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互联网+时代 HR如何利用“碎片化”学习 导语: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被移动化、碎片化、定制化。过去,课堂和书本是两类主要学习渠道,现如今,朋友圈、开放式的社交平台取代前两者。   那么,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平台是怎样影响HR的? 近期智联招聘HR公会推出了一期问卷调研,这项有7421人参与的调研中,人力资源科班出身占20.64%,非科班出身占79.36%。也就是说,HR的专业门槛仍比较低,对于近80%“半路出家”的HR来说,急于构建职业技能与知识体系,这种学习一方面来自于工作,一方面便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 朋友圈是HR提升技能的重要渠道之一 参与调研的人群中,人力资源专员/主管占比68.36%, 人力资源经理/总监及以上级别占比31.64%,其中有49.74%的受访者表示通过朋友圈获取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的。看来,朋友圈除了提供“点赞之交”外,还是分享知识的重要平台。 不过,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的HR,在知识获取的渠道方面还略有差异,有47%科班出身的HR通过培训、沙龙、讲座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技能,而只有37%非科班出身的HR会选择这一渠道。   为什么会出现10%的差异?HR公会认为,培训、沙龙相较互联网社交平台更加突出人力资源的专业理论性和系统性,而非科班出身的HR更倾向于易学易用的碎片式信息。   这里需要提醒HR,朋友圈晒出来的文章质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微信好友质量。如果你的好友都是爱学习、且懂得知识分类的益友,那么恭喜你,他们转发的文章也必属精品,值得你从中汲取养分。反之,如果你关注的是一群跟风阅读,没有知识鉴别力的人,那你就会被广场舞大妈们转发的10万+文章淹没。   烂文坑三代,标题毁一生 尽管有84.22%的人选了“不确定,通常会根据标题选择”这一项,但HR公会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一篇文章的标题并不能决定内容的好坏,正如一本内容超级好的书,为了配合出版社后期的传播与营销,书名往往起的糟烂透。而很多“标题党”为了获取大量点击,会在标题上大做文章,内容却不一定有价值。这才真的是“烂文坑三代,标题毁一生”呢!   相反,通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真正渴望学习、讲究学习方法的人是不会被一篇文章的标题左右的。他们首先是基于对某个微信公众号的信任,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点进去看,实际上这也对他们获取知识相当有帮助。   其实仅通过标题去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如同HR仅凭“颜值”选人——优秀的面试官一定不会仅凭一个人的长相或第一印象就草率决定是否录用的。   微信阅读弥补“胜任力断层” 55.27%的受访者选择阅读团队管理与建设类文章,如《什么是高级主管的管理思维》,其次有49.14%的HR喜欢阅读企业人力资源实操分享类文章。而喜欢阅读这两类文章的受访者中,HR经理/总监占比57.64%和63.93%,远远超出了专员/主管的42.25%和48.84%。   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企业的中高管群体存在着“胜任力断层”现象,这是中国企业经历快速成长后管理人才匮乏酿成的后果——大量基层主管“被上位”至中高管理层,而企业又很少给到他们有效的培训与学习方法。HR管理者在其中扮演了“识人”与“选人”的“伯乐”重任,但他们也是“被动成长”的“受害者”,而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只能依靠碎片式学习与阅读弥补。   科班出身的HR急需补课 来看看科班与非科班出身的HR在这方面有什么差异。调研结果显示,51%科班出身的HR更注重自我营销类文章,而非科班出身选择这一项的只有39%。 科班与非科班出身的HR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企业人力资源部都是二三线的“幕后”支持部门,尤其科班出身的HR,过去更多埋首于人力资源专业领域,缺少HR-Marketing意识与技巧。随着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无论HR个人品牌还是雇主品牌),这些科班出身的HR急切需要补上这一课。   其实,HR对职场八卦并不买账   谁说职场人只关心八卦?只有不到30%的受访者表示对“休闲八卦类”文章喜好,而且就连入行的HR专员,也只有26.1%的人选了这一项。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结果。试想一下,在一家公司,哪个部门掌握的八卦最多?人力资源部嘛!所以,HR们对那些八卦类微信文章根本就不屑一顾好嘛。 调研显示,60.21%的受访者喜欢“自我建设类”的职场文章,另有55.05%的受访者对“软实力提升类”文章感兴趣。相比之下,大家还是更在意自我管理与能力的提升。   来源:智联招聘HR公会
