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科技公司领导人是否称职?评判标准来了,请对照。 团队 优秀的科技领导者往往将自己看作是团队的一分子,自己的成功只能建立在团队的成功上。没人愿意干的活儿都是他们的,摆在团队前进路上的一道道障碍也要由他们来清理,这样整个团队才能开足 100% 的马力。他要尽可能将团队所有成员的聪明才干全部发挥出来,保证目前对团队层面的思考不会局限在一两个人的头脑中。   糟糕的科技领导者往往自视甚高,十分高调地彰显自己,只有那些能够给他立刻带来名誉的事才能给他足够动力,让他有意愿去做。他会拉帮结派,给自己搞的小团体争取某些明显能得到好处的项目,而置整个工程师团队的利益于不顾。 科技远见 优秀的科技领导人往往在产品的技术研发方向上面有着非常清楚的判断,同时确保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清楚这是什么。 他会将产品功能分版块交给手下的人去做,让他们拥有最大的决策权。他相信团队成员是聪明的,值得信任的,放手将项目上最重要的环节全权授予手下 。   糟糕的科技领导人在有关科研方向上面拒绝做过多的解释和澄清,只是下命令。他把团队的智慧锁在每一个人的脑中,并不会将创建一些有用的文档派发出来让大家传阅。   讨论和辩论 优秀的科技领导者倾听和鼓励辩论 。当团队没有能力从辩论中走出来的时候,他会重新理清思辩的流程和框架,帮助他们走出争辩的泥潭。他往往不会以预先设定的立场介入到争论中,往往鼓励所有人都各抒己见,把想法都摆在桌面上让大家讨论。   糟糕的科技领导者往往会让辩论无休无止地继续下去,让团队的生产力严重受阻。还有一些领导者还会过早地将争论终结掉,往往说的一句话就是「问题已经处理好了,无需在这个问题上做过多纠缠」。 糟糕的科技领导人往往觉得自己能够赢得争论的胜利是最重要的,其重要性要远超过正确的决策。   项目管理 优秀的科技领导人往往都是先行一步。他们确保研发一直在既定的轨道上,用大胆猜测,严谨论证来一步步建立研发过程中的里程碑。 他们会提前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问题」还没有真正变成「问题」之前就将它们加以解决。他们能够找出来技术上存在的种种瓶颈,并带领团队成员绕开它们。他们能够确认工作重叠、或者起冲突的地方,寻找到那些本应需要更多注意力的地方,给这些领域带去更多研发资源。   糟糕的科技领导人是被动式的。他们也许会授权,但是并没有什么既定的路线去遵循。他们不知道在过程中树立若干个小的目标,寄希望于最终事情能够一蹴而就。他们只是等待,只需在最后复杂系统上进行「终端对终端」的测试即可。他们让手下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了一些不重要的工作内容上。即便这些内容会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实用主义 优秀的科技领导者往往能够在「把事情做好」和「把事情完成」之间寻找到恰如其分的平衡点 。他们总是能在关键时候及时出手解决问题,这倒不是出于懒惰拖延,相反体现了他们随机应变的高超能力。他们总是鼓励自己的团队寻找到一些当下最有利的捷径,解决阻碍项目研发整体进度的种种障碍,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来最小可行化的架构,发布出去。对于一名好的科技领导者来说,细节至关重要。代码质量、代码审核、测试跟准时发布一样重要。   坏的领导人也走捷径,但是在短期内是省了时间,但是从长期来看却埋下了种种隐患,尤其在技术上面堆积起来越来越高的「债务」。 他们无法辨认什么时候需要随机应变,什么时候需要精益求精。   交流 优秀的科技领导者知道自己的角色并不仅仅局限于写代码,交流的能力也同等重要。这些花在跟团队成员交流上的时间,其价值能够最大化,有些时候甚至于愿意牺牲自己的工作效率来提升全队的生产力。   糟糕的科技领导人的唯一价值体现就是在编程的时候,认为交流都是分散人注意力的事。他们不会为团队整体的生产力着想,而是想着做什么事能为自己谋得最大的好处。如果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还要花时间去带团队,他们就会觉得懊恼沮丧。   跟产品的关系 好的科技领导者与产品经理与设计师紧密相连, 围绕着「产品正确的工作方式是什么」展开讨论 。他们不怕自己的的观点被推翻,因为内心有着清晰的方向,产品研发所要完成的目标,所以一直能够保持开放性的心态。如果碰到了技术上的瓶颈,他们会找出来另外一条路径来绕过它,往往所牵扯的技术投入更少一些。好的产品领导人也会让设计师和产品经理清楚这些技术上的难点是什么,让各自在所负责的领域内也能做适当的妥协,拿出折中的办法出来。   糟糕的科技领导人并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只是将所有产品决策一股脑地扔到「墙」上,看哪个能够「挂」在上面。如果碰到了技术上的难点,他们往往想不出来其他办法。   韧性 好的科技领导人往往对出现的变数持以冷静的心态,他们更能应对产品性能上方出现的种种变化。他们能够预期到哪些地方会出现变化,并且设计出自己的代码来应对。   坏的科技领导人在产品性能规格出现变化的时候深感沮丧。   性格 好的科技领导人都是好相处的人,但同时还持有鲜明的观点,坚决的立场。坏的科技领导人当面对反馈意见的时候往往立刻切换到「防御形态」。他们渴望自己的头衔能够散发出「权威」的光芒,收获「尊敬」的目光。而好的恶极领导人往往埋头寻找更好的提升途径,他们谦逊,不断给成员鼓起加油。坏的科技领导人是傲慢的,在手下自愧不如的感叹中收获到足够多的喜悦与骄傲。   来源:Medium 译文创见首发 由 TECH2IPO / 创见 花满楼 编译 
    观点
    2015年12月02日
  • 观点
    硅谷超级天使Chris Sacca:不退缩,要勇往直前 Chris Sacca 凭借他早期投资 Uber、Twitter、Instagram 和 Kickstarter 的经验,在投资界享有盛名。他也是 Lowercase Capital 的创始人,在他成为投资人之前,他曾在 Google 任职,他帮助 Google 买下了价值十多亿美元的数据中心。   本文是从他的一次视频中精简而成。   你如何才能交到真正优秀的朋友? Chris Sacca 认为真正的行动者是那些能够让想法变成现实的人,他们并没有多难找,他们只是和其他人不太相同。当 Twitter 和 Square 的创始人 Jack Dorsey,Blogger 及 Twitter 的联合创始人 Ev Williams,Uber 的首席执行官 Travis Kalanick、Slack 的创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谈论到他们的公司时,可以发现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公司将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识别别人的才能只是第一步,但如果想要结交这些有才能的人,你需要成为他们那个圈子的人。当他第一次与 Instagram 联合创始人 Kevin Systrom 见面的时候,他就在其身上发现了独特的才能。   创业者们通常犯的第一个错误是什么? Chris 表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始人,但成为创始人这件事却充满了诱惑力。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创业是一件非常有吸引力和时尚的事,但是人们受到的仅仅是这种想法的吸引,而并非是在理解了成为一个创始人需要面临如何残酷的现实压力之后仍愿意迎难而上。   Chris Sacca:“理论上,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始人,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去创建一个公司。”   那么当你成为创始人的时候,你如何判断自己能够做成这件事? 你一定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你也没法劝自己否认这个认知。Chris 认为,这个认知源于内心深处,没有人会去质疑,也没有人会把时间浪费在自己根本无力做到的事情上。   相反,如果你发现自己表示出 “我只是想要去创建一些东西” 的想法,根据这个想法考虑了很久并且想找其他人来验证这个想法是否可行。作为一个创始人,你还没意识到自己应该放弃这件事。   在科技领域,哪些人最令人尊重但往往却被人低估? 投资人代表人物:Bill Gurley(Benchmark Capital 高级合伙人、Uber 董事会成员) Chris 表示很幸运能够和他一起在董事会共事。在整个会议上,Gurley 说的话绝不会超过 30 个词。他是一个超级棒的聆听者。Chris 认为我们所有人都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运营方代表人物:Adam Bain(Twitter 新晋 COO) Chris 想人们仍然不太了解 Adam Bain 在 Twitter 的工作能力有多出色。他和 Gurley 一样,为人非常低调。如果他想,他可以成为一家大公司的 COO。但他选择留在这个他一手建立的团队里,和另一个非常棒的创始人 Jack Dorsey 一起合作。   同时 Chris 也跟大家分享了分享一些 Larry 以及 Sergey 的故事 Chris 在 Google 任职四年,在 Google 公开上市之前他就已经加入了这家公司。当时他接到的一项任务就是:在不告诉任何人公司发展速度有多快的情况下,用十多亿美元买下数据中心。Chris 还提到,在 Google 大家会在激烈的辩论中讲故事;此外,Google 还会通过其他一些细微的小事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比如说 Google 故意在餐厅放置了少于就餐人数的座位,这就迫使你与别人坐在一起吃饭,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   关于 Google 的联合创始人 Sergey Brin Sergey 拥有让人难以置信的沟通能力。他为人风趣。他有时候还会表演独角喜剧,这也是 Chris 会认为他和著名喜剧演员 Robin Williams 能够成为好朋友的原因。Sergey 非常聪明,也是一个能力很强的销售人员。   Google 联合创始人 Larry Page 他真的可以看到未来。不过当他预知未来时,你会发现很难与他相处,这是因为他可以清晰的看到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因此他无法不对周边事物持以轻蔑的心态,尽管他在努力消除这种心态。当你与 Larry 呆在一起的时候,如果你提出的想法太过狭隘或是用了现在时态,他就会毫不客气地嘲笑你。   是否有一些你过去坚信,但现在却觉得被误导了的事? Chris 说到他过去非常认同谦逊是成功的关键,但当你和世界上最有才华的一群人一起工作的时候,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他表示谦逊并非是人性的自然状态,而假装自己谦逊则是一件非常虚伪的事情。   当你和全世界最棒的程序员和开发商一起工作的时候,要求他们谦逊做事,这是一件很虚伪的事情。Chris 表示这些人都是成功的名人,他们同样也是懂得奉献的人。你可以用任何名词来形容他们,但你不能否认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因为自己获得成功却对他人怀有歉意,这更是一个虚伪的举动。   不过,当你在不擅长的领域假装自己很牛逼的时候,你可能会招惹到不小的麻烦。   Chris Sacca:“别为自己做成了世界上最棒的一件事而怀有歉意,但你要清楚知道未来发展的目的地在哪。” 他将这称之为人性中的 “生来勇敢”,事实上这也是他的做人准则。   Chris Sacca 在大学笔记本里的到底要有什么内容,竟然成了一辈子的预测? Chris Sacca 在 Tim Ferriss 播客中提到过,大学时他曾在爱尔兰当交流生,当时有个关于笔记的小插曲:有一次他和同学传纸条,他们分别在纸条上写下与自己梦想工作相关的词汇,最终他将这些纸条拼在一起,而由这些纸条组成的工作就是他梦想的工作,但他连这个工作是否存在都不知道。   Chris Sacca 表示他并不了解这份工作,但他知道这份工作需要讲很多电话,进行很多谈判,也会遇见很多大喊大叫的人,以及很高的风险,但往往是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他知道他从哪里能得到他想要的,也许会有一半的时间在山上一半的时间在海滩上,但不管它是什么样,他都决定从 40 岁的时候开始要这么做。   