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影塔CIO之家
    2015,SaaS的新转变 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 // 企业和客户之间会存在更多的选择。尽管我们心里企盼平稳,但是在市场,销售和产品研发领域,特别是云计算相关领域仍然会发生持续的变化。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会看到SaaS五大发展趋势:   1. 企业会在个体消费研究方面加大投资规模   目前很多对消费者的研究还停留在静态的方式上,比如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更多的企业会在个性化定制服务方面加大投入。这些企业往往会通过社交网络,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及直接的接触(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来了解客户的需要。像购买动机,生活方式以及内心需求这样的细节都很重要。营销策略的关键是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激发客户的品牌价值意识,所以营销不仅仅是一种服务。   2. 云数据服务将会赶超传统意义上的存储   相对传统的前置应用,微软公司将会从其云服务领域获得更大收益。传统的前置应用受限于自身的前置存储空间,而云数据服务则更加开放。尽管云数据服务成本相对低廉,但企业为了获得有效的发展,还会研究去缩减其开支。云数据服务需要提防的一点是其合法性问题。希望企业花重金来做好数据的安全工作,避免数据外泄。   3. 更多的SaaS应用会行业化定制   像医疗卫生行业,制造业以及零售业将会开发出更多适用其领域的应用程序。这样做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承担起客户更深层次、更复杂的体验工作。但在开发新的功能时,企业在特定领域SaaS所具有的用户基础会使企业抢得先机。同时对用户也有好处。这种趋势不容小觑的原因是用户对特定领域相关应用的需要日益增长。在任何一个领域,通用的应用软件都会避免变得过于复杂。过于复杂会提供给用户不切实际的服务而与用户脱节。   4. 多重租用的可选方案将会出现   允许多个用户共享一个应用对于管理云服务数据是行之有效的,而传统认识是让多个用户使用,具有各自的界面。多重租用则具有更个性化的用户体验。例如,salesforce.com为企业所提供的新服务“Superpod”。这使企业在自己的数据中心拥有自己专用的基础架构,而不是连接到一个单独的服务器。这些新的混合服务给企业通向未来提供了更多可选项,为系统的开发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这样就解决了云服务市场存在的瓶颈,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5. 大数据分析更显突出   在2015年DaaS(数据及服务)的应用量会呈现上升的趋势,消费额将达到2150亿美元。DaaS将利用云来提供服务。他们还预测,会有更多的企业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作为其商业及开放数据集的一部分。云存储为企业的接入和整体存储容量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由于每单位云存储的相对成本在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大数据分析技术变得兴致有加,该技术则是实施开放数据集的绝佳机会。  
    三影塔CIO之家
    2015年01月13日
  • 三影塔CIO之家
    企业移动化,任性需要什么资本 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 // IBM和苹果、三星与SAP的联姻,说明了企业构建移动业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移动化的艰难。企业如何才能以更低的成本搭建自己的移动体系,快速响应市场的新需求,同时规避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对于整个企业来说,IT架构应当适应企业互联网这个现代企业管理升级和业务创新的新主题,移动化是未来优先考虑的重点工作。他同时强调,移动化是超越了企业App的概念,两个关键点是融合与复用——移动化的全新环境是基于后端延展而来的,但要依托原有的后端管理机制和能力的复用来补充新的能力。     他认为,企业移动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工作的效率会更高; 满足客户的需要更快; 受众群体超越了管理层,应用场景超越了手机看报表。   企业移动化面临的诸多挑战,例如在落地的时候,会遭遇安全、管理等很多因素的阻碍,这与传统消费APP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能不能把后端的商务分析报告展现出来——原本在PC端能够展示的报告,未必适合移动端。   企业移动化不是做APP,它不仅仅是一块屏,后面还隐藏了很多的东西,包括融合的能力、复用的能力、安全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等,这些都是企业做移动化的时候必须考虑的。不是把PC端的系统全盘搬到手机上,这是由屏幕尺寸有限的特性决定的,需要有做减法的智慧,管理层也会遇到一个思维的变化。 易操作:无需培训,体验出色,随时随地接入,强调服务 易管理:能够降低成本,基于云服务,一站式,端到端的管控 融合:一体化,现有系统有机延展,传统业务创新,联合模式 高安全:脱离第三方平台,防信息窃取,跨网络访问,策略支撑     国内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已经在进行移动化的探索,但绝大的企业移动化还处在初阶阶段。