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传志
    柳传志:企业多大才有必要定战略? 企业规模再小都应该定战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君联资本CEOClub”。 各家企业都在思考新一年的发展问题,那么企业究竟多大开始定战略合适?战略路线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听听在2005年君联资本CEO CLUB第五届年会上,柳传志怎么说。 企业多大才有必要定战略?答案很简单,企业规模再小都应该定战略。我们最早不懂得什么叫战略,八十年代末,我在公司内部讲话提到,到底“想着打”还是“懵着打”?其实,“想着打”就是定战略。 定战略最基本的是什么呢?定三件事: 第一,要有目标。我认为,没有目标的“战略”,不能叫战略,要明确一个方向,确定一个目标,清晰公司要去的地方。如果是中长期的目标,就可以说是愿景。 第二,要有通往这个目标或者愿景的路线。做什么,不做什么,朝哪个方向去,不是说去的路线越多越好,肯定是有的事情要做,有的事情不能做,这个要想清楚。也许有的企业说,现在很小,遇到什么做什么,这也是一种路线。不能今天遇到这个做了一半以后,第二个题目来了就换了,“狗熊掰棒子”肯定不行。 第三,实现这个路线的具体步骤。 如果企业过小,灵活性太大,第三条马虎马虎也可以。第二条总的路线应该要清楚,就是做什么,不做什么,不然的话企业会扎到具体环节里面,处于一个非常稀里糊涂的状况。一个企业如果大一点,像现在的联想(2005年),把战略分成两层:一层属于中长期,定一个愿景,然后定实现这个愿景的路线;一层是结合中长期定一个当年的目标,或者短期的目标,以及在这个期限内要做的具体事情。 今天着重讲一下中长期的问题。想和不想,还是看对稍微远一点的事情有没有想清楚,这很重要。 刚办联想不久,也就是1987年-1988年,联想的愿景是一心想开发一个自己品牌的计算机。即便当时做汉卡,做代理,但是心里想的就是要做一个我们自己研发的电脑。这个思路正确不正确不好说, 原因是跟出身有关系,我们这帮人都是中科院计算所出身,把能做出自己研发的电脑看成是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情,所以一直奔着这件事情去做。当时实现这个愿景以为要很长时间,没想到1990年我们就做到了,也就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 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是路线,可是做了路线的选择,1987年到 1990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做了哪些事呢? 第一,我们代理 AST 的机器,这是比较重要的事情。做了代理怎么样呢?代理使我们了解了 PC的客户到底是谁?了解了客户单位分成(在当时个人买电脑的不多)哪几种,大单位小单位怎么分的,哪些单位有钱、哪些单位没钱等等;了解了针对不同的单位,机器应该有什么性能、如何组装、如何销售、如何服务等等。 第二,我们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主机板生产厂。有了这个生产厂以后, 我们在海外销售了自己的板卡,国内电子部的负责人还有计委的一些同志到香港去,到我们那儿参观,了解到这种状况,就在 1990 年的时候,给了我们计算机的生产许可证。 第三,在北京东北旺扩大了生产基地。1990年生产批文一到我们就马上做自己的机器了。 其实就做了这么三件事。当时真正准备做联想品牌机器的时候,考虑到最大的风险就是跟 AST 的关系。如果我们自己的品牌没有做起来,AST 发现我们有这样的意图,不让我们代理了,那就是鸡飞蛋打,哪头都没捞到,这是最坏的情况;第二种就是中等,比如说机器虽然没做起来,AST 的代理还有,饭碗就没丢;第三种就是最好,AST 机器的代理依然拿着,照样赚着钱,同时有了自己的品牌。最后我们达到了最好的结果。 最好的结果是怎么做成的呢?我们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在我们准备推出自己品牌机器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去卖AST的机器,与AST的关系搞得特别好。我们工作特别努力,AST在中国之所以成为最大的 PC公司,确实跟联想是分不开的,大家知道,像康柏或者IBM公司,在中国有很多的代理,而这些代理在当时互相竞争,比价格、进水货,那个时候还有进口问题、人民币兑换的问题,闹得一塌糊涂。由于联想这个大的代理,可以控制这些小代理,形成比较统一核心的价格,来跟康柏竞争,做得比较顺,所以AST 后来知道我们要做自己机器的时候,因为感情上特别好,也不会跟我们发生大的矛盾,撕破脸。 第二件事情,就是我们跟 AST 三个创始人关系的处理也非常好。AST 这个名字是三个人的名字合成的,一个是 Albert Wang,一个是 S,一个是T,两个中国香港人,一个巴基斯坦人。Albert Wang访问中国的时候,我们跟他热情地提出,是不是联想跟AST 可以做一个联合品牌?