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答
    分答拿了腾讯的 A+ 轮投资,下一步腾讯难道要投资罗辑思维? 11月24日,在行&分答公司对外宣布,其已经完成了来自于腾讯的A+轮融资,穆棉资本是其独家财务顾问。在此之前,分答已获得来自元璟资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A轮投资,以及更早前来自周亚辉和阿尔法公社的 PreA 轮投资,累计金额已经超过2亿人民币。由于没有具体的融资数目,我们只能估算其本轮融资为数千万人民币。 由于投资方只有腾讯一方,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本轮投资是专门给腾讯入局开放的。这似乎也比较顺理成章,因为分答最早版本就起源于微信。即使现在,分答的微信公众号依然是其用户使用服务的一个重要渠道。引入腾讯的投资显然对于扩大分答在微信端的推广、扩大用户基数有很大的好处。 有趣的是,对最近同样在知识分享领域发力的知乎,腾讯也曾经领投了其5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对于这一现象,腾讯投资部执行董事夏尧表示:“腾讯非常看好知识分享领域的广阔前景,该领域与腾讯生态能够形成良好的互补和协同。” 夏尧所谓的“与腾讯生态形成良好的互补和协同”,主要是指知识付费服务产生的线上资金交易服务。听一条分答一块钱,看一场知乎live 十几块二十几块,这种纯线上而且快速增长的交易对于微信支付来说也是很大的流量。周源在知乎的分享会上也曾经提出,“支付方式的变化是知识付费服务出现和发展的重大推力”。他的讲话可以证明知识付费服务和移动支付的相辅相成关系。 同时投资分答和知乎,这显示出了腾讯在为微信支付寻找小额支付渠道上的努力。当然,这也符合腾讯注重内容和产品的投资风格。实际上,在分答和知乎live火了之后,市面上出现许多模仿它们的垂直领域产品,如领英做的垂直职场的赤兔,垂直电竞圈的伐木累,甚至丁香园也曾经想要做医疗语音问答产品。但他们都没有能够达到分答和知乎live的爆火的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微信这个平台对于产品运营的强大助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测。除了果壳和知乎,罗辑思维同样在知识付费领域发力,还开发了“得到”App。在先后投资了知乎和果壳之后,作为知识付费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玩家,罗辑思维是不是也会得到腾讯的青睐?这个可能性,估计还真不小。 来源:36氪,作者:段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7388.html
    分答
    2016年11月25日
  • 分答
    脉脉刚推出的业问能拯救办公室八卦吗 “雷军和他老婆离婚了?”   有好事者在脉脉上提问,结果真的有人爆料:“雷布斯离过婚第一任妻子是武大校友,有两个女儿,现定居新加坡。现任妻子在百度是个中层,跟同事时常抱怨跟雷军在一起有点儿累,不但管的太严,心思还不在家里。”   这个经小米内部人士爆料的消息,一下子就在网上火了起来,不可否认职场八卦的威力,人性都是暗黑的嘛,喜欢看撕逼,看八卦,看吐槽,这也是为什么脉脉这款主打职场社交的APP,40%的流量都在匿名八卦这块。   顺着八卦的逻辑走下去,如果能够将公司八卦流程化和场景化,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产生更多内容,更多的流量——这就是脉脉业问的逻辑,脉脉业问是脉脉昨天推出的一个新产品,主打下匿名悬赏爆料,可以向各大公司员工悬赏提问,打听公司八卦内幕,也可以开通答主,以员工身份匿名答题。还有偷听答主和提问者对半分的机制——基本上,你可以理解成一个匿名职场版的分答。   虽然是一个分答like的产品,但脉脉的CEO林凡告诉我,还是和分答有不同,首先它是匿名的,其次面对的人群不一样,领域也不一样。   所以主打匿名悬赏的业问能成吗?   先来看需求端,职场八卦是一个非常广大的市场毋庸置疑,每个人每天差不多有8个小时花在公司里,这中间没有故事?我不相信。即便是垂直在互联网行业,也是百万千万级的容量,刚需没有问题,接下来具体分析,业问主打匿名问答,比起之前在大论坛式有一搭没一搭的交互,问答的方式更加直接更加产品化,有利于产生内容和传播内容,相当于把之前混在论坛里的问答形式的八卦爆料提纯出来,群众喜闻乐见,很大很强大。   但有些问题也值得注意:比如模仿分答没关系,但分答上的很多回答是通过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去导入流量,但既然是匿名八卦,当然是一些猎奇,灰色的信息居多,比如上文提到的雷军离婚,以及裁员,福利,待遇,潜规则什么的,大家泡在里面匿名聊的很爽很开心,但突然要他们把这些东西堂而皇之的分享到朋友圈,让自己的领导,家人,同事,朋友看到,恐怕多少都会有些不乐意和不情愿,因此业问注定了不会像分答那样,靠回答者的主动分享来引流,匿名是蜜汁,也是毒药,匿名上不了大台面,只能蹲在角落里,注定了这是一个老板们都不太喜欢的地方,即便是分享出去,多半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好事者。   还有一个是实名,你怎么知道这个在业问上自爆家丑的小米员工不是百度派来的卧底?匿名的问题在于隐秘性和真实性的平衡,不过脉脉对这个问题倒不是很担心,职场八卦是脉脉的主打产品,团队已经有2年多的运营经验,对于匿名社区中的坑基本上都遇到过,林凡说,他们这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去实名认证,并且保证不会泄露用户的真实身份。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不算什么太大的问题。   真正比较困难的是实际运营上,就是拉新之后,如何调动和分配资源,互联网公司那么多,岗位那么多,你怎么确保一家大厂的资深文案会对某个创业公司的程序猿吐槽感兴趣?在内容没有达到一个量级之前,这种分散式打法很容易消磨掉产品的用户。   业问的做法是先集中在几个公司,也就是在有限的公司,有限的领域进行运营,这样不会增加产品的运营难度,相应也能更加聚焦一些。不过想短时间内让某几个公司的员工都去用这个产品,最好的办法是走公司途径,但一个匿名问答的产品,你会觉得大家会问一些“30岁如何提高自己在职场的能力”等这种鸡汤问题么,显然公司不会喜欢这个产品,所以业问给公司设置了一个陪审团(管理员)的东西,管理员可以辟谣,维护,对不实的信息进行举报等等。   该说的都说了,所以你们觉得,这个产品会火么?   来源:虎嗅网  
    分答
    2016年0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