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招聘网站 Hired 有了新掌门 Hired 管理层近期做了一些调整:公司总裁梅胡尔·帕特尔(Mehul Patel)已被晋升为首席执行官,而前任首席执行官、创始人马特·米基维兹(Matt Mickiewicz)则出任首席产品官。   帕特尔曾供职于 Lyft、甲骨文、CNET 和 Kaggle 等公司,两年前加盟 Hired。帕特尔告诉我,这其实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种大规模调整。实际上,他透露管理层更迭计划已酝酿了很久,甚至在正式宣布之前,他本人就已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管理责任。   帕特尔说:“这并不是一次重大调整。”那为什么要选在此时做出这种调整呢?他补充说,“种种迹象表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我们开发出了适销对路的产品。我们的业务增长正在提速,所以更换首席执行官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帕特尔其实在今年 7 月份便已成为 Hired 的首席执行官,只不过他对自己的晋升相对低调(我认为,对于任何一个之前看到过他 LinkedIn 主页 的人来说,他们其实已经知道帕特尔获得晋升。)   Hired 最近还任命了该公司历史上首位首席营销官——朱尼·哈姆(Juney Ham),此人是投资顾问创业公司 Upside 的联合创始人。   在业务增长方面,帕特尔表示 Hired 自 2012 年创建以来,年营收始终以两倍的同比速度增长,预计明年的营收将达到 1 亿美元。Hired 已经在 9 座城市投入全面运营,还在另外 4 座城市进行试运营。Hired 刚刚签了一份租赁合同,在旧金山的 Mid-Market 区租用了 2.5 万平方英尺的办公地。 Hired 的客户包括 Facebook、Twitch 和 Uber 等公司。此外,据帕特尔估计,Hired 工程团队 95%的人员都是由该公司自己招来的,作为一家以人才招聘为主的创业公司,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Hired 表示,它会结合计算机算法和人为因素,以严格的程序对求职者进行筛选,所以雇主根本不必一份份地仔细查看厚厚几摞简历。接着,招聘企业会给求职者发来一封信,里面对他们将要获得的待遇做出细致描述,如果他们最终接受了这份工作,还将从 Hired 获得 2000 美元的奖励。   也许最为重要的是,求职者不用与试图填补某项岗位空白的招聘企业直接打交道,而是要与 Hired 人才顾问合作,他们会基于求职者的具体要求做出职业推荐。   Hired 最初专注于技术岗位,后来将业务范围扩大到销售领域。帕特尔表示,最终 Hired 可以被用于“营销人员、人力资源师、会计以及建筑师等——所有知识型员工应该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工作。”   Recruiting Startup Hired Has A New CEO There’s been a bit of a leadership shuffle at Hired: President Mehul Patel has been promoted to CEO, while the previous CEO, founder Matt Mickiewicz, has become chief product officer. Patel (who has also worked at Lyft, Oracle, CNET and Kaggle, and who joined Hired two years ago), told me this isn’t as big a deal as you might think. In fact, he said there was a longtime transition plan in place, and even before the official switch, he’d been taking on more and more business responsibilities. “It’s not a dramatic change,” he said. So why make the change now? “All the signs were this model is working and we have product market fit. The growth rate of the business is increasing, so it seemed like a good time to have the CEO transition.” Patel actually became CEO back in July, but the company has been relatively quiet about it (though I guess the promotion was apparent to anyone who looked at his LinkedIn page). The company recently hired its first CMO, too — Juney Ham, co-founder and investment advisor of startup Upside. On the growth front, Patel said Hired’s revenue has been tripling year-over-year since it was founded in 2012 and is projected to reach a $100 million annualized run rate next year. The service is fully launched in nine cities and in beta testing in another four. And the company it just signed a lease on a 25,000 square foot office in San Francisco’s Mid-Market neighborhood. Companies that have used Hired include Facebook, Twitch and Uber. Plus, naturally, Hired itself — Patel estimated that about 95 percent of the engineering team came in through the Hired service. Hired says it screens job candidates through a rigorous process combining algorithms and human curation, so employers don’t need to sift through a giant pile of résumés. Candidates are then wooed by the companies with “reverse cover letters,” they get transparency into compensation and they receive a $2,000 bonus from Hired if they accept a job. The service was initially focused on tech roles, but it has since expanded to sales jobs. Ultimately, Patel said Hired could be used “for marketers, for human resources, for accounts for architects — all knowledge workers should be able to find a job this way.”   来源:techcrunch  
    人物
    2015年09月20日
  • 人物
    印象笔记中国区总经理谷懿离职 [摘要]谷懿未透露离职去向,她称印象笔记中国注册用户已达到1500万。 印象笔记(Evernote)中国区总经理谷懿今日发微博称,将辞去印象笔记中国区总经理的职务,但她未透露去向。   谷懿在长微博中称,印象笔记中国注册用户已达到1500万,在中国的发展改变了硅谷对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只有失败教训的认知。   谷懿指出,印象笔记发展的四年里,中国创业公司从以前的抄袭美国,转变到现在每天都会有层出不穷的原创想法,对硅谷新一代创业公司提出了挑战。   今年7月,印象笔记创始人菲尔·利宾(Phil Libin)宣布辞去CEO职务,但将继续担任董事长,接替者为谷歌前高管克里斯·奥尼尔(Chris O'Neill)。   截至目前,印象笔记已经从风险投资人和私募股权投资人募集了2.9亿美元,据称其估值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为适应上市后的运营,该公司近期已经开始举行针对投资者的季度财报会议。   至于何时上市,利宾仍然是老一套说辞。利宾至少从2012年年中时就开始说,“可能在两年以后。”在利宾眼中,奥尼尔更适合带领公司上市。   据悉,印象笔记在全球193个国家拥有1.5亿独立用户,较六个月前的1亿用户有大幅增长。   以下为谷懿的长微博:   Move On   傍晚十点,看完微博上的几十封私信,回答完知乎上被问的几十条问题,转发给同事需要跟进的事项,突然想到,这是我最后有机会去作为印象笔记中国区总经理做这些事情。以后可能就只是保留狂热粉丝的身份了。过去的四年里,每天深夜刷微博刷印象笔记关键字的习惯,一下子真的不好改,人类不喜欢改变的本性在一件热爱的事情里尤其坚韧,但是,是时候,说再见,move on了。   想想从四年前的一穷二白,饭桌上提起印象笔记满桌子人的一无所知,到今天走到哪里,都有人说自己是大象的忠实粉丝。Evernote全球第二大市场,一千五百万注册用户(非安装量),每月节节上升的会员收入,这些在所有应用的通货膨胀数字里并不算大,但对于一个硅谷公司在中国的成绩来言,已属凤毛麟角的佼佼者。四年前,很多硅谷的同仁对于中国脑海里只有失败的经验教训,到今天,他们都因为Evernote重新认识,考虑,和执行中国的战略。   四年里,国内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前的把美国的模式抄到中国,到现在的每天层出不穷的原创想法。对于一家硅谷的公司,四年前,探讨的更多是哪些公司为什么退出;四年后,探讨的是该如何踏实地安营扎寨。面临的挑战,以前是质疑中国能否赚钱和法制的不健全,现在是担忧是否能够捋袖子和本土的创业公司一起拼速度。整个市场里,资本青睐的再也不是会讲洋文的洋和尚,用户讲究的是自己的需求有没有被更快满足,人才也更多地向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方向流动。这在战略规划、组织架构、执行速度和激励机制上都对硅谷新一代创业公司提出了挑战。四年前不易,四年后愈难。(腾讯科技整理)   很庆幸,自己作为早期的开拓者,为这些开了个好头,让国外的产品在中国喜闻乐见,让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本地化不再意味着是把产品做得更好看,而意味着是更加简单易用的功能,更加广泛接入的合作,更多层出不穷的创意,更快的用户服务响应速度。从2012年5月10日宣布道现在的这一路,我和我的同事们把印象笔记当成了自家的创业公司,全心全意扑到如何打造让用户满意的服务,从产品功能到在线支持,从社交媒体到线下活动,一个只有三十个人的小团队发挥出了三百人的力量。还记得大家深更半夜写来的感谢,微博微信上的欢声笑语,线下志愿者们的无偿帮助,北京马拉松一个个开心的笑脸,广州塔上一家老小捧场的热闹。一个只是用来记笔记的小应用,本应默默无闻地存在于手机上,却被所有使用它的人给予了太多的热情,太多的希望,太多的信任。   生活总要继续,这四年像是四十年,每每看到之前的照片,总觉得已有一世之长,因为过得太努力。还记得做过性格测验,自己是个十二分的开拓者,对于开拓者来说,成就感来自于对于未知的探索,一件新的事情,一片新的土地,一座新的山峰,甚至一个新的星球。离开,满是遗憾,却欣喜地期待,无知的未来。  
    人物
    2015年09月02日
  • 人物
