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企业为何不为移动技术安排预算 使用移动技术毫无疑问能在多个方面提升企业的效率,但却非所有的企业都为此准备了预算,也就是说企业服务这里还有很大的空间 像这些建筑,食品饮料,制造和分销这类偏传统型的行业,他们都意识到了移动技术能够对他们的业务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这些行业的客户却很少在需要时购买移动解决方案,他们并没有专门设置相关的预算 在制造和分销行业,74%的受访企业没有移动技术预算,尽管有51%的企业所有者在工作场所外使用移动设备和应用去获取工作相关的资料。另外72%的制造和分销行业企业认为移动技术能提升客户服务 73%的食品和饮料行业人士也声称移动技术对他们的客户服务有积极的影响,但76%的企业表示他们并没有相关的预算 而在建筑行业,尽管有77%的公司表示智能手机对他们的生产效率有积极的影响,但只有14%的企业有为移动技术设置预算 那么为什么企业嘴上说移动的好,却在投入预算的时候一毛不拔呢?相关的数据显示,40%的企业有BYOD(自带设备)的办公政策,既然员工都自带设备了,很多企业就觉得没有必要为移动技术进行额外的投入 既然企业已经看到了移动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设备也许可以免了,但提供可靠高效的生产软件还是很值的企业考虑的 Via:199IT编译自mashable
    观点
    2014年09月02日
  • 观点
    一个成功的在线教育平台,必经的5个环节 为什么有些做在线教育那么困难?为什么看着别人那么简单,而自己却像盲头苍蝇?为什么它们能融资,而我们还在艰苦创业?其实,答案很简单,你或他还没有掌握在线教育的五个环节。在笔者看来,每个环节都是相当的重要——吸引、留住、转化、主动、重复。 吸引——大海钓鱼,鱼饵要好 对于在线教育平台而言,当确定项目上线后,必然会是运营的问题,而这不单单是在线教育创业的问题,也是所有创业者的问题。但对于前者而言,运营平台或者工具依靠的是用户。没有用户的项目,都是不成功,而如何吸引用户,就变成运营人员的事情,就转变为流量的问题。用户即流量,流量不是用户。 怎么吸引用户?传统教育机构的做法无非是几样: (1)百度竞价。每年投入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资金给百度,按照一个点击2-5元的计算,折算下来也就十几万,或者一百多万,优化好的教育机构能够用几毛的一个点击价格,那就千万的流量。大流量的玩法,也只是适合部分平台,比如中国上市教育机构,据了解每年在百度投入的最低都是百万级别,不加上其它的百度产品广告的竞拍、或者品牌广告等。 (2)线下广告。一般有着战略性头脑的运营者,皆是一分钱花到极致,所以一般广告投放都会牵出公司多个品牌,甚至有些广告位置说的是两个产品的事情,而推线上平台的也是如此。 (3)加盟或分销。新东方在线、黄冈网校等机构,一直都是有着加盟或分销的战略,而且也是整个平台大部分的收入来源。如果仅靠平台本身的运营,是难以支持平台长远的目标规划。 投入越大,收益也就越大,这三种方式被传统那批平台玩得得心应手,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与渠道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方式进入其中,吸引用户就变得越来越难。用户视野开阔,选择性更多,分流严重。而对于大部分的在线教育平台而言,以上的方法按照可行性操作与难易程度,百度竞价是比较容易投放,而线下广告,那还是先沉淀好;而加盟或分销,那也是锦上添花的时候才做得更好的。 例如:黄冈网校,借助在线教育的势头,在短短一年的时间,能够做到一个亿以上收入,早前与他们相关负责聊过,主要还是借助加盟的渠道,去扩展这个在线教育份额,主题是做线下的推广,这是基于他们品牌的转化的路径。 留住——大浪淘沙,不见为所见 在平台运营的第一环节,已经能够淘下一批幻想家的平台。如果只想依靠单纯公关、品牌等媒体宣传的路径,始终是难以做到满意的结果,等到不持续投入的时候,才是整个平台真实情况。一个平台做好吸引需要有着运营与营销人才,当然相关的产品经理、师资等一样。而掌握运营的人,稍微高级的人才就会善于把资源留住。 如果所谓的留住,还停留在电话加上姓名等层面,那么无疑这种运营人才是与时代脱轨,电销不是最快的渠道,也不是最能够接触用户想法的渠道。而留住人才就需要用到社交媒体的工具——QQ、微博、微信等工具。 当我们花那么多钱投入竞价的时候,是否想过把每一位目不可看见的目标用户看成可见?当我们投放线下广告的时候,是否想过把用户吸引到线上聚焦在聚焦?当我们开放课程的时候,是否想过用户需要的是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说60、70后不懂90后,何止,现在连80后都快看不懂90后,而作为主要的在线教育用户群体的80、90后,不运用他们习惯用的东西来做运营,那么一个在线教育平台是有缺陷。 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就在8月27日,品途在广州举办的一场O2O聚会中,嘉榔作为专栏作家分享下O2O的观点,这也是上面说的。当我用这些的时候,我就能够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更多的地方,而我拥有这部分资源的时候,那么就是为所欲为的时候,这并非一个专栏作家所能达到的想法,而是嘉榔从毕业一开始到现在一直从事的是互联网营销工作。或者这种细致的活儿,在很多高大上,依靠大量的钱或者创意广告等人眼中看不上,但是请各位记住,最普通、最节约的手段,其实就是执行力的事情,也是最难坚持下来。 如在线教育风口上的猪的沪江网,我们都知道他们是论坛起家的,那么他们也是靠着论坛的用户的积累才能逐步开拓其实的项目,而他们的老师却还是有着与论坛用户各种渠道比如QQ、微信等交流的场所,一个日入百万的平台,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表面而已,真正的实力是建立在长久的积累与资源的沉淀的。 转化——虚的始终是虚的,实实在在的好 盈利是平台存在的根本,用户数据是平台吸引投资的法宝,所以一个平台即使做好吸引与留住,但做不到盈利或者足够的营业额的话,要么是有着足够的市场份额,吸引风投解决资本问题,要么很可能因为资金链的问题而丢失。 不是每个都是100教育,背后有上市机构YY撑腰,免费的托福雅思课程是它们打出最成功的一仗,而后面就是慢慢走上运营之路,这也是每个平台必经之路。永久免费并非是噱头,而是建立在其它用户的身上,是一种三赢的局面。 如果没有做好前面两个,那么一上来就是付费课程,并非不可能,比如淘宝同学、极客学院、计蒜客(原泡面吧),最前面一个拥有者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庞大的流量支撑,而后面两个就是解决用户痛点的平台,针对技术人员为主的平台,让一门技术通过短短的一个课程能够顺利掌握,价格比起达内等培训机构低得可怜。这是一种直接转化,另外一种就是经常用到的间接。 免费到付费的转化,是互联网普遍的手段,也是目前大部分平台的做法,但目前而言,除了老牌的一部分在线教育机构还有一部分新兴如多贝等有一条勉强过得去的盈利模式外,大部分都是空白的。当然就嘉榔跟不少低调的并盈利的机构负责人聊过,他们的方式也不错,至于是什么,就不方便对外公布。 主动——用户是粉丝 在线教育第四个环境,在国内没有多少做到过了,除了K12那一部分外,大部分是很难做到的,职业教育是一次性消费品为主,所以如何在用户一次性消费的时候,再去挖掘用户更多的一次性痛点,这是嘉榔所能建议的。 重复——难、难、难 在线教育的重复消费一直都很难,没有好的用户体验,与第四环节,不断找到用户痛点,或者把现有的一次次的深入进去,类似气球,每当你以为它要爆的时候,它还可以变大。 嘉榔重点说下最基础的三个环节,而最后两个环节,有些东西还是不清楚,所以不难出来分享。在线教育的五环是一个基础的模型,也算是给一点迷茫中的灯光吧,至于是否有用,见仁见智了。 吸引并非只有我说的那些,方法很多,而与留住结合就是想表明:依靠渠道得到的不见的东西,要把它们变为可见!这也是互联网促使媒体变革的厉害之处! 本文作者:黄嘉榔,在线教育第一自媒体(微信公号:hjialang),某大型教育机构从业者,分享教育实践经验,关注在线教育行业发展!
