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caoz:创业公司如何做好信息安全 编者按:本文作者曹政,常用 ID caoz,从事互联网十多年,技术大牛、数据控、历史控、考证控。曾参与创建一统统计、cnzz 站长统计,曾主持搭建百度商业分析支撑平台。文章首发于其微信公众号 “caoz 的梦呓”(微信号:caozsay)。   缘起 在 IC 咖啡分享会的时候,有人问到了这个问题,关于创业公司,在资金和技术短缺的情况下,如何做好信息安全呢? 这真是个好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单开一篇。   很抱歉的是,其实在这个领域我自己做的也不够好,甚至可以说劣迹斑斑,好多次都是靠朋友帮忙才躲过一劫。所以,我会将自己的很多次教训一起放进去,尽可能整理,欢迎高手批评指导。   另外,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本文会涉及多个第三方平台的名称,其中部分项目来自于我的好友熟人,简单说就是可能被认为是广告文,我只能说写此文时确实没有收钱,(相关负责人要不要给赞赏自己看着办吧)而且我所列出的都是我认为对创业者或有帮助的。如果您执意认为此文是广告,那么,您随意吧。   运维 1、搭建系统平台,建议选择可靠的云服务商 自己搭建系统,主机托管,你需要运维工程师非常有安全经验,而且需要随时跟进最新的安全漏洞去打补丁,其实对创业公司来说,成本还是有点高的。而第三方比较大的一些云平台,其安全技术团队肯定比绝大部分创业团队的要好很多。   基本上云平台操作系统上的安全性是比较有保证的,当然 100%这话不能讲,但是只要有重要的安全公告出来,补丁还是很勤快的,而且如果出现新的漏洞,较好的云服务商多半会帮你做一次检测并发邮件提醒你,这几乎已经是行规了,你只要注意邮件提示一般不会错过重大的问题。部分云服务商还会提供额外的安全检测和系统入侵防范的一些功能选择,前段时间阿里云出了一个较大的故障,就是因为其防入侵的系统出现了一个明显 bug,这个事情你分两面看,出问题当然不好,但是不出问题的时候这个功能还是能救你一命的。   目前国内比较大的云平台,腾讯云,阿里云,amazon 也进入中国了,当然还有我一直推荐的 ucloud 云。ucloud 老板叫做季昕华,曾先后在华为,腾讯,盛大负责信息安全,是国内有名的信息安全专家,(利益相关,季总是我十多年的老朋友)。 国际上的有 amazon,linode,digitalocean 等等。   云平台的风险在于,存在穿透风险,以及受到不靠谱邻居的影响,但你做主机托管也存在不靠谱邻居的影响,因为今天的主题是创业公司,如何保障信息安全,所以我建议,拥抱云主机是前期成本较低的情况下能较好保障系统安全的选择。   2、选择合适的第三方安全服务平台 实际上现在创业的平台服务商比十几年前好太多,十几年前个人网站一旦被拒绝服务攻击,除了等死几乎没有选择,而现在,国内有 360 网站卫士,加速乐,安全宝等免费服务可以帮你扛过中低规模的攻击;国际上有 cloudflare 帮你扛。 这些服务都是比较可靠的,当然如果被攻击的量级比较高可能需要较多付费,这就要看创业公司的人品了,如果你才刚刚天使轮,手里没几个钱,就被人巨量 DDOS 攻击,你来问我怎么办,实话说,这个就真没办法了。 但如果你拿了 A 轮,B 轮,你被人打的很惨,你可能还是可以考虑一些付费服务商的。比如加速乐也提供付费的服务,比如厦门零日科技也帮一些创业中的网站提供过抗拒绝服务攻击的支持,(利益相关,这家公司有我的少许投资)   此外,必须说明,如果被攻击,建议立即报警,不能向恶势力低头。一般攻击者会有利益诉求,基于利益诉求去追查比基于技术更容易追到攻击者。   另外,所有国内创业者,建议都应该关注乌云平台,(利益相关,乌云创始人方小顿是我的好朋友),乌云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白帽安全平台,很多一线互联网公司的高危漏洞都是由乌云白帽率先发现的。 国内互联网有一种特别不好的风气,很多互联网公司觉得谁爆了他们漏洞谁就是坏人,异常敌视,特别是一些不懂技术的老板和市场人员,往往把爆漏洞混淆为攻击和恶意竞争,但实际上,我们稍微动点脑子就知道,如果白帽没有爆漏洞,你的漏洞依然是存在的,如果这个漏洞一直在黑产圈子里传递,你那才是欲哭无泪。前几天我这边的公司被乌云白帽爆了一个超恐怖的高危问题,我觉得非常侥幸,幸亏是白帽发现的,否则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后面会说这个案例。   乌云提供一些付费的安全众测服务,但如果作为比较草根的初创团队,觉得这个成本较高的话,可以考虑先在乌云开一个企业账户,时刻关注重要的安全公告和白帽子提交的问题,也是有用的。   研发 1、研发和运维环境的安全   相信很多人都被 ios 这次 xcode 木马事件所震惊,这里强调,开发环境和运维环境软件,特别特别要注意。   第一是编译器和相关开发工具包,务必从官方下载。   第二是远程维护工具,例如 putty, sshclient 等,务必从官方下载。   如果使用第三方下载,比如迅雷,务必于官方核对 md5 值。   第三,我发现目前 telnet 用的人已经非常少了,但是依然有很多开发者还是习惯使用 ftp!ftp 是明文传输,所有经过的路由器和交换机均可以轻松截取密码信息!务必使用加密传输的 sftp 替代 ftp。使用 ssh 替代 telnet!   2、代码分享 很多工程师喜欢将工作成果,代码分享到 github 或其他代码分享网站,如果说禁止这样做确实不是很尊重工程师的劳动成果,但是我想提醒一点,创业团队如果没有很好的安全开发架构,或缺乏有经验的工程师,如果想分享到 github 务必将代码私有化,不要公开!不要公开!不要公开!   分享不是说就一定是有问题有隐患的,但是对于一些架构比较简单的开发而言,一些经验匮乏或者疏忽的程序员,很容易把关键密码写到代码里然后分享到 github 上,这样的案例已经非常非常多了!   说来惭愧,前些日子我的公司技术人员就犯了这个错误,将代码分享到 github 的时候没有注意到里面包含了一个关键密码,幸亏乌云白帽及时发现,这样的问题如果被黑产发现,可导致任意盗号,而且一旦真的发生了,我肯定会找错方向,去追踪代码安全,找 SQL 注入的可能性,想要快速追查定位真是难上加难。   3、是全部独立开发还是选择开源系统? 实际上,如果你的开发工程师水平一般,能力不是非常突出,代码的安全质量通常不会比成熟的开源系统更好,成熟的开源系统大多经历了多重的安全风险,至少不会有过于显而易见的安全漏洞。   说一下开发过程中容易犯的安全问题。   第一,SQL 注入,第二,跨站脚本,以上两条都是对用户输入和参数传递没有做严格校验导致的。所有通过客户端传递的参数必须做格式校验或强制类型转换才可以使用,这是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要求。   第三个常见的安全问题是数据库对用户密码的保存。   不管你认为自己系统多么安全,请相信我,被人扒库的问题永远存在。明文密码保存是一种流氓行为,但如果只做 md5 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网上早有人把所有常用密码组合的 md5 全算好了,随便搜一下就可以反解出来。昨天分享的文档提到了随机 SALT,但没有具体解释。今天写到这里有点懒了,只说一个结论,使用随机 SALT 可以让黑客拿到数据库后的破解用户密码的成本极度增加,从而保护用户密码安全。   以 discuz 为例,我面试过很多程序员,很多都说 discuz 有很多问题,但是很少有程序员认真去分析过 discuz 的一些细节,一个典型的是 ip 地址反查的实现机制,另一个典型的就是密码采用了随机 salt +md5 的方式,说来惭愧,我开始研究 discuz 的时候也是很长时间不太理解这个 salt 是干嘛用的。 所以回过头来说,很多开源软件在技术细节上和安全细节的打磨是远超创业团队的开发人员的。   使用开源系统当然也存在安全风险,比如开源系统一旦爆出漏洞,传播性会非常快,很快就有扫描工具在网上流行,一旦你疏漏了一下,就会中招,产生严重后果,但即便如此,我认为,如果你不具备足够的安全开发能力,使用开源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还是会优于自己开发,如果你使用开源系统,然后某天因为这个系统漏洞中招了,你来埋怨我,请想想,你自己开发的话,因为不流行,所以惦记着的人少,但是你确信这样就安全了?一旦你业务起来,如果程序员水平不足,别人稍微别人研究一下(是的,即便不开源,研究你系统漏洞的方式也是成熟的,所有的登录入口,参数传递调用,以及交互输入的地方,都是可以做恶意渗入测试的)就能扒出一堆问题,这一点真的不夸张。   如果使用开源系统,又想减少中招的风险,建议将默认配置的目录修改掉,特别是后台管理的目录,以及管理的进入程序名,略微调整一下目录和文件命名规则就能躲避扫描器的跟踪,而且多关注该系统的官方公告和最新安全新闻,也会防止中招,请相信一点,如果知名开源系统出现严重风险,乌云第一时间一定会爆出来,如果是你自己开发的系统,一旦被黑产先发现,真没人知道,你自己想去修补,真的很难找到问题点。   4、防撞库,防暴力破解的验证码 这里只是提醒一下,验证码是对机器访问,撞库攻击,暴力破解(特别是找回密码环节)非常好的一种抵御方式,但验证码其实也是伤害用户体验的,所以要有所取舍,此外,如果采用容易识别的验证码,网上已经有识别验证码的程序流传了,我都用过的,这样作用基本就不存在了。   个人建议,用户第一次输入不出现验证码,输入错误或者同一个 ip 多次尝试不同的帐号登录,再出现验证码,验证码也要先易后难,防止程序破解,这样兼顾了用户体验以及防止机器人扫描和撞库。   说道这里,介绍一个第三方平台,洋葱网。 利益相关,创始人吴洪声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挂名徒弟。(但其实人家比我厉害很多的) 洋葱网试图通过第三方的一种登录机制管理将传统的密码方式彻底淘汰,当然目前很多应用都将洋葱网作为第三方登录的一种选择,而没有作为自己网站或应用登录的完全替代,但是有兴趣的创业者确实可以了解一下。   数据 这又是一个我特别惭愧的话题,因为就在前几天,amazon 的一台云主机崩溃,居然无法恢复,导致我们线上的一个游戏服务出现故障,原本是做了数据备份的,但是由于是一款长期没有维护的游戏,数据备份的机制不合理,恢复起来特别慢,而且,更加崩溃的是,由于开发商原团队多人离职,程序和资源备份已经非常难找了,以至于恢复周期极长。。。   今天先说一下关于备份的话题,前几天冯大辉也特别提过这个话题。   数据备份也存在一个悖论,因为创业者其实有两个担心,第一个担心,数据泄露怎么办?第二个担心,数据损坏怎么办? 而这两个担心在备份策略上是互斥的,如果你想防止泄露,理论上你要尽可能减少数据在不同地区存储的机会,尽可能让数据只存储在你完全信任的环境里,但,如果你担心数据损坏,那么你可能需要把数据更多放在不同地方保存备份。 防止比如说,机房失火,或者地震等重大事故,你可能一个地方的数据全部损坏,你仍然可以异地恢复起来。   此外,数据备份又分为热备和冷备一说,前者是保持实时有效性,一旦线上数据库出现访问故障或硬件故障,甚至可以自动切换完成故障转移,但热备也有显著的缺点,就是万一线上数据出现了严重的误操作,或者被 SQL 注入者执行了一条 drop table,对不起,秒秒钟的事情你的热备就完蛋了! 这时候就只能靠冷备来救命,冷备往往存在一个时间差,会有丢失最新的数据,游戏行业常说的就是,回档。   所以,二者都存在风险,但也都有意义,因此正常情况下建议冷备热备最少各要保留一份,冷备务必要留一些时间差,并且最好要保留多个时间节点备份,防止出现重大的误操作或恶意操作后没有足够发现的时间冷备就被干掉了。   如果热备被误操作或攻击者干掉,最理想的恢复方法是基于最新的冷备先恢复,再用冷备后的数据库日志文件,手工摘除掉最后的错误操作命令然后执行增量恢复。   下面推荐一个平台,叫做多备份,www.dbfen.com,(利益相关,暂时还没利益相关,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给我赞赏)。 想想连 amazon 都会有不可恢复的损坏,所以这种备份机制还是有必要的,当然,使用多备份,你必须想清楚,数据泄露的风险毕竟存在,备份越多,泄露风险越大。 所以再次强烈建议,用户密码的处理非常重要,明文保存是流氓行径,md5 或 md5+md5 都保护不了绝大部分用户密码,随机 salt 是成本最低的高效密码保护策略。   其实,我一直觉得,如果是创业公司,我是不是要用户在我的平台有帐号密码呢?现在 QQ,微博,乃至微信一键登录都那么成熟,国外更成熟,facebook, google 一键登录什么的,多兼容第三方一键登录,自己不用管密码,就不用担心用户密码丢失了,至少丢了也找不到你这边来。 (当然,也要考虑用户的顾虑,很多用户怕你到他社交网络的时间线乱发消息,所以不希望用自己的社交网络帐号登录,特别是游戏,这个也是一种用户需求吧)   对你认为机密的数据做一些简单的加密存储,然后使用这种多备份平台,可能会极大减少数据泄露的风险。因为黑客也是有成本考虑的。   普通的数据库主从是一种常见备份方法,但主从其实并不能彻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另外一种是通过原始的数据库日志文件,比如 mysql 的 binlog 恢复数据,一致性较好,但恢复效率极差。 所以很多时候,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案,你必须评估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   代码备份也是一种数据备份,其意义也非常重大,代码备份同时要兼顾版本管理,有些产品,比如游戏,发布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版本都不一样,这个管理就更加复杂了,这一块我们目前做的也不是很好,所以这次灾难备份恢复的周期格外漫长。而且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开发商和运营商彼此如果配合不到位,开发商也担心运营商会获得原始代码,然后自己甩开开发商开私服,所以如何协调和保障双方的诉求就特别重要。   传奇私服为啥会起来呢?就是因为当时有一个遥远的国度的发行版本被泄露了,代码迅速在地下黑市扩散普及。。。 所以涉及代码版本备份的工作也相当具有挑战性,因为开发商对泄露的敏感度极高。这一块我只能说,目前我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做到大家都能满意,只能说是尽量把这个问题先让双方都清楚,一旦代码服务器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坏,备份恢复机制如何进行。   到这里插播一个本应昨天的话题,作为创业公司,如果开发是外包的,务必要求源代码。我见过这样的案例,有个公司外包开发了一套系统,这个系统是 php 开发的,代码做了加密,后来他们要修改的时候找不到开发者了,来求助我,我帮他们解开了源代码。不看不知道,里面赤果果的留着一个非常显眼的远程控制的炸弹,就是从地址栏输入一个参数可以直接删除数据库,这种后门主要是开发者防止发包商拖欠尾款的,但是这样的后门性质还是相当恶劣的。虽然没有被引爆,但当时他们的技术人员也震惊了。 在这里推荐一个对 php 加密代码能做解密的工具,利益关联,这个真的一点关联都没有关联了,http://zendecode.com/ 不同加密方式的解密途径不同,这个是一个比较好用的工具。   员工管理 1、电脑严禁裸奔,不管自称多么懂电脑懂互联网,必须装杀毒软件和安全工具,而且必须装主流的杀毒软件和安全工具。 你说你就不花钱你用 360 可以,你说你不信 360 你装卡巴斯基也可以,但必须保持不断更新病毒库和保持付费可用状态。   2、保持公司的邮件帐号密码和其他第三方网站的不一致,这也是硬性规定,防止撞库,有些人在第三方网站也就是普通用户,密码丢了也没啥影响,他自己也不知道,黑客也不去改他密码,但是可能在公司里是个管理员,黑客借用第三方网站的盗号撞库杀入你公司系统,可能就有大麻烦。   