几年前,Chris 和他的妻子在他们的车库中找到他的笔记本,但当看到笔记本里的内容时,他们震惊不已,因为他早已在笔记本中非常准确地描述了他现在做这些事的原因。   Chris Sacca 因为什么而变得众所周知? 在职业生涯早期, Chris 并没有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当他在 Google 任职的时候,他代表的是公司;当他大学毕业后进入华盛顿时,他不想因民主党身份而丧失一些潜在的雇主。现在他明白了,他以前从来没有不计后果地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   “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当年度最大的募捐活动,但由于我是爱德华·斯诺登巨大的支持者,白宫并没有给我打电话。” Chris 说到。   同时,他表示 “这只是我想要努力成为最真实的人,如果我能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同时能够激励到其他人,这也许就会为我们正在做的事带来前进的核心动力。”   Chris 认为要做会讲故事的人 Chris 认为讲故事是创业做事的基本内容,融资、招聘以及媒体宣传都依靠讲故事而生存。   要学会利用故事向媒体推销你自己和你的产品,向投资人、员工以及客户讲述你未来的愿景和发展规划。   有的创业者在描述其产品时更倾向于使用未来式的语言,这也是成功的创业者和失败的创业者最根本的区别。   Chris Sacca Doesn’t Hold Back Chris Sacca is known for his early investments in Twitter, Uber, Instagram, and Kickstarter, among many others, and is the founder of Lowercase Capital. Prior to his investing days, Chris was tasked with buying b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data centers while at Google, without alerting anyone (Microsoft) as to how big the company would become. He’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startup investors and doesn’t hold back when sharing his advice or opinions — which is exactly what we got in this recent Product Hunt LIVE video chat. He shares what it was like working with Larry & Sergey at Google, becoming a guest shark on Shark Tank, interviewing Edward Snowden, and asking President Obama the tough questions that no one else has dared to ask. How do you surround yourself with talented people? Chris says that the real movers, the people that make things actually happen, aren’t all that hard to find — they’re just different. When people like Jack Dorsey, Ev Williams, Travis Kalanick, and Stewart Butterfield, talk about their businesses there is just an air of inevitability—they know they’re working on something that’s bigger than the rest of us. But identifying talent is just the first step. To surround yourself with those talented people, you have to become someone they want to be around. Watch Chris describe how to put yourself in that position, and what he saw in Kevin Systrom while meeting the Instagram co-founder for the first time.       What is the biggest mistake first time founders make? Chris says not everybody is a founder, but that right now there’s a real allure to being one. We’re at a time where it’s very fashionable and attractive to start a company, but it’s the concept that people are drawn to rather than the tough reality of what being a founder is actually like. “Everybody is capable of being a founder on paper, but not everybody has founding in their gut.” —Chris Sacca       So how do you evaluate if you have what it takes to be a founder? It’s so obvious to you that you can’t imagine doing anything else. The idea just has to exist, and you’re not trying to convince yourself of that, or anyone. It comes from so deep down, Chris says, that there is no personal doubt that this is what you have to be spending your time on. In contrast, if you find yourself saying “I just want to start something” and you’re shopping around for an idea and looking around for someone to validate that idea…as a founder, that’s just not going to cut it.      Who are the most respected and underrated people in tech? On the investing side: Bill Gurley (Benchmark GP & Uber Board Member). Sacca says: I wish there was an instructional video of Bill Gurley in board meetings. I’ve been lucky enough to serve on a board with him, and the guy doesn’t say thirty words all meeting, but when he does they’re pivotal, they’re inspirational, and they’re high impact. He’s just an incredible listener. I feel like all of us could learn from him, his insight is incredible, and a guy that’s doing it right that I admire. A very different style than mine, but I really admire his style. On the operating side: adam bain (recently promoted Twitter COO). I do think people still don’t understand how good Adam Bain is at Twitter. That is a guy who also (like Gurley) just lays completely low and gives all credit to the people around him. He is someone who could be a CEO of a huge company right now, and he’s chosen to build Twitter, to stay with the team he’s built there, and to work with @Jack who’s one of the best people in the world to work with. Keep an eye on Adam Bain — he accomplishes more (and does so with a smile) than anyone I’ve ever worked with.         On that note, can you tell us a little bit about Larry and Sergey? Sacca spent four years working at Google and joined before the company went public. He was tasked with buying up data centers for over a billion dollars using secret code names as to not alert anyone to how quickly the company was growing at the time. Chris talked about telling stories of the intense debate culture of working at Google at the time, and even the little things, like intentionally having fewer seats than people at the cafeteria so you’d be forced to eat lunch next to someone. On Google co-founder Sergey Brin: Sergey is an incredible communicator. He’s very witty, I don’t know if it all comes across on stage because he holds back, but he’s legitimately funny. That guy could even do a little bit of stand up. That was one of the reasons I think he and Robin Williams became such close pals. Sergey is bright and he’s a good sales person, too, whom I learned from. He just truly sees ahead. And it’s really hard to be around him when he’s in that mode sometimes because the future is so obvious to him that he has a hard time not being dismissive (although he works hard at it). The one reason you could get laughed out of the room with Larry is if you come with an idea that is too small or too present tense.          