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角兽
成为独角兽不一定风光:创业公司生存指南
编者按:本文作者 Javier Nicolás,是一位电脑工程师。在本文中,他分析了独角兽为何坐拥高估值、成为独角兽需具备的特质以及它们背后的 “辛酸”。他同时为无法像 Uber 那样任性的创业公司提供了一份生存指南。
交通界最顶尖的创业公司 Uber 坐享 510 亿美元的估值,却不拥有任何实物资产,你该如何解释这件事?答不出来也不用担心,没有人能解释这一现象。实际上,唯一的解读大概是某些投资机构 “选择支持” 这些创业公司。现在,请把这一原因存放心间并回忆一下,你会发现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没有任何收入,他们的估值只不过是投资机构的一种赌注。说的更直白一些,理论上要在 “投资创业公司” 这场赌局中胜出的概率与中乐透差不多。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能看到创业公司大笔融资、估值攀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成为独角兽的秘诀:可扩展性
你以为投资机构真的很关心你的项目是做什么的吗?对于他们来说,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门生意具备 “可扩展性”。
“可扩展性” 是什么意思?当你已经具备扩大规模也就是扩展资格时,你需要具备一个被市场认可的产品和一个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型。这时你才能向新的地域或市场扩张。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投资者不会投资服务型创业公司。
这件事真的非常重要:你不是一定要借风险投资人的帮助才能创业成功。如果你建立的是服务型创业公司,那么你已经打开了盈利入口——这样看来风投并不必要。实际上,你在做的都不是创业公司,这其实是一个好消息。一般而言,创业公司指的是一种建立企业的尝试、以公司为单位开辟全新商业领域,或者一个不断寻找可复制、可扩展商业模式并将其最终转变为传统意义上企业的合伙关系 / 临时机构。所以,如果你已经在打造一家 “可盈利的公司”,理论上你就已经实现了所有创业公司(哪怕是 Uber)的目标。
你还在阅读吗?那现在让我来做另一种假设——你没有一个可以变现的想法。在我们继续之前,你或许想问为什么独角兽们不希望由 “创业公司” 变成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答案很简单。在现实世界里,那些由风投支撑的创业公司往往只有两条出路:公开上市或者把自己出售变现。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风投公司希望获得巨额盈利。记住这条逻辑。从银行处获得资本和风投完全不一样,前者只是想连本带利收回资金(当然他们只为可盈利的商业计划提供资金),后者希望获得的是成倍的利益。
所以,你当然可以打造一家有盈利能力的公司,然后任性地不出售、不上市,但你得知道这一切的前提:大多数情况下你需要自己出资,或者找到一个赞助人,又或者众筹。以独立游戏开发者为例,他们寻求资金的途径包括众筹平台 Kickstarter、顶级游戏平台 Steam 的 Early-Access 计划或者游戏发行商。
如果以上无法解决你的问题,你必须得向风投寻求支持。那么我会给你一些建议。你要记住的是,创业失败其实是常事,只不过媒体不会曝光那些已经牺牲的公司。
创业公司生存指南(来自福布斯)
如果你想吸引投资人的注意,你的想法一定要具备可拓展性。我在前文已经谈到过这点。
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商业计划和商业模型,借此得到投资人的认可。这一点和第一点同样重要。
用最简可行商品去验证你的模型。最简可行商品指的是用最低成本尽可能地展现核心概念的产品策略。这点不容忽视。如果你已经注定失败,请选择一种快且低成本的死法。
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不要让自己每件事都身体力行。你要雇佣最合适的人才来帮助你扩大生意,他们要有足够强的执行力和决策能力,从而让你摆脱 “事事亲力亲为”。
在优化提升过程中,那些非策略性、非决定性的工作就交给外包团队吧。
营销和间接渠道应当是你努力的重点——借此可以迅速推广你的产品。
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管理和弹性工作。一个每天将人力用到极致、每时每刻将员工聚在一起的创业公司是无法扩展的。在你开始增加规模之前,你需要考虑一下生产的自动化、有效的流程控制以及最低的人力投入。
吸引并享受投资。
考虑一下特许经营与授权经营的可能。
一个开源且持续增长的商业形态才应是你所追求的。
注:本文译者 Alksy。
本文编译自:https://medium.com/@JavierDev/unicorns-may-not-be-so-pretty-or-how-to-survive-if-you-want-launch-a-startup-23d4584642d1#.p7s0wsgr9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6181.html
-
独角兽
创企独角兽之路:重要一点是打造精良数据科学团队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4月13日报道(编译:堆堆)
编者注:本文由Instacart负责数据科学的副总裁Jeremy Stanley以及技术顾问兼LinkedIn前数据主管Daniel Tunkelang合作完成。
很难想象,“数据科学家” 直到2008年才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位头衔。为了迎合市场对分析、工程学和产品这种跨学科技能人才的需求,Facebook的Jeff Hammerbacher和LinkedIn的DJ Patil创造了“数据科学”这个概念。如今,市场上企业对于数据科学家的需求不断增加,还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想要更好地了解打造数据科学团队的方式。
在数据科学领域,我们见到过不同行业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失败或成功的案例。我们意识到,想要成功打造科学团队,不仅仅在于要招募到顶尖的数据科学家,还要充分利用这样的人才优势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留住人才。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创始人们总结一些建立数学科学团队的建议。我们会向大家解释为什么数学科学对于许多初创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公司该何时开始投资这一领域?又该将数字科学团队置于何种位置?如何打造能让数据科学不断发展的企业文化?
首先,打造数据科学团队,你想要达成什么目的?
数据科学有两个重要却分工明确的功能:改善用户使用的产品以及完善企业决策。
数据产品利用数据科学和工程学来改善产品性能,通常是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搜索结果、建议或自动化决策。
决策科学是利用数据来分析企业指标——比如说成长率、用户融合度、盈利增长点以及用户反馈——从而制定策略并且提供关键业务的决策。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在打造数学科学团队的过程中,创始人们必须牢记这一区别。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这两个领域。
利用数字科学来开发更好的产品
数据产品利用数据科学来改善产品性能。他们依靠的是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收集用户使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作为算法素材,再相应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那么收集数据之前是怎么样的?产品的第一个版本需要解决数据科学中一个叫做“冷启动”的问题——它需要提供一个“足够好”的使用体验,并以此启动“数据搜集到数据驱动产品改善”这个良性循环,而如何制定这个足够好的解决方案,则取决于产品经理和工程师。
为了提升产品性能,数据科学家必须与工程师保持密切合作。你还要明确的是,数据科学家是需要自己完成还是需要与工程师一起完成产品改进任务。你可以采取任意一种方法,但正式确定任务负责人并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那些才华横溢的数据科学家会因为感到一事无成或是被轻视了而选择离开你的公司。
利用数据科学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决策科学利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来为业务和产品决策提供支持。决策者可以是企业内任何的一个人。他/她可以是决定产品蓝图优先级的产品经理,也可以是决定公司战略计划的管理团队。
决策科学问题的涉及范围很广,但它们往往有一些共性。它们是公司之前从未需要解决过的新问题。它们的主观性极强,通常需要数据科学家来解决未知变量和背景缺失的问题。它们非常复杂,许多内容都缺少明确的因果关系。与此同时,决策科学的问题却非常显著且具有影响力,因而决策带来的结果对于企业而言非常重要。
在LinkedIn,管理团队就曾利用决策科学做出了一个关键的企业决策,该决策关乎到搜索结果中会员资料的可视性。之前是只有付费用户才可以在他们的三度网络里看到完整的资料内容。可视性的规则非常复杂,而LinkedIn则想要简化这些规则,当然,绝对不会是以牺牲自己收入的方式。此举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
后来他们提出了一种可视性模型:限制非付费用户每月查看资料的数量,公司将根据使用率来设定限制标准。LinkedIn的数据科学家利用历史行为来预测此次变动对于收入和用户融合度的影响。分析会根据一个模型上推断出过去的行为,并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模型上预测行为。最终分析结果证明,此举是明智的。
LinkedIn的规则变动不但对企业有利,还使得数百万用户免去了产品开发过程中规则复杂带来的烦恼。多亏了决策科学带来的分析和预测,此次项目大获成功。
然而,并非所有的决策都需要决策科学。利用决策科学来为小决策服务纯属浪费钱,至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决策,企业也许缺乏相关数据来完成分析。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依靠自己的直觉和实验。优秀的决策科学家都清楚地知道哪些问题上是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哪些问题上是纯属浪费精力的。
尽管决策科学和数据产品需要的是同样的技巧,但鲜有数据科学家两者都精通。决策科学依靠的是业务和产品判断力、系统思考以及出色的沟通能力;数据开发则需要的是机器学习知识以及产品级别的工程学技能。如果你的数据科学团队较小,那么你需要找到那些精通两者的精英。但当你扩大队伍规模的时候,你将因为招募到精通其中一种领域的专业化人才而受益。
你应该投资数据科学吗?
数据科学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如果它对你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你才会想要进行投资。否则,那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在你决定投资打造一支数据科学团队之前,你应该先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1.你是致力于利用数据科学来为战略决策或产品开发服务的吗?
