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模式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分析

2020年06月01日 10828次浏览
SaaS模式是软件服务行业的未来,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客观地说,虽然SaaS模式从2014年开始就成为热门概念,并在HR专业领域涌现了一些工具型的优质SaaS服务商,比如专注于提供招聘解决方案的大易,在HR综合领域,受资本青睐并推动的理才网、肯耐珂萨、智思云等优秀公司也已经跋涉在探索和实践的路上,但目前在2B领域,SaaS应用客观地说还只是处于市场培育阶段,距离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还很遥远。笔者想结合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经验,以及和众多客户沟通的实践验证,梳理一下SaaS模式在中国市场的制约因素,并对未来应用前景做个简单分析和预测。



一、SaaS模式应用的制约因素

和美国相比,SaaS模式之所以这几年在中国没有出现预想中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笔者个人观点认为也许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业务生态的开放性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孕育的是相对封闭的自为意识和忧患意识,传递到企业层面,更倾向于自己掌控各种资源。建国伊始中国普遍的“小企业大社会”现象就是这种意识的典型表现。相比美国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中国民营企业更多还是家族传承,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普遍储蓄率高,都是这种自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映射。而美国因为立国时间短,没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熏陶,所以崇尚的是张扬奋进的西部牛仔精神。传递到企业层面,就是埋头跑马圈地,至于其它资源配置可以通过社会化合作来实现。

美国业务生态的开放性足够大,更容易接受社会化的分工,所以通过SaaS模式提供服务基本不存在市场培育的障碍。但中国企业的生态开放性相对较低,更倾向于亲力亲为和自力更生。虽然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有平台意识和生态意识,企业应该坚守自己的主航道,将非主航道业务外包,但这种转变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实现,尤其对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都很雄厚的大型、头部企业更是如此。

比如某个知名的互联网造车企业,花重金打造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内部费用结算系统,确实很高逼格,员工出差一条龙服务,机票、宾馆、餐饮等全部在系统上解决,员工只需要在手机端进行费用确认。但对于这个企业来说,造车才是主航道,资源投入的重心应该是汽车安全性、驾驶体验和用户服务。

有资本注入的新兴企业尚且如此,央企、国企及行业头部资源实力尤为雄厚的企业更是如此。只有当大家都接受业务生态的开放性,就像任正非要求华为只能坚守主航道,非主航道业务都通过外包和合作提供,那时SaaS在国内企业中的应用障碍才能真正消除。

2、用户需求的个性化

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是制约SaaS模式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的最主要的技术因素。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流程和管理体系,SaaS软件无论功能多么完善和灵活,都不可能应对用户所有的个性化需求。正是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思考,大型客户还是会首选私有云解决方案。

笔者做过很多大型企业的项目实施,深深知道客户需求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些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的个性化需求,不可能靠模板或参数的灵活配置就能应对,往往需要通过后台开发,对预置业务流程和功能模块进行重新设计。而这种完全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的定制化服务,SaaS模式是无法提供的,只能通过私有云进行项目开发。

有些软件服务商认为自己的预置流程或业务模式是对业界最优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任何企业都可以直接采用。这种观点笔者绝对不认可。上系统不应该是让客户削足适履,而是应该让系统改履适足。没有哪家系统敢保证自己预设的流程最优最佳。就算是自认为的最优最佳,也未必适用所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如果靠软件预置业务流程就可以实现最优化管理,那企业要获得成功就太容易了,只需要照抄成功企业尤其是华为、谷歌、苹果、微软、阿里巴巴、腾讯等的模式就行了。这些标杆企业的成功实践经验,肯定比软件厂商闭门造车的预置流程更有借鉴意义。

对于初创或小微企业,通过SaaS模式提供规范化管理是可行的,但对于成熟的大中型企业,经过市场多年的摸爬滚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和管理体系,这些也许还带有创始人的价值诉求或管理基因,绝对不会因为要上套系统而全盘推翻。如果要对原体系进行改造,那应该是管理咨询的工作,和软件实施的套路完全不同。管理咨询是需要从高层入手,通过战略解读、行业分析和企业评估建立全新的体系,并为新体系的融合和运行提供落地服务。

针对这种个性化需求,笔者提出重咨询和轻咨询两种服务模式。重咨询是不考虑系统的应用,完全基于客户战略和业务需要提供针对性的管理解决方案,而轻咨询不负责建立全新的管理体系,只是结合系统的应用分析,对现有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

3、数据隐私的敏感性

数据隐私的敏感性,在中国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这和技术层面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无关。企业关心的数据无非三类: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和人才数据。这三类数据中的核心信息,我个人认为目前都不具备上云的条件。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不是笔者关心的重点,下面重点探讨人才数据。

A、人才雇佣的私有性是限制人才数据上云的企业门槛

传统的雇佣机制,企业和员工是契约关系,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契约尚未失效前,人才都是企业的“私有财产”。既然是私有财产,当然就得严加保护,涉及到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的信息不会选择放到云上。资金存在银行大家都能接受,因为银行有国家背书,虽然以后银行破产也将成为现实,但目前相比其它任何投资渠道,银行依然是最安全的理财选择。但人才资产不同,目前没有任何一家机构能获得国家背书,而且也永远不可能由国家背书。

可替代性强的非核心员工,可以通过外包形式提供服务,这类灵活用工人员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整合,一般建议优先采用SaaS模式进行管理。

B、社会征信的成熟度是限制人才数据上云的法律门槛

社会征信的成熟度,也是决定SaaS能否大面积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当社会征信体系非常完善,企业信息都可以公开在阳光下时,接受SaaS模式的可能性就会更高。否则,涉及到薪资、社保等敏感数据,企业依然不会选择上云。根据笔者多年咨询经验,有不少企业为了避税或逃避监管,薪资发放中会存在不少猫腻,而这些猫腻是不可能堂而皇之地公开的。