    硅谷,这就是你需要的女老板名单 导语:The Boardlist旨在为CEO们提供更简便的系统,以寻找匹配他们需求的有资质的女性董事候选人。 本周,供职于硅谷多年的Sukhinder Singh Cassidy发布了一个新的数据库:The Boardlist,帮助那些初创企业的CEO们寻找有资质的女性,进入他们的私人董事会。这份名单由旧金山湾区的50多位知名科技产业业内人士和风险投资人共同提名,囊括了600多名女性领导人。   编纂这样一份名单的初衷,是希望它能够为一些渴望在创业初期为董事会引入多样性的公司提供有效资源。Cassidy说:“企业家们经常把所有经历都投入在商业运营之中,却没有获得顶尖人才的简便通道。”每当他们为填补职位空缺而征询意见时,却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The Boardlist旨在为CEO们提供更简便的系统,以寻找匹配他们需求的有资质的女性董事候选人。该数据库目前还在测试阶段,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分类中寻找相关人才——比如专业领域的、产业方面的、公司经营与董事会事务等等。   Cassidy告诉WIRED:“在公司的早期发展中,寻找多样化的董事会成员,对于促进多样化的企业思维有巨大帮助。” 重大损失 到目前为止,科技领域中的女性角色仍然是稀缺的。大约一年以前,从Google开始,各大公司开始公布其员工的性别与种族构成数据。其后,Facebook、Pinterest、Twitter、Amazon和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也相继效仿。公布数据颇为“惨不忍睹”,而一年之后的今天,情况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善——特别是在管理层水平上。   对于初创企业也一样:作为视频购物网站JOYUS的现任CEO,Cassidy得出的数据则是,只有约1/4到1/3的私人科技公司拥有女性董事会成员。   许多人抱怨所谓的“渠道问题”,并表示雇佣有资质的不同种族、性别的员工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太难找了。可是,如果没能把多样化放在首位,对企业来说是个重大的损失。一份来源于麦肯锡的可靠研究报告表明,拥有更多不同性别员工的企业更具有竞争力,那些盘踞在拥有性别多样化员工构架前1/4的企业总能获得比国民产业数据的平均值高约15%的金融回报。而这样的分析结果证明了Cassidy所说的,The Boardlist的确是一个相当有用的工具,尤其对那些渴望提高竞争力的企业来说。   公开信 两个月前,当Cassidy和其他59名女性共同发表一封公开信,意在批评新闻报道当中对科技女性所持的广泛的“负面印象”时,The Boardlist开始初步成型。   在信中,Cassidy写道:“这篇报道明确表示,硅谷的许多事例都可以证明女性完全没有贡献出其全部能量。但通篇都没有提到女性企业家们自身的经历。看过这样的报道后,人们可能会认为,女性员工不仅很难被发掘,她们本身就难以获得成功。”Cassidy称,如果更多女性领导人希望在这个行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就,那么这篇报道就得被好好拿出来讨论一下了。   Cassidy表示,这封公开信获得了巨大的正面响应,而人们渴望突出科技领域拥有卓越成就的女性成员的想法,促使了Boardlist的诞生。Cassidy最初的工作,就是和一些CEO以及企业家们沟通,请他们推荐10到30名能够被列入自己名单的女性领导人。这些被提问到的推荐者们,还要提供一些相关细节,比如某一名女性领导人能为一个企业生命周期的哪一段作出最大贡献(早期、中期、晚期等等)并且需要描述其人最擅长的方面。 网络效应 目前,只有被邀请人才能使用The Boardlist,Cassidy表示,还有工作没完善。在今年年底,她希望数据库中能够收录至少2000名候选人。   她同样承认,到目前为止,这个工具还不包括种族多样化的拓展功能。她表示,数据库还没有针对民族分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但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假设,在女性创始人中,民族多样化是很小的。”她说道,“几乎全是白人和亚洲人,而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比例是否会得到改变。”   如果说科技企业开始面临性别多样化挑战,那么种族多样化就早已经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去年,USA Today的一份报告表明,顶尖大学中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的黑人与西班牙裔毕业生的比例,是最终获得科技企业录用人数的两倍。本月,Mother Jones计算表明,Facebook、Google和Twitter全部黑人员工的人数加起来也不过只能装满一架喷气式飞机。   另一个棘手问题则是网络效应。由于The Boardlist最初始于一个核心人群,继而向外发展,那些没有在最初进入到名单里的候选人们可能会经历一个艰难的阶段。Cassidy说道:“在这种情况下的一个挑战,就是人们可能只会去找第一个他们认识的人。但我想,这个工具的一个作用,就是使人们能够更多元化地认识不同的候选人们。”   尽管它可能还不完善,Cassidy首要目的就是使它成为第一——一个史无前例的产品。她说道:“今天,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每个搜索结果页面都能显示出10名候选人。”     Silicon Valley, Here’s That List of Boss Ladies You Needed SILICON VALLEY IS under intense pressure to increase diversity. And what better time for companies to address the issue than at the beginning?   This week Silicon Valley veteran Sukhinder Singh Cassidy unveiled The Boardlist, a database to help startup CEOs find qualified women to appoint to their private boards. The list includes more than 600 female leaders compiled by more than 50 high-profile tech industry insiders and venture capitalists (both men and women)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1.   The thinking is that the list could act as a resource for companies who are looking to bring diversity into their boardrooms at earlier stages in their development. Entrepreneurs who are focused on growing the company are often too busy with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don’t have easy access to acquiring great talent, Cassidy says. Soliciting references to fill those spots are often ad hoc and time-consuming efforts. The Boardlist aims to provide an easier system for the discovery and matching of CEOs and pre-vetted female board candidates, letting users of the database (which is in beta for now), dig into categories like functional expertise, industry, company stage, and board experience.   “There’s a big opportunity early in a company’s life cycle to get diverse candidates in the board room and promote diversity of thought,” Cassidy tells WIRED.   Losing Out The story of the paucity of women in technology is familiar by now. About a year ago, beginning with Google, companies started to release data on the gender and racial makeup of their workforces. Facebook, Pinterest, Twitter, Amazon and other big-name companies followed suit. The results were dismal, and a year later, the needle still hasn’t moved by much—especially at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the same holds for startups: Cassidy, currently CEO of video shopping site JOYUS, estimates that between only about a quarter to one-third of private tech companies have a woman on the board. Many blame the so-called pipeline, saying it’s difficult to hire diverse candidates because qualified candidates are hard to find. But in failing to make diversity a priority, organizations are losing out. Considerabl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companies with more gender diversity outperform their competition—according to McKinsey, companies in the top quarter for gender diversity are 15 percent more likely to have financial returns above their national industry medians. That makes the Boardlist a real tool, as Cassidy says, for businesses aiming to improve performance.   The Letter The Boardlist started coming together around two months ago when Cassidy and 59 other women published an open letter that, among other things, criticized what Cassidy called the domination of “negative signals” in press coverage about women in tech.   “The narrative rightly identifies that many of the issues in the Valley that demonstrate women are not yet contributing at their fullest potential here,” Cassidy wrote. “But absent almost entirely in this coverage is the experience of women entrepreneurs themselves. Looking at the press, one might think women are not only hard to find, but struggling to succeed.” If more women leaders hoped to progress in the industry, Cassidy argued, that piece of the story needed to be a big part of the conversation.   The response to the open letter was overwhelmingly positive, Cassidy says, and the idea of highlighting the accomplishments of such highly credible women in tech set the stage for Boardlist. Starting with her initial network, Cassidy reached out to CEOs and entrepreneurs and asked them to nominate 10 to 30 female leaders to start the list off. Those who nominated candidates were also asked to provide details about what stage in a company’s life a candidate might be most suited for (early, mid, late, public) and a description of where they excel.   Network Effects At the moment, access to The Boardlist is still invite-only, and Cassidy says there’s work to be done ye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she hopes to include more than 2,000 candidates in the database.   She also acknowledges that the tool’s utility so far doesn’t extend to racial diversity. She says the list hasn’t been analyzed yet to determine the ethnic breakdown of its candidates. “But if I had to give you a hypothesis … ethnic diversity is very low among female founders,” she says. “It was predominantly white and Asian, and I don’t know that I would expect that ratio to change.”   If the tech industry has struggled with gender diversity, racial diversity has been an even more serious problem. Last year, a report from USA Today found that top universities turn out black and Hispanic computer science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graduates at twice the rate leading technology companies hire them. This month, Mother Jones calculated that all the black employees from Facebook, Google, and Twitter could fit onto a single jumbo jet.   