相对而言,互联网企业在移动端的商业应用能力比较出色,例如百度公司,在移动端的营收已经达到了36%,李彦宏更是声称移动营收和利润将超过PC端。与此同时,这些信心膨胀的互联网公司也把目光转向企业应用,如微信企业号、百度直达号之类的产品。那么,企业移动化能够从互联网巨头那里借到多少力?   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软件提供商之间更多的将是合作,因为大家的定位不太一样,如微信企业号更多的是实现营销的目的,而企业内部更多的是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通常是企业内部来做,不太可能放到第三方平台,这就涉及到企业内部移动化的事情,熟悉企业管理流程、企业业务流程的传统软件厂商当然更加精于此道。当然,针对外部,可以和互联网厂商合作,把新型的工具如微信、微博的能力集成到企业APP中来。尽管互联网厂商对传统企业的内部管理流程积累不多,但互联网运作模式和移动技术的产品化是他们的本能、强项。多方合作是需要一个优秀的移动平台,让开发者能够利用平台所提供的技术框架,以及控件等进行开发,无论是企业用户和开发者遇到的移动开发的技术瓶颈,还是消费类移动互联网不熟悉业务,都降迎刃而解。 跨平台:企业在做移动开发时,一定不希望做两套代码,这个不合理。他需要用一套代码就能够在iOS、Android上用。   资源复用:在企业中,可能有几十个移动APP的模块,这些模块不可能每个都从头做,所以资源的复用性和积累性很重要。   碎片化应用:这就是跟传统的PC业务的不同。PC的业务,无论是ERP,CRM还是其他业务系统,都是比较重的。而移动端的应用,一定是简单的,快速迭代的。碎片化的好处就是可装配,当一个应用出来后可以很快把它生成APP。   快速开发交付:开发完后可以快速支持APP上线。   卓越的用户体验:基于手机的尺寸,基于移动技术现在的一些瓶颈,当移动应用的页面过度复杂时,体验一定会差。  
    三影塔CIO之家
    2014年12月30日
  • 三影塔CIO之家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流程梳理的步骤及方法   1、流程梳理定义 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如何进行流程梳理,对流程进行适当的重组与优化。流程梳理是指围绕企业的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对整个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整理、提炼,明确管理的关键点、信息化管理重点要解决定问题、可能的解决方式、解决的程度、实现的深度等。在这点上很多企业的信息化人员会混淆流程优化与流程重组的概念,BPI(业务流程优化),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是指企业流程改进,是针对现有流程进行小规模的改善,是局部而非彻底的;BPR(业务流程重组)则是对企业流程大规模和彻底的变革,甚至有可能是推倒重来。一般只有在企业问题十分严重,难以为继,需要进行重组,或进行变革性的管理才会用到BPR。企业的核心是业务流程,一个健康的企业其业务流程不会存在原则性的问题,可能在一些局部队细节上会存在改进的余地,这个时候适宜使用BPI。     2、流程梳理步骤 因为各企业有不同的情况,工作重点也不尽相同,所有流程梳理工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与标准。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我们认为流程梳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项目团队,明确工作目标,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和预算。企业高层管理者应给予充分授权,确保工作小组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毕竟工作过程中有可能涉及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而出现阻力,高层的授权十分重要。     二、认清企业目标,进行全面的流程调研。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明确的就是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只有认清目标才能准确而有目的地进行流程梳理工作。流程调研要求首先对企业现有的所有流程摸清摸透,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总结出企业的流程准则,这其中又包括了显性和隐形的流程要素。如果要达到比较好的流程调研效果,建议由第三方咨询公司为主,辅以对公司业务了解全面的自身人员进行。因为流程调研、梳理等工作是对企业自身的一次全面剖析,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由企业自身人员完成的话,难免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情况,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第三方咨询公司的参与正好能够填补这个不足,而且咨询公司具有比较系统的咨询方法与工具,能够更好地完成流程梳理的工作。     三、在原有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与信息化系统相融合的新流程。这个阶段要求有完整的流程图,并清楚描述各流程所设计的部门、人员、表单等,定义各工作步骤的工作规范,明确各流程的控制点等。基于信息化系统的新流程还必须与各部门相关人员充分讨论修改,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减少落实推行的阻力。     四、效果评估,持续改进。