    观点
    2014年09月01日
  • 观点
    智联招聘郭盛:网络市场规模不止50亿   郭盛表示,智联招聘最近被资本市场看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新发的财报收入增长了20%,第二是资本市场看重智联招聘稳健的发展表现,另外智联招聘正着力于打造一个发展平台,整体发展空间比较大,这一点也为资本市场所看重。     郭盛认为,网络招聘的市场非常大,不止40-50亿,市场的潜力远远大于这个数字,而且未来会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郭盛表示,现在智联招聘现在在中高端市场面临非常大的压力,智联招聘有充足的资金和客户需求,现在也在挖掘高端人才方面的机会。     对待在线招聘今年的融资热,郭盛认为只是一件好事,说明在线招聘大潮正在到来,另外竞争对手更多是智联招聘的学习对象。     另外,郭盛认为BAT有可能进入这个领域,但是术业有专攻,会不会成功不一定。     接下来一年,智联招聘将在高端人才和校园招聘上下功夫,由于品牌定位,暂时不考虑进入蓝领招聘领域。     以下为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郭盛专访实录: 主持人: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智联招聘的CEO郭盛先生,请郭总跟大家打声招呼。     郭盛:腾讯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看到最近智联招聘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还不错,我们最近也是刚刚发了财报,现在先有请郭总简单的对咱们财报的数据做一个分析,分析一下咱们资本市场看好智联招聘的原因是什么?     郭盛:第一,我们这次的财报从收入利润方面,收入增长了近20%,所以应该说还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财报。     第二,资本市场对我们很感兴趣,对我们的股票进行投资,我觉得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一个稳健的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稳健的企业现金流和利润增长非常快,很大的发展空间是因为智联招聘着力于打造一个发展平台,所以它的整个发展空间非常大。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智联招聘是一个稳健的公司,同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资本市场投我们的原因。     主持人:因为我们看到有一些报告在说传统招聘市场份额现在40到50亿之间,我们智联招聘怎么看这个情况?我们未来的空间是什么?     郭盛:我觉得是这样,就是首先你怎么定义这个传统的招聘模式,那么我们觉得如果我们只是仅仅定义为网络招聘,其实真正的招聘市场非常大,网络招聘只是很小的其中一部分,那么我们也跟很多的企业打交道,他们招到一个人每年花很多钱,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这是第一它本身的市场非常大。然后企业对人才越来越重视,这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第二个是网络招聘,包括在线招聘,包括无线招聘,过去的几年发展很快,整个市场范围里面我觉得这不止是40到50亿的市场,而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这个市场的潜力远远大于你前面讲的数字,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大的发展。     主持人:其实我可以理解在中高端市场在互联网上做的一个比较小的市场空间,咱们智联招聘现在主要靠什么?     郭盛:对于我们来说只是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别人看到这个市场好,一定会进来,有新的模式、新的方法,想办法从你这儿拿走一杯羹,对于我们来说竞争并不怕,更重要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他们缺少着技术手段服务他们,对于我们来说现在有很多资金,有很多客户需求,所以我们也是想这个品牌为高端人才找到自己非常理想的机会,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让他们知道更适合的老板,我们希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自己认为更重要的是卓聘的CEO,有一天卓聘把智联招聘干掉了我也很高兴。     主持人:卓聘和智联招聘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郭盛:卓聘是人才多,智联招聘是工作多,智联招聘上我们有海量的人有海量的招聘,那么卓聘我们更多的是一些高端的,比较成熟的人士,希望他们在卓聘上更快、更简便的方式,因为他们的需求不是一样的,高端人士更多的我们让他们到卓聘上去找到工作变成我们的人才。     主持人:我们看到今年的招聘公司在招聘市场有不错的表现,比如说融资,咱们怎么看待竞争对手?     郭盛:第一个我觉得是好事情,说明一个大潮正在起来,我们是大潮里面走在前面的一条船,所以我觉得是一个好事情。     第二个我从来不觉得这个行业里面有真正的竞争对手,更多的是我们学习对象,我们经常观察我们的竞争对手,更重要的不是打败他们,而是向他们学习,这是我们的学习对象,我觉得有很好的资金过来挺好的,我希望这些资金能够从别人的失败中教我们走的更快。     主持人:我看到有一些公司在采用一些新的模式,我们不对企业收费,不对用户收费,按照最后的效果收费,你觉得这样的模式怎么样?     郭盛:我觉得任何商业模式都会有创新的时候,其实这样的方法我们也有,只是我们没有叫的那么响,随着大家在整个产业链里面做的越来越深,其实最经典的按照效果收费的并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线下的猎头,他们完全是按照效果收费的,我觉得首先这不是一个新的模式,其实很多人已经在做了。     第二个,我觉得企业的需求有的会看重直接成本,有的会更看重间接成本,更看重直接成本的企业他会更多的用现场招聘的方式,更看重间接成本的它会以效果招聘,所以我觉得企业的方式不一样。     主持人:现在我们卓聘的业务有没有一个发展目标?比如说一两年内达到什么样的收入级别?     郭盛:这个收入级别我们不是很在乎,一两年之后我希望高端人士都能上卓聘。     主持人:招聘接下来一年中还有什么样的发展?     郭盛:一个在高端花了很多的力气去做高端的人去,另外一方面我们在校园招聘也是花了很多的力气,对于我来说我希望覆盖它的整个职业生涯,然后在用户里面我们更多的以前是覆盖白领,未来我们从学生到白领都会覆盖,这是一个更新的用户思维。     