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职加薪
职场两大底层逻辑:决定了你是淘汰出局?还是升职加薪?
也许庚子年就是注定不太平,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美股两周熔断四次,全球经济形势愈发严峻。
去年年底,很多人思考的还是如何换一个更好的工作,或是如何找到一个能够发挥自己天赋热情的工作。
谁知,才几个月不到,大家的心思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一夜之间,几乎所有人都把“保住自己的工作”提升到了今年的第一要务。
可是,又该如何保住自己的工作并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呢?
关于这个话题,可以谈的其实很多,但我只想说最为关键的两点:
第一,你要有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你与你老板间的信任要牢不可破。
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一个人要如何才能拥有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呢?
在这里,我说的并不是绝对的、100%的不可替代性,因为严格来说,在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可替代的人非常少见。大多数工作岗位上的人都是可以替代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拥有了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思考良久。
在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不一样的工作,不一样的行业,究竟是什么能让一个人拥有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呢?
究竟是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技能,还是认真主动的工作态度,又或者是十分丰富的行业经验?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这些表象的背后,藏着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可以说不论哪个行业、哪个职能,有一样东西都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让你拥有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呢?
因为不论哪家公司,哪个老板,他最终要想活下去,要想做得好,都必须要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举例来说,假如你是一名销售,你的公司雇佣你就是要你解决将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更多客户的问题。你的老板雇佣你就是要你帮他解决他区域内一部分客户的销售问题,要你帮他解决达成他销售指标的问题。
所以,假如你能很好的帮助老板和公司解决这些问题,你就具有了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而你解决的程度越高、速度越快,你的不可替代性也就越高。
这是从宏观角度来看的,假如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要想解决销售指标的问题,你就需要解决很多个小的问题。
比如:客户从哪来?如何找到你的目标客户?如何与目标客户建立信任?如何让客户了解你的产品特性以及能带给他的利益?如何让客户最终买单?
你看,从那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开始,到这些一个个的小问题,你要做的就是去不断的解决问题,以实现目标的最终达成。
所以,我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各行各业、各种职能背后的底层能力。
那么,假如你是一名产品研发人员呢?
你的公司和老板需要你解决的又是什么问题?
显然,你要帮助公司和老板解决产品研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就需要解决很多个小的问题,比如:客户的痛点是什么?我该用哪些产品功能去满足这个痛点?我该如何实现这个产品功能?我该如何更快的实现这个产品功能?
你看,这还是对于一个个问题的解决。
所以,当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向本质的时候,我们就找到了那个最最重要的东西 - 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当你能够高效快速的帮助你老板和公司解决一个个问题的时候,你就拥有了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该如何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这是个系统工程。
要想做到这一点,你不仅需要相关领域的知识,相应的技能、正确的态度,还需要十分关键的底层能力,以及行动力。
1、知识
但凡知识都是可以学的,这就意味着即使你本身并不具备非常全面的相关领域知识,你依然可以通过自学、向专业人士学、向同事老板学,最终达成专业级水平。
我一路都是这么过来的,因为以前学的是经济学专业,是一个非常不具体、不实战的专业,所以从我第一份工作开始,就在从不间断的学习,而且我学的还是专业门槛很高的行业,但最终我都做到了,不但可以跟行业内专业人士毫无阻碍的交流,同时还能给几百人的销售团队做专业的产品知识培训。
所以,知识的背后其实是你的学习能力、自信心、以及主动认真的态度。
2、专业技能
与知识一样,专业技能也是可以学的。
只不过,学习技能需要依靠更多的刻意练习,这就意味着你不仅要学习,你还得要不断练习,不断接收别人的及时反馈,然后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改进。
3、态度
要想高效快速的解决问题,就要拥有两个非常关键的态度。
第一,不怕困难,不怕问题的心态。
很多人都容易对没有见过的问题产生畏难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人之常情。但是,假如你不能对畏难情绪做出转变,问题就会被一拖再拖,最终无法解决。
第二,主人翁的心态。
什么意思?
它的意思是你不能只是把工作当任务完成,你要把你的每一项工作当作自己的创业项目,夸张一点说,就是那种“做不好就会死”的创业项目。
这就是主人翁心态,假如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你的能力就会获得非常巨大的提升。
因为,当你有了这种心态后,对于同一个问题,别人可能想了三种方法就放弃了,但你就会进行很多思考,直到最终找到解决方法。这是因为在你的身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驱动着你,让你持续思考,直到最终问题解决。
4、底层能力
要想高效快速的解决问题,你还必须拥有一种底层能力,那就是思考的能力。
这么多年来,我从没见过一个优秀的问题解决者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所以,我对团队成员最看重的也是这点:
· 当一个问题发生时,你还发现了什么?
· 当一个问题发生时,你有没有去思考它发生的原因?