流程梳理改进完成后应该进行持续的监控评估,评价其是否达到当初企业所设定的目标,并且在运作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情况,需要对流程进行改进或重新定义。由此可见,流程梳理优化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关注、改进才能够得到应有的成效。     3、项目管理中流程优化的方法论 流程优化工作分成流程现状描述和确认、关键流程确认、流程优化、推行流程等阶段。     一、现状描述。就是全面了解企业运营现状,其作用在于:明确的企业存在的各种流程并作出规范说明,使之具体化;通过对企业流程的了解,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为流程优化做准备。     二、关键流程的确定。关键流程就是企业的核心流程,可以说其他流程都是为核心流程服务的,是核心流程的子流程。明确业务模式、各部门的流程图、整个企业的流程总图,往往也就能够得出哪些是关键流程了。     三、流程的结构优化。结构性的优化是指对企业流程在主要流程方面的改进,加强各流程之间的衔接,增删一些流程步骤以提高工资效率,重新定义流程的控制点。特别在信息化背景下,普遍都要求实现控制点迁移,如何设定控制的权限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需要与部门领导和公司高层进行充分交流沟通。     四、流程内部的环节优化。流程结构优化是流程间的优化,流程内部环节优化则是对流程内部步骤的优化,优化的原则是效率与控制并重。由于各企业流程千变万化,具体优化方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五、推行优化后的流程。流程优化完成后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讨论等方式,把流程观念灌输给相关人员,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理解,以便顺利推行。     4、流程梳理方法工具介绍 在信息化建设领域,流程梳理工作目前并没有成型的方法与工具。但是由于BPI与BPR的相似性,BPR工作中的一些方法论也能够运用在BPI上,下面简单介绍几种能够应用在BPI上的方法工具:   一、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在讨论公司战略远景规划、决定企业再造时机过程中,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是两种有用的方法。在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时,鼓励与会者提出尽可能大胆的设想,同时不允许对别人提出的观点进行批评。运用头脑风暴法有助于我们发现现有企业流程中的弊病,提出根本性的改造设想。一些软件工具也可以用来支持这种讨论,与会者可以同时和匿名地对讨论议题提出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关键字来进行存储、检索、注释、分类和评价。德尔菲法则经常用来论证企业再造方案的可行性。可以将初步的再造方案发给若干事先选定的信息系统专家,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将各位专家的反馈意见经过整理和分析后,第2次再发给专家,让他们考虑其他专家的看法,对有分歧的地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经过几轮征集,最终可获得比较一致的意见。这对于减少BPI的风险、设置正确的信息化战略是十分有用的。     二、价值链分析法:在对企业的流程进行分析并选择被优化流程时,可以采用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是辨别某种“价值活动”是否能给本企业带来竞争力的方法,这一理论最早发表在波特的一篇关于如何将价值链分析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的论文中,后来被发展成为企业战略分析的重要手段,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波特认为:在一个企业中,可以将企业的活动分为主要活动与辅助活动两种。主要活动包括采购物流、生产制造、发货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高层管理、人事劳务、技术开发、后勤供应等方面的活动。以上各项活动因企业或行业不同而具体形式各异,但所有的企业都是从这些活动的链接和价值的积累中产生了面向顾客的最终价值。因此,将一个企业的活动分解开来,并分析每一个链条上的活动的价值,就可以发现究竟哪些活动是需要改造的。例如,可以按照某项业务将有关的活动细分为几个范围(如将产品销售分解成市场管理+广告+销售人员管理+……),从中发现可以实现差别化和产生成本优势的活动。     三、ABC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主要用于对现有流程的描述和成本分析。作业成本分析法和上述价值链分析法有某种程度的类似,都是将现有的业务进行分解,找出基本活动。但作业成本分析法着重分析各个活动的成本,特别是活动中所消耗的人工、资源等。     四、标杆瞄准法:标杆瞄准法可用在设立改革的目标和远景、确定流程优化的基准等方面。在许多行业都有一些成功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做法可以为行业中的其他企业所效仿,因此,也可以将这些企业的一些具体的指标作为其他企业的标杆。     上述几种方法提供了不同的工作思路给我们参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要能够灵活运用,综合地把上述方法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就能够很好地完成流程梳理、优化的工作。     5、结语 流程梳理与优化的目的在于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特别是为企业进IT规划、选型决策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同时通过流程梳理达到理顺企业内部流程,通过优化提高整体运营效率,这也是工作的另一个目的。总而言之,流程梳理与优化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运用各种工具、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   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三影塔CIO之家
