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软件
    客户体验管理平台Medallia获1.5亿美元融资 提供客户体验管理云服务(SaaS)的Medallia刚刚获得了红杉资本的1.5亿美元融资,估值已达12.5亿美元。   Medallia是一家提供客户体验管理软件即服务(SaaS)的初创企业,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Palo Alto,现有员工700人。   客户关系管理(CRM)与客户体验管理(CEM)都是与客户打交道的平台,所不同的是前者主要负责前期跟踪和管理销售交互,而后者则是在售后对客户数据进行分析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Medallia的SaaS CEM平台可以从web(网上评论)、社交媒体、移动以及联络中心收集客户反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并采取行动,从而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留存率并推动收入增长。与竞争对手相比,Medallia 的Insights服务是其差异化优势,该洞察服务可以在客户遇到问题时提供实时分析。   Medallia的服务主要针对6个行业,其中包括零售、金融服务、酒店、电信、汽车以及B2B提供商。Verizon、Macy’s、Sephora、SAP、Honeywell、富国银行、索尼、Four Seasons、Sodexo及梅赛德斯等均是它的客户。   跟前几轮一样,这次的融资仍由红杉资本领投(尽管成立很早,但Medallia直到2011年才开始第一轮融资),所得融资将用于新功能开发并进行市场扩张。此轮过后,Medallia的总融资额已达2.55亿美元,下一步应该就是IPO了。   Medallia Raises $150 Million in Equity Financing to Continue Rapid Growth PALO ALTO, Calif., July 21, 2015 /PRNewswire/ -- Medallia®, a leading SaaS provider of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CEM) solutions, today announced that it has raised $150 million in growth equity capital in a round led by Sequoia Capital. This new investment follows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during which Medallia welcomed a number of additional large enterprise customers to its client base, substantially grew revenue, launched partnerships with several prominent professional services firms and expanded its global operating footprint. "Consumers are increasingly making purchase decisions based on customer experience data like online reviews and social media feedback rather than pre-existing brand recognition. To deliver consistently great experiences, leading companies are shifting from merely collecting customer feedback to engaging with consumers and embedding their feedback directly into operations," said Borge Hald, CEO and co-founder of Medallia. "Our recent round of funding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our journey to build customer experience into the DNA of the world's companies and change the way they operate."   Medallia first raised venture funding in late 2011, and has now raised a total of $255 million. The company plans to use this most recent investment in a two-pronged plan to further enhance its operations, with a focus on:   Developing additional new product capabilities and tools; and Expanding its operating footprint in major markets, building on a global team that has doubled in size to over 700 employees in the past 18 months.   "Medallia is helping the world's top brands increase loyalty, grow their businesses, and deliver unforgettable customer experiences," said Douglas Leone, Medallia board member and Sequoia Capital partner. "Their rocketing growth will only continue as more companies recognize that in today's age, effectively manag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is no longer a choice. It's a win-or-lose necessity."   This funding builds on a number of milestones during recent months. Medallia has: Allied with leading global system integrators and customer experience experts, including J.D. Power and Appirio, that have launched implementation and program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the Medallia platform; Welcomed companies, including SAP, Mazda and DIRECTV, to its client base, joining such customer experience leaders as Four Seasons and Zurich Insurance Group; Added seasoned industry veterans to its board of directors, including LinkedIn and Palo Alto Networks board member and audit committee chair Stan Meresman, and former Netflix CMO Leslie Kilgore; and Appointed proven financial leader and former Polycom CFO Mike Kourey as CFO.   About Medallia Medallia® is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company that is trusted by hundreds of the world's leading brands. Medallia's Software-as-a-Service application enables companies to capture customer feedback everywhere the customer is (including web, social, mobile, and contact center channels), understand it in real time, and deliver insights and action everywhere—from the C-suite to the frontline—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Founded in 2001, Medallia has offices in Silicon Valley, New York, London, Paris, Hong Kong, Sydney and Buenos Aires. Learn more at www.Medallia.com.   来源:prnewswire Logo - http://photos.prnewswire.com/prnh/20130314/SF76927LOGO
    管理软件
    2015年07月22日
  • 管理软件
    人称T客:管理软件“移动第二”还能活多久?移动优先成创业者杀手锏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称T客”// // // 可能说这句话有些过头,就像此前有网友说过,面对移动时代不转型必死,转型也未必保证不死,因为不是被趋势干死,就是死在顺应趋势的路上。 T哥听到移动优先的策略还是从微软换帅开始,从鲍尔默下台到纳德拉上位,微软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放弃设备和服务,转而主攻移动优先和云优先,而纳德拉此举也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微软终于又恢复玩家的角色,不再是一只跟在苹果后面的哈巴狗。 