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应用
工作的未来:利用人工智能增强员工能力,实现更快、更智能的流程--谷歌Next大会官方介绍的案例
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各行各业的公司正积极采用生成型人工智能(Gen AI)技术,以提高员工生产力和优化工作流程。这些技术的应用广泛,覆盖了从日常管理到高级数据分析的多个方面,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协作质量。
例如,Avery Dennison公司利用生成型AI,使员工能够进行安全、灵活且无国界限制的协作,从而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公司成长。同样,Bayer公司正在建立一个放射学平台,该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搜索帮助放射科医生创建符合健康监管要求的文档,加速医疗批准过程。
在临床试验文档处理方面,Bristol Myers Squibb公司通过使用Vertex AI和Google Workspace,将原本需要科学家们数周完成的文档草稿时间缩短到了几分钟内。此外,大型零售商如Home Depot利用名为“Sidekick”的应用程序帮助店员管理库存,并通过视觉模型优化库存补充的优先级。
这些案例显示,通过AI技术,企业不仅能够简化复杂的流程,还能在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改善客户体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AI的集成使得员工可以从繁琐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工作,从而推动业务发展和创新。这种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改变传统工作方式,预示着一个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工作环境。
谷歌Next大会中推荐了101个企业使用GenAI的案例,我们特别介绍在企业员工工作方面的应用企业案例,一起来看看:
Avery Dennison(艾利丹尼森)通过生成式AI赋能员工,以实现安全、灵活且无边界的协作,增强生产力以推动增长。
Bank of New York Mellon(纽约梅隆银行)建立了一个虚拟助手,帮助员工找到相关信息和问题的答案。
Bayer(拜耳)正在建设一个放射学平台,将协助放射科医生进行数据分析、智能搜索,并创建符合健康保障要求的文档,以获取监管批准。这家生物科学公司还在利用BigQuery和Vertex AI开发额外的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和更高效的药物。
Bristol Myers Squibb(百时美施贵宝)正在使用Vertex AI和Google Workspace转变其临床试验的文档处理流程。现在,原本需要科学家几周完成的文档,现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初稿。
BenchSci开发了生成式AI解决方案,赋能科学家理解生物研究中的复杂联系,为他们节省时间和财务资源,并最终更快地将新药带给患者。
Cintas 正在利用 Vertex AI Search 建立内部知识中心,帮助客服和销售团队轻松获取关键信息。
加州的医疗保险市场 Covered California 正在使用Document AI帮助改善消费者和员工的体验,通过自动化居民申请保险时的文档和验证过程的部分。
Dasa(达莎),巴西最大的医学诊断公司,正在帮助医生更快地检测出测试结果中的相关发现。
DaVita利用DocAI和Healthcare NLP改造肾脏护理,包括分析医疗记录、揭示关键的患者洞察以及减少错误。AI使医生能够专注于个性化护理,从而显著改善医疗服务的提供。
Discover Financial(发现金融)帮助其10,000名联系中心代表在通话期间搜索和综合详细的政策和程序信息。
HCA Healthcare正在测试名为Cati的虚拟AI护理助手,帮助确保一个护理班次结束和另一个开始时的护理连续性。他们还在使用生成式AI改善诸如临床文档这类耗时任务的工作流程,使医生和护士能够更多地专注于患者护理。
Home Depot(家得宝)建立了一个名为Sidekick的应用程序,帮助商店助理管理库存并保持货架存货;值得注意的是,视觉模型帮助助理确定采取哪些行动。
Los Angeles Rams(洛杉矶公羊队)在内容分析到球员侦察等方面都在利用AI。
McDonald’s(麦当劳)将在其数千家餐厅中利用数据、AI和边缘技术来实现更快的创新,并增强员工和客户体验。
Pennymac(宾尼迈克),一家领先的美国全国性抵押贷款贷方,正在使用Gemini跨多个团队,包括HR,其中Gemini在文档、表格、幻灯片和Gmail中的应用帮助他们加速招聘、雇佣和新员工入职。
Robert Bosch(罗伯特·博世),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供应商,通过生成式AI驱动的解决方案,革命性地改进了营销,简化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并在100多个分散的部门中实现效率最大化。Symphony(交响乐),金融服务行业的通信平台,使用Vertex AI帮助金融和交易团队跨多个资产类别进行协作。
Uber(优步)正在使用AI代理帮助员工提高生产力、节省时间,并在工作中更加有效。对于客服代表,他们推出了新工具,总结与用户的通信,并甚至可以从以前的互动中提取上下文,因此一线员工可以更有帮助和有效。
U.S. Dept. of Veterans Affairs(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正在使用AI在边缘改善对服务成员和退伍军人的癌症检测。部署在世界各地的远程军事治疗设施中的增强现实显微镜(ARM)正在帮助病理学家更快、更准确地找到癌症。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美国专利和商标局)通过实施AI驱动的技术,提高了他们的专利和商标审查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Verizon(威瑞森)正在使用生成式AI帮助网络运营和客户体验团队更快地获取所需答案。
Victoria’s Secret(维多利亚的秘密)正在测试AI驱动的代理,帮助其店内助理查找有关产品库存、库存以及合身和尺寸提示的信息,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建议。
Vodafone(沃达丰)使用Vertex AI搜索和理解超过10,000份合同中的特定商业条款和条件,这些合同涉及超过800个通信运营商。
WellSky正在整合Google Cloud的医疗保健和Vertex AI能力,减少工作时间外完成文档的时间。
Woolworths(澳大利亚沃尔沃斯),澳大利亚领先的零售商,通过在Google Workspace产品中使用“帮我写”功能,提升了超过10,000名行政员工在通信中的信心。它还在使用Gemini为客户服务代表创建下一代促销活动,并快速协助他们实时总结所有之前的客户互动。
Box, Typeface, Glean, CitiBank(花旗银行)和Securiti AI讨论了跨企业开发AI驱动的应用程序的情况,这些应用程序为营销、金融服务和HR用例带来了可衡量的投资回报。
Highmark Health和Freenome与Bristol Myers Squibb一起探索AI如何在护理交付、药物发现、临床试验规划和将药物推向市场等方面提高效率和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Gen AI在工作场所带来的可能:
工作效率和流程优化:通过自动化重复任务和加快文档处理,如Bristol Myers Squibb利用AI加速临床试验文档的编制。
信息获取与决策支持:银行和服务公司使用AI辅助工具改善信息检索和客户服务,例如Bank of New York Mellon的虚拟助手。
医疗诊断与患者护理:如DaVita和Dasa利用AI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改善病理检测和患者护理。
个性化服务和客户体验:零售和服务业通过AI优化库存管理和顾客互动,如Victoria's Secret使用AI提供个性化购物建议。
跨地域协作与通信:例如Avery Dennison使用AI支持全球员工的协作和通信。
市场营销和资源优化:如Robert Bosch利用AI精细化营销策略和资源配置。
确保总结中包括了生成型AI对企业运营效率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增加、以及企业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提高的综合影响。
-
企业应用
全球区块链应用未来十大发展方向--企业应用是区块链的主战场,联盟链/私有链将成为主流方向。
区块链技术发端于数字货币,自2009年以来,数字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区块链技术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目前,世界各国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都高度关注区块链的应用发展,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涌现。
去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中国信通院编写的《全球区块链应用十大趋势》报告。其中很多观点很极具前瞻性。而且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着。
趋势一:区块链行业应用加速推进,从数字货币向非金融领域渗透扩散。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性术,从数字货币加速渗透至其他领域,和各行各业创新融合。我们认为,未来区块链的应用将由两个阵营推动。一方面,IT阵营,从信息共享着手,以低成本建立信用为核心,逐步覆盖数字资产等领域。另一方面,加密货币阵营从货币出发,逐渐向资产端管理、存证领域推进,并向征信和一般信息共享类应用扩散。
趋势二:企业应用是区块链的主战场,联盟链/私有链将成为主流方向。
目前,企业的实际应用集中数字货币领域,属于虚拟经济。我们认为,未来的区块链应用将脱虚向实,更多传统企业使用区块链技术来降成本、提升协作效率,激发实体经济增长,是未来一段时间区块链应用的主战场。
与公有链不同,在企业级应用中,大家更关注区块链的管控、监管合规、性能、安全等因素。因此,我们认为,联盟链和私有链这种强管理的区块链部署模式,更适合企业在应用落地中使用,是企业级应用的主流技术方向。
趋势三:应用催生多样化的技术方案,区块链性能将不断得到优化。
未来,区块链应用将从单一到多元方向发展。票据、支付、保险、供应链等不同应用,在实时性、高并发性、延迟和吞吐等多个维度上将高度差异化。这将催生出多样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还远未定型,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持续演进,共识算法、服务分片、处理方式、组织形式等技术环节上都有提升效率的空间。
趋势四:区块链与云计算的结合越发紧密,BaaS有望成为公共信任基础设施。
云计算是大势所趋。我们认为,区块链与云的结合也是必然的趋势。区块链与云的结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区块链在云上,一种是区块链在云里。后面一种,也就是BaaS,Blockchain-as-a-Service,是指在云服务商直接把区块链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未来,云服务企业越来越多地将区块链技术整合至云计算的生态环境中,通过提供BaaS功能,有效降低企业应用区块链的部署成本,降低创新创业的初始门槛。
趋势五:区块链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防护需要技术和管理全局考虑。
区块链系统从数学原理上讲,是近乎完美的,具有公开透明、难以篡改、可靠加密、防DDoS攻击等优点。但是,从工程上来看,它的安全性仍然受到基础设施、系统设计、操作管理、隐私保护和技术更新迭代等多方面的制约。未来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上全局考虑,加强基础研究和整体防护,才能确保应用安全。
趋势六:区块链的跨链需求增多,互联互通的重要性凸显。
随着区块链应用深化,支付结算、物流追溯、医疗病历、身份验证等领域的企业或行业,都将建立各自区块链系统。我们认为,未来这些众多的区块链系统间的跨链协作与互通是一个必然趋势。可以说,跨链技术是区块链实现价值互联网的关键,区块链的互联互通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趋势七:区块链竞争日趋激烈,专利争夺成为竞争重要领域。
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多,区块链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竞争是全方位的,包括技术、模式、专利等多维度。我们认为,未来,企业将在区块链专利上加强布局。2014年以来,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区块链专利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欧洲的英国、亚洲的中国和韩国,未来将维持这类格局。中美专利差距在减小,中国2016年申请量已超越美国。可以预见,未来的区块链专利争夺将日趋激烈。
趋势八:区块链投资持续火爆,代币众筹模式累积风险值得关注。
区块链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未来投资还将延续2014-2016年不断上升的趋势。与其他科技领域的融资模式不同,区块链领域出现了一种称为“代币众筹”的模式,即Initial Coin Offering(ICO),是创业公司发行代币、募集资金的一种众筹方式。2016年,全球代币众筹的份额已占区块链相关风险投资总额的48%,成为一个重要渠道。预计2017年还将出现200个以上的ICO案例。我们认为,随着代币众筹交易量攀升,其缺乏审核、价值波动巨大、处于监管边缘等风险将随之增大,值得关注。
趋势九:区块链技术与监管存在冲突,但矛盾有望进一步调和。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和匿名性等特性与传统的企业管理和政府监管体系不协调。但也应该看到区块链给监管带来的机遇。我们认为,未来企业将积极迎合监管需求,在技术方案和模式设计上主动内置监管要求,不仅要做到合规运作,还能大幅度节约监管合规的成本。我们也认为,未来全球的监管部门也将拥抱区块链这项新的监管科技,用新科技提升政府监管效能。