What’s something you used to fervently believe that you now see as misguided? Sacca explains how he used to subscribe to the notion that being humble is the key, and that’s hard when you’re working alongside the most talented people in the world at something. He says that humility is just not a natural state for some people and it would be inauthentic to pretend. When you’re working with some of the best coders and product people in the world, asking them to be humble is disingenuous. They’re rockstars, they’re ninjas, they’re whatever cliche term you want to use for it—but they’re special, says Sacca. And one of the things he realized is that it’s not authentic to be falsely humble, and it’s not authentic to apologize for being kickass at something. Where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though, is when you feel like you have to pretend to be kickass at things that you’re not great at. What was in Sacca’s college notebook that turned out to be the prediction of a lifetime? There was an episode on the Tim Ferriss Podcast where Sacca mentioned a notebook from college while he was on an exchange program in Ireland. He was passing notes with a classmate and ended up spelling out his future dream job, for a job he didn’t even know existed at the time. I don’t know what the job is called, but I know it’s gonna involve a lot of talking on the phone, a lot of negotiations, a lot of yelling at people, a lot of high stakes — high risk high reward — I’m gonna be able to do it from where ever I want, probably half time from the mountains half time from the beach, and whatever it is, I’m gonna be done doing it by the time I’m 40. A few years ago Chris and his wife found the notebook in the garage — and their jaw dropped, as it spells out a pretty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what Chris does. Here’s the full story of how that came about:         What does Sacca want to be known for? Earlier in his career, Chris wasn’t able to be his most authentic self. When he was at Google, he’d be speaking on behalf of the company; and when he graduated college in D.C. he didn’t want to alienate himself from half of the potential employers by coming out as a Democrat. Now he has the luxury of knowing that he never has to apply for another job, and with that, there’s a certain amount of freedom to speak (tweet🐥) up — although not without consequences. “It’s about being one of Obama’s largest fundraisers last year, and yet, coming out as a huge supporter of Edward Snowden — and suddenly having the White House no longer return my phone calls.” “It’s just about trying to be the most authentic person possible, and if I can hopefully keep working on that myself but inspire other people to be that way and maybe really bring that forward as a core value in what we all do — then I would be very proud.”           What was it like interviewing Edward Snowden? The interview is set to be in November, this tweet was just the prep time. So instead, Sacca told the story of what it was like moderating a series of tech dinners with President Obama. In one of the earlier ones, he noticed that no one was asking the President any real questions, so without holding back — he brought up som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issues of our time. Sacca’s takeaways from that experience can be summed up as: When the President speaks, do not interrupt. What seems like an easy choice from the outside is often an impossible task, and the President has to deal with those choices every day on the job.   本文编译自:medium.com
    观点
    2015年12月02日
  • 观点
    谷歌首席伯乐首爆用人之道:不公平薪酬制是最公平的   为什么谷歌的招聘面试一度高达20多轮?为什么员工收入差距50倍甚至100倍却更公平?谷歌那些眼花缭乱的免费福利到底有什么用?   在即将于2015年12月出版的《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一书中,谷歌首席人才官拉斯洛·博克(Laszlo Bock)结合自己9年来领导谷歌人力资源部门的实战经验,首次公开了作为《财富》最佳雇主的人才管理黄金法则。   只聘用比你更优秀的人 企业常常认为尽快填补空缺岗位比耐心寻找最适合的人更重要,所以一不留神就执行了“宁滥毋缺”原则。但这种招聘质量要求上的妥协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聘用糟糕的员工就好似在锅里扔进了一颗老鼠屎,会拖累周围人的表现、士气和精力。   谷歌招聘流程的核心原则是:管理层只招聘比自己优秀的人,预先设定客观的标准,永不妥协。谷歌的首席人才官每年要处理200万份以上的应聘简历,在如此庞大数量的应聘者中,能成功进入谷歌工作的不足4%。谷歌的招聘周期曾一度长达半年,应聘者要经过足足25轮面试,才能知晓自己是否满足一个合格谷歌人的要求。如今这一过程已经被浓缩在1个多月之内。   帮员工发现工作的意义 经理的工作就是帮助员工发现这种意义。工作至少占据了人们每天1/3的时间,所以经理应该让员工切身体验到,工作不应该仅仅是获取薪水的手段。   不公平薪酬制是最公平的薪酬制度 很多公司留不住最优秀和潜力最大的员工,因为他们对公平有一种错误认识。给员工薪酬可高于市场水平。谷歌认为,薪酬公平并不是说所有在同级别岗位上的人都要拿同样的薪水,或是上下差不到20%。薪酬与贡献相匹配才能算得上公平,个人的薪酬之间应该有巨大的差异。   在谷歌,两个做着同样工作的人产生的影响和所得奖励可以有百倍之差。比如曾经有名谷歌员工获得了1万美元的股权分配,而另外一名在同样领域工作的员工却获得了100万美元的股权分配。这并非常态,但是几乎每个级别的薪酬差异都很容易达到300%至500%。在谷歌,很多情形下“低级别”岗位员工的收入比相对“高级别”岗位的平均水平员工收入还高很多。   职业发展谈话比绩效考评更重要 如果管理者将后果与批评结合在一起,员工感觉犯了一个错误就意味着在职业或经济上受损,那么他们就会争辩而不是保持开放的态度去学习和成长。   职业规划方面的谈话要随时进行,确保平稳且富有成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不管目标有没有实现,经理人对于员工职业发展和管理绩效的两种谈话都应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开。开启发展谈话时永远要保持这样的态度:“我能做些什么帮你取得更大成功?”否则,员工的防御心理就会增强,学习将中断。   另外,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完全依赖经理确定员工的表现情况,同事的意见也应考虑。至于绩效考评,谷歌的建议是最好要求经理们坐在一起组成团队,共同校准考评结果,确保公正。   关注最优员工和最差员工 将最优秀的人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团队领导者不仅要识别出最佳全能员工,还要识别出特定方面最突出的员工。在专业方面分得越精细,就越利于发现明星员工比他人更成功的原因。然后不仅要让其成为榜样,围绕其所做之事制定检查清单,还要请他做老师,即使是半小时交谈,也要促使其讲清自己是如何开展工作的,而这个过程也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与此同时,对表现最糟糕的员工也要心怀怜悯。大多数陷入困境的员工都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而不是因为自身笨拙。帮助他们学习或找到新的角色,但如果上述努力失败,立刻辞退,因为他们在一个自己并非最差的环境中会更快乐。   把钱用在员工的人生重大时刻 尽管谷歌的员工薪酬差距很大,但很多时候,他们会用温暖贴心的制度来体现真正的关心。   谷歌会把省下的钱用在员工遇到灾难或大喜之时,让他们知道在人生低谷和顶峰之时背后都有整个机构的力量做后盾。比如谷歌去世员工的伴侣可立刻获得这名员工全部的未到行权期股票。在谷歌员工去世后的10 年时间里,谷歌会向该谷歌人的配偶支付其50%的薪水。如果家里还有孩子,这个家庭将每月额外获得1000美元,直到孩子19岁,或 23 岁(如果孩子是全职学生)。   放弃部分权利,赋权给员工 对员工保持透明和真诚,给他们话语权,决定如何行事。对于传统上一直进行不透明管理的公司而言,一个真正有效的意见箱,会令员工感受到革命性的变化。如果担心这样做会有损权威,那么就告诉员工每种改变都只是试行几个月。可行就继续,不行就停下来。   寻求员工的理解 有时在管理上你可能受挫,这时就需要倒退几步,告诉员工你的想法。这样做有助于促使他们从批判者转变为支持者。实验走上了弯路的时候,他们的质疑将给你带来更多的益处。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曾烨轩 链接:http://www.jiemian.com/article/451343.html
