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OD
    BYOD进化之旅:企业移动管理市场的洗牌与突围 编者按:本文来自“云适配”,36氪经授权发布。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 企业移动化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这种全新的生产力在革新企业办公方式的同时,也对IT架构产生了深远的改变。随着移动化趋势从消费级向企业级的演进,企业移动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IDC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移动服务市场2014年达6.85亿美元,从2015年起5年内将实现整体26.2%的复合增长率,2019年市场整体规模预计将达21.9亿美元。 数据来源:IDC企业移动服务市场预测与分析 移动1.0时代:黑莓手机催生BYOD 企业移动化旅程开启 企业移动化最开始的应用可能要算电子邮件。说到企业移动化,就不得不提到黑莓手机,这个企业移动化的先驱者在911事件中凭借“信息加密”一战成名。在之后的几年里,黑莓手机一直自带“安全”光环,并成为新一代高端白领的象征,这一形象直到2007年开始才发生改变。 这一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刷新了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体验,也开启了黑莓手机的衰退之旅。 智能手机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企业。对企业来说,员工开始偏好功能众多、用户体验极佳的iPhone、iPad和Android等移动设备,同时也不再满足于只查看公司邮件,而开始期望将对企业内部资源的获取与使用延展到移动设备上,比如内部机密文件、企业应用程序等。 基于员工要求和节约成本考虑,企业开始允许员工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进行办公,由此带来一股Bring Your Own Device(BYOD)的新潮流。2011年,以保守著称的IBM开始在企业内部实行BYOD,BYOD成为难以阻挡的趋势。 伴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BYOD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Gartner一项调研数表明,2013年全球有超过11.9亿的工作者接触到移动技术,2017年将有一半企业采用BYOD模式。 然而,这种企业移动化的发展趋势与变化的需求给IT部门带来了许多挑战。BYOD对于CIO来说,已经不是要不要上的问题,而是如何上,如何解决BYOD带来的安全问题,如何让BYOD在移动应用中发挥价值的问题。 移动2.0时代:企业移动化从单一应用开始走向整合平台 IDC研究发现,企业移动应用大概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应用,以移动办公为代表; 第二阶段是业务应用,行业客户会把移动应用引入具体业务场景中,帮助基层员工更好的开展工作,比如保险公司的移动查勘理赔等;第三个阶段是构建移动应用平台,未来移动应用建设往往是项目群方式,单一系统建设模式已不适应客户需求,需要构建统一的移动应用平台,合并基础服务,减少总体投入,在软件发布升级、用户管理、设备管理以及安全保障层面进行集中管控。 回顾企业移动信息化的发展历程,MDM是基于BYOD的第一代企业移动应用解决方案,IT部门通过VPN将移动设备连接到企业网络,同时在员工的移动设备上装载MDM软件对设备进行管控。 随着移动信息化建设进入深水区,从原来简单办公要求的移动OA、移动CRM建设逐渐走向更综合的移动办公门户解决方案,企业需求开始更具体更深入。大型企业在部署移动应用时往往会碰到一个典型问题,即企业部署的移动应用比较多,少则十多个,多则几十个APP,为此,员工可能需要在手机里安装几十个APP,非常麻烦,应用起来也很不方便。 基于此,企业对于移动设备管理MDM、移动应用管理MAM以及移动内容管理MCM的需求越来越多,他们希望能够构建一个企业移动门户,将各种不同的移动应用整合到一个统一的APP之中。员工只需要下载一个企业移动门户的APP,就能使用企业中所有的移动应用。 由此演变而来的,是时下较为主流的移动管理平台EMM和企业移动应用平台(MEAP),其中,EMM主要涵盖设备管理和企业应用商店,此外可附加安全管理、企业邮箱等管理功能;而MEAP则包括移动开发、运行、集成、管理等功能,是跨平台开发IDE,并能对APP进行管理和监控。而在未来,EMM将最终融入MEAP。 Gartner发布2016国外企业移动管理(EMM)魔力象限 移动3.0时代:巨头入局助燃市场 HTML5开始发挥效力 移动应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态体系,包括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很多厂商围绕最终用户在提供移动应用解决方案,传统IT巨头也通过或收购或合作的方式进入这一领域。