如果不是,那就不用雇佣数据科学家了。雇佣合适的人需要花时间,而让数据科学家了解你的业务和数据同样需要花时间。
数据产品可以优化功能、提高产品的实用性,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并且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上述功能出现在你的产品蓝图上,那么你应该在早期就开始招募数据科学家,这将为你以后的成功做好铺垫。数据科学家可以做出关于产品设计、数据收集、系统架构方面的决策,而这些决策对于开发出色的产品来说必不可少。
2.你能够收集你需要的数据然后依照数据做出改变吗?
创始人工程师可以根据较少的产品和设计指导创造出最小可行性产品,而数据科学需要大量测试而得的数据。推荐系统靠的是测试产品来追踪用户行为,而优化业务决策则取决于关键活动和输出的细致测量。
但光是收集数据还是不够的。只有当数据驱使企业做出行动时,数据科学的作用才会体现出来。数据需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还要推动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上升,否则数据就是一堆没用的数字而已。
因此,你需要在全公司范围内明确每一种产品需要收集的数据类型,同时建立起收集和维护数据的基础架构和流程。要想顺利完成这一点,数据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产品经理需要通力协作,当然相应的管理层也需要给予支持。
与此类似,数据指导下的决策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支持。从首席执行官往下,企业决策必须依靠数据而不是依靠高层个人的观点。
3.数据里有足够的讯号能让你获得有实用的见解吗?
许多人认为大数据就是数据科学,但数量并不代表所有事情。数据科学能让你从数据中分离出有用的讯号。
可获取的讯号不但取决于数据量的大小,还取决于讯号与噪音的比例(这里噪音指的是那些无用的数据)。庞大的数据量只能产生很小一部分真正有用的信息。
4.你需要数据科学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吗?你可以将其外包出去吗?
打造数据科学团队很难且代价很高。如果你可以将数据科学任务外包给别人,那这样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咨询顾问,当然更好的办法是利用现有的方案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来获取数据、建立模型、自动化处理业务并汇报关键分析结果。也许这不是为你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但这至少可以加速业务流程,保证核心团队专注于为公司带来最多价值的工作上。相对而言,这一点妥协也是值得的。
何时你需要将数据科学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呢?如果它解决的问题对于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那你就不能将该任务外包出去。此外,现有的解决方案往往非常死板,如果你的公司需要一个独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现有的解决方案就很难满足你的要求了。
上图为Jeremy Stanley 在位于旧金山的 Instacart 总部
你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数据科学需要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而大多数公司刚开始并没有足够多的数据。
当你需要数据科学团队执行一项任务的时候,你再着手招募数据主管或者建立团队。与此同时,你需要尽早收集数据,这样当你准备完毕后,团队就可以完成任务了。
如果你还没有数据,那么谁该负责决定搜集什么样的数据以及何时搜集数据呢?这个负责人不一定要是数据科学家,但最好是能理解不同数据组潜力并能够做出数据投资战略决策的人。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收集数据,那这时你就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去招募一个数据科学家了。
有可能你会立即需要数据,因为你的业务就是提供数据产品。但更有可能你的最小可行化产品是不需要数据来驱动的。这时候你就可以依靠直觉来看市场对此的反馈。在这种情况下,预先投资数据收集和数据科学领域将会耗费你宝贵的资金和时间。你应该将这些资金和时间用于推广你的最小可行化产品。
当你数据充足,并准备好用产品、工程以及业务资源来支持数据科学工作了,这时你就该尽快开始建立团队了。
尽早在企业内营造一种重视数据的文化。业务决策(包括收购以及产品推出)应该以数据为基础而不是个体的观点。
不要匆忙进行人才招募,因为过早建立团队的代价极高,它会消磨人才的动力并且产生负面的文化影响。
如果要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建议的话,那就是:在你确定了自己的最小可行化产品之后,你就可以考虑投资数据科学了。
数据科学应该被置于公司的什么位置?
将数据科学置于企业结构中哪一个位置,这一点对于团队、对于你的目标达成以及业务的成功至关重要。通常我们有三种方法:独立型团队、嵌入型团队以及整合型团队。每一种方法都各有利弊。
独立型团队
在独立型模式中,你的数据科学团队是和工程团队并列存在的。团队主管也是公司的关键领导之一,通常是向产品主管或工程主管——甚至是向首席执行官直接汇报。
独立型模式的优势之一就是它的自主权。这类型的数据科学可以自主选择他们认为最具价值的问题来解决。它还有一个象征性的优势,那就是:它的存在表明公司将数据作为一级资产,这一理念将帮助团队吸引到世界顶尖的人才。
独立型模式特别适合决策科学团队。虽然决策科学家是与产品团队密切合作的,但是这样的独立性可以帮助他们做出一些艰难的决策。决策科学家们还受益于交叉影响,交叉影响不但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不同产品的指标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还能分享到更多实验与数据分析方面的知识。
自主权的缺点就是被边缘化的风险。随着公司产品团队逐渐扩大,他们更倾向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即不希望依靠他们无法掌控的资源。他们想要靠自己,甚至是以“研究工程师”这样的名义招募自己的数据科学家。如果产品团队拒绝合作,那么数据科学团队就会被边缘化,无法创造价值。
嵌入型团队
在嵌入型模式中,数据团队招募到人才之后会将他们分配到公司不同的部门。他们仍有一个数据科学主管,但他/她大多是招聘经理或是指导员。
嵌入型模式恰好与独立型模式相反:为了确保实用性,该模式舍弃了自主权。最好的情况是数据科学家加入最需要他们服务的产品团队,然后解决企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嵌入型模式的缺点是并非所有的数据科学家都欣然同意放弃自主权。事实上,很多人都不愿意这样。数据科学家的职位介绍里强调创造力和主动性,而嵌入型角色则通常需要他们服从团队的领导。
这种模式也存在一类风险,那就是,作为嵌入型团队的成员,数据科学家团队会感觉自己像是二等公民。产品领导者认为自己无需对他们的发展以及工作满意度负责,而数据科学主管也认为他们的工作不归自己管理。许多公司都采用了嵌入型模式,但此方法只适用于拥有庞大数据科学团队的公司。
完全整合型团队
整合型模式中,根本不存在单独的数据科学团队。事实上,产品团队需要自己去招募并管理自己的数据科学家。
整合型模式能优化企业内部合作。将数据科学家当作是产品团队的一等成员,这样可以解决独立型和嵌入型模式带来的弊端。当数据科学家、软件工程师、设计师以及产品经理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时,还有利于集体意识的形成。
整合型模式的缺点就是它稀释了数据科学的身份。单个数据科学家只能与所属产品团队联系在一起,而无法形成一个集中的数据科学团队。同时你还失去了嵌入型模式的灵活性。你很难根据每个数据科学家的技能和兴趣来将其置于合适的位置。此外,整合型模式还给数据科学家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因为整合型团队的经理无法准确评估他们的价值和成果。
每一个模式都各有利弊。你需要明确哪一种模式最适合你的企业结构,然后根据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模式。有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采用某一种单一的模式,而且混合型模式。
上图为Daniel Tunkelang在家办公
如何打造一个尊重和重视数据科学的公司文化?
当你的企业逐渐扩大,你就不可避免地想要招募更多的数据科学家。尽早建立一个重视数据科学的文化会让你受益匪浅。
很多公司声称自己是数据驱动型企业,他们收集了大量数据并且投资数据工程,然而最后却功亏一篑。
行动胜于雄辩。只有当企业是基于数据来做决策的时候,数据科学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数据科学家和其它人一样,也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做到这一点,数据科学家就能够保持动力去解决一些难题并且保证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可以衡量的。
评价数据科学家对团队的贡献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当团队是整合型模式时。这就需要数据科学团队的主管保持影响力,同时高层主管也要时常去了解数据科学家做出的贡献。
如果数据科学家不和产品经理、工程师和设计师紧密合作的话,他们将无法开发出出色的产品。如果领导和经营者不重视他们的观点,他们的建议将永远不会对产品产生影响。
如果你建立的团队来自不同的背景、拥有不同的技能组合以及不同的观点,那么他们的影响将会更大。
最后,尽早专注于招募那些与企业理念契合的数据科学家。要想保证工作的高效,团队、产品用户以及决策者就必须信任数据科学家。当你构建团队的时候,招募并奖赏那些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人。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如何,他们的决策都将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
-
独角兽
蛮荒时代之后,中国企业级存储与协同领域的机会何在?