    观点
    2015年12月01日
  • 观点
    【招聘第三方】2015年11月动态(下期) HRTechChina编者注:此文作者为奶兄(来自公众号:小奶嘴),授权HRTechChina发表。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以下内容是奶兄为大家搜集罗列的关于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11月份下期将为你带来测聘网、猎聘网、智联、观火咨询、猎上网、探鹿、斗米兼职等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与奶兄微点评。微点评仅仅代表奶兄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指正纰漏与拍砖。   关键词-上市 1、测聘网 广东倍智测聘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11月20日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股票代号为833907。   关键词-上线 1、猎聘网 猎聘网推出背景调查服务。 【奶兄微点评:背景调查服务似乎在今年下半年很热很热,很多公司意识到了招聘过程当中的风险存在;做为招聘流程当中的一个节点产品与服务,国内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远不及国外的,据说美国的背景调查公司都上千家,而国内专业的背景调查公司寥寥无几。在背景调查这块奶兄知道的供应商有全景求是、八方锦程、首优咨询、太和鼎信、凯莱德、轩渡咨询、观火咨询、较真等等,仅供参考;其实还有很多猎头公司也提供类似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也不一。再之据奶兄了解,这个细分的行业也即将会出现创新,比如背景调查O2O,至于怎么创新,奶兄后续跟进分享给各位。猎聘网顺势推出背景调查产品,也是想在招聘流程上全方面的为企业服务,至于背景调查的团队和服务质量如何,还需时间检验。】   2、智联 智联招聘成立海职场jobspark,这是一个聚焦深圳地区高端海归的职业发展专属平台,专注为企业和深圳地区10万海归人才提供精品招聘服务的垂直招聘平台。   海职场将会推出经纪人模式,经纪人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行业讯息来协助海归们获取offer。   海职场的创始人是智联华南区总裁武杰。     3、观火咨询 观火咨询推出背景调查互助平台,观火咨询是由一批各行业猎头及媒体调查记者共同创立的企业,致力于员工雇前的全方位风险管理。   加入背调互助会的条件:境内注册的企业,员工人数200人以上;已开展或即将开展员工背景调查业务;观火咨询在开展与本企业有关的员工背景调查时需要配合、支持;专门指定一名HR与背调互助会对接。   加入背调互助会可以得到:经理级以上职位5年内经历的基础背景调查免费;增值服务享受最大程度的优惠;共享行业“人才黑名单”,参加最高端的HR线下活动等。   体验地址:www.gooho.cn 【奶兄微点评:我记得招聘兄弟会六大的时候,提出一个诚信联盟的概念,也即让招聘兄弟会HR所属企业加入诚信联盟,然后互为背景调查信息方;提出这个概念之后就没有太多下文了。如今观火咨询提出这个背调互助会的概念其实大致雷同,背调行业的O2O是否能够玩的下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还取决于参与背调互助会企业的心态和开放程度;如果企业的付出和收获不对等、企业员工信息安全性受到威胁、有利益冲突时,就非常考验这个平台的价值和意义了。】   4、猎上网 11月下旬猎上网宣布将成立诚信联盟,通过产品及服务的调整,确保平台的雇主及猎头能享受诚信、公平的服务。   比如猎头端的产品“挖啊”,会记录每个职位的调研信息、雇主的具体需求、职位的各项数据、职位的推荐人数、HR的反馈速度、面试情况等等。   猎上网还针对猎头制定了科学的评级系统,多维度评价猎头的业务水平。   猎上网还在酝酿雇主反馈管理机制,确保雇主在猎上网平台及时有效的进行反馈。 【奶兄微点评:猎上网的这个诚信联盟概念和上文提到的背景调查行业的诚信联盟不是一回事;数据在人力资源行业越发的重要,ATS、面试工具、EHR等关注候选人和雇员的简历数据和行为数据,但是如果要建立未来的招聘行业的诚信体系,不仅仅要关注候选人和雇员的,而且还应该关注B端企业和H端猎头公司的,类似淘宝买家和卖家的数据公开透明,可供各方查看;所以不管是C端候选人还是B端企业、H端猎头公司都应该好好的打造和守护自己的个人和公司品牌,未来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招聘结果。这条路虽然很漫长而且一定艰难,但这是未来的趋势。】   关键词-融资 1、探鹿 国内领先的兼职交易平台探鹿(www.tanlu.cc),11月中旬完成了1000万美金A轮融资,领投方为华创资本,天使投资方蓝驰创投跟投。   2、斗米兼职 11月17日58赶集集团旗下兼职业务斗米兼职宣布完成4000万美金A轮融资。   斗米兼职A轮投资方包括58赶集集团、高榕资本、蓝湖资本3家机构以及吴宵光等3位知名个人投资者,其中领投方为高榕资本。斗米兼职已从58赶集集团分拆,未来将独立发展,由58赶集集团高级副总裁赵世勇担任董事长兼CEO。 【奶兄微点评:从58赶集最新发布的战略行业图来看,58赶集集团在招聘这块的脉络逐渐清晰,见下图,中高端招聘有中华英才网,中低端招聘有58赶集招聘,魅力91是垂直营业员招聘平台,伯小乐立足校园招聘,斗米兼职立足于兼职市场;奶兄估计未来58赶集集团还会花很大的资本和力量来收购、整合招聘流程当中其他业态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背景调查、测评、ATS、移动考试平台、大学生实习平台、求职培训平台等等。当然这很考验58赶集集团在招聘行业的布局和智慧,也考验各自平台的内部协作。奶兄期望不久的将来在国内,一艘招聘行业的航空母舰出现。】   【关于奶兄】 我不是大V也不是大师,我是草根,我是屌丝,我是奶兄,我为自己代言。 欢迎各位关注奶兄的“小奶嘴”,让我们一起愉快的玩耍。      
    观点
    2015年12月01日
  • 观点
    企业服务创业,怎么走出单租户的 ASP 模式这个技术坑? 编者按:ASP 模式和 SaaS 模式的区别,一直被人们混淆。SaaS 架构由于基于多租户并且可拓展,可大幅降低创业成本,但单租户的 ASP 模式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使用 ASP 模式的创业公司应该怎么转型呢。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SaaS 云记”(saascloudji),作者纪伟国。 上周,一个 VC 朋友找我帮忙看一个投资项目:“Saas+Paas”。答应之余,我也充满好奇,毕竟没有三五年时间,没有大量客户去磨,Paas 平台难有小成,如今新出来的项目就打这张牌还是值得看看。 聊了不到十分钟,我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安装版的软件,只不过下面有一个开发平台,能够为客户提供一定的定制化开发。我恍然并苦笑:“国内所有具备一定规模的软件公司都有一个开发平台,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台都叫 Paas”。 换个角度简单想下:如果这样可以,那 Oracle 等老牌软件公司当年岂不在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 Saas、Paas 了?拉里老先生又何必亲自挂帅在内部艰难地推动变革?事实上,现在市面上成功的 Saas 软件,没有一个是在已有安装版软件基础上改出来的,都是重新架构开发的。这也是传统软件无法快速 Saas 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原因。 这又回到了 Saas 模式和 ASP 模式的差异上了。上面这种将软件安装在一个云主机上的 ASP 模式,已被视为一种失败的模式,因为它缺少可拓展性、太多的定制化、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客户的成本结构。Saas 是基于多租户的架构,从而可以通过共享基础设施而大幅降低成本。Saas 又是一种可拓展的架构,降低了整个的运维成本及复杂度、从而可以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边际成本降低。(现在人把 ASP 说成单租户的 Saas,这种说法有些混淆视听,关于二者的区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微信号的历史文章)。 讲了这么多,但是如果现在创业者的软件就是 ASP 模式,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正确姿势呢?我分析了一下市场上的产品,根据竞争情况及产品复杂度形成了一个模型,谨为大家提供一个思考及应对的角度: 处在左下角,好消息!正确的作法是:暂停功能开发、全面改造产品的架构,如果是产品够简单,功能间松散耦合,能够改造成一个多租户、分布式的架构。事实上,国内已经有在这个象限成功改造了原有产品的公司,相当令人佩服。 处在左上角,虽然是一个坏消息,但也可以认真研究并拆分系统,逐个业务点进行改造。由于竞争激烈,处在这里的公司仍然需要快速升级产品,所以你不得不面对:产品升级和底层改造双线作战的压力,难度有点大,但值得赌一把,有一线生机。 如果处在右下角,坏消息是产品根本改不出来,好消息时你还有时间去重新做一个。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将你的团队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继续销售安装版的软件保证稳定的收入,同时另外一个团队去开发一个纯 Saas 的软件来迎接未来的市场大势。 如果处于右上角,这可能是最 tough 的局面了: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如果不得不花两年或更长的时间去重构产品架构,注定吉凶难料。此刻有两个选择:1)继续销售高现金流的安装版 2)寻找一个新的细分市场,进入一个新的 Saas 领域。 概览国内正在面临艰难抉择的 ASP 厂商:针对小微客户的 CRM 厂商,处在左上角,已经是红海竞争,产品功能也逐渐复杂,很让人头疼;而再看 HR 领域,招聘管理软件厂商已处于右上角,但劳动力管理软件厂商尚处于右下角,仍然有重新架构的机会。 以上观点,是北森在 Saas 领域摸索多年的经验总结,谨供同行们、还有投资界的朋友参考,并基于这个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入讨论。只是想说,一个正在迅速成长的行业,总是充满机遇,身在其中的创业者们也常会感到时不我待。但企业级市场不相信一步登天的神话,因此进入与退出、创新与改造,每一个战略选择都承载着更重的分量。真心希望看到我们这个行业的未来不至于像如今的 O2O 一样:创业者损失了时间、VC 损失了资本、客户只能重新选型、员工也无奈重新开始… 为了避免这样一个多输的局面,倒不如我们从一开始就看准、走稳。   来源:36氪(读者投稿)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TechChina 立场 出处:http://36kr.com/p/5040377.html
    观点
    2015年12月01日
  • 观点