    微信
    2015年06月25日
  • 微信
    BigCard:基于微信做职业社交 欲以评价切入职场社交 简历只是将一个人愿意示人的一面包装之后展现出来,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对企业HR和业务部门用人经理们来说,与其有过合作的职场人士对其的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而对于VC们来说,投资就是投人,对一个人做尽职调查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了解他在业内的口碑与人脉。因此,一个开放的人才评价体系对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尤为重要。事实上,职场中高端人才最全面的评价大多存在于前公司的人力数据库中,互相之间难以分享。如果把这些阶段性的评价串起来,那一个人的职业评价体系是不是就完整了呢?以评价切入职场社交Seb有10年的互联网HR及招聘经验,曾在腾讯总部负责中高层的招聘项目(2011-2014),也兼任过微信团队的招聘/HR,支持微信核心团队的快速扩张(2013-2014);期间,他曾参与并打造和运营了目前已经有300万粉丝的公众号“微信招聘”。2014年他与前同事Rock共同创建了BigCard,以职场评价为切入点,旨在打造职场版的谷歌,连接一切靠谱的职场精英。Seb表示,做职业社交的基础还是在社交,因为你前公司的HR,前同事,前领导等都微信上,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他们转化成给你做职业背书的人。相较于目前同业的其他产品,BigCard只专注于基于微信关系链的一度及二度人脉,“最起码他们都曾扮演过类似‘面试官’的角色,这样给出的评价才更公允更有价值。”开放式的人才评价体系是第一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目前,BigCard的产品形态为微信服务号+微信企业号,已拥有近5万种子用户,其中包括来自BAT等公司的管理者和骨干员工、知名创业公司CEO、知名投资人等。在BigCard上,用户可以创建职场名片、自定义职场标签,也可以邀请身边的人脉给自己写职场印象。而企业HR、业务部门用人经理及VC投资人等“面试官”们不仅可通过BigCard管理自己的人脉,为优秀的中高端人才提供职场背书,更可以在BigCard上进行人才分享与管理。“未来我们还可能拓展到兼职、咨询等不同服务场景。”Seb说。创业亦有满满幸福虽然Bigcard还只是一个13人规模的创业公司,但却“五脏俱全”。负责技术的联合创始人Rock有10年以上开发及团队管理经验,曾在Cisco、Oracle等公司负责技术开发;负责产品的Kuraki曾在腾讯工作五年,对互联网社交产品有着独到见解。开发、设计、市场、人力、财务等各职能由来自金山、雷锋网、分众、Russell Reynolds、Kenexa等公司的专业人士承担。在BigCard的上海办公室,同事们经常有下午茶。“我们给到优秀人才的薪酬福利绝不逊于大型互联网公司。”Seb说。此前,BigCard获得了著名投资机构的天使轮投资,目前A轮融资正在进行中。
    微信
    2015年03月27日
  • 微信
    张小龙:企业号未来战略 // // // “连接企业的另一种可能”是微信对企业号给出的定义,也诠释了微信“人与企业的连接”战略企图。人们在狂热追捧订阅号和服务号的同时,却忽视了微信可以成为企业应用的入口。   有人甚至说,微信企业号的诞生对企业管理而言并不亚于乔布斯的“重新发明手机”,当百度CEO李彦宏还在预言“企业级软件将是一个大市场”,微信已经优雅的绕过了企业移动应用入口战场,留下如梦江南,烟雨女子般的眼神,从此众人念念不忘.... 企业号的无限价值 1企业内部、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的全连接。   一两万名员工,几千家经销商及门店,上下游供应商一起十万人,内部十几个业务系统整合、移动化。而在过去建立、运维这样的系统所需的能力已超越大多企业IT部门的能力。 2企业全信息的统一出入口   企业号可以是内部所有信息系统统一的消息出口及入口,基于微信企业号,员工无需安装任何手机APP,即可打通企业内全部信息。 3内部IT系统孤岛的桥梁   企业内部IT系统长期以来分而治之,数据不互通,给企业带来了信息交换上的困难。然而,基于企业号则可以打通企业内部现有IT系统,把信息孤岛相互连接起来。 4集成各类SaaS应用成提供平台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引入了轻量级的SaaS应用,到SaaS应用与企业内系统数据、不同SaaS应用间数据互通是个难题。基于微信企业号,除了能够打通内部系统外,还能将内部应用以及外部SaaS应用在企业号内互通。 5企业IM功能、开发多方视频通话   未来,当微信平台开放了点对点的沟通信息,企业号将会成为企业内部的IM。另外,微信还开放视频通话,将可以在内部业务系统上一键发起对指定人员的微信视频通话,完成实时视频会议。 让构想成为现实   大家会发现,如果上述的价值需要通过自建系统成为现实,企业将会面临搭建成本高、实施周期长、实施难度大以及运维成本庞大等问题。但基于微信企业号,企业将能够轻松地避免上述问题。   1、企业号是免费的。 2、员工只需扫码关注企业号即可使用,实施周期短。 3、企业号一扫关注即可完成实施。   