趋势十:可信是区块链的核心要求,标准规范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在未来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价值传递网络上,我们把将完全用算法和软件来构建信任基础。但我们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标准为区块链增信。未来,区块链的标准,将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业务为导向,从智能合约、共识机制、私钥安全、权限管理等维度,规范区块链的技术和治理,增强区块链的可信程度,给区块链的信任增加砝码。
总结
以上就是我们总结的十大趋势。总结一下,有四点:一是区块链是价值网络的基础,逐渐成为未来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随着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应用将推动着区块链技术不断完善,区块链与云的结合日趋紧密。三是区块链虽在数学上具有完备性,但也存在安全问题,未来还需要从工程和管理等层面加强安全,也需要标准提升可信程度。四是区块链技术未来将逐步适应监管政策要求,逐步成为监管科技的重要工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企业应用
关于企业服务AI,Salesforce Einstein教会了我们什么|Xtecher硅谷
编译|Xtecher GeneHe、硅谷加先生 来源|VentureBeat 网址|www.xtecher.com 微信公众号ID|Xtecher
每一次交易都需要消费者,每一个消费者都需要被关心。这就是企业服务AI-CRM至关重要的原因。但不完整的数据和沉重的工作流程让大多数公司的销售和市场运作差强人意。
同时,除了Google和Facebook之外的公司也没有大笔的预算建立AI团队完全替代人力成本。尽管个别公司拥有合适的技术人才,但仍然缺少开发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系统架构的专家。
企业AI大有可为
人工智能云计算机不仅仅是泡沫一般的构想。如今,大多数最强大的计算机和科技公司正在大步前进以调整市场方向。其根源在于AI和云技术即将像龙卷风一样席卷全球,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如果他们不转变方向迎头赶上,就将被时代淘汰。
Salesforce计划将其产品与AI的鸿沟嫁接起来。首席科学家Richard Socher表示,Einstein是一个“融合所有Salesforce Cloud特性和功能的人工智能层,而非独立的产品。”
15万多家Salesforce企业用户应该可以轻松拓展AI功能。拥有自己的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团队的机构可以通过Predictive Vision和Predictive Sentiment Services这样的API来延展基本功能,使公司通过图像和视频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反馈。
这些改进已经显而易见。Socher表示,Salesforce Marketing Cloud的消费者预测功能不但帮客户迅速掌握高价值的活动,而且让取消订阅的用户再次回归。该技术评价提升了25%的点击量。Salesforce中,Sales Cloud的客户已经在预测性分数中看到了300%的增长,而Commerce Cloud的客户从每个网站访问者利润中获取7-15%的增长。
达到这些结果并不容易。Salesforce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收购了包括RelateIQ (3.9亿美元), BeyondCore (1.1亿美元), PredictionIO (5800万美元),以及Socher曾担任CEO和CTO的深度学习专家Metamind。2016年,Marc Benioff花费了超过40亿美金收购优秀的人才与技术。
企业技术竞短争长
即使有足够的资金与合适的技术人员,由于竞争与高期望,向企业推出人工智能服务依然危机重重。Gartner分析师Todd Berkowitz指出,Einstein的性能在市场中“不像独立解决方案那么高级“。其他的评论家指出,这门技术“离完全成熟起码还有一年半。”
Infer是一个上述独立解决方案之一,它为销售和市场提供预测性分析,使其能够直接与Salesforce竞争。在一篇关于当前AI炒作的论文中,首席执行官Vik Singh质疑,像Salesforce这样的大公司“把机器学习做成了像AWS这样的基础设施,很鸡肋”。Singh还表示 “机器学习不同于简单的运行然后神奇的连接到某些系统的AWS。”
挑战是暂时的,未来是光明的
Salesforce首席科学家Socher表示困难是存在的,但是克服只是时间问题。
通信是CRM的核心,尽管计算机在很多关键的视觉系统工作上超过了人类,但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自然语言理解 (NLU)还不能在高风险的企业环境中运行。
大多数神经网络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它们只会在单个任务和单个数据类型上建立训练模型以解决一个狭窄的问题。另一方面,对话需要不同类型的功能。“你必须能够理解社交要点和视觉世界,逻辑推理,并检索事实。虽然运动皮层看似与语言理解相关,”Socher解释说,“如果没有多任务处理方法,你无法解决智能NLP。”
这就是Salesforce AI研究团队正在创新利用的“联合多任务”学习方法,将神经网络一个领域的知识扩展开来。理论上讲,理解语言形态应该也会加速语义和语法的理解。
在实践中,Socher和他的深度学习团队已经能够为实体识别的学术实现最先进的基准测试结果(你能识别关键对象,位置和人员吗?)和语义相似性(你能识别作为同义词的单词和短语吗?)。他们的方法可以一次解决五个NLP任务 - 分块,依赖性解析,语义相关性,文本内容和部分语音标签 - 并且优化以处理不完整,拼写错误或未知的单词。
Socher认为,AI研究人员将在2017年在深度学习领域取得巨大进步。我们生活也将嵌入更多的语音识别。“现在消费者仅仅向Siri询问明天的天气,但我们希望让人们能够就自己独特的经历提出问题。”
AI研究困难,应用更困难
解决困难的研究问题只是第一步。“令人惊讶的是,你可能已经解决了一个关键的研究问题,但为客户实施您的工作,整个公司需要做更多工程与协调。”Socher透露。
“Salesforce拥有成千上万的客户,每个客户都有自己的分析和数据,”他解释说,“你必须在战略层面了解这些问题,并理解为每个客户做这些的所有复杂性。同时,客户还会试图修改和定制功能以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Socher指出了企业服务AI的三个关键点:数据,算法和应用。数据往往是许多公司的最大障碍。“理论上讲,公司理应拥有正确的数据。但现实生活中,数据则太过分散,没有正确的结构或标签,甚至根本不可访问。“
招聘顶尖人才也意义非凡,正如计算机科学家喜欢说的。不同类型的AI问题具有不同的复杂性。虽然一些AI应用程序更简单,但挑战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和视觉)意味着可以处理它们的专家的供不应求。
最具挑战性的是最后一部分:应用。如果没有用户,那么AI研究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Socher强调,“你必须非常仔细思考如何使用AI功能为用户和客户赋权。这是非常复杂,但也非常具体的问题。销售流程与自驾车的应用方式有天壤之别。”
除非我们使用AI发明新的AI,否则迭代数据,研究和操作将是人类一个永无止境的工作。“Einstein永远不会被完成。你可以随时改进工作流程,使它们更高效。”Socher总结说。
-
企业应用
开源软件正在吃掉企业应用?