    如何将3类不易相处的员工转变成团队合作者 编者按:每个团队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易相处的员工,如何应对这些员工的问题,对于提高团队的生产力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此, ClearCompany 公司的 CEO Andre Lavoie总结了三种常见的不易相处的员工,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你花了许多时间招到一个完美的团队。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但不幸的是,总有人很难与团队一起工作。   作为公司管理者,你不能忽视员工之间的关系对公司的影响。TINYPulse 公司 2014年 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超过 20 万的被调查员工中,20%的人认为工作表现优秀的首要原因归于良好的同事关系。调查显示员工与同事的情谊是工作的头号动力。通过促进同事间的良好关系,你可以创建一个更高效和更具生产力的公司。   但是,创建一个强大的团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你员工的技能有多强,彼此性格不合终究会让你功亏一篑。作为公司管理者,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好员工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里列举了三种很难相处的员工类型,并分别给出了如何将他们转变成团队合作者的建议:   1.马屁精 每个办公室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给老板留下深刻印象,并从老板那里赢得好评。他们给老板拿咖啡,帮老板取干洗衣服,并且乐此不疲。基本上,他们愿意把任何事情 “做好”,除了他们的实际工作。   老板也许高兴了,但马屁精的同事们经常会感到非常恼火,因为他们觉得奉承者获得的那些注意并不是依靠他们优秀的工作表现。其他同事们希望奉承者能把那些花在讨好老板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提高工作上。   作为公司管理者,你必须让那些逢迎者知道,你的赞誉并不是最重要的认可类型。你需要去查看一下你的员工认可方案,看看付出和获得认可是否成正比。你还可以引入一个同事认可方案,以此来鼓励那些奉承者去考虑同事对自己的认可。这样他们就会认识到,做好本职工作,奉献于团队是大家都赞赏的,他们同事的赞誉与你的认可一样重要和有价值。   2.八卦者 并非所有形式的八卦都对团队有害。斯坦福大学 2014年 的研究发现,八卦的团体能合作得更好,因为他们有更高水平的问责制。但是,如果你的员工花个半天的时间偷偷讨论每个人的周末计划,那么就有问题了。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八卦的行为,但 “办公室八卦” 稍不注意就会把同事间的话题转向谈论别人的私人生活。散布谣言或者非常私人的消息会让一个团队的内部关系变得紧张。   管理这种类型的员工的关键是重新设定他们的社交话题方向。健谈的人是社交圈的中心。交给他们一些事情,将同事间讨论的话题引导到创造互动性的方向,比如策划公司培训或者假日聚会项目。这些任务将会让他们保持忙碌,以免他们分心去与同事八卦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在最终的这些活动中,他们将会有一个合适的机会去谈论非业务相关的主题,看到他们的努力为团队带来更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一种奖励。   3.后进生 有时候,你聘请的员工有着超棒的简历和合适的经验。但是你却看到他只是一直在潜力线的下方徘徊。你本来指望他能充当团队其他人的模范,但他只是达到了他负责的每个任务或项目的最低标准。   由于高水平的员工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其他队员也开始做得更少。那些走在前面的员工也会不满后进生拖了后腿。   如果你坚信一个员工可以做得更好,付出得更多,但他们却表现平平,那是因为你们之间有脱节的地方。也许他做的每日工作并不是他所期望的,也许他只是觉得无聊。找到后进生进行交流,找出他在工作上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看看他是否需要更多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来激励他,或者他是否觉得他没有使用他最强技能的机会。这将需要你去重新定义他的位置,一旦位置正确,他就会按照你一直希望的那样蓬勃发展。   How to Transform Difficult Employees Into Team Players You spend countless hours recruiting the perfect team. You train them and give them the tools they’ll need to be a successful workforce. You have your excellent customer service expert, Sherry, your human resource genius, Mike, and Bill and Brenda, your sales dynamic duo. Then there’s Karen, the best marketer you’ve ever hired. Unfortunately, nobody can stand to work with her.   As a manager, you can’t ignore the impact of your employees’ relationships with each other. In the 2014 report by TINYPulse, 20 percent of over 200,000 employees surveyed ranked their peers as the number-one reason to excel at work. Camaraderie with peers was the number-one motivator found in the survey. By fostering better co-worker relations, you can create a more productive and higher performing company.   However, creating a strong team isn’t easy -- no matter how strong your employees’ skills are, personalities clash. It’s your job to find a way to manage your employees, even the difficult ones. Here are three types of employees that are hard to work with and how to turn them into team players: 1. The suck-up Every office has one: that one employee who’s only goal is impressing and garnering praise from the boss. They bring the boss coffee and offer to pick up his dry cleaning. Basically, they’re willing to do anything for a “good job,” except their actual job.   Co-workers of the suck-up are often annoyed, because they feel he is getting positive attention based on something other than the merit of his work. The rest of the team wants all the time and energy spent on flattering the boss to be diverted to getting quality work done.   As a manager, you have to show an apple-polisher that your recognition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type of acknowledgment. Take a look at your employee recognition program. Whose input affects the achievements that are most celebrated? Incorporate a peer-to-peer recognition program as a way to encourage suck-ups to consider the approval of their co-workers as well. Soon they’ll begin to realize that doing a good job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team is appreciated by everyone, and that their peers’ praise can be as rewarding as yours.   2. The gossip Not all forms of gossip are detrimental to a group. 2014 research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found that groups that participated in gossip cooperated better due to higher levels of accountability. But when you have an employee that spends half of the day whispering about everyone’s weekend plans, you’ve got a problem.   Everyone is guilty of gossiping now and again, but “the office gossip” distracts the rest of her co-workers by constantly talking about others’ personal lives. Spreading rumors or deeply personal pieces of information can create tensions within a team.   The key to managing these types of employees is to redirect their social tendencies. Talkative people are social butterflies at heart. Give them projects that are geared towards creating interactions, like planning company retreats or holiday parties. These tasks will keep them busy -- and keep them from distracting co-workers with unprofessional chatter. During these events, they’ll have an appropriate time to talk about non-business related topics and will be rewarded by seeing how their productive efforts have brought the team closer.   3. The underachiever Sometimes you hire an employee that has a stellar resume and all the right experience, only to see him repeatedly perform below his potential. You were counting on him to act as an example for the rest of the team, but he just does the bare minimum on every task or project he’s responsible for every day.   Instead of being inspired by this anticipated high performer, other team members also begin to do less. Those employees that continue to go the extra mile resent the underachiever for having to pick up the slack.   If you’re confident that an employee has more to give, there’s a disconnect between you somewhere. Perhaps the actual day-to-day job he’s doing isn’t what he expected it’d be, or maybe he’s just bored. Talk to the underachiever to find out what he likes and what he doesn’t like about his job. Find out if he needs more challenging work to motivate him, or if he feels he’s not being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use his strongest skills. This will allow you to redefine his position so he can flourish like you always knew he could.   What other types of employees are difficult to deal with, and what’s the best way to manage them?   来源:entrepreneur.com