3、对外合作方式和一些第三方帐号管理   公司员工对外合作经常留有 QQ,或者微信,邮件地址。   QQ,微信这个如果让员工换掉有些强人所难,创业毕竟也要人性化。 (部分有条件的公司可以使用企业 QQ 服务,便于公司统一管理,而对外合作微信可以考虑使用企业公众号来处理,将在职员工设置为公众号客服,这样企业对外合作可以不用因员工变化而改变微信联系方式,但目前这种配置也不是很流行,所以不做硬性推荐),但是邮件务必要用公司的企业邮箱,大公司这一点都不会觉得有问题,有些创业公司会觉得我搞企业邮箱好麻烦,干脆大家用私人邮件干活吧,但如果存在人员流失和离职这个麻烦就很大,有些重要的业务合作邮件可能就无法追溯了。企业邮箱其实有很多免费和廉价的方式,QQ 企业邮局,网易企业邮局,google 企业邮局,等等。管理员把权限设置好,后续可以省很多麻烦。   我以前助理经常要跟各个业务伙伴进行邮件沟通,该助理离职后,我直接设置将旧邮件地址所有收到的邮件转发给新助理,这样一些合作伙伴的问询和沟通就完全没障碍的转了过来,我甚至没有通知他们联系人发生了变更。   一些重要的邮件账户也要做好备份,管理员应该可以有设置的能力,这样防止主要员工离职后会删除重要资料。 目前我身边听到多个案例有员工遭辞退后删除所有信息的情况。   公司发展业务时,经常需要设置和安排一些第三方的帐号,比如 google 开发者帐号,苹果开发者帐号,域名管理的帐号,很多帐号里还要设置多个权限角色,因为不同目标的员工需要上去做一些设置和调整的工作,这里之强调一点,这些帐号务必使用公司邮箱来注册,而不是个人邮箱,这样才能保证公司在人员流动的时候不会突然出现某些第三方平台你需要重新申请重新配置的麻烦。   这种问题对于大公司来说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很多刚开始起步的创业团队,他们一开始很可能疏忽了这些,你一个帐号,我一个帐号就开干了,中间一旦产生人员变化,这麻烦折腾的就大了。   4、关于公司的一些机密的维护 其实从我角度讲,我不喜欢防备员工,公司收入,支出,几乎都是公开的,大部分人都可以看得到,只要业务需要,申请一些第三方平台的权限我也基本上都给开,那么,这里是否存在数据及业务泄露的风险呢?其实肯定会有,不过我觉得对于创业公司,你还真别太在意这个,真正有价值的一定不是冷冰冰的信息和数据,而是人对信息的思考和反馈的能力,我不喜欢那种公司里面各种藏着掖着的作风,如果公司规模大了,竞争环境复杂了,我觉得这个当然还是重要的,但是现在我就琢磨,我们这点小破生意,腾讯这样的肯定懒得看吧,我把我数据给他估计他都懒得瞅一眼,同行?和我们差不多的?大家合一起连腾讯的零头都比不上,我们彼此叫啥劲呢。   但不排除有些企业有些领域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是需要保密的,这一点我也没太好的办法,以前朋友的公司做了款产品叫做铁卷,是干这个的,但是,实话说,不是创业公司玩的。   这里多说一点,安全性和便利性肯定是矛盾的存在,如果你过于刻意强调安全,可能很多工作的复杂度就会增加很多,大家也看到我的介绍里,更多推荐使用第三方平台的产品和服务,也是为了创业团队能专心打磨自己的竞争力,没有必要在安全上投入太大精力,实际上,有个安全大牛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除了极少数安全公司的范例,虽然你看每年互联网安全事故那么多,死于安全事故的公司还真不太能找出来。所以,注意安全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不是说为了安全,弄得人人自危,大家都不安生,那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好吧,坦白说,死于私服 + 外挂的大作游戏还是有几款的,要说如何彻底解决这种问题,我真没办法。我只能说,如果你担心这种事情会发生,你只能尽量让你的竞争力不依赖于这个了,比如快速调整的能力,快速应变的能力,即便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版本外泄,你升级更快,性能调优更强,版本迭代更迅猛,总还是有机会的,之前那些案例,主要还是因为开发商和运营平台不齐心,遇到问题的应对缓慢,策略保守。   5、辞退及离职 创业公司遇到骨干离职会很头大,如果他手里有一些重要的帐号资源,那真是非常紧张和危险的事情。   这就是之前提到的,全部使用公司邮件地址,辞退离职的时候,只要邮件权限拿回,所有帐号都可以通过密码找回重设。   但问题是,你确认你知道他有多少账户么?很可能不知道的。   这需要平时做好记录。谁在什么系统拥有什么帐号,拥有什么权限,平时需要有个记录,当员工辞退或离职时,应明确这些帐号已经被收回。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点,缘聚缘散都是缘分,大家同事一场,一起创业,尽可能不要出现不愉快的收场,作为公司创始人或者管理者,即便你认为有人不适合这个公司,请他离开,也应尊重和善待每一个伙伴,这样可能比你加很多条安全策略还要重要。你就想一下,就算员工有不对的,当你决定招聘他进来的时候,首先是你看走眼了对不对,所以第一个责任肯定在你身上,这样去思考,就会减少很多冲突的可能,事实上,非常高比例的企业内部安全事件,是由心存报复的离职员工发起的。   6、办公软件和工具 前文提到,员工应使用正版或来源有保障的软件,包括但不限于编译器,远程管理工具,邮件客户端,办公软件,图形制作软件。 并且,应及时跟进最新安全补丁。   在家办公或远程办公,涉及帐号密码操作,以及登录操作,应尽可能使用加密传输协议,有条件的建立 vpn 线路。   最后一个话题   应急处理及响应 这是特别难的一个话题。 涉及很多领域 数据损坏 数据泄露 遭受拒绝服务攻击 域名劫持 服务器被入侵 网站被挂马 等等等等 你跑来问我,对不起,我也没招,找专业安全人士处理。 那么你说,你去哪里找啊? 下面,我告诉你一个大绝招,这是我这样低水平的人还能横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人绝不外传的!   做好信息安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人脉! 别笑,别笑,真的。   遇到好多次险情,危急时刻,都是我还毫不知情的时候被朋友发来消息,“你们服务器出大篓子了,赶紧处理!” 嗯,这事遇到过,还不止一次呢。   这就是几次死里逃生的真相。   这里我必须再度强调一次,如果你选择了一些巨头的云服务,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请他们支援,无论是 ucloud,还是阿里云,或腾讯云,几个比较大牌的云服务商背后,都有业内非常顶级的安全专家镇守,或者与非常专业的安全公司有深度合作。第二是可以去找乌云求助,让他们帮你做一次紧急的评测和加固服务,那,上一篇文章评论里,乌云的朋友给了一个福利:   报 caoz 的名字过来的乌云众测,免 3 个高危漏洞的奖金。微信 id:2036234   有兴趣的自行联系勾兑。   ----------   留个彩蛋吧,名词解释,云服务穿透。   云服务其实也是一种虚拟空间,每个人认为自己获得了一台独立的服务器,但是很多是彼此共存在同一个系统中的,这就存在一个风险,如果这个虚拟机系统出现一些安全漏洞,就可能被人利用漏洞穿透虚拟机,进入上层的实际系统,然后再进入其他虚拟机,我猜你一定想到了,没错,就跟黑客帝国一样,穿透了自己的世界,进入 zion,另一台虚拟机。这是云服务目前最大的风险之一。   不过还好,这样的风险出现过,但是大规模的破坏还没发生过。   另外,任何云服务商的数据存储和系统都不是 100%安全的,选择时要知道这一点,不能完全信任任何一个平台,个人建议在其他云平台搭建一个同样的系统,数据完成热备,但不用启用,这样成本其实也不高,最低成本运作就好,在 dns 服务上做好一个备份的域名,也不启用,一旦主力云平台出现非常重大的事故的时候,可以 dns 直接 cname 到备份域名上,然后快速增加资源,启动完整的备份平台。尽可能减少运营损失。   当然,实话说,我自己还没完全实现这个,只是部分做了一点。      
    观点
    2015年10月09日
  • 观点
    回归本源,领军前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管理(下) 作者:张月强(备注:本文为作者在某央企领军人才培训上的讲座摘录)授权HRTechChina发表。因此文比较长,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请点击http://www.hrtechchina.com/archives/9539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第三部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人才管理创新 刚才提到了互联网对组织变革的影响,那么组织发生了变化,组织上所附着的人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我们下面的时间分享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人才管理的创新。   刚才我们反复提到互联网的快速变化颠覆了过去的权威。过去我们经常说谁谁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现在还有人说吗?很少了,因为我们有了百度、谷歌,有了知乎,我们不需要往脑袋里面装太多静态知识,不会或者不知道的时候到网上搜索下即可。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已经不复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是专家,同时,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如果继续用这种思维去静态看待问题,可能就会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互联网业界经常讲“让听的见炮声的人来做决策”。   90后是个独特的群里,开放的环境、多元化的思维、剧烈变革的时代,快速变化的环境,被高度发达的技术和工具武装起来的一批人,他们不会甘于被传统的条条框框束缚。比如我在北大的学生,他们更愿意在课堂上的互动,更接受宽泛的考试题目。   种种特征告诉我们,身处互联网+的时代,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开放的特点,反思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能否将每个个体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释放和激发?   我觉得我们在座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士,马云的这句话对我们来讲可以作为参考:互联网时代,人类正从IT走向DT,只有让别人成功,你才会成功。IT跟DT的不同之处在于IT时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为主,所有的工具为我所用。而DT(Data technology)时代,它是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的技术。这两者之间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技术的差异,但实际上是思想观念层面的差异。所以我同意马云的观点,互联网+从实质上来说是IT到DT的转变,是从利我到利他的转变。我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应该考虑员工,也就是我们的客户的成功,只有他们的成功才能证明我们的成功,当然我们自然也是员工的一分子,我们也能够成功。   我这里用一个词变革概括互联网+人才管理的整体思路,从互联网思维的9个特征来分析我们所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该怎么去做。   1、用户思维 & 人才管理观念 我们都知道在营销学上有“Who-What-How”模型,回答的是我们的客户是谁?他们关注什么?如何获得他们的信任?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就是让我们认真思考,我们管理者的用户是谁?管理的本源应该是什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我相信在座各位都能回答我,员工是我们人才管理的最终用户,当然国网公司,领导也是重要的客户(笑)。我们需要直面客户的需求,对于员工,我们应该像互联网思维要求的那样,得屌丝者得天下。我们需要尊重员工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作为员工他们关注的是体验与参与感,不仅仅是工作的参与,还是我们决策的参与,包括让他们多提出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多参与到工作的决策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具体执行。对于用户,我们需要尽可能的走出HR管理的深井与他们多交流,尤其倾听“用户”抱怨的声音,也许会得到不一样的体会。   我们知道员工离职谈话,基本谈不出来实质内容,员工不会告诉我们他去了竞争对手能力,只可能含糊的说他打算创业、休息一下之类的话,我们无法获知员工的真实想法。有不少公司的做法是,建立离职人员的交流群,比如百度的“百老汇”、腾讯的“单飞的企鹅”、《新京报》的“旧京山”、新浪的“毕浪”等,不仅仅粘合了老员工,很多是HR同事发起的,能够更真切的听到员工的真实声音,甚至有些员工还能够成为新的招聘对象。   当然现在互联网的应用非常多,比如看准网(kanzhun.com),模仿的是国外的Glassdoor,每个人都可以点评自己的现雇主或前雇主,也可以提出自己关心的话题,甚至你可以从上面查询到Baidu究竟有多少食堂每个食堂的招牌菜是什么。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思维面对这些候选人的时候,你会吃惊的发现他甚至比你掌握的信息都全面,甚至他知道他所应聘的职位收入大概多少,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机会等。   所以我们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关注用户思维。用户思维的另外一个体现就是更加聚焦企业的组织绩效。我们过去大多数人都听过甚至做过能力素质模型,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能力素质模型是比较僵化和延迟的,等我们辛辛苦苦把能力素质模型做好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人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怎么办呢?互联网思维要求我们,聚焦组织的绩效最有效,只有绩效优秀的人才是最适合当前战略要求的人,他的能力就是我们应该挖掘的岗位能力要求,利用这种要求制定标准,即可判断我们当前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可以与现有人才进行匹配和对比,实现人才盘点,进而构建真正适合企业战略的人才能力机制。   2、简约思维&组织管理、协同管理 我们现在来看简约思维。