4、借助微信强大的运维能力,企业运维成本为零  轻前端+大后台的设计原则   企业内现有的IT系统往往功能完整、系统庞大,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管理需求,这些系统都将得以保留并且被称为“大后台”,而作为移动端的微信企业号中的应用主要呈现方式则被称为“轻前端”。在设计当中企业需要考虑四个要点: 用户体验   现在的管理软件用户实际上就是互联网用户,这些户已经互联网产品的极致用户体验习以为常,便开始对传统管理软件产生抱怨。我们建议在微信企业号应用功能设计时参考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进行设计,并且始终坚持“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的原则。 最小化模块   根据设计原则我们在微信轻前端上应该实现操作最简单,建议企业将功能模块进行最小化、颗粒化设计。 阅读、基础功能为主   移动端下受屏幕大小的限制,建议在设计时应考虑以阅读、实现基础功能为主,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功能则建议在PC端进行实现。 轻前端大后台   对于小型系统,可以在微信企业号应用与企业现有IT系统直接建立连接;对于大型复杂的系统,建议在中间建立一个消息中间件,通过消息中间件可以判断信息的流向,消息队列、异步推送缓解服务器压力。   五个典型企业应用方案分享 USB KEY、电子签章的替代   很多企业安全级别较高的账号或系统往往会配以USB KEY,而现在手机上的微信账号也能成为系统验证用户身份的唯一标识。手机就成了用户随身的USB KEY了,用户通过手机中微信扫一扫,实现替代USB KEY,实现安全登录系统。 市场上的电子签章系统主要能解决两个问题:1. 用户身份验证2.信息完整性验证,防止篡改。对于只需要用电子签章系统解决身份认证的用户,可以通过而微信扫一扫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身份验证问题。 内部文件共享   我们假设一个外出员工需要查找公司网盘上的文件,这时他只需打开微信企业号发送文件名或者直接发送语音,系统通过中间件将语音转换为文字并通过后端查找到相应的文件进行推送,员工立即获得文件。 财务支付   马云希望让中国企业能够用支付宝发放工资的构想,也许在未来可以在微信支付上得以实现。对于大型企业,每月向员工发放工资是一项相对庞大而繁琐的工作。基于微信企业号,员工可以在财务助手中收到工资条,并直接完成工资单的核对,避免了与财务人员面对面的签收。倘若微信支付能够在企业号进行开放,将可以实现员工在微信确认工资单后立即通过微信支付发放工资。马云多年的夙愿或许将被微信支付来完成。工资被打入微信账号后,微店消费、微信支付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服务号+企业号,服务面对面   在微信大战略中,如果狭隘地认为企业号仅仅是解决企业内部沟通问题则将会大大地减低企业号的价值。当企业号与服务号、订阅号连接起来,就会延伸出许多新的玩法。譬如某以定制类产品为主导的家居企业,以往用户只能通过实体店进行需求提交,而现在通过微信服务号能够直接提交设计申请,并且系统将根据地理位置以及需求属性推荐到合适的设计师当中,设计师通过企业号领取设计任务,并可以直接添加客户微信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设计完成后用户对设计师评分,公司根据用户对设计师评分进行绩效考核。  企业号+朋友圈,成为营销主阵地   基于微信企业号,企业可以通过营销大使模块鼓励员工参与分享传播企业产品、服务、活动信息,让每个员工都成为公司“水军”的一员。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职位以及好友数量来界定“水军”级别,不同的级别将决定了员工分享后所能获得的回报。公司员工、上下游有10万人,而每个人平均有两百个好友,那么当这10万人分别转发公司的产品、服务、活动信息,所产生的营销价值将会比一个具有2000万粉丝的公众号推送营销信息带来的还要大。   连接一切   微信个人账号实现了人与人的链接,订阅号实现人与信息的链接,通过服务号实现了人与商品间的链接,通过企业号实现了人与企业的链接。基于微信的开放战略,微信可以连接一切!   企业个性化开发需注意消息免打扰   我们不能假设每个人都和在座的CTO一样都是工作狂,热爱工作。事实上,频繁的提醒会让用户产生厌恶感。因此,可以考虑给员工自行设置在线状态,我们在设计系统的时候也应该增加允许设置消息免打扰时间段。 数据安全加固   目前,无论是微信账号的登录机制、企业号后台登录机制还是微信与系统对接的机制都是十分安全的。然而,这一说法需要建立在两个假设下: 1、对微信充分信任; 2.用户手机已设置密码且不丢失。对涉及核心数据的模块,我们在通过微信链接进入系统的过程中增加一个密码验证层。 未来的企业号  1、降低认证门槛 2、加大开放力度 3、做好平台,宽而浅的应用、应用市场 4、开放IM能力,开放VOIP、视频等通信能力 如果未来微信能够做到上述几点,也许… 1、大多数企业将开通不止一个企业号 2、微信将聚集比苹果应用市场更大开发群 3、移动设备消失了,微信还在继续... 本文作者张小龙 来源微信公众号:imciow 网站: www.ciozj.com
    微信
    2015年03月27日
  • 微信
