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
    一个伟大公司的秘密——“硅谷餐巾纸” 长期以来,硅谷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一个伟大公司的商业计划最初是写在餐巾纸上。但是,普通的餐巾纸太软,写字时容易划破。针对这个痛点,有人专门设计了“硅谷餐巾纸” Silicon Valley Napkin,预先在餐巾纸上印制表格,为创业者们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在硅谷,几个意气相投的人在咖啡馆里神聊,忽然发现一项科研课题,立刻要签订共同研发的协议,没准备纸,便使用桌上的餐巾纸,其务实之处在于完全盯住内容,而不在乎形式。相反,我们往往看重形式胜过看重内容。 来硅谷考察的朋友们,也可以买一包回去写商业计划哦~ 编辑整理自硅谷猎头TomZhang
    硅谷
    2016年08月15日
  • 硅谷
    公司暂时不上市,员工要跑怎么办?硅谷有了新方法 纽约时报说,科技创业公司们如今正在形成一个共识:除非其他所有的选项都已告罄,否则不要IPO。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这些创业公司并不想每个季度被紧盯利润的华尔街投资者们拷问。但最主要的是,他们不想作为一个公众公司遭受财务审查。   但是对于这些创业公司的员工来说,推迟IPO并不是个好消息,他们手里用于激励的公司股票本来可以价值不菲,但不上市就无法变现。   而这些股票,原本是年轻初创公司吸引员工的重磅武器。迟迟不能变现,使得员工焦虑增加,队伍不再好带。   现在,一些公司在尝试给予员工提早“收割”的机会。上个月,Airbnb给拥有股票的员工们提供了一个选择,可以将部分股票卖给其他投资者,但条件是,他们得保证不再交易或出售手中剩下的其他股票。而此前,Airbnb有一系列的条款禁止员工出售或交易所持股票,从Airbnb的操作来看,这些限制正在慢慢减少。   对于这一点,Airbnb的硅谷前辈们已经玩的很转。Pinterest以及SpaceX都逐渐推出了这样的计划:员工可以卖出一部分股票,但是对于剩下的部分如何处置,必须同意一些附加条款。   在此之前,一些科技创业公司员工已经找到了一些打政策擦边球来出售股票的方式。毕竟对于Airbnb和Uber这样公司的股票,有大量的第三方投资者挤破了头想要拥有,愿意通过各种方式来购买。   但这是创业公司本身特别厌恶的行为,因为这种交易会导致股权分散,股东结构复杂,还会带来股东诉讼的风险。   所以,还不如主动出击。这样的操作方式对于年轻公司而言非常重要——精疲力竭的员工们如果已经不再相信公司股票能够通过IPO带来回报,至少他们有了一个提前退出的机会。特别是在硅谷这样的地方,员工流失已经变成一个主要问题,如果股票没用,不满的员工太容易“叛变”到下一个热门创业公司。   本文来自翻译:www.nytimes.com
    硅谷
    2016年08月15日
  • 硅谷
    关于创业圣地,别再只知道硅谷了! 文|小马 这里是全美景色最优美的创业圣地。 颜值最高的创业社区,海滩上的比基尼美女随处可见。 这个地方在洛杉矶,叫硅滩。 什么是硅滩? 洛杉矶,一直以来都因好莱坞的存在而被公认为是美国娱乐文化的中心。但这里的潜力和多样性不仅仅局限在文娱层面 。从2012年开始,洛杉矶不断地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多元化的创业社区。因为拥有着长达7公里的海岸线,这片创业生态区被称为“硅滩”。 “硅滩”(Silicon Beach),是对洛杉矶地域创业社区的一个统称。这个区域不仅仅包括了洛杉矶市Downtown、帕萨迪纳、比弗利山庄、圣塔莫尼卡,还往南包含了威尼斯、Marina Del Ray,Playa Vista等这些新兴起的创业区域。 (截图来自Angelist) 根据Startup Genome的数据,综合考虑如人才、公司业绩、风投资金、基础设施等等50多种因素,硅滩被评为是全美第三大创业社区,仅次于硅谷和纽约。这里孕育着9000多家创业公司,以及8000多个独立投资人或机构。 和硅谷相比,硅滩有哪些不同 根据知名招聘网站Indeed.com二月的数据,硅谷35%的创业者、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已向硅谷外的其他地区递交上了简历。而洛杉矶的硅滩,这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成为了最受青睐的城市之一。 从2015年起,科技泡沫等原因导致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增速越发缓慢,同时也因房价高、消费贵、生活单调等等原因,导致科技公司不断有人才外流的现象。一些创业者甚至互相调侃着“要想创业成功,就须逃离硅谷”等。 小马通过“硅滩发颜人”,有幸接触到硅滩地区的众多创业者,深刻感受到硅滩这个创业社区的与众不同之处。与硅谷相比,硅滩到底有哪些区别和优势呢?这里简单列举一二。 1.行业:重娱乐、重生活方式、重内容 重娱乐:娱乐行业在洛杉矶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使得这里不仅成为了影视剧创作的乐土,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洛杉矶的娱乐元素更是随处可见。比如阅后即焚的超人气应用Snapchat,就把增强现实的技术,与娱乐性完美地结合,几年内成长为现在最炙手可热的独角兽之一。 重生活方式:洛杉矶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好莱坞明星、歌星、网红、名流等。这些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洛杉矶人民。也就意味着,这里的人爱时尚、爱消费、爱健康有机的生活方式、爱运动。大多数Vine上的明星比如Amanda Cerny,以及Instagram上人气最旺的网红Chiara Ferragni的事业都始于硅滩。同时这里的很多2C的公司,还会与这些明星网红资源联合共造品牌,比如著名的有机母婴电商品牌the Honest Company,再比如受到很多好莱坞明星投资的有机电商平台Thrive Market等等。 重内容:虚拟现实公司Oculus Rift诞生在硅滩,这里的影视、游戏制作公司纷纷又赶上了这趟快车。虚拟现实的技术可能完善于硅谷,内容则创造于硅滩。比如深藏在Hollywood的一个VR制作Studio,就研发了虚拟飞行的技术&内容。在风、音乐、重力、灯光、虚拟场景的多项配合下,玩家可以体验像鸟一样飞翔的感觉。 (图为Snapchat应用) 2.创业公司: 盈利能力强、估值偏低 无论从风投基金投资总额度、单笔平均投入额、风投募资总额、风投活跃度等等方面看,硅谷一直以来都稳坐全美第一。硅谷的创业公司总数为洛杉矶的2-3倍(Angelist统计),而风险资本总量为洛杉矶的7倍(PWC)。这些资金,一方面促使更多的人才从大公司里跳出来创业,扶持了无数有潜力的早期公司;一方面这些热钱也造就了一大批“烧钱”的公司,在早期用免费甚至倒贴的方法获得更多的原始用户。相比硅谷,硅滩地区的总资金总量较少、单笔投入额较低,这使得创业公司不得不更精益地生存、盈利能力强、公司韧性大。 同时,因为风险资本相对较少,洛杉矶项目的估值也偏低。2016年,根据Pitchbook统计的数据,种子、天使轮项目的投前估值,硅谷的平均估值水平在900万美金左右;而洛杉矶同一阶段的项目估值水平在670万美金。硅谷项目VC轮的平均融资额度为1700万美金,而洛杉矶项目的平均融资额度则为1500万美金。 3.