过去十年间开源软件业务(OSS)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速度,尤其是企业软件领域的开源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更是风起云涌,竞争也愈加激烈。Lightspeed风险投资对近年来开源领域的风险投资数据进行了统计,通过下面的数字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开源软件过去五年的大提速:
开源软件投资增速Investment-pace
根据Infoworld的调查,78%的受访者都在业务中使用了开源软件,三分之二的受访者为客户开发的应用基于开源软件。更重要的是,参与开源软件项目的受访者比例从50%增加到了64%,高达88%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三年将对开源项目做出贡献。
毫无争议的一点是,开源软件已经成了企业应用开发部署的主导性力量。越来越多的企业技术决策者们在支付大笔赎金后逃离了专有软件的牢笼,投入开源软件的怀抱。
开源软件自身也在不断进化,在企业应用领域,开源软件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减少软件授权费用的低成本替代品,而是将IT架构、定价的自主权重新交换到企业CTOCIO手中的战略性投资。开源生态的进步和趋势迫使那些最顽固的专有软件巨头也随风转舵,例如微软在2001年诅咒开源软件是“癌症”,但如今微软开源项目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开源软件的新闻头条中。
Blackduck的调查数据表明,开源软件正在重塑企业信息技术管理和信息安全的未来:
58%的受访者表示开源提供了最佳的可扩展性,43%的受访者表示开源软件的部署难度远低于专有软件。 55%的受访者表示开源软件比专有软件方案的安全性更好,而更具目前的趋势,未来两至三年,将会有61%的企业会将信息安全的选票投给开源软件。 当评估企业内部使用的安全技术时,45%的受访者表示将会首先考虑开源软件方案。 未来2-3三年受开源软件影响最大的三大技术领域是:云计算(39%)、大数据(35%)和操作系统(33%)。
来源:IT经理网
-
企业应用
推荐阅读:经纬投资左凌烨谈企业应用服务之道
编者注:你如果是在做2B的服务(企业应用服务)你可以阅读,内容有参考的意义!当然你也可能被带进沟里,你需要更前沿的知识和观念,毕竟观点有点老。谈到美国的2B市场确实红红火火,我想你有必要自己去看看,看看那边究竟是什么情况(谈到的美国人力资源的例子有点老啊)。那么十月走起吧!http://sv.hrtechchina.com/
经纬在三年前开始系统化地投资企业服务,到今天为止投资的公司已经接近30家,未来还会更多。相信到2018年,中国企业服务市场会诞生出第一批估值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本文转自《财经天下》微信公众号“财经天下传媒”,已获授权,口述|左凌烨,文字整理|朱晓培,摄影|王攀。
从2002年,加入美国中经合开始,到现在,我已经做了13年的投资了。
第一个印象深刻的投资案例,是2004年我与张颖一起参与了对分众传媒的投资。到2005年7月,分众上市时,我们获得了20倍的回报。大多数情况,经纬参与的阶段都是A轮或天使轮。一旦决定对企业投资,无论顺境或逆境,我们都会陪创始人一直走下去。
我主导投资了土巴兔、猎聘网、猿题库、北森、OneAPM、销售易等几十家公司。从这些年的投资经验来看,作为一名董事,最重要的是要有眼界。在创业公司遭遇业务转型、并购或者上市等关键的时刻,有眼界的投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为创业者提出参考意见。
去年,我们带了一家企业服务公司去美国考察。去之前,我对创始人说,“做企业服务市场,现在就着急赚钱,就等于把市场份额留给了竞争对手,现在的投入是为了更好地圈地。”他开始将信将疑,但从美国回来后,我发现他已经加大了销售和市场投入,已经完全理解企业服务商业模式的本质。
过去,中国的绝大部分投资都集中在To C(针对消费者市场)领域,因此这个领域现在在很多地方已经超过了美国。以前,中国To C领域的公司可能是把美国商业模式照搬到中国。但近两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创投界人士到中国来学习中国To C领域的经验。尤其是与O2O相关,中国出现了很多创新业务,都是美国没有的。
但是,在To B(企业级服务)领域,中国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过去一年,美国有超过15家企业服务领域的企业IPO,募集资金70亿美元,总市值超过400亿美元。其中包括Zendesk、Hubspot等明星企业,经纬美国也是他们早期的投资者。而在私募市场上,企业服务类公司融资总额超过100亿美元,包括了Cloudera、Slack、AppDynamics等。
预计到2016年,美国会出现第一个细分企业级服务市场,云服务占有率超过传统软件。这就是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可以看到,Salesforce这些年成长迅猛,在CRM领域,已经超过老牌的企业服务巨头。而且企业级市场新公司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2007年成立的Box用了39个月才达到了1000万美元的ARR(年度经常性收入,annual recurring revenue),而2014年成立的Slack仅用了11个月就做到了,估值超过11亿美元。
从To C市场看,美国和欧洲人口加起来11亿,和中国人口13亿数量差不多。To C领域前三大巨头Google、Facebook、Amazon,市值加起来是8000亿美元。中国的BAT三巨头综合接近3万亿人民币,约5000亿美元,二者相差不大。
但在To B领域,美国加欧洲约有2700万家企业,三大企业服务领军公司Oracle、SAP、Salesforce,市值总和在35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约有2200万家企业,但却不存在一家市值百亿美元的SaaS(编注: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直译为“软件即服务”,它是指企业客户通过互联网来获得厂商的软件服务。)公司,更没有基于SaaS的10亿美元公司。
美国云端的企业服务市场年增速为47%。Salesforce在40亿美元收入的时候还在保持40%的复合增长,Workday年收入10亿美元,还能保持年复合70%的增长。而国内,用友、东软等企业,年收入40亿-60亿人民币,2012到2014年几乎没有增长。这是给所有创业者的一个绝佳机会。
实际上,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的企业服务领域出现过很多小的风口,从最早的用友、东软、金蝶,经过之前这一轮的准备,我们认为2015年将是中国企业服务的元年。
为什么认为是元年呢?可以明显看到,过去几年时间里,我们人力成本迅速增加,2008-2014年,全国工资翻了一番,迫使企业考虑使用软件和系统来提高人员效率,创造利润,节省成本。而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方便了企业服务的普及。很多To C创业者经常说:只有移动端,没有PC端。在企业服务领域,我们今天不能完全抛弃PC端,但相信随着智能手机的渗透,新形态企业服务软件和手机结合,会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的商业模式,这在美国是看不到的。而且国家对软件国产化的支持,对去IOE化(编注:去IOE是指在IT架构中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和EMC存储设备)的决心,对所有中国的创业者来说,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产品做强,营销做的好,很有可能借势把传统跨国巨头市场份额抢过来。
我们也看到,企业服务类公司的融资事件在逐渐增多。2012年,全国企业服务市场的融资只有96次,但到2014年,融资次数变为312。而从公司估值上看,2014年超过1亿美元估值的公司只有1家。今年估值过亿美元的公司已经有9家。相信到2018年,中国企业服务市场会诞生出第一批估值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
