻  译者ID:EmilyLee 本文来自翻译:www.entrepreneur.com
    观点
    2017年01月10日
  • 资讯
    支付宝因做社交暴漏巨大安全漏洞!!!简直是可恨!! 网曝支付宝存在新漏洞:熟人可重置登录密码。 PS: 最新消息漏洞被堵上了。 1月10日上午消息,近日,网曝支付宝存在新漏洞——陌生人有五分之一的机会登录你的支付宝,而熟人则有百分之百的机会登录你的支付宝。 网曝支付宝存在新漏洞:熟人可重置登录密码 按照网友的说法,漏洞的原理是这样的:登录手机账号——忘记密码——手机不在身边——淘宝买过的东西9张图片选1个——好友验证9个好友图片选1个——登录成功。这时就可以直接扫二维码付款不用密码。 对此,新浪科技根据上述步骤进行试验。首先,退出登录现有账户,然后输入你想要登录的手机账号,点击“密码登录”,此时会有“忘记密码?”的选项,确认需要重置登录密码的账户,点击“下一步”;此时,会收到支付宝发来的检验码;因为此时登录账号的手机不在你手里,因此选择“无法接收短信”;支付宝会提供其他的验证方式,这个时候“选一个您购买过的商品”的验证页面就出现了;选择以后点击下一步,还需要“选一个你可能认识的人”;完成这两个步骤之后,你就可以修改该账户的密码了,连同该账户关联的淘宝登录密码也会被修改。 从上述过程中可以发现,若为熟人操作,则账户被登录的成功率极高。       广告:
    资讯
    2017年01月10日
  • 观点
    2017年企业服务领域九大预测 【本文来源:牛透社(ID:Neuters),作者崔强。】   在连接频发的当下,TOB市场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 每年到这个时间,牛透社的同学们都来催我:“崔大,你赶紧写个大稿吧,预测预测明年行业都有些啥趋势?” 推辞吧,看着他们殷(xing)切(zai)期(le)望(huo)眼神,有些不忍。索性只好年年装逼,每年就着这一的的观察扯扯。你觉得能看得过去就细细看看,如果您觉得有说的不对的地方,你可以随意扔砖,随意挑战。 大崔在这里先打个招呼,别往死里拍就好! 在连接频发的当下,TOB市场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微信的小程序刚刚发布,从去年的应用号到现在发布的小程序,技术迭代之快让我们咋舌。而当我们试图站在行业的角度来预测市场将要发生什么的时候也变的极其困难。而这一年来企业级市场也发生了足够多的改变,有一些公司倒下,也有一些新贵的崛起。 言归正传,那我们看看2017年整个SaaS领域都会有哪些趋势: 一、 BAT的进场导致协同市场泾渭分明 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AT真正地进入了市场,B一直想进来,但是一直未入其门。微信企业号和钉钉强势进入市场之后,对市场带来了很多变数,正如我们之前的分析,几家欢乐几家愁。企业号是开放的生态,来者不拒,只要能接上发挥你自己的优势往前冲;钉钉则是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站队了的暂时安全,未站队的且应用又没有深度的,生存堪忧。 而现在看来,企业号和合作伙伴抢得了很多大型的企业用户;而钉钉则猛切中小企业。两个巨头一大一小,给原本定位在工作平台的一些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甚至已经有企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不出意外,2017年协同市场的格局将会十分明显。传统几大OA厂商依然会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暂时安全。虽然几家OA厂商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型和布局,但是比较难看到爆发力。 二、 靠项目活下来,靠SaaS赌未来 这两年,我们看到N多的项目。很多新的项目都是出自传统软件厂商内部,他们一手做着传统业务,一手做着SaaS业务。SaaS是未来,他们准备用SaaS续命。在没有拿到足够的资本的情况下,他们会采用上述相对保守的发展策略。但如果有大量资本进入,他们也会放手一博。 当然,行业内一直有争论,到底SaaS是不是互联网生意,如果是互联网生意就应该遵循互联网的玩法和交付方式,而不应该再延续传统软件的交付方式。 但无论哪种声音,但可以确定的是2017年,定制+SaaS的交付模式依然会是主流。 三、 软件走向服务对大多创业者将是春梦一场 不但是春梦一场,且春梦了无痕。醒来后,啥啥都没捞着! 如果对目前的企业服务市场做横向的切分,可以切分成三大领域,软件/工具类、企业服务类、交易类。软件类的创业者大多都有原来传统软件的从业经验,但是思维难以短时间内转变过来。 通过大家想的是通过在线服务可以与用户产生连接,随着用户体量到一定量,数据将产生巨大价值,可以向前延伸做服务,向后延伸做金融业务。但是谈何容易,企业服务却是工具在线化,尽量标准化,以社保服务为例,在线的标准化只是承载了部分数据和能力,而更重要的能力是线下的服务能力,再说的直白点,要社保的服务机构不是交的能力,更考验他们的是一旦出现问题处理事情的能力。 