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 Ctrix收购Zenprise,IBM收购FirberLink,VMware收购Airwatch,这些传统信息化厂商凭借自身的产品优势,通过收购整合移动设备管理厂商,进入企业移动化市场。 此外,Google和苹果也加入这一市场角逐中。苹果为进军企业级市场,先在iOS6中新增MDM功能,后又与IBM合作开发企业级应用。而Google则在2014年收购了移动设备管理厂商Divide,用以解决企业应用Android系统所担心的安全,适配和性能问题。 与此同时,国内的IT巨头也在纷纷布局移动市场。不管是阿里钉钉,还是微信的小程序,亦或是360推出的BYOD安全解决方案,无一不是在向这一市场发力。传统IT厂商如华为、东软等也纷纷参与到移动管理领域中来。 此外,一批新兴的、有独特技术优势的创新型移动信息化厂商开始崛起。这其中有专注于单点应用(移动OA、移动CRM)的厂商,如销售易、纷享销客、钉钉等,也有为企业提供整体移动化解决方案的厂商,如云适配、烽火星空等。得益于移动互联时代的一个典型特色——“Open for All”,这些创新型企业凭借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得以与巨头们同台竞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在很多方面甚至远超巨头。 而在那些具有高价值回报的中大型企业客户市场,以钉钉为代表的这类单应用轻办公独立平台虽然在产品实施方面较为简单,但对于大多数企业价值并不大。大型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往往比较成熟,他们在PC端已经积累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办公系统以及大量的业务数据,不可能一夜之间推倒重来。如何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开启移动化步伐,成为企业移动管理厂商竞争的焦点。 2014年底HTML5的正式定稿,让中大型企业移动化的这一诉求成为可能。HTML5凭借其天然的跨平台特性,一次开发、随处运行,最大可能实现了所有的PC端B/S系统在面向不同平台和终端移动化的兼容性。 再看目前市面上针对中大型企业的移动化需求,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是为企业开发独立的APP,但这一方案会带来开发成本高、管理维护难、信息孤岛等问题,这是企业移动化早期较为主流的开发方式;第二则是在原有PC系统的基础上,利用HTML5技术,通过在浏览器端对网页进行适配,完成企业移动化的部署迁移,这一方案无需企业提供原有系统API接口,复用原有业务流程与数据,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企业移动化未来之路 未来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人工智能日渐趋热,不同的屏幕、不同的终端、不同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具有统一Web标准的HTML5技术恰逢其时。同时,企业对移动设备和数据安全性的愈发重视,企业移动管理市场仍在持续增长。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最新数据表明,2016年国内EMM市场整体规模达5.83亿,超2015年预期值,虽然在未来几年中增长率将下降,但市场仍呈现持续扩大的增长态势。 综合国内企业移动市场需求,我们认为未来移动管理市场将呈现以下特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安全仍是核心需求 企业移动管理自诞生开始就一直肩负安全的使命,时至今日,保护企业数据的安全性仍是业界首要关注点。不管是EMM或MEAP,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安全仍是关注核心。 当前比较流行的安全机制是“安全沙箱”,即所有的企业数据访问都是在沙箱内进行的,以此彻底把个人数据和企业数据隔离。 未来,MEAP除了对移动设备、移动应用和移动内容进行严格管控外,还要对APT攻击、病毒感染、DDoS攻击等传统安全威胁进行防御,以避免恶意软件植入移动设备,通过获取手机系统权限来对企业应用进行攻击。 二、多设备、跨平台的管理  Gartner认为企业考虑使用MEAP需要满足“三个三”原则,才能体现MEAP的最高价值,即支持三个或更多的手机应用、支持三个或更多的移动操作系统(OS)、至少有三个后端数据源需要集成。 国内移动终端数量众多,型号复杂,操作系统多样化,以安卓机为例,安卓手机厂商均对安卓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二次开发,版本就有多个。也就是说,移动管理平台需要管理iOS、安卓、Windows等硬件型号不一、操作系统迥异的移动设备,以确保这些设备处于统一的移动化管理策略之下。 