大家想想十年前我们的手机什么样子?诺基亚、小屏幕、大键盘,输入挺方便,但是只有短信和电话功能。那时候大家做手机比的是谁的机型更小之类的。现在呢,iPhone整个手机也就只有Home、开关机、声音等几个键,所有的东西都简化到用一个手指滑动即可,所以中国老祖宗的话叫“大道至简”,很难想象当年苹果公司宣布做手机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人会相信甚至想像到手机发展到现在这个简化的程度。当然还有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余额表等,完全简化了我们理财的过程。   从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管理来看,扁平化的组织设计适应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是互联网简约思维的集中体现,比如小米手机,只有创始人/合伙人、团队负责人、工程师等三个层级,完全实时、透明化响应市场,能够通过集约化的流程设计实现最佳管理实践的快速部署,不用复杂的KPI考核即可实现团队目标的达成。   3、极致思维&员工敬业度创新 互联网强调极致思维,即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的期望。那么我想请问各位,是员工敬业度重要还是员工满意度重要?   有人回答员工满意度重要。如果每周上三天班,每天有班车和工作餐,员工一定会满意吧?   (有人说)不会,员工还想不上班呢。   对,确实如此,员工满意度很难有个直观的标准去衡量,员工满意度是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更是客户满意的条件,所以我们人力资源部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能否用营销和服务的思维关注我们的员工的想法和愿望,从HRBP的角度去思考能够帮助业务解决那些关于人的方面的问题?我一直反对HR需要深入业务这样一个观点,HR懂业务,知道业务发生了什么很重要,但是HR不能替代业务,业务仍然是专业的人员的职责,因此“术业有专攻”,HR的价值在于辅导各级管理者将人才管理更细节化、更专业化,能够用专业的思维去解决关于人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发现人力资源部的职责是辅导(各级经理)更好的履行(各级经理应该具备的)人才管理职责。外企有个“最痛理论”,某件事情如果办不成谁最痛苦,谁就是owner,同样的道理,人才招募不到位,HR部门只是某个人才到岗率指标不好看,但是业务部门呢?没有人替他干活啊,你告诉我谁最痛?一定是业务部门的主管最痛,最痛,就要去解决他,所以明确告诉他,我人力资源部的职责是教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推给我让我替你解决。   互联网时代的极致思维,可以帮我们在细节、服务、产品等方面理清楚不同的职责,告诉各级管理者,极致的前提是人员到位,人员到位的前提是自己要做到管理的极致,而不是一味的等靠要。   当然,很多央企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有些事情不是那么容易推动的,但是回到上面的“最痛理论”,如果这个事情推动不下去谁最痛?一定是我们人力资源部,因为领导会认为我们没把人员配置到位培训到位等,所以我们需要主动的去克服可能克服的困难,哪怕一定的进步,离我们的极致进步总是近了一步,这也跟我下面马上讲到的迭代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4、迭代思维&目标导向、团队驱动 请问有人十年前用过OICQ吗?没有啊,看来我老了,呵呵。其实在2000年左右QQ还不叫QQ而是叫OICQ,那时候界面很简单,如今呢,QQ具备通话功能等很多当年无法想象的功能。微信走过了类似的路,我们刚才讲到微信都可以直接买电、买火车票、买机票了,当然还有发红包功能。其实产品都是走过一个个的迭代的过程,只有行动起来,才有迭代的可能,只有不断的迭代,才有可能有机会达到极致,只有不断的试错,才有机会发现问题完善产品。   同样,回到我们国网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我们扪心自问,虽然我们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无法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我们的员工,有些员工真的“能力不足”吗?有些员工真的是“不思进取”吗?也许我们需要通过一次次的试错,交由实践检验并逐步完善,而不是闭门造车或者盲目的下结论。   讲到这里我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有天我下楼到二楼的时候发现楼道里有一杯撒了的米粉,我第一反应是这是谁啊,这么不注意公共卫生,东西撒了也不收拾下肯定会招来苍蝇。等我捡起来到楼下的时候,发现一楼有个小姑娘,应该是送外卖的,正在拿卫生纸擦自己腿上的血,应该是她不小心摔倒了,因为伤了可能已经顾不上去收拾地上的米粉了。我看到这一幕,暗暗庆幸刚才没有骂人家没有素质。   这个故事告诉我,其实每个人都有另一面,也许这一面我们根本没发现或者没关注,所以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可用之才,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利用互联网的迭代思维,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设定相应的目标,利用团队的力量驱动他前行,也许我们过去眼中的“废材”能够成为我们重要的资源。   讲到这里我需要分享一个互联网的变化,我们知道过去同事之间如果不太熟的话,下班后基本处在失联状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或者喜欢干什么。现在情形会有变化,大家有了各种工具比如微信,我们可以通过他发的朋友圈初步判断出他是喜欢郊游的还是喜欢娱乐的人,如果我们掌握的信息足够全面,我们就会更客观的判断一个人的可用之处。这点我待会分析大数据的例子的时候还会提到。   5、流量思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下面我们来看流量思维。其实流量思维用一句通俗的话概括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或者叫交叉补偿,滴滴打车为什么疯狂的补贴司机和乘客?对,我听到有人说要培养用户的习惯,确实如此,一旦客户离不开了,即便是专车,也会选择叫车。这是一种入口思维,微信和支付宝拼命的在此打来打去,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失去入口,就意味着失去市场。   我见过一个企业,慈爱嘉养老服务,可能北京的朋友有人听说过。他们做居家养老,即跟社区合作建设网点,老人在自己家居住,如果需要可以到社区的网点寻求帮助和服务,包括导医、康复治疗等,他们不是保姆而是康复性的引导。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是某位四大国有银行董事长的夫人,因此眼界比较前瞻,她告诉我,她只愿意把自己的员工培养和使用三年,因为这份工作比较苦,待遇也一般,她希望三年后这些人成长了,有了新的追求和物质诉求的时候,她鼓励这些人离开,然后再招来一批新人。虽然很辛苦,但是从社会责任角度看,她也为社会培养了人,同时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可能在座会问,她的人都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叛逆期的孩子多集中在15岁前后,叛逆期很快过去的孩子乖乖去读高中读大学找工作了,而叛逆期过的慢的,则会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也不至于犯多大的错误,但是总之会是无所适从,等他们到二十岁左右需要工作或者承担家庭责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怎么办?慈爱嘉背后有个百年职校,把这些人找来,免费培养他们,教他们做人,教他们基本的工作技能,比如照顾人,修理电器、读书等,等他们培训到一定的阶段,就邀请他们入职慈爱嘉,咱们知道,这些人很珍惜目前的工作,而且姿态会很低,尤其在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时候,更用心,于是这个循环就出来了。   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何不利用这种思维呢,比如跟高校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也许企业付出更多,比如教学生基本的工作等,但是长远看,我们会获得他们的“流量”和支持,更容易承担大的社会责任,也能够提前物色到更加优秀的潜在员工。   我们在座各位应该都用过京东买过东西,我有次在楼下遇到京东的配送员,他老远就跟我打招呼,张哥,最近怎么没见到你买东西?我听到这话后恨不得拿出手机马上下单哪怕买本书。后来我发现,一方面是他跟我熟络,一方面确实京东利用移动互联网碎片化学习,给他们培训了这些基本的问候。其实我们知道京东的配送员是按件计算工资的,如果他像咱们这样封闭在这里培训两周,可能真的收入为零了,也只有我们能够有这么大的投入和任性。(笑)   6、社会化思维&员工招募与成长新常态 这几天发生的滨海爆炸,我相信大家都从不同的渠道比如微信、微博看到了不同角度的视频,而在多年前,可能我们只能从新闻联播上看到某一个角度的信息。互联网的社会化或者社交应用,让我们能够获得多渠道多角度的信息,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无论是有效的还是无用的,总之都会铺天盖地的冲向我们。我见过有些企业比如小米那样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去营销,这方面很多,比如“叫个鸭子”之类的,也有刚才提到的猪八戒网的众包协作,当然也有大街网跟戴尔合作的游戏化任务挑战,实现任务的协同等。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我有个观点,人人都是自媒体(微信确实说过再小的个体也可以有自己的品牌),正如看准网的模式似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传播的载体,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可能给公司带来影响。如何合理的引导社交化应用?可以从碎片化学习、互动式学习、分享式学习等角度入手,也可以通过外部社交网络构建雇主品牌和社交品牌的建设等,比如Linkedin领英的雇主品牌建设等。同样,也可以建立企业内部的社交平台,实现工作的协作。   通过企业内部社交软件,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上面看到一些类似于微博的信息互动,也可以看到像人人网那样分享的知识成果进行学习。也可以建立人力资源部门的门户,比如入职的流程、离职的流程等,都可以在上面实现,这时候它可能就是个OA的职能。比如我入职第一天,我只知道我的领导是谁,我的下属我的兄弟部门等一无所知,我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搜索HR,这时候跟HR相关的组、人都会显示出来,我可以根据需要关注或加入某个小组,这样这个小组的任何通知、动态、知识成果我都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并学习到,能够帮助我迅速的了解跟我相关的团队成员在哪里,我该如何寻求帮助等,员工的满意度将极大增强。   2014年的时候联想规划过用类似的社交平台解决客户的服务问题,过去我们客户遇到一个问题打电话给客户,不代表客户一定能够帮他解决,这个时候层层上报后可能耽误了客户的时间也让客户失去了耐心,客服代表夹在中间也很委屈,如果有类似于微博的社交平台,客服代表可以将相关问题的专家跟客户直接关联在一起,第一时间响应客户的需求,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7、大数据思维&人才管理创新 谈到大数据,这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正如前面介绍的案例,我们在大数据面前其实是一丝不挂的,如果有一个模型能够将这些信息有机的分析和整合,其实可以做很多的东西。比如拿我们公司SAP举例子,Linkedin通过大数据可以看到SAP过去三个季度(270天)内总共流出多少员工流入多少员工,也可以分析出来流向了哪里?如果过去三个季度我们流出的人少于流出的,则说明人力资源状况还是良好的,假如像IBM那样大批的人离开了而引入了很少的人,则说明公司的业务出在预警状态,要么是因为裁员导致人才流失要么是业务战略出了问题。当然如果进一步深挖,还可以看到更深入的,比如都是哪些人流失了?流失的原因大概是什么等。这些大数据应用结合了外部的信息,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实现人才盘点和人才全景试图,也能更好的查找、发展和保留最合适的企业所需人才。   当然,大数据还有更有意思的应用,比如国外有企业已经尝试利用工卡的行为轨迹来分析其与下属和周边的同事接触的频率来判断是否跟同事更好的沟通。Google则通过大数据可以预测某一地区流感爆发的可能,我们知道在流感爆发之前不少人会通过搜索引擎网上查看某一病征的可能原因和用药等,同时Google则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哪些员工很有可能会离职,提前告诉管理者尽快采取措施等。   我想请问各位看过这个电影没有《点球成金》或者英文名字叫《moneyball》。没有?推荐大家看看,这是大数据人才管理的一个典型的例子,PPT上这个球队经理从某球队挖了一个工作人员,精通数据分析和全美很多球员的数据,帮助他用低价把很多“老弱病残”球员请来,已开始球队主教练非常不买账,认为给自己买来的都是烂球员或者问题球员,后来连败之后球队经理坚持使用这些所谓的烂球员,因为他知道这些球员的投掷命中率非常高,后来的22连胜突破了全美的记录,正是依靠的这些球员。这个电影给我们的启发是,其实所谓的烂牌也许是我们根本没有发现其闪光点。这点也许对国网公司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即便是我们为了盘点自己的下属团队成员状况,大数据也可以帮我们不少参考。   当然,各位可能会因为是文科背景不擅长数字、不知道如何采集行业标杆数据或者不知道如何屏蔽垃圾数据等原因,并不知道如何使用大数据,其实不用怕,我们完全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开始思考,比如促使员工绩效和忠诚度的因素是什么?什么因素让销售专业的业绩更好等?   请问,为什么不能预测地震? (答)因为地震如果预测了,即使99%正确,但凡一次错误,都会造成社会的恐慌!   对,这是个原因,确实一旦我们错了,很难挽回信誉。 (答)影响因素考虑不全面。   对,这是个重要原因,也许我们认为搜集了几千年的地震数据可以是大数据了,但是可能真正的影响因素我们无法量化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到。   