编者按:过去一年,以 Dropbox、Evernote 和 Slack 为代表的云存储和协同领域上演冰与火之歌。这三家独角兽兴衰的原因何在?国内的跟进者们可以从中吸取的经验有哪些? 中国企业级存储与协同领域的真正机会在哪里?本文从美国云存储及协同独角兽出发,对中国市场同领域的竞争格局进行了详细拆解。本文来自作者 程远 (杭州亿方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 CEO)。
过去的 12 个月内,美国几家云存储与协同领域的独角兽上演冰与火之歌。
Dropbox 增速停滞,百亿美金估值迅速滑落;全球最大的云笔记应用 Evernote CEO 离职,随即掉出独角兽行列。而企业级沟通与协同应用 Slack 用不到两年时间蹿升到 28 亿美金估值,可谓如日中天。
顿时各种专家唱衰唱红的言论冒了出来,连国内创业者们的方向也被搅得混乱不清。但这些独角兽门冰与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哪些是国内的跟进者们真正应该从这些衰落和崛起中吸取的经验? 中国企业级存储与协同领域的真正机会在哪里? 我们应该更理性的来拆解拆解。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三家独角兽衰落和崛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Dropbox
Dropbox 出生可谓正逢其时。随着互联网的繁荣,随时随地访问和共享文件渐渐成为很多用户以及企业的刚需。而 Dropbox 仅凭一个极简易用的文件同步端,打败了其他复杂繁琐的云存储产品,后面凭借着其卓越的病毒式营销,获取了数亿用户的芳心。巅峰阶段 Dropbox 付费用户占比高达 3.5%,为它带来巨额的收入增长,从而估值达到了瞠目结舌的 100 亿。
Dropbox 的兴盛是 PC 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过度所带来的红利产物。随着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同类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的长出,Dropbox 的产品不再具有那么大的差异化价值了,反而之前高速的成长掩盖了后续产品创新上的不足。Dropbox 今年推出在线编辑产品 paper, 而 Google docs 在数年前已经开始服务了。另外 Dropbox 的一个重要的尝试就是向中大型企业级文件管理领域转型,在该领域,同期起步的 Box 虽然不像 Dropbox 一样拥有巨量的用户基数,但凭借其在企业级市场的多年深耕,已经形成了很高的产品和行业壁垒。 有消息称,Dropbox 在 2014年 大力转型企业市场以来,并未获得预期的成功,几乎没有获得什么像样的世界五百强合同,企业级转型任重而道远。
后有追兵,前有堵截,过快的增长让 Dropbox 没有及时意识到自己的危机。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个人云存储领域已经成为红海,而企业级市场高壁垒,Dropbox 错失了最好的进入时机。 估值衰落也就不难理解了。
衰落关键词:产品差异化渐失,过快增长掩盖了企业的危机,创新力不足,企业级转型不顺
Evernote
曾经的资本界宠儿,Evernote 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数以千万用户的情怀产品,包括我自己。Evernote 代表了一种未来的产品形态:更轻量的文档编辑,、内容为先、完全云端化。 Evernote 一开始的定位极其聪明 :用户的第二大脑,巧妙的避开了与 office word 作为文档编辑器的竞争,转而成为人们对碎片化信息,想法的记录工具。
使用过笔记类产品的用户就会知道它的粘性是很强的,因为它汇集了你过往了很多之前宝贵的笔记,想法,摘抄,记忆,真切是是作为用户第二大脑的存在,其价值是可想而知的。
但在 Evernote 2012年 成为独角兽之后,他的野心变大了,但好像它也变得不那么专注。 Evernote Food, Evernote market, Evernote 似乎在周边产品上兴趣无限,当然媒体每次也会高潮一次,参与 Evernote 团队有何等的创造能力。而去年Evernote CEO 宣布离职,让情况瞬间从天堂跌向谷底。新奇的产品并没有给 Evernote 带来预期的用户增长,反而收入变现的节奏变得更加缓慢,短短的几个月,Evernote 已经退出了独角兽了行列。
Evernote 是典型的创业团队过 high, 慢慢把一手的好牌变成烂牌的故事。但并不像国内专家们说的,笔记产品只是昙花一现,在我看来它代表着未来人们创建内容的主流方式,笔记承载的内容有可能是用户最重要的数据,云端化,随时随地也是未来持续的趋势,如果我们看看微软压宝 office365 就知道了。
衰落关键词:产品专注度不够, 商业化思路不够清晰,核心价值的创新不足
Slack
Slack 的爆发刷新了硅谷的很多增长数字,一个内部工具用了一年时间达到 10 亿美金估值,没有销售的情况下单月收入迅速突破 100 万美金。国内的创业者们再也坐不住了,顿时,各种标签被贴了上来 “企业协同的未来”, “颠覆 Dropbox” etc. Slack 绝对是目前美国企业领域的当红辣子鸡。那 Slack 之所以能爆发的大背景是什么,他的产品形态对中国的创业者来说有哪些是应该借鉴的,哪些是不适用的。
崛起背景:
• 美国没有垄断的企业级聊天工具。这给了 Slack 一个可乘之机,再加之 Slack 基于 Channel 的聊天设计体验非常棒,迅速收到许多中小企业的青睐。
• 美国企业在采用越来越多的 IT 服务,但彼此是不能连接的。Slack 最有差异化的产品价值就是连接第三方服务并且提供统一的消息搜索。在美国企业云服务高度发到的今天,一般的美国企业都在使用十几种不同的云服务。但这些云服务之间是不想通了,用户很难统一处理来自多种服务的消息通知。而 Slack 帮助用户做到了,瞬间切中了企业用户的核心痛点。
• Slack 切中了办公最核心的两大需求 : 通讯和文档。这两个需求构成了企业用户们 80%以上的工作场景,让企业可以把以前通过多个平台完成的事情用一个平台都解决了。
反观国内,同样的崛起背景成立吗?
• 中国已经有了世界最牛逼的两大通讯工具:qq 和微信,几乎垄断了 PC 和移动端的通讯场景,他们也同时是中国企业员工平时在工作中最经常使用的。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想再造一个沟通平台太难了,也只有像阿里钉钉这样的巨头才能每个月花几千万在这个市场砸开一个角,况且很多企业开始使用钉钉是因为其免费的审批和移动电话,而非企业聊天。
• 中国绝大部分企业的 IT 水平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能在使用 1-2 个 IT 系统 / 服务就不错了,没有非常强烈的进行消息统一集成的需求。而这些 IT 系统因为长期没有统计的标准,被集成在一起非常困难,目前能被集成的都是一些比较轻量的云服务产品。
• 相比于 slack 这种集成第三方服务的方式,阿里钉钉这种平台 + 强绑定 ISV 的方式可能在中国的推广速度更快。(PS: 但请注意这个套路也只有 BAT 能玩的起)
充分理解中美市场的不同,以提供产品差异化价值为核心才是中国创业者们应该要做的事情。对于企业云存储及协同领域,看完 Dropbox,Evernote, Slack 三个案例,到底中国可能的机会在哪里:
中国市场真正的机会点:
• 最小化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
与美国企业以及员工对信息化系统的高接受度相比,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员工的信息化程度都处在很初级的阶段。QQ, office 可能就是他们唯二的信息化工具了。而在线协同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催化效率提升的前提是员工都愿意喜欢使用它。但改变中国用户的工作习惯是一件最难的事情,所以在中国真正能够最先开始普及的协同产品一定是最小化用户工作习惯改变的产品,而不是那些宣传工作新方式的互联网产品。在这点上 Dropbox 的文件同步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在帮助用户提升效率的同时,用户完全感知不到它的存在。
• 中国企业文件存储及协同仍处在蛮荒时代
虽然这个领域在美国已经成为红海,成为巨头以及创业公司的必争之地(Google, 微软,亚马逊,Box, Dropbox ). 而国内最接近的品类企业网盘也仍处在市场早期阶段, 国内 95%的企业并没有有效地管理好企业最重要的这部分 “数字资产”, 相反我们看到很多员工都在使用百度网盘这样的个人云盘处理工作任务。而这种方式显然会对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数据安全风险。
• 在线内容生成会成为未来主流
从最早的 Google Docs, 到近几年云笔记的兴起,再到微软大力推广 offce365 可以看出,未来人们的工作将慢慢向云端迁移,本地的文档也将渐渐地被云端文档所取代。这种更为轻量,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访问协同的文档工作将慢慢变成人们的基本工具。虽然这个趋势的实现还需要不短的时间,但应该引起创业者们足够的关注。
• 企业级市场容易成就高壁垒差异化价值
云服务,SAAS 在过去的两年往往都会伴随着另一个名词 “中小型企业客户”,进入中小型企业量非常大,而且不会像中大型企业那样选型非常谨慎,很适合互联网方式比如免费这种形式的推广。但从 Dropbox 的例子可以看出,一开始因为一个杀手级应用的产品,Dropbox 确实成就了辉煌,但因为它之前始终专注的是个人以及中小企业用户,这些群体的需求相对比较简单,一旦有竞争对手在这几个为数不多的刚性需求点上旗鼓相当时,这个市场就会很快陷入红海。在反观国内,真正能做出像当年Dropbox 那样的产品创举的能有几个。
而相反虽然中大型企业很难进入,但一旦进去以后就会建立足够强的门槛。而且中大型企业的需求往往比较多样比如在安全层面、在系统集成层面。产品根据这些企业的需求做深了以后,往往很难被复制。看看 Box,Salesforce 如何建立的护城河就会更加清晰了。像亿方云自身就是这个思路明确的支持者。
• 学会与狼共舞
在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创业可能都躲不开一个话题叫做 BAT。过去两年BAT 都在大局进军企业级市场,比如阿里的钉钉,腾讯的微信企业号。但在企业级市场里,我认为这对于创业者们相反可能是个机遇。巨头想要做的往往是生态系统或者平台,他们很难会在单一 SAAS 应用领域投入过多的精力,因为这对于他们的 ROI 实在不够划算。
而 BAT 的企业级市场突进给创业者们带来了几点好处:
1、大大加快的中国企业对于云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2、 帮助不同的 SAAS 应用和大量有需求的企业更好的对接
3 、不管是钉钉还是微信企业号都是以通讯切入的,他们想抢占的是最高频的入口,与他们在产品形态上能够很好互补的应该第一时间进行对接,将会获得巨大的用户红利。像 Slack 对企业基础需求 “通讯 + 文档” 的满足,在中国更有可能成功的是 “钉钉” + 类似 “亿方云” 企业文件管理平台无缝集成的模式。
结语:
在中国互联网已经脱离蛮荒之地的今天,在硅谷好不再意味着在中国也能好,而在硅谷的不好在中国反而可能有机会。中国的互联网创新已经逐渐过了盲目跟风的时代,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需求阶段, 不同的发展背景。 在趋势和机会判断上,我们对于硅谷发生的事情应该看得更透彻一点,全信你可能就输了。互联网产品提供的价值才是其竞争力的本质,其他都是白扯。
-
独角兽
多家独角兽估值下调,创业者或将面临 Down Round 融资
简法帮(微信号:jianfabang)是一家为创业者和初创型企业提供交互性法律文件在线自制服务的互联网企业,致力于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线上法律服务。
近日,摩根士丹利旗下的基金调减多家独角兽估值的新闻,引发了业界关注。简法帮提醒各位创业者:在估值调减的融资大环境下,如果创始人还要继续融资,可能很快就会面临 Down Round 的问题了。那么,什么是 Down Round 呢?Down Round 融资对于创始人有什么影响呢?简法帮将为您详细分析。
跌倒的独角兽
据报道,2016年2月26日,摩根士丹利旗下一只基金针对其持有的印度电商公司 Flipkart 的股票下调了估值,下调幅度达到 27%。
Flipkart 是一家独角兽公司,在 2015年5月 的最近一轮融资中估值 150 亿美金,投资人名单中包括老虎基金、Naspers(腾讯单一最大股东)、DST、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摩根士丹利等赫赫有名的投资人。摩根士丹利的估值调减意味着这家公司的市值已经下降到 110 亿美金。
摩根士丹利旗下这只基金名字叫 Morgan Stanley Institutional Fund Trust Mid Cap Growth Portfolio,这只基金调减估值的还不止这一家独角兽。一家名为 Palantir Technologies 的大数据公司的估值也遭调减,此前该公司估值超过 200 亿美金,摩根士丹利对其估值调减幅度相当于 32%。Dropbox 也是同样被调减估值的独角兽,调减幅度达到 25%。
以上信息来自于该基金的官方申报公开披露的文件中。事实上是,敏锐的硅谷投资人在 2015年 已经开始为估值调减做准备工作了。
何为 Down Round 融资?