主持人:因为最近有一些网站,他们也说招聘市场确实很大,他们的目标是低端的招聘,那我们今年会去做这些市场吗?     郭盛:蓝领我们现在还不做,因为我们的品牌定位,包括我们的一些主导思想,在我们的DNE里面我们的团队是希望能够为白领,包括大专级以上这些人提供服务。但是它的客户需求和蓝领是不一样的,他对职位的真实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学生其实是非常弱势的群体,他们对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蓝领来说低很多,所以说职位的真实性是我们非常追求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在这个方面会下很大的精力,所以我们现在不会进入蓝领。我们会在白领上下更多的工夫,希望在服务白领方面做的最好。     主持人:能不能追问一下,可能低端市场用户群他们其实对于互联网手机,他们使用不像高端用户、年轻用户这么超前,在互联网这个方面低端市场做招聘更好?     郭盛:我自己觉得倒不一定,因为他们没有PC,所以手机成为他们更重要的一个交流手段,其实我觉得蓝领的手机使用,它的使用频率也是非常高的。     主持人:现在有一些新的互联网公司的模式是做轻,你觉得在招聘里面重和轻是怎么样的?     郭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我不太愿意用重和轻这两个词,反而我愿意用网络模式这样的名词,有一些付费网站他会做的很广,但不像我们这么深,我们每天都在研究求职者在想什么,我前面讲的学生,我们讲的高端人士他们都是不一样的人群,适合不一样的产品,我们琢磨的很深。另外包括我们的网络招聘产品,更多的会从客户的需求着手,所以其实有的网站是比较浅,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做的非常深。然后深度和厚度是我们追求的东西,而不是重度。重和浅我觉得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区别,只要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再重我们也会做。     主持人:智联招聘其实现在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于这种企业客户,其实可能对于企业客户的服务能力,是我们这个模式或者我们这个公司发展的一个前提关键的地方,那我们在接下来的话,对于企业用户的服务这个方面会提供哪一些方法和措施呢?     郭盛:我觉得这个我倒未必同意,因为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这里有非常丰富的人才,人才储蓄我们是最大的,这是我觉得生存的根本。     第二个,我们对于企业和对于用户不一样的,我们希望提高它的用户体验,我们希望仔细的去研究,在招聘方面的一些想法,让他通过测评了解自己招聘的对象是谁,通过我们的招聘能够找到合适的对象,最后通过我们的培训招到合适的人,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是能够让人才方面企业做的最好,至于网络、线下或者手机不是我们局限的。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说现在我们招聘网站还是越来越多,你觉得未来的格局会是什么样的?会是百花齐放还是说有一些公司会死掉?他公司还是会出现很多。     郭盛:我觉得永远是百花齐放,我也希望百花齐放,因为它的门槛比较低,所以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网站,其实就在座我们房间里面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网站,然后招到人,但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网站,而是你网站上面有多少人才,所以我觉得未来仍然是百花齐放的局面。     第二个,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NGR1或者最多不超过NGR3这样的局面,N就是有很多小网站,3可能是一些大网站,1是小网站,所以具体是3还是1这个不一定,要看这几个网站之间最后做的怎么样,但是一定会是百花齐放的一个局面,当然这百花当中开的最亮的一个花我觉得会是我们。     主持人:你觉得BAT会进入这个行业吗?     郭盛:我觉得术业有专攻,有的企业适合做网,我觉得他们会进来,但是会不会成功是一个未知数。     主持人:非常感谢郭总,今天的采访到此结束,谢谢!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观点
    2014年08月29日
  • 观点
    移动时代,招聘信息如何传播? 微信的普及性、社交性及公众性使之成为企业做服务的绝佳平台,企业可以将移动招聘门户通过链接形式嵌入微信菜单,从而打通微信招聘,而微信所不具备的管理及跨平台能力,则可通过独立的招聘门户解决。 首先整理下传统模式下招聘信息散播途径:以智联、前程无忧为代表的传统招聘服务商通过流量模式造成海量信息汇聚,招聘信息通过招聘网站得以展示,求职者通过网站查看、搜索职位信息。而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海量信息汇集,双方信息不对称 信息对称是招聘达成的重要条件,简单讲,信息对称就是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被符合招聘条件的人看到,同时求职者也能准确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位信息。 传统招聘模式,海量信息在招聘网站汇集,造成信息匹配十分困难。一方面企业招聘信息湮没在海量职位中,被查看几率极小,不少企业不得不花费大价钱购买广告位;另一方面求职者寻找心仪职位需要经过层层搜索,而不健康的付费推广体系造成虚假信息泛滥,迫于如此,求职者必须通过提高投递量来获取面试机会,“海投党”就此产生。  2.类中介模式造成交互体验差 由于招聘网站扮演了类似中介的角色,在投递简历行为之前,雇主和求职者无法产生任何双向交互,信息的闭塞、不透明造成了大量的匹配、筛选工作需要后置到面试中,最终造成招聘及求职的效率低下。  3.入口迁移,招聘信息渗透无力 网络入口向移动端迁移,pc作为唯一网络入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以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求职者更习惯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传统网络招聘服务的信息渗透能力越来越低,前程无忧第二季度利润同比下降56.4%,也侧面说明了大批企业已开始从传统网络招聘渠道中撤离。 