探索总是无止境的,不能预测并不是我们不去预测的障碍因素,我们可以继续做些探索,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的工具搜集更多的数据,哪怕是标杆分析,也为我们做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依据。   大数据与人才管理,这个话题很大,我们可以列个专题更详细的讨论。   8、平台思维&人才保留与发展 前面我给大家推荐了Linkedin领英创始人的《联盟》这本书,大家可以看看,他的主旨是介绍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发展,对于我们面对90后员工更具有参考意义。其实包括小米在内的互联网公司,更多的强调是一个生态圈,或者公司提供的是一个平台,一方面是业务平台,帮助大家共同面对客户,一方面也是个人成长的平台,只有人员在平台之上不断的成长和流动,才能更好的发展找到更好的平台。因此《联盟》强调的是一种契约精神,哪怕我明天就离开了SAP,我需要在工作时间内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因为公司为我提供了条件帮助了我的发展,我也为公司做了贡献,一方面我需要回馈公司,一方面我也不亏欠公司什么。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契约精神仍然很匮乏,也许随着信用和征信体系的健全,这些问题会逐渐改善。   当然对于我们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从人才保留和发展角度,我们一方面需要培养员工的契约精神,一方面还要创造和谐包容的环境达到人尽其才,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更好的营造人才发展的生态链,从整体上从长远上关注员工的发展。   9、跨界思维&HRBP、人人都是HRD 谈到跨界,有一本书《传统企业,互联网公司在踢门》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其实刚才我在问大家互联网+对哪些部门有冲击的时候,我想说,也许人力资源部会有被颠覆的可能。为什么呢?因为跨界已经越来越普及,最受欢迎的洗车的并不是月福洗车,最受欢迎的商场确实京东等,也许有一天我们的人力资源经理都是来自于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因为他们更容易挣脱“专业”的桎梏,也许有一点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全体经理和管理者主导的时候,人力资源部门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当然我这个观点可能极端和危言耸听了,但是跨界已经不可避免了,我们需要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跨界,一方面是让各级经理“跨界”,一方面也是我们借鉴营销思维,走出人力资源部门的小屋子,为我们的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的时候了。   总之,我的观点是,互联网+改变了一些东西,却未改变商业本质。改变的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需要更加聚焦本质、效率和目标,未改变的 恰恰是事物的本质和目标。   作为人才管理的领军者,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的思维,聚焦在我们的“客户”---员工,以及我们的业务本质----人才发展和目标导向,以互联网的速度前进。  
    观点
    2015年10月09日
  • 观点
    数字化科技时代我们的工作会变成什么样? 编者按:前不久很多人都在讨论机器人写稿这件事,事实上,在去年洛杉矶的一次地震中,最早发出的稿件就是洛杉矶时报的机器人写到。科技发展的速度很快,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影响,一些人也会担忧未来他们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   到底数字化科技时代我们的工作会变成什么样?《Business Reports》的主编 Nanette Byrnes在本文中表明了她的观点。   数字科学技术正在改变我们所做工作的性质,这对未来的工作意味着什么?   大约在五年前,机器人就可在资深律师的指导下有效地接管法律事务中耗时的任务,这项任务之前从初级律师、律师助理等人负责,和机器人相比传统的人力更加耗费财务、人力和时间。机器人的学习和任务结构化的过程如同查询单词一般,它更擅长构建法律备忘录。   在牛津大学的研究中表明:和机器相比,人类的工作更多涉及创新思维性、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关乎社会技能的工作;机器人时代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类型,类似于教师、编舞和精神类的社会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可能是安全的,但相对来讲,电话销售和编制类的工作更容易被取代。   除了影响工作类型之外,未来的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也正在改变着我们做事的方式(在家或远程)和我们的竞争对手。Upwork是一个在线自由工作职业者的平台,它 50%的企业客户的总部在美国,但它实际上只有 20%的员工,它的大部分员工都是远程工作者,它面向全球征集人才。   TaskRabbit、Uber、Airbnb和 Upwork 都属于一类性质的平台,它们为自由职业者提供了一个新兴的劳务市场和工作模式,Sangeet Paul Choudary将这种现象称为 “网络工作时代”,他表示,之前员工需要对公司及其发展负责,但未来,他们更多需要对自身的发展负责,不过他们承担的风险也相对变大。他们依靠平台推进自己的业务发展,需要培养让客户满意的声誉。   就像移动技术和医疗的结合,它可以改变人们看病的方式,帮助人在家通过智能设备自主进行简单的医疗检查,但它不会影响到医生这个职业。   在未来的数字化科技时代,机器人必然会取代人类的一些工作,部分工作也肯定会消失,但科技也同时为人类创造新的就机会。  
    观点
    2015年10月08日
  • 观点
    未来某一天,你可以在任意地点办公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公司特别是科技公司的办公模式发生了变化,远程办公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故事情节。Toptal的负责人Luboš Volkov就远程办公谈了他的看法。   远程办公分为 “远程” 和 “办公” 两个部分,是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非本地办公的一种新型办公模式。虽然远程办公目前来看还是比较新奇的一种工作模式,但据报道显示,在 2020年,大约有 50%的科技公司将会有超过 30%的员工将实现远程办公。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疯狂,但无论是员工还是公司,都会从远程办公中获得收益。   1、办公地点自由化 远程办公可以让人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办公地点。我的意思是任何位置!只要那里有网络,你可以在任意一个地方办公,甚至是南极(如果那里有星巴克)。不过,你要记住在你选择下一个办公地点的时候,你需要靠考虑以下因素: 网络质量 服务质量 犯罪率 天气 开销成本   关于这些因素,我建议你可以访问Nomad List(互联网工作者的城市排名),在那里你可以获得你想要的所有信息。Nomad List 的信息都是由全球的数字化游民直接提供的。 2、开销成本 远程办公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可以不穿衣服工作?当然不是这个。是你可以选择住在生活成本比较低的更合适的地方。譬如,从一个国家获得薪酬,而你可以选择在另一个国家消费,这会带来巨大的好处。想象一下,你可以拿着旧金山水平的薪酬但不需要支付湾区昂贵的租金。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任意一个地方,并且能够节省一大笔钱。但这笔钱会有多少呢?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 如果你可以实现远程办公,你的支出会变少,你会省下更多的钱。   想想稳定的经济可以给你和你的家人带来多少好处,你也不用局限于当先的工作。这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 3、你会觉得孤单吗? 请记住,远程办公和在办公室里办公不同。你身边没有其他的同事,你不能和他们边喝咖啡边闲聊。你需要培养一个远程办公室的正确心态,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孤单。但你会有很多和同事或是朋友联系的方式,譬如聚会、Skype 和 Slack 等。   你需要成为可以处理好这些事情的强大的个体。因此远程办公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 4、团队交流 远程办公也可以像其他团队一样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也会使用到类似的办公工具。我在 Toptal 公司工作的时候,在没有办公室的情况下,我见证了这家公司从 7 名员工发展到 100 多名员工。整个公司都是利用远程办公。我们其中一位联合创始人 Breanden 杂创建公司后,就一直在世界各地旅游。你也许会觉得这太疯狂了,因为没有一家大公司是像我们这样办公。   我们是如何进行日常的团队交流的呢?   日程交流和会议工具——Slack 和 Skype 每周展示—— GoToMeeting 任务管理—— Trello、Jira 以及 Freshdesk 团队管理——Custom Tools 合作协作——Invision、Trello 以及 Collabshot   利用这些办公工具,加上适当的时间安排,你真的可以远程运营一家公司。此外,如果你要远程开会,请记住你要保证会议的时间和内容的合理性,让所有人可以快速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要知道,开会并一定是好事。   5、设计与远程办公 在这五年里,我一直在远程办公。如果,我是 Topatl 团队的负责人。在我的经验里,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   远程办公很难设计出令人惊讶的产品。   你可以轻松地传递 98%的正确信息,但想要将剩下 2%的信息也完美地传递却是很困难的。因为有些内容真的很难在网上进行沟通。与设计师面对面地交流和在线交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式。   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相比办公室办公,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鼓励员工和通知他们细节上的事。   你需要让你传递的信息更加直观易懂。   当你向团队反馈的或是传递信息的时候,内容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你需要保证你反馈或是传递的信息是正确且直观易懂的。   6、远程办公如何设计出好的产品? 经过不断的试验,我们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采用远程办公和定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在产品创作可以完全采用远程办公,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把团队聚起来进行头脑风暴,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改进不足,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的办公地点。最理想的情况是,没 3 个月或 4 个月进行一次这个头脑风暴会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不过大家在一起的时间也不要超过 2 周,否则你将失去动力。   7、远程办公的未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特别科技公司都开始远程办公这种模式(可能因为成本、当地缺乏有才华的员工或是其他方面原因间接导致出现这种模式),我很好奇远程办公下经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远程办公会有更多的人在一个国家获得薪酬但却在另一个国家消费,随着这类人群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一些的经济会发生改变。   本文来源:编译自Medium
    观点
    2015年10月08日
  • 观点
    众包,为何如此“慢热”? “数字世界的根基被锚定在物理规律和比特、信息与网络的特性之中。无论是什么地域、什么公司、哪种政体,这些比特和网络的基本成分都会一次又一次地孕育出相似的结果。” ——凯文·凯利,《必然》(中文版将在 11 月发行) 美国有一家名为高德纳(Gartner)的公司,它是全球第一家也是最具权威的 IT 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它在纽交所的股票代码就是 IT。 高德纳公司每年都会对新兴和热门技术进行评估,并绘制出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Hype Cycle),“用以显示一种技术从概念演变至成熟并广泛应用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引自TT百科)。这些阶段是:技术萌芽期(Technology Trigger)、过高期望的风口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泡沫破灭的低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逐渐领悟的爬坡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和量产的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   众包曾经出现在高德纳 2012 年的技术成熟度曲线图中。当时它正处于接近风口的位置。这张图给了我们部分参考信息:一方面,它提供的是一张横向切片图;另一方面,国内的技术应用要滞后于国外 1~2 年时间。 国内的众包萌芽于 2006 年左右,译言网、猪八戒网都创办于 2006 年,许多字幕组也是在那时候涌现出来。此后众包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2013 年众筹开始火起来,2014 年 O2O 大量吸金,2015 年则是共享经济被热议。 众包之所以“慢热”,与它关注的重点是生产环节而非流通环节有关。此外,众包大多应用于创作和服务领域,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标准化具有一定难度。 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仅有流动性是不够的。高效的流动性也会拉动对高效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的需求。传统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难以同时满足互联网和数字时代对规模化和个性化的要求。ERP (企业资源规划,这个概念也由 Gartner 提出)将会升级换代成 CRP(社区资源规划)。这对中国企业的互联网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众包是共享经济的一个必要元素。共享经济的基础是个人财富(包括了物质和精神)的盈余。个人技能的提升、生活资料的富裕以及高技术劳动工具越来越家庭化和个人化,这些都使得劳动者具备了更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劳动者的利他主义精神在增长,这也使得以信任为前提的弱契约合作关系能够成立和普及。如果说原始社会的共享是面对生存挑战时的一种抱团取暖,那么新时代的共享则是建立在社会富裕和利他主义基础上的一种自由而平等的协作。   赵嘉敏|文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观点