· 你找到的这个原因究竟是表面原因还是深层原因?
· 当你找到原因后,你有没有针对这个原因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 你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究竟是表面方法还是一劳永逸的系统性解决法?
· 当你找不到解决之道的时候,你有没有试图将每一种路径都思考一遍?
· 你的思考方法是有章可循,还是胡思乱想?
可以看到,这里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会说,思考能力正是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背后那个最重要的底层能力。
5、行动
我见过太多想得很多,但做得太少的人。
他们都觉得只有想好了才能做,其实不然,假如你不敢尝试,你就无法验证自己的想法与思考是否真的正确,而如果无法验证,你就不可能最终解决问题。
所以,要想解决问题,你不仅要思考,你还得要行动;你不仅要行动,你还要加速你行动,让它能够快速迭代,从而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你的问题。
所以,想要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你不仅要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你得拥有不怕问题和主人翁的心态,拥有思考能力这个底层能力,并能快速付诸行动,不断迭代。
而当你能够做到这些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市场上相对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这时,你不必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心惶恐,因为即使你的公司垮了,你暂时失业了,像你这样的人不论去了哪个行业、哪个职能、哪家公司,都依然是个人才。
与老板间牢不可破的信任
在刚开始工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遇到了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我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但职业发展却并不顺利。
这个问题让我痛苦纠结了许久,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职业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不是我的事情做得不够好,而是我与老板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于是,我去请教了一位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老法师,他看着我的笑容饱含深意,缓缓吐出一句话:“把你的老板当做你最重要的客户。”
那是一句让我醍醐灌顶,记到如今的话,在那之后我的职场画风终于扭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一门心思的琢磨工作,两耳不闻窗外事了;与此同时,我的职业道路也开始慢慢顺遂起来。
在职场画风扭转之前,我为懵懂无知付出的那些代价就不提了,说多了都是泪。
现在,就让我们来说说“如何把老板当作你最重要的客户?”这件事。
其实,客户之所以能成为你的客户,最重要的就是他信任你,于是他才会从你这里一次次的购买产品和服务,甚至为你站台。
职场也是一样,如果你的老板对你缺乏信任,那么不论你说什么、做什么,他都很难满意。同时,如果你在工作中出了一点点的差错,都会导致他对你的不满与进一步的不信任,直到最终关系的崩塌。
你要明白,信任这个东西有个特点,那就是:建立信任非常艰难,但如果想要打破它,却是极其容易。
这个特点非常重要,且十分普适。它不仅适用于职场,也适用于任何关系,包括亲密关系、朋友关系、客户关系。
你可以想想,当初你跟你男朋友开始交往的时候,建立那种牢不可破的信任用了多长时间;而假如他想打破这个信任,其实只要在微信上跟女同事做一些暧昧的聊天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你只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从未顾及过老板的想法和感受,我敢说你的最终结局一定很难乐观。
因为一旦没了信任,你就等于是失去了一切的基石。
那么,又该如何与老板建立信任呢?
那就是我在上面说的,你得把你的老板当作你最重要的客户。
1)你要帮他解决他的问题
你得帮你老板解决他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你自己的问题。
如何解决老板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窍门 - 尝试站在你老板的角度看问题。
这是我常跟团队说的一句话,因为我发现大家在工作时都习惯了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但这样就会失去全观的视野,也无法看到老板真正关注的东西,因此就容易出现“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情况。
所以,在跟团队开会时,我很爱提的一个问题就是:“假如你是我,你会如何思考这个问题?”
其实,这就是在激发团队去站到我的位置上来思考问题,当他们变换位置时就会看到平时根本看不到的视角和格局。同时,他们也会看到我的忧虑、担心和渴望,于是他们的想法和行动也会随之改变。
想明白这些问题后,你可以再回头思考该如何去做手头的工作,从而帮助老板解决他的问题,创造更大的价值。
2)你要让他感到安全自在
如果你的客户在你面前感到不安全不自在,那他还会在你这里买东西吗?
肯定不会。
同样,这也适用于你跟你老板的关系。
所以,你还需要去体会、感受并同理你老板的感受。
你让他感觉舒服,还是难受?
你让他感到踏实,还是不安?
你让他感到愉悦,还是不快?
你让他感到放松,还是紧张?
这些感受都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喜欢与让自己感到舒服、踏实、愉悦、放松的人在一起工作;相反,我们每个人也都不喜欢与那些让自己感到难受、不安、不快和过度紧张的人一起工作。
从本质来说,这些都代表着安全感和可控感,这是大多数人都很需要、也很喜欢的东西。
如果每次你老板给你发微信时,你有时回复,有时不回复,他会怎么想?