另外,很多创业者也在前些年开始试水移动领域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以移动CRM为核心的销售易和纷享销客,都是以移动优先的理念设计管理软件,并纷纷拿到了C轮的融资,在短短的三年的时间里公司估值也达到几个亿。移动优先的创业理念也诞生了一些像今目标和外勤365 这样的创业精英公司。所以不具备移动理念的传统软件公司在未来的发展将会遭到群狼围攻,要么干死他们不能放之任之,要么收购他,忽略他们的存在就是给自已留下一个潜在的隐形杀手。 连Salesforce.com CEO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都曾担忧移动时代会让Salseforce的优势荡然无存,并曾在一次科技大会上所言:“今天,我用手机来管理我的企业;就在几年前,我还不敢想象这种场景。” 所以,对于企业软件创业者而言,这种平台变化对产品路线图、产品设计、市场进入策略及产品定价都已产生重大影响。换言之,这种趋势对一切东西都带来了影响。 如果你正在创建一家企业软件开发公司,移动必须是产品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移动不能是创业者的马后炮或事后才想起来的东西。你必须打造一种设计简 约、易用的移动应用,因为员工和消费者对移动应用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了移动站点。美国智能手机用户将86%的时间都花在了移动应用上面,而通过手机上网的 时间占比只有可怜的14%。 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开发商Clari就是企业软件创业公司将移动为先理念发挥至极致的典型例证。截屏显示,Clari面向企业客户打造的CRM应用Daily Brief界面美观、简约,堪称是为那些将智能手机当作主要计算设备的销售代表量身定制。 PagerDuty和CoTap也是坚决贯彻这种理念的两家创业公司:前者通过短信和电子邮件向IT专业人员提醒潜在问题,后者是一个面向 职场团队的以移动为先的消息系统,有点像是企业界的WhatsApp。 这些公司集中诠释了创业者在打造以移动为先的产品及以移动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时所应牢记的一些重要原则。 找到一个适合产品和市场的平台。iOS和Android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作为一个受资源限制的创业者,你 不得不从中挑选一个。你要知道最终客户将要使用的设备类型,深入了解每个平台的优点和短板。例如,在你寻找合适的产品或市场时,Android更容易让你 在初期发布和升级应用,iOS更容易进行商业化。一旦你在平台的选择上做出了自己的决定,那么下一步就是… 聘用专注于某个平台的开发者。你需要由三到四名专注于iOS或Android平台的工程师或设计师组成一个团队。虽然招到这样的人选难度很大,但你别无选择。为了打造体验突出的移动应用,你需要一个专门的团队,完全专注于开发iOS或Android应用。 设计、设计,还是设计。你必须在几分钟内说服用户使用你的移动应用,这一点对你的成功至关重要。如果用户花了两 三分钟还没 搞懂如何使用你的移动应用,恐怕你会永远地失去他们。判断移动应用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用户在点击打开应用的那一刻起,就觉得它很直观。 你需要优秀的设计师,而且越多越好。一定要在第一批员工招募中吸引到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加入,当然,要是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创始团队的一员,那就更好了。平均 三到五位工程师就要配备一位设计师,尽量做到这一点。 全面思考工作流及其对用户体验的影响。这一点显而易见,但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方式与他们使用鼠标和键盘的方式有着天壤之别。你不能依赖于点击和文本输入——这也是企业级桌面应用数十年来的标准输入手段——而是必须基于敲击和滑屏来设计移动端工作流。 切忌贪多。简约是移动应用能否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不要融入太多的功能,确保用户只要点击或滑屏三四次就 能获得真正的价值。现有大多数软件厂商都未领会这一点,他们依旧照搬十多年前的软件教科书,在软件开发中集成太多功能,结果导致产品过于臃肿,难以使用。 千万别掉进这个陷阱。应用开发一定要简单。 确定应用是“主角”还是“配角”。只是因为人们更喜欢智能手机而非PC,并不意味着有些工作任务并不需要电脑 了。Accompani等创业公司就充分实现了这种平衡。Accompani是一家关系管理软件开发商,可以在客户移动设备上实现移动办公,同时还能在 PC或平板电脑上完成批处理类型的任务——清理收件箱、为第二天全天的会议做准备。 毕竟,编程、图形设计、协作、创建演示文稿和其他工作仍然主要靠鼠标和大屏幕来完成的。另外,千万要搞清楚一点,即你的企业级移动应用是不是针对于 一项永远不会用到电脑的任务,或者说是否必须与桌面应用协同工作。从如何设计移动应用界面到是否需要“移动到桌面”的同步,一切都取决于这个重要区别。 即便你在创办自己的公司时并未抱着移动为先的理念,但今后仍有时间来实现这种巨大的转变。Facebook就做到了这一点——从基于个人用户的桌面端网站变成了一个移动为先的应用,在此过程中还改变了整个收入来源。如果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能完成这种“变脸”一样的大调整,那么规模更小的软件创业公司也完全可以做到。 你必须放弃一切涉及用户与软件互动方式的旧有思想,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设计美观、简单、高效的移动应用上。这绝非易事,但你同样别无选择。不然的话,你的企业软件公司可能会作为昔日桌面时代的遗物渐渐消失。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管理软件