    2014年10月17日
  • 三影塔CIO之家
    2014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 来源: 三影塔CIO之家
    三影塔CIO之家
    2014年09月30日
  • 三影塔CIO之家
    企业架构终极目标:无边界信息流 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着手企业架构的实现。并且,企业对于企业架构的价值理解也很清晰:它可以保证信息的对称性,以更好的支持企业战略发展,尤其是在战略发生变化的时候;可以提升信息在业务流程间的可获得性;支撑SOA的实现等等。     那么,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不断优化改善,企业架构带给企业的终极价值的体现是什么呢?通过对一些大企业的深度访谈,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管理者们希望企业架构可以达到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无边界的信息流。     什么是无边界信息流 无边界信息流,即通过安全、可靠和及时的全球互操作性达成企业内部及外部的信息集成与有效访问,并最终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的集成。无边界并不是没有边界,而是相对的无边界。我们所强调的无边界是让企业业务部门在权限内快速、有效、安全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信息可以穿透边界容易地交换并改善业务。   传统的企业组织中往往存在四种边界,即:垂直边界、水平边界、外部边界和地理边界。这些边界之间互相隔离,它们之间的信息无法对称。无边界信息流的目的是将组织内部的各个业务流程单元间的沟通协作障碍打破,实现信息对称。信息在不同业务流程单元之间可依照权限完全流通,实现跨组织的信息交互与集成,使企业按不同需要实现跨组织协同。     无边界信息流的特征 当我们清楚地了解了无边界信息流的涵义及特点,可以容易的发现,企业架构的构建正是企业实现无边界信息流的基础。同时,在对企业的访问中,我们发现90%的企业认为通过构建企业架构是可以使企业更高效的实现无边界信息流的。无边界信息流的信息应该有以下几个特征:   支持企业具有更强地业务洞察力; 更全面的信息互联互通; 支持企业战略决策的敏捷应变能力     企业架构是实现无边界信息流的基础 企业实现无边界信息流需要有几个基础条件: 企业需要全面的整体基础构架 对组织及业务单元统一规划,组织及业务流程单元间的边界可穿透 IT对业务全面覆盖 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统一的标准、灵活可变、支持互操作。     无边界信息流的价值     提升效率。无边界信息流,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将企业的各个组织及业务单元的屏蔽消除。组织及业务流程的可视化程度将大大提升,在业务流程处理过程中,可以跨过重复、不必要的组织及业务单元;同时,信息需求者可以更加迅速地获得所需信息,提升企业的业务处理效率。无边界信息流还可以将协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小化,使不同组织及业务单元之间的信息互通更加有效和及时。     节省成本。在实现无边界信息流后,企业可以最大化地集中所有信息,并进行有效整合,大幅提高资源的可复用度。由于无边界信息流是基于开放的、统一的系统架构,当企业战略、业务及组织发生改变时,IT系统可基于统一的架构,便捷的做出相应调整,避免了企业反复建设IT系统。     防范风险。无边界信息流的实现,打通了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使企业内部情况清晰可视。当企业业务日趋复杂时,企业决策层也可以清晰地掌握企业运营各个方面的信息数据,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支撑业务创新。无边界信息流使企业敏捷应对外部商业环境的变化。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可以进行有效、快速的互联互通,并使相关业务单元做出相应调整,快速应对变化,为业务创新提供保障。       企业架构可以帮助企业全面规划并规范企业内部的组织和业务流程,建立统一的标准。在统一标准下,企业组织和业务单元间的边界便很容易穿透。同时,其业务与IT紧密融合的特征,也为实现无边界信息流提供了更好的支撑,保证了信息与业务需求的一致性。企业架构为无边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与保障,在统一的标准下,保证了信息对称性,是解决互操作性问题(即信息交互的便捷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同时,通过企业架构可以清晰规范那些信息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组织和业务单元边界,保证在“无边界”的情况下,仍可做到信息的安全传输。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三影塔CIO之家