Which points to the other knotty problem of the network effect. Because The Boardlist started off from an initial core network and grew outward, candidates who weren’t plugged in from the start could have a harder time making the list. “One of the challenges in this environment is that people go to the first person they know,” Cassidy says. “But I think the way this tool fits in is it gets you beyond that one-degree of separation for candidates.”   Though it may not be perfect, Cassidy says the top priority now is putting the product out there in the first place—a product that hasn’t existed before. She says, “Today, my first order of business is that I want there to be ten candidate results on every page.”   1CORRECTION 3:00 PM ET 07/16/15: Due to an editing error, this article incorrectly stated that The Boardlist included more than 600 female leaders, endorsed by 800 of their peers. It has been corrected to show that there were over 50 people who contributed to the database. (There were 800 endorsements in all, because some female leaders were endorsed more than once.)   来源:wired
    人物
    2015年07月20日
  • 人物
    京东高级副总裁张晨成金蝶软件非执行董事 [摘要]张晨拥有近二十年软件行业研发和管理经验,此次进入金蝶董事会担任非执行董事,必然肩负有深化京东与金蝶合作的意义。 金蝶软件今日宣布,委任京东高级副总裁张晨为金蝶软件非执行董事。这也是京东出资13亿港币现金(约1.71亿美元)认购金蝶约10%股份的后续动作。   资料显示,张晨拥有近二十年软件行业研发和管理经验,在雅虎公司任职长达18年,由其主导开发的雅虎通(Yahoo Messenger)产品曾成美国排名第一的即时通讯工具。   之前,张晨亲手建立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并担任总裁,负责科学驱动的广告与个性化产品、移动平台及应用开发以及云计算等核心研发工作。   雅虎北京研发中心于3月18日宣布正式关闭,最终张晨选择加入京东,其核心团队成员也陆续加入京东。张晨则担任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负责京东商城技术研发体系工作。   根据此前达成的协议,双方将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基于云服务的ERP整合解决方案。金蝶CEO徐少春曾表示,将整合双方企业客户和用户资源,发展金蝶与京东电子商务及仓储物流解决方案,加速推进金蝶云服务业务。   京东集团CEO刘强东表示,希望探索将京东电子商务和物流IT方案与金蝶ERP解决方案相集成,将整合方案迁移到企业云平台,以更好满足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企业级解决方案需求。   分析人士认为,张晨进入金蝶董事会担任非执行董事,必然肩负有深化京东与金蝶合作的意义。另据了解,金蝶软件另一非执行董事为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   来源:腾讯科技
    人物
    2015年05月27日
  • 人物
    Zenefits 的 CEO Parker Conrad 在Quora 上收回了一份Offer 情况是这样的: 有个用户同时获得了两份 Offer,分别来自 Uber 以及企业级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Zenefits,他很难取舍,就在Quora(美国版知乎)上提问,还列出了自己对这两份工作的看法,包括正面和负面:对加入 Uber 他列出了3个正面理由和1个负面理由,对加入 Zenefits 他列出了6个正面理由和1个负面理由。 具体可以看这里:https://www.quora.com/What-is-the-best-way-to-start-my-career-Uber-or-Zenefits Zenefits Pros Zenefits has a great team. I really enjoyed talking to the people. They are people I think I would be more happy to work with I definitely think I can add more value to Zenefits. I have some great ideas that I will hopefully be able to pitch to upper management. Upper management is accessible. I can speak to top people (CEO, CTO) which is really nice. The job itself allows for more creative freedom, and with it more responsibility. However, it isn't as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At Zenefits, I will be more of a developer than an engineer (thats what I think at-least). Zenefits seems to be really aggressive in trying to keep me. They have tried really hard to make me choose them over Uber. And they are paying me a better salary by about 15k (where Uber completely refused to negotiate). They also have an office in Canada, and they have promised to relocate me there if I don't get the H1B visa. When I asked Uber about this, I was told that it depends entirely on the performance review and manager (basically whether I am worth the trouble of relocating). Zenefits seems to be claiming that if I am an employee there, they will help me out and get my back. Cons My biggest problem with Zenefits is that it isn't a buzzword like Uber. Most people won't know what Zenefits is (or so I think). I think that this isn't as exciting a brand name to have on your resume when applying to the likes of Google. I would really love to get some new perspectives into this. Thanks! 不幸的是Zenefits 的 CEO Parker Conrad 看到且回复了这个问题,同时收回了已经发出去的offer! 从 Quora 用户的投票来看,很多用户并不支持 Conrad 的这种行为。他的回答尽管获得了1200多个支持,但仍然排在非常后面。靠前的回答都对他提出了批评,排在第一的回答获得了1500个支持。 并且,很多人开始认为 Zenefits 并不是一个适合提问者工作的地方。我想现在这名用户也不需要再烦恼了,因为加入 Uber 已经成为了他唯一的选择。有意思的是,目前排名第二高的回答来自一名 Uber 员工,劝说这名匿名用户加入自己所在的公司。    
    人物
    2015年05月11日
  • 人物
    李善友:不可知的未来,你首先假设你所有的预测都是错的 演讲|李善友教授 整理|念念回响笔记达人团 成员:小念念、东吴会谈、Della、Lifen、尽欢颜、菜心、Jessie等研习社同学 演讲内容:互联网世界观;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方法论;基于关系的商业模式 根据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微信号:dfscx2014)2015年5月9日深圳站:李善友教授专场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一、跳出原有系统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学习社群和自组织,这一年,我们的课程不断迭代。 一年后,我们为什么把题目换成《新科学与互联网世界观》呢?今天,全人类的重大课题是:从工业时代向互联网时代大迁移、大移民。我们最需要的改变是什么?是思维!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德鲁克说:“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 今天,我们探讨的讲不只是现象级的互联网思维,而是哲学上的互联网世界观。 罗辑思维罗振宇有一句话:“水生动物不要羡慕陆生动物的四只蹄子。真正要解决的是生出一个肺,而不是用自己的腮来呼吸。”意思就是说:海上生物羡慕陆地生物的奔跑,但不应该羡慕。如果你不了解底层模式,别人家的现象对你没有用处,我们要挖出现象背后的思维。我们了解时代的底层代码,很多现象你就会看得很轻松、容易。 歌德尔是非常聪明的人,是普林斯顿学院的高级研究员,也是爱因斯坦的好朋友。他提出了一个摧毁数学完美性的设想,即不完全性原理:“任何一个系统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如果你想做好一个系统,内部一定要逻辑自洽,如果有建立一个内部逻辑自洽的系统,它出了边界就一定是失效了。这个已经不是对数学模型系统的颠覆,而是对一切系统的颠覆。 你总认为你的系统是包含一切的,在哪里都是有效的。但是这个系统一定有bug,你也许能发现和意识到,但未必能解决它。只有跳到一个更大的系统,跳出来之后,才能把原来的系统和bug糅合在一起,这叫“跳出系统”。Bug是悖谬点,也是机会点。 举个例子:在过去1400年时间里面,大家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同时做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模型,也就是“托勒密地心说”,地心说指导了农业时代。直到有一个人,哥白尼,他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对劲。他本人不是科学家,他只是发现了学说的破绽,然后进行尝试,如果太阳是中心,而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话,这个破绽就没了,于是提出了“日心说”。这是人类第一次跳出地球看地球,从外面看地球,人类的科学时代来到了。哥白尼本身不是科学家,但被认为是科学革命的第一人,工业时代四个思想家的第一人。如果你能指出现有模型的破绽,你就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模型。 跳出原有系统,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伟大的事情,但是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跳出系统。系统之内是常识,系统之外是见识,见识比常识更重要。很多人只是遵循常识在判断,认为自己是独立的。如果你想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想要留下自己的印记而不是别人的脚步,那么就要:跳出系统。而遵循常识去做,只是随波逐流而已。 所以,我把这个称之为:“跳出理论”。今天和明天,全部内容都围绕这四个字来讲,这是课程的关键点,其它都是例子,我讲的是思维点,并不是现象。 举例而言:我们过去生活在工商业时代,管理方法被称之为“科学管理”,所有商学院都靠这个吃饭。发源于西方的“科学管理”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管理方式,但它依然有自己的bug,这个bug就是“创新者的窘境”。科学管理有它的边界,在旧有科学管理体系里面,只能发现窘境而无法解决,能跳出的人寥寥无几,不是他们错了,这是他们遵循的系统带来的。这个跳出来的部分,可以暂时称之为“互联网思维”,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边界,那么,通过什么桥梁可以跳出窘境? 科学和管理,是什么关系?科学仅仅是管理的一个形容词吗?