传统招聘模式,企业信息是否被查看,依赖于求职者主动搜索,而移动时代下,信息呈碎片化,个人获取信息更加随机。视频类应用会根据用户观看记录推荐视频、新闻类应用会精选每日新闻主动推送……个人无需搜索,就能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由“用户搜索”变为“用户接收”,网络信息生态发生颠覆,在此环境下,企业主动将招聘信息推送给目标求职者,将成为未来招聘大势,而手机等移动设备,自然是这场战役的主战场。 相比于传统招聘模式“付费展示”的粗放式信息散播方式,移动招聘的信息散播则需精耕细作,企业可以从以下方式为切入点,逐步部署移动端的信息散播渠道。  1.sns平台 社交网站的强传播性给了信息病毒式扩散的机会,通过架设企业移动招聘微门户,可以将较复杂的同质信息后置到微门户中,精炼的招聘信息更利于传播。 企业可以通过官方微博等公众帐号,进行一键信息散播,引导企业粉丝进行简历投递。 另外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也会带来可观的信息散播量。以一家100人的企业为例,企业可以通过员工社交关系进行招聘信息的散播,假设每人的社交影响力为200人,仅仅是一层传播,企业就会获取100*200=20000的信息曝光量,如果引入奖励机制,打通二层甚至更多层的信息渗透,企业信息散播的广度将不可想象。  2.通过线下做招聘O2O 多数企业会将招聘将企业战略捆绑,在企业活动、校园宣讲、宣传材料中嵌入招聘信息,然而以线下为主的招聘信息散播往往收效甚微,其核心因素在于“简历投递”环节的缺失。 但是以二维码为信息载体,企业可以将移动招聘门户以及每个职位生成二维码,将二维码印刷到企业物料上,求职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进入企业招聘门户或职位页面,直接投递简历,完成求职闭环。 线下接收信息,线上投递简历,高大上的O2O模式如此便可应用在招聘中,是不是很神奇呢?  3.嵌入微信菜单打通微信招聘 微信的普及性、社交性及公众性使之成为企业做服务的绝佳平台,企业可以将移动招聘门户通过链接形式嵌入微信菜单,从而打通微信招聘,而微信所不具备的管理及跨平台能力,则可通过独立的招聘门户解决 via: http:  往事如烟C
    观点
    2014年08月28日
  • 观点
    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研究报告(2014互联网大会版) 这两年,在线教育市场热闹非凡,却也是雾里看花。一直有记者朋友问我,互联网究竟会如何改变教育?这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行业。说实话,谁也不知道。     从第一次有道内部讨论在线教育,到今年4月丁磊在北京正式推出有道在线教育平台,再到现在有道学堂初长成,三年已经过去。我想,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我可以稍微回答下这个问题了。于是,在今天的互联网大会上,我做了题为《在线教育的冰山》的演讲。     之所以取这个标题,原因在于,在线教育市场和冰山有极其相似的特性。其一、体量都很大;其二、都有强大的惯性,很难变革;其三、最贴切也是最重要的,冰山有90%的体积都在隐藏在水面之下,在线教育市场也一样,有非常多的用户需求没有被满足,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等待着被挖掘。要做好这个市场,需要看水下,而不是看水上。     如今,在线教育虽备受关注,但尚处萌芽期,大家都会好奇,什么样的产品形态能走得更远?     如果按照基因和出身,我想目前在线教育的产品模式可分为四类:传统教育机构、垂直教育服务、社区与工具,和教育平台;两个维度:更具教育资源优势,还是流量优势。   第一类,传统机构面临问题是如何解决线上、线下博弈的问题。它的劣势是缺少互联网产品的打造能力,而优势是品牌和内容。以已经高度互联网化的零售行业来类比,传统教育机构所面临的问题和苏宁、国美类似。     第二类,垂直教育服务机构需要和线下机构PK教育内容和服务,所以如何打造差异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是关键,也非常考验品牌推广能力。说小米,大家或许更容易理解。如何做教育界的小米,是垂直教育服务机构需要考虑的事情。     第三类, 是以社区或工具起家的在线教育产品。这类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工具或者社区积累的大规模用户人群来发展教育产品。以有道词典为例,目前已有4.3亿的总用户量,6000万的月活跃用户。这就是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提到的“内容+社区+交易”的垂直产业模式。     最后,是纯粹做平台的。2012年之前,尚有小公司以此类产品模式入局,但2012年之后,互联网巨头们进军在线教育之后,很少再有此类创业公司出现。原因显而易见,做平台最关键的是流量,小公司很难和大公司匹敌,从中分羹。或许对于此类小公司来说,进入门槛高、巨头又无暇顾及的细分领域,形成独特的用户群,才可能存活。比如说,再打造一个教育界的唯品会吧。     无论是何种模式,这两年间,在线教育的从业者们都做了各种尝试,企图开拓在线教育市场,揭开它的真面目。     我总结了五个趋势,关于地域,价格定位,学习体验、以及移动端的在线教育,最后想探讨下在线教育的效果如何实现。   1.地域方面,我认为三线及以下城市大有机会。     我简单地以有道词典用户为例。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即便一线、二线城市用户的总量上还是占到多半,但比例在缩小,三线、以及以下的城市的比例在增加。也就是说,一二线省会以以上城市略占优势,但三四线城市是非常大的增量市场。 同时我们在用户调研中发现,三四线城市的用户他们对于教学资源的需求更迫切,因为那里的教学资源更薄弱,而在线教育没有这个地域的限制。要真往大了说,在线教育可以实现教育民主化。     2.价格定位上,主流在线教育产品定位会趋于高性价比。从实际销售中,我们发现更加轻量(课时数更短)的课程、临考的内容,以及更普适的课程(不是面向考试的,更面向个人提升讲座类的)更容易受到欢迎。这类课程的共同特点是面向人群广,同时性价比较高。     3.学习体验上,在线教育不会比线下教育差,反而会有更多创新。对于在线教育的学习体验有不少质疑。有一个相当常见的看法,在线的学习,因为是远程的,不能面对面,所以学习体验会始终弱于线下教学,然而,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学习体验和线上线下没有必然的关系。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用互联网产品的方法论,不断打造产品创新,让更多的用户沉浸在在线教育中。比如近期很受关注的直播课产品, 有道系列直播课程的用户平均完成率达到了80%。