庆幸的是,HTML5的发展让这一需求成为现实。近两年基于HTML5的企业级移动应用渐成主流,使得跨平台Web应用成为可能。桌面软件的发展经历了从C/S到B/S的过程,移动互联网也正在经历同样的发展阶段。浏览器作为Web应用的主要载体,有望成为未来企业移动应用的主要入口。 三、与行业业务深度结合  计世资讯在关于移动信息化的报告中曾提到,企业发展往往以业务为主,单纯的移动管理平台往往很难引起企业的兴趣并为其买单,业务应用+移动管理可能更受企业欢迎。也就是说,移动信息化不管如何发展,其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各行各业,帮助提升工作效率和便捷管理。 未来,企业移动管理平台在纵向上会与行业业务进一步结合,同时横向上也会进一步扩大至“移动门户”的概念,通过整合企业通讯录、提供单点登录、聚合业务消息等多项功能,将工作数据无缝衔接到移动设备,并全方位服务于企业移动办公的所有应用场景,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业务运营移动化。
    BYOD
    2016年12月26日
  • BYOD
    移动设备如何改变企业通讯领域——信息图 办公场所移动设备的频繁使用和BYOD策略的成熟运用,使企业员工之间的通讯不断向前迈进。邮件服务提供商Newsweaver近日就移动设备在商业领域的使用情况精心制作了一张信息图,并探究BYOD策略和企业应用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1 根据信息图显示41%的员工并不相信企业所提供的工具是实际办公所需求的,员工习惯选择“淘气”使用自己熟悉的应用工具。而且IT团队承认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员工认为企业所提供的过旧企业工具并不能满足员工需求。企业应用的推广能够提升34%的工作效率,有将近一半的员工的表示企业应用帮助提升工作效率。46%的IT部门并没有信心来部署自己的移动安全解决方案来有效保护企业数据。而企业应用才在设计、研发和发布上也遇到了资金问题,平均应用成本在10万美元左右。 ::__IHACKLOG_REMOTE_IMAGE_AUTODOWN_BLOCK__::1 来源:newsweaver.com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BYOD
    2015年04月27日
  • BYOD
    Google为BYOD提供的企业版功能Android for Work正式上线启动 Google为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己携带设备工作)提供的企业版功能Android for Work正式上线启动了。用户不需要像在黑莓或Android平台上过去的Divide那样在个人和企业账户之间来回切换,可以直接在同一个用户账户系统下使用企业专门部署的应用。企业管理员将可以对所管辖员工使用的这些应用内容进行统一、集中化的管理部署。 目前,已经支持Android for Work的应用包括Chrome浏览器、Play Store应用商城、企业电邮、企业日历、企业通讯录、企业文档、企业表格和企业演示文档等。同时,Google也和Salesforce、黑莓等一些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将其他更多企业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服务制成企业版。 企业版应用的右下角有一个角标,非常好辨认。 来源:pingwest
    BYOD
    2015年02月26日
  • BYOD
    如何使企业移动化风险转化为机遇 当下,企业日渐意识到制定移动化战略的重要性,但仍对完全移动化管理抱有疑虑。不过,挑战永远伴随着机遇,拥有适当的战略,平台以及合作伙伴是关键。最重要的是,企业在进行移动化改革中要“以人为本”而非“设备为重”。即是说,要能让企业员工随时随地安全、放心得处理工作任务。以下是企业移动化改革进程中最可能遇到的五大风险,当然,机遇也随之并存:   1. 培养高效员工 消费化和BYOD等新趋势的兴起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线,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开展工作,以便在各种设备上实现工作和生活的无缝对接。如果企业无法提供设备,员工们可能会使用一些免费app来处理工作,这被称为“影子IT”。 由于无法掌控员工的应用使用情况,企业可能面临数据泄露的风险。尽管如此,多台设备的移动化办公趋势将使得工作形式更加灵活和方便。   2. 集中管理和简化数据访问流程 如今,传统的固定地点办公模式受到挑战,新兴的移动化和云看似很复杂,但其实不然。企业移动化平台可助企业集中管理用户,例如可随时查看用户位置和设备使用情况。这就免去了在多台设备上进行跨平台或系统操作的麻烦。     3. 使用一个登陆ID管理所有信息 实际生活中,登陆名和密码太多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因此,身份认证管理成为了企业移动化的一个关键。