从软件走向服务,并不是产品调整到位的问题。而是心态、服务能力以及行业整合力的综合实力的体现。就像前几年O2O一样,互联网人的闯入传统行业,最终都铩羽而归,原因就在行业的整合力上。而SaaS软件和企业服务就像两个域一样,需要对创业所在方向有足够多的理解,否则难免春梦一场。 四、 水分挤出,2017年资本市场逐渐回暖 经历了2015年SaaS市场资本狂欢之后,2016年资本市场明显放慢了投资节奏。行业里有这样一句话:“2015年是可投可不投的项目都抢,2016年是可投可不投的项目都等。” 关键在于资本市场的不冷静导致了新创业者的不冷静,他们认为只要写个toB方向的PPT,只要概念好就可以从资本市场拿来钱。但是随着2016年资本市场的走弱,导致有投机心理的项目和创业者慢慢被挤出市场。 2016年爆出的融资消息,大家都是相对大额的投资,轮次也相对较后。也就是好的项目并不缺钱。在与多家企业服务领域主流的基金合伙人聊,他们明年所投的项目并没有减少的迹象,甚至还会加大投资的力度,随着水分的挤出,相信2017年资本市场会逐渐回暖。 五、 连接进一步加剧 2016年崔牛会年会上我们曾经探讨了一个话题“互联之变”,相信在2017年连接将变得无处不在,企业服务领域也会出现各种连接能力和连接服务。他们会开放自己的核心能力与外界相连,让其可以获得相应的能力。 比如,支付的连接、电子签名的连接、消息的连接、安全的连接、音视频的连接等等,而连接的本体则是基于数据,通过数据延展自己的想象空间,这一类的厂商也会获得爆发性的增长。 六、市场越来越成就 用户看好SaaS 如果十年前给用户谈SaaS,基本都会得到“不可能把系统放到你的服务上”、“怎么保证数据的安全”。每到此时,SaaS厂商都苦口婆心地给用户解释解释再解释。通常是用钱放在自己家安全还是放在银行安全诸如此类的话…… 但是十年之后的今天,云计算经历了多年的培育,IaaS层逐渐成熟,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云势不可挡。很多企业老板感知到了移动和云的力量,反推着CIO向云端转型。还有一种情况是“富二代”逐渐接管企业,这些互联网原住民的崛起也改变了企业动作模式。 在前段时间崔牛会的一个调研中,大部分企业CIO愿意在2017年选择SaaS产品。当然,SaaS走向企业的核心系统还需时日,但这并不能阻挡他们在新一年采购SaaS应用。 七、 并购将频繁出现 随着一级市场在2015年的狂热,2016年的理性,企业服务领域2017年将会出现多起并购。很多上市公司也在持币待购,目前并购也呈现几种趋势,一类是通过并购完善自己的方案完整性;一类是通过收购增加自己的用户量;一类是通过并购来向新方向转型。 但是无论是哪一类,对企业服务领域的创业公司也是一种退出的通路。收购的标地也相对明确,一类是利润好的,可以通过收购来产生放大效应,让企业实现快速拉长;一类是产品和团队优秀的,通过收购来快速补充短版。 2017年,如果你收到并购邀约,不要惊奇! 八、 国内产品出海 国外产品落地中国 可以看到,在新的一年里国内众多优秀的产品会纷纷走向国际市场,在崔牛会里已经有不少厂商在2016年已经开始在海外布局,在海外建立销售团队,把他们的产品推向海外市场,相信在新的一年会有更多的厂商加入出海的行列。 而国外厂商也会随着自己的用户走进国内,就如当年SAP、微软走进中国一样,他们会考虑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不同于当年的传统软件进入中国的是云形态的产品会因为运营资质的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同AWS、微软云以及Oracle一样,他们会寻找国内的企业,借壳进入中国,来发展中国市场。 九、 小程序是否会改变TOB的应用格局? 当张小龙宣布1月9日小程序与大众见面的时候,行业也开始了激烈的探讨,他会对企业级市场带来怎样的改变。 张小龙用16个字诠释小程序:无需安装、触手可即、用完即走、无需卸载。对于小程序的定位,张小龙将其比作互联网时代的网站,但也表示:”本质上来说,我们更希望在智能手机里,用户能更快速地获取服务,体验要比网站好,麻烦程度又低于下载 App,这是小程序的定位所在。” 我们依然记得几年前关于原生开发和H5谁是未来的大讨论,现在看来H5无疑占据了优势,但是原生依然坚挺着,因为使用体验。从原生开发到H5,再到小程序,技术的快速迭代让开发者应接不暇。先抛开微信的小程序不说,我们可以看看苹果基于imessage也有类似的东西,阿里也有类似东东。 虽然小龙极力地在否认微信非平台而是工具,但是承载8.5亿用户的工具说不是平台都难。小程序也将再一次激发开发者,其数量不出意外的话会快速超越安卓生态和苹果生态。通过更“轻”的连接再一次震撼用户。 纵观苹果、安卓以及微信,市场上没有完全开放的生态,适者生存吧! 洋洋洒洒写了九个预测,但是企业服务市场在2017年也会出现很多大企业,或许在现在你还未感知到他们,但是他们的发展却值得行业关注。2017年互联网巨头、传统软件厂商大佬以及创业新贵也将不断开始角力,原先相安无事的状态也将被打破,虽然称不上腥风血雨,但明年注定是企业服务竞争极其激烈和残酷的一年。也祝贺市场的每一家企业都闯出属于自己的天空,因为天空足够宽阔……
    观点
    2017年01月10日
  • 新创
