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问题
谷歌CEO问了员工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这是一堂关于员工反馈和情商的课
"我很想得到你们所有的帮助。"
这是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一次全体员工会议上对员工说的话,正如CNBC报道的那样。皮查伊谈到了与经济放缓有关的挑战,接着要求谷歌的17.4万多名员工提供批评性的反馈意见,以帮助找到提高注意力和生产力的领域。他随后介绍了他所谓的 "简化冲刺",这是一项从整个公司众筹改进意见的举措。
杰夫-哈登(Jeff Haden)首先报道了这个冲刺活动,它包括以下三个问题:
什么能帮助你以更清晰和高效的方式工作,为我们的用户和客户提供服务?
我们应该在哪里消除减速带以更快地获得更好的结果?
我们如何在成长过程中消除浪费并保持创业精神和专注?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组织可以从员工反馈中受益。它们也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情商的课,即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问题为何如此伟大,以及你和你的企业可以从这些问题中学到什么。
如何处理批评
作为个人,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是有感情的。当然,我们都说我们想成长和改进,但当人们真正告诉我们如何做时,我们就会把事情归结为个人。"他们怎么敢批评我!"我们对自己说。
我们在组织层面上看到了类似的问题。公司领导说他们重视透明度和诚实,但大多数都在撒谎。在许多情况下,公司满足于简单地按照他们一直以来的方式做事,因为那是阻力最小的途径。
但批评性的反馈就像未经打磨的钻石,它是丑陋的。但受过训练的人知道,经过切割和抛光,这颗钻石是非常有价值的。当个人和组织从这个角度看待批评时,他们可以受益匪浅。
这让我们回到了皮查伊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很好,因为(至少)有三个原因,即:
它们被设定为建设性的,而不是批评性的
乍一看,皮查伊的问题甚至看起来不像是邀请批评。它们被简单地框定为 "一起工作",以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很有帮助,因为所有的组织,也包括我们,都有盲点。我们有需要改变的流程和习惯。
然而,通过将基调设定为建设性的,而不是批评性的,皮查伊有助于将每个人放在同一个团队中,追求一个单一的目标。这个想法不是为了指责或责备;其目的是为了改进。
它们是具体的
要求反馈是一回事,获得你需要的反馈又是另一回事。
在《谢谢你的反馈》一书中,合著者Sheila Heen和Douglas Stone建议不要使用模糊的问题,如 "你对我们如何改进有什么反馈吗?"
相反,你需要缩小你的重点。例如,在一次演讲之后,员工可能会问队友、经理,甚至是直接报告,让他们说出一件他们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皮查伊的问题利用约束条件,为谷歌员工做了同样的事情。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得更好,员工可以很快用他们的痛处来回答。相反,这些问题是以一种邀请仔细、深思熟虑的方式来构建的--这种方式将提供具体的信息,可以帮助告知现实世界的变化。
它们利用"宜家效应"
"宜家效应"一词最早出现在哈佛商学院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它是这样定义的:"当人们为产品注入自己的劳动时,他们的努力可以提高产品的价值。"
换句话说,当你自己建造的东西,你会更重视它。
皮查伊的问题采用了"宜家效应",不仅因为它们促进了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思维,还因为它们为员工提供了参与制定这些解决方案的机会。就像客户对他们自己制作的宜家家具的重视程度一样,谷歌的员工也会对他们实际帮助创造的解决方案更感兴趣。
因此,当你和你的企业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时,请记住谷歌和Sundar Pichai的三个问题。像对待礼物一样对待关键的反馈,通过:
以建设性的方式邀请反馈意见
提出具体问题
利用"宜家效应"
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会利用情商把你收到的反馈从一块原始的、丑陋的石头变成一颗经过切割和打磨的闪亮的钻石--这颗钻石可能会拯救你的企业。
文章来源:Inc.