这块内容因为可能涉及很多敏感信息,笔者不想做过多阐述。

 

二、SaaS模式应用的基本条件

笔者坚信SaaS模式一定是未来,尤其在产业互联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大连接,将促使上云成为所有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前面分析的制约条件,将随着社会的逐步成熟、技术的逐步发展、商业模式的逐步更新、管理意识的逐步演化等而逐步消除。

笔者认为要实现SaaS模式的大发展,应该具备如下几个基本条件:

1、依托于5G技术的产业互联时代,数字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这些数字不仅仅包括企业自身创造的,也包括企业外部创造的。时代的大潮会倒逼所有企业选择开放性策略,做基于内外部数字整合的价值创造者,而不是自己数字的守卫者。这个时候SaaS模式将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不上云的企业将会被时代淘汰,上云的企业才能在产业互联时代的大潮中做迎风破浪的弄潮儿。

2、2020年的新冠疫情开启产业互联时代的元年,并将平台化思维的灵活用工模式推向深入。以后灵活用工不仅仅局限在低端劳动密集型的人才外包服务,还会大力发展高端知识传递型的价值创造服务。这种用工模式将让企业加雇员的传统雇佣机制,转变为平台加合伙人的新型自驱或自为机制,人才不再是企业依托契约的独占性资源,而是社会可以共享的公有性资源,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商,任何人才可以为任何客户提供自己的服务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所以,笔者认为只有改变人才雇佣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人才数据的脱敏,也才能让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进入SaaS时代。

3、社会征信体系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可以为企业上云保驾护航。只有征信体系完善,才能让企业和个人的信息都合法合规。只有法律体系完善,才能真正保护数字资产的安全,侵犯企业和个人隐私的行为将遭受法律的严惩。服务商的安全体系再完善,也没有国家法律层面的保障具有公信力和震慑力。所以,进入产业互联时代,数字资产的重要性和安全性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将成为SaaS模式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最丰厚的土壤。

 

三、SaaS模式应用的策略选择

探讨SaaS的应用,首先需要考虑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阶段。比如针对中小型或初创企业的策略,肯定和针对大中型甚至头部企业的策略完全不同。

 

1、中小型或初创企业应用策略

中小企业或初创企业的应用策略,笔者按业务标准化和预算额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认为可以采用三种方式:



预算额度高的客户,无论业务标准化程度如何,都可以选择按常规模式独立选购并独立运营,这也是目前SaaS主流的服务模式,客户特征主要是业务不复杂,即使有个性化需求,基本可以通过模板或参数设置实现,不需要做底层技术改造或定制化开发。

对于预算额度不高,且管理相对简单的企业来说,还可以考虑采用BaaS解决方案,整合线上平台服务和线下落地服务,按产业园甚至办公楼抱团采购,由特定服务商统一提供服务。BaaS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客户进一步降低平台使用成本和平台使用门槛。如果园区企业标准化程度高,可以进行集中化的统一运营。如果园区企业标准化程度较低,则可以考虑分设账套进行独立运营。

仁云已经在探索和外服机构或产业园区合作推行BaaS解决方案,助推中小型企业实现人力资源领域业务和数据的上云服务。

 

2、大型或行业头部企业应用策略

笔者认为,上云并不是一定就要上公有云。私有云也好,公有云也好,混合云也好,只是数据产生的来源和方式不同。在产业互联时代,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产生数据,而是如何整合优质数据并能做最科学、最精准的解读,或者依托数据建立全新的管理体系。

基于这个观点,笔者从业务复杂度和数据敏感度两个维度出发,认为大型或行业头部企业在产业互联时代基本会有四种策略:



业务复杂度和数据敏感都低的客户,可以选择公有云服务。公有云其实也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直接外部采购成熟的SaaS服务,一种模式是将自研或外购的私有云平台按公有云进行改造和运营。公有云由于无法满足需求的多样性,改造成私有云往往比较困难,但私有云改造成公有云则基本不存在业务和技术制约,无非就是增加数据空间和网络带宽的资金投入。

业务复杂度和数据敏感度都很高的客户,首选策略当然是私有云解决方案。这也是目前大型企业的主要策略。这些企业对数据和系统安全极度重视,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IT资源都非常雄厚,甚至有实力进行自研发,或者通过外购平台进行二次开发。

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初步阶段,由于SaaS模式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的条件还不够完善,笔者认为在数据方面最主要的策略应该是私有云解决方案,待各项条件成熟后,才会向数据公有云发展。至于应用方面,可以根据业务复杂程度决定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如果业务复杂程度高,且变动频繁,建议私有云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平台改造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如果业务复杂程度低,或者业务变动频率很小,则可以考虑公有云解决方案。

 

总结本文观点,虽然2014年SaaS模式开始启动,因多种因素导致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但笔者依然坚信SaaS是企业服务的未来,是产业互联时代2B、2G领域最主要的服务型态,是催生时代英雄最大的风口。同时,SaaS化并不是就必须采用公有云解决方案,私有云乃至混合云解决方案一样可以实现SaaS模式的服务和应用,而且将是大型或者行业头部企业至少在可预见的五年内首选的最优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意识的进化和管理的演变,一切都能连接、一切都在云端也许并不遥远,笔者也希望这个时间能早点到来。到那个时候,基于数字的增值服务将成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利器,无论是私有云或混合云解决方案对应的个性化服务,还是公有云解决方案对应的SaaS化或BaaS化服务,目标都是云端和数字,殊途同归而已。