允许用户以同一身份、密码登陆内部系统和访问云,且能将该用户使用记录同步至所有平台,这样,公司信息将更加安全、连贯,且能无缝对接。   4. 保障数据安全 要同时满足用户需求又能保护公司数据, 在使用微软工具时,需要保证在信息、对象和设备选择上不出差错。在非云的平台上,需要同时监控多处用户登陆权限及其使用工具。这样能够方便用户灵活自由得使用设备访问数据,并提高管理效率,有效降低风险,保护公司数据。   5. 紧随时代发展 在技术领域,变化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制定企业移动数据和采用新技术都要评估清楚其后续发展可能性,否则就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大量资源,甚至重建系统等。采用适合的平台,并投资多种企业移动化工具,也许能够保证企业移动化战略能够长期有效发展。 成功的企业移动化战略都是能够化繁为简且能适用于市面上各种主要设备的。其核心思想都是给予用户充分的自由来选择设备,既实现单一用户、多设备、连贯性体验,又能保障企业自身数据安全。   来源:人称T客
    BYOD
    2014年12月02日
  • BYOD
    BYOD还是COPE 企业移动信息化要量体裁衣   BYOD并没有消失,但是它现在已经不是你唯一可选的企业移动办公策略了。   在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并没有实现其所宣传的那种效果的情况下,企业拥有、个人使用(COPE)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COPE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友好的移动办公体验,并且只需要IT部门进行很少的管理工作。其和其与BYOD的关键差异在于设备的所有权;BYOD需要用户自己购买相关设备,而COPE使用公司购买的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可以将其用于工作或者一些私人用途。   但是和BYOD类似的是,COPE也有其缺点,并不适合于所有IT部门。下面介绍一下每种企业移动办公策略的优势和缺点,以便你可以选择最适合于自己企业的策略。   BYOD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用户更加倾向于使用自己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完成工作。一些具有敏感的IT管理员意识到花费精力将这些设备隔离在工作场所之外并不是利用时间和资源的最佳选择。所以他们开始在企业环境中采用各种方式来支持和集成这些设备。   BYOD可以在提高企业员工工作效率方面提供很大帮助,因为相比于传统的电脑和复杂的企业软件套装,现在对用户友好的移动设备和应用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当员工不再被局限于自己的座位之后,这种灵活性的提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工作积极性,以及实现工作和生活间的平衡。   一些企业希望通过使用BYOD策略来节约成本,但是通常都不会达到预期效果。他们最终会意识到虽然在硬件上节省了部分开销——特别是BYOD可能会代替企业购买的黑莓或者其他的设备——但是,他们将会在设备支持方面花费更多开销。   部署企业移动办公管理(EMM)产品来加强安全性,并且将多种用户设备用于工作当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企业可以通过限制BYOD项目允许的设备种类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你限定的设备种类太少,将会导致用户逐渐流失。   此外,BYOD可能会限制IT部门想要通过EMM平台完成的任务。员工可能不愿意让IT部门拥有全部的移动设备管理(MDM)权限——包括像远程清除数据和定位这种特性——在他们自己的设备上。   移动应用管理采用了一种较为宽松的方式,只在企业设备上赋予IT部门控制权限,这样就吸引了更多的用户。但是如果需要使用MDM特性,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严格监管的行业当中,那么BYOD也许不能成为合适的解决方案。   私人终端和企业控制的组合还可能会引起相关的隐私和法律问题。从IT的角度来说,管理员能够访问用户设备上的私人信息并不意味着他们应该这样做。对于用户来说,私人用途和公司业务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强健并且清晰的BYOD策略应该能够帮助定义和实现一种用户和企业都能够接受的使用策略。   COPE模型不同于其他公司配发手机的方案,公司承认设备可以同时用于私人和公司业务。公司会锁定需要锁定的部分,管理需要管理的部分,而其他的一切都取决于用户。因为公司拥有设备,IT部门就可以更加自信地掌握控制权。   