所以,市场风向变化很快,今天你去问问国内的VC,企业服务市场已成为大部分机构关注排前三的领域。而经纬在三年前开始系统化地投资企业服务,到今天为止投资的公司已经接近30家,未来还会更多。
我们也是边投边学,在投了这么多垂直领域的企业服务公司后,才发现在美国,任何一个企业服务市场的垂直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以人力资源为例,招募选才有Taleo,核心人事有Workday,绩效管理有Successfactor,在线培训有Cornerstone等等,每家都是几十亿美元估值的公司,更不要说Workday有150亿美元市值。此外,还有无数家不同创业公司在做HR领域其他细分的事情。
而在中国,整个人力资源企业服务类公司真正拿到天使融资的企业也没有多少家。
眼下,社会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国家对国产化软件的支持,正在促生大量的企业级服务的需要。所以,国内企业服务市场上,创业者有足够成长的空间。如果能够获得客户认可,再辅以资本的支持,基本没有竞争对手。甚至不需要做过分细节的差异化,赢家就可以做到通吃。
经纬在To B领域投资时,会主要看创业团队是否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质:
首先是对企业用户有深刻的理解。在To C领域,如果你对做的东西足够热爱,就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产品经理。但在To B领域,你面对的是企业客户,它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企业员工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对产品的使用,而且要对接企业内部各种流程。这不是一两天就能积累出来,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开发出来的。一个企业服务类的产品,真正做出一个可用的雏形经常需要6-8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如果你的企业服务产品只花了三四个月就做好了。那么,也许你需要重新打磨你的产品。
其次是团队互补。酒香也怕巷子深,做好产品是第一步,如何搭建一个好的销售机制,拿下垂直行业标杆客户,也至关重要。
最后是耐心。今天整个中国创业市场都很浮躁。在To C市场,公司成立一年就拿到三四轮融资也并不少见。但是在企业服务市场,这是很难发生的。在企业服务市场,我们对公司的长期评判标准只有两个,就是收入和续约率。只有你从用户那里拿到真金白银,并且用户持续续费,才证明你的产品和服务被用户所认可。
企业服务领域的融资,天使轮和A轮比较容易拿到。但是在B轮和C轮后,所有理性的投资者都会看你产生多少收入。在美国,成长最快的企业服务的上市公司,一般估值约是确认收入的10倍。不过,对于To B公司,收入增长在创业初期每年能翻三四倍就已经很好了,很难看到一家公司一年增长十几倍。所以团队要有足够的耐心。
在To C领域,后来者很容易颠覆原来的行业老大。一个1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如果不能跟上用户行为改变的浪潮,几年内就会被抛弃。而To B领域,Oracle、SAP仍然还是巨头。这是因为,所有企业在使用一个服务之后,容易产生很强的惰性。企业服务软件牵扯到公司内部所有流程审批、权限和人员。你攻下一个企业不只是攻下一个用户,而是攻下上千个用户,这些用户行为已经被你改变了。你软件的系统和对企业的其他子系统完全对接耦合后,他真的很难再把你踢出去。
所以,如果你能对企业用户有深刻理解、团队之间产品和销售能互补又有耐心,我相信你未来会很有可能成为那个独角兽。
-
企业应用
关注:2015企业移动应用红蓝海之争
本文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 闵杰 /
// // //
红海:资本市场“逐利”企业应用
“两年前美国资本市场对企业移动信息化的公司投资颇多,并购投资融资案例不断冒出来。中国IT资本市场一般落后美国1~2年时间,由此推算,中国资本市场的热点将在今年投放到企业移动上来,将有更多的厂商在企业移动应用领域竞争,所以才有了进入红海的说法。”从事移动办公解决方案的厂商数字天堂某高层告诉记者。
这两年,国际IT巨头在移动办公领域频频布局。SAP收购 Sysbase后,就拥有了SUP移动中间件平台和移动管理平台Afira两大超能力,在移动企业应用平台(MEAP)整体解决方案上率先完成布局。IBM在先后收购以色列公司移动中间件产品Worklight和Fiberlink通讯公司(Fiberlink以MaaS360的品牌提供基于云的企业移动管理解决方案)后,也完成了MEAP整体拼图。Oracle先后发布Oracle移动平台和移动安全套件,加紧了移动办公的布局。而国内的企业动作也不差。现在国内的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竞争本身就非常激烈,IDC高级分析师王学亮告诉记者,除了传统IT厂商之外,很多新兴移动信息化厂商也加入战团,从业厂商数量很多,包括运营商、移动设备制造商、ISV、SI以及传统的老牌IT厂商,如IBM、SAP、用友、金蝶。
BAT们也盯上了这块市场。移动办公应用企业imo新任总裁刘轩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BAT们正在从C级市场向B级市场转型,例如腾讯推出了企业号,要从原来的微信向企业市场转型,之后阿里巴巴也推出了自己的企业即时通信工具“钉钉”,百度也有自己的直达号。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杨志伟告诉记者,投资人对这个市场,过去一直是看淡的,但是现在突然间成为投资界比较热门的一个类型,最近他也看到各式各样围绕着企业移动的应用越来越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要求的高效的沟通和协同所需要的技术手段、设备、网络环境、内部计算和各种IT技术本身等,在今天已经达到了能够让企业的沟通和协同真正成为企业执行力的境地。
对于即将进入红海阶段的观点,王学亮表示赞同。他说:“从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最终用户已经开始接受移动解决方案,并付诸具体行动,大部分企业都设置专门的移动信息化预算,并开始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从厂商角度来看,部分厂商增速非常快,未来有厂商年收入将会突破1亿元,并已经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追逐,大量并购融资案例开始涌现。”
蓝海:市场正处理性上升阶段
但是,相反的观点和判断也有。刘轩铭回答记者:“我并不认为现在是红海。企业互联网在现阶段有点像局域网,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联,需要有个平台来打通企业内部和外部、不同计算设备之间的障碍。而且所谓的企业市场不能仅仅看到企业软件的市场,或者是企业市场转换成云服务的市场,应该要看到还有更多新的模式出现。”
企业移动应用市场的实际情况如何,数据可以表明。据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调研,部署移动OA的企业占比达到84.6%,移动CRM占比达到61.5%,部署移动业务管理的企业达57.7%,部署移动ERP的大约30.0%,部署移动财务的达到10.1%。大多数企业用户在移动OA的使用深度和广度方面主要集中在“事务级处理”,以及基于移动端进行简单的文字和电子表格处理、文件收发、电子文档管理、办公日程管理等。
市场正处在理性上升阶段,用户需求更加明确。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OA市场规模达到0.87亿元,而2014年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41亿元。今后几年中国移动OA市场依然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2015年移动OA市场规模将突破2亿元,增长率在50%以上。