    1stOffice, 全球第一家基于猎头顾问SOHO商务合作与工作的平台 1stOffice(https://www.1stoffice.com/)是一家垂直领域的猎头顾问服务的平台类网站,1stOffice为猎头顾问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分享和合作机会,搭建起了顾问与顾问之间、顾问与客户及顾问与候选人之间高效和可信的协作工作平台。   1stOffice将猎头顾问放在了猎头服务的核心主体位置上,强调了猎头顾问利益最大化。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为顾问提供了完全可以自立的SOHO网上工作环境和服务体系。 无论你在家或咖啡馆,无论你在纽约或东京,1stOffice搭建起了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将猎头顾问的业务延伸到全球范围内,由于跨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分布在全球任何一个城市或服务领域的猎头顾问,都可以在1stOffice的平台上协作合作,实现猎头顾问利益的最大化。   快速创建猎头项目 无论猎头的项目来自线下BD还是网络平台,只要和客户有了约定,无论在何处,利用移动手机,一分钟就可以快速建立项目,客户只需一键点击,猎头就可以启动猎头项目,省略了猎头服务合同审批等繁琐环节。 快速建立项目协作团队 如何快速地为客户找到合适的候选人是考验每一个猎头顾问水平的关键条件之一,猎头可以充分利用平台上其它顾问资源,快速搭建自己的项目团队,通过利益分享,合作机制,可以帮助猎头快速找到合适的候选人。 资源的充分利用 每一个优秀的顾问手中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候选人资源,平台通过匹配功能,为猎头们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快速匹配合作伙伴手中的候选人资源,高效高质量完成猎头项目。 快速反应机制 从项目的开发到候选人上岗,平台为猎头提供了项目运作中一切与之相关的快速反应功能,搭建了猎头与合作伙伴、客户及其候选人互动机制,随时掌握项目的进度,跟踪项目进展。 价值的保障 合作与分享是顾问成功的保证,平台为顾问间的合作制定了严格的分享机制和合作机制,猎头顾问的价值在于分享手中的资源和知识,优秀猎头顾问间积极的合作行为得到充分鼓励和保障,平台保障每一个有价值的商业行为和人才推荐得到相应的商业回报。   快速发展的技术引发商业领域的革命,将使许多传统咨询服务型的企业解体,猎头顾问将开启“今天,我为自己工作”的时代,创始人David,这位来自海德思哲的中国老大这样预言。1stOffice提倡的新的工作生活理念将吹起服务行业新的变革风潮。
    新创
    2017年01月10日
  • 观点
    年底面临离职潮?我们为你找到了更有效的员工激励法则 | 管理经典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ID:CEIBS6688)。 辞旧迎新的时节固然振奋人心,但这也是个令很多公司老板或管理者头痛的时段——员工纷纷离职或跳槽,部门人手紧缺,新员工尚未到位,项目找不到熟手……其实早在员工提出离开之前,已有种种迹象需要我们警惕,我们为你总结了以下几种情况: ① 工作不积极 原来一丝不苟的人,突然变得不积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工作都是无所谓了、没关系啦、就这样吧..... ② 不再抱怨了 本来办公室氛围挺和谐的,某一天就突然不说话了,安安静静地敲击着键盘,面无表情。 ③ 频繁请长假 原本活泼健康的同事们总是说身体劳累、精神萎靡,需要休假… 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对于绝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在某个组织(机构)中与他人共事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基本生存状态。这些组织(机构)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收入的源泉,通常也是人们在清醒状态下待得最久的地方。然而,大多数组织(机构)都没有正确看待“社交”这个问题。这些组织(机构)不像家庭,也不愿意在人们的社交圈中发挥积极作用。 今天,小欧为你精心准备了管理者都需要的员工激励法则,除了人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奖金、工资等物质上的,其实真正能发挥巨大能量的其实是…… 金钱是最好的激励手段吗? 如果你管理着一个公司或部门,你肯定希望所有员工都能准时上班、努力工作,而且不会随时辞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个许多人都尝试过且真的有效的方法是:给你的员工加工资。 就像经济学家科林•凯莫勒(Colin Camerer)所写的:“经济学家假设,【人们】不会无偿为你工作。