    观点
    2015年11月30日
  • 观点
    蓝领求职招聘该怎么变成一个美好的故事? 本文作者是鸡毛信的联合创始人张健,鸡毛信是一家为社会蓝领阶层以及相关用人单位提供求职招聘和人才外包(业务外包)服务的创业企业。   读了,“风尘棋客” 的《TTPPRC 商业模型,30 分钟拥有 MBA 的商业分析能力》感触颇丰。TTPPRC,它们分别是:趋势(Trend),流量(Traffic),包装(Package),产品(Product),重复性消费(Revisit),相应成本(Cost)。   以下是一点创业经历,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直接跳过。   本人 08年 开始建设和运营招聘平台(主要服务应届毕业生)。从开始只有仅有 web 端应用,到后来加入移动应用,移动应用方式也从短信-彩信-wap-OTA-微信公众号-APP 一路升级。   2013年 中期,我们的平台上积累了 200 多万用户数据,于是我们加入大数据分析,建立了一套接近 60 个维度的招聘求职数据分析模型,并初步实现了分析模型权重算法的机械自学习能力。我们从大数据分析切入,解决企业和求职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且利用即时通信的方式将适合的信息推荐给招聘求职双方,提高了他们获得有效信息的效率,降低了认识成本和沟通成本。另外平台设计了从投送简历-面试-入职-离职各个环节的服务模块,以电商的方式实现招聘闭环,并且采集更多流程中的数据,以优化数据分析模型。从而建立了一套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即时通信的求职招聘服务。   创业经历介绍结束。 有了这些功能后,我们的网络招聘平台服务效果确实不错,随机选择几个企业去回访,满意度都非常高,学生侧的反馈也很不错。但是却一直没有做大。研究其原因,用 ttpprc 模型来分析就很清楚了(我不赞成用模型去设计项目,但用模型来分析已有项目的问题却有不少可取之处)   其实几年过来我们一直在研究产品(Product),致力于把产品做好,认为产品做好就是一切。事实上产品优秀确实可以累积口碑,再带来重复性消费(Revisit),带来新的流量(Traffic),并且口碑本来就是一种包装(Package),这样一看,tppr 都活了。但这其中有一个非必然问题,产品好了,不一定有重复性消费,因为某些商业模式就很难有重复性消费,或者重复性消费频次很低,网络招聘平台就是例子。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网络招聘平台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什么,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赚钱的方法,及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 网络招聘平台的商业模式一般是这样的。   一 面向用工单位 卖简历:将企业的招聘需求发布到平台上,将收到的简历反馈给企业,为企业提供简历管理的功能,优化 HR 效率。一般向企业收取会员费。或者按阅读简历的数量收费。   二 面向求职者 卖招聘信息:将优质的招聘信息提供给求职者,从而收取会员费。但网络招聘平台发展到今天,面向求职者收费的模式基本已成为过去,免费、甚至反而补贴给求职者成为普遍情况,面向求职者的服务只是为了提高平台的双边网络效应,不再具有盈利能力。   三 面向广告商 卖广告:将平台流量以 CPC 或者 CPM 等模式卖给广告商,从而获取广告费。   先以面向广告商的模式来看,初创企业如果以卖广告作为核心商业模式中的话,那八成就是 2vc 项目了,毕竟大部分的初创企业不会有大量稳定流量,规模化的广告收益太遥远。因此这种商业模式暂不讨论。   而面向用工单位卖简历和面向求职者卖招聘信息,都可以做出极致的产品和服务,也会成为很优秀的商业模式 (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都是很成功的案例),但个人认为都不太适合创业公司。   归根结底还是流量(Traffic),重复性消费(Revisit),相应成本(Cost)和双边网络效应的问题。   双边网络效应是指供应端的增加会促进需求端的增加,需求端的增加反过来又会促进供应端的增加。比如 UBER 这个平台,UBER 司机越多,分布越广,打车的效率就越高,就会吸引更多的乘客,而乘客越多,又反过来吸引更多的司机入驻 UBER 平台。网络招聘平台其实也类似,求职者越多,适合企业岗位的人才会越多,就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而企业越多,又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求职者来到平台寻找适合的岗位。但是,和 UBER 不一样的是,求职招聘没有那么高的重复性消费频次。(在网络效应如此重要的今天,个人认为用户使用平台的功能也算作是一种消费,因此在这里将用户的使用频次,定义为重复性消费频次)。   原因很简单,求职者上招聘平台是为了找适合的工作,如果找到适合的工作了,那么就不会再经常上招聘平台了;如果一段时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他也会渐渐对该招聘平台失去信心,也就不会再经常上招聘平台了。   企业上招聘平台是为了找人才,如果很快找到适合的人,就不会再经常上招聘平台了(有蓝领需求的用工企业例外,后面在详细解释);如果一段时间找不到适合的人,他也会渐渐对该招聘平台失去信心,也就不会再经常上招聘平台了。   最糟糕的是不管是求职者还是企业对平台的重复性消费频次降低了,都会影响到对方,使得求职者更难找工作,企业更难找人,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逆向双边网络效应带来的负面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好的办法就是流量,只有大流量才能弥补较低的重复性消费频次所带来的逆向双边网络效应问题。可事实上大部分的初创企业不会有大量稳定流量。   那么对于初创公司,还有其他好的解决方案吗? 社交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用高频次的社交行为带动低频的求职招聘行为,并且社交做好了本身就能形成单边网络效应,从而将求职者黏在平台上。但社交这件事情,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正如 NOW 的联合创始人 任哈哈同学说的那样,社交的新机会在于 1 发现新关系;2 内容升级;3 表达的多样性。求职招聘平台对于用户来说就是一个工具,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快速的获取用户。但大多数用户对于工具应用中的网络结构并不感兴趣,仅仅是利用工具,为了活跃度就不假思考的简单加一个社区网络是没有价值的。工具的使用者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但一定要深度挖掘才可能找到这种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一定要做用户需要的网络结构。因此怎么样以求职招聘这个工具作为切入口把社交做起来,形成一个对求职招聘有价值的社区是一个相当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为了吃饭而来的用户你总不能让他去洗澡嘛。(对社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任哈哈同学的《送你一个社交网络方程式》)   那么面向企业呢?做过 2B 业务的同学都知道,将平台的业务系统延伸到企业内部,已经是很复杂了,更别说让企业以 UGC 的方法生产内容,建立关系了。既然让企业到平台上社交,很困难。那怎么提高企业用户的重复性消费频次呢?   我觉得是服务。包括人力资源服务以及业务外包服务。 人力资源中介、猎头服务就是典型的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的例子,他们以高客单价来消化高质量服务带来的成本,将价值 5-20 元 / 份的简历,通过包岗服务提升到 200-800 元 / 人次,通过猎头服务提升到 1000 到数万元 / 人,并且通过这些服务,提高了用户粘性。这些都是好的商业模式,但并不太适合互联网,毕竟人力资源中介、猎头服务的运营模式很难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通过网络效应降低边际成本。(当然也有创业公司利用共享经济的模式运营猎头服务,从而降低边际成本。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商业模式,但是共享经济的核心在于如何建立信任,共享的活跃度完全取决于信任度建立。求职招聘属于斟酌决策甚至是审慎决策的过程,需要较高的信任度才能完成,而国内用户的信任度普遍低下,可以看到在国内玩 airbnb 模式的创业公司大部分有水土不服的感觉。)   那么什么样的服务更适合互联网呢?我认为应该是可标准化、可规模化、可复制、可通过网络效应降低边际成本的服务,而我们发现业务外包服务满足了所有的要点。通过高品质的、高标准的业务外包服务,才能在企业用户侧建立起口碑、树立起品牌,实现规模化复制。而且不同于普通的人力资源服务基本是按人头收费的一锤子买卖,业务外包服务对用户来说是一个持续性享受服务,持续性付费的体验过程,因此用户的重复性消费频率也更容易提高。   下面是一组来自于前程无忧的数据 根据前程无忧 2015年 前三季度的财报分析,其它人力资源业务(主要指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业务)都比 2014年 同期有明显的增长,并且增长速度远高于前程无忧的主营业务:网络招聘服务。   第一季度网络招聘服务营收为人民币 3.102 亿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 3.015 亿元增长 2.9%。 其它人力资源相关营收为人民币 1.455 亿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 1.272 亿元增长 14.4%。   第二季度网络招聘服务营收 3.357 亿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 3.120 亿元增长 7.6%, 其它人力资源相关营收为人民币 1.711 亿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 1.432 亿元增长 19.5%,   第三季度网络招聘服务营收为人民币 3.420 亿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 3.155 亿元增长 8.4%。 其它人力资源相关营收为人民币 1.816 亿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 1.565 亿元增长 16.1%。   而这些仅是针对客服、工厂生产线和仓库管理、前台行政类业务外包,对大量其他适合业务外包的行业类型来说,只是一小部分。