在估值调减的融资大环境下,如果创业者还要继续融资,可能很快就会面临 Down Round 的问题了。所谓 Down Round,是指投资人在该轮融资中购买公司股票的价格,低于对上一次融资投资人支付价格的情况,也就是说新一轮融资对公司的估值低于公司之前的估值。如果创始人还不熟悉这个词汇,建议将这篇文章多阅读几遍。
举个简化的例子:甲公司 2015年A 轮融资 100 万美金,估值 500 万美金,投资人拿到公司 20%的股份,创始人的股份为剩余 80%。假设甲公司在融资后遇到了各种问题(自身问题或者市场环境问题),公司的估值从 500 万美金下降到了 400 万美金;如果公司以该估值进行 B 轮 100 万美金融资,B 轮投资人拿到公司 20%的股份,在不考虑 A 轮投资人反稀释保护条款的前提下,创始人的股份将从 80%下降到 64%。
但是,专业的投资人往往都会要求反稀释条款,也就是说,甲公司的 A 轮投资人如果是 VC 基金,那么很可能在投资协议中已经约定了反稀释保护机制。反稀释保护机制,简单理解就是公司需要向权利人发新股补偿公司估值下降带来的损失,也就意味着创始人等不享受反稀释保护的股东会被进一步稀释股权。
反稀释保护机制常见的有如下两种类型:
加权平均计算法:加权平均计算法又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加权平均计算法两种,前者更有利于保护创始人利益,具体区别不在此展开。总之,加权平均计算法的反稀释保护,会让创始人的股份进一步下降。
完全棘轮法:这种保护机制会让 A 轮投资人的融资价格自动下降到与 B 轮融资相同的融资价格,这就意味着创始人股份比例与加权平均计算法相比会进一步下降。
需要提醒创始人的是,反稀释保护的股权调整通常由专业财务顾问和融资律师使用 Excel 表来计算,尤其是加权平均计算法的情形或者存在多轮 Down Rounds 的情形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基本很难吃透。笔者几年前在帮助客户依据加权平均计算法调整 Cap table 时,当进行到两轮 Down Rounds 后,就暗下决心下辈子决不做融资律师,做融资律师也不再做 Down Rounds 的融资了。
简而言之,融资过程中在确定反稀释保护机制时,投资人会更倾向于完全棘轮法,而加权平均计算法则更有利于创始人团队。
Down Rounds 会大范围发生吗?
摩根士丹利旗下基金调减多家独角兽估值,将会是创业企业股权融资市场的黑天鹅吗?创业企业估值下降会在硅谷大面积发生吗?会影响到中关村创业大街和中国其他创业中心吗?对于这些疑问,简法帮实在没有能力判断,但如果创业企业估值真的大范围下降,相关的创业者要继续融资时,就不得不面临 Down Rounds 的问题。
2008年 美国次贷危机前夕,法国 BNP Paribas 银行中止了受美国次贷问题(当时还不到危机阶段)影响的三家投资基金的提款,因为银行无法对相关次贷产品确定合理价格,其理由是相关市场 “完全丧失了流动性”。这一看似无关大局的举动,一下子加剧了市场关于次贷以及与美国房地产有关的抵押产品的不确定性,市场紧张情绪很快转变为恐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以及其他美国投行如一个个多米诺骨牌般倒下,不仅金融和保险机构,就连包括汽车公司在内的传统行业都岌岌可危。
那么,摩根士丹利旗下基金投资的几家独角兽会是创业企业 Down Rounds 的导火索,或者成为估值下降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吗?没人能够预测,只有时间能够证明。
Down Rounds 的成功可能性更小
恶化的融资环境会使得创业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即使已经获得过一轮或几轮投资的创业企业进行 Down Rounds 融资,往往也不例外。通过现有投资人股东继续融资的成功几率也会下降,因为投资人面临估值下降的投资损失,有限的资金还将在需要后续融资的已投资企业中谨慎选择是否继续投,以及投哪家的问题。
与房地产市场买涨不买跌的情绪一样,投资人通常将这种下行环境下的出手投资称之为 “徒手接坠剑”。为了形象解释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每股 2 美金的超低收购价格,Jamie Dimon(摩根大通 CEO)构思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买一栋房子与买一栋正在着火的房子是不一样的。”
较大幅度的降低估值进行 Down Round 融资,对现有投资人影响很大,英文术语叫 “haircuts”,直译为 “剃头”,类似于让在先投资人 “割肉”,确认估值下降,也就是投资损失。新的投资人可能也不愿意趟这个浑水,因为过于激进地压价可能得罪投资人同行(公司在先投资人),与其做 Down Round 的接盘侠,可能还不如直接找其他类似公司去投资。此外,新的投资人如果不分出较大的期权池,也可能会担心创始人和高管股份被过分稀释,因而导致创始人失去控制权和持续投入的激情。
即使 Down Round 融资的投资人有意投资,投资人往往也会基于公司状况来要求比较苛刻的条件。除了较低的估值,新投资人可能会要求压缩在先投资人的权利,甚至会要求公司在战略和管理层上做出重大调整。新旧投资人和公司创始股东三方的磋商可能将非常艰难,同时还要考虑 Down Round 融资可能会对员工士气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防范核心员工跳槽。
Down Rounds 的其他常见法律问题
除了前文提起的反稀释保护之外,Down Rounds 还可能会涉及以下最常见的法律问题:
清算优先权:该权利就是给予权利人优先于其他公司股东收回初始投资的权利,看约定的倍数。例如:约定清算优先权范围是投资额的 1 倍、1.5 倍、2 倍或 3 倍等等,意思就是公司清算(例如:被并购或破产)所得至少超过优先权约定的倍数之后,包括其他股东才能有权参加分配。更加复杂的情形是,投资人还可能约定在享受清算优先权收回投资本金约定倍数之后,继续按照股权比例分配剩余财产,Down Rounds 融资还要确定各轮投资人之间的优先顺序和优先权倍数。对于创始人来说,清算优先权倍数当然是越低越好。
强售权:这种权利允许权利人在约定条件下强行要求其他股东共同出售公司,这项权利跟清算优先权结合起来,会构成非常有威慑力的投资人保护机制,因为持有强售权的投资人可能在可理想回收优先倍数时就愿意强制出售,而其他投资人和股东则可能所剩无几或两手空空。
分期投资:这就意味着投资人按照约定的时间表或条件分几期投资,约定条件没有满足时,投资人可能会拒绝继续投入。投资人的后路就意味着创业企业融资无法足额到位的风险,但在 Down Rounds 融资时很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需要仔细衡量。
看到这里,创始人很可能已忍无可忍了,这不是趁火打劫的资本家吗?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VC 保护资金安全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投资创业企业的高风险性就需要投资的保障和补偿机制,这是风险投资行业在半个世纪发展中基于实践逐步形成的惯例。如果没有资金安全保障,恐怕 VC 自身也很难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LP)来投资创业企业了。
在进行 Down Rounds 时,也是最能考验投资人专业性的时候,他们是否足够成熟的情愿接受项目估值的折损,而非拒不认输、接受现实,轻易地绑架公司,宁可冒着公司垮掉的风险也不接受 Down Rounds?是否继续看好创始人和公司并带头雪中送炭地追加支持?如果你碰到了这样专业的投资人,你可能就不会再抱怨或后悔这些投资人苛刻的投资条款了。
小结
总而言之,Down Rounds 融资是流血融资,创始人流血在先而且投资人也可能要 “割肉”。所以,能够提前控制融资估值(回头想来,追逐没有业绩支持的虚高估值是饮鸩止渴)和节奏,从而避免 Down Rounds 的必要性,这才是上策。
此外,公司创始人也要努力寻找和斟酌以下替代方案是否可行:
停止扩张:在下行的环境下,集中精力经营公司核心的 “现金奶牛” 业务;
削减开支:压缩公司战线,提高效率,减少冗余;
债权融资:简单的例子就是银行贷款,如果没有可转股的权利也就不会触发稀释等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如果创业公司现金流有压力,贷款也很难如愿;
业务转型或连续创业:创业企业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船小好调头,转型容易,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重新开始一个新的创业也未尝不可。
并购:并购主要包括与人合并和让大公司收购。前者可以抱团取暖,力争实现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协同、互补和放大效应;而后者可以让创业者暂时躲避到大公司的羽翼下,度过危机后东山再起。
简法帮于 2015年11月12日 在 36 氪上曾经发布过一篇文章《你的创业,尽管悲剧收场,也请结束得漂亮》,有兴趣的创业者可以参考此文。 如果创始人没有其他选择,就只能咬牙推动 Down Rounds 融资,做好投资人的沟通(反面例子就是 “不同意就让公司死给你看”)和协商,创始人一定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微妙和充满变数的过程,创始人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而即使此时资金比较紧张,但这也是你最需要花大价钱请专业律师提供支持的时候,此时能否协调各方谈下来 Down Rounds 融资,不仅决定公司的未来,也直接影响创始人自身的权益。
原创文章,作者:简法帮
-
独角兽
独角兽公司“落后就等于死亡” ,谁家员工加班最拼命?