    2014年09月17日
  • 三影塔CIO之家
    2014中国SaaS软件企业百强榜单 随着SaaS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之如火如荼,在国内也在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客户也意识到了传统软件许可证模式的高价格和维护费用的问题,开始了解SaaS软件在节约人力和物力成本的优势,并开始试用或是正式使用这种模式。   许多企业已经采用了SaaS,其中包括客户关系管理CRM、协作、销售自动化、生产和财务管理应用程序。目前国内市场主要的SaaS服务提供商包括八百客、中企开源、阿里软件、友商网、伟库网、金算盘、百会创造者、X-Tools等,另外中国电信、网通、神州数码等公司也在加入。   SaaS是一种通过网络提供软件的模式,所有的服务都托管在云上,用户不用再购买软件,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现在,一个完整的企业web应用程序,可以在云上提供一个敏捷、统一的企业协作平台,就像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向SaaS提供商租赁软件服务。SaaS可以帮助企业减少费用、管理硬件、网络和内部IT部门。     同时,SaaS模式正在成为应用软件市场令人兴奋的发展趋势。     随着产业竞争格局以及全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中小企业一方面比大企业更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全球的市场、研发等资源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经常遇到资金短缺、技术人员少、业务变化快等困难,似乎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模式。而SaaS这种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小企业多、快、好、省地解决其信息化建设的问题。而且SaaS绝不仅仅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所有规模的企业都可以从SaaS中获利。     当然,SaaS模式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主要是安全顾虑以及数据需储存于公司外部等。虽然国内大多数SaaS企业目前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保障用户数据安全性的技术经验,但提供商品牌及诚信度在客户心中的地位,要靠提供商的作为。     就市场和技术层而言,随着网络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未来几年,SaaS模式软件将成为企业应用的主流。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三影塔CIO之家
    2014年09月12日
  • 三影塔CIO之家
    大数据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在各种媒体的连篇累牍的报到和宣传下,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对“大数据”一词想必都不陌生。无论是对于走在社会发展前沿的互联网、IT产业,亦或是传统的医药、交通行业,大数据必将带来难以估量的价值。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若掌握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可在今后的信息化发展应用上取得领先地位。面对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正在进行信息化改革的工业企业要把握好大数据带来的机遇,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数据安全管理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系统之间是互连的,他们之间会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生态圈。大数据的环境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企业自身的商业机密在数据共享时会被泄露;很多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没有被明确界定;数据量的存储和安防措施不够有力等。数据具有共享性,我们在保证数据在大环境下共享的同时,还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我们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保证数据在传递过程中不会被篡改和泄露。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加强对数据安全问题的控制和管理,以解决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的数据安全性问题,所以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信息基础平台,而现有的供电局信息基础架构还不足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在进行信息基础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时,不仅要增加信息系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消化能力,还要重视对数据资源的扩展和融合。