“科学”其实是管理的底层思想和底层代码,“管理”这个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你问管理的边界在哪里,还不如思考科学的边界在哪里?所以这次的题目是“新科学与互联网世界观”。 对于科学,我是外行,但讲到科学,我讲两个人物故事:牛顿和爱因斯坦。1987年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牛顿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人,发表了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篇文章:《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篇文章指出了万有引力,他把天上星星运转的道理和苹果落地的道理放在一起。地上苹果砸下来的力量,和天上的星辰运转规律是一样的。亚里士多德说,天上运转事物和地上运转事物规律是不一样的,但牛顿说是一样的。这个理论对我们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 举例来说:1846年的时候,人类发现了第六颗行星:天王星。有数学家按照牛顿定律测算,结果发现:天王星正常实际运转的轨道,和牛顿定律计算出来的轨道竟然有差距。也许,我们认为牛顿定律错误了,但是当时的科学家一致认为不是牛顿错了,而是天王星转错了。大家一致奉“牛顿定律”为神律,然后考虑是否有另外一颗行星?根据测算,有一个英国人测算出来了,另外一个法国人也测算了,果然找到了第八颗行星:海王星。海王星不是人类看到的,而是被测算出来的,可见牛顿对科学界的影响有多大。 牛顿的墓志铭是:“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万物顿成光明。”这句话就可见牛顿牛逼到哪里去了。拿破仑问天体力学之父拉普拉斯说:“我听说在你的书里面没有上帝。”他回答说:“我不需要这个假设,我有牛顿就可以了。” 牛顿把大家从神学时代带到了科学时代。他原来是为了证明神的存在,没想到这个规律就是神。他给我们思维带来的改变就是:科学方法论。 科学无非是两件事:解释与预测。这是科学家的两个事情,它们已经变成我们工作最重要的两种行为。测量是牛顿科学的根基,牛顿科学的根基是科学测量。拉普拉斯说:“根据牛顿定律只要能够测量宇宙中所有例子的当前位置和速度,原则上就有可能精准预测任何时刻的情况。”于是,他提出了科学决定论。我们的未来和过去并不取决于神,而是笼罩在科学思维里面;我们整个日常生活都存在了决定论,知道现在的状态就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这个决定论基本上统治了科学界:知道原因以后,一定能知道结果。著名的经济学家斯图尔特穆勒说:“相似的原因造成相似的结果,有数据,就可以预测。” 而这两天的分享就是对这个思维的大批判。不好意思,我的课程从来不是讲主流,而是讲异端和对主流的批判。 线性思维不是对这个复杂世界的唯一描述。在牛顿的影响下,这个世界就像一个钟表,大家也把牛顿的思维当作“机械论”,也就是宇宙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机器,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未来是可知的。牛顿的世界观就是:“决定论、因果观、机械观、还原论、物质性、可测量、可预测、确定性。” 凯恩斯主义是在美国经济崩溃以后推出来的,之前大家认为经济是可以调整的,但他认为不行,要有一个外力推动。“经济体系并不能自如调解,只能借由特定政策工具(如财政政策),由外部因素来加以稳定。” 我们一直认为牛顿是一个科学家,其实他在思维上对我们的影响已经超过科学的影响。面对今天的边界,伟大的牛顿科学依然是有效的吗?牛顿科学是正确的,但却是不完全的。他的定律只是宏观物体低速情况下的规律。如果物质小到基本粒子,它所遵循的是量子力学,在真正的科学界里面,牛顿已经过时了,现在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我们高中学的是牛顿物理,很多人的脑子里对物理的认识是停留在牛顿时代,但其实,我们对物理的理解全错了。牛顿的物理已经成为今天世界观的底层。 接下来我来讲爱因斯坦。他是牛顿之后第一个站出来说他错了的人。1900年,物理学家开尔文说:“物理上已经没有未被发现的重大东西,剩下的一点未知事物。”5年后,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作为一名瑞士专利局三等技师每天要工作8小时,工作之外,仅仅凭借纸和笔,没有任何物理学实验,但做出了上个世纪到今天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他在那一年写出了6篇论文:第一篇是“光电效应”,16年后这个论文帮助他获得诺贝尔奖。同时提出了原子论、狭义相对论和公式。 10年之后,他把狭义相对论扩展到广义相对论。从牛顿之后,全世界最聪明的脑子都被笼罩在牛顿物理学,而爱因斯坦却刺了他几剑。 1、时间和空间,在更高维度是一回事; 牛顿力学讲的是三维空间,而爱因斯坦则在于四维空间,把时间加了进来。这是爱因斯坦从牛顿跳出来的第一次。牛顿说世界是绝对的,时间与空间、运动无关。 爱因斯坦16岁的时候想一件事情:“如果我骑着光去追另外一束光,这个时候光是什么速度呢?”他想了整整十年,最后答案是:光速的情况下,光是不变的!所以他说:时间是相对的,你运动速度越快,时间将会变得越慢,钟表不仅会慢下来,所有和时间有关系的全部事物都慢下来,包括身体的发育。 《星际穿越》中的桥段是这样子的:父亲在出发之前,女儿十岁,等他回来的时候,他保持年龄不变,但是他的女儿快老死了。   时间和空间在更高维度是一回事。在地球这个世界里面,空间跟爬山一样,在宇宙这个空间,时间也跟在爬山一样。量子理论也继续证明了这个观点。 2、质量和能量,在更高维度上是一回事; 在牛顿世界观,质量和能量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在爱因斯坦的世界里面,质量和能量是一回事,而且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3、质能造成时空扭曲; 牛顿说:引力来自于物体的质量。解释了:你跳起来为什么会落下来呢?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呢?但是很不幸,在爱因斯坦的世界里面,根本不存在万有引力,而是一个大质量的物体,它会导致周围的时空场弯曲,围着它的物体,自然往时空场去转。 1905年,爱因斯坦写出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写出了广义相对论。但是在大众领域都不知名,因为他的理论是不可验证的。他什么时候成了世界级的科学明星?是爱丁顿的发现。 人类如何了解137亿年的宇宙历史?在整个宇宙的范畴之内,地球不过是微尘而已。而地球这颗微尘中的微尘人物爱因斯坦竟然知道这么大的规律,难道大家不赞叹“思维的力量”和“跳出系统的力量吗”?伟大的牛顿已经深陷歌德尔的窘境,那么,爱因斯坦也会遇到窘境吗? 那就是量子理论的出现! 到今天,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还是没有办法融合在一起!量子力学是最成功的理论。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芯片,没有芯片就没有计算机,没有计算机就没有互联网,没有互联网就没有互联网思维,也就没有今天这堂课。量子力学贡献了30%的GDP,对我们影响太大。可惜,包括我们自己,对量子力学都毫无了解。爱因斯坦也是量子力学的开启人和先驱之一,但是,他在晚年成为量子力学最重要的反对者。 玻尔和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两大巨匠,但是彼此吵了30年。他们之间最重要的争论是:“上帝掷色子吗?”其实,顶尖的科学家关注的是哲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基于经典物理的哲学观,基本和牛顿一样:“物质实在性、决定论、客观性、因果律、光速、确定性。” 但是,成也思维,败也思维。爱因斯坦比牛顿强在从三维到四维,但哲学基础是一样的。爱因斯坦在晚年的30年,一直希望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在一起。 今天全世界唯一可能能把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结合在一起的是:M理论,他认为世界是11维的。除了4维空间,还有7维是被压缩在很小的空间里面。但是这个理论也没有获得验证。自然规律在高维上更简单,也就是要“跳出空间”。伟大如牛顿和爱因斯坦都不能跳出自己思维的遮蔽性,何况我们呢? 有一个著名的版画师,画出了一条龙:嘴巴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对于龙来说这是三维世界,而在我们看来这则是二维世界,以此反正人类自己,你认为你跳出系统了,其实根本没有,跳出系统和思维何其难? 对于创业者,最大的痛点是什么?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陷入习惯性。那如何跳出现有思维对你的遮蔽? 有一家公司从PC端的即时通讯软件(QQ),到移动端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它完成了跳出系统;有一家公司在软件时代屡战屡败到“软硬结合”成为领军,它就是小米。 如果你是创业公司的领导,或者自己创业,对你来讲,最重要的是从原来的领域跳出来。今天这个时代是四个时代合在一起的时代(农业、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如果你能够跳出系统,对你帮助极大。 任何新思想变化的时候,都有引导的异端,而只有异端会带来巨大的突破。中欧创业营的立意就是探索工商管理的边界。工商管理走了两三百年了,我们希望让拥抱互联网思维的人尽快掌握新的操作系统。 去年,华为召开了“蓝血十杰”表彰会。“蓝血十杰”讲的是美国空军统计部的人才,他们退伍后集体去找工作,去了福特各个岗位任职,这十个精英重塑了福特。这十位精英所抱持的是对数字和事实的始终不渝的信仰,以及对效率和控制的崇拜,是工商管理时代的精英,人们把他们当作现代企业管理的奠基人。 如果科学是管理的底层思维,那么,我们看到的科学管理是基于牛顿时代的经典科学,还是爱因斯坦和量子论的新科学?在过去350年的西方文化中,牛顿的机械物理学已经不只是一门学说,它成为整个西方过去主导的思维方式,整个工业革命和工商管理都是建立在牛顿基础之上的。它今天对我们影响最大,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一句:“工业时代就等于牛顿时代。” 《国富论》相当于资本经济的开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里面处处出现牛顿的影子。很多人说互联网只是工具,哪来思维可言?大家说怎么之前没有蒸汽机思维呢?在那个时候,同一所大学,瓦特正在学习制造蒸汽机,怎么可以说没有蒸汽机思维?蒸汽机思维不正式科学管理的机械思维吗? 泰勒在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讲的也是牛顿的科学。他是管理的鼻祖,但牛顿是他的宗师。数据(预测与计划)、流程(制度与控制)、科层(分工与组织)的概念,都是牛顿科学的根基在里面。 但是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面前,科学管理完全过时了。今天的社会科学者,大部分是文科出身,并不了解现代科学,而科学家正以比光速还快的速度前行。 最近一本书,《社会物理学》说:“我们一直在使用旧的思想底座,却浑然不觉。”所以在此我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互联网思维的操作系统是量子世界观和混沌理论代表的新科学。工业化思维的底座是牛顿世界观,互联网思维是量子世界观。我希望我有生之年从数学和逻辑思维上证明这一点。 互联网世界观有三条: 1、从决定论到概率论,关键词:认知。实际上讲的是:对创业的启示; 2、从事物性到关系性,关键词:连接。实际上讲的是:互联网新商业模式; 3、从还原论到整体论,关键词:自组织。实际上讲的是: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创新。 这次演讲的挑战在于:让文科生听得懂“量子力学”,让理科生听得懂“现代哲学”,让所有人理解“互联网思维”。 我们不要在现象层面、不要在影子上去追逐,我们要从思维上去探索。咱们既不是传销、也是不励志,更不打鸡血,而是要安静的思考、理性的态度、怀疑的态度,做深度探索。 先推荐三本书:《领导力与新科学》、《物理学之“道”》、《链接》。 很多人提醒我:你为什么用如此复杂的方法,解释一个如此简单的东西呢?你把道理告诉我们不就完了吗?如果是江湖术士,这样就够了,但是对于一名学者来说,就不能这样浅层了。 亚当·斯密《国富论》开启了资本主义,开启了工商管理时代。如果我们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划时代的著作。对于中欧创业营和颠覆式创新研习社,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奢望做出这本著作,但还是希望找到一套逻辑自恰的理论告诉大家。不过先说明一下:我讲的都是错的。第一,我说的可能真的是错的,因为我不讲主流,只讲异端,我只是按照我的理解来讲,我劝各位千万别听我的,按照我讲的去做,可能死得更快;第二,我希望各位听我的课之后,来提出我课程的边界所在。 二、网络思维和互联网世界观:不可认知论是认知论的最高层次 1、互联网世界观:从决定论到概率论   光,是粒子,还是波?粒子是空间上确定的点,波是在空间中的能量。1704年,牛顿做了一个实验,为了证明光是微粒。麦克斯韦是牛顿和爱因斯坦中间的一名科学巨匠,1856年他提出:光是电磁波。 爱因斯坦提出:光是量子,提出“波粒二象性”,也就是光既是波,又是粒子。两者在同一维度不是一回事,在更高维度的情况下竟然是一回事。 然而,如果量子理论所揭示的“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概率的,而不是决定论的”,这是爱因斯坦所不能接受的一点。薛定谔方程是十大方程第六名,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生性风流,他和他妻子每年冬天都会去滑雪圣地度假,有一年他和他妻子吵架后一气之下去了,然后呆了三个月时间,在那里,他提出了薛定谔方程,让量子力学定量化出来。 