只有在工作业绩越高收入就越高的条件下,他们才会更加努力、更加长久、更加高效地工作。”当然,赚更多的钱其实并不一定能让人更快乐,但是,人们却相信更多的金钱会让他们更快乐。因此,只要生产效率更高,就能赚到更多的钱,这种机制应该能够激励人们努力工作。 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激励机制才日益大行其道:你想获得更高的工资或奖金吗?没问题,只要你的工作业绩足够好。从直觉上看,绩效工资似乎是一个好主意。当谈到怎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时,许多人都不假思索地认定它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但是事实上,更高的薪水往往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投资策略。当然,在某些情况下,金钱奖励确实能够改善绩效;但在更多的时候,金钱反而会带来负面作用。总体而言,绩效工资通常只能带来非常有限的绩效改进,甚至根本不能带来绩效改进。 然而悖谬的是,尽管如此,在商业世界里,绩效工资仍然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工资模式,许多人仍然相信它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确实,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的时候,你就会看什么都像是钉子。当你认定金钱以及金钱可以买到的物质享受是能够激励员工的唯一因素时,你就会相信绩效工资是解决一切与工作有关的问题的灵丹妙药。 工作场所中的“社会”问题 神经领导力研究所(NeuroLeadership Institute)主任大卫•洛克(David Rock)花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说服企业界,一定要关心工作场所中的“社会”问题。他指出,如果把“社会”因素很好地纳入工作场所中,就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效率也会出现飞跃性的提升。 大卫•洛克还提出了一个“围巾”模型(SCARF),由以下5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地位(status)、确定性(certainty)、自主性(autonomy)、关联性(relatedness)以及公平(fairness),它们共同构成了行为的非金钱动力,或者,用洛克的话来说,它们是“内在动机的原色”。 试着想象一下,当一位《财富》500强企业的CEO听到我们的建议——为了激励员工,他应该集中关注他们的地位、关联性和公平,较少关注与金钱有关的激励措施时,他的脸上会有什么表情。他很可能会露出不屑一顾的轻蔑表情,也可能会表示困惑不解:为什么你会提出如此荒唐可笑的建议呢?他可能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社会连接怎么可能带来与美元同样的效果呢?” 答案很简单:我们花了数百万年的时间,才最终进化成为现在这个高度社会化的物种。这就意味着,在某些有效的激励机制下,我们更容易对那些被群体接收的信号做出积极的反应;也意味着,我们有动机为心底里认同的群体努力工作。 认可是更好地激励手段 在试图说服这些大企业的CEO时,不妨从最简单的非货币激励手段——地位讲起。这是因为CEO们很可能会说:“对于地位,我也有所了解。”但是,他们对于地位的看法很可能是错误的。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是因为它是标志着更多的钱会随之而来的信号。不错,在一定意义上,地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但也有大量证据表明,地位本身也是目的。我们之所以渴望一定的社会地位,是因为它意味着别人看重我们,我们在群体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金星计划 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确实非常渴望在自己的工作场所获得一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认可,即使这些并不一定给人带来现实的回报。 研究:某公司采取一项特别的激励制度,能够把他人的认可与奖金清晰地区分开来。这家公司对年终销售业绩排名前10%的员工表示认可的方法是,让他们成为“总裁俱乐部”的成员,不过,这只是一种荣誉,并不会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该公司CEO会向全体员工群发邮件,让大家知道这些“先进人物”都是谁,并在他们的名字和办公文具上印有一颗金色的星星,然后再组织他们一起到某个美丽的小岛上度假(假期总共三天,市场价值为2,000美元)。 根据这家公司的规定,有机会进入业绩榜前10%的销售人员在每年的最后一两个月都会面临一个两难抉择。