移动OA仅仅是企业移动信息化的一部分。伴随着移动OA的普及与应用的深入,基于移动OA进行业务处理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必然会促使移动OA深入到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并与ERP、CRM等业务相关系统之间进行数据打通,并成为移动门户的重要应用组成部分。
这个市场上,市场参与者既包括向移动OA开拓的传统厂商如通达、万户、蓝凌、泛微等,也有一批专门从事移动办公解决方案的厂商如烽火、数字天堂等。但是并没有领导者或是王者,总体上呈现小、散的特点,各个品牌所占据的渗透都较小、分布较分散。目前品牌渗透率较高的致远、通达等所占的比例尚不足15%;其次的金蝶、万户、泛微等品牌,所占的比例在4%~10%之间;而更多品牌的市场渗透率基本低于4%。
所以,刘轩铭认为现在还没有一个有足够威胁性的企业或产品出来。
纯移动信息化厂商更有竞争力
最具竞争力的是国内新兴的纯粹移动信息化厂商,他们具备软件定制开发能力,能够迅速迭代开发。
2015年将是企业移动应用市场的爆发年,也是资本市场最为疯狂的一年。在投资人眼里,企业移动应用或是说企业互联网已经到了爆发的时间点。所以,投资人看好这个市场,企业也纷纷投身其中,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谁会更有优势?谁会更有竞争力?王学亮认为,最具竞争力的是国内新兴的纯粹移动信息化厂商,具备软件定制开发能力,能够迅速迭代开发,满足行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另外就是传统的IT厂商,拥有大量的客户基础,在移动互联时代,可以基于良好的客户关系和庞大的客户存量,来叠加销售其移动解决方案。
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一个事实:现在传统的市场推广渠道占据了移动信息化大部分的市场出货量,厂商直销和分销商代理销售是绝大部分,而通过应用分发渠道所占比例不足5%。
即使是BAT的进入,这里还有很多壁垒和瓶颈。刘轩铭告诉记者,BAT们在B端并没有很多积累以及对这个市场的足够理解,也没有足够好的产品。现在是各个服务商在各自竞争,企业用户需要进入很多入口,调用很多的应用和工具。而以后的趋势将是一个服务提供商整合所有的资源,让企业更方便地调用各个应用,提供服务。imo正在做这个事情。
观点
赛迪顾问软件和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郑昊:深入核心业务的应用不多见
赛迪预计2015年移动信息化整个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未来几年增长率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专业从事移动管理的思可信、国信灵通、携智等,传统信息化和专业移动信息化厂商如IBM、思杰、东软、天畅、烽火星空等是较早参与移动管理领域中来的厂商。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进军移动信息化行业,包括奇虎360也已经推出BYOD安全解决方案。对于移动信息化行业,个人认为我国移动信息化行业还未进入红海。站在市场需求角度,移动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未来的大势所趋。从具体的应用层面来看,目前的产品多数还是围绕着企业边缘业务系统进行发展,深入业务核心系统的产品并不多见,例如移动ERP、移动PLM等,针对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实现移动化的需求一时还不能充分满足。而站在供应商角度,是采用“红海战略”还是“蓝海战略”,需要基于供应商对“蓝海”的理解和认识。我很认同这句话:“尽管有些蓝海完全是在已有产业边界以外创建的,但大多数蓝海则是通过在红海内部扩展已有产业边界而开拓出来的。”虽然较早参与的专业厂商、传统信息化和专业移动信息化厂商占据了移动信息化市场主流,但后起之秀带来的威胁也不可小觑,如国内致力于Hybrid混合移动应用开发的AppCan,互联网安全企业奇虎360,以及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
2014年12月,AppCan获得B轮1亿元人民币融资并正式宣布AppCan移动应用引擎开源。1亿元融资将重点用在两个方面:开源后的运营服务工作和涉足智能硬件。也就是说,AppCan在2015年将提供软硬一体的移动应用开发、发布平台,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更广阔、更自由的移动支撑平台。在全新的政企业务布局中,由中国电信上海理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开发的MDM应用已经成为中国电信政企移动互联应用中的最重要产品。
目前来看,以行业特色解决方案为切入点的竞争可能越来越多。目前移动信息化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同质化较强,产品研发与行业的业务流程、行业文化特点、客户特点等欠缺深入契合。随着用户移动应用的逐步深入,移动信息化会更加体现各行业业务特性和企业文化特色。
亚信科技移动SaaS业务部总经理洪涛:中小企业移动需求最多
不同的企业规模对移动应用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从市场调研发现,有86%的移动应用需求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转型移动应用的主力,而大型企业尤其是国企和500强企业,则转型缓慢。在大型企业,IT建设项目周期长,大多是项目制建设,其企业自身的IT能力较高,较难形成长期的SaaS业务模式。不过,大型企业的移动化项目比较容易形成标杆。而中小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化需求强烈,其决策链条简单,决策速度快,项目实施简单,定制化要求少,信息化建设短平快,自身IT维护能力弱,采用租赁模式能有效降低信息化门槛,中小企业也比较容易接受SaaS模式。所以,我们的目标市场还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县级政府部门,他们没有高额的资金预算建立自己的服务器和IT系统,才是真正需要移动SaaS服务的目标客户。
华为交换机与企业通信产品线业务发展总监黄添:移动办公需要安全合规方案
不是移动互联网吃掉各行各业,而是融入各行各业,让各行各业的工作更加高效、管理更加便捷。移动信息化或者叫移动办公,它是下一个台风口。影响整个企业办公移动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使用习惯、企业应用的不足、成本管控等等原因,但有很突出的原因是安全合规的问题。企业的运营、资金等很多重要数据都在里面,如果不安全合规,企业没有信心把办公放在移动办公上来做。华为对企业移动办公BYOD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简单讲是从手机接入开始,到各种接入,到专署的安全隧道,到最后企业的安全管理,包括这些应用上的运营,最后基于这个安全平台能够给合作伙伴接口做业务开发。
-
企业应用
盘点2014年五大企业应用趋势:SAP和Oracle将放手一博云端战略
来源:人称T客// // //
如今企业应用的重点在于云,就连2014年较为流行的移动应用、嵌入式分析以及整合营销等都与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云有着能让所有用户都能参与的特点,各企业开始考虑是否该更新现有应用。下面,我们来盘点2014年企业应用流行趋势:
1.云规则
SAP和甲骨文两大企业应用巨头都已将目光转向云。尽管大多数企业应用仍采用传统内部运作方式,但在近年的用户大会上,与会企业讨论焦点都集中在云技术应用和云战略部署上。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
•甲骨文首席技术官肯定云的地位
•微软“云捆绑”叫板Salesforce
•Workday首席运营官谈甲骨文与SAP
•SAP 收购Concur:放手一搏还是战略部署?