人才:技术人才全美人数最多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硅谷的技术型人才远远多于全美任何一个地区。但据美国人口、劳动力统计局的显示,目前硅谷的技术人才在152000左右,硅滩的技术人才则是148000人,可见二者在技术人才人数总量上差距并不大。而根据US News & Report的显示,硅滩地区有三所学校被排为美国前十的工程院校:UCLA, 加州理工Cal Tech和USC。硅滩地区每年工程系毕业生高达1万人,硅谷大约有7500人左右。 4.加速器、孵化器:并不比硅谷差 大多数人一提到加速器,首先想到的是硅谷的Y Combination (YC) 。之前硅谷的朋友还曾经告诉过我说“加速器只有一个,就是YC。”一方面原因是因为硅谷长期备受关注,每年YC的路演日下来,各类科技媒体蜂拥而上;另一方面是因为YC成立于2005年,历史长,早年加速的团队经过了十余年的磨炼都有了出色的退出。相比之下,硅滩的加速器MuckerLab和Amplify,都是在2011年成立的。虽然成立年份短、资质年轻,但成长速度快,均被Seed Accelerator的加速器评级系统评为全美第二、和第七的加速器。 除了加速器之外,老牌孵化器Idealab于1996年在洛杉矶成立。Idealab不仅是现代孵化器的鼻祖,树立了行业标杆,创始人Bill Gross更是被称作为“孵化器之父”。开复老师成立的创新工场的时候,也曾借鉴Idealab的模式。 硅滩的明星公司 硅滩地区诞生了众多明星公司—— 包括《英雄联盟》的开发者Riot Games(被腾讯收购)、超级约炮软件Tinder、明星杰西卡阿尔巴成立的the Honest Company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这些公司也是在硅滩诞生的。 1.Snapchat 成立4年的Snapchat现在拥有1.5亿的日活跃用户,已超越Twitter,同时Snapchat每日收到的视频总量超过80亿,与Facebook相当。截止至今,Snapchat已累积融资18亿美金,是最受瞩目的独角兽之一。Snapchat把社交、交流变成了一款游戏,并且已经成为美国90后、95后最常用的手机端应用之一。 2.Oculus VR Oculus Rift是当今最火热的虚拟现实公司之一,2012年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第一次与观众面世,短短两年后被Facebook以2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Oculus的出现,开辟了游戏、娱乐、医疗、教育等多领域的可能性。 3.HyperLoop HyperLoop是前几月各大科技媒体都介绍到的超级高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伊隆马斯克提出来的一个新型运输方式,它可以把人承载在像胶囊一样的车厢中,以每小时1207千米的速度在路面上运输。5月Hyperloop的推进系统首测成功,测试中长约3米的胶囊以每小时640公里的速度撞向沙堆。虽然整个测试时间仅有2秒,但这却标志着人类向更快的陆上运输又迈出了一步。 4.SpaceX SpaceX是伊隆马斯克的私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于2002年建立,开发了猎鹰1号和9号运载火箭。2008年SpaceX与NASA正式达成合作,2012年SpaceX龙飞船将航天货物运向了外太空中的国际空间站,如今SpaceX已经做了八次发射和回收实验。它的技术大大降低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 一直以来,北加的硅谷被作为创业社区中的老大哥,这点无需置疑。但与此同时,在南加的创业社区也随着整个生态的逐步健全和日益发展而蒸蒸日上。 作者简介:小马,马雅伦,硅滩发颜人,乱如媒体圈的理科生,目前在做一系列“硅滩”创业者的采访。微信:mayln_,微博:硅滩发颜人
    硅谷
    2016年08月12日
  • 硅谷
    盘点硅谷那些最酷的女性 科技行业向来是男性占主导地位,但女性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主流网络媒体BI日前发布了“2016年硅谷百大名人录”,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男性,但也有25名女性正改变着科技行业的游戏规则。从家喻户晓的雪莉·桑德博格(Sheryl Sandberg)、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到鲜为人知的新面孔,这些女性正在证明:硅谷不仅仅是男人俱乐部。 图注:米歇尔·扎特林(Michelle Zatlyn):网络云安全公司CloudFlare联合创始人 扎特林与马修·普林斯(Matthew Prince)、李·霍洛威(Lee Holloway)于2009年共同创建网络云安全公司CloudFlare,这家公司如今可以处理10%的互联网流量,正帮助其悄然控制网络。4月份,这家初创企业成为首家使用广泛激活新技术的公司,可以让网页和应用加载速度提高15%,大大节省人们的搜索时间。CloudFlare可能需要1年时间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届时其将成为新网络应用的引领者。CloudFlare的网络优势已经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9月份,该公司融资1.1亿美元,Fidelity领投,Google Capital、微软、百度以及Qualcomm Ventures纷纷加入。 李佳薇(Jess Lee):社交购物网站Polyvore联合创始人兼CEO 雅虎于去年6月份斥资2亿美元收购了Polyvore网站,宣称后者的社区驱动体验、零售支持商务模式与雅虎的优质内容相结合,将展现出“惊人的潜力”。李佳薇表示,雅虎首席执行官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曾帮助自己塑造职业生涯。自从加入雅虎以来,Polyvore已经扩张到新的服装类别,那是照片分享网站Pinterest也在极力追求的。 斯泰西·布朗-菲尔普特(Stacy Brown-Philpot):跑腿网站TaskRabbit首席执行官 在莉雅·布斯克(Leah Busque)于4月份第二次辞去TaskRabbit首席执行官的职位后,菲尔普特接替了她,成为硅谷首位非洲裔女性CEO。这位前谷歌雇员加盟TaskRabbit前,曾负责研究初创企业,并在全球消费者运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她采取了不受欢迎但却十分有必要的措施将TaskRabbit带回盈利的发展轨道,包括裁员。 塔莉亚·简(Talia Jane):美国最大点评网站Yelp前员工 简曾给公司首席执行官杰里米·斯托普尔曼(Jeremy Stoppelman)写公开信,声称许多员工薪资太低吃不起饭。仅仅数小时后,简就被公司解雇。此事在硅谷引发轩然大波。简的税后时薪为8.15美元,她称自己买不起日用品,面包都成了奢侈品。简的公开信被大量转载,也令科技公司受到质疑:面对旧金山高昂的租金,它们提供的薪资是否足以支持员工吃饱住暖? 萨弗拉·卡兹(Safra Catz) :甲骨文公司联席CEO 甲骨文创始人兼董事长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后充当首席技术官,CEO职位由马克·赫德(Mark Hurd)和卡兹联合担任。自从他们就职以来,甲骨文掀起来并购初创企业的狂潮。