    2015年03月23日
  • 管理软件
    企业社交应用:光有微信还不够 // // -1 && url=='http://www.chinahrd.net/') { location = 'http://wap.chinahrd.net/'; break; } //普通文章跳手机版内容页 if(userAgent.indexOf(n) > -1 && (cmstype == 1 || cmstype == 2)){ var str = url.substr(url.indexOf("article/")+8,10); time=str.replace("-","/"); var timestamp = ((new Date(time)).getTime())/1000; //console.log(timestamp); location = 'http://wap.chinahrd.net/show.html#/'+timestamp+'/'+cmsArticleId; break; } } }(); document.write(''); // ]]> 文/唐伦 来源:“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微信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个人社交之外,很多企业都在通过微信企业号进行宣传,还有的企业通过开发功能在微信上直接开展业务。微信已经进入企业的社交应用市场,那么微信的功能是否完全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呢?   答案是否的。首先,微信的个人社交强关系就阻碍了微信在企业的应用。至少我是很不愿意我的同事领导能通过朋友圈看到我的一切生活动态的,因为这个是我的个人隐私。其次,微信主要的功能还是沟通,信息的传递,我没法在微信上进行日常办公,比如与供应商的协同,与第三方物流的协同,与经销商的协同。这些协同也是企业社交的体现。这些功能都需要微信同企业管理系统进行交互,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而且就算微信开放接口实现了这些功能,但微信是一个公共应用,那么企业把自己内部的业务数据放入微信的服务器端,安全性也是企业担心的一个问题。这个和云服务还是有区别的,因为云服务上企业使用的是自己的专有系统,这个系统不是和别的企业共用的。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实实在在需要自己的内部社交应用。而且这个社交应用应该和企业内部的其它管理系统集成起来。这个内部的社交应用用起来应该是这样的:     供应商的相关人员可以注册登录这个应用,当物资供应出现问题时,供应商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应用与企业人员联系。这个联系不是简单的文字沟通,供应商可以发送出问题的合同,企业人员收到后点击合同,就可以看到合同的全部信息。企业人员还可以基于与供应商沟通的结果修改合同,比如到货日期等。     企业发出的货物由第三方物流进行承运时,第三方物流的人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社交应用查看到发货运输需求计划,并安排运力运输。当货物发出后,经销商也能够通过企业内部社交应用查看到货物的运输情况。当货物运输出现延迟时,配送司机可以登录应用修改预计到货时间并将运输单据发送给企业与经销商,大家都基于这个应用进行协调和沟通,效率更高,所有业务数据得以保存,便于以后统计分析。   企业的内部社交需求是非常大的,在企业中常遇到的困难是出了问题找不到相关负责人。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没有考虑到企业社交的需求,其实只要在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上进行改造升级即可。比如在企业管理软件中生产部门创建了采购申请,采购部门通过招投标签订合同创建了采购订单,到货后仓库进行了收货。这些业务操作系统都记录了相关人员的系统ID,那么如果我们可以通过点击人员ID就可以实现实时与其沟通交流,岂不是效率会比打电话发邮件高很多。这个和淘宝比较像,在淘宝上买东西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用旺旺和卖家联系。    企业管理软件社交化是一个趋势,抢占企业应用软件的市场的时候到了。
    管理软件
    2015年03月13日
  • 管理软件