对于薛定谔或者爱因斯坦这样经典科学家,他们认为波是真实存在的波,比如磁场波、电磁波,但是哥本哈根玻尔说:“它是一个概率波,不是真实的波。”爱因斯坦恼羞成怒,他说:“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从量子力学最早的奠基人反而成为了抨击者。但后来有无数事实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那么,粒子到底在哪里?它取决于你。粒子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人的观察。如果你观察它,它会从既是粒子又是波的状态,变成要么变成波,要么变成粒子。在微观世界里,客体的存在状态取决于主题的观测。薛定谔做了一个假想实验:在密封的箱子里面,有一个基本粒子,它有可能裂变,也可能不会裂变,它如果裂变,就会引发毒气罐释放毒气,猫就会死亡。 在微观世界里,粒子没有观察的时候,放射性原子处于既衰变又不衰变的状态,那么宏观世界的猫也处于既活又死的状态。但是你一观察,粒子要么裂变,要么不裂变,然后猫要么死,要么活。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唯心论,而不是唯物论。真如,既不存在,又并非不存在,又并非不是同时存在和不存在。 观察,竟然成为新物理学的核心。海森堡24岁的时候写出了方程,他是第一个给量子力学写出方程式的人。26岁写出了赫赫有名的不确定性原理:“物质的基本状态是不能测量的。”爱因斯坦的重大震撼是:“就好像人的脚下被抽空,看不到哪里有什么可靠的基础,没办法在那上面建立什么。”经典科学的根基是测量,新科学告诉我们:科学测量的底座已经不存在了。 爱因斯坦从科学上无法反驳量子力学,但是哲学上又无法接受“不确定性”。 他说:“月球没有我们的观察,难道就不存在了?”“心学大家”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如果你不看它的时候,它以波的状态存在,要么在,要么不在,你一观察,它要么在,要么不在。 不确定原理和混沌理论,彻底推翻了拉普拉斯决定论。1986年的时候,剑桥卢卡斯教授教席莱特希尔爵士说:“现在我们深深意识到我们的前辈对牛顿力学那么崇拜,反而误导了公众绝对论是错误的。”我们的世界观已经从决定论时代到了不确定性的时代。这是我们世界观一次重大的升级。 如果量子科学是互联网时代的底座,如果所有预测都是错的,如果一切都是不确定性的,即“无常”,其带来的影响力量是不是非常巨大?现象层面的总结是经验,今天我想告诉你底层代码是:“不确定性。” 对我们直接的体验是:基于牛顿科学的经典管理,可能已经有了边界。牛顿科学和经典管理的底层代码是:确定性。商业计划书,今天还有效吗?十年计划、八年战略,今天还有效吗? 工业时代有相对稳定的环境,可以精准预测和分析。我们知道,创业无非两件事情:客户需求和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两者做出计划、执行、评估,这是我们经典时代最简洁的一张路径图,是最有效率的办法。“蓝血十杰”因为对数字的信仰,因此得了这个称号,他们考察经销商实力、广告效果等等,都需要数据来判断。他们在产品开发是外行,对资产负债表更在行,对成本比设计细节更在行。甲壳虫刚进来美国市场的时候,很多厂家认为只有屌丝才会买甲壳虫,但是“蓝血十杰”坚持调查,调查发现:新兴的中产阶级在使用甲壳虫。他们有钱、有消费力,所以值得开发这个车子,“蓝血十杰”坚持做了十四次的市场调查,得出最多的需求,从而帮助福特开发了“猎鹰”汽车,成为当年最畅销的产品,这简直是科学管理的完美体现。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底层代码已经是不确定性,我们今天是否还继续使用科学管理的方式呢? 不确定包括:市场不可知。我们有没有发现,专家的预测总是错的?创业初期商业计划书的数据总是错的? 案例1:阿里巴巴花掉头2000万美元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做出来,直到2003年非典火了电子商务,乘势推出淘宝; 案例2:360融资5600万美元,花掉4000万美元去做奇虎啥都没有做出来,为了对付雅虎助手,杀流氓软件,一不小心成功了。 这些都是不确定性中产生的牛逼公司。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不确定性指数正在以指数性增长。 罗辑思维CEO脱不花说了一段话:“今天占主流地位的传统管理理论都是基于高度确定性的控制,假设未来是不是确定性的,你必须学习用不确定的方式来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所有试图用确定性方法去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尝试都注定是失败的。” 所以,泰勒的方法,今天不灵了。 诺基亚为什么失败?诺基亚所在的电信网与苹果所在的智能网竞争,是两个时代的竞争。诺基亚是工业时代经典管理的领导者,是世界性大公司,在这个变幻的时代输了。诺基亚按照经典管理方式在努力地去做,但是输了,因为底层代码变了,思维底座错了,而苹果是互联网时代新思维范式的开启者。“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不可知论,是不确定性时代唯一的底层代码,不可知论是认知论最高层次。真正的哲学家,没有人同意“辨证唯物论”,当你对这个世界要准确观察的时候,你要先问你所戴的眼镜是不是对的?你的主观世界认知有没有到位?《三体》里面讲到:外面的世界想进攻地球,它需要飞400年才能到来到地球,于是它向地球发射了两粒“质子”,分别做人类理论的研究,使人类的思维被禁锢住。 海德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是一个物理学定律,但它在哲学认知论上价值极高,它使人类明白物质世界和主观意识不可分离。 从哲学上,康德提出“不可知论”,他是哲学的最后一位高手;从物理上,海德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从数学上,歌德尔提出“不完全性定理”。 不可知论不是消极,反而促进了科学的大发展。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科斯说:“市场经济建立在两个深厚的认知基础上:承认无知和包容不确定性。” 索罗斯的基金公司为什么叫量子基金?他说他自己不是投资家,而是哲学家。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在改变世界,这个世界是由认知组成的。这对创业的启发就是:基于认知的创业方法论。 现在是不可测量的,未来也是不可预测的,你的观察会改变现实,你的认知会改变未来。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测量本身参与了对客观世界的创造过程,对事物的认识创造出新的事物,现实是不可靠的,你的认知是可靠的。 《创新者的窘境》有一个章节标题是:不可知营销。你首先假设你所有的预测都是错的。所以,当你创业的时候,当你面对新的世界的时候,你首先要制订的是学习计划而不是行动计划。为什么我推崇精益创业?“精益创业”奉行的是对假设的验证,所有的未来只是假设和验证假设,精益创业提供了验证的方法:MVP(最小化可行产品),一步一步地去做。当你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做顺,你就能做更复杂的事情。 精益创业不是一个技巧,是这个时代的方法论。罗振宇说:“脚踩到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既然脚底下是滑的,滑到哪里算到哪里,去接受改变。 马化腾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人一上来就就想把摊子铺得很大,恨不得面面俱到地布好局,有些人习惯于追求完美,总要把产品反复打磨到自认为尽善尽美才推出来。这些做法在实践中经常没有太好的结果,因市场从来不是一个耐心的等待者,在市场竞争中一个好的产品,往往是从不完美开始出来的。我的建议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许每一次产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坚持每天发现,修正一两个小问题,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来了。” Steve blank说:“为什么精益创业改变了一切?”在传统行业,不成功,便成仁。砸锅卖铁去创业,这是传统创业的心态。精益创业的好处是:未必能让你更成功,但是能大大降低你成仁的概率。 Steve blank说:“小公司不是缩小版的大公司;如果不接触真实客户,完美的商业计划书往往是没有用的;除了前苏联,没有人用5年计划预知未来。” 千万不要相信人成功之后说的话!万丈光芒的乔爷爷,让无数人激动。iPhone1发布会的时候,把苹果自己说得无比牛叉,其实,当时只有5台样机,而且运行龟速,满格的网络也是假的。真正大家开始大面积使用苹果手机是iPhone3,它刚开始也是一台丑小鸭,但是苹果手机会自己慢慢长大。 精益创业翻译自“Lean Start-up”,这个翻译的味道不对,容易让人想到“精益生产”,其实它的关键词是“PIVOT”(及时调头)。硅谷这两年流行:“Fail cheap、Fail fast”(快速验证、快速迭代)。今天是方生方死的时代,你需要验证。 仁鑫说:“最大的浪费不是上班时间刷微博,不是花了广告费但是没有效果,不是办公室租大了空在那里,而是我们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人喜欢,没有人用,这才是真正的浪费。” 速度是创业公司最最重要的,Steve blank说:“隐形开发模式越来越不被看好。”如果你想的东西很容易被抄,还算什么好想法? 《三体》里的名言:软弱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承认无知没有什么丢脸的,傲慢才是。刀塔传奇CEO王信文说:“过去怎么想的都不重要,对不起我昨天错了,因为今天是不确定性的。”保持一个新鲜的心灵,你过去的成功可能为成为今天的障碍。你不需要一个远大的想法,你需要一个近期的原点。成功也罢,失败也罢,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认知,基于认知前进。 创业最大的恐惧是对失败的恐惧。但是,应该要有失败,虽然不堪回首,虽然一帮人的青春、时间给了你,但你可以获得认知啊,在这种认知情况下,失败,so what? 今天的方法论已经从计划到认知、规划到演化,产品是演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我们不可能知道半年后的产品形态,规划是骗人的。你把自己逼到一个极致和绝境的时候,就会走出来。 《新科学与领导力》说:“现在很多先前崇尚规划的学者都在谈论战略思考,而不是规划。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预测能力,而是要懂得如何洞悉那些正在发生的事物,并从已发生的事物中悟出道理,成为学得最好、最快的学生。” 你的计划如果做的越长久,可能死的越快。为什么长期计划失灵了?KK说:“所有的长期预测都是错误的。” “科学绝对论”者拉普拉斯说:“原则上未来是可以预测的。”身为计算机的先驱,约翰冯诺依曼主张:在给与足够的全球的全球数据和超级计算机之下,便能够提供某时某地正确的气象预测。 但是,实际上可以吗?蝴蝶效应,是混沌理论的标签现象,它帮助我们揭示了:混沌无处不在。混沌理论是上个世纪除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外的第三大科学贡献。 KK导师说汉默早年组织了几个反叛的科学家叫做混沌社,法默发现: 1、看得远并不意味着看得好; 2、进行一次有用的预测,用不着看得太远; 3、即使是一点点有关未来的信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可见,整体不可预测,但局部可以预测;长期不可预测,但短期可以预测。不要忽视短期的预测。 Uber的逼格比其它软件似乎更高,你觉得要点是什么?是灵活性!Uber没有任何长期计划,只会去忙这一周的计划,或者下一周的计划。很多活动从筹划到执行,基本只有一周的时间,只有这种灵活性,所以人无法去预测,并且有很多惊喜感。这个对做品牌形象有很大的提醒。 这个世界这个月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才能做有温度的变化和调整。你会发现,灵活性才会到来创新和创意。 所以,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会呈现。 我做中欧创业营也是一样,踏踏实实办好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不就获得认知了吗?不就自然引导出下一步来了吗? 关注 @念念回响,请浏览李善友教授《新科学与互联网世界观》第二篇章~
    人物
    2015年05月11日
  • 人物