2016年以来,甲骨文已经收购了5家初创企业,包括斥资5.32亿美元收购云计算能源管理公司Opower,其技术被世界上过半最大的电力公司使用。此前,甲骨文斥资6.63亿美元收购云计算服务公司Textura,向建筑行业扩张。尽管甲骨文的运业务依然仅占公司总体收入的一小部分,但埃里森认为其可能推动甲骨文成为“云计算优先”企业,收入达到100亿美元。卡兹是2015年收入最高的女高管,年薪接近5700万美元。 苏克辛德·辛格·卡斯蒂(Sukhinder Singh Cassidy):视频电商网站Joyus创始人兼CEO、女董事数据库theBoardlist创始人 在硅谷寻找首份工作即遭遇性别歧视后,卡斯蒂知道科技行业的多样性需要改变,为此她创建了theBoardlist,这是帮助初创企业和私人公司寻找女性作为独立董事会成员的组织。该组织列出潜在女性董事会成员名单,这些人都是硅谷成功企业家亲自推荐的,该公司的名单已经达到1000多人,并托管了60多名董事会成员招募信息。 狄维亚·纳格(DivyaNag):StemCellTheranostics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苹果健康平台负责人 在带领团队建立苹果健康平台ResearchKit前,纳格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创建了药物筛选公司StemCellTheranostics,并建立了斯坦福大学正式的医疗创新加速器计划。纳格2014年加盟苹果,现在负责领导公司的健康科技领域,特别是提供数据存储和共享的开源开发者工具箱。医务人员可以在医院使用其技术监控病人,研究人员也可以利用其数据研究疾病和健康趋势。 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生物科技公司23andMe联合创始人兼CEO 2年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出面叫停了沃西基生物科技公司23andMe在美国的基因检测服务,理由是其检测报告被大幅夸大。2年后,这家公司再次强势复出,融资1.15亿美元,估值达到11亿美元。现在,23andMe提供199美元的个人基因检测服务。沃西基认为,越多人了解自己的基因组,他们越需要了解健康信息。该公司100多万客户中,80%同意共享他们的数据,以支持科学突破和医疗研究。今年春天,23andMe据说开放了药物实验室,将测试治疗方案,这可能是该公司未来的重要赢利点。 安吉拉·阿伦德茨(Angela Ahrendts):苹果零售和网店高级副总裁 自从2014年辞去巴宝莉公司首席执行官职务、接任苹果零售主管职务以来,阿伦德茨已经重塑了苹果店形象,将其定位为奢侈品市场的竞争者。在阿伦德茨带领下,苹果精简库存、增加非苹果高端产品,比如零售价接近2000美元的未来扬声器。阿伦德茨旨在填补苹果在线与线下的鸿沟,增加诸如24小时会议空间、免费Wi-Fi、华丽装饰等功能。他希望苹果店能够成为苹果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苹果产品正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那样。 苏珊·吴(Susan Wu)、劳拉·戈莫斯(Laura I. Gómez)、埃莉卡·贝克(Erica Baker)、鲍康如(Ellen Pao)、特拉西·周(Tracy Chou)、伊凡妮·哈钦森(Y-Vonne Hutchinson)、贝瑟尼·麦金尼·布朗特(Bethanye McKinney Blount)以及弗里德·卡普尔(Freada Kapor)::Project Include联合创始人 这个非营利组织是由8名硅谷成功女性共同创建的,也是科技行业最大的多样化计划之一。Project Include要求科技公司追踪他们的女性员工数量,以此展示整个行业的多样性进程。谷歌、微软以及Facebook等科技巨头都被批缺少多样性,Project Include希望能够迅速改变这种情况。 柏扎马·圣·约翰(Bozoma Saint John):苹果Apple Music和iTunes全球消费者营销主管 在今年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柏扎马抢了风头,被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称为苹果发布会上曾经上台的最酷高管。在苹果收购Beats Music时,柏扎马加盟苹果,此前她曾建立百事音乐与娱乐营销集团。她在苹果的团队重新改造了Apple Music,增加了许多新功能,比如歌词。 苏珊·沃西基(Susan Wojcicki):YouTube首席执行官 自从2014年成为谷歌旗下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 CEO以来,沃西基已经做出许多改变。在其领导下,YouTube已经进入虚拟现实、直播节目以及包月10美元免广告订阅服务,旨在更高效地帮助YouTube赚钱。YouTube的广告主群体正迅速膨胀,已经与广告购买公司Magna Global签署价值2亿美元合同,同时为小企业尝试提供定制食品广告。沃西基近来引入新计划,帮助品牌自动将其广告投放到YouTube排名上升最快、最受欢迎的视频中。 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雅虎公司首席执行官 雅虎正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中:收入下降,投资者丧失信心,公司资金被浪费在无法提供拯救公司的收购上。在梅耶尔接掌雅虎4年来,许多人谴责其未能带领雅虎走向复兴。但是梅耶尔并不甘心束手就擒。她依然稳稳地掌握着雅虎的命运:要么找到方法带领雅虎走出困境,要么分崩离析。 雪莉·桑德博格(Sheryl Sandberg):Facebook首席运营官 在2015年5月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毕业典礼上,桑德博格发表了有关其丈夫戴夫·古德伯格(Dave Goldberg) 去世的感人演讲。过去1年中,桑德博格既要承担单身母亲抚养2个孩子的职责,同时也要担负起Facebook首席运营官的重担。此外,她还支持Globality。这是一家初创企业,以通过更多企业出口产品的方式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为使命。 戴安娜·布莱恩特(Diane Bryant):英特尔数据中心集团高级副总裁、总经理 在不断萎缩的PC市场中,布莱恩特作为该公司增长最快、盈利最多的部门负责人,推动英特尔稳步发展。数据中心集团为互联网服务制造芯片,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电网以及无人机等,去年收入160亿美元,占英特尔总销售额的30%。英特尔目前专注于“物联网”,布莱恩特也因此被推上创新前沿。 雷吉纳·杜甘(Regina Dugan):Facebook硬件研发实验室Building 8负责人 杜甘今年辞去谷歌神秘部门--高级技术和项目小组(ATAP)总负责人的职务,担任Facebook硬件研发实验室Building 8主管。Facebook交给杜甘及其团队的任务是:研发能够扩展其产品开发努力的硬件。 戴安妮·格林(Diane Greene):科技新创公司Bebop创始人、谷歌云端部门高级副总裁 自从谷歌母公司Alphabet去年斥资3.8亿美元收购Bebop后,格林已经在硅谷引发喧嚣。8个月前,她被任命为谷歌云端部门负责人。她颠覆了Google for Work,招募销售和支持人员,创建了Global Alliance计划,为客户建立行业专业化部门。