在线教育的行业里的朋友应该了解,这个数字其实是相当高的,录播课程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往往在50%以下,甚至是20%、10%的水平。     4.移动学习会爆发。作为一个用户基数最大的终端,手机在在线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一直有争议。我的观点是,移动学习不是补充,而将会成为主流。有道提供的双语阅读文章,在移动端和PC端总体用户量持平的情况下,移动端的阅读量是PC端的10倍。根据优酷土豆公布的数据,视频网站移动端流量占比大幅上升,已经接近70%。我相信,有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这批用户,在线教育也能在移动端发展出越来越多的产品形态。     5.提升学习效果是在线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教育全程在线化,包括教、学、测、练等各个环节。这是近两年来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也是商业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础。国内用户没有为在线视频付费的习惯,但他会为整套服务付费。在产品运营中,我们发现用户对这些提供全套服务的产品是非常满意的,我们用一个净推荐值(NPS)的指标来衡量一个产品,发现有道的付费在线教育产品的平均NPS值是60%,这意味着什么呢?一般来说,达到30%的已经是用户相当推荐的产品了。     分享了那么多之后,我想说,在线教育的冰山虽然隐藏得很深,但也没那么神秘。我相信,也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新一轮的在线教育的产品能够在未来两三年内,为教育市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自然,有道希望成为变革的推动者。     自:网易周枫
    观点
    2014年08月28日
  • 观点
    网易高级副总裁周枫:在线教育90%市场待开发   周枫表示,目前网易关注在线教育市场是因为用户需求比较大,也因为包含支付在内的整个客户端以及带宽技术发展比较成熟,也有很多人愿意在网上尝试在线教育产品,“我们觉得这个是互联网下一个热点,所以我们去做这个产品,目前用户反映不错。”     针对近期资本市场对于在线教育领域的关注,周枫认为,在线教育领域以前发展太慢了,现在一下子变的热起来,但可以细分为几大块,一是应试教育,二是英语口语,还有一块就是整体的出国培训,每一块里面都有一些机会发生。     周枫认为,在线教育市场的初期大家都很看好,但目前都是做得比较细分的领域,将来的市场还看的还不是特别的清楚,现在可以说在线教育10%的市场已经开发,但是还有90%的市场有待于开发。     以下为网易高级副总裁周枫专访实录。   主持人:各位腾讯网友,今天是互联网大会的第二天,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很高兴采访到网易高级副总裁周枫先生作客腾讯科技!   周枫:腾讯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从去年以来网易在做在线教育这块,你能谈一下这个事情吗?   周枫:我们关注这个市场是因为用户需求比较大,也因为整个支付整个客户端带宽发展比较成熟,很多人愿意在网上尝试这个产品,我们觉得这个是互联网下一个热点,所以我们去做这个产品,目前用户反映不错。   主持人:有一些爱学习的英语用户,你们网易有道是怎么针对这些人提供的服务呢?   周枫: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的时候我们提供轻松学习双语阅读这样的文章,后面从今年4月份开了一个会,比较认真的在线教育的产品,这个过程中用免费的的课程也有收费的课程,后续还会完善。   主持人:那么像一对一的教育市场你怎么看?   周枫:这是很好的模式,它的最大好处是对每一个人个性化的设计教学,互联网也提供了其他的支持,让我们可以随时的学习,对应试教育也很好,上课更加灵活,总体来看,我觉得现在在线教育大家都处于探索阶段。一对一是好的形式,但还要完善。   主持人:你怎样看待其他人在教育领域的一些转变呢,包括在线教育你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摸索?   周枫:市场初期大家都看好,但是大家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每一家公司都会有自己的情况。我们看在线教育这个事,它现有的市场更多的是小块,更大的是将来的市场看的还不是特别的清楚,体验非常的关键,你要有办法做的更好,这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机会,大家都在摸索的过程中。现在可以说在线教育10%的市场已经开发,但是还有90%的市场有待于开发,一个产品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一个过程,我们也在做一些摸索。   主持人:资本市场对在线教育这块也非常的关注,今年以来在线教育网都在融资,像您说的在线教育90%都有待于开发具体指哪些潜在领域?   周枫:这个事情确实是很有意思,这个领域以前发展太慢了,但是一下子变的热起来,说到哪些潜在的领域有机会的话?我们现在看到的英语市场很大,这里面有几大块,一个是应试教育,一个是提高口语,还有一块就是整体的出国培训,这是一个硬骨头,非常的难啃,每一块里面都有一些机会发生。   主持人:我看到有一些企业单独的在做,有的企业引入了其他的投资,具体到网易有道你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周枫:作为投资的角度,这还是一个要考虑的事情,我们目前希望可以来做,但是实际做过程中很复杂,我们4月份开这个在线课的时候,希望内容丰富,我觉得互联网公司用户的数量比较高,对体验比较好比较精细,但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需要更专业的老师。   主持人:有道笔记具体在商业化这块有什么比较好的效果吗?   周枫:有道笔记它可能会形成一个终身需要的产品,有大量的客户群,长期的实现商业的模式,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说现在我们看好的方向是个人用户让他付钱不一定那么容易,但是如果一个团队都在使用这个产品,你给这个团队提供产品,那么走商业化或许可以实现,因为他们直接参与工作。对于一个团队和公司来说让他付费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   主持人:你谈一下有道今年下半年有什么比较大的计划?   周枫:在教育产品这块下半年会有新的产品开发出来,有道笔记这块也会有正式的发布,现在在测评阶段。怎么样用互联网更好的使用这个产品,大家可以一下关注我们这个团队。   主持人:谢谢!