    企业选择在线招聘管理软件的6大误区 招聘工具是用来解决企业招聘管理业务的软件,它融合了企业招聘管理知识、软件工程以及互联网的用户交互与体验等多方面的Know-How,因此要非常专业性地选择到合适的招聘工具并在公司内部使用起来,还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这中间需要规避以下6大误区: 过于强调功能的完整性 很多企业在选择招聘系统时,特别喜欢比较多家系统供应商的“功能完整性”,经常会说XXX公司的产品功能非常强大。事实上,系统的功能能否满足你所需要、能够帮助你解决关键招聘业务管理,这些功能是否刚性需求,这些功能一旦部署之后在你公司的使用频率如何…这才是重点。 过于强调流程的“可配置性” 这是传统企业应用软件思维的“痼疾”!很多菜鸟喜欢将传统“工作流”概念带进SaaS服务模式的企业在线招聘管理系统,事实上SaaS模式的在线招聘系统应用几乎类似于通用性的Web应用。传统应用软件与大规模用户的Web产品在用户交互体验上有什么本质差异呢?大量企业用户同时使用,每一个功能需要对任何一家客户有通用性。必须在前端可以满足用户的“自定义与选择性”,而不是所谓复杂繁琐的“配置”。 过多的“可配置性”或者配置性太重,是导致有些厂商的招聘系统根本使用不起来的原因。 似似而非的安全问题 对业务数据的安全与隐私的关注,这是必须的。过多的顾虑,例如担心在线系统平台运营商盗用自己的简历数据,要求将简历同步到自己本地封闭孤立的e-HR系统,做大量没有意义的个性化开发,这也是一个误区。云招聘系统这个行业在中国也有5~6年时间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此类问题。很多人总是喜欢将数据(例如简历)同步、备份、复制到自己的内部应用系统,认为这是安全,其实这是一个认知上的误区,云端的安全机制比一般企业内部系统更安全。另外,将数据同步到本地之后,破坏了数据的可用性,例如通过系统消息引导求职者更新简历,将新的职位精准推送给过往的求职者等等。 与企业现有应用系统“过度融合” 对于大企业而言,采用“云端服务+ 企业本地应用”融合的方案是最佳的实践,如何在项目初期使方案“轻装上阵”,而不是一开始系统很复杂,实施起来很困难。“过度融合”也是一个误区,还没有开始使用,就开始定义很多“融合要求”,例如: 将招聘计划发送到OA中去审批; 将聘用发送到OA中去审批; 同步e-HR中的部门与组织架构数据; 将所有业务数据传输到e-HR系统,并在本地产生数据报告 … 我们主张敏捷性以及逐步演进,方案初期最好能够“轻装上阵”,这样才可以确保项目实施的成功性,而不是一开始就重度耦合。在使用过程中,逐步与本地现有系统对接。 只专注HR使用的便利,而忽略面试官等角色的体验 招聘系统选型,很多公司是由HR部门主导的,甚至是由Recruiters们“打分”评估供应商的,很难避免Recruiters们偏重考虑自己操作的方便性,功能满足自己的,而忽略了面试官的可用性,便捷性。忽略面试官的使用便捷性,可用性,而过重考虑Recruiters的可用性,便捷性,有可能导致招聘过程的协同性实现不了,最终整个系统就Recruiters们选择性地使用一些“省事”的功能,从而导致整个系统使用不来,也实现不了最初的目标。 “完美主义焦虑症患者”不合适使用云招聘系统 过于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焦虑患者”不适宜使用云招聘系统,这类用户有高度的“洁癖”,操作按钮设计成长条形…对他们而言都有可能产生焦虑,他们喜欢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与审美来批评产品的交互或者设计风格。事实上,针对大量用户设计的企业云应用,做不到符合每一个人的偏好与审美,设计理念是满足“最大化用户的可用性”。 ​ 另外,在线招聘系统属于100%的Web服务(互联网服务),可能会因为带宽,通信设备,用户个人电脑设备,浏览器等等原因,导致使用过程“不稳定”,这对于“完美主义焦虑症患者”而言是BUG,可能会导致他们歇斯底里。 作者:李炯明|雇得易首席执行官
    管理软件
    2015年01月05日
  • 管理软件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Quinyx获1,400万美元融资 就在几个月前,Planday从北欧风投公司Creandum融到375万美元的资金。今天,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领域的另一家欧洲公司也拿到新的资本。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的Quinyx获得Alfvén & Didrikson的投资。     Quinyx创立于2005年,之前曾融资150万美元,而今天这一轮融资的规模达到了1,400万美元。然而,这一轮中包含了一些次级融资,意味着新资本中有少部分不会进入Quinyx的库房。具体来说,之前的投资者Mint Capital出售了手中的股份,并导致弗雷德里克·艾克曼(Fredrik Ekman)卸下Quinyx董事会成员的职位,由Alfvén & Didrikson的玛利亚·阿尔(Maria Åhr)取而代之。     跟Planday一样,Quinyx提供基于云端和移动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让采用“灵活”轮班制员工的企业——比如快餐连锁店——能够摆脱那些晦涩难解的组织方法,比如Excel表格、笔和纸,以及Kronos、Workplace和JDA这些公司提供的老式“预置型”软件。Quinyx的功能包括调度、班次规划和调换,通过员工在移动应用签到实现的时间表功能,以及预算测算。     