    2015年09月30日
  • 观点
    企业市场收入已超苹果总收入10%:这里是它的路线图 苹果CEO蒂姆·库克周二接受采访时表示,截至今年6月,苹果在过去一年里产生自企业市场的营收达到了约250亿美元,同期总营收为2243亿美元,这意味着来自企业市场的营收已占到苹果收入大盘的10%。对苹果来说,它显然希望在未来几年,该份额能够进一步提高。 这其实是库克时代的苹果的一大变化。 我们来看下苹果对企业市场进军的路线与脉络是什么。 首先是来自消费者的认同 2013年下半年,根据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的数据,北美地区有18%的雇员称,他们使用苹果设备办公。Forrester分析师泰德•舒德尔表示,就在几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有3%多一点。 也就是说,苹果切入企业市场的利器与依据很简单,就是员工作为消费者,喜欢苹果的产品。市场研究机构Global Equities Research分析师垂普•乔德利表示,苹果的产品简单好用,界面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微软的就不是这样。雇员感觉使用苹果产品效率更高,这就迫使IT经理采购苹果产品。 除了消费者自发的喜欢是有利因素,iPad在平板电脑竞争中本来具有的优势以及iPad在消费市场中的销量下滑(至2015年6月27日的9个月内,iPad营收同比下滑24%),也在刺激苹果尽快要将iPad发展为企业级市场主力产品。根据Forrester的数据,到2017年,商业用户将占到所有平板电脑销售的18%——从逻辑上,苹果在这个市场里是完全有机会的。 事实上,苹果近年来一直在通过免费分发软件和增强安全功能等一切手段来刷自己在企业市场的存在感。而且,从2013年开始,苹果就在大力招聘企业市场技术支持与销售人员。 当然,这还不够。 抛下傲娇高冷范儿,苹果进军企业市场绑紧同盟军 与乔布斯不同,库克治下的苹果为了商业目的,显示出更加灵活与变通的特性。比如知道中国市场是重要增长点,库克一年可以来几次中国,面晤上至政府高层、运营商伙伴,下至富士康工厂女工、零售店消费者。比如知道自己做企业市场没经验,就殷勤拉上IBM、思科甚至微软一块求共赢。 2014年7月,苹果与IBM达成排他性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新品类的商业应用,推出IBM MobileFirst for iOS 方案。这个方案包括: 1、新解决方案:100余种针对零售、医疗保健、银行、旅游和交通运输、电信和保险以及其他行业的新型企业解决方案,内容涵盖原生应用等,专为iPhone和iPad而从头开始独家开发的;从今年秋天开始提供,并在2015年中得到扩展; 2、新平台:“IBM MobileFirst for iOS”平台,针对iOS操作系统进行优化的IBM云服务,提供端对端企业级服务,覆盖从分析、工作流程、云存储到大规模设备管理、安全等各个领域; 3、新支持:新的AppleCare服务和支持产品,为企业IT部门和终端用户提供24小时X365天的帮助支持,IBM会提供现场服务; 4、新服务:由IBM打包提供名为“IBM MobileFirst Supply and Management”服务,为iPhone和iPad提供设备激活、供应和管理等领域,并提供租用选择。 简而言之,IBM把它的大数据及分析能力输出到苹果的 iPhone 与 iPad上,共同改善企业及员工使用 iOS 设备工作的流程,从而一块来争夺正在兴起的移动企业市场。 一年下来,看上去苹果与IBM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今年夏天,IBM公司首席信息官杰夫·史密斯已经宣称,该公司将从苹果手中购买上限达20万台的MacBook设备,这将使IBM成为MacBook设备的最大企业客户。除此之外,史密斯还表示,在所有的IBM员工中,将有50%到70%的员工可能会转而使用MacBook,不过他没有指定具体的时间表。 据《华尔街日报》的消息,IBM目前已经安排了100多名员工在苹果公司的总部工作,主要从事针对企业客户的iPhone和iPad应用相关的工作,这些企业客户包括花旗集团、Sprint、日本邮政株式会社等。 除了跟IBM密切合作,今年9月初,苹果、思科又对外正式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双方计划联合开发技术,以帮助使用iPhone和iPad的企业员工更好利用思科的视频、网络会议等协作通信产品。 并且,专为企业市场推出硬件 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9月初苹果的新品发布会上,苹果推出了12.9英寸的iPad Pro。显然,这是一款意在企业级市场的产品。而且,苹果居然请到微软的人来演示如何在新iPad上使用Office软件,苹果希望借助此举让企业客户相信,自己的设备是适合他们使用的。 不过,在路透社的分析看来,iPad Pro的价格较高会是它拿下企业市场的一个障碍。iPad Pro起售价为799美元,但是如果用户还想要键盘和触控笔,那么价格将超出1000美元。 另外,尽管IBM、思科等公司已在为iOS设备开发技术与应用,但企业应用的迁移并不会很快发生。很多企业里需要的关键应用,并不能在苹果设备上运行。 最关键的是,之前各家企业已经在行业应用与硬件上投入了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不可能因为苹果今天的新举措,企业就纷纷转到iOS设备阵营。 所以,苹果要想突破企业收入占比10%的水平,冲过徘徊线,还需要时间。   来源:虎嗅网 作者:如果到现在
    观点
    2015年09月30日
  • 观点
    看了2015互联网招聘研究报告——企业不愁招人,人才不愁找工作! 据品途网观察,近两年中国互联网招聘市场正进入成熟发展期,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创新型垂直招聘网站开始蚕食传统招聘网站市场份额。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据品途网观察,近两年中国互联网招聘市场正进入成熟发展期,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创新型垂直招聘网站开始蚕食传统招聘网站市场份额。据艾瑞咨询估算,2015 年中国招聘市场规模达到 44.3 亿,目前中国职场上约有 3.8 亿人之多 ;就中国 3000 多县市而言,每个地区平均需要数十万的工作机会,而中国的网民基数则早已超过 5.9 亿,中国约有 44% 的人在使用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寻找一份工作机会。 而互联网创业的火爆催生了无数新兴的就业机会,品途网作为互联网新媒体也见证了创业大潮。国家用“万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鼓励创业,无数孵化器诞生,投资机构聚集,各种创业论坛、会议火爆。创业大环境催生了众多企业诞生。根据北京市工商局的统计,2015 年 7 月在实施“先照后证”改革后,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平均时间成本缩短10 天,每月新增 16000 户企业,平均每 160 秒就有一家企业“出生”。无数企业的诞生促进了就业,找工作和跳槽成为常规现象。可以说,创业火爆成为了互联网招聘发展和繁荣的助推力量。 在创业繁荣的助推下,传统与新兴招聘两大派别已出现分水岭,传统网站在校园招聘、企业大型活动和人才库方面依旧占有绝对优势 ;新兴网站针对细分市场,重度垂直分类特征显著,如拉勾网、内推网等创业公司布局在互联网等各个垂直方向,58 同城、赶集成为蓝领 招聘领域的霸主,猎聘、猎上等网站侧重猎头端,LinkedIn、脉脉等则以社交为切入点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万众创业、创新的热潮还在持续,成千上万的中小微型创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给招聘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而招聘行业的变革也成为创业型企业发掘人才的重要方式,两者之间的互惠互补,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招聘新时代正在到来。 品途网研究员将众多互联网招聘划分为四种形式——互联网招聘的三大派系和企业自有渠道。综合招聘和互联网新兴的垂直类招聘以及以社交为核心衍生出来的招聘功能平台构成了目前互联网招聘的三大派系。而企业通过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和官网等自渠道进行招聘也成为了重要的招聘方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前三种——除了企业自有渠道外的第三方招聘平台。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有四点:1、践行O2O行业垂直化发展路线,研究互联网招聘行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2、为企业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人才招聘参考指南。3、给广大应聘者提供找工作的平台参考。 第2章 行业概况 2.1互联网招聘行业现状 2.1.1互联网招聘行业发展规模 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招聘市场规模达到32.4亿元人民币,与2013年相比增长19.1%。预计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3.3亿元人民币,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招聘市场规模逐年递增的原因有三:第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劳动力增长较快;第二、投资火爆,创业热情高涨,劳动力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共同繁荣造就了市场规模递增。第三、人才向一二线城市集中,人口的大规模迁徙造就了择业规模扩大。而年增长率逐年递减,体现了招聘市场有趋于稳定的趋势。可见,互联网招聘市场在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互联网的发展进行不断演进。 2.1.2我国招聘行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大环境不仅催生了具体行业的移动化也促使招聘领域转向移动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找工作和浏览职位信息变得更加即时性和碎片化,打破了过去在电脑前投简历和写简历的仪式化场景,促进了投递简历场景的多样化。移动互联网招聘使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进行交流,并方便实时查阅招聘进度和进行招聘信息管理,提高了招聘的效率,促进了招聘的有效性交流,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2.1.3垂直行业招聘成为不可逆转的行业趋势 垂直招聘网站在简历投逑效率、信息精准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大大提高互联网行业求职者的求职效率,因此逐渐成为互联网行业人才求职的首选网站。来自易观智库的部分统计数据显示:垂直招聘网站在提高互联网行业的简历投效率方面高于平台型招聘网站(如下图)。 简历投效率是指:求职者通过招聘网站收到面试通知的比例。比例越高,说明该网站的简历投递效率越高。主要原因是:垂直招聘平台对于企业和应聘者来说都比较精准,越精准企业越容易找到适合的人。 2.2  互联网招聘发展四个阶段 互联网招聘有将近20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 萌芽期(1997年—2007年):招聘行业是比较早就进入互联网领域的,第一家互联网招聘——智联招聘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最早、最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商之一。智联招聘的前身是1994年创建的猎头公司智联 (Alliance)公司。这一个阶段互联网的家庭普及率正逐年攀升,城镇化加速,人口迁移率加大,招聘网站在不同区域纷纷涌现,但是网站功能同质化较为严重,信息繁杂有效招聘信息较少。这个阶段的线下招聘还处于强势阶段,线上招聘处于弱势阶段。 混沌期(2008年—2012年)这一阶段以PC为基础。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后,互联网招聘十分萧条,一些互联网招聘公司退出历史舞台。而一些分类信息平台因其信息的全面性和高流量在互联网招聘领域脱颖而出,代表为:58同城。 高速发展期期(2013年—2015年)这一阶段移动互联网加快布局各个行业,互联网招聘市场处于高速发展期,不同类型的垂直招聘网站、定制招聘功能纷纷产生,互联网创新思维在招聘领域不断延伸。投资人和创业者纷纷进入这个领域,助推了互联网招聘创业的发展。 应用成熟期(2015年—未来)这一阶段。利用大数据进行人才的分类管理,推送更有针对性也更加精确的招聘信息。将会更好的实现便捷招聘,方便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方便应聘者找到匹配的企业。建立在社交基础上的招聘比重将扩大,企业招聘成本降低。 2.3 资本市场对互联网招聘的影响 从投资的大环境来说,投资和创业热潮催生了众多互联网高薪职业——产品经理、运营总监、技术员等职业成为互联网招聘的香饽饽,高薪成为了当前互联网招聘的普遍现象。这是资本助推互联网招聘的一个体现。另外根据品途网对照品行业的盘点来看,本次报告总共盘点了32家企业,其中上市两家,被收购1家。融资成功的有16家,将近一半。