相比于BYOD,为COPE提供支持更加简单,因为IT部门可以部署线性的设备注册和应用程序部署流程,而不是当员工带来设备时随时提供支持。IT部门应该为用户提供选择的机会,但是管理员不应该觉得他们必须支持所有的设备,比如使用BYOD的情况一样。   企业也许还想利用COPE的规模效应。以前企业需要为BYOD项目发放资金补助,但是从制造商大规模购买设备,并且购买运营商的共享语音和数据计划将会更加便宜。   但是企业并不一定需要设备的所有权。对于那些并不提供BYOD资金补助或者根本不购买任何企业移动办公设备的组织来说,COPE的前期购买开销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障碍。   IT部门同时必须认真处理控制权限和隐私问题。在COPE环境中,办公和私人用途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如果用户感觉自己的行为受到了监控,那么这种企业移动办公策略最终就会失败。   【文章来源:人称T客】
    BYOD
    2014年09月09日
  • BYOD
    企业为何不为移动技术安排预算 使用移动技术毫无疑问能在多个方面提升企业的效率,但却非所有的企业都为此准备了预算,也就是说企业服务这里还有很大的空间 像这些建筑,食品饮料,制造和分销这类偏传统型的行业,他们都意识到了移动技术能够对他们的业务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这些行业的客户却很少在需要时购买移动解决方案,他们并没有专门设置相关的预算 在制造和分销行业,74%的受访企业没有移动技术预算,尽管有51%的企业所有者在工作场所外使用移动设备和应用去获取工作相关的资料。另外72%的制造和分销行业企业认为移动技术能提升客户服务 73%的食品和饮料行业人士也声称移动技术对他们的客户服务有积极的影响,但76%的企业表示他们并没有相关的预算 而在建筑行业,尽管有77%的公司表示智能手机对他们的生产效率有积极的影响,但只有14%的企业有为移动技术设置预算 那么为什么企业嘴上说移动的好,却在投入预算的时候一毛不拔呢?相关的数据显示,40%的企业有BYOD(自带设备)的办公政策,既然员工都自带设备了,很多企业就觉得没有必要为移动技术进行额外的投入 既然企业已经看到了移动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设备也许可以免了,但提供可靠高效的生产软件还是很值的企业考虑的 Via:199IT编译自mashable
    BYOD
    2014年09月02日
  • BYOD
    2014年影响企业移动化战略几大趋势 毫无疑问,移动化正改变着企业。如今,企业移动化发展大多运用案例中心来提高生产力,企业为忙碌的员工配备移动设备,从而保证其工作效率;企业也为客户提供多项选择,从而提高收益,例如,提供定位和在线状态服务等新特性。 这种破旧立新的商业模式转变也给企业带来一定混乱。许多企业争相制定移动化战略,但其不切实际的期望,不够具体的目标以及组织惰性使得移动化战略执行效果不佳。企业必须尽快适应移动技术变革,否则将落后于适应力强的竞争对手。 Gartner认为,2014年最能影响企业移动化战略的趋势有以下几点: 1)身份设别和访问权限管理(IAM) 企业必须有能力进行用户认证和把关特定企业资源访问权限。就IAM而言,有三点需要注意:单点登录、自适应访问控制以及用户隐私。移动设备的小尺寸不便于设置安全性高的密码,而且用户希望登陆后即能获取所需资源来开展工作。自适应访问控制涉及附加上下文信息,例如用户定位,行为模式等,这有助于提高身份认证安全性,同时减少移动应用使用风险。定位数据确实能加强认证可靠性,但也使得人们对隐私安全的忧虑与时俱增。 2)安全和风险 手机用户常访问可能存于设备或私人/公开云端的敏感应用及数据。如今存在许多跨平台安全控制手段,如认证、加密、设备清理以及反恶意软件安装等。不过,由于这些方法安全程度各不相同,且应用于不同的操作系统类型和版本,因此安全管理服务提供商很难对所有类型设备提供统一解决方案。云端安全是整个移动战略的一部分,所以对它的评估也是必要的。 3)移动应用开发 用户体验(UX)几乎已成为所有移动化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多数开发商或多或少都知道用户体验对B2C应用而言十分重要,然而,其对B2E应用而言却并非如此。一些企业应用过时且设计不佳,通常来讲,员工们若是可以选择,是不会使用这些应用的。特别是一些在IT行业工作的员工,他们可以使用比企业应用操作更便捷的消费性应用。除此之外,“影子 IT”问题的存在几不可察,也可能导致安全性风险的上升。   4)内容及协作 移动设备正改变着人们交流,合作、内容创建和社交软件使用方式。IT行业常面临以下三种情况: 解决在办公场所使用iPad的问题——移动应用不同于电脑应用,尤其是iPad这样更多用于阅览输出而非编辑输入的移动设备。 解决Dropbox的问题——许多员工使用消费性的文件同步应用来保证自己所有设备上的文件更新,比如Dropbox,这就可能使企业信息面临被泄露的风险。 手机与社交软件的关系——多数知识型员工可从频繁使用手机中获益,即参与到企业的社交网络中来。   