特别在服务行业,更加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的服务提供商。   前程无忧一年的营收是 20 亿人民币,前程无忧的大股东日本 recruit,一年的营收近 800 亿人民币,是前程无忧的 40 倍。800 亿营收中,51%来自人才外包业务(其中服务业人才外包占人才外包业务收入的 60%)。   (有关业务外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美差招聘创始人谢光花先生的《招聘领域的最后一只恐龙?》)   说了那么多的社交和业务外包,好像和蓝领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关于蓝领市场的信息。 1 庞大的蓝领市场。蓝领是我国现阶段中低端职位的主要从业者。我们定义为 16 周岁以上、中等学历 (高中 / 中专) 及以下人群,以及非重点院校毕业两年内的高等学历人群。总量约为 3.07 亿;   有蓝领需求的用工企业数量为:服务业 (1000 万)+ 制造业 (350 万)+ 商贸业 (1000 万)+ 个体工商户 (4000 万) 万。   蓝领群体受时间、空间、金钱、体力等制约,交友圈较窄,大量时间和工友在一起,注重近距离、同行或同乡社交;在这个领域里暂时还没有体量较大的玩家。因此蓝领社交平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沉淀下新的关系链和有价值的内容的可能性更大。   2 高流失率。蓝领平均每年换工作 3-4 次,蓝领岗位月流失率平均在 15-20%。看来有蓝领需求的用工企业会一直在招人了,重复性消费频次相对于白领市场有很大的提高。   3 蓝领求职招聘的特点 a 蓝领群体找工作很喜欢通过朋友或老乡介绍;   b 蓝领的能力模型呈显性,不需要通过复杂的面试,仅需要符合基本的条件即可,如年龄、性别、身高等。相对与白领招聘,蓝领的招聘流程更容易标准化。因此面向蓝领群体更容易实现共享经济形式的众包猎头模式,简单说来就是,老乡介绍老乡工作~。   4 巨大的蓝领业务外包(服务业业务外包)市场。 蓝领用工企业岗位需求动态变化非常大,根据调查显示,以餐饮行业为例,用工最和最低谷人员数量差异在 3-6 倍。也就是说基本常住员工只需要为时段的 15%-25%左右。   大量的用工岗位需要通过业务外包(人才外包)方式来提供。   可见蓝领业务外包(服务业业务外包)市场在中国未来 5年 里会是一个千亿甚至万亿级的市场。   面向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2015年 初,我们以业务外包 + 蓝领社交为核心商业模式,踏上二次创业过程。名字沿用招聘平台的名字 “鸡毛信”。这次我们专注于为社会蓝领阶层以及相关用人单位提供求职招聘和人才外包(业务外包)服务。面向企业提供 24 小时到岗,到岗前面试、到岗前培训,业务外包服务;面向蓝领我们提供专车接送面试,法律援助,人身保险服务,以及好玩、有用的蓝领社区,其中包含了以动漫为介质的碎片化学习培训内容、附近 / 老乡交流、求职资讯等功能;面向信使我们是一个便捷可靠的赚外快通道,即帮助了老乡、朋友找到工作,又赚了外快。   目前线上开展了 31 个城市的业务,为 3000 多家企业和 50 多万蓝领用户提供服务;   线下覆盖了成都、重庆、武汉、长沙、郑州、昆明等六个城市为 1605 家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并针对酒店、餐饮、连锁超市等三个行业成功开展了人才外包(业务外包)服务。   最后再向一直关注蓝领人群的投资人张子陶先生致敬,文章《白领招聘已饱和,蓝领招聘还空着呢》坚定了我们奋斗下去的勇气。    
    观点
    2015年11月30日
  • 观点
    HR真的懂得有效地运用数据么? 此文为HRTechChina编辑部编译,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HRTechChina编者按: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专家认为,数据运用能更有效地帮助员工管理等方面。他们甚至希望数据能展示出一幅关于员工能力和公司资源的有震撼力的图像,以帮助他们解决技能差距的问题、预测未来的需要并制定招聘策略。那么HR真的懂得有效地运用数据么?   面对今天这种才能匮乏的局势,不少公司都在试图通过增加雇员的生产力来弥补这个不足。   在意料之中的是,一个来自“SilkRoad”的报告显示,人力资源领导希望能更有效的在绩效管理、工作规划、人才收购等方面利用数据。   今年153位人力资源专家投票指出,他们最希望在管理员工绩效方面能够更有效地运用数据。而这一数据已从去年的48%上升到62%。   报告表示:“精确且可操作的绩效数据提供了关于劳动力方面问题的有价值的见解,例如:有潜力的员工会是什么样?员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实时性的绩效指标可以把员工与公司战略联系到一起,以便他们能更清楚的知道要达到公司目标他们需要做什么。”   投票的第二个选择,以45%的票数投给了劳动力计划,人才收购以39%的票数紧随其后。   “很显然,人力资源专家希望数据能展示出一幅关于员工能力和公司资源的有震撼力的图像,以帮助他们解决技能差距的问题、预测未来的需要并制定招聘策略。”   此外,数据显示人力资源技术的一个最有价值的特色在于良好的用户设计界面(93%),其次是自助服务应用(86%)和云系统(65%)。   在2015年的SAP上,高级人力资源总经理Dato Derick Khoo发现了人力资源科技的三个最有用的特点。   人力资源科技必须要有一个用户满意的界面,例如像Facebook或Instagram那样,操作方式非常简单明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员工是我们的用户,对于他们来说必须要操作简便。   他又补充道,人力资源科技在这基础上应该能够提供持续的创新力,让企业获得最好的实践创新或处理创新。   除此之外,他认为如果人力资源科技能够让人力资源数据更加智能化,能获得一些新数据来覆盖原有数据,并拥有前瞻性。   从事人事解决方案的副总裁Raj Sundarason在东南亚的SAP上说道:“用数据来说明数据,就像一位盲人带领一位盲人。你现在需要的是洞察力,一旦你有了洞察力接下来你需要做的便是尝试并建造一个可预测的模块。”   他还提到了一个给公司的建议,当遇到采用人力资源科技的问题时“注意一下工作环境的问题”。   “想要推出人力资源科技,我们必须要思考我们如何来推行,就像我们解决业务问题一样。而在这里用户是员工、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业务伙伴”他这么说道。   “我们必须更好的理解,问题在哪里,然后提供技术来解决问题。当我们做到了这些,成功就在前方等待了。”   Is HR really using data effectively? With the sharp rise in talent shortage faced today, companies are looking into increasing the productivity of employees to make up for this shortage.   Unsurprisingly, as found in a recent SilkRoad report, one of the top areas in which HR leaders want to use data more effectively is i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followed by workforce planning and talent acquisition.   62% of the 153 HR professionals polled this year, pointed out that one aspect in which they would want to use data more effectively is in manag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employees, up from 48% in 2014.   “Accurate, actionable performance data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questions about the workforce: What’s the profile of a high-potential employee? What are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for employees? Most important of all, real-time performance metrics can be used to align employees with the business strategy, so that they know what they have to do to reach company goals,” the report stated.   The second choice was workforce planning with 45% of the votes, followed by talent acquisition with 39%.   “Clearly, HR professionals want data that gives them a sharp picture of employees’ capabilities and company resources, so that they can address skills gaps, predict future needs, and develop hiring strategies,” the report added.   Additionally,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most valued features of HR technology is a well designed user interface (93%), followed by self-service applications (86%) and having a cloud-based system (65%).   At SAP’s SuccessConnect 2015, Human Resources caught up with Dato Derick Khoo, senior general manager for human resources at Tan Chong Motor Holdings Berhad to find out the three features in HR tech he values the most.   “HR technology has to have a consumer like user interface, something like Facebook and Instagram, where there is no need to download manuals. In this case, the customers are managers and employees, so it has to be simple for them to use.”   He added that HR technology should be able to provide constant innovation, giving companies the access to best practice innovation/process innovation on an ongoing basis.   In addition to that, he feels that it would be great if HR tech can help HR become more data intelligent, going beyond the basic reporting to overlaying the data and making sense of it to give rise to insights.   Raj Sundarason, vice president for people solutions for South East Asia at SAP added: “Data for data sake, is like the blind leading the blind. What you need today is that you need insights. Once you have the insights, what you then need to do is that you have to try and build a layer of predictability around that.”   A piece of advice he has for companies facing an adoption problem when it comes to HR technology is to “look at adop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business problem”.   “As we think of rolling out HR technology, we have to think about how do we roll it out in such a way that we are solving the business problem in the context of the user. In this case, the users are the employees, the managers and the HR business partners,” he said.   “We have got to get better in understanding what the problem is and then infuse technology into the problem. When we do that, we’re going to be really successful.”   来源:humanresources  