可见垂直类创新型互联网招聘公司比较受投资人的关注。 第3章 用户特征 3.1 企业互联网招聘特征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为了提高招聘效率获得更多应聘者信息,企业招聘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从线上来看主要有3种方式:选择网络招聘平台、利用社交网络和自渠道招聘。 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目前,所有企业招聘中智联招聘具有领先优势,互联网企业招聘中拉勾网具有领先优势。究其原因:垂直平台因其信息的丰富性和庞大的用户基础是传统行业招聘的首选;创新型垂直招聘平台在提高企业招聘的精准度和效率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逐渐将其作为招聘首选。未来,垂直行业招聘也在年增加,这也是未来招聘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3.2 互联网求职者特征 互联网求职者分为传统企业求职者和互联网企业求职者。在传统企业求职中平台型招聘网站因其信息的全面性而占优。近几年互联网创业的爆发造就了庞大的互联网从业群体,他们成为新兴的互联网招聘网站的主力。根据百度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互联网从业者5千万左右,可以说庞大的互联网从业人群催生了互联网招聘的繁荣景象。然而,互联网从业者供需较为紧张,人员流动率较高。 拉勾网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互联网从业者一直处于供需紧张状态,供需紧张指数虽然成波动状态,但还处于求职者市场。人才稀缺成企业发展最大瓶颈,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催生了频繁的互联网跳槽现象。 拉勾网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每18个月换一次工作。较高的跳槽频率也成为互联网招聘市场火爆的另一诱因。 此外,历经十余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已实现多元多样发展,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模式催生新一波创业浪潮。高薪职位频出,各种创新行业兴起提升了互联网公司对传统行业人才的需求,互联网变得更为有吸引力和吸纳力。传统行业从业者向互联网行业转移也成为互联网招聘火热的原因之一。随着信息化不断深入,传统企业向信息化转型,互联网从业者将进一步扩大,更加催生互联网垂直招聘平台的发展。 第4章 案例解读 4.1招聘综合平台 招聘平台分为分类信息平台和综合招聘网站。 分类信息平台是指,对不同品类信息进行划分的互联网平台。例如,58同城提供找房子、找工作、二手物品买卖、交友等多种生活信息。其中找工作只是平台提供的功能之一。 综合招聘网站是指,提供一站式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包括网络招聘、报纸招聘、校园招聘、猎头服务、招聘外包、企业培训以及人才测评等。代表为智联招聘。 4.1.1案例分析 智联招聘网为个人用户提供网上求职、简历中心、求职指导等个性化服务;为企业客户提供以网络招聘为核心的人才解决方案。无论是求职者还是企业HR都可以获得智联招聘提供的专业人才招聘服务。除此之外,智联招聘还提供报纸招聘服务、猎头服务、培训服务和校园招聘服务。 最近智联招聘布局移动互联网推出依托招聘行业缓解就业难的产品—— “反馈通”。反馈通”于2015年7月推出市场,用以建立企业对求职者、求职者对企业的评价和信用体系的产品。其透明化求职流程,满足求职和招聘双方的需求,提升了对于求职流程管理的效率,也加快找工作、找人的速度。 4.1.2模式分析 传统的招聘网站的盈利模式主要来源于五种方式:1、企业会员费2、现场招聘会3、企业广告费4、分站加盟费5、企业增值服务费(包括企业宣传等)。以智联招聘为例,品途网研究分析了它的四种盈利模式:第一、企业会员费:向网络招聘的企业收取一定的会员费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给企业推送优秀人才信息。第二、企业推广费:智联每周推出专业的《智联招聘周刊》,成为各城市最为专业的招聘周刊之一。《智联招聘周刊》一周七天不间断在当地千余家书报摊亭发放,在百余座商务写字楼,白领消费场所免费赠阅,并在当地的人才市场,高等院校,外来人口聚集地等热点地区免费派发,并收取一定的广告费。第三、猎头费:智联猎头是中国最早的外资猎头公司之一。智联猎头业务遍布全国,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南京、成都、苏州等城市设有猎头部。通过向企业介绍优秀高素质人才收取企业费用。四、培训服务费:智联培训服务范围包括公开课、认证、企业内训及人才测评,已经为大量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及其员工提供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与课程体系,并收取相关的培训费用。 综合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布局移动互联网。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传统PC时代的互联网产品不断被蚕食,平台型招聘网站面临转型境地。信息大爆发时代,传统的广而全弊端凸显,信息化精准推荐在招聘领域则显得更加重要。此外,招聘平台不仅推出各种移动端招聘衍生产品,招聘综合平台也以招聘为切入点将触角伸得的更长,布局生活服务领域。例如,58同城推出58到家等。可见,传统招聘平台还需要更多创新才能保持住自己的传统优势。 4.2 垂直职业招聘型 互联网行业的火爆催生了互联网垂直招聘行业。互联网招聘、金融招聘、校园兼职招聘异常火爆。垂直职业招聘主要是按行业或者人群划分、以特定职业人群为服务对象的招聘网站。以互联网从业者为招聘对象的拉勾网,以电商群体为招聘对象的电猴网。下图为部分垂直招聘网站。 4.2.1案例分析 拉勾网,是一家专为互联网从业者提供工作机会的招聘网站。拉勾网专注于在为求职者提供更人性化、专业化服务的同时,降低企业端寻觅良才的时间和成本。在拉勾网,每一次投递都会收到企业的明确回应,最快回应时间仅为1分钟。拉勾网的”24小时极速入职”,彻底颠覆了“投简历石沉大海”的国民痛点。由于精准的职位匹配,求职者平均每8次投递就会收到一次优质面试机会。拉勾网以速度快、薪资透明和职位选择多著称。目前拉勾网还上线了垂直金融领域招聘的服务平台,成为国内第一个切入金融领域的垂直招聘网站。 4.2.2 模式分析 目前垂直招聘网站的火爆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互联网行业的火热。第二、传统招聘网站效率低下。第三、垂直网站职位推送更加精准,效率更高。 互联网招聘很火,但盈利模式作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样为人们关注。品途网研究院梳理了垂直类互联网招聘的集中可能得盈利模式1、会员费用,收取会员费用提供增值服务2、为企业提供置顶、搜索的优先排名3、首页的广告位等在信息层面增添曝光率4、帮企业策划推广活动。从盈利模式来说,目前的垂直招聘网站与传统平台行招聘网站并无实质差异。但垂直网站目前还处于拓展阶段,盈利暂时不是主要目的。垂直型网站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以垂直为切入点,然后不断打造网络招聘的新生态,才能够走出垂直招聘领域的商业模式天花板。 4.3 社交招聘型 社交招聘型是建立在社交基础或者进行社交强引入的招聘网站。以脉脉为首的垂直类人脉软件带动了新一波垂直社交浪潮。而通过社交不断生发出来的文字、视频、等功能在招聘领域的创新应用也值得关注。此平台分为社交网络招聘和以社交为核心的招聘网站。 社交网络招聘是指基于社交网络信息化和快捷沟通基础上的招聘,以脉脉为例其社交功能大于招聘功能。以社交为基础的招聘网站则是以招聘为最终目的,引入强社交环节,让企业和应聘者事实方便沟通。目前建立强社交场景主打招聘的产品有Boss直聘。 4.3.1 案例分析 Boss直聘是一款让职场Boss与求职者在线聊天、加快面试的免费招聘手机软件。企业HR、用人Boss、求职者,都可以线上了解双方情况,直接在线语音开聊。Boss 直聘”分为面向求职者的” 牛人版 “和面向老板的” Boss 版 “。“牛人版” 中用户完善自己的学历、工作经历等基本资料后,即可浏览职位,勾引老板;同样的,“Boss 版” 中老板填入姓名、公司邮箱等信息即可发布职位、勾搭牛人。系统会按照用户的行业、职能、职级对双方进行三级匹配。同时,“牛人版” 和 “Boss 版” 信息打通,用户可以随时切换。 4.3.2  模式分析 社交网站应用到招聘领域就是六度空间理论的实践。六度空间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这样招聘者甚至可以免去猎头的费用,切入的是猎头公司蛋糕,找到任何一个企业需要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模式让招聘更加人性化,但是目前行业处于用户培养阶段,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 结论:垂直招聘成行业突破口,社交成招聘发展前景广阔。 1、移动互联网化招聘趋势明显 传统的PC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实时投递简历和查阅进程的需求。再加上招聘过程中的社交场景引入,导致移动端招聘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进而使发端于PC时代的招聘平台不得不面临转型以不断适应移动端市场的扩大。 2、网络招聘市场已进入细分时代,传统招聘综合平台面临创新转型 2013年至今中国网络垂直招聘产业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集中度提高,服务和市场日趋细分。在移动互联网招聘市场的细分时代,传统招聘综合平台要健康成长,必须学会放弃,瞄准细分市场,寻求人才网站的差异化定位,贴近用户,通过差异营销占领终端。 3、细分市场:细分不是目的 整合才是关键 大型综合招聘网站的市场地位较稳定,新进入者很难再通过相同的策略实现超越。他们另辟蹊径以面向细分市场的模式进行高效率和精准定位,达到了快速打开市场的目的。以拉勾网为例,短短两年时间在互联网领域迅速打开局面,打响知名度。垂直领域招聘先以专业化的服务粘住用户,再通过分行业联盟的纵向拓展来迅速扩大用户规模,而且这样取得的市场份额也将是比较稳固的。 虽然每个细分市场都会有相对较高的效率,但在市场份额已被前程无忧等大型综合人才网站占去一半以上比例的前提下,专注单一细分市场很难产生大的规模。从长远发展来看,细分只是策略,基于各个高效的细分市场的有效整合才是最终目标,如何使得各个细分市场发挥相乘效应而不是简单叠加才是更重要的。 4、社交场景将在招聘环节中不断扩大 社交型招聘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的招聘效率。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社交网站进行应聘者背景调查还可以通过招聘网站寻求更多优质推荐。实时的沟通也是招聘领域的一个创新。未来,社交场景将在招聘环节中不断扩大,超越招聘功能成为行业交流社区。 5、大数据应用在人才招娉和管理领域 随着大数据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应用,招聘领域将与大数据融合,采集互联网中公开的专利、论文,简历和社交数据,建立求职者的人才画像,结合企业的招聘需求,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主动为企业推荐合适的候选人。企业发布职位后,系统智能将人才精准定位,秒级推送给企业,企业不用再苦等人才上门,将靠数据寻找人才。 附:互联网招聘企业名录(32家)  来源:品途网 作者:尹天琦 链接:http://www.pintu360.com/article/5608b90d4c2b2eb63ab38a44.html
    观点
    2015年09月29日
  • 观点
    蓝领人群市场的故事很美,但落地时这些问题无法回避 编者按:本文作者徐江疆,供职于创新公园,是一位关注蓝领市场、农业市场以及城市中老年人市场的 “非主流” 天使投资人,微信号 18761790211 欢迎交流。 自从,张子陶博士发表过《白领招聘已饱和,蓝领招聘还空着呢》之后,陆续在媒体有了一些关于蓝领人群市场的讨论。作为一个对蓝领人群市场(本文中的蓝领人群是指东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的制造业蓝领人群)的关注者,我非常乐见创业者积极投身于服务蓝领人群的市场中来,资本市场也对这块市场表露了兴趣和关注。不过作为一个该领域的亲历者,我还是想对许多志于在该领域创业的朋友们提个醒,也许蓝领人群市场的故事很美,但当把故事落地的时候依然有许多绕不过的坑。 大环境的不确定性 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到底怎样,未来又会怎样?要回答这两个问题,与其说是经济问题,倒不如说是哲学问题,关乎对于中国未来的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而标准答案,则要时间翻过这一页,才会揭晓。未来就像薛定谔的猫,生死未卜。 因为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与蓝领人群息息相关大的制造业的前景也是难以预测。如果,那些投身于蓝领招聘的创业者,费劲千辛万苦获取了海量的蓝领人群作为人力供给,但是工厂端的招聘需求大幅萎缩,创业者要如何承受这当头一击;而致力于蓝领人群消费升级的创业者,费劲千辛万苦在蓝领人群人群的聚集区找到了一个落脚点,但是却受到了工厂向海外转移、关张等一系列不可控因素,导致蓝领人群也从临近工厂的聚集区四散而走,创业者又要如何面对这致命伤。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极端情况,虽然今年的经济基本面不好,GDP 增长预期的调低,PMI 一直都在荣枯值之下,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等因素都给蓝领聚集的制造业带来沉重压力,不过乐观的是根据本人上半年的观察,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中以大型制造企业为主的聚集区域,大型企业的招工需求平稳,随着进入年末,招工需求依然旺盛,就今年的形式来看,最坏的状况似乎已经过去。但是明年的形式是怎样,依旧难以预估,毕竟市场是不可预期的。作为一个蓝领领域内的创业者,在对市场的敬畏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将风险把握在可控范围之内也许是比满腔情怀要改变世界更加重要的事儿。 隐性门槛高竞争激烈残酷 蓝领人群市场的准入门是高是低?这个问题就好像小马驹过河,也许永远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好吧,我不得不承认,切入蓝领人群消费市场的,除了极个别的领域外,比如住房领域,的确不存在什么门槛。如果说切入蓝领消费市场的创业者面临的准备门槛和市场竞争最多是一堵长城,那么切入蓝领招聘市场的朋友们直接面临一座珠穆朗玛。每一个在该领域创业的朋友,都是了不起的登山者,你很难预测登顶和意外到底哪一个会先来。 