通过与谷歌客户合作,格林及其团队利用谷歌和其他公司提供的数据和工具,正在改变云计算技术的使用方式。 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惠普企业公司总裁兼CEO、惠普公司董事长 经历了盈利多年下滑、麻烦不断的收购以及大规模裁员后,惠特曼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帮助惠普重新恢复昔日辉煌。为此,她将这个IT巨头拆分为2家更为精简和专注的公司。惠普企业公司主要负责出售硬件,比如服务器等。而惠普公司依然控制着打印机和PC业务。5月份,惠特曼将公司进一步拆分,剥离惠普企业公司的企业服务业务,与Computer Sciences合并,希望能够增强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力。除了监督整个进程,惠特曼还是惠普企业公司的CEO和3家新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来源:腾讯 作者:金鹿
    硅谷
    2016年07月15日
  • 硅谷
    硅谷公司的福利烟消云散 真的只是饭菜变差了吗(组图) 今年 5 月一天下午 6 点,加州山景城的 Google 总部最大的餐厅刚开始供应晚餐,几百个人就已经排成了十几条松散的队伍。 在这里吃饭就像去了无国界美食餐厅,你可以找到西班牙海鲜炒饭、印度的红咖喱、泰国的酸甜猪排和墨西哥卷饼。大家端着托盘四处穿梭、挑选着自己想吃的菜品。 菜品丰富、人多,甚至不同区域还有不同的餐厅,前来拜访的外人很容易错过自己真正想吃的东西。 在 Google 食堂吃到的食物,蔬菜沙拉、西班牙海鲜汤、凉拌面条、泰式烤鸡腿配米饭。 但员工很多都知道 Google 几片办公楼附近的员工餐厅哪儿好吃。比如蹬上园区内免费的自行车,五分钟就能来到另一个办公区吃到现场制作的日式手卷。 即便如此,我们遇到的几位 Google 员工还是觉得福利不行了。 “才来不到一年,已经能觉得变差了。以前经常有海鲜和牛肉。现在海鲜基本见不到,牛肉也少了。” 一位 Google 员工这么抱怨道。另外一位员工则说他最爱吃的日料种类变少了。 当 Google 员工抱怨吃的时候,他们的主要参照系是挖了自己很多同事的 Facebook: 这是 Facebook 员工上传到 Instagram 的公司食物照片,左上和右上是特色的玉米片和日式鸡肉,下面的是烤肉三明治配薯条。 除了菜品更丰富的自助餐食堂,Facebook 公司园区还有免费的汉堡店、烤肉店、冻酸奶店……连在旧金山附近连锁店手冲咖啡馆 Philz 都把店直接开在了 Facebook 园区里面——当然也是免费的。 但像 Facebook 这样福利不愁的科技公司已经没那么多了。 如果说 Google 还只是抱怨不好吃,更小的公司已经开始在为能不能继续这样的福利而烦恼。 原本在福利上向 Google 看齐的网盘公司 Dropbox 最近已经开始削减吃饭的福利,例如限制每个员工每个月最多只能带 5 个朋友来公司免费吃喝。 距离 Google 园区几十公里外,一家上市没多久的技术公司福利削减更明显。 因为上市后股价跌了 80%,这家公司拔掉了每人桌上的固定电话,就为了节省每部电话每月十多美元的费用,后来还取消了员工的免费晚餐。 很快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团队负责人便向管理层投诉,说“工程师必须要有免费晚餐”。 一位在那儿工作的工程师这么向《好奇心日报》转述。在他的要求下,我们隐去了公司的名字。 最后免费晚餐回来了,但只有工程师可以吃。 说好的一起改变世界呢,怎么都在纠结吃? 公司提供加班餐福利甚至自建食堂,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传统行业不少公司中午也有食堂提供饭菜,晚上加班也有晚餐,或者晚上 10 点后的免费打车。 但这些福利都很明确:让你吃食堂,意思就是中午不要浪费时间在外面,可以早点回去工作;免费打车,则是鼓励工作到十点后。 硅谷科技公司的福利不是这样。 不仅全天候有无限量食物供应,还不会在食物这种事情上限制你,Google、Facebook 都允许员工带朋友一起来免费吃饭。如果在 Facebook 加班,你还能把小孩都接过来吃饭,这里有专门的儿童餐厅。 在最近十年,提供免费食物已经成了硅谷科技公司的标配了。 现在不同年龄层的科技界员工的到的福利,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福利最主要是食物,而不是保险。 第一个将多种免费食物变成福利的是 Google。1999 年公司成立不久,他们就给手下的 40 名员工开了一家食堂,请了大厨 Charlie Ayers 来主理烹饪。 不过从当时的的视频来看,吃的也是简单的快餐,远没有现在豪华: 随着 Google 开始盈利并在 2004 年上市,它的餐食水平也日渐提升。 当 Charlie Ayers 在 2005 年离开公司时,Google 已经是一个以丰富免费食物闻名的硅谷大公司了,他手下的厨师团队也扩张到 150 人。这些人在 Google 园区里运作着 10 家餐厅,给 4000 名员工提供午餐和晚餐。例如这样的: 都是 Google 饭堂出品,左边是日式叉烧拉面,右边是鸡蛋烤面包和番茄肉酱。 提供这些福利,都是为了抢人才、特别是能写好代码的工程师。 在硅谷这事情很常见:工程师到一个公司面试拿了 Offer 后再到另外一个科技公司面试拿更高的薪水。 对于优秀的工程师来说,同时拿到几个年薪十几万到二十万的 Offer 并不少见。 美国工程师平均年收入是 10 万美元以上,是普通民众收入的 2 倍。数据来自美国劳工部。 光是工程师这个工作本身薪水也是有差距的。在美国,加州的工程师薪水明显比其他内陆的州高出不少。数据同样来自美国劳工部。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公司成了被挑选的一方。他们不仅要给员工工资和期权,还得把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哄得很开心。 免费食物是最基本的一条,接踵而至的还有免费大巴、免费健身、免费按摩、免费保洁、免费英语课等等等等。 大到 Facebook 这个地步,连为了保证公平的工作签证抽签制度也不是问题。如果 Facebook 从海外拉来的工程师抽签没中,他们会被派驻其它地区的办公室,第二年继续抽。 一切都挺好的,如果不是因为赚不到钱的话 2013 年后,随着 Facebook 千亿市值的成功,投资环境变乐观,硅谷科技公司的福利也达到了顶峰。 CB Insight 制作的独角兽出现时间表,可以看到从 2014 年下半年开始,估值 10 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起来。 这些原本是 Google、Facebook 这种钱多的大公司的福利,而那些拿到高额融资的初创公司,为了抢人才也在福利上拼了。 例如给小商家提供刷卡设备的 Square 公司,喜欢给员工做特别餐,例如这样规模的肉: 上市 8 个月后,Square 现在的股价是发行价的 70%。 OpenDNS 公司每周三会请一辆不同的旧金山最有特色小吃大卡车(Food Truck)来招待员工,例如这种: 房屋分享服务 Airbnb 的办公室,不仅包餐,还包酒,这就是他们餐厅后面一排“酒龙头”,从汽酒到伏特加,拧开龙头就可以随便喝。 Evernote 一度也是办公室福利的榜样。 这家做云笔记的公司从 2012 年搬到新办公室就用上了跑步工作桌,让人边走路边工作。每天会有不同餐厅的厨师上门给员工提供餐食,这比起 Google、Facebook 这种靠中央厨房长期批量提供餐饮还奢侈得多。 