    【HRTech】硅谷一周投融资:专注大学生求职的垂直招聘网站Campus Job获A轮780万美元 作者:吴戈  原文标题:【硅谷一周投融资】演唱会订阅 Jukely 获种子轮 800 万美元;社交购物电商 Lyst 获 C 轮 4000 万美元 (本文经HRTechChina编辑,整理) 来源:公众号《硅发布》(搜索“硅发布”或“Guifabucom”) 本文已得到授权发布 硅发布是个总部位于硅谷的内容团队,旨在向中文读者报道美国第一手的科技前沿趋势。   企业沟通工具 ChatWork 获 A 轮 250 万美元 社交网络公司Chatwork创立于 2012 年,致力让企业用户可以更好沟通及共享文件,资料据悉,目前在 183 个国家服务超过 66000 个客户。总部位于日本和加利福尼亚,该公司今日宣布已从GMO Venture Partners募集到了3亿日元融资(约合250万美元)。这是这家新兴公司获得的第一笔投资。这笔投资将会用于产品研发、员工雇佣和美国及欧洲的企业扩张。   Chatwork的全球产品经理Hayato Ishida透露:“云服务在各领域都有了显著增长,但商业交流仍对电子邮件依赖较大,世界上许多非技术性的商业人士认为电子邮件是交流的最好也是唯一渠道。对于他们来说,同时使用多种交流工具更为困难,因而我们提供了一种服务,能用一种交流工具满足他们的全部需求。”   Chatwork的最大市场位于日本、越南、台湾和菲律宾。当前支持的语言有英语、日语、简体和繁体中文以及越南语。Ishida说今年年末之前会开发更多语言功能。   大数据 DataTorrent 获 B 轮 1500 万美元 致力于提高数据分析速度的大数据初创企业DataTorrent创立于 2012 年,这家初创企业声称可以将数据处理速度从实时提高到“现在时(now time)”。创始人Phu Hoang说该公司的系统每秒钟可以处理千万个数据项。企业可利用DataTorrent来处理、监控、分析持续生成大规模非结构数据并采取行动。   目前拥有超过 250 家运营商开源库,可促进快速应用开发并培育开发社区。此轮由 Morado Venture Partners、August Capital、AME Cloud Ventures、GE Ventures 和 SingTel Innov8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238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团队扩建。   大数据储存方案商 Infinidat 获 B 轮 1.5 亿美元 Infinidat创立于 2009 年,由存储界的老兵Moshe Yanai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以色列城市Herzliya,现有员工200人。Yanai本人从1970年代开始就从事存储方面的工作,被认为是现代EMC的鼻祖之一。此前曾创办过另一家存储初创企业XIV,2008年被卖给了IBM。这次他创办的Infinidat依然干的是老本行,旨在以低廉价格提供下一代的企业级混合存储。   Infinidat目前申请了100多项软件专利,18个月前推出了企业级统一存储产品InfiniBox。这款产品在19英寸标准机架满配42U的情况下可支持2PB的存储,功耗仅为8KW,且宣称可用性高达7个9(99.99999%)。为了平衡性能与成本,InfiniBox结合了大量的6T旋转型磁盘与闪存(38T),且支持块存储、文件存储以及对象存储,据称现已拥有财富500强用户。   此轮由 TPG Growth 完成,目前共融资 2.3 亿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团队扩建。   学生兼职/实习平台Campus Job 获 A 轮 780 万美元   创立于 2014 年,Campus Job是由两位宾州大学的毕业生Liz Wessel和JJ Fliegelman在2012年建立的平台,两位创始人在大学时都曾经担任过一些大公司的校园大使。同时,Campus Job想做的事,就是打破这个怪圈,解决大学到职场过渡难这个痛点。   Campus Job平台学生端完全免费,大学生需要使用学校邮箱注册,并填写学校、成绩、专业、经历、爱好等个人信息;平台在企业端则是收费的,企业可以填写目标雇员的筛选标准,比如毕业学校,GPA,专业、掌握的语言等,Campus Job会从注册学生中筛选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企业则需付一定费用解锁合格候选人简历,费用通常为8-12美元/人不等,每则招聘广告收费240美元封顶。   目前大学生和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对接的工作类别包括:一次性工作(一日以内)、校园代表和品牌大使、春季学期实习/兼职、暑期实习/兼职和大四学生的全职工作。   在众多招聘网站中,Campus Job瞄准的是“大学生求职”这个细分领域(国内类似的产品,还有探鹿、兼职猫、微兼职等,同样以大学生兼职做切入点)。幸运的是,两个核心创始人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整个公司的团队也非常年轻化,不管从网站交互设计,宣传视频,还是地推手段上,都能看出他们对这个年龄段用户的了解。   两个创始人表示,“希望我们的品牌使学生有真正的共鸣,并且他们会非常乐意收到来自我们的信息”,为此,他们会“竭尽全力使用户感到惊喜和愉快”,不管是通过赞助校园活动,还是分发礼包,或是利用校园大使进行地推。事实上,Campus Job的很大一部分校园大使,正是通过自己的平台招聘到的、认同公司价值和氛围的大学生。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Campus Job不止提供可以丰富学生简历的大企业及创业公司实习职位,还有大量可以帮学生赚取零花钱或拓展兴趣的兼职职位,比如保姆、DJ、酒保、兼职作者等等。   Campus Job是Y Combinator 2015年冬Demo Day的项目之一,并于几天前获得了A轮780万美元的融资,在去年9月Campus Job获得过96.8万美元的种子资金,截至目前公司共获得3轮总计900万美元融资。     客户管理软件 NetBase Solutions 再获 E 轮 900 万美元 NetBase Solutions创立于 2004 年,提供社交媒体分析方案帮助企业的商业发展。 为企业用户提供客户社交信息监测、分析及与客户实时沟通。由IntelliCap(一家独立的研究公司)提供的投资回报率数据表明,NetBase为客户提供的投资回报率十分可观。同是传统方法采集社交媒体资料的方式我们可以减少34%的费用,至于时间,会比之前花在公关上少20%,多方面提高产出。   目前客户包括可口可乐、Kraft、惠普、ESPN 和 Taco Bell 等。此轮由 Thomvest Ventures 和 ORIX Ventures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516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企业用户扩展。   云端 CRM 软件 Signpost 获 C 轮 2050 万美元 Signpost创立于 2010 年,基于云端服务帮本地企业维护管理客户关系,通过邮件、电话、社交媒体及交易数据抓客户信息形成客户完整档案。此轮由 Spark Capital、Scout Ventures、Georgian Partners、OpenView Venture Partners 和 Launch Fund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366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企业用户扩展。   IT 分析软件 Rocana 获 B 轮 1500 万美元 Rocana创立于 2014 年,为企业 IT 部门提供分析软件服务,帮 IT 人员管理数据中心数据及维护运营,前身为 ScalingData。此轮由 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Toba Capital 和 Paul Sagan 共同完成,目前共融资 1940 万美元,新获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团队扩建。  
    人物
    2015年05月05日
  • 人物
    Uber针对学生推“一键叫CEO”活动,这更像是场别出心裁的“招聘形式” 据@Uber优步北京 官微,今明两天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可以用Uber打CEO(打车的“打”)毛遂自荐了。   据介绍,在名为UberDream的活动期间,学生可以通过Uber App叫车。车上坐有来自印象笔记、LinkedIn、Uber、节操精选、穷游等16家公司的高管,学生叫车成功即可上车与这些高管进行简短交流,递上简历,争取实习或工作的机会。与其说这是Uber的校园推广活动,在招聘界人士看来,这是一场别出心裁,有趣的,且可以值得借鉴和效仿的招聘活动。 正值毕业生马上要相继毕业离校,目前也正处在一个金三银四的招聘月中,许多HR以及公司也都处在一个“抢人”的状态中,而应聘者们也都处于找工作的状态中。之前,小编就听说过某家公司的总监定期去开“专车”,为的只是能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人才。   招聘形式多样化,小编认为这是个未来趋势,除了运用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的招聘系统之外,招聘形式的多样化更像是场“头脑风暴“。
    人物
    2015年04月24日
  • 人物
    亚马逊全球CTO眼中的云计算发展八大趋势 [摘要]沃纳·威格尔认为,云让一切变得智能化,同时将让工业物联网化。 沃纳•威格尔   亚马逊AWS是全球最大的公有云服务商,其技术的广度和深度甚至领先于谷歌、微软等跨国公司,能为客户提供超过40多种的服务,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库、分析、应用及部署等。   亚马逊AWS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要归功于一个人,不是CEO杰夫•贝索斯,而是被称为“引领云计算成为主流的功臣”沃纳•威格尔(Werner Vogels),他是亚马逊全球副总裁兼CTO。   威格尔负责推动亚马逊公司的技术愿景,以及全球范围内基于亚马逊的用户需求的持续创新。他是一名知名的博客写手,近期他撰写了一篇预测未来云计算发展趋势的稿子。   全文如下: 2014年,我们见证了云计算如何推动消费产品和企业级产品领域的伟大创新,而成为不同规模组织的新常态。如今,云计算已成为推动诸多企业创新的引擎。   其中不仅包括Dropbox、 Airbnb、Pinterest、Hailo、WeTransfer 和Soundcloud等新兴企业,也包括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壳牌、联合利华和 西班牙曼弗雷保险集团等成熟企业。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大量的中国企业也通过云计算加速了创新的步伐,更快的拓展国际市场。   小米正通过云计算服务全球范围的智能手机用户;远景能源通过云计算管理着世界各地的智能风场;猎豹移动通过云计算为全球的用户提供手机安全的保障。   毫无疑问,云计算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下是我总结的未来云计算发展的八大趋势:   第一,云分析将无处不在。 云分析几乎影响着每位消费者和每个商业领域。通常,消费者不会注意到云,因为云在不同的应用程序的身后提供支持。但云分析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从零售建议到基于基因学的产品开发,从金融风险管理到初创企业衡量其新产品的效果,从数字营销到快速处理临床试验数据,这些领域都通过借助基于云分析而达到新的水平。   AWS(Amazon Web Services)已经清晰的看到了这一趋势,因为我们的数据仓库服务Amazon Redshift已经成为公司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云服务。我们甚至发现,Amazon Redshift是许多企业使用的第一个云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解分析对其发展的作用,我们预计该服务能够在2015年实现爆发式增长。   第二,云将实现自助分析。 过去,组织内部的分析系统处于旧式IT的最顶点:在专用硬件上运行一个集中式数据仓库。在现代企业中,这种情况是不能接受的。在帮助业务部门变得更加敏捷、更快速地响应业务需求并开发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方面,分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种集中式、不够灵活的旧式数据仓库模式往往使企业用户陷入困境。而基于云的分析完全改变了这种情况。   业务部门现在借助云服务的资源,在云中迅速创建自己的数据仓库,并可根据其需求和预算选择数据仓库的规模和速度。它可以是一个在白天运行、拥有2个节点的小型数据仓库,也可以是一个仅在星期四下午运行几个小时、拥有1000个节点的大型数据仓库,或是一个在夜间运行,以在第二天向工作人员提供所需数据的数据仓库。   全球商业出版物《金融时报》如何使用分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金融时报》拥有120年的历史,已经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变革,它通过使用云来运行商业智能(BI)工作负载,得以分析所有报道,使报纸更加个性化,为读者提供更加定制化的阅读体验,彻底地改变向读者提供内容的方式。   借助新的商业智能系统,《金融时报》每天能够实时分析140篇报道,并提高完成分析任务的敏捷性,分析所需时间从几个月缩短到几天。此外,《金融时报》也扩展了其商业智能,以更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提供广告。通过使用Amazon Redshift,《金融时报》每天能够处理1.2亿个独立事件,并集成内部日志和外部数据源,为读者打造一份更加动态的报纸。   第三,云让一切变得智能化。 近来,一切都可以变得“智能化”—— 智能手表、智能衣服、智能电视、智能家居和智能汽车。绝大多数的智能设备的软件都是在云端运行的。   无论是家里的温控器、手腕上的活动跟踪器,还是漂亮的超高清电视上的智能电影推荐,它们都由在云上运行的分析引擎驱动。由于这些智能产品的“智能”存在于云中,这也催生了新一代设备。实现了路灯照明的智能化的飞利浦CityTouch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飞利浦CityTouch是适用于整个城市的智能路灯管理系统。它提供联网的道路照明解决方案,允许整个郊区和城市智能的地控制路灯照明,做到实时管理天黑后的环境。城市管理人员能够在人流量较高的街道上保持良好的照明,在恶劣天气或环境光线过暗时增加亮度,或者在人烟稀少的工业区调暗灯光。   这项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布拉格和伦敦郊区等地。CityTouch正在使用云作为后端技术来运行该系统,并从路灯上安装的传感器收集的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些数据使城市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天黑后城市的情况,并采用更有效的照明管理计划,避免过多的光污染对城市居民和野生动物造成不良影响。   第四,云分析将改善城市生活。 