蓝领招聘是个很古老的行当,在现代文明发迹之前,从奴隶主到黑奴交易我们都能看见蓝领招聘的影子。我无意将蓝领招聘和黑奴交易比为一码事儿,相反当蓝领招聘服务主体是蓝领人群时,服务于蓝领人群的找工作的需求,蓝领招聘服务恰巧可令蓝领工作者们免于悲惨境遇同时也能够满足优质企业的用工需求。如果蓝领招聘项目服务主体是满足企业招工需求的话,我并不想从商业伦理的角度展开,从商业逻辑上来看,这样的蓝领招聘与一般的劳务中介并无差别,即便从招聘方法上引入了互联网,又与 58 和赶集的蓝领招聘区分度不大,并且蓝领人群的用户体验度仍然难以提高。毕竟蓝领人群的找工作的需求,与企业的用工需求是不一样的。 但是不管是服务哪个主体的蓝领招聘项目,只要切入了蓝领招聘市场,都必然会动到传统劳务中介的奶酪。毕竟招聘服务无法创造招聘需求,只能满足招聘需求。任何一方的介入招聘市场,都没有办法做出一块招聘市场的增量蛋糕,都是从招聘市场的存量蛋糕上切下一块,也就是对招聘需求资源的再分配,同现存的劳务中介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坦诚地说,对于蓝领招聘项目来说如果服务主体是工厂,帮助工厂解决用工需求,那么面对线上 58 赶集的流量竞争,面对线下的劳务中介都是直接竞争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能切入招聘渠道都很不易,更是遑论拓宽渠道进行复制了。这也许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蓝领招聘难以复制的一个原因。但如果服务主体是蓝领人群,满足他们找工作的需求,虽然对接的依旧是企业,还是要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问题。不过从商业逻辑上来推导,在保证蓝领人群体验度的情况下,是可能将原本出于竞争关系的劳务公司变成招聘企业下游服务商的。在保证用户粘性的前提下,形成了这样的服务链,复制的意义也就得以显现。(如果以上论断有误,欢迎前来打脸) 用了这写篇幅来说蓝领招聘,其实我还是想对任何想要切入蓝领市场的创业者提一个醒,首先不要高估竞争对手的商业道德,其次不要低估竞争对手的竞争手段。市场既不因创始人有着高尚的商业道德而降下了准入的门槛,也不因创始人怀抱着普世的情怀就减弱了竞争的烈度。 管理指标流于虚荣指标 任何一家公司在创立之初,就会设定自己的商业模式,对未来的收益、支出以及用户增长数等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预期,在没有执行落地前这些都只是空手画出的大饼。衡量一家初创团队的好坏,画大饼说故事的能力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需要一些关键性的指标来衡量的。 一般的互联网公司,在设计自己增长模型的时候,都会采用 “AARRR” 的漏洞模型,具体模型我不再赘述。模型内涉及的 5 个环节,简单地说就是:1.流量获取,2.流量激活,3.流量留存,4.流量变现,5.流量再次传播。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一定会涉及到这 5 个环节。当然因为公司的性质不同,每个环节的侧重也都不尽相同。换句话说,每个公司的增长引擎是不同的。自然地来讲,每家公司衡量自己的产品的核心指标也是不尽相同的。 举例来说吧,有一些想做蓝领招聘的创业者想从先从社交的方向切入。根据去年流行的降维攻击等一系列 “互联网思维假说” 来判断,从高频的社交切入低频的招聘,这是高频打低频,一打一个准啊,但遗憾的是这种一打一个准的假说还没有得到现实的验证。单从商业逻辑上来判断,做社交和做招聘,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从社交切入招聘的想法,实际上是把招聘当成了社交的变现方式。社交重线上招聘重线下,考核的指标也都不尽相同,同时把这两件事情一起跑通,把团队制定的指标都一起完成,对于团队在资源上的配置要求,对于团队人员构成的要求可能远远的超出了该模式设计者的想象。如果撇开线上引流的到招聘服务的转化率不谈,撇开流量获取成本不谈,撇开用户留存率不谈撇开系列相关的核心指标不谈,从社交切入蓝领招聘就是在说一个并不高明的故事罢了。(如果以上论断有误,欢迎前来打脸)悲观的来说,对于一家初创团队,要同时满足这二者的要求,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从社交切入招聘的要求不高,转化容易的话,那么腾讯和 Facebook 肯定可以跻身于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如果以上论断有误,欢迎前来打脸)话题还是回到虚荣指标的误区上来。如果有一家做蓝领招聘的团队,战略的重心没有放在提高送厂人数等关键性指标,而是将精力和资源过多的投放在比如说注册用户总数、活跃用户总数等空泛的指标上,可能就已经误入了虚荣指标的歧途。(如果以上论断有误,欢迎前来打脸)当然为了提高关键指标,一定是需要把关键性的指标在每一个流程中进行分解。正如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中说的那样,每一个指标都必须要具备以下三种条件:1.可执行性,2.可使用性,3.可审查性。 然而指标是死的,公司必须是活的。用了虚荣指标来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指导,可能比不用效果来的更差。不同的的商业模式适用不同的关键指标,公司所出于不同的时期,所适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创始团队必须精准的找到真正的关键性指标,而不是沉溺于某几项非关键性指标的增长,毕竟所有的指标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梳理和调整,都有成为虚荣指标的趋势。 对于创始人严苛要求 蓝领领域内的创业因为服务人群在社会分工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面对这类人群的服务多少都具备一定的公益性,但创业始终不是慈善业,无法体现出商业价值,也不能算是一个优秀项目。这就要求创业者还是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企业家而不是一个慈善家,一定要注重商业逻辑而不是慈善的情怀。 传统管理学上,企业家分为两种,狐狸型(Fox)的企业家和刺猬型(Hedgehog) 的企业家。狐狸型的企业家因为对于未来大趋势的战略不确定,所以长于从战术采取随机应变的手段;而刺猬型的企业家最对于未来的大趋势战略上有着清晰地判断,为了达成终极的目标,从深度上去达成最终的目标。实质上,这两种企业家都是通过精益求精的手段去实现成功。因此我无意对这两种企业家做出一个优劣判断。但很忌讳的就是,如果一个创始人,在战略上没有明确目标,在战术上又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态度上也没有秉持精益求精的理念,那么就会沦为猪型(Hog) 企业家,这可能是已知所有企业家中最危险的一种形态。 在面向蓝领人群的市场内创业,的确在很多领域都是高准入门槛,高资源要求。但是启动资源的多寡始终不是决定一个创业项目成功的最关键性因素。能够拥有持续获取资源并能够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能力的创始人才是最理想的。随着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提升,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将自身竞争力建立在不可复制的资源基础之上的创始人,也身处于一个危险的境地。 这些年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公司也培养出了各类的优秀人才。我非常欣赏增长黑客这一类的人才,也高度赞同他们的工作方法。虽然蓝领人群市场是一片很广袤的大市场,但是很多领域还没有出于充分市场竞争的状态,行业内的利益关系还很复杂,蓝领人群的用网习惯还不理想,切入这个市场,深入蓝领人群找准方向也许是找准切入点的最好的方式。 张爱玲曾经说过,生命是一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蚤子。其实,创业也应如此。蓝领人群市场的蚤子也许还更大一些。不过创业本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编织华丽的袍子,应对无限的蚤子,如果没有梦想,谁还会去做这些?最后祝每一个创业者都梦想成真。 本文来自读者投稿,不代表HRTechChina 立场   来源:36氪
    观点
    2015年09月29日
  • 观点
    互联网招聘走向三足鼎立,该如何突出重围? 摘要: 猎聘网、拉勾网、智联卓聘在高端人才市场已取得暂时领先的地位,但是高端人才市场面临的诸多痛点,谁能一一解扣,势必是未来可以冲出重围的重要砝码。 近日,整个网络在线招聘市场都在流传着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先是猎聘网推出了声势浩大的“非凡雇主”活动,并邀请了百度、京东、海尔等多家明星企业,随后有关猎聘网的广告进而开始在北京多个地铁站漫天飞舞;不过拉勾网表示了极大的不服气,随即推出了“实力派-梦想升值季”的活动,并刷爆了整个朋友圈。猎聘与拉勾谁都不服谁,你争我抢,企图通过文字游戏来吸引众多用户以及媒体的注意。不可否认,这种砸钱炒作的行为对于平台的曝光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真的对于整个在线网络招聘的健康发展就好吗?   我们先站在这类招聘平台上的企业角度来看待广告宣传,在线招聘网站一方面帮助企业在招聘人才,但同时猎聘、拉勾的广告语又鼓励职场人士踊跃跳槽,让大家选择更好的工作。这样岂不是矛盾吗?一方面,让职场人士跳槽,企业失去了现有的员工;另一方面,企业失去了现有员工,然后又来借助这类招聘平台招聘人才。也就是说,在线招聘平台的这类广告宣传实际上是在让企业员工离职跳槽,然后又来赚企业的钱。   其次,我们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在线网络招聘平台鼓励求职者找到更好地工作,鼓励他们不断的跳槽,确实是让平台的招聘效率暂时提升了,但是对于求职者的人生规划就真的好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确实不假,但是对于很多在职人士来说,他们更多的需要是人生的积累和准确的定位,而不一定只是高工资、高职位。相反,倒是那些经常跳来跳去的员工,最后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公司的中低层岗位。一个职场人士每到一个新的公司,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如果换行业甚至还需要从头开始,这对于求职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对于平台自身而言,也不见得完全都是好事。从平台的短期发展来看,通过借助文字游戏的炒作,确实会给平台带来一定的宣传作用。但是任何企业做事情都会顾此失彼,这个地方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别的地方必然会有所减弱。在线招聘平台在广告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精力、成本,在企业服务与求职者服务上必然会有所减弱,不重视服务而一味地追求广告炒作,对平台的长期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招聘的重心不应该放在广告上,而是应该落实在服务上。如何改变现有的招聘服务格局、服务思路是在线网络招聘平台们真正需要去好好思考的。   高端招聘市场走向三足鼎立 高端人才市场正在成为各大招聘网站争夺的焦点,除去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华英才这三大传统的招聘网站不算,高端人才市场当前也正在走向新的三足鼎立时代。   猎聘网凭借着占据市场先机获得了高端市场的地位:猎聘网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进军高端市场,并试图打造一个连接企业雇主与猎头的平台,解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猎聘网抓住了目前国内的猎头资源散乱、缺乏统一整合平台的市场痛点,并在高端人才市场迅速站稳了脚跟,占据了市场先机。   智联卓聘借助智联招聘的资源以及创新的模式得到了认可:智联卓聘是智联招聘针对中高端人才市场所推出的子品牌,它通过借助智联招聘的基础,整合覆盖到了40多个行业的优质资源。智联卓聘定位于月薪万元以上的职场精英人士,帮助他们找到与之匹配的职场岗位,而智联卓聘能够在短时间占据高端招聘市场三强,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因为专注,所以服务也更专业。   拉勾网得益于专注以及互联网兴起的大好时机迅速占领了高地:拉勾网专注于互联网领域的招聘,通过与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达成合作,同时赶上了国内互联网公司迅速发展,都急缺人才的大好时机。   高端人才市场是争夺重心,却痛点多多 对于求职者而言,找到一个匹配的工作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而言,任何时候都不会缺人,但任何时候都缺人才,找到合适的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足见高端人才市场的重要性。但是当前的在线高端人才招聘市场却仍然存在着诸多痛点,阻碍着高端人才市场的发展。   痛点一:目前整个在线人才市场存在着这样一种现状:各个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邮箱都不缺简历,却都缺适合企业自已的简历。这中间就反应了一个问题:简历有效匹配的问题。很多在线招聘平台都会给企业智能推送一些简历,可是他们只是注重数量,盲目收集很多无效甚至过时的简历推送给企业,以此来获取利润。   痛点二:高端人才的招聘,往往是通过猎头,朋友介绍等方式进行。大部分职场精英们,在选择平台的时候,除了职位的匹配性之外,更看重企业信息的准确程度以及与未来老板的契合度。因为,“职场社交”成为了网络招聘领域的“热词”。虽然在此过程中,有很多带着“职场社交”宣传口号的网站层出不穷,希望于此走出一条创新的职场招聘新模式。同时,随着linkedin的入华,也使得整个职场社交行业连同资本都再次热了起来。然而,一直以来,职场社交有一个致命的短板:他们并没有职场的招聘执照。这或许是很多网络招聘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痛点三:很多招聘网站为了获得更多的人才简历或者成功率,将不少职位虚拟化,过度包装,由此造成很多职场精英跳槽后,发现与之前的预期具有较大差距。同时,很多应聘者的简历也会出现包装过度的情况,造成到了新岗位后,与上级领导要求差距甚远,频频跳槽的情况。   总体看来,猎聘网、拉勾网、智联卓聘在高端人才市场已取得暂时领先的地位,但是高端人才市场面临的诸多痛点,谁能一一解扣,势必是未来可以冲出重围的重要砝码。如果只是一味地借助广告宣传、文字游戏等嘘头来炒作,而不去脚踏实地做好服务,最终市场格局定然会重新改写。   【作者介绍: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441737.html】
    观点
    2015年09月28日