因为怕你没时间打扫家里,Evernote 为员工的房子提供免费保洁。 员工福利早已经变成硅谷科技公司的竞赛。免费食物、班车接送,免费健身房之类都还只是标配而已。 更奇特的公司福利还有: Facebook 提供冻卵子项目,可以先把卵子冻起来,不用担心生育年龄的事情; 房地产电商 Zillow 公司,提供的免费母乳急送服务(例如哺乳期的你在外出差,可以把自己的母乳冰起来快递回家); 直播摄像头公司 Dropcam 曾提供“CEO 开直升机接你上班”服务; 到最后,办公室福利本身也成了一个生意。2013 年成立的 BlueBoard,就是专门给科技公司提供“员工年终福利”的公司,他们打的口号是,帮公司建立自己的文化。 BlueBoard 提供的员工福利项目 而这些员工福利的内容也很奇特:到小海岛高空跳伞、和鲨鱼一起潜水、到真空的环境体验零重力放松……公司只要付钱,然后让员工来选要玩什么就好了。 也许比起福利本身,更重要的是很多公司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建立在这福利上面了。 就像上述的不少福利,使用频率不一定很高,但还有一种公司的品牌宣传作用:我们是个多样化、有趣、很酷的公司,看看福利就知道了。 投资热潮退烧后,没有福利怎么办? 大概没什么员工会反对公司花钱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但这些“福利文化”毕竟是用钱堆出来的,最终得有人埋单。 Facebook 就没这问题,广告收入一季好过一季。这家公司 2013 年还在亏损,现在每季度已经有十多亿美元的利润。 但效仿者往往没这么幸运。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原本被称为“独角兽”的高估值初创公司,现在已经因为赚不到钱而遇到问题。不是被投资基金调低了估值,就是烧钱太多但是又融不到下一轮,只好裁员或者缩减成本。 用一位投资人的话说,就是“太多公司花三五亿换来三四千万的年收入,而且之后增长也不快。” 美国最大的网盘公司 Dropbox 就是其中一个。在融资情况最好的时候,公司估值冲上 100 亿美元,Dropbox 也曾经效仿 Google 和 Facebook 那样建立员工福利文化,包括无限量提供免费的食物、酒水、班车、健身房和洗衣服务。 各种福利算在一起,Dropbox 给每个员工提供工资之外的福利价值 2.5 万美元/年,按照员工 1600 人来计算,公司一年就要花掉 3800 万美元。 福利已经成了一个硅谷科技界行业问题。即使 Google 这样世界上最赚钱的科技公司之一,也因与 Facebook 的广告竞争不利而在华尔街受到质疑。去年新 CFO 上任后,Google 也开始缩减福利。 目前还没盈利烧着投资人的钱的初创公司,那就面对砍员工福利这样的残酷事实了。 为了让公司度过难关,Dropbox 今年开始限制免费食物,每个 Dropbox 员工一个月只能带最多 5 个朋友来公司蹭饭,而洗衣服务和班车也被停掉了。但他们还算好的,公司估值下调和福利削减之后,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离职潮。 另外一家估值百亿以上的硅谷创业公司也在节省开支。尽管公司经营状况尚可,但最近员工也收到了一封高管的内部邮件,里面直接说“要省钱”。 一位在这家“独角兽”公司工作的员工告诉我们,原本工作相关的东西 500 美元以内都可以直接用发票报销,现在则需要审批。 而因为公司的增长数据看起来并没有去年那么漂亮,身边还有同事还开始半开玩笑地讨论,要不要跳槽。这位员工也要求我们隐去自己和公司的名字。 大数据创业公司 Palantir 情况就更差了。今年 2 月,这家估值 200 亿美元的公司无法兑现去年的盈利目标,估值被投资方下调,然后一个月内这家 1500 人的公司就走掉了 100 多名核心员工。 最后 Palantir 只好宣布对公司任职 18 个月之上的员工加薪 20% 来缓解离职潮,尽管这样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开支。 考验公司文化的时候到了 随着独角兽问题频繁出现,投资环境变得谨慎和悲观之际,考验公司文化的时候也到了。 从今年开始,硅谷也对于公司福利问题的讨论也多了起来。 和几年前的关注点落在“不要浪费食物”不同,最近的讨论都是关于这些福利能不能为公司带来切实的效率提升,以及如果不能再提供福利,要怎样面对现实: “砍掉福利,比一开始就没有福利更糟糕。尤其是当你的文化都建立在这些福利上的时候。” 人们也不再把福利看作是文化标识,而是硅谷的一个问题。如果初创公司不能再提供福利,那些建筑在优厚福利上的公司文化会分崩离析吗? 而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家股价跌了 80% 的科技公司,最后只有工程师有饭吃,大概也不能激励其它员工为公司未来的逆转一起努力了。 说来讽刺,“工程师必须要有免费晚餐”并不是今天大多数科技巨头的惯常。 科技业市值排名第四,仅次于苹果、Google、微软的亚马逊,一向是福利的反义词。不仅没有免费餐食、连免费班车都没有,但至今 Google、微软还在斥巨资追赶亚马逊的云计算领先优势。 至于市值最高、吸引了大量人才的苹果,唯一一次免费的午餐是入职时的那一顿。之后员工每天在苹果公司园区内的唯一一间餐厅 Caffee Mac 用餐,也都需要自己付费。 当我们在 6 月下旬来到这间巨大的餐厅,员工们排队用信用卡结账。午饭时间,Caffee Mac 里面的苹果员工大多行色匆匆,许多人直接打包拿回办公室吃。至于其它福利,主要也只是买苹果自家设备 75 折扣——一人一年一件。 而尽管如此,早先还有老员工对《财富》的记者感叹这两年公司气氛变了,因为同事居然有时间在倒完咖啡后聊天。 高强度工作、不在乎福利是苹果从乔布斯创办公司时延续至今的习惯。他在 1980 年代一次接受采访时称自己要创造一种有满足感和使命感的工作状态:你更努力、更长时间地工作;不断面对时间压力;承担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够承载的责任;你不度假,甚至连周末都不休息……但你却不在意这些,你就是喜欢这份工作,没有它你就活不下去了: “我认识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在苹果)这是他们生活中最充实的经历。大家很热爱这里,但这跟‘有趣’很不一样。有趣这种事情,是来了又走的。” 不得不学苹果文化的科技公司,未来大概会越来越多了。但由奢入简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硅谷
    2016年07月10日
  • 硅谷