注:独角兽公司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公司在为我们创造价值,他们的企业特征和员工状态是什么。对于这些“落后就等于死亡”的独角兽公司,除了快速奔跑已经没有其他选择。本文转自50KM(微信号: FiftyKM),以下为文章内容。
独角兽源自西方神话传说,它稀有而且高贵。美国硅谷投资人在2013年将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做出分类,并将这些公司统一命名为“独角兽”公司。在中国,互联网大潮正冲击各行各业,那些敢于创新的独角兽公司纷纷登台扮演起“颠覆者”的角色。
随着创业淘金热再次升温,“独角兽企业”逐渐成为人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有人从上市进程来分析,有人从薪酬待遇来对比,众说纷纭,各有千秋,独角兽时代到来了吗?今天,50KM选取了37家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独角兽公司,通过对他们出行数据分析,从一个侧面剖析下独角兽的企业特征。
此次调查37家公司全部算是“互联网+”,所涉及行业包括在O2O、金融、本地信息服务等领域的知名“独角兽”企业。从地域分布上不难看出,中国的的独角兽公司是高度集中的,大部分都聚集在了北上广深杭这五个创业及融资火热的一线城市。更有趣的是,这五个城市中有三个城市分别是BAT的所在地,可见一个航母级企业在当地的带动作用是多么显著。
工作环境更宽松,熬夜加班更严重
独角兽们的上班时间相对灵活。滴滴出行大数据透露,他们的上班时间分布在8点-10点区间,并没有传统大公司“上班打卡”限制。互联网时代,更宽松的办公环境也许更适合有创意的头脑。并且,一线城市的城市拥堵、加班严重以及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让决策者给予了员工更自由的上班时间权限。
数据说明:下班时间是通过出发地为商务楼宇(或目标公司总部所在地)的分时段订单量进行评估的。
看完上班看下班,众所周知,互联网公司加班是家常便饭了,但是独角兽公司的加班更是叹为观止,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城市平均下班晚出现在17:00-18:00前后,而独角兽公司的下班时间与城市整体平均下班时间有一个明显的错峰,他们在20:30以后离开的员工占据了35%以上,在21:30—22:00才形成了真正的下班。
大众点评成独角兽公司加班冠军
独角兽公司加班系数对比图。注:圆形大小代表估值多少,今日头条估值规模数据未知。
综合各公司加班系数来看,作为中国生活服务业电子商务的领军企业,大众点评荣登加班冠军宝座。餐馆打折券、买电影票、订酒店KTV……过去一年,立足本地生活服务的大众点评整体业务快速发展、新业务全面开花。在各类互联网公司中,电商所要面临的问题最多,突发问题和时限要求最高,加班也就不算奇怪。
而作为大众点评的电商同行,母婴特卖代表的“蜜芽”、精选式手机购物平台“口袋购物”、社交电商“蘑菇街”也杀入前十名。这些新生的小独角兽已经找准自己的奋斗方向,开疆扩土了。加班加班再加班,付出终将有回报的,未来垂直电商会为成为一种潮流吗?
数据说明:加班程度是通过工作日17:00-02:00打车离开公司的时间进行评估的,加班系数= 21:00-02:00的出发地为各公司总部的订单量/17:00-02:00出发地为各公司总部的累计订单量。
“小米员工是怎么做到自愿加班到很晚的?”、“小米总裁晒加班混寝方案”、“小米员工上班从不打卡,但工作12小时”IT论坛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讨论。此次50KM统计到的加班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些“恐怖”的描述,大众点评与小米科技无疑是最拼的,并且这两家公司的加班指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小伙伴的。爱拼才会赢,小米450亿美元估值少不了员工们辛勤的付出。
而在夜晚,坐落于北京中关村互联网金融大厦通常也是灯火通明的。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代表企业,专注于P2P智能搜索“融360”,这次也闯入了前三。互联网+金融,两个高大上的行业结合后,同样少不了员工们艰辛的付出。
今日头条问鼎2016春节“加班王”
当别人都休息时,他们还在工作,当别人都睡着时,他们还醒着。很多企业的成功,必然离不开员工超常规的付出与坚守。
以这个春节假期为例,独角兽企业打车需求普遍旺盛。特别提醒一句,四大门户的小伙伴,要小心了!50KM从各家公司数据对比来看,新一代信息分发平台“今日头条”春节加班情况独占鳌头,作为新一代技术驱动的公司,看来内容还是需要很多坚守的。
送餐新秀饿了么(me)与雷布斯的小米也是蛮辛苦的,他们的春节加班数据分列二三名。而整体来看,搜狗、蚂蚁金服、大众点评与滴滴出行,这排名靠前的七家公司,春节期间坚守程度远高于独角兽公司平均水平。
滴滴出行上班距离最远,美图上班距离最近
钱多、事少、离家近,已经成为“好工作”普遍标准。50KM在对37家独角兽公司上下班通勤距离统计发现,厦门的美图公司以平均4.8公里最短上班距离,成为“离家最近”的独角兽。而位于大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滴滴出行,以平均19.8公里上班距离,成为“离家最远”的独角兽。19.8÷4.8=4.125,四倍多的差距,已让滴滴很多小伙伴哭倒一片,多说一句,50KM的团队里就有两个从40公里外的“大通州”赶来上班的同学呢。
综合此次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生存的压力与个人的财富梦想,让独角兽公司已经成为互联网“加班文化”的代表。当周围公司都“快”了起来,整个行业也就跟随了,这一塔罗牌效应,在独角兽公司尤为明显。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将涌入这里,未来的产品及业务迭代会更加频繁,对于这些“落后就等于死亡”的独角兽公司,除了快速奔跑已经没有其他选择。
-
独角兽
Plug and Play:硅谷“独角兽”孵化器什么样
加利福尼亚帕罗阿托大学街165号的一幢小楼,被称作是硅谷“最幸运”的地方。
它曾是科技巨头Google的第一个办公场所,在Google搬走后,这里又成了Paypal的第一个办公地点。
而曾经给Google、Paypal提供第一个办公场地的“房东”,是来自伊朗的SaeedAmidi。在他旗下的办公楼里,既走出过科技巨头Google、Paypal,也有LendingClub、Dropbox等硅谷“独角兽”。
SaeedAmidi在2006年创办的PlugandPlay是硅谷著名的孵化加速器之一。在约1.8万平方米的办公大楼里,有上千家创业公司从这里孵化而出,办公区和走廊上挂满了孵化的团队所在国国旗。或许因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来得有些早,而创业者们又往往习惯工作到深夜,记者看到办公区域的创业者并不算多。PlugandPlay中国企业合作总监熊宠乔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现在这栋楼已经容纳了360多家创业企业,年龄最小的创业者,是只有十几岁的高中生。
伊朗人的“美国梦”
SaeedAmidi的经历听上去,是一个伊朗人的“美国梦”故事。
年轻时,“富二代”SaeedAmidi曾在美国留学,但伊朗的一场革命令他的家庭被没收了家产,很快,SaeedAmidi举家搬迁到了美国。
一开始,SaeedAmidi的创业和科技行业并没有多少关系。从地毯、包装业到瓶装水,他曾在多个领域创业打拼。后来,又做起了硅谷的地产生意。
他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买的第一栋楼,是1988年花130万美元在帕罗阿托(PaloAlto)买了一座办公楼(165UniversityAvenue,PaloAlto),出租给不少企业。例如,全球著名的电脑周边设备供应商罗技(Logitech)公司当年从欧洲进入美国,就租在这里。
1998年,SaeedAmidi在和不少年轻的创业者租客的交流中,意识到了自己对创业企业和高科技的兴趣,并且投资一部分钱给当时租在他办公楼的创业公司。
最早他曾投资了租在这里办公的“Danger”。这是一家研发可上网智能手机的创业公司。它的CEO安迪·鲁宾在离开Danger后成立了Android,被誉为“Android之父”,而Android则在2005年被Google收购。
在Danger搬走后,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租下了这栋办公楼,当时的谷歌员工数只有个位数,直到他们扩张到40多人后,才从这里搬走。
而SaeedAmidi也通过一家天使基金投资了谷歌,成了谷歌的第一轮投资人。
在积累了一定的金钱和人脉后,2006年,SaeedAmidi成立了孵化器PlugandPlay。
目前,PlugandPlay所筛选的创业者方向在物联网、互联网金融、健康医疗、材料&包装、媒体&移动、零售、旅游&住宿、云服务&设施等8个领域展开。
PlugandPlay中国企业合作总监熊宠乔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每年PlugandPlay初审过的创业公司超过8000多家,最终选出160~200个项目进行孵化和加速。到目前为止,PlugandPlay已经为2000多家创业公司提供加速服务。