    观点
    2014年08月27日
  • 观点
    解析人力资源的互联网思维 《新闻联播》曾以专题形式阐释了“互联网思维”,这个在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风生水起,被李彦宏、雷军等网络大腕频繁提及的名词迅速窜至各行各业,甚至成为某些企业运营管理的口头禅。     有文章称,早在2011年,百度CEO李彦宏在演讲中就曾提及互联网思维概念,意思是指要基于互联网自身特征来进行思考。时至今日,互联网思维已经被赋予了快捷、便利、免费、交互参与、大数据应用、粉丝效应、模式创新、互助分享等内涵,一言蔽之,互联网思维区别于传统型企业的运营思维,其本质上是一种运营理念的创新。     互联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户驱动产品 互联网产品的特色,是以用户需求为产品研发驱动,用户在哪里,市场就在哪里。不摆专家架子,不给用户灌输固有思维,紧跟用户脚步,占领更多的用户和市场。每一款产品的运营,都是快速更新,快速迭代,从而及时满足用户需求。     以网络游戏为例,以封测版、内测版、公测版等名义发布的产品,会迅速占领市场,然后通过快速迭代,消除用户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粉丝基础;游戏正式发布后,还有补丁、地图升级、版本更新等形式跟进,使用户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以此驱动产品升级。      二、大数据应用 信息化的时代,数据被赋予了活力和二次生命。互联网思维要求一切以数据为支撑,将海量数据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开发、再次利用,通过模型化的导入、导出,找到数据背后的有效信息,为生产、运营、用户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以沃尔玛为例,考虑其庞大的产品目录、多样的购买需求等因素,为抢占电子商务市场先机,这家零售业寡头斥资3亿美金,收购提供社交媒体内容过滤及分类平台的Kosmix公司加盟沃尔玛实验室,围绕“社交和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和商业模式”进行研发创新,为其网站自行设计了搜索引擎Polaris,利用语义数据进行文本分析、机器学习和同义词挖掘等。根据沃尔玛的说法,语义搜索技术的运用使得在线购物的完成率提升了10%到15%,而这将意味着为沃尔玛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效益。      三、快捷便利 在互联网思维中,快捷、便利是一定的,所以,需要为用户呈现最简单的操作和最直接的功能,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和使用产品。     以苹果为代表的一系列数码产品,以其界面清晰、功能简单等特点,更是赢得了多数用户的芳心,就连三岁小孩都会很快掌握操作方法,玩得不亦乐乎。     而支付宝、百度地图、嘀嘀打车等软件更是突破PC机的限制,抢占手机、PAD等移动终端,以方便、快捷、简单等优势迅速占领市场空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某些行业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模式,使传统行业不得不调整市场布局和运营节奏,可谓是把互联网思维快捷便利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四、免费才是王道 互联网时代,免费的才是最贵的。无论是零售还是批发,无论是实体产品还是虚拟产品,以免费服务打开市场,以增值服务作为盈利点,几乎成为互联网思维的标签。通过免费服务和免费产品的提供,让用户自己去熟悉和了解产品,在免费的基础上给用户以可选择的增值服务,让用户在拥有购买主动权的同时,尽享利润。     以腾讯QQ为例,最初只是一款免费的聊天软件,在经营中逐步使几亿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时至今日,在QQ世界里,聊天是免费的,但会员收费;游戏是免费的,但道具收费;用户进入了腾讯的生态圈,最终将会给腾讯带来不可估量的增值效益。      五、体验式营销、粉丝经济 互联网思维要求产品具有很强的交互感,要成为用户与产品配套的“社区”,让用户说出对于产品的感受和期望,以口碑带动社区粉丝互相影响,促进销量。这几年流行的微博营销、微信营销,都是如此。      六、颠覆传统模式 互联网思维要求运营者对于产品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产品,也不能只卖产品本身,而是要给产品配以“场景”。     卖手机的不说手机好,而是说玩游戏得分很高、看视频很流畅;卖橙子的不说橙子甜,而是说创业艰难却不言放弃。这些“场景”的搭配,赋予了产品生命力和感染力,用户买的不再只是产品,更是故事和精神。     根据前文中互联网思维的几项特征,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学习和使用互联网思维,可以考虑做好以下几点:    1.用户至上: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互联网思维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提供,都是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的,而人力资源部门要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部门,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近两年来广泛提倡的“HRBP(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EAP(员工援助计划)”等概念,正是人力资源工作走向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价值的重要步伐。      2.数据化思维:成为各部门选、育、留、辞人员的理性参谋部门 人力资源部门的数据数量,恐怕不比财务部门少,如简历数据、考勤数据、奖惩数据、绩效数据、培训数据、员工档案数据等等,然而,这些数据因为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更迭、公司政策的变化等,失去了再次发挥价值的机会。     互联网思维告诉我们,每一个数据都有价值。通过建立模型,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从作废甚至尘封的数据里找到人力资源工作开展的轨迹和规律,可为我们当下工作提升找到科学依据。     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岗位?什么样的人可以在什么样的岗位上更有发展潜力?什么样的管理方法可以促进人员稳定性的提升?员工为什么会选择留在公司或离开公司?企业管理过程中有可能忽略了员工的哪些潜在诉求?     这些人力资源数据的价值,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价值,而是企业全部管理的数据库之一,其可作为企业选、育、用、留人员的理性参考。     全球客服呼叫中心Transcom公司,由于公司人员的流动率过高,在2012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使用大数据模型进行员工行为分析,最终发现那些在“诚实”方面得分高的员工,稳定性会比其他员工高20%-30%.因此,Transcom 改变了招聘策略,优先雇佣有着同类型“特质”的员工,这样会使团队稳定性更高,同时也降低了培训成本。      3.做减法:去除繁文缛节,让人力资源管理简单、便捷、高效 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往往给员工以“官僚”和“故作深沉”的感觉。其实,真正让员工觉得“深沉”的,是公司经年累月留下来的规章制度。     许多规章制度的制定,有其历史遗留原因,无法匹配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甚至互相冲突、互相掣肘。     互联网思维要求产品快捷便利,要让用户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对产品的理解和熟悉。