业界普遍认为,现今的云计算技术能够搭建一个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满足各类工业企业对数据服务的需要。所以,我们的供电局如果要搭建和完善信息基础平台,应该利用好云计算技术,把自身对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逐渐迈入整合化、智能化时代 大数据技术最吸引工业企业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大”,而在于数据的“用”--整合、分析、利用等。我们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总是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此时,如何将那些海量的数据加以整合和利用是目前企业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遭遇的必须要解决的拦路虎。大数据信息应用系统对如何利用好数据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在大数据应用系统发挥作用前,企业急需对系统模型和数据规范进行统一和整合。我们的企业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和推动下,将信息应用系统推动到智能化的阶段。     为工业企业信息化提供环境保障 建立起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大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加强技术合作领域的创新型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创新发展的实例来促进企业信息化,不断推动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改造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来加强企业的发展进步,使得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力量,为企业信息化创造条件。在大数据时代,工业企业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媒体来加大企业的信息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的最新信息技术的更新普及,使得企业形成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好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来建立起网络化的服务平台,使得工业企业的形象以及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建设中的缺陷 首先,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都仅仅是对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没有意识到数据将带给我们的巨大价值。其次,很多大型的国有企业因为受到政策的保护而导致自身危机意识薄弱,在信息化建设中会慢半拍,落后于其他外资或合资企业。还有,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对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企业管理上缺乏对大数据的应用,导致企业管理高成本、低效率的局面。     把握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会给企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企业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优化自己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渐变成精细化、数据驱动型的管理。企业传统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会被改变,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的决策中心,并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大数据发展中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总的来说,就是大数据技术应用越深,企业吸收的价值也越大。目前来看,企业主要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并积极挖掘大数据的应用。     应对大数据的挑战措施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的企业可以做出以下措施来应对:一是加强领域的合作,各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要加强合作与共赢;二是开发高效的数据密集型计算方法,科学家们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三是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遇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三影塔CIO之家
    2014年09月10日
  • 三影塔CIO之家