以热门的金融&安全领域为例,PlugandPlay一个季度大约能收到1000多家相关领域创业公司的申请,在经过数据分析、云服务安全、身份验证等方面的分析后,入围300家企业,再甄选40~50家,最终约20家进入PlugandPlay孵化器。
不过,PlugandPlay并不是选择投资每一家进入PlugandPlay办公的创业公司。
在投资项目上,PlugandPlay考察的除了是创意,还有执行力。通常每个项目投资额不超过50万美元。孵化一家独角兽需要几年的时间,“任性”的背后,PlugandPlay所投资的资金全部来自公司自有资金,并不受时间限制。
搭建创业生态
在SaeedAmidi看来,投资并不只是对创业者进行金钱上的帮助,而是要做资源对接。因此,PlugandPlay的特色在于打造一个一体化的创业生态系统。具体而言,包括风险投资、企业创新、创业支撑、导师辅导制、社交活动等五个方面。
例如,PlugandPlay会为筛选出来的创业公司免费提供办公空间,包括基本的办公设施,网络、会议室、数据中心等等。
“在我们脚下的就是数据中心,用来支持创业项目做基础的数据集成。”在一间会议室里,熊宠乔对记者说。
除了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外,PlugandPlay还定期为创业者举办活动和交流。PlugandPlay每年会举办超过100个活动,也就是每隔几天就会有一次交流活动。
为了更好地帮助创业企业成长,PlugandPlay引入了导师辅导模式。这些导师有常驻导师和连续创业者,来为初创企业提供经验支持,也有500强高管特别是CTO作为客座导师,给创业者提供最前沿的咨询和技术建议。
在PlugandPlay的办公区域里,记者看到,为了更加接近创业者,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公司都选择派工作人员驻扎在这里,随时和它们所投资的创业者交流,同时也在这里挖掘更多有潜力的投资对象。
PlugandPlay有时也会与YCombinator等其他孵化器共同投资一些创业项目。而SaeedAmidi所说的做资源对接,是PlugandPlay区别于不少其他孵化器的一大特点。
一名PlugandPlay内部人士曾把它总结为:PlugandPlay为创业者提供了零售和品牌、媒体移动、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几大圈层的行业单独加速。在此基础上,PlugandPlay做了一个企业合作会员平台,将这几类行业里的领军企业几乎全部收入囊中。这些企业包括如必胜客、P&G、东芝、三星、LendingClub等,以及中国的百度、TCL、联想等公司。
“大企业内部创新往往动力不足,所以它们愿意和PlugandPlay这样的孵化器合作去寻找相应的创业项目。而在这个圈层和平台上,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恰恰又充当了创业项目的潜在合作伙伴、潜在投资人和潜在客户。”上述人士说。
熊宠乔举了个例子,Prevedere是PlugandPlay在俄亥俄州发现的一家做大数据预测分析平台公司,2014年时,PlugandPlay曾对它进行了5万美元的种子轮投资,投前它达到了300万美元的估值,而到了2015年Prevedere拿到了来自NorWestVentures领投的350万美元,估值达到了1250万美元。
在资源对接上,Prevedere和14家PlugandPlay的大企业会员签订了战略协议。其中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合作伙伴通过使用它的服务,为其在管理铝产品的供应链上节约了900万美元的支出。
这里同样也有中国创业公司的身影。
一名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的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UC的硅谷办公室最早就是从这里起步的。“一张办公桌,办公区上插着中国国旗,一晃好几年了。”
事实上,PlugandPlay也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熊宠乔告诉记者,PlugandPlay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设有孵化加速器办公室,“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寻找中国的下一个‘独角兽’企业。”
来源:第一财经
-
独角兽
全球独角兽数据:共 229 家独角兽,近一半在加州,中国 33 家
Spoke Intelligence 和 VB Profile 今日发布了一份有关 “独角兽” 公司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 229 个独角兽(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公司),其中有 21 家公司的估值超过 100 亿美元。
其中有 98 家独角兽是在消费者消费类领域,尤其是在零售和共享经济市场。零售领域的独角兽包括阿里巴巴、在线艺术品电商 Etsy。共享经济市场上的知名独角兽有 Airbnb 和 Lyft 等。而在企业技术基础设施或相关垂直领域的独角兽有 112 家,这些公司覆盖的行业包括金融科技、医疗科技、清洁科技和物联网领域。
Spoke 的 CEO Phillipe Cases 表示,独角兽在科技领域无处不在。物联网领域的独角兽包括 Nest(被 Google 收购)、无人机制造商大疆、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商 Jasper Technologies。
全球独角兽的地理分布情况
有 101 家独角兽的公司的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利亚,23 家位于纽约,33 家在中国,欧洲的独角兽公司只有 13 家,主要在德国和英国。印度 5 家,新加坡 2 家。详细分布情况请看下图。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从独角兽的数量看,还是从所创造的价值来看,欧洲都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全球独角兽的平均投资回报率是 7 倍,但欧洲独角兽的投资回报率只有 4.5 倍。现在欧洲也没有一家估值超过 100 亿美元的独角兽。
不管从投资还是创业公司数量上看,世界正在慢慢变平,正如信息和沟通一样。
2015:属于独角兽的一年
2015年 很显然是独角兽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有 81 家公司成功加入独角兽俱乐部,其中包括一家估值超过 100 亿美元的独角兽。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 的新晋独角兽公司里,40%的公司在美国境外。这意味着,高估值的创业公司正在全球遍地开花。Spoke 对 “独角兽” 的定义是这样的: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公司创立时间不长于 25年。25年 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在所有的独角兽里,有 75%的独角兽是在过去 10年 中创办的。
Cases 表示,创立独角兽是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的,平均需要花 6年 时间才能成长为独角兽。而投资要想从中退出,则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有 75%的独角兽还没有完成投资退出。已经完成投资退出的 52 家公司里,大约有一半公司被收购,一半公司上市。
Spoke 的数据显示,要想成长为独角兽,需要同时具备好的创业想法、强大的执行力和绝佳的时机。平均成就一家独角兽大概需要 6年 时间,此外,每家公司平均至少还需要 9500 万美元的融资来帮助自己成长为独角兽。
关于独角兽,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值得探讨。2015年 的投资环境里,市场利率很低。大量投资机构都在加强投资,而对投资者有利的退出条款使得创业公司获得风险投资像银行贷款一样简单。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创业公司的高估值。实际上,很多公司的实际情况是无法支撑起这么高的估值的。对于很多的新晋独角兽成员,我们应对它们持谨慎的态度。2016年,这些独角兽公司的估值可能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此低估了独角兽。如今有很多东西正在发生剧烈的变革,需要我们注意:移动技术公司的发展速度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有一点是很明显的:高投资将带来更高回报。目前,独角兽俱乐部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 7 倍,而估值超过 100 亿美元的独角兽的投资回报率更是高达 10 倍。
谁在投资独角兽?