他可能就得去猜:你是因为忙而不回复,还是因为不同意他的观点而不回复,还是因为你觉得给你布置任务太多了而不回复。
一旦你的老板开始猜测你的心思,你们之间的信任就已遇到了一定的危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平时工作中你可以用“换位思考”去进行体会,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在职场工作多年的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一大堆的真实故事:
一个工作能力非常出众的部门负责人,客户喜欢,团队敬服,但因为总有功高盖主之嫌,后来还是被他的老板借故开掉了。一个能力一般的人,因为与他老板间的信任牢不可破,所以每次都会被列入升职名单。
这些眼花缭乱、令人困惑的职场现象背后,藏着的其实正是“信任”二字。
这就是我说的第二个关键:与你的老板建立牢不可破的信任,这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石。
最后的话
最后,问你一个问题:你在公司里的角色最终是由什么决定的?
你可能会说是你的职位。
其实不然,决定你角色的不是你的职位,而是你的行动。
所以,你在公司里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与你老板建立了怎么样的关系,将最终决定你在公司里的角色。即使这家公司没能给你角色应对的职位,你也会在其他公司或自己的创业中得到自己应得的职位。
而这一切都是由你究竟做了什么而决定的,职位可能是虚假的,但你所做的就是你所做的,它会永远跟着你,并最终成就你。
所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把这两个关键做好吧。
-
升职加薪
升职加薪没有用了,看懂这3个底层逻辑让你更值钱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作者古典。
先说一个案例——你前段时间一定听说过天价学区过道——北京有这么一个过道,炒到了150万,因为中介号称该过道有学区资格。
其实这不是个新现象——以前买房子,别人都告诉你——这是“朝阳区”“三环以里”“中心城区”的“传世珍宝”;但今天你看一个楼盘广告,都是XX商圈,地铁直达,学区房。
当年著名的雷人房地产广告
什么意思?
是房地产价值坐标改变了——“商圈”代替人为划定的“行政区”,靠近三环因为地铁的出现,时间距离替代了空间距离;而新的价值如“学区”比”小区环境”对某些人更重要——一旦一个系统的价值坐标发生变化,整个楼盘定价都会重新发生变化。天价学区过道就是来自于这种变化的极端产物。
每次有价值坐标的变化,都有整个行业的巨变。
今天的职场,就在面临同样的价值坐标变化。
放在五年前——那个时候人们这样界定自己的——行业+企业+职位,比如说,““我在通信行业华为做经理”;或者 “我在教育行业新东方做老师”,基本你的身价就差不多了。
所以那个时候,职场增值的玩法特别简单——你先选好一个行业,然后努力进入这个行业最好的企业,然后从低职位开始卯足劲儿往上爬。
做了几年,你翅膀硬了,如果组织内能升,你就继续升。如果不让,你就跳到小平台提高职位,积累更高能力和视野。
多年以后,你成为某一个行业的资深人士——你也可以仅凭你的资源,和年轻人PK。这是传统套路。
但这个套路在今天失效了——今天行业变化得实在太快了,随之企业也雨后春笋——互联网的概念热度还未消,VR、人工智能、物联网……基本上你每天都能听到新概念、新行业、新企业以及新职位。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中关村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1个月。你想,你可能花了10年爬到一个行业或者公司中高层,结果行业整个没了。
在这种环境中,用行职企定位也逐渐失效——老行业不吃香,新行业又都处于跑马期,谁也不知道谁好;除了传统行业+名企还有一定说服力,新型行业的每个你没听过的企业都有一个奇好看、巨国际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和APP后面,有些蕴藏着估值几十个亿的企业,有些就是1个人闲着没事自己做的。
以前别人还会追问,公司有多大?多少人?但你会逐渐被只有十多个人估值百亿的公司刷了几次认知以后认识到,规模也和牛逼程度无关。
职位更加不可信——所有公司都有一套CXO的班子,当我们进入大堂里的都叫经理、销售都叫顾问、而厨子都叫营养师的时代……职位系统完全乱了。
为了规避风险,理财规划会建议大家做投资组合,同样道理,随着行职业体系在跨界+互联网化中慢慢消解,优秀的人才也会开始思考“工作组合”:
多种技能在多个平台的多个圈子
在这种新的价值坐标中,升职早已不等于升值。
我的一个小朋友在无人机市场做新媒体运营,还在旅游摄影圈里组织高手拍摄,发动过社群——现在她准备换工作,她告诉我说:
“我以前负责市场和新媒体
我们公司是XX细分领域内前三。”
以这个角度下去,她的前途无非是要混到第一的公司去,或者干死自己头儿。路会越走越窄——其实换个坐标,她完全有很多可能——她就可以对别人说我是:
“我在国内顶级的旅游摄影圈子里”
或者“我有搞旅游社群的经验”
或是“我搞无人机推广”
这些定位每个扩展开来,都有无限可能。
而今天你们公司的做产品经理的小兄弟,他根本不太介意他是不是有机会成为你们公司的产品总监,他更在意做出一个小圈子内震惊四座的产品,然后机会就来了。
行业+企业+职位 的老路会像 海淀区+XX街+XX小区 的定价方式一样消亡。
今天的职场人,他们在用这个公式重新定义自己:
圈子 × 能力 × 特色
圈子
为什么圈子放在第一个?因为他对于你的估值其实影响最大。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因为广告而买一个东西了?我大部分的购物都是源于朋友的推荐。因为产品过剩,信息爆炸,我信任我信任的人就好。消费有各种圈子,旅游玩家的圈子,高尔夫球的圈子,身心灵的圈子,潜水的圈子……消费正在圈子化。
职场也是一样的啊。
在中高端招聘市场,近40%的职场人的招聘都是通过熟人转介而成,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今天的职场,越往上越是个江湖。
朋友公司要招产品经理,通过猎头找到一位腾讯的产品经理,但老板不够满意——腾讯的产品很厉害,但是腾讯产品也太多了,具体是什么产品,做过些什么?做的怎么样?他不是互联网人士,短期聊也聊不出来。
最后他的招聘过程是这样的——发朋友圈求助,被朋友拉进一个产品经理的群,认识了群主,通过群主推荐找到了合适的人。朋友-圈子意见领袖-朋友 ,这就是圈子的链接方式。
一位姐们R是澳洲华人圈里很成功的理财规划师,操盘过10亿,她有一个本来读会计专业→通过教孩子钢琴→打入了澳洲的富人圈的故事。她的理财水平不算一流,但是见过就知道,她是个张罗圈子的高手,大家都信任她。
其实越是新出现、快速变化、缺乏明确标准的职业,圈子越重要,因为难以评估,所以主要靠人品——艺术、投资、金融、咨询,电影、同传、创业……你走近看,都是一个个的圈子。
你以前总以为,年薪100万的圈子的最LOW的人都比年薪10万圈子里的人能力高,但是当你真正进入,你才会发现其实每个圈子里牛人的水平相若,烂人也是。真正区分他们的,不是能力,而是圈子的不同。
这叫不叫公平竞争?其实也挺公平的,因为混圈子也是一种能力。
圈子不仅仅是同行同业,我很多HR朋友常常会想从新精英学员里招人,就是因为他们信任这个圈子。同行、同业、同事、同学、同居……这都是圈子。
能力
当同一个圈子有很多人,靠什么?靠能力。
这个不用多说了,你需要在圈子里面持续的展现能力,输出内容。逐渐大家会理解你。圈子是能力的放大器——如果强,你会比以前更强,如果弱——你也会迅速被不看好。
所以请注意,你不需要是行业内能力最好的,你只需要在圈子里是能力最好的就行。
所以如果能力不是业内第一,你可以不断缩小或者换圈子并成为其中某个细分第一,比如说“教育圈里最懂在线教学运营的人”,就比“运营高手”更是个有说服力的定位。
特色
当圈子和能力一定,你需要找到和放大自己“让人讨喜的特色”——嘴贫的再贱点儿,轻松的逗比点儿,严肃的极客点儿,屌丝的再鸡血点儿;在这个情感消费升级的年代,最大的风险,是大家把你当个毫无特色的好工具。
你真的能区分这些网红脸吗?
当面目模糊的专业人士太多——人们就只记得住有特色的人,并与其中认同的人互动。
所以。
醒!醒!吧!别再整天想搞死你的老板,关注圈子、能力和特色让你更值钱。
好,回到后台那个问题——
假如我就是一个微信小编,你有什么招数提高自己身价?
第一是进入优质圈子——建议你从网络和线下靠近那些你业内身价比你高,比你优秀的人。而不是你公司接触最多的人。从身价来说,同事圈并不是最好的圈子。比如说应该参加业内的课程、参加各种牛人发起的联盟,没事和高手混个活动,用同学圈进入同行圈;进入自己产品的领域的圈子,进入同业圈;在大点儿,做好自己的号,形成粉丝圈。
第二是基于优势提高能力——在圈子里你很快会对比周围,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比如说标题起的好,有人对外合作做的好,有人则特别会搞定作者……抓住一点,做到极致。
第三是持续输出自己的讨喜的一面,以文字、行为、作品和任何方式。
以前——职场是一座山,人人的眼光都看着顶端,想着怎么上去分一杯羹。
现在,地壳运动,山平了。
看完这篇文字,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想上班了?
认真思考下面这些让你升值的问题吧:
你身边接触最多的6个人的身价是多少?
你的能力在业内大概是什么水平?哪一项比较优秀?
你有什么“让人喜欢的特色”?你该如何表达给大众?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