遭到婉言拒绝,但是拒绝完了以后我们自己再做自己牌子机器的时候,他就不会特别反感,这样的话就顺利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现在看来,刚才说的几件事虽然是粗线条,真的做了这几件事情以后,才实现了联想开始在中国有自己品牌的机器。因此我们回过头来再复盘,虽然当时没有想到叫“路线”,但是知道要做自己的品牌,必须要做好这几件事情,这就是战略路线。 拿这个例子来讲,制定路线的时候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点,就是制定路线的时候,不能一时冲动,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把“嘴皮磨热”。 所谓“嘴皮磨热”,不仅是叫听的人逐渐能够理解接受;而且是对说的人,刚一开始可能是大胆的设想,可能很多人不同意,但要说服别人。如果最后说服不了别人,而是被别人说服了,这件事情就不要做,实际上就是一个反复考虑的过程,一定不能一时冲动。比如说像联想做自己品牌的这个事情,真的跟AST 闹翻了的话,做不起来,对我们就是一个饭碗受到严重冲击的事情,所以内部要反复的研究。怎么跟AST 搞好关系,这都是在把嘴皮磨热的过程之中,大家考虑出来应该怎么去做的。 第二点,定的时候尽量考虑成熟,做的时候就要坚定。 由于有了第一条,所以做的时候要坚定,不能做到一半、遇到一些困难就往回退,要把研究的步骤尽量考虑周到。联想还有这么一句话,叫“拨电话号码”,这也是个比喻。在以前的时候,你给火车站打电话问哪个列车到没到,电话通常一直占线,很难打。唯一打通的方法,就是不停的拨,可能拨一个多钟头终于拨通了,这说明做事情要坚定,才能做成。但是什么时候拨不通呢,就是电话号码弄错了,老拨就是不通,所以一开始必需把电话号码反复审对。对了以后,那你就坚定地往下拨,实在拨不通,那时候再进行调整,所以不能随便乱动。这就是说,有的企业有这样的毛病,做这件事的时候,做到一半的时候,遇到困难,听人家说又有别的业务,于是做别的业务,做到差不多一半,又去做别的。有很多多元化的公司,是说叫做“东方不亮西方亮”,做了很多小业务,这个说法我是不太同意的。张瑞敏有个说法,叫“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我非常同意。做多元化不能是为了“如果这件事做不好我在那边再去做”,这个想法本身可能是有问题的。 第三点,定路线就是把紧急的事情变得不紧急,提前拐大弯考虑问题。 比如,预先我们没有跟 AST搞好关系,做好工作,突然间拿到了国内生产许可证,立刻宣布要做自己的品牌,AST 就真有可能翻脸。所以有些事情需要拐大弯,急不得,恼不得,必须慢慢的一步一步做。到今天联想能做成,都是拐大弯的结果。 总之,企业在定战略的时候要先设定目标,还要有路线,这个路线要反复审定,定下以后,不要轻易变动,根据这个路线,把一些难做的事情先提前想好,然后,就坚定去做! 本文版权归“君联资本CEOClub”所有,若要转载,请联系原出处获取授权。 关于君联资本CEO Club: 2001年创建伊始,“积极主动的增值服务”即是君联资本的重要业务策略,每年举办的CEO CLUB活动是增值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是CEO们交流、分享与合作的平台,这里已是成长期企业的智慧宝库。君联资本CEO Club微信号是CEO CLUB的线上平台。
    柳传志
    2017年01月05日
  • 柳传志
    柳传志、陈春花谈初创公司长、短板:让不能胜任的人可以胜任 文/春暖花开  来源:虎嗅网 1.创业企业,先做长板还是先补短板? 陈春花:长板与目标不匹配,变成了短板 我觉得具体到一个公司来讲,长板、短板,可能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不光是初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长的又变短了,原来短的有可能有机会变长的。 作为总裁来讲,要一直关注这个。但是从经营层面来讲,特别是在用户的这个层面上,其实长板是比较重要的,有了长板才有机会去创造价值。 当长板的价值创造出来的时候,就要做系统能力,最大的挑战就是长板要继续保持,短的要拉起来。对CEO也好,对企业也好,这个要求就比较高了。 比如说我现在的企业员工很多,有8万人。你拥有很多人,其中90%——几万人的背景是农牧业,我现在想做食品,最大的长板跟我要做的事情是不匹配的。 我们做战略调整的时候,重大业务调整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你问的问题,就是内部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但是不能在这种情况下把人都换掉。让不能胜任的人可以胜任,这就叫组织管理。大家慢慢要学会去做组织管理,而不是依赖于一个强人去管理,依赖个人去管理。 当你遇到这个情况,可以把组织做一下拆分,原有的业务增长和必须贡献的价值还是要保护的,如果没有原有业务和贡献价值的支撑,就没有资源,这个部分是不能荒废的,原来的体系对于业务的贡献还必须保留。拆了之后,一个方面去找内部愿意去做这个事的人,很多时候转型是依赖外部,我个人的经验和研究,重大转型要亲自做。