投资独角兽的大多是世界顶级的投资公司,其中大部分位于美国,投资独角兽是这些投资公司的主要回报来源。红杉资本投了 37 家独角兽,Accel Partners 投了 29 家,Andreessen Horowitz 投了 28 家。Cases 表示,以独角兽的估值去投资的风险是很大的,其中 30%的投资退出低于独角兽的估值水平。不过通过投资组合,每年总体的投资回报率大概在 78%。
主投后期的投资者主要是传统的大投资公司,如高盛、T.RowePrice、Wellington Management 和 Insight Venture Partners。企业投资者主要有谷歌、软银和阿里巴巴。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2458.html
-
独角兽
4 家美国独角兽准备 IPO,2016 会是企业服务2B公司的春天么?
4 家科技独角兽创业公司正着手准备在 2016年IPO,包括 Nutanix、Okta、Twilio 和 Coupa。
预兆着经历今年的缓慢蓄势之后,科技公司又将迎来一轮上市高潮。
市场行情仍可能改变这些 IPO 计划,但一旦它们真的发生,将标志着投资人是否再次愿意支付高价来启动 IPO。经过火热的 2014年 之后,今年科技公司 IPO 遇冷,且上市后的市值往往低于此前的估值。
科技互联网公司今年在美国公开募集金额共 95 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 2014年 是 408 亿美元。进行 IPO 的公司的数量也从去年的 62 家下降到 29 家。
根据监管机构备案和公开信息,这四家公司正处在不同的上市准备阶段,但相同点是,在过去的 18 个月,它们都被私募投资者以 10 亿或超 10 亿美元的价格进行估值。
四家公司基本情况如下:
Nutanix成立于 2009年,是一家云存储基础设施公司,在 2014年 的上一轮融资中估值为 20 亿美元。于本周二提交了 IPO 文件,这份文件显示 Nutanix 计划通过此次 IPO 融资 2 亿美元,但尚未披露具体出售多少股票。此次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 “NTNX”,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贷将担任其上市的承销商。据悉最快明年一月下旬便可完成交易。
据知情人士透露,Twilio也在近日秘密提交了 IPO 文件,由高盛、摩根大通担任承销商,据悉明年第一季度即可完成 IPO。Twilio 是一家提供云通信服务的初创企业,成立于 2007年,总部位于旧金山。它通过融合云计算、web 服务以及通讯技术来提供一种全新形式的通信服务。通过在云端搭建语音基础设施 web 服务,Twilio 让开发者可以将语音、短信以及 IP 电话集成到 web、移动及桌面应用上面。今年3月,公司又在原有服务基础上集成了视频呼叫服务,令其统一通信服务更加完整。该公司在今年4月 份进行了 1 亿美元的 E 轮融资,令其估值翻番至 11 亿美元。
企业云计算服务商Okta在今年9月 时估值达到 12 亿美元。这家公司在本质上是一个云连接器,可以帮助基于 Web 和云端的 app 管理员工的账户和登陆信息,并支持员工、合作商和消费者在 Web 服务进行单点登录(SSO)。
同样基于云计算的企业服务软件 Coupa 则在五月时估值达到 10 亿美元。Coupa 将自身描述为 “节省即服务” 公司,一直在打造管理企业开支与现金流方式的云应用。Coupa 公司也帮助企业处理像采购、发票、员工开支、预算和管理库存等标准业务流程。
“首次公开发行给予投资人、科技公司高管信心,告诉他们公众科技创投界活的还不错。” 瑞士信贷集团全球负责人 Anthony Kontoleon 表示。
不过,企业扎堆上市不一定意味着真的繁荣。
事实上,私募基金的环境会对 2016年 科技公司 IPO 发挥巨大的市场影响,反过来亦然,一些银行家和投资人认为。
2015年,一些被炒起来的创业公司被给予了过高的估值从而表现令人失望。Square 和 Box 上市时的股价都低于其此前的估值。一些如 Etsy 的公司在上市时股价超过了私募估值,但后来则跌破了发行价。
如果私募基金环境持续寒冷,需要寻求增长的创业公司募集资金的选择将变得很少,不得不急于谋求上市。
据 Dow Jones VentureSource 信息,目前市场上共有 130 多家创业公司估值超过了 10 亿美元,理论上有望在 2016年 上市,这些公司的估值总和超过了 4800 亿美元。
“有些公司可能会被 ‘拽着’ 在 2016年IPO,这是从前并未想到的事。” CB Insights 公司 CEO Anand Sanwal 在一份 12月 的研报中写道。
这让我想起了《创业维艰》中,Ben 写到在 Loudcloud 公司融资困难时,竟想到了直接上市这样铤而走险的一步棋。但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更加艰难的开始。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wsj.com,
-
独角兽
寒冬之下,硅谷投资人如何看待企业级市场
美国硅谷一直是科技圈的风向标、领头羊。近年以来,“独角兽(指得到风险投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非上市公司)”一词十分活跃,媒体也展开了广泛报道。进入2015年,独角兽也在急剧增加,截止目前全球约有140多家,其中大部分诞生于硅谷。然而独角兽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它们退出的能力,同时很多公司如Square等,上市后估值也并不如预期,甚至相差甚远。
对此,长期活跃在美国的清华企业家协会天使基金(TEEC Angel Fund)创始合伙人张于庆判断,美国市场将会在2016年进入估值调整期,“不能说是资本寒冬,但至少会进行估值调整,从而推动产业更健康的发展。”
创业公司面临大公司挑战
尽管大环境将迎来新一阶段的调整,但不同于15年前的互联网震荡,现在这一次的创新大潮中,高科技已渗透进入各个行业,领域广泛,在张于庆看来,实际上还是会产生很多商业机会,前景仍值得期许。
他向记者举例,比如硅谷有一家名为Aromyx的公司可以通过技术积累,将人类的味觉基于生物芯片实现数据化;智能硬件公司Quanergy做出了Google 自驾车上用的激光传感器的下一代产品;初创企业Ginkgo Bioworks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养酵母细胞产生食物香料、芳香剂等化学品等。
特别是对于B2B、企业服务市场,得益于更加广阔、稳定增长的市场空间,张于庆表示不仅在美国受到投资界欢迎,在中国同样也是风投重点关注领域。
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交易额达8.8万亿元,环比增长23.6%;到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15.2万亿,环比增长32.8%。在O2O热情消散之后,中国2B市场或许迎来新一轮的爆发期。
不过同时张于庆也提醒道,投资人、创业公司在企业级市场将遭遇大公司对垒小公司的挑战,在美国体现为Google等涉入企业市场,在国内则是BAT对企业市场的壮志雄心。“大公司的进入,或将使商业模式的成熟化提前到来,这样小公司可能面临更多挑战。”张于庆表示,好在2B及企业级服务市场空间广阔,能容纳大量的公司成长。
云计算、大数据推动产业发展
从技术角度来看,云计算、大数据、商业分析和智能等平台和工具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动、壮大互联网软件产品的产业链发展。
10多年前,一家初创公司需要自己去购买计算机和存储设备;亚马逊云服务的启用让企业用少量资金就可以按月租用设备;虚拟机的出现让企业租用计算设备的一部分计算和存储能力;而容器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很容易地部署微服务。
美国知名问答及企业云服务公司Answers COO&CTO,TEEC Angel Fund管理合伙人王金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云计算、大数据、商业分析和智能等平台和工具经历了很大的进步,可是依然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无论是对于创业者还是投资者,应该关注未来的技术创新方向,并把握商机。
一是平台和技术向弹性(Elastic)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充分使用亚马逊租用的100G存储空间后,无需考虑具体技术细节而轻松实现额外100G空间租用。二是向自动化伸缩(Auto-scaling)发展,避免如租用多台设备,跑完算法后忘记退订单的资金浪费。
“初创公司在弹性和自动化伸缩方面如有建树,则会迎来更多的市场机会。”王金林说道。
随着云存储成本的不断降低,企业拥有越来越多的云端数据,而在拥有了大量数据后,企业开始关注怎样从大数据中洞察商业智能。
“这个领域实际有很多想象和发展空间,如IaaS和数据仓库技术会继续创新;SaaS会继续在不同的垂直领域有所发展;基于数据分析的应用则会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他表示。
投资人的三条选择定律
实际上,在整个宏观环境正在经历转型调整的背景下,可以发现不时有大量资本撤出市场。行业调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逐渐弥漫开来,一个影响便是机会主义者的减少。张于庆表示,“在创业融资较容易的时候,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产业里会不时出现一些投机主义者,但随着产业步入新的调整期,这类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减少。”
在这样的变革成为“新常态”的同时,另一个更加直接的影响,则是风投公司对创业公司的选择更加谨慎,毕竟一部分投资人被恐惧围绕。然而硬币拥有另一面,仍有一部分投资人继续保持理性,考虑到前文所述的广阔空间,期待发掘另一个独角兽。
在这个眼光决定饭碗的行业,为寻找那些未来的Google,或是BAT,作为投资人的张于庆有着一套判定标准,在他看来这样的标准可能也是众多投资者的通用选择。
他表示,对创业公司的选择判断主要依据三条规则:一是看团队,特别是创始人应该具有饱满的创业热情,同时还有破釜沉舟的事业精神;二是看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潜力,所以投资人在决策前会进行大量的分析、调查等;三是看技术,创业公司的技术含金量是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当然也有一些没有或只有较少技术根基的初创企业,这时则看重其运营能力。