    谷歌正欲在企业级市场干翻微软 Google,这个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里的搜索引擎巨头,多年来一直都在为别人做嫁衣。但在上周于旧金山举行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中,Google比往常花了更多时间来展示诸如Drive for Work(专为企业设计的升级版云端存储服务)和Android Work(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上Google独家的移动设备管理软件)等新企业功能。     如果你需要更多能够证明Google越来越重视增其企业级服务的证据,那看看这个:在最近几个月内,公司已有过多次重大聘任动作,包括用户体验总监Shahla Aly、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总监Murali Sitaram以及Google云计算平台全球方案负责人Miles Ward。值得注意的是,这批空降的高管就来自思科、IBM、微软以及AWS之流。     “过去几年里,我们已经往公司领导班子内注入了新鲜而优秀的血液,”Google的企业业务总裁Amit Singh说,“我们正在招纳业内最顶尖的人才,包括有着几十年企业经验的高级人才。公司内所有产品的领导班子,从销售到工程,成千上万的Googlers无处不在,而且还在迅速成长。”     从外引进人才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Google的商业发展出点力。(例如,跳槽到Google的Singh有着多年甲骨文Oracle的工作经验)曾负责思科子公司WebEx的前高管、现正着手运营Google的合作伙伴关系的Sitaram说,他正在鼓励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以及其它软件制造商同Google进行联盟——这是一种Google以前从未考虑过的伙伴关系。     “过去几年里,我们通过向不同的客户销售各种产品而迅速发展壮大,”Sitaram说道,“如今我们正逐步成为更加大型的企业,因此联盟对Google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AWS前高管Ward,如今正负责与客户协作进行Google各类云端软件产品的“切实应用”工作——这是个业内前不久才出现的角色。他说,Google在企业发展上的投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而Aly这个有着IBM工作经验的微软“长老级”前高管,现在也在Google内负责用户“体验”工作。据她本人说,Google专为企业客户设计的应用Google Apps for Business近日得到了来自客户的95%的满意度评价。“相比其他应用供应商,我们虽然比较起步晚,但随着我们的发展进步与不断成熟,用户体验会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应用提供商的重要指标。”     Google在这个商业世界里还是个新手,但怎么才能让大家更直观地体会到这点呢?这么说吧:上文提及的Ggoole新高管担任的角色,在他们空降前根本不存在(都是几个月前才设立的)。新版Google Apps for Business,这套能跟微软Office365匹敌的基于云的效率工具类应用虽然早在2006年就发布了,但Google仍然花了不少时间才让企业客户花钱购买并全面使用Gmail账户。但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Google在企业营销方面也变得精明了许多。     根据Google的统计数据,公司现有超过600家公司、10000名活跃Google Apps活跃用户。随着时间推移,已有更多来自固定企业的大客户购买Google的企业类应用,包括60%的世界500强企业。虽然Google的商业营收总额(占比其整体业务收入的5%)还仅仅是微软的一小部分,但公司首席商务官Nikesh Arora近日告诉投资者,Google的商务业务正是“推动公司成长的因素之一”。     这意味着Google很可能为商务运营聘用更多人才,尤其是一些面向客户的角色——这些角色虽新,但对于逐步接手大额交易的Google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接下来,我们将对Google Apps、Android平台与Chrome浏览器进行双降,”企业部门主管Singh说,“企业转型需要一点技术,而Google承诺:我们做得到。”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三影塔CIO之家
    2014年07月15日
  • 三影塔CIO之家
    OA、协同和BPM的那些事儿   自从BPM这一概念流行起来,国内很多OA厂商、协同管理软件厂商赶紧的把这一华丽外衣披上,声称自己提供的产品就是BPM。本文对三者之间的核心区别进行粗浅的阐述,希望能够引来真正的专家给予确定的定义,也给CIO选择信息化软件时提供相应的参考。   OA,即办公自动化,是Office Automation的简写,是现代利用电脑进行全自动的办公,目的是提高效率,最先在国内流行的时候喜欢打“无纸化办公”这张牌,将企业或者政府的收发文、档案管理、物品管理、文档管理、车辆管理、后勤管理、简单的人事管理等等诸如此类的业务用计算机完成,充分解决了因企业中存在的层级结构使得传统的办文程序的问题:从文件起草、审阅、会签、签发、下发到归档、借阅等各个环节,复杂,流转时间长,最终导致办公效率低。这一点在目前很多与政府打交道的事情中仍然大量的存在。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国外并没有OA的概念,是中国管理软件自产自销的IT名词.   协同管理概念的出现,其实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协同OA,即通过互联网,让企业、政府能够自行灵活定义符合自身需求的管理工作流程、知识目录架构、信息门户框架,以更便捷、更简单、更灵活、更开放的满足日常办公需求。