Quinyx背后的故事也非常有趣,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菲耶尔伯格(Erik Fjellborg)告诉我,他是一年夏天在麦当劳(McDonald’s)工作之后创立Quinyx的。菲耶尔伯格在那里切身体验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他发现自己的经理总是在打电话,以试图拼凑出员工的时间表。麦当劳随后成为Quinyx的第一家客户。     “如今,我们跟许多其他快餐连锁店取得了合作,如汉堡王(Burger King)、赛百味(Subway)、星期五餐厅(Friday’s)以及Vapiano。”他说,“我们还进入了其他行业,为联邦快递(FedEx)、迪卡侬(Decathlon)、桑坦德银行(Santander Bank)以及金巴斯集团(Compass Group)提供服务。”Quinyx表示,其今年的营收达到700万美元。     除了Alfvén & Didrikson以外,前谷歌工程师、现天使投资人马格努斯·桑德伯格(MagnusSandberg)也参与了本轮融资。与此同时,我被告知,菲耶尔伯格仍然是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翻译:王灿均)     (原文) Alfvén & Didrikson Invests In Cloud-Based Workforce Management Software Quinyx  
    管理软件
    2014年08月19日
  • 管理软件
    腾迅企业微信到底哪些特征? 对传统管理软件是危险还是机会? 这两天关于腾迅发布企业信息号的消息被广泛转载,很多人都在问我消息的真实性,今天我再重审一下,消息绝对准确,信息绝对无误,腾迅借此杀入企业级市场的野心从去年就开始,T哥曾经建议阿里来往可以尝试走这条路,可是来往最终以失败结束了使命,将这一市场拱手让给了腾迅。   据腾迅内部人透露微信开启企业微信号,专门为企业移动协同办公而开设的,这对于企业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也许能够帮助培养一下企业协同软件市场,对于这个领域创业者而言,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那么腾迅发布企业微信号将为企业带来哪些能力?   解决跨平台、跨终端的能力   这一点说起来有点像移动中间件的特征,不过如果把微信做为企业前端展现,的确可以解决跨终端跨平台的特征,这样可以摆脱很多企业的移动应用需要同时开发两套APP,万一再有一个移动端操作系统掘起,企业的负担可想而知,如果腾迅如果将微信向企业移动能力倾斜,对于企业CIO而言绝对是好事儿,但是对于厂商而言就必须低头合作,将自身移动部分业务与企业微信打通进行嫁接。   良好的用户体验企业普适性APP没有生存空间 最近业内人士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App必死 Web永生”,其实说这话一点不奇怪,APP的确有他的弊端,当HTML5卷土重来之时,APP的缺点暴露无疑。首先, 对于用户,如果每个站点都是一个Native App,那么用户就要安装大量app在电脑上。其次, 对于开发者而言,如果采用NativeApp,要考虑不同的平台,开发成本更高,虽然开发者对Web App也要考虑不同浏览器之间的差异,但对这样的付出要小得多,因为浏览器是基于HTML和HTTP标准和协议的。再次,当NativeApp升级时, 用户就要升级安装,而开发者更是痛苦,因为要考虑不同的平台。   而微信恰恰提供这样的一个前端浏览的平台,在用户体验已经适用了几亿人的使用,我想任何一款浏览器器体验效果都无法跟微信比美。     拥有服务号的全部功能 在微信发布服务号的时候,就有一些企业和商家针对服务开发移动应用,O2O领域应用尤为明显,而此次腾讯的企业微信号将保留服务号的全部功能,对于以前在服务号上的应用没有影响,同时可以升级到企业微信号上,这一点服务号到企业微信可以实现了平滑升级。     可限定关注者的身份 企业微信具有身份审核功能,保证企业业务必须是公司员工应用,保障应用者的安全性。     消息发送条数无限制 以往在服务号上,消息条数是有限制,从每月一次变成每周一次,而企业微信号将这一功能全部开放,企业用户可以无限制使用。     针对企业的安全保障有预案 有很多企业担心应用的安全性,这一点上,腾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在企业微信号上加入这一功能,强化企业数据和操作的安全,但是具体的安全机制和策略可能只有发布那天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微信客户端独立展现 这样可以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分离展现,与以往的服务号还有不小的差别。     可以上传大附件 可以上传大附件,有可能是与腾迅微云打通,实现企业云盘的能力在企业中应用。     可以共享IM功能 未来腾迅也会将IM功能开放给企业,供企业完善产品能力。   为什么说是机会在前面我也讲到了,下载独立的APP比使用微信的成本高。另外,开放企业微信接口对于第三方厂商也是一个机会,他们可以附着在管理软件厂商的身上吸血,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多业务系统的对接与整合,我觉得未来帮助企业实现移动一体化的企业微信解决方案对第三方厂商是一个良机,而对于那些自扫门前雪的传统管理软件厂商也可能是最大的危险。因为他无法提供全业务系统的整合。   【文章来源:人称T客】  