作者:JUSTIN BARISO
-
三个问题
作为面试官,面试时我会问这三个问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ID:yunyingriji),作者韩叙。
面试,主要考察候选人两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是业务能力,比如有多少用户运营的经验,做过什么样的事,能做到什么程度;其次是个人素质,比如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执行力、韧性等。
考察业务能力,很难归纳总结出通用规律,只能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凭借面试官的经验判断,而且每个人的判断方式是不一样的。我的方式是,把问题不断由大变小,从笼统变具体,看看对方的解决方案。
比如,不用说公司有多牛逼,只用说你自己做了什么;不用说你这个产品日活有多少,只用说你怎么做到了这么多;不用说你们有多少kol,只用说你是怎么一步步搞定的他们。
所以,聊的越细越好,不管候选人的目标岗位level有多高,细节问题才能看出功力。这不是这次想说的问题,简单提一下就略过。
重点说如何考察个人素质,我会问这几个问题:
1.对自己是否有清晰的认知
我一般不会让面试者为我的产品出方案,这样不太公平。因为即使事先调研过产品,也很难了解公司的内部情况。比如,公司资源、产品方向、团队架构等。所以,我的面试不是以我为主,而是以面试者为中心的。不聊我的产品,重点聊对方的情况。
在聊一个产品的时候,会谈到产品定位、发展方向和优劣势;如果把自己也看做一个产品,道理是一样的,就聊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是什么。
无论是三五年经验,还是大学没毕业,对于这个问题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哪怕这个答案以后会变,或是不成熟的,都没关系。我的期望是,首先一定要有对自己的认知,然后这个认知能清晰、独立、有逻辑就更好了。
这样的人会更清晰的知道自己想去什么样的公司、去做什么职位、对待遇的要求是什么,所以选择他们,后续的风险会相对低很多。对于运营工作来说,这样的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自己的观点,能提出自己的完整方案,不会盲目依赖上级。
团队里如果有人能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不管是否能成行,就是团队的幸事。相反,如果团队是一帮只知道执行却毫无想法的庸才,你的产品做的也会很平庸。平庸的运营不等于及格,而等于零。
2.有系统化的思路,还是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这一步是判断人才类型,这里我分为两类,一类是逻辑性强、有系统化思路的人才;另一类是天马行空、灵光涌现的发散性思维人才。暂时无视其他纬度的人才类型。
第一种人才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有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善于拆解和解决问题,适合做项目管理,具备带团队的基本素质。
第二种人才的特点是具备发散性思维,适合做偏重创意、天天脑爆、需要各种idea如泉涌的工作。比如活动策划、文案、市场推广。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搞出好玩有趣能引爆的事,这是能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决定项目成败的角色,会是团队里的给力干将。
运营人才大概可以按这两类去分,当然不会所有人都有逻辑型或发散型这样鲜明的特点,会有一部分处于两类之间的灰色地带。但我认为,运营的人才类型,越鲜明越好,这样可以避免平庸,也便于把不同类型的人才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发挥他们的特长。
判断这两类人才的方式并不难,我会丢给对方一个话题,让对方说说自己的看法。比如怎么看短视频的风口,未来的机会在哪;或者如何看all in这个观点,自己是怎么做的。你会发现:
第一种人才在表达时逻辑很清晰,你可以从他的分析中找到一个明确的主线。比如,他是分为1、2、3点去逐一讲述,或是有因有果、由浅入深的分析。他从不会跑题,即使需要举例说明,他也会在讲完例子之后,再把话题拉回主线。
第二种人的特点是想到哪说到哪,没有主线,只有一个个的点,而且各个点之间甚至没有关联。但这些点却又是独立的idea,甚至每一个都可以展开做一个方案出来,虽然有的靠谱,有的离谱。
判断人才类型的目的,是为了匹配现有的职位,也算是检验能力的一个方式。
3.是否会走正道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人对一些敏感又核心问题的看法,观念不同的人,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点很容易被忽视却又对日常工作影响很大,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你如何看待蹭热点这件事。
前几天国足历史性的战胜了韩国,本来就是热点的国足在这场胜利之后更火爆了,于是有很多互联网产品在蹭这个热点。方式都是一样的,做一张图,把自己产品和国足扯到一起,老板在群里一喊「转起来」,大家纷纷转到朋友圈。
如果是足球或体育类的产品,这个热点必须蹭,而且是运营必须做的工作,但有很多产品和体育没半毛钱关系,却也在蹭。
我所在的产品就是体育相关的,但由于和国足不是同一个细分领域,所以没蹭这个事。但那些搞直播、搞教育、搞电影、搞企业级ERP产品的人们,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掺和进来,意义在哪里,收益是什么。
如果你明确知道,这样做对自己的产品是没意义的,仅是为了取悦领导、刷存在感、转化并不精准的流量,在我看来就是没走正道。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有很多可选的办法,但一定要走正道,选择正确有效的、单纯直接的方式。胡乱蹭热点的坏处有很多,给团队带来坏风气,大家会都认为应该做这样的事,浮夸之风变成标配;还会扰乱产品在用户心中的认知,卖什么就应该吆喝什么,什么火你喊什么,大家反而会忘了你是卖什么的;跟进这样的热点也会浪费大家的时间,这也是成本。
这样的热点有很多,基本上每周都会有,如果遇到明星丑闻或者去世什么的,你会发现很多平时根本不搭理这些明星的app都会发push。
和「蹭热点」这个例子类似的,还有唯kpi论,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达到kpi,去做没节操、伤害用户、伤害品牌的事,例子就不举了。
既然有上面这些事出现,就说明是有一部分运营从业者会这么做,是认同这些做法的。在我看来,这就是没走正道,即使这只代表我个人看法。
在面试时,我会和面试者聊这类的问题,看看对方的观点和做法,来判断是否与自己团队的文化相符。如果你说,这些问题我都列出来了,那么面试者会提前有一些准备的,很可能就会混过面试考察。
我不认为这是可行的,上文只是举了一个典型和浅显的例子,实际上这类话题有很多,会让面试者防不胜防。而且,很多人在这方面的认识是有问题的,但他们自己是不会意识到的。
韩叙,十年运营。创业时感受0到1的艰辛,在百度学习了海量用户的玩法,在美团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在「秒嗨」做运营。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