如果他们将所有在手交易都在本年度内完成,那么他们进去“总裁俱乐部”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但是,这样做代价不菲——他们能够获得的佣金(提成)可能会少很多。该公司设定了一个累进型的佣金提取规则:销售人员当季销售业绩越高,佣金率越高。例如,在市场清淡的某个季度,由于总销售额很低,佣金率可能只有销售额的2%;而在市场火热的另一个季度,佣金率可能高达24%;因此,同样一桩交易,在淡季确认销售收入与在旺季确认销售收入,销售人员可以获得的佣金大不相同。 这样一来,在淡季行将结束时,拥有一批在手订单的销售人员的明智做法是,延迟确认销售收入,等到下一个季度再把这些销售收入与该季度的正常销售收入合在一起,那么他们最终就能得到更高的佣金。事实上,那些没有多大机会进入“总裁俱乐部”的销售人员正是这样做的。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又机会进入“总裁俱乐部”、获得“金星”荣誉的销售人员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是在本季度完成所有销售并获得公司上下的认可和尊敬,还是将销售推迟到下一季度完成并赚得更多的钱? 真实数据是,在面对这一两难选择时,68%的人选择立即确认销售收入,以确保自己能够进入“总裁俱乐部”。但是,这样做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大约27,000美元的佣金收入(这远远超过了三天假期的价值)。这些销售人员的年薪与佣金收入的总和的平均值大约为15万美元。换句话说,为了获得一个荣誉称号,这些销售人员愿意付出总薪金中约20%的收入。后续跟踪研究发现,这些销售人员并不能得到补偿,比如更有利的促销条款、升职机会等。他们能够获得的就是认可。 面对这种结果,大部分销售人员都觉得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其中一位销售人员是这样说的:“为了得到那颗金星,我付出了20,000美元,但它是值得的。” 难道大企业的CEO不应该考虑一下在自己的公司里实施类似的“金星计划”吗?这项研究表明,认可是一种完全免费且可再生的资源。我无法想象,为什么很多大企业的CEO宁愿发放巨额奖金,而不愿意给予员工应得的认可。在“金星计划”这项研究中,那些销售人员放弃的27,000美元并不会凭空消失,这些钱直接变成了公司的利润。 社会连接是重要资源 当你在某个机构里承担了某个项目时,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不可能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完成它。你通常需要与一个团队合作,或者联系其他一些人帮助你完成某些方面的工作。有的人虽然非常聪明且干劲十足,但却无法与他人建立连接,他们在我的实验室里是无法脱颖而出的。另一些人虽然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工作也非常勤奋,但是却不能运用身边的集体智慧和专业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连接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正如集体智慧和因特网也是一种资源一样,它们都能帮助我们完成必须完成的事情。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力资本,它被认为是生产效率提高的驱动力。人力资本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智慧、经验和教育的总和。因此毫不奇怪,拥有更多人力资本的公司往往更加出色。然而,许多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都忽略了社会资本——在这里,社会资本是指一个组织的员工的社会连接和社会网络。人力资本仅凭自身就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吗?或者,只有当社会资本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时,才能使人力资本的产出达到最佳? 为了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经济学家阿伦特•格雷夫(Arent Greve)研究了三家意大利咨询公司。他测量了这些公司的员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然后考察它们与每个员工在一年内完成的项目数(这是衡量每个人的生产效率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在其中两家咨询公司中,人力资本确实有一定影响,但是它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本的员工同样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本。 