因此,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公司庞大的制度体系进行周期性修缮、简化,以使之符合新时期企业和员工的需求。     信息化时代,繁文缛节只会加大企业内耗,让公司内部管理成为被束缚的巨人,无法为企业的运营提供支持。     杰克?韦尔奇曾经执掌的通用公司大约有2.5万位经理、500位高级经理、1130位副总裁以上级别的人员,以至于公司的大小事宜在他们之间层层上报又层层下达。韦尔奇认为这些无谓的传达只能降低决策效率,于是,他决定推行“零层管理”。随后,通用公司层级从24个骤减至6个。变革后的通用公司如同轻装上阵的斗士一样,一跃成为全美利润最高的企业。      4.粉丝效应:让员工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部一起“工作” 人力资源部要做好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不能闭门造车,以一个部门的思维制定整个公司层面的政策。     在互联网思维下,人力资源部需要通过企业微博、个人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电子邮箱等方式,让员工参与人力资源管理,让员工成为人力资源部的“粉丝”,时刻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言献策,与人力资源部一起“工作”,共同打造以实际需求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粉丝效应的最大好处是,粉丝之间互相展开讨论,人力资源部做好方向性指导,总结得出大家认可的结论。这其实是一种最原始的立法过程,也是最有效和最容易实现员工自我管理的方法。     《哈佛商业评论》曾报道,在全球最大的番茄加工商“晨星公司”那里,所有人员“都是自我管理的专业人士,他们主动与同事、用户、供应商和业内同行进行沟通并协调彼此的活动,无需听从他人的指令”。在晨星,通过制定个人使命宣言、全员监督、员工内部调解委员会、员工薪酬委员会等方式,明确员工协商职责范围,谁都可以使用公司的资金,获取所需工具,其薪酬水平则取决于同事评价。该公司400多名全职员工,每年创收均在7亿美元以上。      5.兜售新概念:规避硬性摩擦、采用艺术化手段处理员工关系 随着21世纪第一个过去的十年,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特质发生了巨大变化,90后、00后开始逐步成为用工主流,硬性制度已经很难管理这些有思想、有个性的员工了。     新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要向员工兜售“氛围”而非“文化”,兜售“约定”而非“制度”,兜售“收益”而非“付出”,兜售“前景”而非“理想”。     人力资源工作中,不应用硬性制度去拂员工的逆鳞,而是要用柔性政策去摸准员工的脾性。如:关于企业文化,需要通过企业荣誉展示、员工活动组织、员工社区组建等方式,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从而自我定位到企业文化中;关于奖惩,需要通过微博、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员工自我管理委员会等方式,让员工勇于说出内心诉求,然后将这些诉求以灵活的方式运用到规章制度当中去。   【文章来源和:中人网】
    观点
    2014年08月27日
  • 观点
    HR售前满意度:Oracle赢在销售 金蝶战略收缩用友出现明显短板 宏景表现稳定 国内HR市场的竞争梯队从售前服务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相比其他管理软件,国产品牌在HR领域中将看家本领都给快丢掉了。这一环节中,四大厂商的表现都只能评价为一般,但国内厂商更惨不忍睹。本来国产软件厂商在销售方面是最强的一项,但在这最有优势的一项中,国产软件完败,已经预示HR市场拱手相让国外品牌的境况,从侧面反映出国内HR市场规模仍然很小,处于初级阶段,同时也反映出国产厂商对HR市场的投入程度不足。而Oracle尽管表现一般,但由于竞争对手疲弱,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     金蝶的评分相比去年有所下降,这与其战略相关。金蝶的HR系统主要是其ERP大集团客户的伴生产品,作为企业综合解决方案而出现,但金蝶转型云端主攻中端市场,所以伴随EAS的HR业务也急剧收缩,售前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售前能力的下降也在意料之中,不过在这售前服务表现中依然能稳占国产品牌前列,可见金蝶本身对销售的培训根基牢固。     与金蝶争锋相对的用友也仅仅比金蝶略好一线,这还是建立在用友大力进军大型客户的基础之上,用友去年相比售前服务还有所下降,这与其销售团队不稳定有一定关系。用友HR前后几次升级和转型都没能获得成功,这也造成其业务部门话语权逐步丢失,销售团队新老更替断代,客户对其服务满意度只给出一般的评价。     在HR领域里最专业的国内厂商当属宏景,不过经历多年的起落,宏景并没有在国内市场独领风骚,面临新技术、新的人才竞争,宏景产生了断层。在售前服务上的表现为老一批销售能力很强,新一批销售人员对行业了解不深,加上内部培训不足够,造成宏景在销售环节并没有体现出其最专业厂商的素质。     Oracle面对国产品牌的夹击轻松突围,尽管售前服务一般并且大有被国产品牌赶超之势,但伴随其在华业务重心转移,其销售能力会随着其他管理软件的加强而有所提升,且其转型较之国内品牌更快,相信售前服务的优势并不会立刻丧失。 根据移动化研究中心对样本用户的调研分析得出,用户对于HR管理软件在售前服务中,最看重售前的沟通能力、产品介绍能力、对客户行业了解程度以及方案设计能力四大关键销售能力。     总体来看,在售前服务各项能力中,国产品牌在各项能力中都处于劣势地位,虽然在每项能力上都落后不多,但综合能力上已经呈现出疲弱的态势。在沟通和产品介绍能力上,国内厂商与Oracle的差距并不特别明显,但在后两项能力上,国内厂商出现明显滑坡。     在对用户行业了解程度上,所有厂商均出现了明显的落差,但国内厂商在这一环节掉队现象比Oracle更严重,这样的现象与集团ERP满意度的现象非常接近,可见国内厂商在针对大客户的国际业务了解程度上还非常不足;在方案设计能力上,国内厂商与Oracle相比几无还手之力,可见在新人才的培养上,国内厂商显得不够重视。     国内厂商中金蝶、宏景的表现还算比较稳定,各项能力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漏洞。一个是这两家厂商的销售队伍较为稳定,尽管新人才的输送欠缺一些,但有经验的销售人员所占比例尚可支持一段时间,在沟通和产品介绍能力上不输Oracle。     用友的表现非常不稳定,在沟通和产品介绍能力上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与Oracle相比也不逊色,但在用户行业了解程度上出现严重的短板,因而直接影响到方案设计能力也一塌糊涂。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大关系来自己用友HR销售队伍的不稳定,频繁的人员调换不仅没有让销售人员得到系统的培训;同时,用户需求的变化加速,用友产品转型慢也造成销售难以为用户新的需求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从售前服务能力调研中发现国产HR品牌竞争乏力的趋势,来源于厂商自身观念的转变落后、销售人员稳定性差、内部培训不充分,这些因素导致国产厂商的优势能力反转为弱势。   【文章来源:人称T客】
    观点
    2014年08月26日
  • 观点