5)IT基础设施建设 用户对无线网络覆盖率的需求正推动着IT行业对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用户们也希望无线局域网(WLAN)能像有线局域网一样快速、稳定地运行。由于企业日益依赖WLAN进行重要通讯,因而网络设计,网络管理以及问题诊断等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然而,WLAN的设计初衷并不是用于提供关键性服务,且WLAN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性能低下、覆盖率低以及缺乏对个人设备服务的考虑。企业还须处理BYOD战略涉及网站间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的诸多要求,这可能需要增加网络容量,进行带宽管理,区分BYOD及企业设备,增加IP语音服务及扩展移动网络接入点。 6)BYOD管理 自引进PC以来,BYOD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客户端计算发展。高德纳咨询公司数据显示,接受其调查的CIO中有38%都将在2016年停止向其员工提供个人设备。但是,IT行业正不可逆转地向着BYOD趋势发展,这意味着要不断满足员工们在使用个人设备中的各种需求。BYOD的发展加剧了信息安全性,设备管理,工作空间交付带来的挑战,而终端安全控制,移动应用管理工具,工作空间交付机制又无法兼顾种类繁多的手机平台。因此,IT从业者、管理者们应与用户共同努力,积极制定策略,进行实践并预测未来人们对BYOD的需求。   【文章来源:人称T客】  
    BYOD
    2014年05月19日
  • BYOD
    BYOD趋势下企业需重视移动安全策略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科技的发展速度总是让人始料不及,IT消费化的潮流也越来越明显。当乔布斯拿着苹果手机在发布会上侃侃而谈的时候,当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一遍遍呐喊"碉堡了"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是时候需要改变了。而改变也正在发生着--BYOD,这个时尚的办公理念在移动计算设备日益风行的大潮中强烈地改变着办公人员的工作方式。如今,许多公司已经开始鼓励员工BYOD以便提升工作效率,同样不少员工也开始尝试自带设备用于工作。 但是,BYOD在给企业和员工带来便利和效率的同时,随着员工移动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企业移动设备和移动应用的大幅度增长,员工越来越频繁地用它访问企业网络和数据,这就必然把企业和个人的敏感信息置于安全风险之中。 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设有PIN码或普通密码来保护企业数据,而同时,26%的企业并未使用公司企业数据加密服务或在线自助设备管理,来保障BYOD状态下移动信息的安全,将近43%的企业数据和移动设备处在不安全状态。因此,要利用好BYOD这一时尚办公方式,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予以保障。最重要的是需要制定BYOD安全政策、建立BYOD标准以及加强与用户的安全意识沟通这几个方面。 从移动终端上来看,要保证设备的安全、设备上应用的安全,以及存储在这些应用和设备上的数据的安全。针对目前移动设备平台很分散、应用众多的特点,企业首先要从内部将离散的平台、非统一标准的平台集成到一个安全管控的平台上,形成统一的安全管控。对于用户来说,在移动设备固件推出后,系统和应用程序应当及时接收更新,随时检测到漏洞、新版本,并将其尽快升级或者打补丁。 另外,对企业而言,公司需从制度和技术层面规范数据的存储,并加强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培训员工安全使用移动设备,教育员工如何保护这些设备的物理安全,控制或限制员工从便携设备访问敏感数据等等。 随着BYOD不断的成为主流,企业需要对BYOD进行有效的控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措施,才能规避风险,让其为企业更好地发挥"正能量"。
    BYOD
    2014年05月04日
  • BYOD
    BYOD对elearning来说意味着什么 想要知道BYOD环境下学员将会使用什么样的设备很难。现在流行的工具两年之后可能就过时了,因此人们“当下”使用什么样的设备很难预测。未来的elearning将一定可以在所有的电脑上、笔记本或者平板电脑上学习,甚至手机都有可能。如果操作系统只能在一种浏览器上应用,那么在可选择性增加的时候,该方案可能就不好用了。甚至,随着触屏输入法的出现,与elearning的实体互动也将重新考虑。 HTML5能够适应于更多的平台,elearning开发者原有的许多工具都已经失去效用,不能够再继续为其提供持续的内容及体验。本地应用成为向某个平台交付内容的最佳方式,只不过他们将学习者的时间及学习内容都碎片化。相较于HTML5,基于动画的elearning对作者来说更加简单,更容易控制,更容易互动。