作者 硅星闻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489493.html
-
独角兽
成为B2B独角兽公司的不二法门:2B/2C/2D混血
本文原载于medium,作者Riku Seppälä,阿尔法公社编译,原文链接http://t.cn/R42hZ0o,转发请注明出处。
最近,关于“独角兽”或是估值超过10亿美金创业公司的话题大热。不论你是否承认“独角兽”的存在,或者你是否认可“独角兽”这个新兴分类,它们都在享受着资本的追捧。作为VC,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鉴别独角兽的能力。而投资这些独角兽,既有可能成就一个投资人,也有可能毁灭一家投资公司,这是被印证过的事实。
在这之前我已经深挖过B2B领域的25家独角兽和31家非独角兽公司。无论这些初创公司的初衷是什么、创始人是谁,我都试着去总结它们的共性,分析它们的特质,并且把研究重点放在这些公司的初创期、还没有得到成熟发展之前的阶段。
我从一些流行的商业框架中总结出了一些特性,从中挑选出和初创公司最相关的几条以供参考。结果和这25家独角兽公司的名单如下:
三个共性
1. 极具市场潜力
2. 创新型产品
3. 能够创造优势/壁垒高,竞争难
- 极具市场潜力
所有的独角兽的出发点都是想要独占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他们的产品要么可以获得巨大的用户群体,要么就是对用户们存在着特殊价值。“潜在用户”*“价格”这个估值公式必须是成立的,并且这个数字要超过10亿美金。
当面对一个新点子或是一个新市场时,任何人都难以预估这个主意背后的市场规模有多大。预估一个B2B项目的市场更是如此。哪些是产品的真实用户?对这些用户而言,产品的价值在哪儿?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早期市场牵引、经典案例、访谈的极佳素材。
大多数独角兽公司的产品是对现有市场的颠覆,这些颠覆涉及到生活方式(旅馆、住宿)、数据库、交流方式、出行选择(出租车、汽车),HR(Human Resources人力资源)、文件共享……
- 创新型产品
独角兽公司的产品都至少在一个方面是开创性的。如:SaaS首选的工具(Workday)、对简单而重要的碎片化功能进行整合的工具(Dropbox, Evernote)、多功能产品(LinkedIn, Yelp)。除了他们的创始人和早期用户,大部分人是很难get到它们这些独特的创新点。
- 能够创造优势
这是最难分析的一个因素。通常,初创公司的idea很容易被抄袭,但独角兽企业在这个阶段会创造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当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这些初期的竞争力就会发展成强大且持续性的竞争壁垒。
独角兽企业至少有两种壁垒:
1. 网络效应/社群优势
2. 技术优势
网络效应和社群优势是独角兽公司中最常见的优势。例如:Pinterest, Shopify, Twitter, Uber, AirBnB, Slack 和 LinkedIn他们都有很强的网络效应或社交性,这就是他们难以被复制的特质。
也有一些公司依靠他们难以复制的技术优势成为独角兽。如果你想通过直销立即获得客户,就必须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做支撑。例如:Workday, Domo, New Relic 和Palantir。这些公司虽然在技术层面上已经很难复制,但他们获取用户的方式主要靠直销,所以在发展用户上面也需要花更长的时间。
十个特质
这些独角兽企业在十个方面上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1.市场动态:进军新市场(或是被低估的市场)
2.市场动态:进军高度竞争市场
3.处在风口
4.重点放在科技“发明”上面
5.明确的价值主张
6.清晰的市场战略
7.没有很强的买方市场力量
8.没有很强的卖方市场力量
9.不公平竞争优势
10.混合模型(B2C2B,B2B2C)
这些特质在不同的公司表现不尽相同,所有没有哪个特质是成为独角兽的必要条件。这里重点分析第二点、第五点、第九点和第十点。
- 市场动态/竞争
按照市场动态,独角兽公司可以为分为两种:
1. 处于竞争市场的
2. 处于新兴的或是被低估的市场的
多数独角兽企业能在一片竞争市场中拔得头筹,著名的例子有Slack,Uber,Domo,Shopify 和Dropbox,有些公司找到了一片非竞争市场中的供给短缺,比如Palantir,Square,Twitter,Airbnb,SoundCloud,LinkedIn 和Yelp。
站在投资人角度是很难界定哪种市场的竞争是过热的。在所有为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出现的竞品中,占领信息不对等优势的公司才最可能成功。这都是很有趣的市场现象。
- 明确的价值主张
一些独角兽企业有着非常清晰的价值主张,比如Square(手机上的信用卡支付)DocuSign (不用见面就可以实现的电子签名)也有一些在发展初期很难辨别出它们的价值主张,比如说Twitter, AirBnB,Uber。
可以从后者的早期博客中看出,大多数人的价值主张在具备一定规模之后才开始明确。
偏传统的B2B公司(Workday, Domo 和DocuSign)会比B2C2B公司或者其他混合模型公司(Twitter, Airbnb 和Uber)有着更清楚的价值主张。
- 不公平优势
有些人认为一个团队只有靠关系和背景才能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从列表中可以发现,不是所有的创始人都有一个漂亮的履历。Palantir 创始人Peter Thiel和Slack 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 (co-founder of Flickr)确实起点比较高,但是这些光环和背景也不是他们成功的必然原因。
- 混合模型
上表提到的超半数的独角兽公司在经营模式上都属于“混合模型”,也就是B2C2B 、B2B2C 或B2D2B。这些公司比如Pinterest把用户当做自己的产品来吸引广告投放,而Dropbox会用自己的消费者吸引更多用户。Twitter则兼具以上经营模式。
一些开发者工具,比如New Relic 和 MongoDB,也是利用他们的消费者或是程序开发员来不断吸引用户,最终发展并应用到企业里。
总结出一个制造独角兽的公式是不可能的。这些企业对行业问题有着很深入的理解,并且可以提出跨越式的解决方案。无论你想创立或是想投资一家创业公司,理解这些特质还是百利无一害的。此外,也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需要融资或成为独角兽。
总而言之,瞄准大的市场,找出完善产品和实现商业模式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让你的产品在市场中独树一帜?你是否掌握了信息不对称优势?你做的事情是否在逻辑上站得住脚?
补充阅读:文中举例的这些独角兽,想必linkedin,uber这些就不用介绍了,还是有很多像Palantir这样估值超过100亿美元却不甚为国人所知的公司。
Dropbox提供免费和收费的云端存储服务,能够随时随地将存储在本地的文件自动同步到云端服务器保存。
成立于2007年6月1日。至今共经历6轮融资,共计11.1亿美元,其中不乏YCombinator、Greylock Partners、SV Angel等著名风投机构。
Workday成立于2005年3月1日,致力于为从事SaaS服务的公司提供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帮助,于2012年10月12日在纽约交易证券所上市,2105年近8亿美元的销售额。
这家神秘的硅谷公司已经估值150亿美元,不过大多数公司都不知道Palantir Technologies到底做什么。他们服务对象都是政府投资机构,并不面向大众的。
Domo帮助收集信息,把你的商业信息和数据放到一个平台上。Domo可以让你看到所有你想要的信息,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超过1,000个顾客,BlackRock在15年1月领投了Domo的D轮,2.35亿美元。并且被认为是被估值最低的独角兽公司。
New Relic是一款基于 SaaS 的云端应用监测与管理平台,可以监测和管理云端、网络端及移动端的应用,能让开发者以终端用户、服务器端或应用代码端的视角来监控自己的应用。
2008年2月成立,2014年11月上市,NYSE:NEWR。
SoundCloud是一家德国网站,提供音乐分享社区服务,有“音频分享中的YouTube”之称,界面简洁无广告。成长非常迅速,Alexa世界排名已达第198位。
截至14年7月共获得5轮融资共计1.23亿美元。
Square,线上付款处理公司,帮助小企业与更强大的对手做竞争。2009 年,Twitter 的联合创始人 Jack Dorsey把一个小小的方形的信用卡读卡器带入公众的视野。去年,Square声称平台上美国,加拿大,日本的年交易量达到了300亿美元。
2009年2月成立,2015年11月上市,NYSE:SQ。
Pinterest是瀑布流式的视觉社交网站,堪称图片版的Twitter,总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公司近期完成其第八、第九宗收购,分别是社区购物服务the hunt和图片搜索应用Pext,准备向电商转型。
公司成立于2009年,目前共获得10轮融资累计13.2亿美元,估值超过110亿美元。
DocuSign是企业服务,法务服务软件。超过5千万的用户量,188个国家使用这套电子签名和电子投递工具。这个过程减少了纸张的使用,并且是一种跟踪审查的新途径。投资主要来自于SigmaWest 和 Ignition Partners.
Slack 是聊天群组 + 大规模工具集成 + 文件整合 + 统一搜索。Stewart Butterfield,Slack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也是Flickr的创始人,后来把Flickr卖给了雅虎。
2014年2月,Slack获得了1.8亿美元的融资,其中包括Accel Partners 和Andreessen Horowitz.他们声称他们有50w个日活。截至2015年12月,slack估值已超过30亿美元,近期传闻阿里巴巴将收购slack。
MongoDB是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数据库工具,目前拥有超过700万的下载量,数千的企业级用户和750余个技术及服务合作伙伴。
公司成立于2007年,目前共获得8轮累计3.11亿美元融资,其中C轮、D轮为红杉资本领投。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