    微信投资”小微招聘“平台M4JAM 微信非洲扩张开始了 [摘要]M4JAM去年8月创建并进驻微信移动生态系统,获投资后将拓展全球业务。 腾讯与Naspers成立的合资公司“微信非洲”(WeChat Africa)日前宣布,向南非“小微招聘”平台M4JAM投资。   自2014年8月面世以来,M4JAM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发展趋势。就在几天前,有媒体报道称这家创业公司聘请了谷歌的布雷特·圣克莱尔(Brett StClair)加入其管理团队。在加盟M4JAM之前,圣克莱尔担任谷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理,他拥有10余年的全球工作经验以及丰富的商业人脉,加盟M4JAM之后将负责增加该平台的职位数量,并帮助进行全球业务拓展。   自2014年8月M4JAM进驻微信移动生态系统以来,双方就建立起了合作。在此之前,M4JAM一直自主提供资金。去年该平台曾表示,公司将寻求外部投资。M4JAM表示,此次微信的投资有助于该公司拓展本地业务和全球业务,创造实时的商业解决方案,同时帮助解决现实世界的失业问题。 毫无疑问,M4JAM正在改变传统的品牌招聘模式,而这轮投资无疑会进一步增强其改变就业模式的能力。“微信的投资使得我们可以专注于打造业务,同时他们的社区有助于我们成功。我们在微信平台推出M4JAM,就是因为社交应用能够提供一个快速、便捷的发展平台。”M4JAM联合创始人兼CEO安德烈·雨果(Andre Hugo)说。 “M4JAM成为社交对话的一部分,对于微信用户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们无需下载另外一款应用就可以使用这项服务。这也有益于M4JAM,因为我们能够得到一个现成的用户群体,在进入新市场的时候,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微信已经建立起了稳固的存在。”他说。   WeChat Africa负责人布雷特·劳瑟(Brett Loubser)表示,“微信将通过诸多像M4JAM这样的官方账户为用户带来价值。我们支持他们的发展,并通过这种合作表明,微信不仅能给用户带来价值,也能给品牌带来价值。今年我们将有多家创业公司登陆这个平台,这有助于我们展示这个综合移动社交平台的真正实力。”   雨果表示,过去四个月双方一直在就这笔交易进行谈判。关于这笔交易将对M4JAM拓展到其他平台产生的影响,雨果表示,微信很快就不是独家平台了,M4JAM就业信息可以嵌入到横幅广告,而且该公司也在尝试SMS(短消息服务)推广活动。 雨果表示,现在Naspers方面在董事会的成员更多一些。“新的董事会成员将为我们带来战略观点,开启更多机遇的大门。”他说。关于腾讯移动产品过去几年的迅猛发展,雨果表示,“如果能达到这种增长幅度的10%,我们就非常高兴了。” 关于未来发展,雨果表示M4JAM一直在“稳步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在于,去年推出时我们只有3个人,上周我们发布了2.5万个新职位,其中包括1.5万个来自老客户品牌的职位。” “我们一直想要走向全球。我们关注着大约14个地区,但拓展到其他市场的前提是稳固在南非市场的产品。在进入A地区或B地区之前,我们首先要让南非市场红红火火。”雨果说。 M4JAM是连接公司和求职者的枢纽,该平台可以为学生、失业、在职甚至退休人员都能够利用零碎时间获取佣金,令用户可以利用琐碎的时间获取工作。发布6个月多以来,M4JAM已经为40多家非洲大型品牌提供招聘服务,其中包括汽车导航品牌TomTom、TNS市场研究公司、Telesure和Shoprite等。 Naspers是一家南非的跨国传媒集团,通过其全资拥有的离岸公司MIH持有腾讯33.73%的股权,是腾讯最大的股东。(小贝) 腾讯科技讯 2月22日
    微信
    2015年02月22日
  • 微信
    百一测评:帮公司把招聘笔试挪到微信上去 随着互联网不断简化传统行业不够效率的业务流程,招聘行业也逐渐涌现出各种新思维的尝试。   在线测评网站“百一测评”(http://www.101test.com)从招聘的下游——笔试环节切入,试图在兼顾考试的严肃性和便捷性的同时,尽可能地解决人力资源统筹上的负担。   说到底,在线测评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很早以前,在市场上就有ATA、北森这样的老牌测评机构驻扎多年。百一测评创始人王熠航告诉编辑,百一与现有测评服务提供商有两点根本性的不同:   首先,传统在线测评侧重的是“测评”,输出的是内容,通过一套心理测试题考察员工的性格与职位匹配度。而百一测评侧重的是方式,输出的是技术,主要业务是帮助企业通过互联网在线的形式考察应聘者的知识结构,提升招聘笔试效率。考题大部分是客户提供、针对不同岗位设计的。可以说,百一测评就是传统招聘笔试的在线版。   其次,传统测评对网络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像ATA是通过电脑中预装的软件答题,公司组织一场在线考试,首先需要预约机房。即便是在线考试,网络配置也不足以支持几百人的统考(当然,测试性格职位匹配度也没有必要多人统考)。百一测评则完全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应聘者通过自己的笔记本和手机就可以答题。并且当几百人统考网络压力很大时,百一也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   王熠航表示,百一测评去年举办了2万人的校园招聘,2万人的社会招聘,共有三四千人通过百一的平台被录取。谈及创业的初衷,王熠航最初想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简化招聘考试流程,为HR减轻工作负担。   来自亚信的资源 2010年,王熠航和老公司HR一起做过一次校园招聘。同行的是三个女生,旅行箱里放满了卷子,王熠航称过自己手中的一摞,100份,足足8.3公斤重。笔试结束后,四个人通宵阅卷,一直到凌晨四五点才结束,第二天一大早马上又要开始面试。