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是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平台,已经过时。Elearning编辑工具逐渐开始支持HTML5,但是输出并不是在所有的平台都能够一致。 Elearning专家如何开发BYOD环境中好用的Elearning课程 BYOD更多的意味着移动学习,因此许多指导原则都应用于移动设计。其普遍适用的原则就是简洁性,在理想的情况下使用相应布局。每个幻灯片至多包含一个中心思想,尽量减少每个幻灯片所包含的信息。选择更加广泛的登录环境,而非指定的某种设备;最好为所有的学员提供相同的学习体验,而不是由于一小部分学员而使得其他人都难以理解学习内容。 BYOD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跨平台测试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开发人员的计算机上显示正常的内容在学员的电脑上可能就无法显示。很多时候,elearning供应商并没有保证学习内容可靠的工具,甚至其服务器上也全是虚拟的测试机器。Elearning开发人员必备的工具可能很快就会包括自动跨平台测试工具,如Sauce Labs,或者管理测试解决方案,如eLearningQA。 BYOD来了,你的elearning准备好了吗? 小崔编译  
    BYOD
    2014年03月11日
  • BYOD
    2014TECH趋势:BYOD迎来元年 企业移动化驶入快车道 过去这一两年来,员工自带设备(BringYour Own Device,BYOD)上班的趋势越演越烈,随着2014年到来,国内外市场研究机构依然把移动设备列入必须关注的十大趋势之一。或许有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具体的BYOD策略,但对于信息安全极为重视的企业,比如高科技产业,不仅已经把移动设备纳入信息安全控管之列,而且还不断更新管理条例与相关做法,主要是希望能在方便办公与信息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例如国内某企业,过去一年来,为了应对BYOD的工作风潮,就曾尝试过几种做法。首先,是制订专属硬件规格,生产专用手机提供给员工使用,并且预先嵌入软件,来达到主动管理的目标。这个做法经过一番讨论,甚至已经下单委由手机制造商生产,最终,却在开模阶段喊卡,其中转折仍是信息安全方面的疑虑,无法全部剔除。不久后,这间全球知名的晶圆大厂,再度祭出新的BYOD管制办法,采购最先进的金属探测器,装设在员工出入口处,来防堵各种移动设备被私自夹带入场,进而成为信息安全漏洞,最终造成难以想象的商业损失。 移动设备应用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企业决策上的两难,一方面企业确实可以认同移动设备带来的便利与好处,比如能大幅提升协同操作的效率等,然而,另一方面却可能因此让信息安全陷入新的挑战。尤其,移动设备应用的软硬件,都还在持续且快速发展中,控管策略必须不断检视,紧咬最新趋势发展动态修订调整,才能让信息安全问题做到零时差,否则稍一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损失,恐怕也是企业骑虎难下的关键。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DC调查,商用移动设备将在未来一年成长一倍,并且从2013年的22%成长到2014年的43%。换句话说,每两位工作者将有一位使用移动设备办公。这样的趋势不仅宣告新的工作型态已经来临,同时也意谓着企业的信息安全政策必须有所调整,不论企业对于自行携带设备上班是否认同,在这个趋势发展下,2014年势必须要有相对应的BYOD策略,否则只能陷入被动管理劣势。 事实上,IDC也预估2014年将会出现一个转折,就是企业会开始从消极管理的模式,转变为主动提供用户选择移动设备的管理模式。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主动管理是比较严谨的做法。当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在个人的移动设备上,从处理私人业务延伸到公司业务时,企业需要思考的范畴,除了信息安全之外,包括跨平台的操作流程与讯息流通等,都会带来新的议题。 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也认为,移动工作人口将在未来一年增加一倍以上,由于移动设备、运算形式、使用情境、互动模式等更趋多样化,企业要达到无所不在(Everythingeverywhere)的商业策略也会变得更加困难。目前大多数的移动协作方案,都是项目性质来执行,企业缺乏统一或标准化作法,举凡开发流程、技术工具以及跨平台应用整合等。这样的情况将在未来几年内慢慢改变,同时,企业的移动协作效益,提升工作生产力,或与客户互动等应用将更趋成熟。   作者:人称T客
    BYOD
    2014年0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