    观点
    2015年11月27日
  • 观点
    作为团队管理者,如何用7个步骤提高领导自信 编者按:全球高级领导者教练领域的先驱与权威者 Marshall Goldsmith针对领导者缺乏自信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其实我遇到的 CEO 们很少会有缺乏自信心的问题,因为那些在大组织顶层的人们通常不会缺乏自信,很多人的问题反而是过于自负。但是最近,我收到了很多关于非顶层领导者如何表现出更多自信心的问题,以及如何帮助一个未来领导者增强更多自信心。这里我给出 7 点建议:   1. 确定你是否真的想成为一个领导者。许多向我反映有自信心问题的 MBA 都是优秀的技术人员。他们经常发现管理和领导其他人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让他们感到非常不安。在管理方面,他们会努力寻找类似于工程领域的 “正确答案”。术业有专攻,在某些情况下,优秀的技术专家应当继续当一名优秀的技术专家,而不一定非要成为领导者。   2. 接受决策的模糊性。在进行复杂的商业决策时,通常没有明确的正确答案。即使是最优秀的 CEO 也是在猜测。   3. 收集适当数量的数据,包括相关人员的信息,然后按照自己的直觉,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   4. 接受你也会偶尔失败的事实,任何人都会失败。   5. 开心点!如果你并没有充满激情的性格,为什么一定要期待自己的报告要充满激情呢?生命短暂,你不一定能有激情,但可以学会开心。   6. 一旦你做出决策,立马公布于众并去完成。不要不断地怀疑自己。如果你必须改变路线,就一定要去改变。如果你一直犹豫不决,没有表明自己的决策,你会一直反复改变路线。   7. 展示外在的勇气,即使你觉得内心不是真的有勇气。我们都会偶尔害怕,这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如果你在艰难的时刻要带领人们前行,你需要压制恐惧表现出更多的勇气。如果他们在领导者的脸上看到担心和焦虑,他们也会开始对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失去信心。   本文编译自:hbr.org
    观点
    2015年11月27日
  • 观点
    职业社交VS职业平台 “一夜情”还是“白头偕老”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一方面,国家层面鼓励学生创业,地方政府也给出了不少优惠政策,让“创业”、“财务自由”这些原本离学生们挺远的美好词汇,一下子灌输到了年轻人脑海中。   另一方面,就宏观经济来说,当下局势并不乐观,创业“九十九死一生”是路人皆知的事实,而BAT等大型互联网互联网公司也已经传递出了的缩减招聘的信号;此外,90后学生则因“天性使然”,在企业中并不稳定,在一份传播甚广的调查问卷中显示,近半数的90后毕业生计划1年后离职,而背后的数字更加心酸——其平均月薪只有2687元。   所以,对于招聘行业而言,面对这些越来越垂直化、年轻化、分众化的市场,同样需要颠覆过往的招聘经验,如何服务好90后的职场新人与应届生,是所有招聘行业都要面对的问题。在互联网招聘领域,不少企业的已经把重点逐步转向了“无经验,无背景,无自我认知“的“三无”人员——大学生。   职业社交VS职业平台 目前的互联网招聘领域主要有这么几类公司:一是58赶集这种分类信息站,流量大,受众广,但主要面向的还是蓝领,兼职等工作,与大学生其实关系并不是太大;二是重度垂直招聘站,比如专注互联网行业的“拉钩”;三是面向白领与高端招聘领域的细分人群招聘,如猎聘网,卓聘网等;四是偏社交关系的招聘,比如Linkedin,大街网;五是综合+垂直类招聘平台,如智联招聘等。   目前在学生市场,主要的发力的是最后两种招聘形态,毕竟对于第二类垂直行业与第三类高端招聘,当去聚焦高达750多万大学毕业生群体时,还是有不小的偏差。说回重点,Linkedin我们称之为职业社交,智联我们称之为职业平台,两者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与玩法,孰优孰劣,我们下面分析。   对于职业社交招聘来说,其优势显而易见:互动性强,这对于乐于社交的大学生群体更加契合,比如作为一个找工作的学生,你可能在丰富自己简历的同时,也能发现同城的伙伴,甚至可以通过职场前规则去交到一些良师益友,甚至男女朋友什么的,哪怕工作没找到,说不定也自发形成一套社交小圈子。   职业社交的基础在于,社交是相比求职更加高频的需求,但问题也挺明显,国内的职场其实并不真正“职业化”,透明度与诚信度都还不够,就我所知,很多人在微信发朋友圈就建了N多分组来屏蔽同事与领导,但到了Linkedin等平台,他们则根本不会想起来发表这些来自内心的声音;另一方面,就是学生社交的持续性问题,人人网由盛及衰的案例就在我们眼前,当年大学生群体覆盖率最高的社交网站在几年间几乎消失不见,这也说明了无论曾经多强的社交连接,也敌不过时间与地位变迁——学生工作后就不再通过学生社交来发现新世界了,换个角度来说,加上了“职场”属性的社交的“职业社交”,能改变这个境遇吗?有难度,这个问题类似于“一夜情”能否修成正果,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在与看看另一类招聘——职业平台,这个算得上招聘行业龙头智联招聘在IPO后提出的最大动作转型,具体来说,智联先是在去年提出了“职业发展平台”与“3的3次方”模型——为学生、白领、高端这三类人群,匹配测评、招聘以及教育培训三个体系,并通过线上、线下、无线三个渠道,为职场人的全面发展打造的平台,希望把传统招聘的“简历数据库”变成“人才仓库”,在这其中,学生板块始终被视为所有业务模块的最前端入口。   今年以来,倍受重视的学生板块发展颇为迅速,甚至逐步走上了跨界之路,比如最近,智联与众安保险就面向学生群体提出了“智联笑花”项目,说要让初入职场的新人们“笑着花钱”——其实为求职阶段学生解决的资金困难。 “比方说大学生毕业最后半年的时候找到了工作,他们特别想去旅游,特别想去学习,你有可能搬家,搬到新的城市,但是这个时候你有资金的压力,不想向家里要钱怎么办?这个时候“笑花”就能够来满足这个生活需求,把钱借给你消费,可以说,这是我们利用数据进行招聘的开始”智联招聘CEO郭盛这样解释——“要让他们会赚钱,同时也会花钱”。   目前“校花”项目第一批授信总额超过了1.5亿元,超过20000名大学生参与了申请,其核心有两点,一是在于更加精准的场景,就是面对求职阶段的学生,非常垂直;二是更精准的风控,这得益于智联与众安的合作,从全球来说,大学生的群体授信、使用情况,以及还款的情况都是非常好的,而且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了央行征信系统,从而风控更加完备。   除了互联网金融项目“校花”,智联在还为学生党提供了“全国就业能力认证(简称NET)”,希望在企业中去打破以学历为主的选人标准,也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目前已经有30多万毕业生参加NET考试;此外智联还有央视等合办了“就业有位来”公益项目,从受众更广的层面上去提供正确的就业观,三年之间,已经为大学生提供了180万多的就业岗位。   通过这些我们能看到,其实智联在学生板块想做的了是“一条龙”服务——从毕业旅行的“笑着花钱”到真正意义上找工作,自我提升,然后是换工作,甚至在达成为职业顶尖水准后创业,再回到这个平台上去招人,下的是“很大一盘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职业社交的“一夜情”不同的是,职业平台更像是要与你“白头偕老”。   招聘市场的潜力还有多大? 不可否认,700多万的学生招聘市场是块很大蛋糕,在纵观整个招聘市场,有多大空间呢?相关企业是否还值得投资?在经济下行期招聘行业的走向如何呢?从智联招聘刚刚发布的16Q1财季财报中我们可以一探究竟。   数据显示,智联招聘该季度总营收近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1%;净利润为707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1%;细分来看,在线招聘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7%,达到人民币3.1亿元。运营数据上,智联招聘的独立雇主数增长至32.1万个,同比增幅达21.4%,注册用户数达到1.048亿,同比增长13.4%。   CEO郭盛透露称,公司的营收、净利以及在线招聘业务收入均实现上市以来连续6个季度的同比两位数增长, 独立雇主的平均服务收同比增长1.9%,实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正增长,在经济下行期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   在谈及业绩时,郭盛刻意强调了“健康”二字——“中国的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很多,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里面增长率快的也非常多。但是,增长率快同时又能保证现金流是正的,同时又能保证赚钱的互联网企业凤毛麟角”。   从整个中国招聘市场来看,目前市场大盘约有1.26亿个在线求职者,预期未来三四年,每年以8.7%这样的增长率在增长。作为招聘行业龙头,智联的注册用户为1亿,活跃用户为3300万,也意味着智联招聘占据整个市场的26%的比例。在雇主企业一端,2015年中国中小企业就有6800万家,线上招聘企业的数量不到300万家,智联招聘的目前客户量大概是42万,所以从求职端与招聘端的数据看,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供在线招聘行业继续开拓。   除了天花板较高之外,年轻人群体与90后频繁的工作变动与“大众创业”背景下频繁涌现的中小企业,也给了招聘市场带来了极大的活力,而互联网+的概念也让很多传统企业开始学习互联网,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给让在线招聘有了提供独特价值的机会。   在我看来,一个出色的招聘企业要做的不仅仅是帮你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份工作和人之间的匹配,这个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往上一层来说,就是找到工作是第一步,让能力增值是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作为在线招聘行业老大,智联的职业发展平台策略与校园板块等未来市场的布局,值得研究,相比于LinkedIn,Recruiter等百亿市值招聘网站,中国的在线招聘尽管早已成年,但市值体量仍然不够壮大,对于未来的市场的判断,自身的潜力,还有相当大探索与发展空间。   来源:百度百家
    观点
    2015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