    清晰的CRM数据来自良好的移动体验 编者按:Andy Byrne是移动优先销售生产力平台Clari的创始人兼CEO。在创办Clari之前,Andy曾经是Clearwell Systems和Timestock创始团队的成员。     毫无疑问Salesforce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之一。然而,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转换将改变销售和营销的游戏规则,所以我们需要直接在CRM当中融合技术。     数据科学当然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从Salesforce日前对RelateIQ的收购可以明显看出,这个行业正在转向数据科学,希望通过数据科学实现一种分析和利用数据的先进方式。不过即使数据科学对CRM和销售生产力未来的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CRM的革命没有那么容易实现。销售人员的分析水平取决于他们系统获取的数据,为了确保销售人员可以获取高质量的数据,他们的平台需要同时拥有强大的后端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销售管理人员清楚知道,将移动平台的便捷和效率带到CRM和Salesforce是销售生产力的新前沿。《经济学人》在2013年的一次调查发现全球有33%的企业高管打算在未来三年大力投资企业内部移动应用。然而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因为到目前为止,在这些高管当中只有15%真正有做到大力投资移动应用。     在开拓移动应用方面,销售人员比企业的其他员工都要走得更前。那为什么不是所有的销售团队都有利用移动工具来提升生产力和效率呢?很多其他行业都已经适应了移动平台,在移动支付领域,复杂的付款信息输入过程已经被取代,有些应用甚至可以实现一键支付。还有用户只需通过一次点击就可以使用Uber或Lyft打车。但是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这方面一直进展缓慢,无法提供简单而自然的用户体验,这是CRM的一大痛点。     CRM数据输入的过程可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很多销售人员每周都会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来更新CRM数据。他们非常渴望数据输入的移动解决方案,最好还能帮助他们完成交易和提升利润。虽然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可用的选择,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应用的用户友好度都远远不如消费者应用,这样不仅会影响这些应用的普及,而且一直都无法解决数据输入滞后和不一致问题。     此外,企业正在迅速普及云端CRM和商业智能技术,希望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决策,但是这些决策的水平取决于它们的基础数据。因此,改善数据输入的流程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但是利用移动工具来修复数据输入问题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可执行的销售数据被储存在多个数据库当中:CRM、日历和电子邮件只是入门。成功的销售代表会利用LinkedIn来寻找决策人员;利用Evernote这样的工具进行记录;利用Box、Dropbox、Sharepoint等工具来储存参考材料,他们还会使用很多其他的工具。普通的销售代表会使用大量的应用来管理他们的工作流程。这些工具可以提升他们的生产力,但是他们也知道如果这些工具之间缺乏整合的话,他们就需要在每个应用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这些数据库包含了相互联系的信息,但是只有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价值——打开数据科学创新的大门,帮助销售人员和销售经理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交易。一个高效的销售生产力平台需要将不同的数据库联系在一起,整理好交易和客户关系的相关内容,帮助销售人员和销售经理认识到未来的机遇。     CRM系统不会消失,它们提供了销售人员所需的数据基础和工具,帮助他们进行报告和预测工作。但是他们还是需要完成一些工作才能从这些投入当中获取价值。数据科学当然是成功的一个要素,但如果没有移动优先的方法和对生产力的追求,这个“科学”也不能为你带来什么。(译:consideRay)   【文章来源:TC中国】
    观点
    2014年08月26日
  • 观点
    关注企业移动化建设的七大关键要素 如今,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了人类不可或缺的伴侣。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截至2014年,将有17亿台移动设备访问网络,浏览网络资讯。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普及正在开启移动应用新时代。苹果公司(Apple)凭借着iTunes应用商店成为了移动体验领域的标杆,让应用落户于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手中。2013年初,苹果便宣布了iTunes应用下载量高达400亿,仅在去年,用户注册数已达到下载量的半数。智能移动应用的陆续推出不仅让用户也让企业获益颇多。企业移动应用必须提供企业所期望的便利下载体验,也要满足企业的额外要求以使应用使用达到零风险。许多企业在面对移动应用及企业信息访问管理方面,略显得力不从心。   下述七大关键要素可帮助企业应对企业移动体系中应用数量激增的局面。 1. 部署:利用企业移动平台 企业打造移动化的首要步骤是部署企业设备和员工个人设备,以及各生产类应用。目标很简单:用户下载应用并可立即使用。应用信息载入、注册及启动等工作都由企业移动平台完成——服务器信息、登录信息或认证信息将自动推送至用户设备。     2. 配置:基于岗位角色与职责 部署与配置工作应齐头并进。企业员工的终极愿望是能够自由使用任何设备、应用及访问任何信息。理想的情况是,若员工使用企业派发的iPhone 或者 Android 手机,则企业可立刻根据员工的岗位角色与职责(财务、人力资源、销售等)配置相应的安全信息与适宜的商业应用。     3. 存放: 云端 VS. 企业内部系统(就地) 企业可自行选择信息与应用存放地。可存放于云端或就地部署于企业内部系统,或者两者适度结合。至于如何把握度,则无正确答案可言,但是IT部门必须清楚了解移动信息各部分的存放处,以及,最重要地是,谁有权访问这些信息。     4. 不局限于移动设备管理(MDM):管理设备、应用、信息及万物 IT部门必须控制移动设备对企业信息的访问。至少,在移动硬件丢失或遭窃的情况下,IT能够关闭设备、信息或应用。其中,关键步骤是制定配置锁定与安全策略。MDM软件可帮助IT集中管理,保护及部署移动数据、应用及平板电脑与手机类设备。从MDM到移动应用管理(MAM)到移动信息管理(MCM),这些系统将帮助企业保障设备安全,甚至保障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之下的所有设备的安全。     5. 安全:贯彻于整个生命周期 来自美国软件公司赛门铁克(Symantec)的一份研究表明:每年因移动安全问题而给企业带来的平均经济损失高达42.9万美元。因此,企业移动蓝图的每一部分都必须考虑安全问题。安全策略必须整合入初期移动策略以及移动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以灵活应对移动计算的后计算机时代。     6. 互操作性:采取跨平台措施 在移动企业中,所有设备、应用以及云服务必须能够相互识别及共享信息。企业在面对基于HTML的移动应用、Web应用及原生应用时,可采取以下三点来达到互操作性。     首先,跨平台支持。大多数企业必须实现对苹果iOS、谷歌Android、微软Windows以及BlackBerry系统的支持。     其次,后端连通性。例如:当所有的移动用户在同一种后端系统之下运行旅游管理软件Tripit时,企业应用需要在企业后端系统中运行。例如:客户关系管理(CRM)应用需要在企业自有的CRM系统中访问企业客户信息。请假类应用也必须在企业自有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之下运行。     最后,企业应用必须符合企业信息技术安全标准。员工将通过开放的互联网来访问企业数据,因此企业需要保护内部商业数据。     7. 移动应用:对外采购及或开发自有应用 移动化始于应用打造者,打造者可以是个体开发人员,或是欲开发应用的客户,或是某合作伙伴,或是企业内部开发团队。许多大型企业将从应用自主开发中大大获益。这些移动方案可利用各类应用与工作流程工具,使用界面来实时监管从销售至企业运营状况等全方面内容。     一些应用或许由企业内部打造及使用以解决某一特殊任务。另一些应用或许较标准化,并通过各种应用商店,如苹果应用商店(Apple App Store)、Google Play、 Windows Phone App Store 或者 BlackBerry World等进行出售。   【文章来源:人称T客】
    观点
    2014年0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