过去人们通常假设,员工的生产效率只取决于他的聪明才智和努力程度,这种假设掩盖了如下事实,即只有在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与群体内的其他人之间的社会连接强化自己的聪明才智时,他的智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从根本上说,社会连接就是互联网的原型,可以把不同人的智慧连接起来,完成单凭个人智慧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在小微企业和专门致力于创新的创业公司中,情况尤其如此。 即使是像公平这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社会因素,也会对工作绩效、缺勤率、离职率和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产生显著的影响。对于出现在工作场所中的各种决定,员工是否觉得公平这一条件能够解释20%的员工生产效率差异,但我不知道金钱激励措施能不能产生类似的影响。公平(感)看似是一种相当含糊的驱动力,但是不要忘记,公平在我们的大脑中激活的神经回路恰恰与“赢钱”相同。 地位、社会连接和公平,这些因素都会对组织的绩效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但奇怪的是,和少有人认真地考虑这些因素。增强这些因素的成本很低,但对提高工作绩效却非常有效。无论员工们是否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都天生会因为被所属的群体认可和重视而受到莫大的激励。 本文改编自《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一书,作者:(美)利伯曼,译者:贾拥民。
    观点
    2017年01月10日
  • 观点
    2017年, SaaS 行业会发生哪些变化? 编者按:2017年,SaaS(软件即服务)领域会发生什么变化?而我们又期待着一个怎样的SaaS行业呢?投资人 Christoph Janz 围绕这两个问题给出了他的见解。 病毒生长和/或负流失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认为如果公司想发展成一个 SaaS 行业的独角兽,需要:(a)高度病毒性客户获取的引擎或(b)显著的负净流失(即美元保留率显著高于100%)。乍看之下,这种说法背后的理论似乎很奇怪,但实际上它只是简单的数学而已。如果你没有负净流失,且每个月都会损失越来越多的MRR的话,那么你的流失率就被应用到了不断增长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只要你有政净流失,你将会每月从客户那里增加大量的新MRR——只为了抵消流失。随着你的公司越来越大,你必须替换不断增加的大量流失,除非你有固有的病毒产品,否则公司很难保持高增长率。 在某个理论层面上,我所说的是由于净流失MRR成为了您MRR基数的函数增长,所以您最好有一个机制能让您在现有基础上添加作为函数的新MRR。我知道这是看待它的简化方式,而这会出现一些例外,但我深信几乎所有想要扩大的SaaS初创公司,应谋求这两者:病毒性增长以及负流失。 对关注用户体验着迷 像Slack或Zendesk这样的公司已经表明,卓越的用户体验可以提供决定性的竞争优势,并且可以成为SaaS 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评论员可能会反对这一看法,他们会说你不可能通过一个赏心悦目的界面就赢得企业客户。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让这看起来是目光短浅的。 首先,用户体验不仅仅能使UI更美观。正如legendary UX的专家Jakob Nielsen所言:“用户体验包括最终用户与公司的服务及产品互动的各个方面。”优秀的用户体验需要一款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优雅产品,并且让使用产品成为一件乐事,但并不仅仅于此,它还必须不断超越这些条件。您的营销网站的设计、营销电子邮件的声调、与客户服务的互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您提供的部分经验。 其次,如今,并非IT部门,软件的实际用户正在下越来越多的购买决定(例如,营销人员寻找营销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当买方同样也是用户时,适用性就变成关键决定标准之一。分散化的软件购买,将导致企业软件在产品和市场角度的消费化——这也许是我们在过去的5—10年中看到的软件行业变革的最重要的驱动力。但它还远远没有结束。新一代可以说很难容忍慢的、繁琐的、难看的企业软件。如果你成长的时代有UBER和Spotify,如果你从来没有用电话叫过出租车、从不用去商店就能订购CD,你期望的工作软件也将是能够毫无瑕疵运作的产品。随着新一代人持续崛起,对于软件公司来说,将重点放在伟大的设计和令人愉悦的用户体验上将变得更加重要。 