  • 观点
    GiveForward如何凭借出色企业文化华丽转身 编者注:GiveForward是一个专门为家人和朋友募集资金的集资平台。公司三轮融资总金额为250万美元。   现在当谈到大企业文化应该是什么样子时,我们立即会想到Austin。和之前的许多创企一样,GiveForward给员工提供了无数的假期以及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同的是,GiveForward还举办了多场公司户外活动,在这些户外活动期间员工们是禁止谈论工作的。   今年,GiveForward举办过吃玉米卷大赛,手绘节日卡片活动以及划船活动。但这些娱乐背后是在游戏过程中越来越深的公司文化所带来的生产力提高——GiveForward的45名员工从上百万捐赠者手里募集了近2亿美元的捐款来给自己爱的人支付医疗急救费用。   在科技界,企业文化已经成了玩具枪,乒乓球和无数零食的代名词,也是留住员工的必须开销,但很少有创企敢说公司文化会怎样直接影响实际商业行为。在此次独家采访中,Austin向我们列举了GiveForward的企业文化是如何在四个方面显示出其竞争优势的:招聘,留住员工,融资以及合作关系。 上图为公司联合创始人Ethan Austin   招聘 Cars.com的运营副总裁,Grubhub的CTO兼用户体验主管兼品牌营销的高级主管,Groupon以及奥巴马竞选团队的行政主管——这些人既不是GiveForward的董事会成员,也不是GiveForward的咨询会委员,他们的相同点在于纷纷离开了旧组织,加入GiveForward成了全职员工。“我觉得企业文化在招聘员工方面绝对起了很大的作用,”Austin说。   许多公司错误地认为他们的企业文化会在第一次面试、入职或员工工作的第一周期间展露无遗,但Austin深知人们对一个公司的第一印象远比这些要早。“招聘不像亲自会面某人。不管你能不能接受,候选人对你的第一印象甚至在你见他们之前就已经形成了,”Austin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外要将岗位说明写得那么‘奇怪’。”   ——对于一份提案来说,奇怪又喧闹是好事,奇怪却安静则会导致失败。   怎样个奇怪法?以下节选自GiveForward的岗位说明,这份岗位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描述职位时带上自家公司的特点:   语言描述文化 “我们将客户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我们相信带入同情心会对科技产生巨大影响。” “我们重视是共鸣而不是自负,是才能而不是头衔,是合作而不是程式。” “这是一次在新兴发展的文化中做出巨大影响的机会,也是巩固我们作为行业领导者地位的机会。” “最棒的是,你的专业技能会转变为我们创造的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改变。”   语言展示文化 岗位说明中要包括能够对文化进行展示的事例。如:“这是我们做的东西,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东西。去年我们向世界展示了爱永远会战胜暴力,诚实是最佳选择以及如果1000个陌生人决定让爱传出去,生活将展现它奥妙的一面。”   解释公司的价值观及箴言:以GiveForward为例,它想向人们传递“真实”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奇怪是好事”的箴言。   大多数人认为岗位说明是对外的一种要求。但GiveForward将这一关系转换了过来,变成了将公司的履历表贴出去以寻求最佳职位候选人。而通过向外传达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真实,乐趣,同情心及授权自由,GiveForward让求职者在申请职位之前能够进行自我判定。这一举措让招聘对于每个与之相关的人来说都变得更高效方便。   奇怪的岗位说明为我们筛除了古板无聊的人,带来了我们期望中的奇怪、有趣又创造力十足的人。   当求职者收到GiveForward的入职信时,团队会利用公司文化来笼络他们。“我们会给最终候选人列一个‘Letterman Top Ten’(美国电视节目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中的常规部分,围绕某一主题写10件事)清单,这份清单会向候选者列出他们应当加入我们公司的几大理由,”Austin说。“我们是根据我们作为求职者的经验以及公司任务、愿景、价值观的各个方面来列的这个清单。我们想让求职者知道我们已经了解他们了,同时,我们也利用这个机会再次提醒求职者我们是谁。” 多年来事实证明,top ten清单成了GiveForward最有力的招聘工具之一(下图为举例)。“我觉得人们都想加入一个有清晰的目标和愿景的初创企业。希望每天的工作能给他们带来启发,”Austin说。   “我们听说有求职者将这些清单拿给他们的父母或配偶看,还会自豪地说‘嘿,我要进的就是这家公司。’如果他们处在观望当中,这封信通常能够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加入我们。渐渐地,人们加入我们公司的原因就变成了因为公司目标以及价值观与他们的相一致。”   留住员工 对于科技创企来说,如果有那么一件事比招聘人才还要艰巨的话,那就是留住人才了。GiveForward很早就认识到留住员工最好的办法并不是经济补助(尽管这是最常见的判定)。   “我回想了一下公司创建的头两年,在我们还要靠自身努力争取发展的时候。那是2008年,Kickstarter还未成立,甚至连众筹这个词都还未出现。我们筹不到钱,”Austin说。“大家都没有工资,公司里也只有实习生帮忙。我们并没有叫这些实习生来帮忙,但其中几个还是不计酬劳地留了一年半,虽然按道理说实习时间应当只有3个月的。”   企业文化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平稳地度过不可避免的上上下下,起起停停。即使是宇宙飞船在太空中也有加油的站点,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企业文化就是它的加油站。   今天,当初作为实习生之一的Erica成了GiveForward客户服务组——GiveForward最大的部门之一的主管。当被问到当初为什么不计报酬地留了这么久时,Erica说她觉得GiveForward将会成为永远改变她这一代人以及全世界的一支力量。Erica还说,在公司内拥有自己的小角落,做着真正的实习工作时,即使没有工资,她也觉得很满足。   “有一条价值观从公司创立就存在了,那就是授权。我们将其总结为‘做你职位上的CEO’。在Erica还是个实习生的时候,这条价值观还不是什么规定,但我们都遵循它工作,”Austin说。“那两年内,我和Desiree(我的联合创始人)度过的唯一一次假期就是Desiree的婚礼。Desiree举办婚礼的那四天里,我们将业务权力全部交给了Erica。当我们回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公司还没有支离破碎。一个实习生经营了我们的公司!”   GiveForward的原则是,让每个人——从实习生到二把手,在公司内都是平等的伙伴。这种原则或许不会带来巨大的头衔变化,但它让每个人清楚,总有机会能自己做重要的决定。这些决定可能很小,但不意味着它们就无关紧要。   以下几项具体的实践不仅定义和推动建设了GiveForward的企业文化,还让GiveForward的员工死心塌地地留在公司并更加努力地工作:   将个人优先权与企业价值相连 GiveForward偶尔会给员工放惊喜假期,让他们做些事情来给自己充充电,滋养一下灵魂,让自己开心一下。这种方式能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紧密相连、融合。   权力来源于预算 GiveForward有一大座右铭:为用户“创造不经意的快乐”。GiveForward的每一个员工都有一笔500美元的资金可以自由使用,他们可以选择用这笔钱推动一场活动的开展,也可以选择送一份礼物给用户让他们高兴一下。   曾有一位GiveForward的员工给一位单身父亲送去了关爱包裹,里面是给他即将上学的孩子们的衣服和物资。有多少人能说他们今天上班的时候触碰到或是改变了一段人生?GiveForward给了员工这样极为稀少的能力。   让聚会成为习惯,加深影响 每当有GiveForward的受益人去世或进行手术时,GiveForward的团队都会手写卡片并通过邮局寄出去,有时他们也会通过数字化的形式空投“拥抱炸弹”。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快乐会激励团队成员在用户的活动主页上留下一系列鼓励的话语。   “基本上,用户都希望从公司中得到4种东西,”Austin说。“第一是一种有目标的感觉,他们想知道这门生意对世界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人们希望自己不是无足轻重的人,而是在公司内有一定影响的成员;第三,他们希望能向同事学习并受到启发;最后一点是,他们希望和同事一起能真正感到快乐,工作之余也可以和同事一起出去逛逛。”   没人关心你做什么,他们关心的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同样,人们买的不是你的产品,而是你开发这个产品背后的动机。   融资 抛开完美的融资演讲稿和热情的介绍不说,GiveForward每每谈到企业文化中的真实性,都会获得极为成功的融资。Austin能从许多方面看出,GiveForward迄今为止的募资都可以追溯到与Techstars的管理合伙人及天使投资人David Cohen几个坦率诚实的瞬间。   “融资的目标是让投资者爱上你的公司,”Austin说。“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要展现出柔弱的一面,你不仅要告诉投资人你头脑里的想法,还要告诉他们你心里的想法。”   Austin告诉我们说,Cohen第一次支持GiveForward,是在他们的创始人直接坦率地将另一位投资人的投资条款书给他看了之后。这位投资人给GiveForward提供了100万美元的资金以及200万美元的交易后估值。这种情况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并不是天天能见到的,于是他们决定向Cohen吐露内心想法。Cohen告诉他们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照做了,之后GiveForward完成了5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投资人为Cohen及一批天使投资人。   在GiveForward完成那轮融资的三个月后,Austin写了一封邮件,内容是与一名首批投资者的情况进展,题目叫做“拥抱的力量”。这封邮件的接收者包括一名亿万富豪,一名成功的总经理(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一栋楼就是以该总经理的名字命名的),一名成功组织了IPO的创始人以及其他一些企业家。   “当我把邮件发送出的时候我很害怕,因为我担心收到邮件的人会笑话我。我真的要给这些老练的投资人、创始人发一封关于拥抱的邮件吗?”Austin说道。“我鼓起勇气,按下了发送键,然后藏在了一个书桌底下,祈祷自己刚刚的行为不会终结我的职业生涯。”   归根结底,你对投资人越快展现出你的真实面貌,他们就快越会加入你的团队或者找到支持你的方式。不管是哪种结果,都是及早建立的好。   现在,Cohen不仅能高度融入到公司里,还成为了一名至关重要的中间人。“这样做给我们带来了多重影响。我们现在的投资人融起资来更简单了,”Austin说。“David(Cohen)真的爱上了GiveForward。每当到了下一轮融资的时候,他总是给我们现在的投资者做最多介绍的那个。有像David这样备受尊敬的介绍人至关重要。而这一切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做到了真实。”   合作关系 就像与投资人的关系一样,一个初创企业的合作关系也会明显改变其发展轨迹。同样,处理合作伙伴的关系也是重在行动,而不是言语。你可以进行演示或进行融资演讲,但大部分人会想要触摸到产品或下载应用。当文化就是你的产品时,你必须想办法让它触手可及。   “仅仅实践你的价值观是不够的。如果你想和有相同价值观的公司结成伙伴关系,你需要创建数字资产比如博客或视频来证明你的信念,”Austin说。“潜在伙伴不会因为你说了‘用同情心交朋友’或‘认真地娱乐’就会相信你的话,他们需要亲眼看见才能真正判断是否想与你们公司的文化缔结关系。”   GiveForward日前宣布了与迄今为止最大的合作伙伴——保险公司Nationwide的合作。在谈判过程中,向Nationwide展示GiveForward的企业文化成了助力两公司合作的关键因素。   “观赏了一个在GiveForward活动中受益家庭的视频后,我们发现我们的工作能产生共鸣的地方非常多。朋友、同事给这户家庭组织了募资活动,然后给他们送上了3.5万美元的支票,让他们喜出望外。我们没做任何营销,这就是最真实的情况。”   经验:找到方法让你的合作伙伴能直接体验到你的产品或企业文化。合作伙伴更希望看到你的工作是他们工作的一种延伸。   这种合作关系一敲即合。我们都认识到众筹是事实之后的保险,保险是事实之前的众筹。   一个公司的文化具有像病毒般传播的能力,尤其是在职业、人生经历相同的团体里。“Giveforward产品的新方向是团体驱动型的,这种团体驱动型形式已经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们为期两个月的试验测试中,这种形式推动了1650个新活动主页的产生,用户参与度也涨了3倍,”Austin说。   “我们还可以为全国还有数百万人提供关心和经济支持。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新用户看到了我们是如何为用户以及他们制造意想不到的快乐的。这些新用户也想告诉其他成员,他们也站在关心的人的后面。”   展望前景,Austin和Vargas Wrigley能看到GiveForward通过与那些价值观相同的组织合作,不断扩大规模,让那些最有需求的人过上更轻松的生活。比如说,GiveForward即将在合作伙伴、产品特色、一体化等方面下功夫,为用户提供杂货外送、家庭清洁、幼儿护理以及出行安排等服务。   总结 就像我们之前写过的一样,企业文化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公司的基础,甚至在一个创企的在其职员获得入股资格权之前就由创始人埋下了种子。如果企业文化建立的正确,不仅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提升,还会成为你成功招到职员,留住员工,拉拢投资人以及完成交易的原因。企业文化会伴随你的成长而成长,也永远都会从企业根基的价值观里不断萌发。   Austin说,“不要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写下公司的价值观。在第一天,一切都是梦寐以求的,所以它们没有任何意义,在100天或180天或365天的时候再把价值观写下来。在当这些价值观真正具有意义,你的企业文化能够将其覆盖的时候写下来。”   “每个创企都有它的起起停停,但你总会有那么一天。企业文化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而它也将给我们带来我们将得到的一切。”   Source:firstround
    观点
    2015年0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