王熠航后来回忆起来,那次校招经历竟成了项目的初衷。   70后的王熠航是老一辈IT人,创业前是亚信科技的高级技术经理。2014年,亚信内部创业,让员工申报项目。王熠航的“百一测评”从7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经过VP和CEO层的讨论,当场拿到了数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目前尚无新的融资。   亚信对于项目的关照,除了投资,更重要的是第一批资源和试错的机会。2014年,百一测评承担了亚信及子公司50多场校园招聘和数千人的社会招聘。   前亚信科技人力资源经理柏一鸣主持了2014年的校园招聘。从9月份起,她前往山东、南京、长沙、武汉、成都等城市宣讲,组织笔试、面试。第一次不用背卷子、判卷子,柏一鸣感觉浑身轻松。最重要的是减小了资源浪费。招考一名技术人员的卷子几十页,HR每年都会预估考生人数准备富裕卷子,但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学生放弃考试,这些卷子就都作废了。还有少数时候,预估的人数少了,卷子不够发,所有人不得不再等一个小时,等HR重新印好卷子开始考试。   中南大学的那场考试,不知道是因为毕业生多、工作难找,还是“微信考试”的营销噱头和90后的孩子们起了化学反应,原计划500人的场次,最后到场700人。学生们坐满了一个大礼堂,两个大教室,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用微信答题。   用微信考试 “微信考试”是百一测评首创的考试形式。像传统考试一样,HR把考生召集到考试现场,利用微信服务号与考生对接。考生通过微信服务号输入个人信息、答题。考试结束后,HR端会自动生成学生成绩和排名。   目前市场上做微信考试的,百一测评是唯一一家,王熠航并不担心被抄袭或是超越,原因很简单,百一团队对于这项技术创新得益于团队的亚信基因,对于一般竞争对手而言,这项业务技术门槛太高。   微信考试的难点在于大用户量的考试并发请求与复杂的校园2\3G移动网络环境之间的矛盾。校园wifi完全指望不上,一场校园招聘三五百人起,教室或礼堂的热点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百一测评通过前后端算法,力求2G网络也能支撑大量的考生现场考试。   在每场考试前,企业会联系在校学生用百一测评的考场勘测APP对考场测速,平台自动根据三大运营商的带宽和信号强度提前告知每场考试可容纳的人数。   中南大学那场考试,700部手机同时答题,信号为中等强度(-80)。   在线考试与监考难题 除了“微信考试”,百一测评还推出基于PC端的“在线考试”。不同于ATA这样的老牌机构所推出的在线考试,客户需要先联系机房,在电脑上预装软件,百一的在线考试完全是通过互联网,HR可根据考试要求和时间安排选择将考生集中在办公区统一考试或是分散在各地离线考试。   在百一测评推出的四类业务——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企业内部测评、招聘外包(RPO)中,三分之二的校园招聘喜欢用微信考试,而社会招聘则更倾向于在线考试。   功夫熊猫招聘网.中国与百一测评合作举办了十几场招聘,从金融行业的零售到地产行业的管培生,对于在线考试的需求分散在各个岗位。功夫熊猫.中国的创始人刘俊妹告诉我们,在功夫熊猫所定位的K级客户中,对于传统笔试繁复的考试流程的抱怨从不少见,他们对于简化操作流程是有非常强烈的需求的。   去年12月份,功夫熊猫受到一家国有金融银行委托,组织一场127人的招聘柜员的考试,考场就在银行的办公区。考试现场,考生开始答题时,电脑摄像头会开启,对考生的的表现进行记录,同时系统还会远程监测考生离开答题页面的次数,并反映在最后的报告中。   无论是微信考试还是在线考试,一个不可回避的敏感词就是监考。王熠航坦然承认,考生作弊手段花样翻新,软件所能监控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但柏一鸣的经验是,一场考试时间紧迫,考题又是公司自己出的,可预测性并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作弊浪费的是自己的答题时间,对总成绩并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刘俊妹认为,HR加系统监测已经是双保险,她更担心的是网络会不会出问题,但一场招聘会试验下来,她和客户那边对于产品的体验都是满意的。   与招聘网站合作 百一测评目前对试用期的客户都是免费的,过了试用期限,王熠航也承诺只会向客户收取很少的费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百一测评除了技术开发之外并没有太多的花销。不养销售,推广也完全要靠合作。百一测评团队目前11个人,基本上全是技术。与功夫熊猫.中国的合作就是王熠航开发的推广捷径:与招聘网站对接资源,用服务交换客户。   刘俊妹也会在使用中对系统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希望百一做一套系统直接和客户的服务器对接,注重保护客户的人员数据信息安全。   对于未来的盈利模式,王熠航表示一方面可能会对企业方的一些高端服务收取一些费用,另一方面,C端的用户也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毕竟,在这个吃人口红利的行业,每年有700多万应届毕业生和不可胜数的社会求职者都是他们的目标受众。他现在会利用百一的微信服务号推送一些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的内容——有的考生在参加百一组织的微信考试后,并没有将服务号取消关注。有时候也会发一些求职建议,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建立和维护好自己的粉丝群。   但王熠航同时表示,盈利模式这部分,目前并没有考虑的很清楚。现阶段,踏踏实实做好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Claire.W    来源:虎嗅网