    硅谷女王炼成记:带领Google追赶亚马逊最赚钱的业务(上) 编者按:商业网站 Business Insider 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王与公司互相成就的故事。为方便阅读,本文分(上) (下)两篇。 去年11月,Google 不惜花重金收购了 Diane Greene 的公司,并聘用她来改造自己还较为零散的云计算业务。而你要了解这位硅谷女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她名副其实的工程师头脑。 那些听起来十分酷炫的技术,在她手里却可以被设计地十分 “雅致”。这个本事让她迅速声名鹊起,尽管她有时候讲的笑话总是带点儿 “极客” 味道(常人不能理解……)。 你还需要记住的是,作为一名在技术 “海洋” 中胜负欲极强的终身 “水手”,在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硅谷计算机科学家之前,她曾是一个一直在不懈努力建造 “船只” 与 “帆板” 的机械工程师。 而第二件你需要了解的事情就是,她痛恨 “出风头”。 尽管她愿意站在讲台上笑谈关于 Google(为吸引新用户)打造的一切好玩儿的东西,但却对自己的事情讳莫如深。 事实上,她从不以自我为中心:在 Google 可以享受加利福尼亚山间景色的总部大厦里,她的办公室仅仅是一个没有窗户的小房间,差不多能容纳一张普通的办公桌跟两张椅子。 在她接手工作之前,Google 一直在通过 “大杂烩” 的方式来开发产品及挖掘企业用户。她在谷歌的工作部门已拥有 Google apps、Chromebook 以及像电话会议视频系统 Video conferencing 这类产品。  大刀阔斧的改革:团队的重要性 几年前,Google 从 Oracle 将 Amit Singh 挖走,期望他能够将 Google apps 变成一个更具专业性的业务体系,使之有能力与 Microsoft Office 抗衡。在任期间,他雇用了许多销售人员并组建了一个客户/技术支持组织。(之后 Amit Singh 被调往 Google 相对年轻的 VR 部门担任掌门人) 但是,Google for Work 与高级副总裁 Urs  Hölzle 掌管下的 Google 云计算业务并没有很紧密的联系。虽然这个部门有一大批 Google 数据中心的精英人员(例如有 600 名计算机安全专家),但却仅有一小支独立的销售队伍。 而在 Greene 到来的 7 个月内,一切都变了。她推出的举措是: 1、雇佣大量经验丰富的企业销售人员与相关支援人士。 2、创建 CTO 办公室,主要处理技术问题、设计方案以及针对大型企业客户的定制项目。 3、建立针对特殊行业的销售团队。例如,一家农业公司与一家零售商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 4、创建一些可以 “拉拢” 经销商及小型咨询公司的项目,这些人将帮助 Google 把云服务推销给小型客户群并提供特定服务。 5、为了发展全球大型合作伙伴,Google 发起了一个全球联盟计划。 “现在的一切都是新的。” Greene 认为。 目前,Google 云业务旗下的所有团队都在一起工作。“我们每周都聚一次,分享并讨论各方的工作情况” 她表示,“在我来之前,销售与营销团队是两个完全互不干扰的部门,而云业务与 app 部门也没有什么联系。我认为整个基本架构已经各就各位了,但我们仍然在积极地招聘。” 女王的炼成需要一个伯乐 Greene 一开始是以 VMware 的联合创始人与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 Mendel Rosenblum 的妻子身份闻名于硅谷的。随着 VMware 最终成长为一家科技巨头并最终被 EMC 收购,她也随后离开了这家为之付出 8年 的创业企业。 直到接受 Google 这份工作之前,Greene 一直在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抚养自己的孩子,为初创公司(很多目前发展得很不错)提供咨询及天使投资基金,并在一些董事会担任要职(例如 2012年 加入 Google 董事会)。尽管已远离聚光灯,但她依旧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极高的评价,被誉为 “企业计算” 系女王。 此外,她也重新创办了一家新公司——Bebop,这家公司后来被 Google 以 3.8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在这次交易中,Greene 与丈夫决定将获得的 1.49 亿美元捐给慈善事业。 说到 Greene,就不得不提将她相中的 “伯乐”——Urs Hölzle。这个曾为 Google 立下汗马功劳(一手建立 Google 的数据中心并掌管所有关于云商业技术层面的东西)的高级工程师是 Greene 的合作伙伴。 Hölzle 一直坚信,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 Google 的云端业务将比其广告业务更为庞大。要知道这绝对是一个相当宏伟的目标,因为 Google 目前 750 亿年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是由广告贡献的。 而 Greene 最终加入 Google 的契机却在于 Hölzle 与 Greene 的一次遛狗散步。路上,他一直在努力说服 Greene 接受这份工作。 “我是在董事会与 Urs 认识,并开始与他进行一些非正式合作” Greene 表示。 “我们都知道 Google 需要一个从整体上把关的云商业领袖。Hölzle 是一个聪明人,而且跟他工作会很有乐趣。当他极力说服我去做这件时,我只是意识到:哇,竟然要与 Urs 一起合力去推动 Google 的云业务了!在如此强大的公司支持下,我们可以做到这些!” Greene 回忆道。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businessinsider.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8888.html
    硅谷
    2016年07月01日
  • 硅谷
    GrowingIO获得2000万美元A轮融资,在无埋点的基础上强化实用场景 今日,GrowingIO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宣布,已经获得 2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投资方是经纬中国、NEA、Greylock。此前在 2015年8月,其获得过经纬中国、Greylock、NEA 的 220 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GrowingIO 成立于 2015年5月,创始人张溪梦是原 Linkedin 商业分析部高级总监,曾被美国 Data Science Central 评选为 “世界前十位前沿数据科学家” 。他创办 GrowingIO 的目标是为互联网企业提供方便高效的数据分析服务,从而令企业做到数据驱动,提高商业运营效率。 GrowingIO 从数据采集技术切入,最大的亮点是不需要开发人员埋点,就可以详细地收集用户的数据。得到数据之后,GrowingIO 的分析师会根据数据,帮助客户梳理业务上的问题,提出可能适用的数据分析模型。当客户的运营、销售或者数据科学家熟悉 GrowingIO 系统之后,便可以根据 GrowingIO 采集的原子级别的数据,挖掘出更多的数据分析应用场景,比如提升用户转化率、减低客户流失率和深刻理解客户分群等。 此外,GrowingIO 还发布了 V2.0 版本,在无埋点技术和全量实时的数据分析功能的基础上,GrowingIO 全新上线了更精细的漏斗对比、用户细查、热力图等实用功能。 此前国内虽然有 GA、百度统计、友盟等数据分析工具,但是这些工具更偏重于页面访问量、活跃用户量、新增注册用户、交易数量以及支付成功率等基础指标,但无法支持更精细的数据分析,想要了解每一个用户在哪一个环节流失、用户的转化效果、用户属性等都需要埋点才能实现,而埋点不仅操作麻烦,还有漏埋和错埋的风险。 张溪梦强调,GrowingIO 新版产品能够呈现用户行为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跳转、每一次登录等全量、实时用户行为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可通过用户分群、漏斗对比等功能,分析不同访问来源、不同城市、不同广告来源等多维度的不同转化细节。 产品经理、市场运营人员不再只看到表面整体转化率,还能看到了解转化过程中每一处细节,帮助其在第一时间找到转化突破点和优化点,以此改进产品体验、调整运营策略。 据悉,GrowingIO 已有 1000 多家客户,其中包括点融、人人贷、普惠金融、唯品会-乐峰、北森、销售易、环信、明道、猎上、名片全能王、回家吃饭、下厨房、Camera360 等近百家付费客户,涵盖互联网金融、O2O、电商、SaaS 等网站和 APP 客户。 发布会上,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邵亦波也到场,他表示,“用户行为数据驱动运营,将成为互联网领域的水电煤,价值巨大。在硅谷,这已是 LinkedIn、Facebook 等业内巨头的标配。同时美国同类型创业公司 Mixpanel、Optimizely 等企业也很快成为 10 亿美元量级公司。而在国内,随着互联网红利逐步衰减,精细化运营也成为互联网行业关注的重点。 ”   原创文章,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8713.html 