2. 营销技术与销售及服务结合
市场营销与销售和服务在应用中的结合使得营销能力在销售与服务中得到充分发挥,销售与服务交易记录又可以给企业制定和执行计划提供参考:
•Salesforce平台助企业开发移动市场应用
•甲骨文拟在云端收取向客户软件维护费用
•微软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发布助销售与市场断层弥合
•SAP协助营销人员运用facebook用户数据
3. 移动先行概念成真
一些开发商通过发布新的或升级已有的移动应用来适应HTML5,引入用户评分界面以及引导用户采取主动。另外的一些开发商如Salesforce甚至已经先行一步,帮助企业部署自己的移动应用。2014年间,一些企业已宣布自己的移动战略:
•微软采用企业应用
•ERP在Epicor的运用向云端及移动化迈进
•Workday主流移动应用揭开其大数据计划
•Salesforce加速应用开发
4. 数据分析无处不在
开发分析性应用的理念是让员工能在一个系统内了解所有需要的信息。举例来说,一个内部银行业务应用可支持多种客户服务,如应用中嵌有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等指标,银行可依据其内部云数据更好地服务客户。
2014年,与此有关的重大新闻是Salesforce推出了波分析云。如果可以在移动销售和服务应用中传输关键信息,从后端抽取数据,那么这将对第三方商业信息系统及云扩展应用产生重大影响。
云,移动化以及内存功能等技术使得交易与分析能在同一个应用中得到处理。这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
•Salesforce.之波分析云:优点及缺点
•甲骨文12c 内存数据库选件在7月发布
•6位韩亚银行客户分享早期经验
•Workday向实时报告迈进
5. 软件许可重审
很多公司的软件花费都呈螺旋上升状态,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这笔花费并试图重新审视这些开支。于是,他们运用管理系统来同步许可授权、安装以及使用。客户、分析师及开发商共同的经验是:
•软件许可:从防守到进攻
•避免软件许可申请失败
•为审视软件做好准备
对于2015年,我们的建议是控制现状,向云和移动化发展,走出维护固有软件模式并追求创新。
-
企业应用
日事清:时间狗从工作日志切入企业应用,专注2B服务
在日事清的联合创始人刘磊向编辑君兜售那套GTD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时候,编辑君就嗅到,这是一只时间狗。对个人时间管理有执念,平日混迹各大时间社区、论坛,把“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当做人生重大命题,EverNote上的笔记翻出来都是好几百条。做日事清是其个人执念的延伸——日事日清。
中国企业软件发展之困局
在正式开聊之前,日事清的联合创始人刘磊就抛给我们一个知乎上的提问,是李开复先生提出的:“企业级软件在中国的迟缓发展局面,什么时候会有改变?”
这几乎是所有做企业软件人的心头痛,多年从业者现身说法,痛诉国内企业软件市场不成熟。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5%以上,他们占据资源少,除少数大牛外,没有发展到修炼优化内部管理这种高阶招数。主要客户是“国”字号,真正的有钱又任性,买什么谁还看产品,关键是搞定拍板人。这都不是最让人心寒的,买的时候没有考虑企业自身需求,烧了钱没人用。结果员工、老板、软件方人人都在吐槽。
互联网大潮一来,大家都寄希望于其倡导的扁平化管理理念,改变企业软件的困局。团队协同应用大热,也拿到了不错的投资和估值。而在宇宙中心互联网行业之外,传统管理模式的企业,没有享受到这波浪潮的福利。
传统谁来理?先解决工作日志
就开篇所讨论的问题,互联网的形式被看做改变困境的一个契机。日事清的联合创始人刘磊说:“我们探索的是开放的互联网与封闭的企业,他们交互的边界在哪里?更务实的思路而非互联网的傲慢,为传统的企业形态服务,而不是等传统变得开放,更能作用于传统致力于开放。”
日事清团队有三位主创都出身北京理工大学,CEO李斌与COO刘磊是同学,CTO毛文强是研究生的学弟。李斌出身于企业软件行业,2010年,创业自己搞企业定制化软件开发。2013年的某一天,有个客户的任性需求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脑洞向#。
客户之前烧了几十万买过一套OA系统,其中包含了工作计划、工作日志的模块,却还要求团队单独定制工作计划管理软件,#壕为何如此任性呢#?团队发现写工作日报/周报,是所有企业的刚需,正好赶上互联网的大潮,就做起了日事清。
日事清解决的就是工作日报、周报沟通复杂低效的痛点,作为一款工作计划与日志管理软件,他不仅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也能满足个人用户时间管理的需求。团队现在总共有12人,其中有4个在外地,用自家日事清,远程办公无压力。
日事清的产品功能主要分为:日程、日志、看板和同事四个板块。日程是用来安排个人每天的工作事务,用户在收纳箱中聚合待办事项,在“重要”和“紧急”为维度的“四象限”中安排日程。
(图一:四象限日志法)
日志是根据日程完成情况,自创KPTP工作日志法,能帮用户自动生成工作日志,并在团队内共享。
(图二:KPTP工作法)
看板就是公司墙壁上的“白板”抽象化,能发布任务、公告,与团队协作共享,帮助管理者将公司的各种计划全局掌控。
(图三:看板版面)
同事则是团队成员根据日报的总结情况,实时沟通、讨论工作的地方。
日事清web版于2014年3月份上线,安卓app的新版本将在本周发布,随后ios版也会在审核后发布。产品用户量的最新数据是2800多家企业用户,有些企业还撰写了“日事清使用规范”在全公司使用。
运营:由点到面,渗透传统
公司在北京立水桥,周围很多创业小微公司,公司在转做互联网产品前是做企业软件定制的。刚专做互联网产品时,附近的小微公司就是他们地推的目标用户。现在日事清获取用户的途径主要有:
1、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日事清可作为个人时间管理应用,个人用得好再推荐团队、企业使用。
2、培养时间管理爱好者社群,日事清已与“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时间管理沙龙等多个社群组织合作,除了线上的社区讨论、广告外,还有线下的主题沙龙。
3、行业企业内口碑传播。
日后还会在在移动端部署备忘录(收纳箱)、日程安排、提醒等独立的app群组#果然时间狗#,以“产品组合拳”的方式向日事清导流。
虎嗅君试用了一下,表示软件使用还是有一定的学习成本,西北口音的教学视频也是醉了。获取到的用户还需要长期、及时的教育和服务。日事清建立了官网社区、QQ群等沟通渠道,听取用户反馈。产品经理被要求每天打10个有效电话,对用户进行回访,等于把试bug这活儿众包给核心社群来维护。养不起大团队的创业公司,这无疑是维护核心用户和产品更新的不二良方。
商业模式:卖身养活团队,卖艺实现梦想
团队2013年底,拿到了上海EFG近百万的种子投资,目前正在准备天使轮的融资。在拿到融资之前,他们是怎么撑了这么久呢?