    微信
    2015年02月09日
  • 微信
    当员工停下手中的活去回应微信时,此时其智商会平均下跌10个点 注:每天点开微信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你,会不会同意本文观点?本文来自连线网站,由网易科技编译:   毋庸置疑,短信和其它社交数字媒体是当下热门的商业产品。但这些产品是否有如其宣称的一般可以促进生产力,还是像一些批评者认为的它们只会让人们从真正的工作中分神?   消费者市场的通信应用通常包括WhatsApp、TextSecure, Wickr、Vibr和Text Me等。这些应用一般都还提供语音和视频通话功能。其中,Wickr和TextSecure还考虑到了企业用户对隐私安全方面的要求,因此提供了较高级的保护机制。尤其是Wickr,甚至提供了类似Snapchat一样的“自焚”功能,即短信消息在发出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毁灭、消失。   对于在工作过程中支持使用短信工具的拥护者而言,短信为例行公事和紧急事件提供了一个快速回应的途径。然而批评者则认为——如果每一条短信都是即刻发出的,那么无关紧要的事也会显得拥有高优先级,这无疑会导致正在工作的人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将精力转移至他处。事实上,这种精力的不集中,表现于时不时要查阅短信或电子邮件——在过去十年已普遍存在,并还有一个特别的称谓——“信息狂躁症”(infomania)。   “信息狂躁症”是会影响员工的认知能力的,而且对生产力是绝对的负面影响。惠普公司在2005年委托英国心理学家Glenn Wilson博士作了一项调查,“信息狂躁症”在此次调查中得到了量化。根据该项调查结果,62%的英国成年人对在工作时间之外和休假期间查阅短信存“瘾”。   半数的员工会习惯于立即回复电子邮件,或在一小时之内回复;五分之一的人会打断商务会议或者社交会议来回复邮件或短信。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对企业是很好的促进因素。但我们必须要了解到:将注意力从会议或者某项任务中抽离,并转至阅读和回复短信上,并不能促进生产力。相反地,这些“信息狂躁份子”的智商还出现了短时的明显下滑。   根据Wilson博士的调查显示,当员工停下手中的活去回应短信时,此时其智商会平均下跌10个点。这一跌幅甚至超过抽大麻时智商下降幅度的两倍,基本等同于一整晚未眠后的影响。在实际调查测试中,男性比女性受影响程度更严重。(从侧面支持了女性比男性更擅长“一心多用”的理论)。   所以,短信或者其他会中断工作的应用并不会像声称的那样可以促进生产力。   最近一款由软件商Fundamental开发的面向“00后”一代用户群体的应用Dubbed Serum,更是远离“促进生产力”的宣传口号。该应用主要功能为:让用户提出问题,然后以匿名方式向好友发送。   Fundamental产品总监Julian Ing表示,Serum的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发送请求,并收到真诚的意见和回复。实际Serum的提问,大多关乎“今天某位女性的着装如何”,“朋友的男朋友可能劈腿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将会是极其性别化和个人主观的。当然,这毕竟是只是一款面向普通消费者市场的产品。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当前以消费市场为主的应用大都在通过拉拢企业用户,以提高自身估值。Facebook和Twitter就是最好的例子。两家公司在拉拢企业用户上十分激进。Facebook还特别推出了一个私密组协同工作环境,以帮助企业用户实现围绕开发项目建立文件共享和交流对话的功能。虽然Serum当前只是面向“00后”消费群体,但从长远看,千禧一代也会长大,并在未来成为移动办公的主流群体。因此并不难想象,在默认Serum会成功的前提下,公司也会逐步推出面向企业市场的功能。   将无后顾之忧地给同僚提出真诚意见看作为一个商机,Serum站到了企业众包业务的对立面。企业事实上需要知道意见是来自何处——并不需要精确到个人,而是需要从一个企业的角度了解群体类别。譬如究竟是销售部门的人感到不适,还是说其他部门的人对此有了抱怨。   至于对“提出的真诚意见将被妥善采纳”抱有幻想的人,除非是在意见中滥用了权利,否则想法将会是可笑的。如果说“信息狂躁症”对生产力的影响是绊脚石,那么一款不断向“00后”询问匿名意见的应用则绝对是一记重创。   匿名回馈可谓是最不靠谱的连接体验。企业需要的是有意义的互动——即信息被协同分享时,所有参与其中的人的意见都存有一定的价值。这种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会议交流,或者基于网络的视频会议交流——一种强调关联性的体验,而不是将人们从真正的工作中抽离。   短信可能在小范围工作组中存在价值,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个取代性的工具,更不应该因为它而阻碍了真正的生产力。    