在协同OA的基础上,以增强型的工作流为引擎、融合知识管理套件、并加入更广泛的日常业务工作管理包括客户资源的管理等,这就到达了第二个阶段——协同管理软件。通过流程,实现信息的协同、业务的协同和资源的协同,方便企业的管理。其实这个概念很宽泛,因为ERP系统也提到要实现物流、资金流、人力和信息流的协同。   协同管理更应该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套软件。体现了协同管理思想的软件应该能够做到以下几点:信息网状思想(让企业相关联的信息能够通过要素关联起来,方便追踪);业务关联思想(软件要体现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随需应变思想(软件中体现的信息网和业务关联可以随时因为某个业务或者某个目标进行改变,结成新的网络和关联)。   BPM其实是协同管理的更高要求。协同管理的最后一点提到了随需而变。如果软件在实现能够随需而变的基础上,做到对于“需”如何产生,“变”的效果如何衡量的支持,就可以说达到了BPM的高度。BPM全称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即业务流程管理,是一套达成企业各种业务环节整合的全面管理模式。其起源于90年代美国管理专家业务流程重组(BPR)的思想。   “重组”两个字让人感觉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被很多企业所质疑;人们更多的接受“优化”,这也就是BPM系统的核心。     BPM软件的第一步是实现企业现有的流程。企业关于流程的制定和规范包括多个文档,例如业务运作流程、作业指引、岗位说明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等,如何把这一系列信息有序的组织并体现于系统,是BPM软件的面临的第一项挑战。在BPM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厂商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使用者进行沟通确认,最终实现。     BPM的第二步是能够对流程运行效率进行有效的分析,让企业找到需在哪里,变的依据。这种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活动(是否过于复杂,存在精简的可能性);活动实现形式(是否能用更有效率的工具来实现活动);活动的逻辑关系(各环节的先后关系可否作调整以达到改进目标);活动的承担者(是否可以通过改变活动的承担者来使流程更有效率)。   有了明确的分析报告,BPM软件应该提供的第三个功能就是灵活的改变现有的流程,不需要花费企业过多的人力和物力,或者可以在正式变动之前提供变动效果的模拟分析报告,以便企业的决策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使用者不要轻易被软件提供商抛出的概念所迷惑,是否是真正的BPM软件还得看这三项功能是否能够完整的实现。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三影塔CIO之家
    2014年06月29日
  • 三影塔CIO之家
    移动互联网软件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云服务化是软件系统的未来趋势   云服务化(软件即服务(SaaS))是未来应用软件市场的令人振奋的发展趋势,运营管理系统未来将结合云计算技术实现云服务,实现运营平台管理的集中化、服务化、标准化。   集中化有助于业务运营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通过集中化,系统的支撑能力能够大幅提高,同时降低系统投资和管理维护的费用;服务化将摆脱被动满足指定功能需求的建设理念,更多的从市场角度和客户角度去主动分析客户需求、客户特点,实现快速的业务流程再造,实现系统功能的快速更新;标准化则是主导 IT 支撑系统的技术架构发展方向,完善面向全业务运营的数据结构规范、系统接口规范、信息集成规范,才能实现系统的模块化和松耦合。   二、基于大数据的运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目前企业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数据以及互联网、社区网的交互数据目前已经动辄数 TB 甚至数 PB 的规模。只有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具备洞察未来的能力,更加智能和科学地为社会管理、企业决策和个人生活服务。   未来的管理系统平台已经不仅是后处理的支撑系统,而会成为实时的业务系统。   面对海量数据,传统软件系统架构难以为继,需要全新的云计算和互联网的架构,建立以虚拟化、并行计算、分布式存储和自动化为核心特征的云计算架构,全面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   三、移动客户端开发趋于便捷化,提供整体开发平台为未来趋势   未来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将趋于模板化和流程化,进一步降低移动客户端的开发的难度,提高移动客户端开发的效率,和互联网网站建设的发展一致,使其成为一个便捷的、低门槛的开发领域。因此未来移动中间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发工具,而是定位于面向开发者,提供一种成熟的、基于开放标准的跨平台技术,并且具备整体解决方案能力,为应用开发者提供一个公众的服务平台,提供全面的移动客户端开发服务。为满足开发者的需求,开发平台应具备应用开发的一条龙服务功能,包括应用在线开发、打包、终端管理、资源管理、运营管理等功能,实现客户端应用的开发及运营一体化。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三影塔CIO之家
    2014年06月26日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