我们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两个SaaS投资为Zendesk和Typeform,而他们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我喜欢称之为“10倍”的用户体验现状的改善。见证哪些公司可以在2017年完成类似的大规模飞跃以及它将呈现什么样子是非常有趣的。它将是一个以语音为主要输入形式的SaaS解决方案吗?能够真正利用智能手机的相机、传感器和其他应用程序的移动优先的SaaS应用程序能提供10倍的更佳用户体验吗?它是一个由机器人供电的、有会话界面的软件吗?我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我很确定输入数据的新方法比下拉菜单或智能手机的键盘更自然,而这将是未来变革的其中之一。 更智能的软件和更多的自动化 直到最近,软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数字化印刷流程进行计算,并在公司内部和公司与公司之间实现更有效的沟通。这能导致效率的快速提高——我真的不知道4、50年前还没有电脑的公司会怎样操作。 然而,最强大的破坏仍然在我们面前。我当然是在说人工智能(AI)。 AI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人类的智能,或者是否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它远远超出了本文的范围(当然,我不是此方面的专家)。假想一下,电脑不能学会的任务越来越多,但软件也越来越好。几年前就有两个充满传奇性的例子,如Watson在两个“危险境地”取得胜利,以及AlphaGo战胜过一位最棒的Go球员。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更少公开的计算机战胜人类的案例。 正如牛津大学的研究表明,在不久的将来,如果接近50%的工作将由计算机完成,这将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后果。这些后果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呢?而它是否将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是我不打算在此做特殊探究的另一个有趣的话题。这种破坏力将为SaaS公司创造巨大的机会——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 如今的软件有时很难让SaaS初创公司向潜在客户证明其产品的投资回报率。用金钱衡量使用软件就可以实现的效率增益可能非常困难,而除此之外,您的产品可能会提供很多无法量化的无形的好处。想象一下,您的SaaS解决方案能使您的客户在明显人手少或没有人手的情况下完成工作。在这种情况下,ROI将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未来版本的自动化销售软件不会使你的销售队伍更有效率,却变成你销售的队伍——这会怎么样呢?我无法想象机器人可以接管销售电话,或与客户葡饮酒用餐。但是想想这是基于网络前景工作、领导资格或电子邮件营销的想法,那么它听起来便不那么吸引人了。 虽然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对AI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我们还没有见到大量“AI初创公司”的出现(我们投资的自动化会计公司Candis是个例外)。这可能是因为行业仍处于新生阶段,或我们在学习和开发关于AI的投资理论等方面还处于初期阶段。无论如何,我们很高兴在即将到来的一年内能在这此主题上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   翻译来自:虫洞翻翻  译者ID:EmilyLee 本文来自翻译:medium.com
    观点
    2017年01月10日
  • 产品
    打造内容+培训社区,「运营社」会成为下一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吗? 在目前最热门的互联网岗位中,其中一个就是运营。2013年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让“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火了一把。但随着各类产品形态逐渐齐全,再谈创造相对困难,这让不少运营人相信,产品拼运营的时候了。于是,被职业带起来的运营内容+培训社区就应需而生了。记者近日接触到的运营社就是这样一个社群。 运营社成立于 2017 年 7 月,主要依托于微信公众号、知乎、脉脉等社交媒体以及网易云课堂、百度教育等学习平台发布内容、聚集粉丝,进而通过在线课程变现。 运营社的获客途径主要是他们的运营分析干货(文章),据运营社创始人陈维贤介绍,运营社每周更文 5 次,全网阅读量在 10 万以上。 