    微信
    2015年01月13日
  • 微信
    移动招聘的时代来了,看看2014年微信在世界500强企业招聘中的作用 随着微信用户突破四亿大关,越来越多公司也开始利用这一平台来为雇主品牌进行推广和进行招聘。   微信上已经有多少个招聘账号?他们如何利用这一移动平台?马克西姆统计了世界500强企业目前在微信上取得的社交招聘成效。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用移动设备招聘的趋势也在明显上升,最近的调查显示,有27%的求职者希望能够通过移动设备直接申请职位。除了发展根据移动终端优化的职业网站,腾讯的及时沟通平台——微信,似乎为这个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     已经有一部分世界500强企业意识到了微信这个新兴平台的作用和价值,开始探索使用微信来建立雇主品牌和进行社会招聘的可能性。除了共享招聘信息外,一些公司也通过账号分享雇员故事、职业视频、公司文化,把公司的公众订阅号提升到更高水平。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互动营销。     2014年8月,马克西姆雇主营销集团对前两个季度世界500强雇主微信招聘账号的数据进行了研究。下面的图文信息显示了本次报告的结果,这为雇主当前正在微信举办的互动营销提供一个参考标准。同时也为那些计划使用微信做雇主品牌推广及招聘的公司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      主要内容: 虽然已经有80%的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运营,但是只有7%的企业在微信上开设了他们专有的招聘公众号。这似乎是一个热门趋势,但是目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在这些早期建立的账号中,快消、IT和制造业最具代表性。   官方帐户被分为2种类型,订阅号似乎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最为流行。账号的发布频率大多取决于账号的知名度。(订阅号内容全部归于一个文件夹中,并且每天只允许发布1篇推送,而服务号内容则是单独列出,但仅限于每月发四篇推送)   出乎意料的是,有一半的微信账号都会在微信上分享公司的求职网站链接,但是并没有针对移动终端而优化职业网站。   有19%的账号支持通过微信直接申请职位。   几乎一半的微信招聘账号会定制自己的菜单栏来整合招聘信息,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随着新浪微博(中国版的Twitter)的使用率和月度活跃用户量的明显下滑,微信目前已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中的首选平台。我们预计明年在微信中会出现更多的雇主招聘账号,带动雇主真正加入社交招聘和移动终端体验。         via:马克西姆
    微信
    2014年11月12日
  • 微信
    2014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 来源: 三影塔CIO之家
    微信
    2014年09月30日
  • 微信
    微信帮领英进入中国,LinkedIn助WeChat走向国际 还记得LinkedIn中国版——领英是怎么开拓中国市场的吗?没错,就是与微信进行双向绑定的合作:用户如果在LinkedIn上编辑联系方式时添加了微信后,微信中的个人信息中就会自动展示出LinkedIn的账号;而用户在微信的设置中启用了LinkedIn功能,那么LinkedIn的账号中也会自动绑定和显示微信账号和二维码。 但这件事还没结束。如果你承认微信在国内职场用户中的普及度和影响力,就会明白这将会帮助领英在国内更好地扩展它的用户群;而这种方式更像是一种“投桃报李”的互利关系——对于正在走向国际的微信来说,与LinkedIn的绑定无疑也会为它带来更多国际用户。 不久前,像国内版一样,微信的国际版——WeChat也正式加入了与LinkedIn账户的双向绑定功能。现在,WeChat用户可以将自己的LinkedIn卡片分享给WeChat上的好友,同样,用户的LinkedIn好友,也能基于你在LinkedIn中介绍,或者基于LinkedIn的好友关系,发现并添加你的WeChat。 WeChat国际版官方博客今天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两者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目前,WeChat提供了两种添加LinkedIn联系人的选项: 一是如上图所示,通过WeChat主界面右上角的加号-添加朋友-手机&其他联系人-添加LinkedIn联系人。另外,你也能直接通过LinkedIn上的“联系人信息”页面,选择WeChat信息,扫描独立的二维码向你的LinkedIn好友发出添加WeChat好友的申请。当然,如果要用以上两种添加好友的方式,前提是需要你的好友已经完成两者之间的双向绑定。 而且,你还可以把自己LinkedIn的名片信息发送给WeChat好友。设想这样的一个场景,当你在一场线下会议上新结识了工作上的人,用WeChat建立联系之后可以很方便地让彼此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履历;而对于从LinkedIn把关系延伸到WeChat上的职场人士来说,他们无疑又多了一个即时通讯的解决方案——毕竟LinkedIn还是一个社交网络而非IM工具。 LinkedIn今天也呼应WeChat的博客发表了一篇介绍文章。LinkedIn称,目前LinkeIn有67%的会员来自与国外,它已经是全球职场人士间建立联系的主要工具,但是LinkedIn的用户大多数都不了解微信。正是因为如此,LinkedIn才要和微信合作,后者正在从中国走出来,扩展全球市场。这样一来,相比以往任何时候你都更容易和你关心的职场好友建立联系、交流并拓展你的人际关系。 【来源:pingwest】