互联网企业应用的商业模式,刘磊总结为三种:
卖身——企业的私有云部署或者定制化开发。
阉割——分为对用户阉割和功能阉割两种。
前者即超过一定使用人数对团队收费,如Tower;后者是开放产品基础功能免费,高级功能收费,如EverNote。
卖艺——大数据分析,形成付费统计报告。
目前团队能靠#卖身#私有云部署来养活自己,69800一套,视具体功能费相应增加。靠老本行养活团队。客户大多是银行、政府机构、国企这些有钱又任性,对信息安全要求高的用户。老本行企业软件定制养活团队,做互联网产品实现梦想。
此外,日事清正在测试#阉割#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即产品基础功能免费,高级功能收费。10月份团队推出“千家会员企业服务计划”用来测试产品的价值,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成为付费会员。当然,团队日后想做的方向是#卖艺#即大数据挖掘,向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报告。大致方向可能有:匿名统计员工心情指数、员工时间消费分析报告、企业在行业所处执行力水平等。
用互联网产品跪舔传统
企业协同软件的竞争这两年也愈发激烈,而互联网行业的嘈杂之外,其他传统行业的理念似乎已经落后了太多。中国的企业分布是一个金字塔型,80%的中小传统企业面临效率的提升,但却缺乏真正用得顺手的工具。从日事清的产品思路方向可以看出,他们日后是会在传统企业市场重度垂直,去迎合传统企业把控员工工作情况的需求。这或许是倡导扁平化、自由、自主的人所不屑的,但传统会多快被颠覆?互联网的小而美会不会大起来?这个过程中还是需要有人做点事情。
-
企业应用
网易发布有道云协作,从个人应用切入企业应用
丁磊来站台,足以看出网易此次发布有道云协作的重要性。会上丁磊讲:“有道云协作从战略上来说和网易邮箱、有道云笔记一样重要,将一道形成网易在企业级应用领域的产品矩阵。”
内测了许久的有道云协作正式发布,网易高级副总裁周枫表示,有道云协作定位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级应用,目标用户是中小企业及大企业中的小团队,重视即时通讯功能,支持多平台互动。
该应用主要具备团队资料管理和团队即时通讯两大功能,其中团队资料管理兼容各大主流文档格式,用户可通过云协作实现团队资料上传、下载、搜索、协同编辑以及协同表格管理和版本管理等功能。即时通讯则让支持用户通过不同终端实现团队沟通、对团队资料进行编辑和讨论。而这两大功能均通过“群”的概念来组织和实现。
网易技术总监、有道云笔记负责人蒋炜航介绍,免费版云协作已经能够覆盖普通企业用户70%以上的自处理场景,对于规模更大、需求更高的企业,云协作也将推出增强版。
会上有道云邀请了四位不同的行业从业者分享使用有道云笔记的心得和对有道云协作发布的感想。其中编辑记得最清楚的是两位分享者,一位是来自山东德州的一名交警,使用有道云笔记做日常记录和工作总结汇报,业余时间还当了有道云笔记论坛的小版主。还有一位来自天津大学的研究生,做实验特别是写论文有道云笔记对其帮助很大,可以随时在线修改,还能自动保存以前的内容,实验阶段的修改过程全部可以记录。修改过程是他们重要的科研思路。
目前企业级应用市场产品多直接从小团队着手,有道云笔记和Evernote却都在尝试从个人应用切入企业应用市场。C端用户的维持和B端用户的吸引,平衡度有待把握。未来,在满足B端用户的基础上,有道云协作是否会单独成一款产品,我们静待其变。
来源:猎云网
-
企业应用
企业应用市场尝试解决企业IT的痛点
编者按:Jim Franklin是云端邮件服务SendGrid的CEO。
近年来,企业应用市场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来看都得到了大幅的增长。这个趋势的兴起来自企业IT部门开发人员的痛点,他们被繁复的采购流程和冗长的合同折磨得焦头烂额,而且他们在部署创业公司供应商提供的优秀产品时也会遇到诸多限制。
开发者和企业首席信息官之间对新兴技术的态度一直都非常不一致。这种冲突是信息技术开发者化(developerization)的其中一个标志——这是一个正在影响所有IT部门的新趋势,作为创新基石的开发者有时候会跟历史遗留的基础架构和过时的工作模式产生冲突。
在企业IT当中,传统的采购流程一直以来都难以适应快速的开发周期,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可以简易获取和部署的云端服务。开发者们已经习惯了使用可扩展和部署简易的产品来实现快速的开发环境,但是企业过时的采购流程总是会阻碍他们采用新供应商的产品,这样会延误原型开发和产品上市时机。
这样的采购流程会让企业IT部门的开发者非常难做,因此他们可能会采用一些没有明确得到上级许可的解决方案,这种做法通常被称为影子IT(shadow IT)。虽然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用上了自己需要的服务,不过影子IT也可能会导致团队和管理层失去对部署服务的控制。
为了帮助企业IT部门的开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避免影子IT带来的风险,技术产业已经向企业应用市场做出了巨大的投入。微软、红帽、IBM和三星等公司已经能够回应了企业IT部门需求,他们一直非常期待能够使用面向企业的AppStore和Google Play商店。
IBM在今年4月推出了自己的云端市场,客户可以在上面买到IBM的云端服务和其他合资格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例如MongoDB和New Relic。就在同一个月,红帽的OpenShift Marketplace也上线了,它提供的是一系列的生产力插件,可以用于数据库管理、电子邮件发送服务、消息队列和应用性能监测等功能。
以SendGrid的业务邮件平台为例,这些应用市场的用户只需将市场上的服务看成是采购账单上的一个商品,这样就不会导致冗长的采购流程。第三方供应商(其中大部分都是创业公司)通常都是值得信赖的,而且部署起来也很方便。
现在甚至还出现了一个专门建立和管理这些市场的产业。很多企业应用市场都是由一家已经成立五年的创业公司AppDirect建立和运营的,Samsung KNOX市场就是其中之一。AppDirect的网络现在已经覆盖了2,000万家企业,而且它的每月用户增长率为30%。
这些企业应用市场的发展反映了技术产业对开发者的重视,开发者希望引领信息技术开发者化的潮流,而且在部署软件服务和云端工具时可以达到跟消费者应用商店一样的便利性。
然而,企业IT部门现在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他们需要打造移动优先的服务,但是过时的平台让他们难以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我们也看到了许多面向企业IT团队的移动工具包和移动后端服务产品,帮助他们更快地转移到移动产品。这些产品包括AWS Mobile Services、Google的Mobile Back-end Starter和微软的Azure Mobile Services。
对于企业IT部门来说,这些产品带来最大的好处是减少采购过程中出现的摩擦(例如企业采用的服务只是Microsoft Azure账单当中的其中一项),提升的服务部署透明度(避免影子IT),简化开发者的工作,因此开发者的需求就能及时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这对于加入企业应用市场并成为合资格第三方供应商的创业公司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在加入企业应用市场之前,创业公司应该先评价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管理的大规模的企业销售周期。此外,认真考虑自己合适的应用市场也是很重要的。
根据统计数据,到2014年底,大约有80%的企业机构都会采用云端服务。企业应用市场将在这次转换当中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能够为企业IT部门的开发者提供部署简易的云端服务(通常来自创业公司),充分发挥出开发者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云端服务市场在2017年的预计规模将超过2,500亿美元,企业应用市场的增长将会帮助创业公司进入更加有利的位置,在这个市场中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
(译:consideRay 来源:TC)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