运营社的课程分为认知类和实战类。认知类的课程主要讲解运营知识。运营社将各类运营知识归结为 39 个模块共 383 个知识点,主要在知乎 live 、 分答小讲以及网易云课堂上开课。2017年,运营社一共开了2场知乎live,1 场分答小讲和 1 门网易云网课(含50节),付费学员近 3000 人。 运营社的实战类课程目前有 4 种,分别是公众号运营、社群运营、活动策划和运营求职,每期实战营大概 200 多人,每天 20-30 分钟,课程周期在 2 周左右。为提升学习效果,运营社在每节课后都布置作业并批改点评。目前,实战营已招收 4500 余位学员,学员平均学习时长为 145 分钟,完课率和作业完成率均大于 55 %。 整体而言,运营社目前微信粉丝在 14 万左右,付费转化率为 5.5 %,客单价在1-20元(付费课程),以及249元(实战营) ,复购率为 30%。学员的年龄在 25-30 岁之间,工龄在 1-3 年。 在师资方面,运营社目前共有 5 名专业老师、约 20 名不定期邀请嘉宾和 10 名助教。 受邀嘉宾来自BAT、饿了么等互联网企业,一般是免费分享。对于这些行业大咖来说,在运营社讲课有助于自身产出内容、拓展交际圈,同时也可借此来营销企业、吸引人才。陈维贤介绍,运营社开班半年来,已举办 37 场在线微课,获取超 6 万学习人次。其中,有 24 位优秀学员经推荐入职京东、阿里、作业帮、美图等公司。 课程的持续优化以及丰富度是考量在线课程重要指标。为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品质,陈维贤表示,运营社预计联合互联网机构/高级运营官来共同开发课程:运营社提供开发课程的方法和框架,第三方机构/从业者负责产出课程,课程版权将归运营社所有。 这套逻辑和受邀嘉宾类似。嘉宾在运营社讲课有打广告的作用,而开发课程则是将广告系统化了。陈维贤表示,这样的广告适用于两类机构,第一类是像易观(大数据服务商)这样的工具产品提供商,他们想要教育市场就要先教育用户学会使用他们的产品,而他们的一大用户群就是运营专员;第二类是有培训运营人员需求的企业,将愿意派出运营高管来联合生产课程,成果共享。比如,知乎为扶持平台机构号,有意和运营社为这些机构号运营者开发课程。 作为一个内容IP,运营社自然也少不了周边,比如社长陈维贤就有一个专属的卡通头像,并将自己的运营心得集结出书——《跟着小贤学运营》。目前,该书已售出近 3 万册,豆瓣评分 8.0,销量最高排名京东经管类 TOP 2。 说到运营,业内人可能还了解另一位运营人和他的社群——《运营之光》作者、三节课联合创始人黄有璨。黄有璨有 10 年的运营经验,在运营圈已小有名气,三节课也已开辟出线上线下课程,并和 BOSS 直聘等猎头和孵化器、创投机构合作,成为互联网人才的职业培训机构。 谈到和三节课存在的差异或者说相对优势,陈维贤认为,运营社按照技能来授课,更加直接。他解释道,三节课课程成体系化,被切割成入门(从业年龄 -2~0 年)、进阶(入行 3 年以下)和高级(3年以上)课程。这样某个知识点在不同阶段就有不同的介绍内容,学员上单次课只能学到某个侧面;而运营社则是一次性给学员解剖该知识点。 在团队方面,创始人陈维贤有近 5 年的运营经验,在大学时即担任百科校园西部区的渠道运营,毕业后先后在小红书、百度贴吧从事社区运营。团队目前有7个人,均有头部互联网公司运营经验。 据了解,运营社曾于 2017 年 4 月获得源政资本 100 余万元种子轮融资。目前,运营社正在寻求 1000 万元天使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课程及系统开发、市场推广等。 来源:36氪,作者:黄雪姣。
    产品
    2018年01月10日
  • 硅谷
    融合线上和线下教育体验,职业技能再培训及线上教育初创公司UpGrad欲融资4000万美元 编者按: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很多行业的专业人员需要不断升级。 据外媒消息,职业技能再培训及线上教育初创公司UpGrad宣布很快将会获得一笔4000万美元的新一轮外部融资,但他们拒绝披露目前正在接洽的投资方信息。 记者还了解到,UpGrad成立于三年前,该公司致力于为那些在职人员提供跟工作相关技能的发展培训,例如,数字化营销、产品管理以及创业精神等。据悉,该公司获得本轮投资之后,将会稀释10%的股权。而得益于最新融资计划,该公司希望进一步构建其UpGrad全球技术平台,拓展课程和内容设施、以及工作室建设,促进线下和线上营销,并且减少超过50个线下UpGrad Xchange课程体验中心。同时,UpGrad公司可以进一步发展业务,因为他们认为线上教育和职业技能再培训行业机会非常大,毕竟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很多行业的专业人员需要不断升级,并且提升学习速度,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线上优势。 本文作者:Tino 来源:鸵鸟创投媒体(微信:wechuangye)
    硅谷
    2018年01月10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