    微信
    2014年09月26日
  • 微信
    微信企业号来了,看清这些优劣,再ready go 微信正式开启了微信企业号公测,最亮点是群发不再受限制,一是企业号与微信体验一致,应用活跃度高同时能够快速移动办公。二是企业号直接与企业原有IT系统对接,降低了第三方开发成本。 自微信6月份爆出微信企业号之后,受到了许多企业和商家的一度关注,但是可能基于该功能不完善的原因,微信团队之后再也没有相关微信企业号的消息。今天,让所有企业都在翘首盼望的时候,微信企业号这次真的来了!     今日,微信正式开启了微信企业号公测,目前公测版本面向所有用户,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社会化组织均可申请。今后,企业和各类组织等通过接入企业微信号,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员工、上下游供应链与企业IT系统间的连接,从而快速、低成本实现高质量的移动轻应用,实现生产、管理、协作、运营的移动化。     微信企业号最亮点:群发不再受限制 大家可能从之前的消息中会发现,微信企业号不同于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它是单独独立出来的一个服务类型。企业号的推出,将和订阅号和服务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平分秋色。微信企业号针对性特别强,它是微信为企业员工或合作伙伴提供的一项专门服务,方便了企业和合作伙伴的相对服务。而且最给力的一点是微信企业号开通后,群发消息次数不受限制!今后,拥有了企业号,就不像像服务号一样纠结发送次数的烦恼了。 企业号关注更安全,应用可配置 微信企业号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关注上更安全,应用上可便捷配置,极大的保证了安全性和便捷性。因为企业号只有企业通信录成员才能关注,确保了企业信息安全,同时一个微信企业号可配置多个类似服务号的应用。再加上发送次数不受限制,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最大化。 微信企业号的推出可谓是面面俱到,细心入微,尤其是对于企业来说,各有利好。首先是对已经建设了IT系统的大企业,可直接将现有IT系统接入微信企业号,既保留用户PC端使用习惯,又快速实现企业应用移动化。另一方面,对于中小型企业,开通微信企业号可直接利用微信及公众号的基础能力,加强员工的沟通与协同,提升企业文化建设、公告通知、知识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     微信企业号,连接企业另一种可能 首先,在企业场景应用上微信企业号有新的突破,能让员工无边界办公,随时随地省力又省心。透过员工随身携带的移动端实现无纸化办公,既提高办事效率,又人性化的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让工作流程变得更高效。 其次,这开辟了一条高大上、时尚新鲜的未来管理之路。通过微客来的“摇一摇”真正实现了打卡签到这一功能,还可以提前预定会议室,在周末休息的时候请上级提交营销方案等,碎片化的时间,提升了组织协同运作能力,工作效率却是如此的有效率。 再者,在开发接口方面,微信企业号提供了更为完备的能力,逐步开放微信原生能力,实现端到端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并结合微信已经开放的接口能力,微信企业号还可使用微信原生的拍照、扫码、开放平台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的接口与服务、微信支付、企业红包接口等功能,带给企业更为快速、多元化的移动化办公解决方案。 企业号的到来,确实会为企业创造无形的价值利益。 主要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号与微信现有的使用体验保持一致,能够快速部署,加之实现了企业应用移动化,应用活跃度高同时能够快速移动办公。二是企业号直接与企业原有IT系统对接,降低了第三方开发成本,大大为企业节约成本,是切实的利好。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微信企业号的开通,小编觉得这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一点就是当微信企业号真正实施开来,许多企业和组织就会“奔走”在企业号上,这将在一定时间内弱化运营订阅号乃至殃及服务号。 第二点即是消息无限制的推送,这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和原则性。现在“红点效应”泛滥,无限制的消息压力可谓是十分大。移动办公虽轻松,消息压力来逼疯,希望小伙伴你最好不是处女座。 (本文系作者@Rio,首发钛媒体)
    微信
    2014年0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