    管理软件
    2014年06月26日
  • 管理软件
    SaaS管理软件选型须知 SaaS,近几年似乎被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概念给覆盖了。然而,随着yammer被微软收购,国内又掀起了一股SaaS热潮,再一次唤起人们对于SaaS管理软件的记忆。   单单2013一年国内就涌现出了一大批的SaaS厂商。他们有的主打企业社交化概念,有的强调任务看板管理,还有的则关注CRM领域。在宣传自己产品的时候,往往都强调部署简单,使用费用低,随时随地访问等特点。面对层出不穷的 SaaS 管理工具,我们作为消费者应当做何选择呢?笔者认为应当慎重,需仔细考虑自己团队大小、业务规模、发展前景等因素,选择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的管理工具。   首先,工具不是说越简单越好,也不是功能越多越好,工具应当和管理的对象互相匹配。如果一个公司团队人数很少,做的事情也相对简单,主要是日常的一些任务管理,那么选择SaaS类的管理工具还是非常合适的。但如果团队规模超过了10人,做得事情也涉及到多部门、多环节的协同,SaaS类的工具功能单一、扩展性差的缺点就比较突出了。   其次,管理工具应当引导团队提升管理水平,而非刻意迎合团队现状。一款好的管理工具除了能够满足团队日常的工作跟踪记录之外,还应当能够逐步帮助团队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工作流程。但遗憾的是很多工具为了迎合用户录入的方便,刻意的简化一些必备的信息,比如任务的估算、排序等。这样表面上来看,大家做眼下的事情很快,很方便。但宏观统筹和长期计划就弱了,很容易导致团队埋头做事而不能抬头看路。    第三,选择管理工具不能只考虑眼下,应当考虑团队的长期发展。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发展壮大,人越来越多,事越来越复杂。这时候使用SaaS管理工具就会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是企业需要更多的管理工具来支撑内部的流程,比如项目管理,比如CRM,比如工作流等等。但市面上鲜有一家SaaS厂商能够满足企业的全方面需求。如果同时使用多家SaaS服务商的系统,不同厂商之间的系统势必成为一个个的孤岛,难以整合。二来SaaS类的工具定制性一般都较差,企业无法针对自身的业务和流程做深度的定制,只能在平台内部做一些局部的修改。重新换工具吧,之前积累的数据脱离了SaaS厂商就是死数据,迁移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最后,选择管理工具不能贪图眼下便宜,还应考虑长期成本。采用 SaaS管理工具企业前期投入的成本不高,很多企业为了宣传,也会有免费的套餐。但如果我们仔细算一笔账的话,就会发现使用SaaS系统的长期成本价格不菲。以国内某任务管理厂商为例,一年的成本高达七八千,几年下来费用高达数万元。     综上所述,应当综合考虑自己团队大小、业务规模、发展前景等因素,才能选择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   【文章作者:王丹丹】  
    管理软件
    2014年06月19日
  • 管理软件
    Google 收购企业移动设备管理创业公司 Divide 2014年5月20日 来自华尔街日报的消息,Google已经收购了Divide,这是一家版主企业打造移动设备管理软件的创业公司。   Divide网站也确认了这一收购,他们将加入Android团队,现有用户可将继续使用现有的服务。   Divide提供一个基于云端的服务,可以帮助公司和海外大型组织管理在他们自己的网络里的雇员的移动设备,目前管理软件同时支持Android和iOS,目前的收费是每年每个用户60美元。 收购的细节并未被披露。   Via: 9to5google
    管理软件
    2014年05月20日
  • 管理软件
    企业社交媒体管理软件Sprinklr获得4000万美元D轮融资 【文章来源:36氪】 为企业的各个社交媒体提供分析和管理服务的公司Sprinkr今天获得 4000 万美元的 D 轮融资,由 Iconiq Capital 领投,Battery Ventures 和 Intel Capital 参投。   Sprinklr 为企业提供其社交媒体的跨平台管理和图表分析等服务,它的顾客包括微软和维珍美国等。   在美国,提供跨平台社交媒体管理服务的还有 Spredfast、SocialFlow、Lithium。 Sprinklr 的 CEO Ragy Thomas 认为 Sprinklr 的优势在于其能够管理的社交媒体的多样性,比如 Sprinklr 支持对人公共主页的管理和分析,他认为人人在中国的影响力如同 Facebook 在美国的影响力。   Sprinklr 目前有 300 名员工,Thomas 表示会将融资用在继续增加员工规模和底层技术的加强,并希望能在 2015 年上半年上市。    
    管理软件
    2014年0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