    硅谷
    2016年06月28日
  • 硅谷
    美国科技行业男女工资差距令人咂舌 BI中文站 6月19日报道 对于科技行业的职业女性来说,亚特兰大不太可能是最佳的工作城市。 薪金比较网站Comparably的数据表明,亚特兰大科技行业的女性员工的薪水与男性员工差距巨大。 Comparably首席执行官杰森·纳扎(Jason Nazar)称,Comparably调查了科技行业超过一万名员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种族、教育程度、所在城市和工作职位,甚至还包括股权份额。 对于在亚特兰大科技行业的职业女性来说,下面的数据令人沮丧:女性的平均工资比男性低4.3万美元,差距达到72%。明尼阿波利斯紧随其后,该市科技行业职业女性的平均工资比男性低52%。 美国其他城市的情况相对较好。在达拉斯,科技行业女性的薪酬中值是9.59万美元,男性的薪酬中值是11万美元。而在盐湖城,科技行业的女性和男性的工资差距只有10%,女性的薪酬中值只比男性少8200美元。 虽然像盐湖城这样的城市在男女工资平等方面很有进步,但整体状况仍然让人沮丧。在情况最好的城市,科技行业女性和男性的薪酬中值差距是8000美元,在情况最糟糕的城市,科技行业女性和男性的薪酬中值差距是4.3万美元。更糟糕的是,对于在科技行业工作的年轻女性来说,她们的薪资水平与男性差距更大。(谭思)
    硅谷
    2016年06月19日
  • 硅谷
    专访Dropbox创始人Drew Houston:工程师出身14岁兼职写代码 Drew Houston 在 2007 年创办了 Dropbox,一款帮助用户在各个平台之间无缝同步文档的工具,当时云概念方兴未艾,虽然云端存储服务很多,但主打多平台同步功能的产品还属空白市场,Drew Houston 的 Dropbox 推向市场后迅速走红,beta 版就有 7 万多用户,截止 2016 年 3 月,用户数已突破 5 亿人。 上周 Dropbox 创始人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 Adam Bryant 的专访,娓娓道来自己的创业经历。 Houston 在刚记事起家里就有一台儿童电脑,父亲是自己的编程启蒙老师,教自己如何用 Basic 写代码,自那以后,就开始编程的奇妙旅程。 和众多小朋友一样,Houston 小时候也喜欢玩游戏,在他 11 岁的时候就决心把游戏开发当做自己的毕生事业了。那时 Houston 的乐趣就是探究这些游戏的原理,看看游戏都是怎么运行的,也会想办法找到游戏的源码,弄懂之后按照自己想的玩法修改源码重新编译。 Houston 出身于工程师家庭。父亲是电脑工程师,母亲是自己中学的图书馆管理员,每次考试,母亲提前半小时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科目的分数,以至于中学时候的 Houston 经常在考试之后逛图书馆,只要看看母亲的脸色,就知道自己啥成绩,也就能预计放学回家后将会是啥心情。 在 14 岁的时候,Houston 是一款游戏的内测用户,这款游戏开发进度奇慢无比,Houston 终于等不耐烦了,他就在家用各种方法研究这款游戏,把挖到的各种 bug 收集起来,并提出修补的方法,之后便用邮件反馈给开发团队。没多久游戏开发团队就被惊讶到了,邀请 Houston 远程和他们一起工作,「太棒了!你希望和我们一起工作吗?」,Houston 马上回复说,「能不能让我爸代我填工作文件,毕竟我才 14 岁」,游戏开发团队惊呆了,回复「我们不在乎。」之后,14 岁的 Houston 就成了游戏开发团队的一员。 高中毕业后,Houston 选择了著名工科学府麻省理工,作为 14 岁就开始为公司写代码的程序员,Houston 一来到大学,创业念头便开始萌芽。大学期间的 Houston 着重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他是学校的社团会长,从中学到了相当多的领导力经验,比如只有 12000 美元预算的情况下,怎么激励 35 名志愿者把活动组织起来。期间所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宽泛。比如到底要成为怎样的团体,需要那些人,比如需要形成怎样的团队文化,需要找吸纳怎样的团队成员,这些问题也是开公司时候所要考虑的。 对于自己的领导风格,Houston 表示自己性格受到了父母双方的影响。母亲更有创业精神,而父亲这边则全是工程师。Houston 表示父亲是个很温和的人,所以自己性格中也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平和与随性,Houston 认为这对自己帮助很大,创业是个疯狂的过程,无时无刻都要保持理性,这都需要强大的心理适应能力,当然有优势就有劣势,自己从来都不是慷慨激昂的那种领导风格。 在团队文化的构建上,Houston 认为,公司文化在一开始是创始人性格的平均,很难人为改变,但是后来 Houston 决心打造公司独特的团队文化。 公司文化的核心就是让团队在很长时间内都能自我新陈代谢,追求卓越,而不要像有些公司那样,当公司规模不断扩张,管理失衡,开始走下坡路。 Houston 表示自己运用的是工程师思路来处理此问题,「对于不希望发生的结果,其反面是什么?我们想到了五种,信任的力量,打磨细节,志存高远,『我们』而非『我』。」 在招聘上,Houston 依然体现出自己的工程师特质,Houston 欣赏那些对技术专注而沉迷的人,他们不断设法把事情做到更好,明白「伟大」和「将就」的差异在哪里。 「我在面试的时候会问他们,你过去一年学到了什么,如果你有机会和 10 年前的自己面对面谈谈,你会谈些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Houston 在 2013 年曾经在 MIT 给毕业生做过演讲,正如他在演讲中提到的,他对于大学新人有三点建议,一个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网球,找到合适的圈子,记住 30000 这个数字。 找到自己的网球,指的是寻找自己的热情所在,就像家里喜欢网球的小狗,总也玩不厌,完全沉醉其中,无论你把网球扔多远,狗狗都能把它找回来。 其次是圈子,所谓你的能力就是你最亲密 5 个朋友的能力平均,所以要解结交有实力的人,然自己处于能发挥自己最大潜力的环境氛围中。最后是 30000,Houston 在 10 年前也就是 24 岁时读到的这个数字,绝大多数人的一生只有 30000 个小时,所以要珍惜时间,每天都是生命的三万分之一。   来源:创见 作者:IMYG 链接:http://tech2ipo.com/10030453