云分析能够利用城市环境信息来改善世界各地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芝加哥正在进行的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芝加哥是首批在全市范围内安装传感器来永久测量空气质量、光强度、音量、热量、降水、风和交通的城市之一。   来自这些传感器的数据流入云中进行分析,用于发掘改善居民生活的方式。芝加哥的“Array of Things”项目收集的数据集将在云上公开,以供研究人员寻找分析数据的创新方法。   许多城市已经表示有兴趣效仿芝加哥使用云来改善城市生活,并且很多欧洲的城市已经开始行动,比如英国的彼得伯勒市议会。彼得伯勒市议会公开其收集的数据集,让当地社区参与创新。人们将议会公布的不同数据集进行整合。   例如,人们可以把犯罪数据和天气情况关联起来,帮助议会了解在炎热天气中是否会发生更多的入室盗窃案,以便他们更好地分配当地警力,或把就医数据与天气情况关联起来,发现其中的趋势和模式。在云的帮助下,这些数据开始向大众开放,以推动创新。   第五,云将实现工业物联网。 当我们想到物联网(IoT)时,我们通常重点关注物联网对消费者而言意味着什么。但在2015年,我们将见证一个不同的物联网的崛起——工业物联网。工业机械将与互联网连接,把数据传输到云中,以获得有关使用情况的洞察、提高效率,避免停机。   无论是通用电气给燃气涡轮机安装仪表、壳牌公司在油井中放置传感器、凯驰配备工业清洗机车队,还是建筑工地使用Deconstruction的传感器,所有这些都将连续地向云发送数据流,以供实时分析。   第六,云将实现视频分析。 长久以来,视频仅用于存档、回放和观看。借助云强大的处理能力,一个新的趋势应运而生:把视频当作数据流来进行分析。这被称为视频内容分析(VCA),适用于零售、运输等多个领域。   一个常见的应用领域就是在装有摄像头的地方,如商场和大型零售商店。视频分析可以帮助商场了解人流模式。分析可以提供了人流量、停留时间以及其它统计信息。这使零售商能够改善其商店布局和店内营销效果。   另一种常见的应用领域是音乐会等大型活动的实时人群分析,以了解整个场地的人流情况、预防拥堵,从而改善参与者的体验。交通部门也利用类似的方式疏导交通、监测高速公路上的停滞车辆和高速铁路上的物体以及其它运输问题。   另一个把视频内容分析运用在消费领域的创新的例子是Dropcam。Dropcam对联网摄像头传送的视频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警报。Dropcam是目前最大的互联网视频内容生产源,其向云中传输的数据流比YouTube还要多。   VCA也成为体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球队正在使用视频分析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球员。例如,在一场英超比赛中,球队利用许多记录下来的视频流的分析数据,来改善球员的表现,并推动具体的训练计划。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的棒球队正在使用视频分析在赛场的电视屏幕上提供更好的实时分析,而美国橄榄球大联盟(NFL)正在使用VCA自动制作橄榄球比赛的精简版本,使视频时长缩短60%-70%。   第七,云将实现安全的分析。 从网购到医疗再到家庭自动化,分析在如此多的新领域得到应用,因而分析数据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变得至关重要。在存储和分析引擎中深度集成加密功能并让用户能够拥有密钥,确保了只有这些服务的使用者有权访问数据。   第八,云将改变医疗分析。 数据分析正迅速成为分析健康危险因素和改善病人护理的核心。尽管医疗行业面临降低成本和优化病人护理水平,云正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帮助实现数字化医疗。   云支持创新的解决方案,如飞利浦Healthsuite——一个管理医疗数据,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支持的平台。飞利浦Healthsuite数字化平台分析并存储着从3.9亿个影像检查、病历和患者输入中收集的15PB的患者数据,为医务人员提供可操作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直接影响病患照护。   这正在彻底变革着世界各地几十亿人的医疗现状。在2015年及以后,我们预计可以看到云在推动患者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腾讯科技 徐安娜 3月2日报道
    人物
    2015年03月03日
  • 人物
    【招聘第三方】2015年2月招聘第三方动态 HRTechChina注:此文作者为奶兄,授权HRTechChina发表。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以下内容是奶兄为大家搜集罗列的关于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本期将为你带来一米兼职/兼职猫/探鹿、58同城、点匠网、蜗牛树、招沃网、搜前途、CSDN JOB等、SEO约聘网、哪上班、测聘网、中华英才网、一览英才网、职场导航、智联招聘、拉勾网等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与奶兄微点评。微点评仅仅代表奶兄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指正纰漏与拍砖。   2月份的动态的关键词是融资、上线、财报   一米兼职获得和盟创投数百万元天使投资;兼职猫获得千万元A轮投资;哪上班获得2500万A轮融资;测聘网获得正轩增资2000万;2月13日职场导航对获得诚丰投资Pre-A轮3000万人民币融资;求职招聘搜索引擎搜前途上线并获得百万天使投资;   专注电商设计师招聘及移动办公平台的点匠网上线;大学生兼职垂直应用蜗牛树2月9日上线;专注泛地产转型重生的垂直招聘网站招沃网上线;CSDN JOB上线;SEO约聘网上线;中华英才网改版上线;拉勾网启动“拉勾PLUS”及“拉勾夜宴”;   智联招聘公布2015财年第二财季未经审计财报。     一、【一米兼职/兼职猫/探鹿】 一米兼职是一家基于LBS的兼职服务O2O平台,安卓版已于2014年12月上线。平台打破了传统兼职服务的所有模式,致力于为4400万大学生兼职群体提供最靠谱的免费兼职服务,并为企业临时工招聘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一米兼职已经获得和盟创投数百万元天使投资。   另外一家大学生兼职服务平台兼职猫获得千万元A轮投资。现用户覆盖50个城市110万的大学生用户,每天更新岗位超过8000个,这些兼职信息都经过多重核查。   【奶兄微点评:2015年招聘领域最火的应该是猎头公司互联网化O2O、蓝领招聘app、大学生兼职服务平台、移动招聘与微信招聘等方向。我和另外一家大学生兼职服务平台探鹿的创始人周文华畅聊过蓝领招聘市场,他目前专注在郑州市场,他做探鹿就是做个平台让有兼职需求的雇主和大学生对接,雇主抛出需求大学生在线报名,雇主审核选择兼职对象,在线签约,当然大学生也可以看到雇主的情况;后期加入交易体系,雇主给大学生的报酬直接在平台上支付,这样子形成闭环。平台会加强对雇主的认证、评价以及退出机制,加强对C端大学生的权益保障;关于探鹿的报道见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5588 。另外奶兄猜测所有的大学生兼职服务平台看的长远是平台上大学生数据,未来可以渗透到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以及针对大学生的分期与小额信贷,比如目前比较火的分期乐、趣分期等,以招聘做为切入口是最容易拿到人的基础数据的;当然这类大学生兼职服务平台说“去中介化”我不敢苟同,任何平台中介的作用与价值是不可或缺的,平台需要做的就是去设定游戏规则规范中介的行为。】   二、【58同城】 58同城倾力打造创新的招聘管理系统,推出集团帐号。可以急速生成子帐号,结构清晰层次多级,层次绑定可以达6层,架构直观操作快捷;可以高效分配招聘资源,资源合理批量分配,剩余资源一目了然;界面升级效率爆表,子帐号之间管理互相独立,HR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58同城认为目前招聘管理系统存在三大问题,第一招聘官共同使用一个招聘帐号,简历不知道是谁下载的,职位也不知道是由谁发布的;第二分配不平衡,母帐号不能分配资源,子帐号不能分享资源;第三企业比较难以管理,HR工作效率低下,职位简历管理混乱。   【奶兄微点评:1月份动态当中我就说了ATS市场会很血腥,没想到58同城这个神奇的网站就推出了集团帐号,各位招聘官可以自行去体验。目前国内没有一家ATS能做到像SAP那么牛逼,就是企业得顺应我的软件架构,因为我是标准版本的;而很多ATS甚至很多软件产品到了企业方,一定会按照企业的特殊流程和架构进行二次开发。企业的招聘需求管理、招聘渠道管理、面试流程、录用决策流程、谈薪资流程、录用审批流程、offer发放流程、报到流程等都不尽相同,而且招聘的人员层次和架构也不相同,比如有些企业是1主管(经理)+n个专员,有些企业是SSC+HRBP,有些是集团招聘+子分公司招聘。我曾经建议ATS厂商去针对他们的使用客户做调查分析,但这个工作估计没人愿意去做。】     三、【点匠网】 点匠网(www.93jiang.com)是一个免费的电商设计师招聘及移动办公平台,最大亮点在于将雇主托管的每月工资全部发放给设计师,设计师收入将大大超出现有市场平均水平。基于点匠网的前端产品,雇主可进行设计师面试、托管工资,设计师可在线入职、办公。点匠网后端产品为移动办公系统,雇主可通过平台和设计师实时互动,在线安排工作,同时实现签到、请假、暂停、投诉、辞职、解雇等一系列功能,后期将上线APP,雇主更可以通过手机移动化管理远程设计师。点匠网本着让店铺装修更专业更简单的平台使命,根据雇主用人需求匹配对应水平、类目的设计师,设计师可以在任何地点办公,雇主可直接通过平台托管工资,进行雇佣、在线管理设计师。   点匠网创始团队大多来自于BAT等大型互联网公司,CEO王志坚曾供职于阿里巴巴集团金融部,2011年离职创办某电商设计公司,3年间实现了从0到2000万年营业额的增长,2013年2月首次在业内提出美工包月产品,并于2014年底启动点匠网项目。COO林志宇来自于支付宝用户事业部,2011年创业以来,亲手组建了超过200人的设计师团队,同时建立了电商设计行业的三大标准、过程管理系统、设计师激励体系等。林志宇负责主导点匠网的平台架构。CTO胡旭东曾担任某大型互联网公司技术总监,负责点匠网的技术架构和开发工作。   具体情况见HRTechChina的报道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5624   【奶兄微点评:点匠网www.93jiang.com上面的名称是云匠网,看网页截图,我傻傻分不清了。目前网站应该还在开发和测试当中。】   四、【蜗牛树】 大学生兼职垂直应用蜗牛树2月9日上线。   蜗牛树主要是以大学生兼职为切入点,让用户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兼职信息,丰富在线用户业余生活,挖掘并提升用户空闲时间附加值。采用“线上+线下”的双重“打劫”模式,打劫所得均可提现;同时用户可以设置自己的空闲时间,App会自动根据用户的空闲时间推送相应的兼职信息,包括线上的调查问卷、任务测试、体检报告等,以及线下的各种兼职信息,而这些兼职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   据悉,蜗牛树在未来的模式中除了以兼职的形式为用户增值空闲时间,还将加入技能交换这一元素,让对各方面能力都有较为丰富需求的在校大学生在该平台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换取学习到别人的技能。这些技能并不局限于死板的书本内容,只要用户感兴趣就可以在蜗牛树中进行交换。未来,蜗牛树还会基于LBS提供一些其他的服务。   具体报道见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5657   五、【招沃网】 专注泛地产转型重生的垂直招聘网站招沃网上线。体验地址www.zhaowall.com   招沃网的定位是泛地产行业全产业链的垂直招聘平台。招沃网决心要彻底融入互联基因,一期的行业“推荐人”机制,充分挖掘分享经济的潜力。在招沃网,由熟悉本行业的推荐人来彻底代替猎头,精准地向用人单位推荐适配的行业人才。招沃网充分考虑到中国人圈子社交的特点,从设计初始就考虑到了招聘社交的因素,而非不相关的人群莫名结交。“推荐人”推荐给企业的人才基本是符合公司需求的人才,而不需要企业HR在社交网站上浪费宝贵的工作和业余时间。通过不断的流量累积,招沃二期将借此来实现人才众包的新功能。   【奶兄微点评:招沃网比预计的要迟到半年,招沃的联合创始人孔方在半年前就告诉我,他们的网站要上线,奶兄一直等到现在。招沃的定位挺有意思,专注地产转型重生,据说他们网站上的分类(地产新业、互联智能、海外开发、金融投资、房产开发、岩土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咨询审核、运营资管、代理经纪、通用职能、合伙人)是他们团队通宵达旦商讨出来的,可以看出还是很用有心;也有人讲他们的网站布局有点模仿拉勾,还有人讲招沃要是早两年出现更好;不管如何让我们期待招沃在泛地产行业招聘当中发挥作用与价值。 另外和招沃内部人员沟通得知,他们未来会推出很多线上线下的营销活动,目前在上海有一定的线下HR群众基础。】       六、【搜前途】 搜前途:求职招聘搜索引擎上线并获得百万天使投资。体验地址www.souqiantu.com     1 月 27 号刚刚上线的求职招聘网站“ 搜前途 ”获得一笔数百万人民币的天使融资,由天会创投领投,Next Innovation(NI) 跟投。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和团队扩张上。   搜前途的创始人刘勇认为,目前在线招聘必须努力提高职位和简历信息筛选的效率,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对筛选搜索结果的需求都是很高的。所以搜前途就是要做一个类似“去哪儿”之于 OTA 行业那样的职位搜索引擎。搜前途是通过抓取办法聚合多家招聘网站的职位信息,向求职者直接推送最适合他的岗位。而求职者方面的简历是直接投递给搜前途,他们在简历足够多的时候,也会针对用人单位提供采用同一技术的推送服务。 