不能依赖外人来做的,因为外人来做有两个风险,一个是文化风险,第二就是水土不服,反而把时间都耽误掉了,要亲自做。 举我们的例子,我现在做的很重要的转型,从饲料转成做食品,我把我们公司给拆分了,产销分离。产销分离,把原来做屠宰的分给做饲料的。这一分就乱套了,做屠宰的人认为做饲料不懂我,还来管我,所以不服气,然后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组织成本的问题,品质的问题,内耗的问题,比没拆之前亏损很大。但是拆完了之后,必须让另外一组人真的做食品,做屠宰的人不管附加值,你做食品就得管附加值,就得跟消费者沟通,所以我就先拆了,组织拆分。 组织拆分之后做第二件事情,拆分之后能够取得业绩成果,如果拆了之后是错的,这件事就做不过去。要投放资源,让拆分成功,这是第二个要做的失衡。 第三,在嫁接上,组织之间合作,不要依赖于个人,应该用组织,我们就嫁接了很多组织。那个组织一定要成功,所以合作的时候一定会成功,拆分之后另外一块新的东西也会成功,嫁接之后学习会更快。我们的团队学得非常快。 2015年我们的行情非常不错,只有我们公司是盈利的,别人都是亏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转型,我们就转过去了。业绩支撑必须保留,不能因为你要转型就把这个给扔掉,这是很重要的。然后是相对合理,最重要的是自己亲自抓,组织之间合作,获取新能力,培养自己的团队,我的经验就是这样。 柳传志:短板是让企业活命最基本的东西 刚才陈教授说的事,其实是一个业务模式的调整。以前那个模式的长板,到今天这个新的模式,实际上不是长板了。所以,当一个盈利模式确定下来以后,变了一个样子,应该弄明白什么是长板,什么是短板。短板如果不补足,这个企业是运作不了的。长板、短板的问题,因为各个企业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总裁一定要分清楚哪个地方是薄弱环节,如果不弄好了,长板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联想集团在1997年的时候做过一款电脑,叫“一键上网”。1997、1998年,正是咱们国家第一次互联网高潮来的时候,大家都上网,但是实际上买了电脑以后上不了网。当时还是台式机,如果想上网,必须得把电脑打开,装一个Modem卡,再装上软件,还要用电话线。老百姓家上网,除了发烧友谁会做?因此光叫上网,实际上是上不了网的。 联想集团发明了一款机器,按一个键就能上网。无非是把软件拷好了,关键是电线机关,全国各地都能调通,这个工作很难做,我们把它做好了,因此一键上网,这是我们的长板。但是做好了以后,人家怎么知道?怎么卖得出去?当年做销售的,那一年在200多个城市就把分若干个分队,到全国各地去进行演示,演示的方式的做法完全一致,一下就在全国铺开了,把竞争者甩在了后头,占的比例提高了9个百分点。原来销售是我们的长板,但是在技术上,我们补上来以后,利用销售这个优势,一下就长开了。我自己的感觉,短板是让企业活命最基本的东西,长板是你的优势,额外挣钱的东西。陈教授说了是在转了型以后,以前那个长板,已经不是长板了。 各位都可以想想,你们在自己的行业中,在竞争中,你们最得意的是什么?最短的是什么?当你把这个业务模式调整好了以后,这个就是属于总裁应该考虑的。 2.如何补足短板? 柳传志:总裁要坐在水桶上不停地看 创业者一开始的时候,还是要对这个企业里的每一块板都要心中有数,不做也应该知道是什么。然后当这个企业形成规模以后,真的不能在某一块板上,扎在那儿不动。 我举一个我犯错误的例子,当年联想发展到一定规模,在1993年的时候,香港联想希望上市,当时哪块板是短板?就是解决资金的问题。那个时候忽略了一个事情,就在1991年由于国家的政策改变以后,1993年大批的外国企业大举进入中国,我就跑上市这个事,把其他事都搁在一边了。我们公司内部也出了一些别的矛盾,这些事我全不知道。到1994年我从香港回北京的时候,一下子都爆发了,出现了非常危机的状态。 这件事给我的感觉,总裁本身要站在这个位置上,不是去看任何一块短板,长板、短板都不对,应该在水桶上面不停的看,看这个模式到底合不合适,哪块是长板,哪块是短板,什么人可以把短板做起来。 做AST进口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做进口,跑指标,找进出口公司,比进口部的经理能力强。那个做好了以后,我去管别的事,如果老坐在那儿,联想永远就是一个代理公司。 确实是短板很重要,长板也很重要,但是不能把自己永远的放在一个地方,必须要找到人,尽力去补短板。某一个时刻可以做一会儿,目的是因为你要知道这个活儿是个什么活儿,什么样人做其实,便于你去找到人。我当这个总裁到今天,有一块是我的薄弱环节,就是财务。我大概会看报表,因为助手比较强,对我后来找人,什么样的人合适,我就心里比较有数。结论就是这个总裁不管是长板还是短板,都不能一屁股坐在上面,得坐在水桶的上面不停的看,巡视着看,看到底这个模式是不是最好的,是不是装水最多的模式,要不要改,到底这个板是什么样的,缺哪一块,怎么补,就是这样。
    柳传志
    2016年0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