    硅谷
    2016年06月07日
  • 硅谷
    独角“尸”之年 一篇令人沮丧的文章正在硅谷流传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说2015年是独角兽之年,那么2016年就成了独角尸(unicorpse)之年——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网站就是这样定义的。 进入2016年后,风投融资环境恶化,科技公司IPO几乎停滞,整个硅谷都感受到了估值泡沫的寒意。许多曾经雄心勃勃的独角兽公司都迎来了令人头痛的生死时刻:风光一时的验血公司 Theranos现在正被刑事调查,金融技术初创企业Powa宣布破产,Zenefits 在CEO 因监管丑闻辞职后进行裁员。令人艳羡的硅谷如今充斥着失望与焦虑,人们曾经重塑世界的梦想最终变成了一份份艰难而不稳定的工作。那些曾经充满自豪地穿着公司文化衫的员工们,方才大梦初醒,在平静中心生绝望。 揭露浮华背后的真相开始在硅谷盛行起来,如今硅谷人都在读一篇名为《恐怖谷》(Uncanny Valley)的博客,作者Anna Wiener以第一人称描述了一家濒死初创企业员工“最后的日子”。 由于全文太长太心酸(有近7000字),我们就摘编了几个段落先让你感受一下。 关于企业文化和职场生活: 士气在下降。我们是在赚很多钱,但办公室里到处都是销售人员:这些社交动物衣冠楚楚、坐姿良好、皮鞋锃亮,连不上VPN时也只是轻笑着往后捋顺头发。有他们在的办公室一角总很喧闹,桌子上散落着其他创业公司的赠品,贴纸,杯套和闪存卡。“我们的(极客)文化正在消亡。”我们沉重地预言着末日的来临,“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 当然,这并不是指问题只是出在销售人员,我们的文化已经分裂很久了。核心团队成员已被带进会议室,顶层高管们不断对我们的忠诚度表示质疑。他们留意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看起来不再投入;不再逗留享受办公室欢乐时光;不再用公司卡带着新员工去吃午饭。我们的KPI没有达标,我们也没有认真对待OKR;人们一直在使用妄想(paranoid)这个词。我们的主要投资人已资助了我们的直接竞争对手。这给我们的感觉就好比:爸爸仍然爱我们,但他对我们的爱变少了。 我们离开办公室就钻进酒吧发泄内心的愤懑,从猜测饭碗是否能保住开始,到抱怨管理层的官僚作风和糟糕的产品决策。公司IPO在我们口中就像是天外救星,好像它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好像我们的股票期权真将帮我们脱离生存恐惧,远离集体性焦虑和情绪波动。实际上,我们明白,就算真有IPO,也要经过很多年;我们心里也清楚,钱只能缓解而不能解决问题。但我们仍然心怀希望,安慰自己和他人,这只是暂时的,每个初创企业都有经历成长痛苦的阶段。最终我们喝醉到足以换个话题,足以记起更多自己人后的模样。这就是周末时的我们,这就是我们多年来的样子。 我们将熄灭的烟扔在人行道上用脚趾碾磨,开着手机,召唤来出租车,大口吞啤酒渣。恐吓走了睡着的室友或恋人,在睡前只回复一两封邮件。8小时后又回到办公室,喝掉咖啡,吃完已冷掉的早餐三明治,调整平庸的脚本,漫不经心地写邮件,与对面的人交换同样疲惫而互相了解的眼神。 关于招聘和福利: 职位列表是一个了解HR有趣想法的好地方,在这里也能看到23岁人眼中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是什么样的。创业公司的招聘信息向来写得天花乱坠:有竞争性的薪酬、牙齿视力医保、401 k(养老保险)、免费健身房会员卡、共进午餐、自行车存放、滑雪旅行、拉斯维加斯论坛、随取的精酿啤酒和康普茶、品酒会、星期三的威士忌日、星期五的开放酒吧日、按摩、瑜伽、桌球、乒乓球、游戏之夜、电影之夜、卡丁车……我们有排名前20的工程师,我们不仅仅是做另一个社交网络APP,我们不只是做另一个项目管理工具,我们不只是做另一个付款处理器。用最新的硬件设计你的终极工作台,改变你周围的世界,帮助人类繁荣发展!我们会努力工作,大声笑,用力击掌庆祝……看到这些,有时我甚至会忘了,这是在申请夏令营还是找工作? 关于办公环境: 多数创业办公室看起来一样——仿中世纪的家具、砖墙、小吃店、酒吧车。硅谷的室内设计师要么注重名牌要么非常刻板。一个家庭共享网站的办公室装修得像其客户的带泳池的住所和备用公寓;一家酒店预定初创企业的门厅有一个充满电铃的服务台(没有礼宾);一家与图书相关的初创公司里只有一个很小而心酸的图书馆,书架上有一半是空的,平装书与面向对象编程手册斜对着。这让我想起人穿得像迈克尔·杰克逊去参加迈克尔•杰克逊的葬礼。 而我们这家被 VC 投了几百万美元的媒体公司,办公室却很性感:动物皮革双人沙发、电吉他、柚木书柜,看起来就像我 22 岁时梦想的音乐人男友的家一样。这让我简直想脱掉衣服、鞋,躺下去,永远不会离开…… 关于心理变化: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自己此前一直活在黄粱美梦里,是时候在焦虑中醒来。 我们就是一群秘密吸烟者,而在一口口抽烟间,我们也承认问题在于我们真的在乎。我们关心彼此,我们甚至关心那些让我们感到恶心的高管。我们希望他们生活美满,正如我们想要自己生活美满一样。我们在乎公司的文化。我们是第一批的20名员工之一,我们正在制造人们想要的东西。工作已经融入我们的身份中,而保持理智的唯一方法就是维持我们的公司,公司就是我们。每当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在健身房穿着带有我们Logo的T恤时,每当我们被社交媒体或客户的博客提及时,每当我们获得一张积极的支持票时,我们都会在公司的聊天室分享,并且真心为之自豪。 …… 饱食阿富汗美食的我遇到了一个团队,其中包括一个靠一家网站致富的的亿万富翁,这个网站旨在帮助人们拉近与名人及在现实中会讨厌的陌生人的距离感。他问我在哪里工作,我回答了他。“哦。”他语气并不怎么友好地边说边将一片面包掰成两块,“我知道那家公司。我想我曾试着买下来。” 当我说我深深在乎时,我意思是我已经准备好退休了。当我说我沮丧时,我意思是我很害怕。尽管我进了最大努力,在与领导们的会谈中我还是哭了两次。我想到了我为了来这而离开的城市,我取消了的计划,我没能够结交的朋友。我想到了我曾多么努力工作,而失败又是多么令人沮丧。我想到了我的价值观,我甚至哭得更厉害了。 尽管该文的副标题是“我想说更多,但我签了一份保密协议”,作者透露的真相也已经足够让人感受当下的硅谷氛围了。下面是一些网友的读后感: So I thought I was going to hate this (yet another bitter, one-sided take on startup culture), but I love it. 我以为我会讨厌这个(又是一篇苦涩、狭隘的看待创业文化的文章),但我喜欢它。— Ashley Mayer (@ashleymayer) April 28, 2016 从中你读到很多新鲜事并且立刻明白以后历史学家将会通过读它来试图理解2016年的“技术”。— Jeff Jarvis (@xor) April 25, 2016 读了这个后,之前对硅谷初创企业员工的嫉妒心全都被治愈了。— Will Oremus (@WillOremus) April 28, 2016   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曾烨轩 链接:http://www.jiemian.com/article/666465.html
    硅谷
    2016年0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