具体报道见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5594 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5793   【奶兄微点评:我相信大家一看到搜前途就有一种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的感觉,因为第一感觉你会觉得它很像百伯。为了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在国内类似Monster、LinkedIn、Indeed、Glassdoor四个模式全工作过的王同学。   王同学解答如下: 1、搜前途和百伯完全不一样,百伯经历过三段非常不一样的运营策略,直至退出市场,现在已经被大家淡忘了。百伯被外人记住的和参考比对最多的几个词是垂搜、招聘行业去哪儿、中国的Indeed。美国的Indeed和Simplyhire跑通了这个模式,证明了这个模式在当地市场是成功的,但是在国内还没有成功。   2、搜前途从模式上和Indeed有类似之处,软文中有很多描述一看就有理想化的设想和该团队没解决的问题,现在该模式的阶段是冷启动阶段,需要拉B或抓职位来带C(文中没提到他们如何拉C,只提了希望更多C来),期待更多的市场声音和B端客户反馈效果来证明该模式在中国落地了。   王同学还提到这类招聘产品不能跟着想象改,得趟着雷看着数改。另外王同学对该模式有一点迟疑,技术的匹配是解决不了所有招聘问题的,Linkedin搜索很强大,但真正解决匹配和提高招聘效率乃至效果的不是只靠技术,靠的是产品。中国懂搜索,懂算法的架构师百度、搜狗等打过硬仗的人少之又少,文中的外国专家要挺住!   奶兄补充几句,搜前途说是通过抓取办法聚合多家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一个平台或者网站只有更多更好的职位才能吸引到C端求职者(先不考虑职位信息的来源、真假),就目前国内招聘第三方的开放程度,我觉得搜前途未来会很难,估计未来很多招聘网站会封杀搜前途抓取它们的招聘信息。如果他们自己去拉B端客户在平台上投放招聘信息,这个成本又会很高;而且做着做着就会变成51job们。】     七、【CSDN JOB】 CSDN JOB换装上线,体验地址job.csdn.net。   CSDN JOB, 专注IT技术人才,提供全新在线招聘服务,做最懂程序员的社区招聘!   【奶兄微点评:CSDN JOB其实就是2102年的庞果网的升级版本,记得庞果网刚出来的时候,庞果联系我让我组织了十几个人协助做招聘效果测试,效果不敢恭维;CSDN在没有庞果网和CSDN JOB的时候,由IT论坛形式做招聘,收费很贵,VIP一年的服务费要3万。很多论坛拥有众多的用户资源,CSDN号称3700w+用户,如何变现,这是CSDN以及开源中国等IT论坛需要思考的问题;关于论坛转型做招聘的,貌似国内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奶兄也和很多人探讨这个问题,奶兄个人观点觉得,第一论坛一般注册都是用ID,一般不会用到真实名字,有可能论坛上的个人信息都是虚的假的,要这些人转化为真实的简历形式很难,目前阶段没有简历做招聘转化就很难;当然如果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唤醒这些ID去完善简历,还得看具体的转化率是多少;第二论坛上一般都是文字交流与分享,我们国内的企业还没有开放到凭借某程序猿公开的一些开源代码等资料信息就挖到企业去,程序猿在论坛上再牛逼,也敌不过企业的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比如学历与工作经历限制,你懂的;第三如果把招聘的视角下沉到实习生和应届毕业生似乎还有可能,因为这些人注册论坛即可同步注册简历信息。】       八、【SEO约聘网】 SEO约聘网正式上线,打造SEO行业垂直求职招聘平台,和巨推俱乐部线下沙龙合作,开启招聘行业新模式。体验地址hr.seoxiehui.cn。       九、【哪上班】 互联网垂直招聘网站“哪上班”获得A 轮 2500 万人民币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团队的拓展和市场推广。本轮投资由盾安集团旗下的如山创投领投,盈开创投、投资人王淮跟投。“哪上班”曾在 2013 年底获王淮、Philip Su、朱华明三人天使投资。   哪上班2013 年初由 3 位美国海归创立,是国内最早一批做互联网招聘和采用算法对求职者、企业双方做匹配的公司。去年 9 月他们上线了简历智能投递系统,用户只需要上传简历,简历就会被投递到经系统比对求职者情况和企业评价后筛选出的 10 到 15 家公司。 具体报道见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5719 【奶兄微点评:去年就关注过哪上班,这一期八一八哪上班的创始人/CEO韩冰,16岁开始创业,高中就赴美国留学,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毕业,曾任全球华人留学生分类信息网站市场CEO。2012年底创业成立哪上班,专注IT互联网行业垂直招聘;奶兄一直觉得韩冰同学是高帅富类型的,据说他目前单身哦。奶兄觉得哪上班这个名字取得相当不错,比如当下应景你过年了回老家了,村里面的七大姑八大姨不总得问这问那,多大了?有女朋友了吗?哪上班啊?一个月挣多少钱啊?。。。。。。】     十、【测聘网】 2月11日测聘网(http://www.cepin.com/)宣布获得正轩增资2000万人民币;测聘网CEO许锋把自己定位为“测聘一体化”智能匹配模式的招聘网站;通过4C人岗匹配专利技术(薪酬匹配 Compensation、任职资格Condition、胜任素质Competency、文化风格Culture),测聘网可以有效量化求职者的各项指标。同时,依靠专业的线下咨询团队,测聘网可以根据企业历年良好表现的任职者指标,线上生成该岗位的职位素质模型,进而和求职者剖像相契合,实现双向的人岗匹配。测聘网还将在综合匹配度计算体系中加入包括用户行为分析、中、英文用户信息关键词密度匹配、大数据分析等维度,实现隐形“基因”挖掘。具体报道见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5754       十一、【中华英才网】 中华英才网改版上线全面升级迎求职。   此次中华英才网在两大方面对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一是优化页面布局,让热门行业和职位信息更加突出。二是优化功能,提升用户求职体验和效果。   在首页改版方面,新增城市定位功能,实现各城市站便捷跳转。同时运用更多流行视觉元素和提升设计品质感,更好的发挥了首页宽度优势,使热门招聘信息更突出。另外,新创行业楼层模式,信息显示更规整,方便求职者迅速找到热门行业及职位。 在新用户投递简历环节中,此次升级将投递步骤从9步优化为3步,并支持简历上传和第三方导入,成功降低新用户使用难度。为进一步提升求职人群投递简历效率,中华英才网对企业用户搜索简历流程也进行了细节优化,方便企业能够更快更准找到适合职位的人才。 对于公司及职业详细信息页,升级后每个职位能够生成对应的二维码,方便企业用户分享职位信息到移动端,增加用户求职渠道。另通过公司福利标签、公司地图和页面置底的应聘悬浮层等功能,提供更丰富的职位信息、更快捷的投递方式,增强求职者应聘意愿。具体报道见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1786108.html 【奶兄微点评:中华英才网这次改版还是值得称赞的。不仅从B端考虑,加强职位信息在移动端的传播与传递;另外从C端考虑,更加快捷的搜索与投递职位,优化用户体验提升求职效率。从报道文章可以得知中华英才网后续还有系列优化和技术升级,大家一起期待。】     十二、【一览英才网】 一览香港英才网(http://hk.job1001.com/),一览网络旗下网站,于2015年1月27日正式成立。   一览香港英才网是专注经营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人才交流的人力资源服务和咨询服务。主要包括:雇主品牌建设、社会招聘、校园招聘、人力资源咨询、招聘咨询、招聘流程外包。   一览网络创立于2006 年9 月,注册资本4500 万,总部位于深圳市科技园区,是深圳市重点扶持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国内“基于职业社区的专业细分招聘”商业模式的开创者。   【奶兄微点评:我把一览英才网划分为分行业招聘平台,目前国内有36人才、全职招聘网、英才网联等几个类似的分行业招聘平台,它们各自有各自擅长的垂直行业,也有交叉重叠的行业。】       十三、【职场导航】 2月13日,免费的移动招聘求职新贵“职场导航”对外宣布获得诚丰投资Pre-A轮3000万人民币融资。   职场导航(www.jobLBS.com)是基于LBS移动招聘求职的职业成长平台,可以主动发现附近的岗位和人才,一键关注,构建企业动态人才库,通过职场大数据向用户提供基于本地的职场社交和个性化服务,伴随个人职业成长。职场导航一诞生即定位移动互联网,基于地理位置就近找工作,这也是产品的主打优势。   职场导航上线4个月发展迅速,2014年12月19日,为全国首场校园O2O体验式招聘会提供独家技术支持。同时,与中国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中国联通SI支撑供应商。2015年1月22日,与CNC新华网络电视(www.cncnews.cn)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将联合向全球推出新华网络电视职场导航频道。具体报道见http://www.cyzone.cn/a/20150214/269948.html   【奶兄微点评:基于LBS的招聘平台其实有很多,早在去年8月份奶兄就写过点评。最早是诺基亚发布位置社交求职应用JobLens,打开 JobLens (只能用诺基亚手机打开),你会看到身边都有哪些工作机会、周边的公司薪资待遇如何,岗位需求有何种趋势等。这些数据都由 LinkedIn、Indeed、Salary.com、Zillow 等职业类网络平台提供,新闻链接http://www.shoujiquan.com.cn/hulian/20130628919.html,视频链接http://my.tv.sohu.com/us/63299272/57543123.shtml。去年大街网推出了勾搭招聘,另外蓝领招聘的一米工作和找工雷达也是基于LBS的。做为移动招聘求职新贵,职场导航应该要有个清晰定位,是专注中高端还是低端蓝领,还是专注大学生求职招聘,如果都想抓,摊子铺的很大估计3000万不够烧;另外从0到1的前期积累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如果去别的网站爬企业的招聘信息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审核营业执照后才能发布招聘信息,这个工作量会非常巨大;还有就是如何让更多C端的人下app和使用app,另外LBS地图打开比较耗费流量。这些都是摆在职场导航的创业团队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十四、【智联招聘】 智联招聘(纽交所证券代码:ZPIN)公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15财年第二财季未经审计财报。财报显示,智联招聘第二财季总营收为人民币3.418亿元(约合551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2.880亿元增长18.7%,较公司此前预期的区间上限高出人民币680万元(约合110万美元);净利润为人民币6150万元(约合99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4050万元增长51.7%。具体报道见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5849     十五、【拉勾网】 拉勾网启动“拉勾PLUS”和“拉勾夜宴”。   “拉勾PLUS”是针对互联网资深从业者提供的一项增强服务;当求职者在其简历添加“拉勾PLUS”功能后,他们简历的简要信息,会被专业契合的企业方检索到。企业方如果对求职者感兴趣,可以向求职者发出“投递简历邀请”,获取求职者的完整简历。“拉勾PLUS”在保护求职者隐私的前提下,解决了求职者寻找到心仪企业的效率。 “拉勾夜宴”旨在打造一个5年以上资深互联网从业者和企业家线下私人交流的场所。马德龙介绍,这项服务针对的主要是“总监级”“年薪30万”以上的互联网从业者。此前这个人群主要是由猎头服务所覆盖,但因为国内猎头行业不甚规范,求职者和企业方都很不满意。“拉勾夜宴”将以线下活动的方式,促成资深求职者和CEO们的线下交流,让双方在饭桌上深度交流。   【奶兄微点评:据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拉勾PLUS这个功能非常不错,因为目前大部分的招聘网站解决的是静态简历的条件匹配问题,拉勾这个功能解决的是意愿问题;比如猎聘网的邀请应聘功能,B端企业通过搜索条件找到合适的C,但是这种搜索和邀请是单线的,这些C们有可能全部都是没有求职意向的或者对某B不感兴趣的;拉勾PLUS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升了一档,B端企业只能邀请开启PLUS功能且匹配的C;这比较适合垂直类的简历库相对较小的招聘网站,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思考,如果所有人都不开启这个功能呢;当然PLUS这个功能是不是还可以延伸和拓展,比如C端可以选择自己的意向状态-在职想看机会、在职不看机会、离职看机会、离职不看机会、勿打扰等。 这种由简历条件匹配到求职意向匹配的转变,和奶兄的一个观点非常类似,传统的招聘思维是简历-联系方式-人,而奶兄认为应该转变为人(联系方式)-求职契约(求职意向)-简历,简历是临门一脚的事情;看准推出的BOSS直聘这个app就是按照这种意向匹配思维来设计的,BOSS直聘上技术牛人通过自我打标签来展示自我,B端通过搜索及查看选择初步中意的牛人开聊,在沟通的过程当中进一步的了解求职者的意向、基本情况、技能水平情况等,最后完成简历传递以及面试等。 当然从奶兄的担忧来看,仅仅从自我的定位标签来选择牛人开聊,B端可能付出的时间成本会巨大;标签标准化(微简历)也许是个不错的升级方法。】     奶兄新浪微博@打劫买奶粉,以及个人微信@kinwa2002  欢迎关注    
    人物
    2015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